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释放的酚酸类物质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47
1
作者 高云霓 刘碧云 +5 位作者 王静 贺锋 梁威 徐栋 张丽萍 吴振斌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1-766,共6页
采用广谱性固相萃取小柱富集以10 g(FW)/L的密度培养三天后的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种植水,不同溶剂洗脱得到的各组分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甲醇洗脱组分抑藻活性最强.去除该组分... 采用广谱性固相萃取小柱富集以10 g(FW)/L的密度培养三天后的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种植水,不同溶剂洗脱得到的各组分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甲醇洗脱组分抑藻活性最强.去除该组分中的酚酸后,其抑藻活性下降了22.8%,表明酚酸参与到苦草的化感抑藻作用中.甲醇组分通过液液萃取进一步分离,得到的乙酸乙酯组分进行GC-MS分析,从中检测到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乙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丙酸、香草酸、原儿茶酸、阿魏酸和咖啡酸等九种酚酸.酚酸抑藻测试的结果显示其抑藻活性与本身的结构有关,不同酚酸以毒性效应比例多维混合表现出加和抑藻效应,且随着混合种数的增多,酚酸的加和效应增强.以上结果显示苦草可以释放酚酸,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多种化感物质的联合作用可能是水生态系统中沉水植物抑制蓝藻生长的一个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草 分泌物 酚酸 铜绿微囊藻 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化感物质释放特性的沉水植物抑藻作用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2
作者 高云霓 董静 +3 位作者 何燕 葛芳杰 刘碧云 吴振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87-1294,共8页
沉水植物对藻类的化感抑制作用,是沉水植物获取竞争优势和维持清水稳态的重要机制之一。化感物质是由植物产生并释放到水环境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化感物质的有效释放和作用是实现沉水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化感物质释放水... 沉水植物对藻类的化感抑制作用,是沉水植物获取竞争优势和维持清水稳态的重要机制之一。化感物质是由植物产生并释放到水环境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化感物质的有效释放和作用是实现沉水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化感物质释放水平阐明沉水植物化感抑藻的作用模式、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沉水植物化感物质释放到水环境中的种类、含量和常规急性毒性测试中化感物质的抑藻效果,发现沉水植物化感物质在释放水平上的作用模式不同于常规急性毒性试验中的单次作用。为了回答沉水植物化感物质在释放水平如何高效抑藻的问题,结合化感物质的释放特性,重点从化感物质的联合作用和持续作用等角度探讨沉水植物化感抑藻的作用模式,提出沉水植物可能通过多种化感物质低剂量持续释放的方式,实现对目标藻类的持续协同控制。今后有必要进一步结合沉水植物与目标藻类的共存系统与原位实验,借助分析化学、植物化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从生态学水平加强沉水植物化感抑藻作用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感物质 释放含量 有效抑藻剂量 联合作用 持续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水鳖科沉水植物释放的脂肪酸类化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5
3
作者 高云霓 刘碧云 +4 位作者 葛芳杰 梁威 徐栋 张丽萍 吴振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0-174,共5页
沉水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其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通过释放化感物质抑制藻类生长,从而保持水体的清水稳态[2]。
关键词 伊乐藻 轮叶黑藻 苦草 脂肪酸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暴露方式下水生植物化感物质抑藻效应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高云霓 葛芳杰 +4 位作者 刘碧云 鲁志营 何燕 张甬元 吴振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4-560,共7页
