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区乡村景观格局特征及优化思路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文疆回 李瑞 高家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201,共10页
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各方面协同推进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生态环境脆弱且发展落后问题突出的西南喀斯特广大乡村地区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景观格局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以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乡村为研究区,从类型和景观... 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各方面协同推进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生态环境脆弱且发展落后问题突出的西南喀斯特广大乡村地区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景观格局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以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乡村为研究区,从类型和景观两个尺度选取11个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的景观类型分布、景观破碎度空间分布、景观多样性空间分布等展开研究,探明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学理论和乡村振兴总体要求,提出研究区乡村景观优化思路。结果表明:(1)研究区景观类型可分为水田、坡耕地、有林地、疏林地、经果林、石漠化灌丛等10类,其中坡耕地和石漠化灌丛是主要景观类型,石漠化灌丛是优势景观类型,道路、水系和居民点景观面积占比较小。(2)研究区西北部和西南部以人工景观的分布为主,景观破碎化程度高;北部石漠化景观集中连片分布,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指数较低。(3)从景观格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两个角度对研究区乡村景观进行了优化,优化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网络格局,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种植结构的调整提升了景观结构复杂程度和土地利用价值,也优化了研究区的生态环境,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结果可为喀斯特地区乡村振兴规划及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喀斯特 景观格局 乡村景观优化 移动窗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种单体对耐低温氟醚橡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建新 李斌 +4 位作者 兰军 赵少春 高家勇 王先荣 余金龙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2-125,共4页
耐低温氟醚橡胶是以四氟乙烯(TFE),偏氟乙烯(VDF)以及全氟(烷基乙烯基醚)(PAVE)共聚而成的特种氟弹性体,具有显著耐低温的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石油等工业。主要介绍了各种共聚单体对氟醚橡胶各种性质的影响。共聚单体还包... 耐低温氟醚橡胶是以四氟乙烯(TFE),偏氟乙烯(VDF)以及全氟(烷基乙烯基醚)(PAVE)共聚而成的特种氟弹性体,具有显著耐低温的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石油等工业。主要介绍了各种共聚单体对氟醚橡胶各种性质的影响。共聚单体还包括硫化点单体、多烷氧基乙烯基醚和链转移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醚橡胶 耐低温 共聚单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螺杆挤出机对聚全氟乙丙烯不稳定端基处理 被引量:1
3
作者 兰军 赵少春 +2 位作者 高家勇 王先荣 余金龙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35,共3页
聚全氟乙丙烯是一种重要的特种塑料,但需要对不稳定末端基进行处理才能作为商品出售。本文介绍聚全氟乙丙烯(FEP)不稳定端基形成的过程及其原因。综述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处理FEP的不稳定端基的原理和双螺杆挤出机塑化区、稳定化处理区域... 聚全氟乙丙烯是一种重要的特种塑料,但需要对不稳定末端基进行处理才能作为商品出售。本文介绍聚全氟乙丙烯(FEP)不稳定端基形成的过程及其原因。综述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处理FEP的不稳定端基的原理和双螺杆挤出机塑化区、稳定化处理区域和脱挥区域的工艺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全氟乙丙烯 不稳定端基 双螺杆挤出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 被引量:5
4
作者 高家勇 李瑞 +2 位作者 杨坪坪 盘礼东 黄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7-84,共8页
为揭示贵州省土壤对侵蚀的敏感程度,阐明贵州省土壤可蚀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调查数据及《贵州土种志》,采用EPIC(Erosion-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模型计算贵州省全省土壤可蚀性K值,在ArcGIS中运用克里金插值法... 为揭示贵州省土壤对侵蚀的敏感程度,阐明贵州省土壤可蚀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调查数据及《贵州土种志》,采用EPIC(Erosion-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模型计算贵州省全省土壤可蚀性K值,在ArcGIS中运用克里金插值法,对贵州省土壤可蚀性K值进行了空间插值,探究了土壤可蚀性的变化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并重点分析成土母质、海拔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对K值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1)贵州省各土壤类型表层土的平均K值介于0.0230~0.0477 t·hm^(2)·h/(MJ·mm·hm^(2)),其中红黏土的K值最大,为0.0477 t·hm^(2)·h/(MJ·mm·hm^(2)),其次是潮土为0.0460 t·hm^(2)·h/(MJ·mm·hm^(2)),新积土的K值最小,为0.0230 t·hm^(2)·h/(MJ·mm·hm^(2));(2)全省以中低和中可蚀性土壤为主,土壤可蚀性值较高,土壤侵蚀风险大;(3)全省K值分布的空间差异性较大,从西向东逐渐增加,呈黔东>黔中部>黔西的变化趋势,南北方向上呈黔北南部>黔中>黔北北部>黔南的变化趋势;(4)各类成土母质形成土壤的可蚀性值介于0.0284~0.0468 t·hm^(2)·h/(MJ·mm·hm^(2)),页岩发育形成土壤的K值都较大(黄棕壤除外),砂岩发育形成土壤的K值较小;(5)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可蚀性K值总体上呈现出降低的趋势;(6)土地利用方式对K值有明显的影响,其土壤可蚀性值大小依次为水田>旱地>草地>灌木>林地。