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治疗IgA肾病的思路及优势 被引量:6
1
作者 马拯华 董正华 《光明中医》 2007年第6期60-63,共4页
关键词 IgA肾病/中医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食欲的辨证
2
作者 马拯华 董正华 《光明中医》 2007年第5期20-22,共3页
关键词 食欲/《伤寒论》 辨证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络益肾滋阴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疗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董正华 马拯华 +2 位作者 赵晓睿 李小会 赵延红 《吉林中医药》 2008年第10期764-766,共3页
目的:观察通络益肾滋阴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疗效。方法:采用单肾切除术+STZ腹腔注射复制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病理对照组、通络益肾滋阴方治疗组、西药治疗组(洛汀新+糖适平),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前后一般情况,空腹血糖,2... 目的:观察通络益肾滋阴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疗效。方法:采用单肾切除术+STZ腹腔注射复制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病理对照组、通络益肾滋阴方治疗组、西药治疗组(洛汀新+糖适平),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前后一般情况,空腹血糖,24 h尿蛋白定量,肾脏肥大指数,肾功能、肾脏病理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经通络益肾滋阴方治疗70 d后,大鼠一般状况较病理对照组改善较好,体重增加明显(P<0.05);空腹血糖、肾肥大指数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尿素氮、肌酐均明显降低(P<0.01)。通络益肾滋阴方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相比,在降低血糖方面,西药组优于通络益肾滋阴方治疗组(P<0.05),在其他指标方面无明显差异。肾脏病理变化也较病理组改善较好。结论:通络益肾滋阴方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病理进展,对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络益肾滋阴方 糖尿病肾病 实验研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络益肾滋阴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血清TNF-α及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董正华 赵晓睿 +2 位作者 马拯华 李小会 赵延红 《现代中医药》 CAS 2009年第2期58-61,共4页
目的观察通络益肾滋阴方对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的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单侧肾切除加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病理对照组、中药治疗组(通络益肾滋阴方)、西药治疗组(洛汀新+糖适平)。观察... 目的观察通络益肾滋阴方对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的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单侧肾切除加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病理对照组、中药治疗组(通络益肾滋阴方)、西药治疗组(洛汀新+糖适平)。观察各组大鼠血清TNF-α及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的变化。结果中药治疗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及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通络益肾滋阴方对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机理可能是通过降低DN大鼠血清TNF-a水平、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表达,延缓肾小管上皮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速度,抗纤维化进程,来保护肾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络益肾滋阴方 糖尿病肾病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络益肾滋阴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血清TGF-β_1、HGF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董正华 马拯华 +4 位作者 赵晓睿 李小会 赵延红 曾福海 杨轶 《河南中医》 2010年第7期654-656,共3页
目的:从抗纤维化角度探讨通络益肾滋阴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左侧肾脏切除术+STZ腹腔注射复制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病理对照组、通络益肾滋阴方治疗组、西药治疗组(洛汀新+糖适平),观... 目的:从抗纤维化角度探讨通络益肾滋阴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左侧肾脏切除术+STZ腹腔注射复制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病理对照组、通络益肾滋阴方治疗组、西药治疗组(洛汀新+糖适平),观察各组大鼠血清TGF-β1、HGF指标的变化。结果:经通络益肾滋阴方治疗70d后,血清TGF-β1表达显著下调,HGF表达显著增加(P<0.01)。通络益肾滋阴方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相比,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络益肾滋阴方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病理进展,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抑制血清TGF-β1的表达,促进HG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络益肾滋阴方 糖尿病肾病 血清TGF-Β1 血清HGF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伤寒论》中桂枝配甘草的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媛媛 马拯华 《河北中医》 2008年第1期77-78,共2页
关键词 《伤寒论》 桂枝 甘草 配伍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肝解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抑郁疗效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马拯华 吴其恺 +1 位作者 邓欣 王平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2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中药疏肝解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伴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CHB伴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 目的探讨中药疏肝解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伴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CHB伴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片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片联合中药疏肝解郁方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皮质醇(cortisol,Cor)、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及主要中医证候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LT、AST、HAMD评分、Cor、IL-2、NK细胞及主要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HAMD评分、Cor、各项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IL-2和NK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3/4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4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38,P=0.013).