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脓毒症患者血清HMGB1、sTLT-1、NLR变化及其对并发急性肺损伤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建新 马尚超 +2 位作者 宋浩 殷飞 崔俊伟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2期1736-1739,共4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样转录因子-1(sTLT-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变化及其对并发急性肺损伤(AL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样转录因子-1(sTLT-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变化及其对并发急性肺损伤(AL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ALI分为ALI组35例、非ALI组85例。比较ALI组与非ALI组、ALI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血清HMGB1、sTLT-1、NLR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分析血清HMGB1、sTLT-1、NLR对脓毒症并发ALI的预测价值。结果ALI组患者的血清HMGB1、sTLT-1、NLR水平分别为(74.21±11.70)pg/mL、(593.06±82.45)pg/mL、5.13±1.16,明显高于非ALI组的(60.15±7.95)pg/mL、(525.73±54.84)pg/mL、4.08±0.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I组中,高危组患者的血清HMGB1、sTLT-1、NLR水平分别为(86.43±5.90)pg/mL、(686.31±23.91)pg/mL、(6.49±1.11),明显高于中危组的(76.64±11.44)pg/mL、(599.28±88.40)pg/mL、5.27±1.00及低危组的(64.48±5.06)pg/mL、(539.93±35.90)pg/mL、4.27±0.71,且中危组患者均高于低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MGB1、sTLT-1、NLR联合预测脓毒症并发ALI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90、90.60%、92.10%,HMGB1单独检测分别为0.848、84.70%、77.10%,sTLT-1单独检测分别为0.732、71.40%、68.20%,NLR单独检测分别为0.785、62.90%、84.20%,联合检测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脓毒症并发ALI患者血清HMGB1、sTLT-1、NLR明显升高,且三者联合检测对并发ALI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急性肺损伤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样转录因子-1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治性放疗后局部复发食管癌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5
2
作者 孙培军 马尚超 +1 位作者 李宏宾 张越栋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9年第2期171-172,共2页
关键词 食管肿瘤 放射治疗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食管破裂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被引量:4
3
作者 孙培军 王艳菊 +1 位作者 马尚超 张越栋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9年第1期58-59,共2页
目的总结自发性食管破裂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的外科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从1992年7月至2008年8月收治自发性食管破裂6例,3例被及时确诊,3例被误诊。明确诊断后立即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术中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食管修... 目的总结自发性食管破裂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的外科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从1992年7月至2008年8月收治自发性食管破裂6例,3例被及时确诊,3例被误诊。明确诊断后立即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术中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食管修补术、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吻合术、食管置管术等。结果6例病人均获临床治愈。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的外科治疗是自发性食管破裂最好的救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食管破裂 诊断 食管修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孙培军 李宏宾 马尚超 《实用全科医学》 2008年第3期285-286,共2页
关键词 食管肿瘤 乳糜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胃机械吻合术1442例
5
作者 孙培军 马尚超 李宏宾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8年第9期1346-1346,共1页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贲门肿瘤 吻合术 机械吻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次手术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并发症18例分析
6
作者 孙培军 马尚超 +1 位作者 李宏宾 张樾栋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9年第3期227-228,共2页
目的分析需要再次开胸手术的食管、贲门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要点。方法对18例食管、贲门癌术后严重并发症行二次开胸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乳糜胸7例,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5例,大出血4例,胸胃穿孔2例。结果经二次开胸手术处理... 目的分析需要再次开胸手术的食管、贲门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要点。方法对18例食管、贲门癌术后严重并发症行二次开胸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乳糜胸7例,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5例,大出血4例,胸胃穿孔2例。结果经二次开胸手术处理后,除1例大出血和1例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死亡外,余均痊愈。结论再次手术在食管、贲门癌术后近期并发症治疗中占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外科手术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联合苯扎贝特治疗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效果
7
作者 杜学芳 马尚超 +3 位作者 张利利 张超群 姬娟娟 张彩凤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7期3215-3219,共5页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苯扎贝特治疗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HLAP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禁食、营养支持、抗感染、抑制...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苯扎贝特治疗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HLAP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禁食、营养支持、抗感染、抑制胰酶分泌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接受低分子肝素联合苯扎贝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腹胀和腹痛缓解时间、腹膜炎体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脂肪酶、载脂蛋白B及凝血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入住ICU率和28 d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苯扎贝特治疗HLAP可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血尿淀粉酶,改善凝血功能,降低MOD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苯扎贝特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 血脂代谢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贲门癌术后急性心肌梗死防治
