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0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稻米油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1
作者 潘保辉 殷娇娇 +5 位作者 王澍 黄何 高盼 钟武 胡传荣 何东平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0,共7页
为了促进稻米油产业发展,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分析工具,对1993—2023年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中以“rice bran oil”为主题词得到的1481篇有效文献的年发文量,被引频次,主要发文期刊、研究领域、国家、机构、作者,以... 为了促进稻米油产业发展,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分析工具,对1993—2023年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中以“rice bran oil”为主题词得到的1481篇有效文献的年发文量,被引频次,主要发文期刊、研究领域、国家、机构、作者,以及研究热点和前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993—2023年,稻米油领域的年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稻米油研究在食品科技领域发文量最多,其中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Society是发文量最多的期刊;印度、中国和美国等国家发表论文最多;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CSIR)、巴西的坎皮纳斯州立大学、美国农业部(USDA)和巴西的圣保罗大学等是主要的研究机构;Meirelles、Rodrigue以及王兴国是该领域发文量较多的作者;大多数研究聚焦于稻米油的稳定性、稻米油的提取工艺、稻米油中营养成分的活性、稻米油中活性成分的功效以及酯交换和生物柴油的制备。近年来,稻米油的综合营养评价以及副产物的开发利用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未来研究可围绕高效、绿色、经济的稻米油加工工艺以及稻米油在不同领域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等进行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油 CITESPACE VOSviewer 可视化分析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下深松年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高盼 王宇先 +4 位作者 蔡姗姗 徐莹莹 杨慧莹 王晨 张巩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13,共9页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结合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6 a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CK(不深松+不秸秆还田)、NFG(不深松+每年秸秆还田)、EFG(隔一年深松+每年秸秆还田)、TFG(隔两年深松+每年秸秆还田)和...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结合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6 a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CK(不深松+不秸秆还田)、NFG(不深松+每年秸秆还田)、EFG(隔一年深松+每年秸秆还田)、TFG(隔两年深松+每年秸秆还田)和SFG(连年深松+每年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胡敏酸(HA)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EFG处理0~10 cm土层的SOC、HA含量和PQ值分别显著增加25.23%、16.19%和4.27%,FA含量降低4.55%。10~20 cm土层,EFG处理的SOC含量最高,较CK增加13.18%;SFG处理的HA和FA含量较CK提高最多,增幅分别为13.27%和32.74%。通过HA三维荧光图谱发现,与CK(Ex/Em=270/455,270/460)相比,EFG(Ex/Em=280/455,270/465)处理下0~10 cm和10~20 cm土层中的HA荧光峰波长均有红移现象。土壤胡敏酸中包含两个组分,C1(Ex/Em=270/280)和C2(Ex/Em=440/515)同为类腐殖酸物质,胡敏酸整体腐殖化程度较高,结构较为复杂;其中EFG和TFG处理的C2组分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28.59%和31.38%。各处理的C1和C2组分F_(max)值均较CK有所增加,即腐殖化程度增加。综上所述,EFG处理(隔一年深松+每年秸秆还田)通过提升土壤有机碳及腐殖酸类物质含量,增加腐殖化程度,加强了土壤的供肥能力,为黑龙江黑土区较佳的耕作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 深松 土壤有机碳 胡敏酸 三维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半干旱黑土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3
作者 高盼 申慧波 +5 位作者 王宇先 蔡姗姗 徐莹莹 杨慧莹 王晨 张巩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135,共9页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6 a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无秸秆还田(CK)、秸秆覆盖还田(FG)、秸秆翻埋还田(FM)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及其结构特征进行...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6 a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无秸秆还田(CK)、秸秆覆盖还田(FG)、秸秆翻埋还田(FM)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及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与CK相比,FM处理0~40 cm土层SOC含量提高7.87%~29.54%,FG处理0~30 cm土层SOC含量增加1.91%~18.61%,30~40 cm土层SOC含量降低7.67%;FM和FG处理0~40 cm土层土壤WSOC含量分别提升13.42%~39.42%和0.28%~26.34%。