结论疏肝解郁方可减轻患者抑郁症状,改善肝功能,纠正免疫功能紊乱,治疗CHB合并抑郁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抑郁 中药治疗 疏肝解郁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3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马拯华 吴其恺 +1 位作者 邓欣 王平 《中国医学工程》 2019年第4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30例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正肝利水汤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30例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正肝利水汤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胆碱酯酶(CHE)影响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与白蛋白(ALB)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凝血酶原时间(PT)、CHE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TA、PT与CHE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明显低于观察组93.33%(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并且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肝利水汤 肝硬化腹水 肝功能 凝血功能 胆碱酯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新冠”的多系统症状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廖雪姣 吴舒婷 +1 位作者 马拯华 卢洪洲 《微生物与感染》 CAS 2023年第4期193-202,共10页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及其变异毒株引发的疫情给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尽管现阶段各国已进入后疫情时代,但目前面临的新的危机是SARS-CoV-2感染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及其变异毒株引发的疫情给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尽管现阶段各国已进入后疫情时代,但目前面临的新的危机是SARS-CoV-2感染后给患者造成的长期影响,主要表现为呼吸、神经、精神、心血管和消化等系统的症状,部分患者的症状包括并发症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被称之为长新冠(long COVID)或后COVID-19综合征。在未来数年,这些症状可能会显著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医疗保健成本,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因此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恢复期的长期健康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规律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长新冠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HBV再激活及其临床特征
10
作者 廖雪姣 孙丽琴 +5 位作者 董京科 张丽娜 马拯华 韦秋煜 郑国琴 刘甲野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21年第4期54-63,共10页
目的探讨非活动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 Ag)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再激活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随访的64例非活动性HBsAg... 目的探讨非活动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 Ag)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再激活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随访的64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为研究对象,6~12个月随访1次,收集HBV再激活发生情况、肝功能[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及肝组织病理学结果、HBV再激活发生后的临床结局等。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累积HBV再激活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HBV再激活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与基线相比,发现HBV再激活时研究对象的ALT[7.69%(2/26)vs 0%(0/26)]、AST[0%(0/26)vs 0%(0/26)]、TBil[19.23%(5/26)vs 19.23%(5/26)]和GGT[3.85%(1/26)vs 0%(0/26)]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线和发现HBV再激活时研究对象HBV DNA≥2000 IU/ml比例分别为0%(0/26)、46.15%(1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00,P<0.001);HBV再激活者基线HBeAg均为阴性,发现HBV再激活时有1例HBeAg复阳(P=1.000)。HBV再激活后共6例进行了肝脏穿刺病理检查,4例为G1S1,1例为G1-2S2,1例为G1S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表明基线HBVDNA≥100IU/ml者发生HBV再激活的风险是基线HBV DNA<100 IU/ml者的2.62倍(HR=2.62,95%CI:1.04~6.58,P=0.041)。随访12个月时累积HBV再激活率为37.1%(26/64,95%CI:21.4%~49.6%)。基线HBVDNA≥100IU/ml者随访12个月时累积HBV再激活率(43.8%,95%CI:22.4%~59.3%)显著高于基线HBV DNA<100 IU/ml者(24.3%,95%CI:2.9%~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4.50,P=0.03)。HBV再激活后的2次随访发现,累积3例未经抗病毒治疗实现病毒学抑制,5例启动抗病毒治疗后实现了病毒学抑制,1例实现HBsAg自发清除;随访患者ALT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非活动性HBs Ag携带者可出现HBV再激活,基线较高的HBV DNA水平(≥100 IU/ml)是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对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应加强随访,及时发现HBV再激活,并对HBV再激活者采取更积极的组织学检查和抗病毒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SAG携带者 非活动性 HBV再激活 发生率 影响因素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芍承气汤灌肠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疗效分析