8
作者 孙培军 李宏宾 马尚超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8年第5期61-62,共2页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通过对我院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术期检查、生命体征监测及心肌酶谱测定确诊的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经过进行回顾分析,认为术后早期一旦发现心电异常或临床上有胸闷...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通过对我院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术期检查、生命体征监测及心肌酶谱测定确诊的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经过进行回顾分析,认为术后早期一旦发现心电异常或临床上有胸闷、呼吸困难、心前区压榨样痛、烦躁、心慌、心律失常甚至休克等情况,均应行心电图检查及心肌酶谱测定以明确诊断,明确诊断后给予激化液、扩张冠脉血管、营养心肌等药物以及纠正低氧血症等治疗。结果经过治疗,5例患者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均在3 d内好转或转变为正常而临床治愈。结论食管、贲门癌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原因主要有高龄、基础心脏病存在、手术创伤刺激、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等,提出医务人员应增强责任心,术前充分评估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术中力求麻醉平稳,轻柔操作,防止大出血,防止术中术后长期低血压和低氧血症发生等均是关键措施。一旦确诊,及早正确治疗,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术后并发症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TIMP-2与IGFBP7的乘积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性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
9
作者 杜学芳 马尚超 +3 位作者 张利利 姬娟娟 张超群 崔艳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8期3330-3334,共5页
目的探究尿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的乘积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相关性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3例SAP患者为研究对... 目的探究尿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的乘积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相关性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3例SA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26例)和非AKI组(6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尿液中TIMP-2和IGFBP7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AP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AP患者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评分、尿液中TIMP-2与IGFBP7的乘积对发生AKI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AKI组相比,AKI组患者Bisap评分、D-二聚体、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TIMP-2与IGFBP7的乘积均上升,血钙水平降低(P<0.05)。AKI患者尿液TIMP-2与IGFBP7的乘积随AKI分级增加而上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KI患者尿液TIMP-2与IGFBP7的乘积与Bisap评分、D-二聚体、PCT、hs-CRP均呈正相关(P<0.05),与血钙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isap评分、TIMP-2与IGFBP7的乘积是影响SAP相关性AKI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尿液TIMP-2与IGFBP7的乘积预测SAP患者发生AK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3,高于Bisap评分预测的AUC(P<0.05)。结论SAP相关性AKI患者尿TIMP-2与IGFBP7的乘积异常升高,其高水平是SAP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且对发生AKI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 重症急性胰腺炎 急性肾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总氧化态及总抗氧化态在可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0
作者 杜学芳 张利利 +3 位作者 马尚超 张彩凤 张超群 姬娟娟 《癌症进展》 2024年第14期1577-158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总氧化态(TOS)及总抗氧化态(TAS)在可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40例进展期胃癌手术患者和14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健康组,使用分光光度计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TOS、TAS水平,并计算氧... 目的探讨血清总氧化态(TOS)及总抗氧化态(TAS)在可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40例进展期胃癌手术患者和14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健康组,使用分光光度计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TOS、TAS水平,并计算氧化应激指数(OSI)。比较观察组和健康组受试者TOS、TAS、OSI,以及手术前后观察组患者TOS、TAS、OSI。根据术后腹腔感染情况将进展期胃癌患者分为腹腔感染组(n=20)和无腹腔感染组(n=120),比较腹腔感染组和无腹腔感染组患者TOS、TAS、OSI。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TOS、TAS与OSI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TOS、TAS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患者TOS、OSI均明显高于健康组,TAS明显低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观察组患者TOS、OSI均高于术前,TAS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感染组患者TOS、OSI均明显高于无腹腔感染组,TAS明显低于无腹腔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OS与OSI呈正相关(r=0.391,P﹤0.01),TAS与OSI呈负相关(r=-0.388,P﹤0.01)。TOS、TAS联合检测预测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的AUC最大,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二者单独检测。结论进展期胃癌患者TOS、OSI较高,TAS较低,并且与术后腹腔感染情况密切相关。TOS、TAS联合检测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的预测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氧化态 总抗氧化态 氧化应激指数 进展期胃癌 腹腔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加环素治疗ICU重症腹腔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尚超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19年第1期86-88,92,共4页