为研究水生植物释放的化感物质在生态水平上的有效作用模式,选择水生植物释放的壬酸、N-苯基-1-萘胺和咖啡酸等不同类型化感物质,比较高剂量单次暴露与低剂量多次暴露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探讨化感物质不同... 为研究水生植物释放的化感物质在生态水平上的有效作用模式,选择水生植物释放的壬酸、N-苯基-1-萘胺和咖啡酸等不同类型化感物质,比较高剂量单次暴露与低剂量多次暴露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探讨化感物质不同投加频次、剂量和光暗条件等对多次暴露抑藻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化感物质以2 h为间隔、分5次、每次添加0.5 mg·L-1的方式暴露时均表现出比以总剂量2.5 mg·L-1单次暴露更强的抑藻效果,在实验的第7天壬酸、N-苯基-1-萘胺和咖啡酸的抑藻率是单次暴露组的1.8、1.1和1.6倍。以1 h间隔、10次暴露的壬酸和N-苯基-1-萘胺,抑制率随着单次添加量的减少而降低,但在单次暴露剂量低至0.1 mg·L-1时两种物质仍能显著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第7天N-苯基-1-萘胺的平均生长抑制率仍可以达到50.25%。壬酸和N-苯基-1-萘胺在铜绿微囊藻生长的黑暗阶段多次暴露比在光照阶段的抑藻效果好,第3天的平均抑制率分别是是光照阶段的2.2和1.3倍。上述结果表明,水生植物释放的化感物质可以通过低剂量多次暴露实现比高剂量单次暴露更强的抑藻效果。因此,加强对化感物质多次暴露方式下抑藻作用的研究将推动自然环境中水生植物化感作用生态机制的进一步揭示,有利于指导水生植物化感作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酸 N-苯基-1-萘胺 咖啡酸 多次暴露 铜绿微囊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湿地-池塘复合养殖系统中浮游藻类生态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高云霓 吴晓辉 +3 位作者 邓平 成水平 贺峰 吴振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30-1234,共5页
采用放养了斑点叉尾鮰苗种和少量白鲢的人工湿地-池塘复合养殖系统研究各养殖塘浮游藻类的生态特征,并通过对不同密度养殖塘的比较探讨人工湿地对鱼塘中浮游藻类生态结构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塘中共鉴定出浮游藻类7门63属142种,其中绿... 采用放养了斑点叉尾鮰苗种和少量白鲢的人工湿地-池塘复合养殖系统研究各养殖塘浮游藻类的生态特征,并通过对不同密度养殖塘的比较探讨人工湿地对鱼塘中浮游藻类生态结构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塘中共鉴定出浮游藻类7门63属142种,其中绿藻门34属60种,硅藻和蓝藻分别有10属34种、10属30种,裸、隐、甲、金藻门种类较少,共9属18种。各养殖塘优势种类主要为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衣藻(Chlamydomonas sp.)、二角盘星藻(Pediastrum duplex)、小环藻(Cyclotella sp.)、尖针杆藻(Synedraacus)、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e)等。随着斑点叉尾鮰鱼苗养殖密度的增加,浮游藻类数量、生物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但各塘内浮游藻类种类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人工湿地与养殖池塘的联合对养殖水体的浮游藻类有较好的调控作用,整个实验期间各塘内浮游藻类种类、数量、生物量无显著变化,即使在养殖密度最高的四号塘也没发生蓝藻水华,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 循环水养殖系统 斑点叉尾鲴 浮游藻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院校本科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4
6
作者 高云霓 董静 周传江 《河南水产》 2016年第1期34-36,共3页
为适应现代渔业发展需求,结合水产学院教学工作实际,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和考核机制等方面对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教学进行系列改革探索,以期为水产行业培养出在养殖水环境化学方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过硬分析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 养殖水环境化学 实验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机制
原文传递
水生植物化感抑藻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7
作者 鲁志营 高云霓 +3 位作者 刘碧云 孙雪梅 张甬元 吴振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4-69,75,共7页
