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咪鲜胺及其复配剂对河南省禾谷镰孢的抑菌活性及对小麦赤霉病的室内防效
1
作者 崔永源 高续恒 +2 位作者 钱乐 姜佳 刘圣明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2-270,310,共10页
为确定咪鲜胺对河南省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菌活性,测定了其对禾谷镰孢不同发育阶段的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对孢子萌发、分生孢子产生、芽管伸长和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 _(50))分别为3.8689、0.3156、0.0631μg/mL... 为确定咪鲜胺对河南省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菌活性,测定了其对禾谷镰孢不同发育阶段的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对孢子萌发、分生孢子产生、芽管伸长和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 _(50))分别为3.8689、0.3156、0.0631μg/mL和0.0223μg/mL。对2019年、2021年和2022年河南省6个地市随机选取的210株禾谷镰孢对咪鲜胺的敏感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咪鲜胺对供试禾谷镰孢菌丝生长的EC _(50)范围为0.0018~0.0572μg/mL,平均EC _(50)为(0.0233±0.0086)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测定了咪鲜胺原药与叶菌唑、氰烯菌酯、氟啶胺、咯菌腈4种杀菌剂原药之间分别按照质量比1∶5、1∶3、1∶1、3∶1和5∶1配比的复配剂对禾谷镰孢的联合毒力。结果显示:增效系数(SR)范围为0.54~3.94。不同组合、不同比例的复配剂均表现为相加作用或增效作用,其中咪鲜胺∶氟啶胺按质量比3∶1复配时,增效系数最大。表明咪鲜胺可以与叶菌唑、氰烯菌酯、氟啶胺、咯菌腈等杀菌剂复配使用。防效试验结果表明,45%咪鲜胺水乳剂与50%氟啶胺悬浮剂按照3∶1比例复配以160μg/mL浓度喷施保护效果达到100%。本试验结果可以为小麦赤霉病的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孢 咪鲜胺 复配剂 敏感性 杀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菌唑及其复配剂对河南省假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及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室内防效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鑫雨 高续恒 +2 位作者 钱乐 姜佳 刘圣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1-789,共9页
主要由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真菌病害。为明确叶菌唑对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菌的抑制活性,测定了叶菌唑对从供试的219株菌株中随机选取的3株菌株(JY2208、HB2201和XC2116)不同... 主要由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真菌病害。为明确叶菌唑对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菌的抑制活性,测定了叶菌唑对从供试的219株菌株中随机选取的3株菌株(JY2208、HB2201和XC2116)不同发育阶段的毒力,以及叶菌唑分别与咪鲜胺、氰烯菌酯、氟啶胺和咯菌腈按质量比5:1、3:1、1:1、1:3和1:5复配对菌株JY2208的联合毒力;采用胚芽鞘接种法测定了叶菌唑及其复配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室内防效。结果显示:叶菌唑对3株假禾谷镰孢菌JY2208、HB2201和XC2116菌株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EC50值分别为(0.0397±0.0035)、(0.9549±0.1152)、(0.6114±0.0393)及(0.0235±0.0015)μg/mL;叶菌唑对219株假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范围为0.0207~0.0839μg/mL,平均EC50值为(0.0406±0.0114)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可作为河南省假禾谷镰孢菌对叶菌唑的敏感性基线。叶菌唑与咪鲜胺、氰烯菌酯、氟啶胺以及咯菌腈复配的增效系数(SR)范围为0.51~2.32,不同组合、不同配比的复配剂均表现为相加作用或增效作用,表明叶菌唑可以与咪鲜胺、氰烯菌酯、氟啶胺、咯菌腈复配使用。其中,当叶菌唑与氟啶胺按质量比5:1复配时,增效作用最强,SR为2.32。8%叶菌唑悬浮剂与50%氟啶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质量比5:1复配,在80μg/mL剂量下,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室内防治效果达100%。该研究结果可为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禾谷镰孢菌 小麦茎基腐病 叶菌唑 复配剂 抑菌活性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灭菌唑及其复配剂对河南省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及对小麦赤霉病的室内防效
3
作者 殷铭灿 高续恒 +3 位作者 钱乐 姜佳 张承启 刘圣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4-982,共9页