(2)通过WSOC三维荧光光谱发现,各土层CK(Ex/Em=300/34、Ex/Em=300/340、Ex/Em=240/340、Ex/Em=300/340)处理WSOC荧光特征峰为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色氨酸蛋白质物质荧光峰;FM(Ex/Em=340/430、Ex/Em=340/430、Ex/Em=340/435、Ex/Em=340/435)和FG(Ex/Em=270/440、Ex/Em=270/435、Ex/Em=340/435、Ex/Em=340/430)处理为类腐殖酸类物质荧光特征峰,腐殖化程度较高,结构较为复杂;荧光区域积分表明,FM和FG处理类腐殖酸类物质(Ⅴ)和富里酸类物质(Ⅲ)的积分百分比分别较CK增加12.18%~27.39%、11.98%~30.72%和3.96%~5.73%、2.99%~5.40%。(3)土壤WSOC包含两个组分,C1(Ex/Em=340/435,270/435)组分为类腐殖酸类物质,C2(Ex/Em=290/345,240/345)组分为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色氨酸蛋白质物质;F max值结果表明,0~40 cm土层的C1组分相对含量表现为FM>FG>CK,表明秸秆翻埋还田更有助于土壤中营养物质含量增加和形成更高分子量的有机物。综上,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均可提升SOC和土壤WSOC含量,增加腐殖化程度,加强土壤的供肥能力,翻埋还田处理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荧光结构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高盼 王宇先 +3 位作者 徐莹莹 杨慧莹 王晨 张巩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149-151,共3页
为了探索半干旱区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产量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秸秆长期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对CK(常规种植)、FM(秸秆翻埋还田)和FG(秸秆覆盖还田)3种处理下土壤颗粒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 为了探索半干旱区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产量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秸秆长期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对CK(常规种植)、FM(秸秆翻埋还田)和FG(秸秆覆盖还田)3种处理下土壤颗粒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各土层均是黏粒(<0.053μm)有机碳含量最高。FM处理4个土层砂粒(>0.250μm)和黏粒(<0.053μm)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分别提高了21.78%和20.51%,FG处理分别提高了25.87%和13.52%。FM处理在各土层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最高,在0~10和>10~20 cm土层中顺序为FM>FG>CK,其中FM处理分别较CK增加22.73%和38.25%,FG处理分别较CK提高2.48%和26.32%。在>20~30和>30~40 cm土层中,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依次为FM>CK>FG,其中FG降低幅度分别为14.55%和9.41%,而FM处理增加幅度分别为10.68%和17.85%。不同处理之间穗长、穗粗和穗行数差异不明显。穗粒数顺序为FM>FG>CK,籽粒含水量顺序为FG>CK>FM;产量顺序为FM>FG>CK,FM和FG处理分别较CK增产5.20%和3.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秸秆还田 颗粒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与秸秆覆盖还田对半干旱区土壤碳组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高盼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7-11,共5页
为促进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土壤固碳和玉米增产,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与秸秆长期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以CK(常规种植)、NFG(秸秆覆盖还田)、SFG(深松+秸秆覆盖还田)3种处理对土壤有机碳、不同粒径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 为促进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土壤固碳和玉米增产,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与秸秆长期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以CK(常规种植)、NFG(秸秆覆盖还田)、SFG(深松+秸秆覆盖还田)3种处理对土壤有机碳、不同粒径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深松与秸秆覆盖还田对半干旱区土壤碳组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本试验中,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顺序均为SFG>NFG>CK。(2)<0.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0.250 mm和0.053~0.250 mm粒级,在0~10 cm土层,SFG、NFG处理土层>0.250 mm、<0.053 mm和0.053~0.250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比对照CK提高10%以上。(3)在10~20 cm土层,SFG处理>0.250 mm粒级和NFG处理0.053~0.250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加较为明显。(4)不同处理之间玉米穗长、穗粗和穗行数差异不显著,穗粒数和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中SFG和NFG处理分别较CK产量提高了28.57%和15.10%。产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团聚体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秸秆覆盖还田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养分、氮肥利用率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高盼 王宇先 +4 位作者 李欣洁 蔡姗姗 徐莹莹 杨慧莹 张巩亮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1-7,共7页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玉米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研究CK(常规种植)、秸秆还田不配施氮肥(SR+N0)、秸秆还田分别配施氮肥262.5 kg·hm^(-2)(SR+N1)、300.0 kg&#...