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478例妇女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普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汤洁 马向薇 张宁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19-1120,共2页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普查结果 宫颈癌 妇女 DNA杂交技术 性行为传播 流行病调查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499例妇科门诊就诊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汤洁 张宁 马向薇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91-91,93,共2页
阴道炎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妇科疾病,根据感染病原体不同可分为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等。阴道p H值是公认反映阴道微环境改变的重要指标。阴道炎五联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2],用于检测阴道分泌物过氧化氢、白细胞酯... 阴道炎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妇科疾病,根据感染病原体不同可分为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等。阴道p H值是公认反映阴道微环境改变的重要指标。阴道炎五联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2],用于检测阴道分泌物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脯氨酸氨基肽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及p H值;可用于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和念珠菌性阴道炎感染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炎 五联检测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16^(INK4a)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宫颈上皮内瘤变进展的相关性
3
作者 陈霞慧 马向薇 +1 位作者 郝冬梅 于月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77-781,共5页
目的探讨P16^(INK4a)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CIN患者197例(CIN组),其中CIN1患者62例,CIN2患者89例,CIN3患者46例;同时选取接受子宫全切除术且术后病理证实宫... 目的探讨P16^(INK4a)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CIN患者197例(CIN组),其中CIN1患者62例,CIN2患者89例,CIN3患者46例;同时选取接受子宫全切除术且术后病理证实宫颈组织正常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P16^(INK4a)表达及HPV感染情况。结果对照组P16^(INK4a)阳性表达率和HPV感染率(10.00%和0.00%)显著低于CIN组(72.08%和45.69%,P<0.05);CIN2和CIN3患者P16^(INK4a)阳性表达率(80.90%和91.30%)显著高于CIN1患者(45.16%,P<0.05)。CIN3患者HPV感染率(63.04%)高于CIN1、CIN2患者(33.87%和44.94%,P<0.05)。有HPV感染的CIN患者P16^(INK4a)阳性表达率(93.33%)显著高于无HPV感染的CIN患者(54.21%,P<0.05);HPV16/18感染患者P16^(INK4a)阳性表达率(100.00%)显著高于HPV31/33/53感染患者(85.00%,P<0.05);不同年龄、体重指数CIN患者P16^(INK4a)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N患者P16^(INK4a)表达率明显升高,且与病变程度相关,P16^(INK4a)表达与HPV感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6^(INK4a)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上皮内瘤变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干细胞移植治疗脑血管疾病 被引量:4
4
作者 马向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1期5717-5722,共6页
背景:胚胎干细胞移植是否能够成为脑血管疾病治疗有效的方法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胚胎干细胞分化神经前体细胞移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分别建立帕金森病、缺血性脑损伤以及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并进行胚胎干... 背景:胚胎干细胞移植是否能够成为脑血管疾病治疗有效的方法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胚胎干细胞分化神经前体细胞移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分别建立帕金森病、缺血性脑损伤以及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并进行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将胚胎干细胞分化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相应脑血管疾病模型大鼠脑内,观察脑血管病变大鼠的旋转行为学变化、脑组织病理变化以及海马结构的变化和神经细胞数目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胚胎干细胞分化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帕金森病大鼠脑内后,阿朴吗啡诱发的旋转次数逐渐减少,呈下降趋势,纹状体多巴胺的含量明显增高。胚胎干细胞分化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脑内后,能够长期存在于脑内,并迁移、分布于受损的海马,构成海马结构,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元,并且受损海马内的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说明移植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胚胎干细胞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增强神经的可塑性,诱导自身定向迁移并分化为成熟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学术探讨 胚胎干细胞 脑血管疾病 移植 干细胞 神经前体细胞 帕金森病 脑缺血 血管性痴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道微生态状况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宫颈病变间的关系 被引量:5