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为明确三唑类杀菌剂灭菌唑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室内测定了禾谷镰孢菌不同发育阶段对灭菌唑的敏感性,发现其敏感性由低到高依次为:孢子萌发<芽管伸长... 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为明确三唑类杀菌剂灭菌唑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室内测定了禾谷镰孢菌不同发育阶段对灭菌唑的敏感性,发现其敏感性由低到高依次为:孢子萌发<芽管伸长<菌丝生长,EC_(50)值分别为18.16、1.332和0.4613μg/mL。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从河南省9个地市采集分离的101株禾谷镰孢菌对灭菌唑的敏感性,结果显示:EC_(50)值范围在0.0586~0.9183μg/mL之间,平均值为(0.3866±0.1969)μg/mL,且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该平均EC_(50)值可作为河南省禾谷镰孢菌对灭菌唑的敏感性基线。灭菌唑分别与氟唑菌酰羟胺、多菌灵、咯菌腈、氰烯菌酯、咪鲜胺5种杀菌剂复配后,对禾谷镰孢菌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增效系数(SR)在0.53~3.76之间,不同组合、不同比例的复配剂均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其中咪鲜胺与灭菌唑按质量比1:3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明显(SR=3.76)。室内离体防治效果测定显示,在有效成分400μg/mL剂量下,咪鲜胺与灭菌唑质量比1:3复配剂的治疗作用防效最高,为82.63%。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灭菌唑的科学合理使用,并为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孢菌 敏感性 灭菌唑 咪鲜胺 复配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对禾谷丝核菌的抑制活性及结合模式
4
作者 周温棋 高续恒 +3 位作者 成泽珺 郑伟 刘圣明 徐建强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7-764,共8页
主要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引起的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病害,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黄淮麦区小麦纹枯病逐渐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对常见的杀菌剂类型已经出现了抗性菌株。新商品化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s)... 主要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引起的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病害,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黄淮麦区小麦纹枯病逐渐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对常见的杀菌剂类型已经出现了抗性菌株。新商品化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s)杀菌剂对禾谷丝核菌的抑制活性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选取3株禾谷丝核菌ZMDBY-9、JZWZ-8和ZMDBY-6,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SDHIs类杀菌剂萎锈灵、氟酰胺、噻呋酰胺、啶酰菌胺、吡唑萘菌胺、氟唑菌酰胺、苯并烯氟菌唑、氟吡菌酰胺、氟吡菌酰羟胺和联苯吡嗪菌胺对禾谷丝核菌的抑制活性;采用同源模建及分子对接,研究了RcSDH bcd构成的蛋白模型与10种SDHIs类杀菌剂的结合模式,进一步分析了结合能与抑菌效果的关联性。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结果显示:苯并烯氟菌唑和氟唑菌酰胺对禾谷丝核菌的抑制活性较高,平均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小于0.1 mg/L;氟吡菌酰胺与氟唑菌酰羟胺的抑制活性较弱,平均EC50值大于1 mg/L;其他6种杀菌剂的平均EC50值为0.1~0.6 mg/L。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在10种SDHIs类杀菌剂中,含吡唑-4-酰胺结构的药剂对禾谷丝核菌的抑制活性最好,结合能更低。其中7种杀菌剂分子的抑制活性与结合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表现为抑制活性强结合能往往较低。本文研究结果为SDHIs类杀菌剂在小麦纹枯病化学防治中的应用及基于琥珀酸脱氢酶的药剂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 禾谷丝核菌 抑菌活性 同源建模 分子对接 结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唑醇及其复配剂对河南省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及对小麦赤霉病的室内防效
5
作者 李梦雨 高续恒 +2 位作者 钱乐 姜佳 刘圣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0-548,共9页