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玉米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研究CK(常规种植)、秸秆还田不配施氮肥(SR+N0)、秸秆还田分别配施氮肥262.5 kg·hm^(-2)(SR+N1)、300.0 kg·hm^(-2)(SR+N2)、337.5 kg·hm^(-2)(SR+N3)、375.0 kg·hm^(-2)(SR+N4)、412.5 kg·hm^(-2)(SR+N5)、450.0 kg·hm^(-2)(SR+N6)和487.5 kg·hm^(-2)(SR+N7)等处理对土壤全量养分、化学计量特征、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利用率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SR+N5(秸秆还田+增施10%氮肥)和SR+N6(秸秆还田+增施20%氮肥)处理对土壤全氮、全磷的累积最佳,SR+N4(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处理全钾含量最高,SR+N5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3.24%。SR+N6和SR+N7(秸秆还田+增施30%氮肥)处理的土壤C/N较CK降低了20%以上,SR+N4处理C/P值最高;SR+N5处理的C/K、N/K和P/K值均有所提升。SR+N2(秸秆还田+减施20%氮肥)处理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利用率提升最为明显,与对照CK相比,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1.14%、22.72%和0.04%。秸秆还田下,当地推荐施氮量加20%(450.0 kg·hm^(-2))产量最高。秸秆还田的基础上配施氮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呈二次函数关系,在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用量为450.0 kg·hm^(-2)时,继续加大氮肥配施量会抑制玉米的产量。综合考虑,增氮20%(450.0 kg·hm^(-2))可作为协调半干旱区秸秆还田下春玉米产量的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 全量养分 氮肥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钙土农田养分含量、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7
作者 徐莹莹 王宇先 +5 位作者 杨慧莹 高盼 张巩亮 王晨 刘玉涛 谭可菲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9-26,共8页
为验证轮耕制度下的保护性耕作长期效应,并快速推广秸秆原位还田,基于土壤化学分析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对了保护性与传统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指标和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探究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钙土农田养分含量和细菌群落结构及... 为验证轮耕制度下的保护性耕作长期效应,并快速推广秸秆原位还田,基于土壤化学分析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对了保护性与传统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指标和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探究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钙土农田养分含量和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模式下的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较传统模式显著提高17.75%、10.98%、7.62%和12.89%;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显著提高;保护性耕作模式优化了细菌群落结构,富集了具有促进氮素转化、提高作物抗旱、抗逆作用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硝化螺菌门(Nitrospirae)、Roku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以及在植物固氮和营养转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Rhodanobacteria、KD4-96、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和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这些优势类群与环境因子和玉米产量显著正相关,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进而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黑钙土 土壤养分 细菌群落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徐莹莹 王宇先 +5 位作者 杨慧莹 高盼 张巩亮 申惠波 刘玉涛 徐婷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19-24,共6页
为进一步优化玉米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促进氮肥有效转化利用,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酸解总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氨基糖态氮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施氮量为... 为进一步优化玉米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促进氮肥有效转化利用,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酸解总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氨基糖态氮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施氮量为210 kg·hm^(-2)(N2处理)时,以上4种有机氮组分含量最高。酸解铵态氮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N2处理下酸解铵态氮含量较N3(252 kg·hm^(-2))、N4(273 kg·hm^(-2))、N1(147 kg·hm^(-2))和N0(0 kg·hm^(-2))分别显著提高3.55%、9.86%、20.37%和170.21%;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58%、2.97%、18.43%和112.89%。综上,N2处理(施氮肥210 kg·hm^(-2))具有更高的供氮潜力,是较为理想的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一体化 施氮量 有机氮组分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传统戏曲“年轻态”——由越剧《新龙门客栈》“出圈”说开去