富营养化引起的藻华问题是当前许多水体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化感抑藻现象的发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目前,已发现很多水生植物具有化感抑藻效应,通过恢复受污染水体的水生植被群落来进行水体修复的工程案例逐渐增多,但... 富营养化引起的藻华问题是当前许多水体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化感抑藻现象的发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目前,已发现很多水生植物具有化感抑藻效应,通过恢复受污染水体的水生植被群落来进行水体修复的工程案例逐渐增多,但对水生植物抑藻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化感作用机理的揭示对于藻生理生态研究和水华的控制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从生理生化的角度介绍最近几年水生植物及其化感物质的抑藻机制研究进展,指出化感物质可能的抑藻机制,包括:化感物质对细胞膜,呼吸作用和光合系统Ⅱ(PSⅡ)造成影响,化感胁迫后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升高而导致藻氧化胁迫,NO作为化感作用的信号分子,介导藻细胞的程序性死亡。不同化感物质作用靶点的探寻,化感物质在胞内转化途径,化感物质介导信号分子调控网络以及化感物质诱导的程序性死亡的研究将会是今后化感抑藻机理研究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感作用 光系统Ⅱ 活性氧 水华 程序性死亡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穗花狐尾藻化感作用对铜绿微囊藻光合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4
8
作者 朱俊英 刘碧云 +5 位作者 王静 高云霓 葛芳杰 梁威 张丽萍 吴振斌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904-2908,共5页
共培养条件下,采用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穗花狐尾藻分泌的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光合效率的影响,其中叶绿素荧光参数包括qN(非化学淬灭)、YⅡ(有效量子效率)、Fv/Fm(最大量子产量)、F'v/F'm(光系统Ⅱ有效量子产量)和... 共培养条件下,采用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穗花狐尾藻分泌的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光合效率的影响,其中叶绿素荧光参数包括qN(非化学淬灭)、YⅡ(有效量子效率)、Fv/Fm(最大量子产量)、F'v/F'm(光系统Ⅱ有效量子产量)和快速光响应曲线.3 d共培养处理期间,铜绿微囊藻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参数表现出了不同的灵敏性.处理第2 d时,10.0 g/L穗花狐尾藻体系中铜绿微囊藻叶绿素含量抑制率为20.80%,表现出了显著的抑制(P<0.05).而铜绿微囊藻叶绿素荧光参数出现显著降低的时间更早,处理第1 d时,qN和YⅡ在5.0 g/L穗花狐尾藻的浓度下抑制率分别为15.59%和13.00%,Fv/Fm和F'v/F'm在10.0 g/L的浓度下抑制率为15.87%和12.07%,均表现出来明显的受抑制作用(P<0.05).处理第3 d时,铜绿微囊藻的快速光响应曲线及根据该曲线计算得到的3个参数都受到了显著的抑制(P<0.05).结果表明,光合作用是穗花狐尾藻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重要对象之一,4个叶绿素荧光参数是相对于叶绿素含量更灵敏的指标,其中qN最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花狐尾藻 铜绿微囊藻 叶绿素荧光参数 化感作用 共培养
原文传递
马来眼子菜体内抑藻物质分离及常见脂肪酸抑藻效应 被引量:27
9
作者 胡陈艳 葛芳杰 +4 位作者 张胜花 刘碧云 王静 高云霓 吴振斌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9-576,共8页
提取马来眼子菜植物体内的抑藻物质,分离得到一活性组分,气质联用(GC-MS)鉴定其主要为脂肪酸类物质,抑制羊角月牙藻的半效应浓度(EC50,3d)为7.90mg/L.测定组分中含有的8种脂肪酸与油酸单独及联合作用对羊角月牙藻的抑藻效果,结果证实脂... 提取马来眼子菜植物体内的抑藻物质,分离得到一活性组分,气质联用(GC-MS)鉴定其主要为脂肪酸类物质,抑制羊角月牙藻的半效应浓度(EC50,3d)为7.90mg/L.测定组分中含有的8种脂肪酸与油酸单独及联合作用对羊角月牙藻的抑藻效果,结果证实脂肪酸类物质具有化感抑藻效应,其抑藻效果与其碳链长度及其不饱和度有关,碳链越短其抑藻活性越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抑藻效应大于同碳链饱和脂肪酸,多种脂肪酸联合作用时具有协同作用.分离过程中也得到另一甾醇组分,其对羊角月牙藻没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对脂肪酸类物质的抑藻效果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眼子菜 羊角月牙藻 脂肪酸 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月湖水体营养物质的分布与硅藻的生态指示 被引量:26
10
作者 胡胜华 高云霓 +3 位作者 张世羊 周巧红 徐栋 吴振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56-864,共9页