11
作者 罗芳 吴其恺 +4 位作者 王平 邓欣 马拯华 李海凤 李卓家 《中医学》 2018年第3期216-220,共5页
目的:观察赤芍承气汤灌肠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对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30例患者进行随机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 目的:观察赤芍承气汤灌肠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对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30例患者进行随机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赤芍承气汤保留灌肠,隔天1次,每次200 ml,连续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血氨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ALT, AST, TB, ALB)、凝血功能(PTA)、血氨,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66.7%,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肝功能衰竭发展明显降低。结论:赤芍承气汤可明显改善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肝功能,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芍承气汤 乙型肝炎 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 灌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肝化瘀汤辅助治疗乙肝肝硬化的效果
12
作者 马拯华 张丽娜 +1 位作者 廖雪姣 董京科 《内蒙古中医药》 2021年第8期69-70,共2页
目的:探讨清肝化瘀汤辅助治疗乙肝肝硬化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6月我院收治的5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多烯磷脂胆碱)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清... 目的:探讨清肝化瘀汤辅助治疗乙肝肝硬化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6月我院收治的5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多烯磷脂胆碱)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清肝化瘀汤治疗,观察两组肝功能情况、肝瞬时弹性硬度及脂肪变测定。结果:观察组AST、AL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肝瞬时弹性硬度及脂肪变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5/25)与对照组(24.00%,6/2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肝化瘀汤辅助治疗乙肝肝硬化化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情况,并降低肝硬度及脂肪变水平,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肝化瘀汤 乙肝 肝硬化 恩替卡韦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通穴位注射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研究
13
作者 李卓家 蔡庆贤 +7 位作者 袁静 谭晓华 吴其恺 唐升宏 邓欣 李海凤 马拯华 陈有国 《上海针灸杂志》 2021年第10期1182-1184,共3页
目的观察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栓通穴位注射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栓通穴位注射治疗... 目的观察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栓通穴位注射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栓通穴位注射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22例,转为重症0例;对照组痊愈13例,转为重症2例;两组痊愈率和重症转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栓通穴位注射可提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痊愈率,降低重症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水针 穴位注射 新冠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诺福韦酯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不同停药时间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2
14
作者 彭凌 杨柳青 +5 位作者 彭婷婷 彭静涵 袁静 陈凤 马拯华 刘映霞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1期12-18,共7页
目的探讨采用替诺福韦酯(TDF)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高HBV DNA载量孕妇分娩后不同停药时间对母婴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招募2015年1月至2017月12月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免疫耐受期HBsAg阳性孕妇109例,均于孕24~28周开始服... 目的探讨采用替诺福韦酯(TDF)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高HBV DNA载量孕妇分娩后不同停药时间对母婴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招募2015年1月至2017月12月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免疫耐受期HBsAg阳性孕妇109例,均于孕24~28周开始服用TDF治疗,根据简单随机化方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分娩时停药组(58例)和分娩后4~12周停药组(51例)。定量检测两组孕妇抗病毒治疗后4周、8周、12周、停药时与停药后4周、8周、12周、24周的HBV DNA载量和ALT水平,并定量检测新生儿产后4周HBsAg和HBsAb水平。结果所有孕妇分娩前HBV DNA载量均显著降低,较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娩时停药组:Z=8.459、P <0.001;分娩后4~12周停药组:Z=7.760、P <0.001)。停药时两组产妇HBV 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42、P=0.025)。停药后4周两组产妇HBV DNA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41、P=0.298),且较基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娩时停药组:Z=0.155、P=0.877;分娩后4~12周停药组:Z=0.376、P=0.707)。随访至停药后24周,两组产妇产后ALT升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9、P=0.251),两组产妇ALT升高的中位时间点均在停药后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96、P=0.844)。孕期ALT升高可能引起分娩停药后ALT升高,但并非独立危险因素。20例新生儿在产后4周行外周血HBsAg、HBsAb定量检测,HBsAg均为阴性,均产生保护性抗体。结论妊娠中晚期使用替诺福韦酯能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随访24周发现分娩后停药与延后停药对产后安全性的无显著影响,新生儿4周龄即能产生保护性抗体并有效发挥作用,母乳喂养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诺福韦酯 肝炎 乙型 慢性 母婴传播 停药 安全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