9
作者 高盼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5-28,共4页
越剧《新龙门客栈》能够成功“出圈”,与团队持续的探索创新、精准的观演定位、新颖的舞台形式、扎实的技艺功底均不无关联。透过该剧的破局出圈和种种热议,足见戏曲创新及“圈粉”年轻人的重要性。新时代呼唤新的艺术表达,新时代戏曲... 越剧《新龙门客栈》能够成功“出圈”,与团队持续的探索创新、精准的观演定位、新颖的舞台形式、扎实的技艺功底均不无关联。透过该剧的破局出圈和种种热议,足见戏曲创新及“圈粉”年轻人的重要性。新时代呼唤新的艺术表达,新时代戏曲应主动求变、提质升级,从受众需求反推创作方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龙门客栈》 新时代戏曲 文化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气升提法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
10
作者 孟瑶 杜淑敏 +5 位作者 高盼 王莹 高卫华 赵春幸 董春霄 刘盈盈 《河北中医》 2025年第2期200-204,共5页
目的观察补气升提法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5例采用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补气升提法治疗。观察... 目的观察补气升提法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5例采用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补气升提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尿失禁严重度索引(ISI)量表、尿失禁影响问卷简表(ⅡQ-7)、尿动力学检查(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膀胱最大容量)、盆底肌肉功能(Ⅰ类肌纤维肌电压、Ⅱ类肌纤维肌电压)、中医证候评分指标,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3%(32/35),对照组总有效率74.29%(26/3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ISI量表(漏尿频率、漏尿量)、ⅡQ-7量表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均较本组治疗前增高(P<0.05),残余尿量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盆底肌肌电压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气升提法联合盆底电刺激治疗压力性尿失禁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盆底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尿失禁 补气升提 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 中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尔里希·贝克技术风险思想探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高盼 邢冬梅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60-266,共7页
乌尔里希·贝克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技术风险思想。他认为现代技术风险具有高度隐蔽、不可感知;不可计算、难以预测;后果不可逆、无法补偿;跨越时空界限等特征。其成因并非确定性的知识,而是无知与"有组织的不负责任"。他... 乌尔里希·贝克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技术风险思想。他认为现代技术风险具有高度隐蔽、不可感知;不可计算、难以预测;后果不可逆、无法补偿;跨越时空界限等特征。其成因并非确定性的知识,而是无知与"有组织的不负责任"。他进一步指出,"亚政治"与跨界治理是现代技术风险规避的主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风险 无知 有组织不负责任 亚政治 跨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土层对作物生育影响及其改良效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盼 王秋菊 +3 位作者 高中超 孙兵 张俐俐 刘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4期23-26,共4页
笔者从心土层土壤对作物生育影响、心土改良效果方面,综述了心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对作物生长发育、养分吸收以及对作物产量贡献率,深松、心土混层、心土培肥各种心土改良技术取得的效果。最后指出在心土研究与改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笔者从心土层土壤对作物生育影响、心土改良效果方面,综述了心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对作物生长发育、养分吸收以及对作物产量贡献率,深松、心土混层、心土培肥各种心土改良技术取得的效果。最后指出在心土研究与改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在心土方面研究与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土层 作物 生育 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土层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盼 王秋菊 +4 位作者 刘峰 高中超 张磊 王宗涛 孙兵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7-52,共6页
为明确不同类型水田土壤心土层与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关系,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白浆土型水稻土、黑土型水稻土和草甸土型水稻土以及有、无心土层对水稻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叶绿素含量在水稻分蘖期和抽穗期差异显著,成熟期... 为明确不同类型水田土壤心土层与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关系,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白浆土型水稻土、黑土型水稻土和草甸土型水稻土以及有、无心土层对水稻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叶绿素含量在水稻分蘖期和抽穗期差异显著,成熟期差异不显著,顺序依次为草甸土型>黑土型>白浆土型水稻土,成熟期有心土层均比无心土层处理叶绿素含量高;不同土壤水稻株高有心土层大于无心土层处理,但差异不显著;不同类型土壤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土壤间差异显著,黑土型水稻土为245.66 g/盆、草甸土型为239.13 g/盆、白浆土型为182.77 g/盆,有心土层高于无心土层处理;水稻垂直根长土壤间差异极显著,依次为黑土型>草甸土型>白浆土型水稻土,有心土层均高于无心土层处理;根干重有心土层显著高于无心土层处理;水稻产量土壤间差异显著,黑土型水稻土最高,为143.84 g/盆,之后依次为白浆土型136.56 g/盆,草甸土型131.56 g/盆,有心土层高于无心土层处理;心土层对产量贡献率,黑土型水稻土产量贡献率最高,为24.8%,草甸土型为9.6%,白浆土型为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土层 水稻 生长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徒骇马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盼 李淑芹 +1 位作者 叶水根 董洁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7年第6期69-72,共4页