研究结果较好地显示了贵州省土壤可蚀性K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的影响因素,可为贵州省土壤流失预报、水土保持普查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蚀性 母质 土地利用 海拔 空间分布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区坡耕地秸秆覆盖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盘礼东 李瑞 +3 位作者 张玉珊 黎庆贵 高家勇 袁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428-4438,共11页
土壤养分亏缺是限制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制约作物产量的重要影响因子。为提高西南喀斯特区坡耕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于2018-2019年连续两年在贵州省黔西县开展了野外原位径流小区观测试验。通过该试验探讨不同秸秆覆盖率下土壤... 土壤养分亏缺是限制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制约作物产量的重要影响因子。为提高西南喀斯特区坡耕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于2018-2019年连续两年在贵州省黔西县开展了野外原位径流小区观测试验。通过该试验探讨不同秸秆覆盖率下土壤碳(C)、氮(N)、磷(P)、钾(K)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揭示不同秸秆覆盖率下土壤养分状况及土壤改良效果。共设6个秸秆覆盖梯度,玉米单作+秸秆覆盖(SM_(0)-SM_(5),0,1111、2222、3889、5556,6944 kg/hm^(2)),其中SM_(0)为对照组(CK)。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不同程度增加了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及全磷(TP)含量,总体上随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覆盖量较多的情况下(SM_(4),SM_(5)),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全钾(TK)则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而减少。(2)在高秸秆覆盖条件下(SM_(4),SM_(5)),除了N∶P外,两年各土壤养分元素的化学计量比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但SM_(4)和SM^(5)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C∶N、C∶P较低,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矿化分解,同时也说明P的有效性较高。(4)高秸秆覆盖率条件下对作物增产较为显著,其中SM_(4)处理作物产量最高。研究表明覆盖于地表的秸秆作为土壤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可将其作为一种补充手段以补给土壤中被作物吸收和随水土流失而流失的土壤养分。综合主成分、灰色关联度及差异显著性分析,同时结合作物产量,建议在西南喀斯特坡耕地覆盖6000 kg/hm^(2)左右的秸秆以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从而达到较好的土壤增肥、作物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坡耕地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学 产量 西南喀斯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区土壤侵蚀与石漠化协同演变及交互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何茂林 张玉珊 +2 位作者 高家勇 吴清林 李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石漠化协同演变规律、驱动因子及主要驱动因子下二者交互关系。采用优化后的RUSLE模型估算贵州省喀斯特地区2005—2015年土壤侵蚀,并利用贵州省全国石漠化普查数据库计算同期石漠化状况,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石漠化协同演变规律、驱动因子及主要驱动因子下二者交互关系。采用优化后的RUSLE模型估算贵州省喀斯特地区2005—2015年土壤侵蚀,并利用贵州省全国石漠化普查数据库计算同期石漠化状况,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驱动因子以及主要驱动因子下二者交互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5年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与石漠化均以中度及以下为主,其中土壤侵蚀中度及以下占比58%以上,而中度及以下石漠化占比达80%以上;时间上二者存在发生时间的异同性,但研究期间,二者均不同程度地趋于好转;中度及以下石漠化中土壤侵蚀发生率较大,中度以上中占比极少,其中无石漠化中土壤侵蚀发生率达70%以上;土壤侵蚀驱动因子解释力大小依次为土地利用>坡度>年降雨量>海拔>岩石裸露率>植被盖度>岩性>土层厚度,石漠化驱动因子解释力大小依次为岩石裸露率>土层厚度>年降雨量>海拔>岩性>土地利用>植被盖度>坡度。因子组合(交互)对土壤流失及石漠化的解释力均较单因子有所增强,其中土壤侵蚀的主导因子为土地利用,石漠化的主导因子为岩石裸露率;主要驱动因子下二者交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侵蚀与石漠化存在因果关系且土壤侵蚀先于石漠化发生发展,但简单线性关系并不能解释二者关系,而是分阶段呈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复杂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与石漠化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石漠化 RUSLE 交互关系 地理探测器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流域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分异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响应 被引量:6