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优势致病菌。为明确己唑醇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测定了己唑醇对禾谷镰孢菌不同发育阶段的毒力,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己唑醇对采自河南省6个地区的205株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 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优势致病菌。为明确己唑醇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测定了己唑醇对禾谷镰孢菌不同发育阶段的毒力,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己唑醇对采自河南省6个地区的205株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最后采用胚芽鞘接种法测定了己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室内防效。结果表明:己唑醇对禾谷镰孢菌不同发育阶段的抑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EC_(50)值(μg/mL)从大到小依次为孢子萌发(22.5750)>分生孢子产量(2.1686)>芽管伸长(0.8922)>菌丝生长(0.3862)。己唑醇对205株禾谷镰孢菌的EC_(50)值在0.0345~0.9439μg/mL之间,平均EC_(50)值为(0.3578±0.1928)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均呈连续单峰曲线,表明田间不存在对己唑醇敏感性下降的抗性亚群体。己唑醇与多菌灵、咯菌腈、氰烯菌酯、咪鲜胺及氟唑菌酰羟胺复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加或增效作用,增效系数(SR)范围在0.5042~3.7293之间。其中,己唑醇与氟唑菌酰羟胺按质量比1:5复配时,SR最大,为3.7293,实际EC_(50)值为0.0133μg/mL。室内防效测定结果显示,复配剂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单一药剂多菌灵、己唑醇和氟唑菌酰羟胺。己唑醇与氟唑菌酰羟胺按质量比1:5复配后在9μg/mL下,对小麦胚芽鞘的防效为93.93%。生产中可将己唑醇与氟唑菌酰羟胺或咯菌腈进行复配或轮换使用,以延缓田间抗药性的产生。该研究结果可为己唑醇的科学使用以及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唑醇 杀菌剂复配 禾谷镰孢菌 抑制活性 小麦赤霉病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番茄灰霉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圣明 高续恒 +2 位作者 张艳慧 李梦 梅笑寒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4-147,共4页
为了明确河南省番茄灰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腐霉利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乙霉威的抗药性状况,2013年从河南省不同保护地中采集番茄灰霉病病果或病叶,经单孢分离共获得番茄灰霉病菌菌株139株。采用最低抑... 为了明确河南省番茄灰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腐霉利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乙霉威的抗药性状况,2013年从河南省不同保护地中采集番茄灰霉病病果或病叶,经单孢分离共获得番茄灰霉病菌菌株139株。采用最低抑制浓度法(MIC)测定了其对多菌灵、腐霉利和乙霉威的抗药性。结果显示:番茄灰霉病菌对多菌灵、腐霉利和乙霉威产生抗性菌株的频率分别为81.29%、80.58%和93.53%;所测菌株对3类杀菌剂的抗性类型有BenRDicSNPCS、BenRDicRNPCS、BenRDicSNPCR、BenSDicRNPCR、BenSDicSNPCR和BenRDicRNPCR6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88%、3.60%、3.60%、5.04%、13.67%和71.22%。表明河南省番茄灰霉病菌已对多菌灵、腐霉利和乙霉威产生抗药性,迫切需要筛选新的杀菌剂防治番茄灰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霉病 灰葡萄孢菌 杀菌剂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阳市番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检测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圣明 张艳慧 +2 位作者 高续恒 李梦 梅笑寒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2期300-303,共4页
为了明确洛阳市番茄灰霉病菌对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嘧霉胺的抗药性状况,2012—2013年从洛阳市不同保护地中采集番茄灰霉病病果或病叶,经单孢分离共获得番茄灰霉病菌54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嘧霉胺的敏感性。结果显示,高抗菌株... 为了明确洛阳市番茄灰霉病菌对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嘧霉胺的抗药性状况,2012—2013年从洛阳市不同保护地中采集番茄灰霉病病果或病叶,经单孢分离共获得番茄灰霉病菌54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嘧霉胺的敏感性。结果显示,高抗菌株9株(16.67%),中抗菌株19株(35.19%),低抗菌株10株(18.52%),敏感菌株16株(29.63%)。比较抗性水平不同菌株间的菌丝生长情况,发现菌丝生长速度和抗性水平无相关性。研究表明,洛阳市番茄灰霉病菌已对嘧霉胺产生不同水平的抗药性,且以中抗菌株为主,生产上应合理更换或轮换使用与嘧霉胺无交互抗性的药剂防治番茄灰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霉病 灰葡萄孢菌 嘧霉胺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外来入侵性害虫现状与防治策略 被引量:2