通过对武汉月湖2007年1-12月水体理化指标(电导率、溶解氧、pH值、水温、透明度、无机氮、无机磷、可溶硅)、生物指标(硅藻、蓝藻、叶绿素a)的监测,结果表明:月湖水体中无机氮、无机磷含量较丰富,可溶硅含量较低;月湖水体初级生产力较高... 通过对武汉月湖2007年1-12月水体理化指标(电导率、溶解氧、pH值、水温、透明度、无机氮、无机磷、可溶硅)、生物指标(硅藻、蓝藻、叶绿素a)的监测,结果表明:月湖水体中无机氮、无机磷含量较丰富,可溶硅含量较低;月湖水体初级生产力较高,湖泊中蓝藻密度远大于硅藻密度;月湖水体中浮游植物与生境因素有着复杂的生态网络关系。月湖水体营养盐结构不合理,在硅藻消亡后,湖泊水域中的营养组合(丰富的氮与磷,但缺乏可溶硅),这种特殊生境刺激蓝藻的生长,进一步导致硅藻的减少,使月湖浮游植物的优势种转变成蓝藻类。可溶硅在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由硅藻型向蓝藻演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溶硅起始浓度水平不仅决定硅藻生产量最大值的程度,而且制约着硅藻持续时间,补偿湖泊可溶硅可能是防治湖泊富营养化的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月湖 湖泊富营养化 硅藻 蓝藻 溶解无机氮 溶解无机磷 可溶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池中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动态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吴振斌 张世羊 +2 位作者 高云霓 刘爱芬 梁威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0-94,共5页
调查了在夏秋交替季节利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池塘组合系统养殖斑点叉尾鮰苗种池塘中的浮游生物,研究结果表明:1)系统内各塘间浮游植物和轮虫各自的密度和生物量差异显著,且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递增,而各塘间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无... 调查了在夏秋交替季节利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池塘组合系统养殖斑点叉尾鮰苗种池塘中的浮游生物,研究结果表明:1)系统内各塘间浮游植物和轮虫各自的密度和生物量差异显著,且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递增,而各塘间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无显著差异;2)系统内浮游植物和轮虫各自的密度和生物量在调查期内无显著波动,而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存在显著的波动性;3)循环水导致各塘中浮游生物出现交叉现象,且各塘中浮游生物的优势种处于不断的更替状态;4)养殖密度的增加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并推动了浮游动物的小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 浮游生物 密度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湖泊浮游藻类对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30
12
作者 董静 高云霓 李根保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5-623,共9页
水体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是淡水生态系统面临的两大威胁。文章分别阐述了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对淡水湖泊浮游藻类直接和间接效应,并总结气候变暖可能通过影响水体理化性质、水生植物组成、食物链结构从而直接或间接改变浮游藻类生物量或... 水体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是淡水生态系统面临的两大威胁。文章分别阐述了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对淡水湖泊浮游藻类直接和间接效应,并总结气候变暖可能通过影响水体理化性质、水生植物组成、食物链结构从而直接或间接改变浮游藻类生物量或群落结构。作者重点分析了气候变暖下湖泊生态系统蓝藻水华暴发机制,比较了不同湖泊蓝藻对气候变暖和富营养化响应的异同点,发现气候变暖和富营养化对湖泊生态系统影响存在相似性,表现在均促进湖泊由清水-浊水稳态转变、增加蓝藻水华发生频率和强度。然而二者对湖泊浮游藻类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分层型湖泊和混合型湖泊的差异性、不同营养型湖泊和不同类群蓝藻组成差异性。作者认为,开展气候变暖和富营养化下,湖泊浮游藻类功能群响应研究亟待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气候变暖 湖泊生态系统 蓝藻水华 浮游藻类功能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穗花狐尾藻生长及酚类物质含量对光照强度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葛芳杰 刘碧云 +2 位作者 鲁志营 高云霓 吴振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33,54,共5页