目的 :探讨替加环素治疗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腹腔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8例腹腔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 目的 :探讨替加环素治疗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腹腔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8例腹腔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替加环素(首次剂量为100 mg,随后减为50 mg,将替加环素加入100 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q12h)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炎症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9%,大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8+、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替加环素治疗ICU重症腹腔感染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炎症指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环素 ICU重症腹腔感染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乌司他丁对重症脓毒血症患者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马尚超 《北方药学》 2019年第2期20-21,共2页
目的:探究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乌司他丁对重症脓毒血症患者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重症浓毒血症患者(均为2017年4月~2018年4月)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 目的:探究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乌司他丁对重症脓毒血症患者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重症浓毒血症患者(均为2017年4月~2018年4月)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连续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与降钙素原水平进行记录。结果:两组治疗后,D-二聚体与降钙素原水平可见降低趋势,但观察组两个指标水平降低趋势较对照组显著,两组数据经统计,差异检验值为P<0.05。结论: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重症脓毒血症,在改善微循环、抑制炎症因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具有优良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血液净化 乌司他丁 重症脓毒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在ICU机械通气集束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6
13
作者 马尚超 《中国民康医学》 2018年第22期1-2,7,共3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ICU机械通气集束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接受ICU机械通气集束化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两组均接受机械通气集束化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咪达唑...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ICU机械通气集束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接受ICU机械通气集束化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两组均接受机械通气集束化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咪达唑仑注射液镇静,研究组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镇静。观察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拔管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水平。结果: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1 h后,两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明显降低,且研究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3%(4/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43%(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ICU机械通气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减少不良反应,对心率、平均动脉压影响小,有利于缩短通气时间,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机械通气集束化治疗 右美托咪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允许性低压复苏策略结合多模式疼痛管理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栓弹力图及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中华 马尚超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30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究允许性低压复苏策略结合多模式疼痛管理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栓弹力图及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8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管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常... 目的探究允许性低压复苏策略结合多模式疼痛管理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栓弹力图及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8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管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常规救治)和观察组(43例,允许性低压复苏策略+多模式疼痛管理+常规救治)。比较两组的救治效果。结果救治后,观察组的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短于对照组,凝血最终强度(MA)、凝固角高于对照组(P<0.05)。救治后,观察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救治后,观察组的P物质(SP)、前列腺素E(PGE)、多巴胺(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允许性低压复苏策略结合多模式疼痛管理可改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栓弹力图及外周血炎性因子,抑制疼痛介质释放,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允许性低压复苏策略 多模式疼痛管理 创伤失血性休克 血栓弹力图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食管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杜学芳 张利利 +3 位作者 马尚超 张彩凤 张超群 姬娟娟 《癌症进展》 2023年第24期2735-2737,2756,共4页
目的分析早期食管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90例早期食管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情况,早期食管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 目的分析早期食管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90例早期食管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情况,早期食管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9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其中15例患者术后出现食管狭窄,发生率为16.67%(15/9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狭窄与未狭窄患者固有肌层受损情况、病变长度、病变范围、组织浸润深度、术中应用止血夹数目、临床分期、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分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固有肌层受损、病变长度﹥3 cm、病变范围﹥50%环周、组织浸润深度为m_(3)~sm_(2)、术中应用止血夹数目﹥5均是早期食管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固有肌层受损、病变长度﹥3 cm、病变范围﹥50%环周、组织浸润深度为m_(3)~sm_(2)、术中应用止血夹数目﹥5均是早期食管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实时监测上述因素并积极预防,从而改善早期食管癌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食管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食管狭窄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预后的判断价值 被引量:11