8
作者 高续恒 赵永田 王兴娥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12期1992-1997,共6页
四川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已经成为生物入侵的重灾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明确四川入侵生物的种类,对开展入侵生物的研究与治理意义重大。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各类数据库、检验检疫名录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确定... 四川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已经成为生物入侵的重灾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明确四川入侵生物的种类,对开展入侵生物的研究与治理意义重大。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各类数据库、检验检疫名录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确定四川省目前已有入侵害虫51种,其中,昆虫45种,线虫3种,螨虫、软体动物和爬行动物各1种。原产地分析结果表明,入侵到四川省的害虫种类数量由高到低的地区依次为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对危害较为严重的桔小实蝇、舞毒蛾、蔗扁蛾、松材线虫、福寿螺等5种入侵害虫的危害现状进行详细叙述,并提出了应对生物入侵的若干策略,为四川省入侵害虫的深入研究、检疫部门制定预警体系与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生物 入侵害虫 检疫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芳胺基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设计及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宏宇 张肖肖 +3 位作者 高续恒 金洪 陶科 侯太平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45-850,共6页
酰胺类化合物是最重要的农用杀菌剂之一.为了获得具有高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的新型酰胺类化合物,本论文设计、合成了20种结构新颖的含二芳胺结构的2-甲基-3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并通过了1 H NMR的结构确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合成的化... 酰胺类化合物是最重要的农用杀菌剂之一.为了获得具有高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的新型酰胺类化合物,本论文设计、合成了20种结构新颖的含二芳胺结构的2-甲基-3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并通过了1 H NMR的结构确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抗四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油菜菌核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表现出显著抑菌效果.化合物1i对油菜菌核病菌的EC50值为1.9229mg/L,优于商品杀菌剂啶酰菌胺(2.6736mg/L)和先导杀菌剂甲呋酰胺(9.9667mg/L),显示出较好的抗菌活性,为进一步以此类新型杀菌剂进行先导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 二芳胺 合成 抑菌活性 EC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Ⅲ抑制剂作用机制和抗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灿 高续恒 +1 位作者 周俞辛 刘西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47-758,共12页
复合物Ⅲ是真核生物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上的重要功能复合体,以复合物Ⅲ为靶标开发的呼吸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真菌和卵菌病害防治。根据该类杀菌剂作用位点的不同,将复合物Ⅲ抑制剂分为QoI、QiI和QioI 3类,其中QoI类杀菌剂种类较多,且抗药... 复合物Ⅲ是真核生物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上的重要功能复合体,以复合物Ⅲ为靶标开发的呼吸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真菌和卵菌病害防治。根据该类杀菌剂作用位点的不同,将复合物Ⅲ抑制剂分为QoI、QiI和QioI 3类,其中QoI类杀菌剂种类较多,且抗药性问题突出。本文总结了复合物Ⅲ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抗性分子机制,主要包括药剂靶标蛋白细胞色素b(cyt b)G143A和F129L的氨基酸取代、旁路氧化途径中交替氧化酶基因(AOX)的过量表达以及运输体机制等,旨在为该类杀菌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链复合物Ⅲ抑制剂 杀菌剂 作用机制 抗药性 分子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