7
作者 王耀鑫 高家勇 +2 位作者 张玉珊 吴清林 李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9-178,共10页
针对喀斯特地区景观格局驱动水源涵养功能演变机制的相关研究较少,而水源涵养功能是岩溶石漠化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生态效益的关键指标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以地处西南喀斯特中心的野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模型、偏最小二... 针对喀斯特地区景观格局驱动水源涵养功能演变机制的相关研究较少,而水源涵养功能是岩溶石漠化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生态效益的关键指标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以地处西南喀斯特中心的野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模型、偏最小二乘模型(PLSR)、景观生态学理论等,探究野纪河流域2005—2020年水源涵养功能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与景观格局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野纪河流域景观类型以旱地、草地和灌木林等为主,各类型之间相互转化较为频繁,总体特征表现为旱地、灌木林和草地之间的转化以及建设用地对其余地类的挤占。(2)研究期间,旱地景观趋于破碎化,建设用地呈集聚性的扩张趋势,其他景观类型相对稳定。总体上,景观格局呈破碎化发展趋势,景观连通性呈小幅上升趋势。(3)研究区水源涵养量年际变化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中部低、南北两侧高的态势。水源涵养深度由高到低排序为灌木林>有林地>疏林地>草地>旱地>建设用地>水田>湖泊>水库坑塘。(4)景观破碎化的增加及斑块质量的提高,可提升喀斯特流域水源涵养功能,但过高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可能导致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总体来看,研究期间野纪河流域景观格局呈破碎化发展态势,水源涵养功能呈持续增加趋势,景观格局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具有复杂性。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流域景观规划、水资源保护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InVEST模型 移动窗口 景观格局 偏最小二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科技助力“绿色春耕”
8
作者 高家勇 邹人钢 《江西农业》 2014年第4期53-53,共1页
今年开春以来,“绿色春耕”在南昌市青山湖区农村悄然兴起。在罗家镇棠溪村种粮大户熊多朵家,该区衣技人员正在指导老熊浸种。只见他撕开一小包“植物免疫激活蛋白”,一边把粉沫状药剂倒进水桶,一边搅拌均匀。“这一小袋制剂是10g... 今年开春以来,“绿色春耕”在南昌市青山湖区农村悄然兴起。在罗家镇棠溪村种粮大户熊多朵家,该区衣技人员正在指导老熊浸种。只见他撕开一小包“植物免疫激活蛋白”,一边把粉沫状药剂倒进水桶,一边搅拌均匀。“这一小袋制剂是10g,可兑水5kg,你这个桶还需要3袋”,在农技人员的手把手指导下,熊多朵很快把药液配好,随后将稻种小心地倒人桶中并搅拌均匀,整个操作过程十分简便,且价格便宜,每小袋为2元,折算下来每亩大田浸种成本只需十几块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科技 春耕 搅拌均匀 激活蛋白 植物免疫 农技人员 操作过程 南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河流域不同地貌区生态系统健康对比 被引量:6
9
作者 陈红莲 李瑞 +3 位作者 张玉珊 吴清林 袁江 高家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12-1922,共11页
赤水河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系统健康对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RUSLE模型、SWAT模型、Fragstats软件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构建赤水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理论框架,探讨了生态修复下流域2... 赤水河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系统健康对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RUSLE模型、SWAT模型、Fragstats软件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构建赤水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理论框架,探讨了生态修复下流域2010—2020年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10—2020年间,赤水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呈现先降后升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丹霞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体高于喀斯特地区。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总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丹霞地区处于很健康和健康状态,喀斯特地区则处于亚健康及不健康状态。影响喀斯特/丹霞地貌区生态系统健康的主导驱动因子存在差异。喀斯特区以植被、降水及基岩裸露率为主导驱动因子,丹霞区则以植被、土地利用和降水为主导因子。交互探测后影响因子解释力增强,不同地貌类型区的主导交互因子组合呈现较大差异。其中,喀斯特区以降水∩归一化植被指数、降水∩数字高程模型和降水∩基岩裸露率为主导交互因子组合,丹霞区以归一化植被指数∩降水、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及归一化植被指数∩数字高程模型为主导交互因子组合。研究结果可为赤水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维护、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喀斯特/丹霞地貌 SWAT模型 RUSLE模型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