16
作者 马尚超 张曙光 +6 位作者 孙同文 刘子琪 张晓娟 姚海木 吴琼 关方霞 阚全程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3-438,共6页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属于前瞻性研究.选取在2009年6月至201...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属于前瞻性研究.选取在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成功行PCI术的ACS患者1094例,记录患者入院后24h内空腹FIB及其他基本临床资料.于2012年8月至2012年11月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记录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一级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二级终点事件包括再次PCI,再发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因心绞痛、心衰、脑卒中再入院.依据FIB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四组.G1:PB (FIB) <2.95g/L,G2:2.95 g/L≤PB (FIB) <3.39 g/L,G3:3.39 g/L≤PB (FIB) <4.01 g/L,G4:PB (FIB) ≥4.01 g/L.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PCI术预后的相关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FIB水平患者生存率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成功随访990例(随访率90.5%),随访时间为(29.3&#177;4.7)个月.170例发生终点事件(17.2%),死亡27例(2.7%);(2)G1、G2、G3、G4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呈逐渐升高趋势(12.2%,14.9%,20.2%,22.8%,x2=11.937,P=0.008).(3)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G3和G4组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分别是G1组的1.611(OR=1.611,95%CI1.075 ~2.414,P=0.021)和1.616倍(OR=1.616,95% CI1.130 ~ 2.311,P=0.009).(4)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4组患者未发生终点不良事件的累积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FIB水平可作为ACS患者PCI术后出现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寻找降低血浆FIB水平的方法可能改善ACS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纤维蛋白原 急性时相蛋白 预后 终点事件 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支架内再狭窄
原文传递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激动剂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建新 马尚超 +1 位作者 宋浩 殷飞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511-514,共4页
目的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激动剂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再灌注组和Nrf2激动剂组,每组10只。再灌注组和Nrf2激动剂组大鼠采用在体左肺门夹闭法复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目的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激动剂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再灌注组和Nrf2激动剂组,每组10只。再灌注组和Nrf2激动剂组大鼠采用在体左肺门夹闭法复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照组仅作切口,不夹闭。Nrf2激动剂组大鼠建模成功后每天口服富马酸二甲酯100 mg/kg,对照组和再灌注组大鼠每天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治疗7 d后,取左肺测定组织干湿比和总肺含水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析大鼠肺泡损伤状况;测定3组大鼠肺组织铁离子、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氧化酶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分析3组大鼠肺组织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6和IL-1β]的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大鼠肺组织铁死亡相关蛋白[转铁蛋白受体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蛋白表达水平。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Nrf2激动剂组大鼠肺泡损伤百分比[(31.20±5.37)%]明显低于再灌注组[(65.34±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20,P<0.05)。Nrf2激动剂组大鼠肺干湿比(2.44±0.13)明显低于再灌注组(3.85±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50,P<0.05)。Nrf2激动剂组大鼠血清TNF、IL-6和IL-1β[(33.44±4.72)、(27.61±1.73)、(23.87±2.64)pg/ml]明显低于再灌注组[(78.85±9.63)、(43.12±10.46)、(39.79±8.7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90、4.625、5.488,P<0.05)。Nrf2激动剂组大鼠肺组织铁离子浓度[(0.62±0.12)μmol/mg]明显低于再灌注组[(1.01±0.10)μmol/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23,P<0.05)。Nrf2激动剂组大鼠肺组织MDA水平[(1.06±0.07)μmol/mg]明显低于再灌注组[(1.68±0.14)μmol/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70,P<0.05)。Nrf2激动剂组大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137.70±11.27)U/mg]明显低于再灌注组[(102.90±10.48)U/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48,P<0.05)。Nrf2激动剂组大鼠肺组织转铁蛋白受体1表达水平(1.24±0.10)明显低于再灌注组(1.71±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90,P<0.05)。Nrf2激动剂组大鼠肺组织GPX4和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表达水平(0.95±0.12、0.79±0.06)明显高于再灌注组(0.76±0.06、0.5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77、9.394,P<0.05)。结论Nrf2激动剂可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肺组织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抑制肺组织炎性因子的释放,减轻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激动剂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富马酸二甲酯 炎性因子 铁死亡
原文传递