5
作者 马向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第1期62-63,共2页
目的分析探讨阴道微生态状况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和宫颈病变间的关系,以期为预防女性宫颈病变和治疗宫颈病变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0例宫颈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体检的健康女性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阴道清洁度、... 目的分析探讨阴道微生态状况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和宫颈病变间的关系,以期为预防女性宫颈病变和治疗宫颈病变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0例宫颈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体检的健康女性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阴道清洁度、乳酸杆菌含量、HPV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阴道清洁度Ⅲ~Ⅳ度占比为75.0%,乳酸杆菌含量无或少量占比为83.3%,HPV感染占比为85.0%,均高于对照组的28.3%、25.0%、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感染是宫颈病变的一大影响因素,阴道清洁度和乳酸杆菌含量对于宫颈病变有较大的影响,阴道清洁度Ⅲ~Ⅳ度与乳酸菌含量无或少时发生宫颈病变的几率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微生态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宫颈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因不明不育男性患者8-OHdG、LEP、ZAG及封闭抗体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马向薇 李栗妍 肖育红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2年第12期2047-2052,共6页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不育男性患者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瘦素(LEP)、锌α2糖蛋白(ZAG)及封闭抗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原因不明不育男性患者12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生育功能正常的健康男性110例为...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不育男性患者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瘦素(LEP)、锌α2糖蛋白(ZAG)及封闭抗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原因不明不育男性患者12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生育功能正常的健康男性110例为对照组。分析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8-OHdG、LEP、ZAG及封闭抗体的阳性表达数、水平、临床诊断价值以及与卵泡生成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睾酮(T)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8-OHdG、LEP、ZAG及封闭抗体阳性表达数较多(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8-OHdG、ZAG明显高于对照组,而LEP、及封闭抗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在原发型中8-OHdG阳性多见,在继发型中LEP、ZAG阳性多见,而在反复流产型中封闭抗体阳性多见;可知在原发型中8-OHdG水平明显高于继发型、反复流产型,在继发型中LEP水平明显高于原发型、反复流产型,而ZAG水平明显低于原发型、反复流产型,而在反复流产型中封闭抗体水平低于原发型、继发型(P<0.05);联合检测的AUC、灵敏度、特异性均高于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FSH、LH、T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显示FSH、LH与8-OHdG、LEP呈正相关(r=0.36,0.29,P均<0.05),与ZAG及封闭抗体呈负相关(r=-0.31,P<0.05)。结论通过对原因不明不育男性患者8-OHdG、LEP、ZAG及封闭抗体的检测,有助于诊断患者的病情,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育 8-羟基脱氧鸟苷 瘦素 锌α2糖蛋白 封闭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停育绒毛染色体分析在诊断自然流产病因中的作用探讨
7
作者 马向薇 杨明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14期211-212,共2页