为实现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徒骇马颊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以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为基础,进行区域内供需平衡分析,研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区域... 为实现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徒骇马颊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以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为基础,进行区域内供需平衡分析,研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区域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等诸多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供需平衡 水资源承载力 徒骇马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徒骇马颊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高盼 叶水根 李淑芹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08年第1期98-100,108,共4页
水资源配置不仅关系到当地的生态系统安全,也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徒骇马颊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模型,进行基准年和规划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并提出了该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这将对... 水资源配置不仅关系到当地的生态系统安全,也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徒骇马颊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模型,进行基准年和规划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并提出了该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这将对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徒骇马颊河流域 水资源供需平衡 水资源优化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玉米-大豆轮作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高盼 刘玉涛 +4 位作者 王宇先 杨慧莹 徐莹莹 王俊河 徐婷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9期23-26,共4页
为推广半干旱区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开展了春玉米连作和春玉米-大豆轮作处理对比研究,明确半干旱区玉米-大豆轮作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大豆轮作处理土壤固相比例在0~10、20~30、30~40cm土层分别比春玉米... 为推广半干旱区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开展了春玉米连作和春玉米-大豆轮作处理对比研究,明确半干旱区玉米-大豆轮作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大豆轮作处理土壤固相比例在0~10、20~30、30~40cm土层分别比春玉米连作处理低5.28%、25.59%和10.26%,液相比例也有呈增加趋势,土壤气相比例在20~30cm土层提高16.52%。春玉米-大豆轮作处理土壤孔隙度在表层土壤较春玉米连作处理也有增加趋势,0~20cm土层增加幅度为7.01%~8.68%。与春玉米连作处理,春玉米-大豆轮作处理土壤容重在表层0~20cm土层下降了0.10~0.13g·cm^(-3);春玉米-大豆轮作处理pH也略有降低,但幅度不明显。春玉米连作和春玉米-大豆轮作处理在不同土层土壤有效磷差异不显著;不同种植模式土壤速效钾的表层0~20cm含量高于20~50cm含量;而在0~10cm,春玉米-大豆轮作处理的碱解氮含量比春玉米连作高21.68%。轮作处理为大豆产量2 881kg·hm^(-2),玉米连作处理为8 373kg·hm^(-2),按照大豆价格3.2元·kg^(-1),玉米价格1.4元·kg^(-1)计算,大豆收入为9 219.2元·hm^(-2),玉米收入为11 722.2元·hm^(-2),轮作处理的收入比连作处理在种植大豆年少收入2 503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轮作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胁迫对半干旱地区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高盼 徐莹莹 +3 位作者 杨慧莹 刘玉涛 王宇先 王俊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8期17-20,共4页
为了确定最佳的灌水模式,通过抗旱棚试验,分析水分胁迫对半干旱地区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间株高、穗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中苗期重旱和拔节期干旱对玉米株高影响较大,导致植株生长速度下降和矮化。但不同生... 为了确定最佳的灌水模式,通过抗旱棚试验,分析水分胁迫对半干旱地区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间株高、穗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中苗期重旱和拔节期干旱对玉米株高影响较大,导致植株生长速度下降和矮化。但不同生育期的干旱胁迫均使植株穗位降低30%以上。(2)干旱胁迫对植株茎粗的影响不显著。(3)干旱胁迫对不同处理间穗长达到显著差异,其中苗期重旱和拔节期干旱对穗长影响较大,分别比T0减少7.9%、26.3%、15.8%和15.8%,而苗期轻旱、中旱胁迫处理和开花期干旱胁迫处理则穗长有所增加;干旱胁迫处理百粒重和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拔节期干旱对产量影响极大,分别比对照降低15.4%、11.5%、2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半干旱 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对半干旱区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高盼 刘玉涛 +4 位作者 徐莹莹 杨慧莹 王晨 王宇先 徐婷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10期14-18,共5页