代谢综合征对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孙同文 徐青艳 +11 位作者 张晓娟 吴琼 彭飞 杨飞 马尚超 路喃喃 姚海木 张金盈 张竞超 阚全程 关方霞 郝雪琴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47-1152,共6页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s,MS)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s,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s,MS)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s,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660例为研究对象。人选标准:冠脉造影显示至少一支血管狭窄程度为75%以上,成功接受PCI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肝肾功能损伤或患有肿瘤、心脏瓣膜病。记录患者人院时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检查结果,于2011年3月至6月进行门诊和电话随访,记录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合并MS将患者分为MS和非MS组,并进行临床特征的比较。组间率的比较应用X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与预后相关的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无心脏不良事件的生存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成功随访605例(随访率91.7%),随访时间为(14.3±1.7)个月。95例患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15.7%)。②符合MS诊断患者有393例,占64.96%。MS组患者除具有体质量指数高、收缩压高、舒张压高、血糖高、血脂紊乱(P〈0.05)外,男性患者所占比例稍低(P=0.016),目前仍吸烟者较少(P=0.008),血小板计数升高(P=0.037)。MS和非MS组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7.81%和11.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年龄(0R=2.628,95%可信区间,C7):1.395-4.954,P=0.003),纽约心脏病学会(NewYorkHeart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3=3级(0fl=2.310,95%CI1.095-4.870,P=0.028)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YEF)(OR=4.328,95%CI:1.955-9.580,P〈0.001),而MS与预后无相关性(0R=1.170,95%CI0.583-2.345,P=0.659)。④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两组无心脏事件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但对于ACS患者PCI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脏不良事件 预后
原文传递
高钠血症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预后影响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孙同文 吴琼 +7 位作者 阚全程 万有栋 刘子琪 马尚超 张曙光 张晓娟 王海旭 王岩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28-232,共5页
目的 系统评价高钠血症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发生率及对ICU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收集2013年9月之前有关ICU患者并发高钠血症的观察性研究,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 目的 系统评价高钠血症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发生率及对ICU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收集2013年9月之前有关ICU患者并发高钠血症的观察性研究,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Meta分析).评价指标为高钠血症对ICU患者院内病死率和ICU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最终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有14篇,来自9个国家、449个ICU,共计365 103例患者.统计结果显示:ICU高钠血症的发生率为6.9%(25 326/365 103);高钠血症患者的病死率为32.7%(8 291/25 326),是非高钠血症患者的病死率[11.9%(40 588/339 777)]的2.75倍;其中高钠血症患者中医源性高钠血症患者的病死率为31.6%(3 790/11 976),混合性高钠血症患者的病死率为33.7%(4 501/13 350),两者相当.Meta分析显示,高钠血症为院内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RR)为1.86,95%可信区间(95%CI)为1.57 ~ 2.20],为ICU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RR为2.58,95%CI为2.00 ~ 3.33),但研究的异质性较大.以研究例数(>1 000例或≤1 000例)、ICU类型(外科ICU或未具体说明ICU种类)、研究类型(回顾性队列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高钠血症类型(医源性或混合性)进行亚组分析,均未找到异质性来源.漏斗图显示无发表偏倚.结论 高钠血症可明显增加ICU患者的病死率,为ICU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钠血症 重症监护病房 预后 病死率 荟萃分析
原文传递
血清总胆红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预后的判断 被引量:8
20
作者 孙同文 张晓娟 +10 位作者 姚海木 彭飞 马尚超 吴琼 杨飞 路喃喃 万有栋 徐青艳 关方霞 李凌 阚全程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1-516,共6页
目的研究血清总胆红素(serumtotalbilirubin,STB)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 目的研究血清总胆红素(serumtotalbilirubin,STB)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成功行PCI术患者1273例,记录患者入院后24h内空腹STB水平及其他临床资料。于2012年8月至11月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记录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一级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二级终点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再次PC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因心绞痛、心衰、脑卒中再入院。依据STB水平分为四组:低于正常水平组(G1:STB〈3.4μmol/L)、正常水平低值组(G2:3.4μmoL/L≤STB≤10.3μmol/L)、正常水平高值组(G3:10.3μmol/L〈STB≤17.1μmol/L)、高于正常水平组(G4:STB〉17.1μmol/L)。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PCI术预后的相关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STB水平患者生存率的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成功随访1152例(随访率90.5%),随访时间为(30.4±5.0)个月。187例发生终点事件(16.2%),死亡45例(3.9%);(2)G1、G2、G3、G4组总终点事件的发生率逐渐降低(28.8%,17.1%,11.2%,8.5%,X2=22.159,P〈0.01),但4组一级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4.3%,3.0%,2.8%,X2=2.366,P=0.500)。(3)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G3和G4组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较G1组分别减少56.4%(OR:0.436,95%C/:0.237~0.804,P=0.008)和63.6%(OR=0.364,95%CI:0.190~0.695,P=0.002)。(4)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4组患者无终点事件的累积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TB与ACS患者PCI术后终点事件的发生呈负相关,但与PCI术后的病死率无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胆红素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