目的探讨胚胎停育绒毛染色体分析在诊断自然流产病因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0例自然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获取患者的无菌绒毛开展染色体制备、细胞培养及核型分析,确认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结果对60例自然流产患者的无菌绒毛进行培养... 目的探讨胚胎停育绒毛染色体分析在诊断自然流产病因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0例自然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获取患者的无菌绒毛开展染色体制备、细胞培养及核型分析,确认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结果对60例自然流产患者的无菌绒毛进行培养后,培养成功58例(96.67%),失败2例(3.33%)。导致培养失败的原因为细胞不贴壁生长。对培养成功的58例流产绒毛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出现核型异常的34例,核型正常的24例。核型异常主要是数目异常(30例)和结构异常(4例)。数目异常的核型主要包括单体(8例)、三体(14例)、复合三体(3例)、三倍体(2例)及标记染色体(3例)。结论导致孕妇发生早期自然流产的关键因素为胚胎染色体异常,通过开展胚胎停育绒毛染色体分析能够有效确认患者自然流产的原因,从而在患者下次妊娠时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流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停育 绒毛染色体异常 自然流产原因 培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妇女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阴道致病菌混合感染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向薇 汤洁 张宁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559-560,共2页
目的对妇科门诊患者进行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及各类病原菌测定,有利于尽早诊断宫颈病变。方法对就诊妇女716例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内容包括HPV、念珠菌、支原体、衣原体、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和淋病。结果716例样本中HPV感染率为37... 目的对妇科门诊患者进行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及各类病原菌测定,有利于尽早诊断宫颈病变。方法对就诊妇女716例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内容包括HPV、念珠菌、支原体、衣原体、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和淋病。结果716例样本中HPV感染率为37.4%。268例HPV感染者中单一型感染202例(75.4%),多型感染66例(24.6%)。在HPV感染同时伴单一病原菌感染者31例(占57.4%),同时伴多重病原菌感染者8例(占14.8%)。结论应关注有异常妇科症状与体征的妇女,及时采取各种干预措施提高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病原菌 阴道炎 宫颈癌
原文传递
1129例孕妇细菌性阴道病、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筛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马向薇 薛家宝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1年第6期70-70,83,共2页
目的了解孕妇生殖道细菌性阴道病(BV)、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情况,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母婴健康。方法对1129例产科门诊孕检的孕妇进行服道分泌物BV、支原体、衣原体筛查。结果 1129例孕妇分泌物BV、支原体、沙眼衣原体阳性者444例(39... 目的了解孕妇生殖道细菌性阴道病(BV)、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情况,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母婴健康。方法对1129例产科门诊孕检的孕妇进行服道分泌物BV、支原体、衣原体筛查。结果 1129例孕妇分泌物BV、支原体、沙眼衣原体阳性者444例(39.3%)。其中单一感染388例(占阳性87.4%),多重感染56例(占阳性12.6%);21-25年龄组孕妇感染率最高66.9%。一年之中孕妇感染高峰在4月(46.6%)和10月(47.0%)。结论孕妇生殖道BV、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是孕妇生殖道感染中较为常见的病原菌,在低年龄组中检出率更高。感染有随季节变化的规律(高发于春、秋季)。应加强对孕妇生殖道病原体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达到母婴健康的目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感染 细菌性阴道病 支原体 衣原体
原文传递
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调查 被引量:25
10
作者 汤洁 马向薇 张宁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0期942-943,共2页
目的了解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霉菌、细菌性阴道病(BV)、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关系。方法对1 129例产科门诊孕检的孕妇进行阴道分泌物GBS、霉菌、BV和支原体筛查。结果 1 129例孕妇分泌物GBS、霉菌、BV和支原体阳性者676例(59.9%)。GB... 目的了解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霉菌、细菌性阴道病(BV)、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关系。方法对1 129例产科门诊孕检的孕妇进行阴道分泌物GBS、霉菌、BV和支原体筛查。结果 1 129例孕妇分泌物GBS、霉菌、BV和支原体阳性者676例(59.9%)。GBS感染126例(11.2%),其中GBS阳性伴解脲支原体(Uu)或霉菌阳性65例占GBS多重感染达95.6%;一年之中孕妇GBS感染率高峰在7月(30.0%);霉菌感染率高峰在6月(48.3%);解脲支原体感染有两个高峰在4月(43.1%)和10月(47.0%)。结论孕妇生殖道GBS、BV、支原体和霉菌感染是孕妇生殖道感染中较为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在一年中有一定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B族链球菌 细菌性阴道病 支原体 霉菌
原文传递
孕妇尿液人巨细胞病毒DNA筛查及血液HCMV抗体测定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汤洁 马向薇 张宁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9期851-852,共2页