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能产生对水华蓝藻生长有抑制效应的酚类活性物质。为了揭示光照强度对穗花狐尾藻的生长及其体内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文章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下穗花狐尾藻的生物量及其顶端组织与茎中的可溶性... 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能产生对水华蓝藻生长有抑制效应的酚类活性物质。为了揭示光照强度对穗花狐尾藻的生长及其体内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文章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下穗花狐尾藻的生物量及其顶端组织与茎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酚的含量以及与酚类代谢相关酶——苯丙氨酸裂解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的活性,结果表明:穗花狐尾藻生物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而显著降低;高光照强度和中等光照强度下,顶端组织中可溶性蛋白、总酚含量和PAL酶活都明显高于茎中各指标;茎中的总酚含量、PAL酶活性在低光照强度下显著高于高光照强度和中等光照强度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花狐尾藻 光强 苯丙氨酸裂解酶 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 总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月湖水生植被重建过程中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9
14
作者 邓平 马建敏 +4 位作者 吴晓辉 高云霓 成水平 贺锋 吴振斌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52-557,共6页
2004年12月-2005年5月武汉市月湖水生植被重建过程中,对浮游植物进行逐月调查.结果表明,在营养盐浓度较高的条件下,浮游植物仍保持较低的生物量和密度,浮游植物的生长与温度保持一定的相关性,但与湖水营养盐浓度并不存在相关关系.菹草... 2004年12月-2005年5月武汉市月湖水生植被重建过程中,对浮游植物进行逐月调查.结果表明,在营养盐浓度较高的条件下,浮游植物仍保持较低的生物量和密度,浮游植物的生长与温度保持一定的相关性,但与湖水营养盐浓度并不存在相关关系.菹草和伊乐藻能使水体的透明度保持较高的状态.浮游植物主要由隐藻和硅藻组成,能形成水华的一些常见种类并未随温度升高而出现,可能与这两种沉水植物的存在改变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有关.因此,在水温较低的冬季和春季进行水生植被重建是富营养化湖泊治理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被 重建 武汉月湖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月湖近代沉积物中的硅藻组合与环境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胡胜华 叶艳婷 +3 位作者 贺锋 周巧红 高云霓 吴振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90-498,共9页
采集武汉月湖2处近代沉积物,分析了沉积硅藻组合与其环境关系,共发现24属83种硅藻。结果表明:2个柱状沉积物中硅藻优势属为小环藻属、直链藻属、舟形藻属、Cyclostephanos属。Z-1钻孔共有20属61种硅藻,Z-2钻孔共有24属68种硅藻。Z-1钻... 采集武汉月湖2处近代沉积物,分析了沉积硅藻组合与其环境关系,共发现24属83种硅藻。结果表明:2个柱状沉积物中硅藻优势属为小环藻属、直链藻属、舟形藻属、Cyclostephanos属。Z-1钻孔共有20属61种硅藻,Z-2钻孔共有24属68种硅藻。Z-1钻孔优势种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Navicula porifera、Cyclostephanos tholifomis。Z-2钻孔优势种为梅尼小环藻、颗粒直链藻、舟形藻(Navicula sp.)、Cyclostephanos invisitatus。就硅藻密度分布而言,总趋势上层最多,平均7.14×105~58.65×105 ind.g-1,中层其次,平均0.08×105~13.98×105 ind.g-1,下层最少,平均0.24×105~0.64×105 ind.g-1。硅藻种数最少的样品出现在沉积物中层,梅尼小环藻、颗粒直链藻、舟形藻、Navicula porifera、Cyclostephanos tholifomis、Cyclostephanos invisitatus的组合可以指示湖泊水体环境出现富营养化。通过探讨分析影响硅藻分布的环境因素,为恢复月湖近代水环境演化过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月湖 硅藻 营养演化 湖泊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多次暴露焦性没食子酸的抑藻效果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雪梅 刘碧云 +4 位作者 周巧红 高云霓 葛芳杰 鲁志营 吴振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5-69,189,共6页