为改善土壤物理结构,促进半干旱区农业节本增效,本试验设置不深松、春深松30和40 cm处理,秋深松30和40 cm处理,探究深松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三相比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为改善土壤物理结构,促进半干旱区农业节本增效,本试验设置不深松、春深松30和40 cm处理,秋深松30和40 cm处理,探究深松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三相比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秋深松30和40 cm处理、春深松30和40 cm处理各土层土壤容重的平均值较CK分别降低10.22%、9.49%、4.38%和5.11%。各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平均值较CK分别增加16.15%、19.94%、2.49%和6.75%;(2)不同处理在不同土层深度的固相、液相和气相值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CK相比,秋深松40 cm土壤固相略有升高,而秋深松30 cm、春深松30和40 cm处理的土壤固相分别降低了1.22%、21.14%和13.84%。秋深松30和40 cm、春深松30和40 cm土壤液相较CK分别增加9.76%、4.48%、17.75%和21.61%。秋深松30和40 cm土壤气相处理较CK略有降低,春深松30和40 cm处理土壤气相高于CK处理;(3)不同处理穗长和行粒数无显著差异,穗粗和穗行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秋深松30和40 cm处理的穗粗较CK均增加6.45%,穗行数较CK增加5.50%和4.06%。春深松30和40 cm处理的穗粗较CK增加0.65%和6.02%。穗行数较CK增加2.19%和1.38%。不同处理产量表现为秋深松40 cm>秋深松30 cm>春深松40 cm>春深松30 cm>CK。秋深松40和30 cm较CK增产14.80%和11.05%。春深松40和30 cm较CK增产9.39%和8.90%。由此可见,秋季深松在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保水蓄水和玉米产量能力上都优于春季深松,在半干旱地区玉米种植生产中更推荐采用秋季深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半干旱区 土壤物理性状 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介质模型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预计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盼 郭广礼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66-169,共4页
针对隧道开挖过程中岩土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分析了随机介质理论在隧道开挖中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随机介质理论的独岩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模型,选取了相应的模型参数,并编程实现模型。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各模型参数的影响规... 针对隧道开挖过程中岩土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分析了随机介质理论在隧道开挖中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随机介质理论的独岩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模型,选取了相应的模型参数,并编程实现模型。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各模型参数的影响规律,最后根据K1+700隧道断面实测资料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随机介质理论 预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深松年限对半干旱区土壤物理性质和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高盼 刘玉涛 +4 位作者 王宇先 杨慧莹 徐莹莹 王俊河 谭可菲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11期1-4,9,共5页
为构建合理耕层,促进半干旱区农业节本增效,在半干旱区开展了隔年深松、隔两年深松、连年深松与不深松做大区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播种前,土壤孔隙度在0~10cm土层,隔两年深松、连年深松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在10~40cm时,隔年深松、隔... 为构建合理耕层,促进半干旱区农业节本增效,在半干旱区开展了隔年深松、隔两年深松、连年深松与不深松做大区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播种前,土壤孔隙度在0~10cm土层,隔两年深松、连年深松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在10~40cm时,隔年深松、隔两年深松、连年深松处理的土壤孔隙度与不深松处理比增加9.35%~16.97%、13.54%~30.82%、6.46%~8.18%。收获后,在0~40cm土层,隔年深松、隔两年深松、连年深松处理土壤孔隙度与不深松处理相比增加9.01%~13.61%、5.29%~20.92%、6.15%~16.42%。播种前,隔年深松、隔两年深松、连年深松处理土壤容重平均比不深松处理低0.012、0.066、0.097g·cm^(-3)。收获后,隔年深松、隔两年深松、连年深松处理土壤容重平均比不深松处理低0.14、0.17、0.15g·cm^(-3)。气相率对比隔两年深松处理>隔年深松处理>连年深松处理的趋势,说明随着深松年限和频率的增加,深松处理对降低固相率、提高气相比效果明显。深松可以提高玉米产量。隔年深松处理、连年深松处理、隔两年深松处理分别比不深松处理提高12.08%、10.50%和6.34%,其中隔年深松增产幅度最大。说明不同年限的深松处理均有增产效果,以隔年深松处理增产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半干旱区 土壤物理性质 玉米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