目前实验室对化感物质抑藻效应的研究多在EC50水平上进行,而水生植物释放化感物质具有微量、持续性的特征。本研究试图探索在化感物质暴露总量相同的前提下,全剂量一次性暴露与低剂量多次暴露在抑藻效果上是否存在差异,以便为今后开展... 目前实验室对化感物质抑藻效应的研究多在EC50水平上进行,而水生植物释放化感物质具有微量、持续性的特征。本研究试图探索在化感物质暴露总量相同的前提下,全剂量一次性暴露与低剂量多次暴露在抑藻效果上是否存在差异,以便为今后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实验以能够诱导藻细胞产生活性氧进而引发氧化损伤的化感物质焦性没食子酸作为研究对象,以细胞密度、细胞内O2·ˉ、H2O2及OH·的产生水平和细胞膜损伤情况作为指标,比较了低剂量多次暴露(0.25 mg/L×4次×5 d,间隔4 h)与单次暴露(5 mg/L)对铜绿微囊藻的致毒效应。实验结果显示,就生长速度而言:单次暴露组<低剂量多次暴露组<对照组;而低剂量多次暴露下样品藻细胞内的O2·ˉ、H2O2及OH·水平则呈逐步升高趋势(P<0.01),且当累计暴露量仅为设计暴露总量的一半时就超过了单次暴露下的相应水平,到实验的第5天分别达到相应单次暴露组的1.10(O2·ˉ)和1.06(H2O2及OH·)倍;而膜损伤的情况,单次暴露与低剂量多次暴露均能造成藻细胞膜的损伤,且相对膜损伤水平(%)实验后期还维持在160%上下。从上述实验结果看出,低剂量多次暴露的方式很可能具有比单次暴露更强的持续抑藻能力,因而开展对低剂量多次暴露条件下化感抑藻效应的研究十分重要,其结果将更接近水生植物释放化感物质的低剂量、持续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多次暴露 焦性没食子酸 铜绿微囊藻 细胞密度 活性氧 细胞膜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河南段浮游藻类功能群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飞虎 杨越 +9 位作者 张洋 秦祥朝 陈玉环 袁杰 郭聪慧 董静 李学军 张曼 高云霓 高肖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3-523,共11页
为研究黄河流域藻类功能群分布及关键环境驱动因子,于2021年6—7月在黄河河南段设置16个采样位点,对黄河流域河南段浮游藻类群落组成、藻类功能群分布特征、不同空间环境因子特征及藻类-环境因子相关性进行分析,(1)共鉴定浮游藻类7门65... 为研究黄河流域藻类功能群分布及关键环境驱动因子,于2021年6—7月在黄河河南段设置16个采样位点,对黄河流域河南段浮游藻类群落组成、藻类功能群分布特征、不同空间环境因子特征及藻类-环境因子相关性进行分析,(1)共鉴定浮游藻类7门65属154种,在物种数上,绿藻门类(68种)>硅藻门类(60种)>蓝藻门类(11种),以小环藻(Cyclotella sp.)、颗粒沟链藻极窄变种(Aulacose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束丝藻(Aphanizomenon sp.)、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为流域内主要优势种(优势度≥0.02);(2)黄河流域河南段浮游藻类共划分为23个功能群,分别是功能群B、C、D、E、F、G、H1、J、LM、Lo、M、MP、N、P、S1、T、W1、W2、X1、X2、X3、X_(ph)和Y,所调查流域功能群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干流功能群种类最少,支流种类最多;从优势度来看,以适应富营养化、混动水体的功能群C、D、MP、P和J占优势;(3)RDA分析结果表明,优势功能群C与TN呈负相关;功能群MP与TP、NH_(4)^(+)-N、WT、pH和CODMn呈负相关;功能群P与NH_(4)^(+)-N、WT和CODMn呈正相关;功能群D与TN呈正相关,功能群J与NTU呈正相关,与DO呈强负相关,其中CODMn是驱动藻类功能群分布的关键因子;(4)结合地表水环境评价、基于功能群的Q指数与Qr指数评价、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此次调查流域水体呈重度氮污染,水库呈轻度磷污染,洛河流域相对其他支流水质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浮游藻类 优势度 功能群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干流生境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学军 张洋 +6 位作者 高云霓 李龙飞 张景晓 董静 张曼 高肖飞 秦祥朝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5,I0002,I0003,共10页
河流生境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河流健康的重要因素。为揭示黄河生境质量状况,于2021年和2022年5-7月对黄河源头至下游的26个干流河段开展河流生境现状调查与质量评价.选取河道和河岸10项生境指标开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 河流生境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河流健康的重要因素。为揭示黄河生境质量状况,于2021年和2022年5-7月对黄河源头至下游的26个干流河段开展河流生境现状调查与质量评价.选取河道和河岸10项生境指标开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黄河干流各河段生境质量综合得分H值介于79~153分,超过69%的河段生境质量介于90~120分,等级为中等.源区、上游、中游和下游生境未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p>0.05).10项生境指标中,大型木质残体分布在全河段得分最低,介于1~5分,水质状况、河道内人类活动强度、河岸带植被覆盖度和河岸土地利用类型等4项指标在不同区域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黄河干流生境质量的主要因子有河岸土地利用类型、河道内人类活动强度、水质状况和河岸稳定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干流 生境质量 河道 河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青川甘段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19
作者 李聪 王振斌 +6 位作者 高云霓 李学军 张景晓 董静 张曼 高肖飞 李玫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2,共10页
评价黄河上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水平,探讨重金属污染源,为科学保护黄河上游生态敏感区提供理论支撑。2020年9月选取黄河干流青川甘段以及主要支流(白河、黑河、洮河、湟水)18个位点。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铬(Cr)、砷(As)、汞(... 评价黄河上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水平,探讨重金属污染源,为科学保护黄河上游生态敏感区提供理论支撑。2020年9月选取黄河干流青川甘段以及主要支流(白河、黑河、洮河、湟水)18个位点。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铬(Cr)、砷(As)、汞(Hg)、镍(Ni)、铜(Cu)、锌(Zn)、镉(Cd)、铅(Pb)等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来源,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沉积物中As和Hg平均含量分别为11.740 mg/kg和0.034 mg/kg,分别富集1.3倍和1.0倍,其他6种重金属含量均低于中国水系沉积物背景值。As富集程度最高,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最高,为中度污染,但潜在生态风险远低于Hg和Cd。Hg的潜在生态危害值最高,为40.29,中等级别,其次为Cd。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推测,部分断面较高的As、Hg和Cd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如干流的龙羊峡库区出水口(G5)、支流洮河的西寨大桥(T1)、黑河的大水(H2),应加强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穗花狐尾藻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云霓 武静 +3 位作者 杨惠 张方 刘畅 骆琨峰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2-167,共6页
为了探究营养水平对沉水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的影响,选取室外条件下自然繁殖生长的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种植水,研究有害蓝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产毒株和非产毒株在两种营养水平下对穗花狐尾藻种植... 为了探究营养水平对沉水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的影响,选取室外条件下自然繁殖生长的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种植水,研究有害蓝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产毒株和非产毒株在两种营养水平下对穗花狐尾藻种植水的生长生理响应。结果表明:穗花狐尾藻种植水显著抑制产毒株和非产毒株的生长(P<0.05),影响生理过程,但低营养水平下的抑制作用更强(P<0.05);营养加富穗花狐尾藻种植水暴露9 d后,对产毒株和非产毒株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23.5%和20.9%,对光合系统Ⅱ实际光合效能的抑制率分别为7.4%和17.6%,丙二醛浓度分别增大5.6%和9.1%;而直接将铜绿微囊藻接种到穗花狐尾藻原种植水中,对产毒株和非产毒株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60.7%和49.3%,对光合系统Ⅱ实际光合效能的抑制率分别为15.4%和23.4%,丙二醛浓度分别增大11.1%和1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花狐尾藻 铜绿微囊藻 种植水 营养盐 化感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