目的对于孕妇尿液进行HCMV—DNA筛查,减少和有效地避免胎儿及新生儿的HCMV感染。HCMV.DNA筛查同时进行HCMV抗体检测,明确诊断HCMV感染的灵敏、准确方法。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进行尿液HCMV-DNA测定。血液HCMV IgM、Ig... 目的对于孕妇尿液进行HCMV—DNA筛查,减少和有效地避免胎儿及新生儿的HCMV感染。HCMV.DNA筛查同时进行HCMV抗体检测,明确诊断HCMV感染的灵敏、准确方法。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进行尿液HCMV-DNA测定。血液HCMV IgM、IgG抗体检测应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结果筛查6568例孕妇尿HCMV.DNA,阳性273例,阳性率为4.2%。孕妇在12—20周者,阳性率为10.3%;孕妇在21~30周者,阳性率为33.3%;孕妇在31~39周者,阳性率为56.4%。在273例尿液HCMV—DNA阳性者中,56例同时进行血液HCMV IgM、IgG抗体检测,Igi抗体阳性者2例,IgG抗体阳性者22例。结论在孕妇HCMV感染的筛查与诊断中FQ.PCR是灵敏准确的方法。孕妇中HCMV—DNA筛查是保证母婴健康,提高人口素质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巨细胞病毒 孕妇 FQ-PCR 抗体
原文传递
产前诊断inv(9)伴短臂异染色质增加一例
12
作者 曹东华 牟凯 +4 位作者 张金艳 邹朋书 马明 陈丽莎 马向薇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3-813,共1页
孕妇37岁,2011年其第1次怀孕,因高龄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进行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胎儿核型为45,X,于孕23周引产。现第2次怀孕,孕20“周,因其有不良孕产史来我院行羊膜腔穿刺进行产前诊断。外周血及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 孕妇37岁,2011年其第1次怀孕,因高龄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进行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胎儿核型为45,X,于孕23周引产。现第2次怀孕,孕20“周,因其有不良孕产史来我院行羊膜腔穿刺进行产前诊断。外周血及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抽取孕妇及其配偶、父母、两个姐姐的静脉血,肝素抗凝,常规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G显带核型分析,每例计数30个分裂相,分析3个核型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诊断 INV(9) 异染色质 染色体核型分析 短臂 中国医科大学 羊膜腔穿刺 不良孕产史
原文传递
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对反复种植失败封闭抗体阴性患者助孕结局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栗妍 马向薇 +2 位作者 刘星池 张宁 于月新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74-76,79,共4页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LIT)对反复种植失败的封闭抗体阴性患者助孕结局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封闭抗体阴性且反复种植失败的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愿...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LIT)对反复种植失败的封闭抗体阴性患者助孕结局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封闭抗体阴性且反复种植失败的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愿意接受LIT,将患者纳入LIT组(n=58)和非LIT组(n=36)。记录LIT组的治疗次数、封闭抗体阳性率及LIT治疗浓度,比较LIT组和非LIT组的临床指标,分析各临床指标与反复种植失败的封闭抗体阴性患者助孕结局的相关性、反复种植失败的封闭抗体阴性患者助孕成功的影响因素。结果58例患者中:11例(18.97%)治疗4次后实现封闭抗体转阳,接受LIT的治疗浓度为30×10^(6)个/ml;47例(81.03%)治疗5次后实现封闭抗体转阳,其中,28例(48.27%)接受LIT的治疗浓度为25×10^(6)个/ml,19例(32.76%)接受LIT的治疗浓度为22×10^(6)个/ml。LIT组和非LIT组的平均年龄、配偶年龄、体质量指数、流产次数、不孕时间,治疗前的双侧窦卵泡数和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泌乳素、雌二醇、睾酮、孕酮、抗缪勒氏管激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IT组辅助生殖成功率高于非LI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配偶年龄、体质量指数、流产次数、不孕时间、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泌乳素、雌二醇、睾酮、孕酮、抗缪勒氏管激素、左侧窦卵泡数、右侧窦卵泡数与反复种植失败的封闭抗体阴性患者助孕结局无明显相关性(P>0.05);LIT与反复种植失败的封闭抗体阴性患者助孕结局存在相关性(P<0.05)。接受LIT是反复种植失败的封闭抗体阴性患者助孕成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反复种植失败的封闭抗体阴性患者接受LIT可有效使封闭抗体转阳,提高辅助生殖的助孕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 封闭抗体 种植 助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30a靶向调节SMAD4基因对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马向薇 曹东华 仲美琦 《解剖科学进展》 2018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探讨miR-130a对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卵巢癌SKOV3细胞分为miR-130a抑制剂组、miR-130a模拟物组和对照组,分别将miR-130a抑制剂或miR-130a模拟物转染至miR-130a抑制剂组或miR-130a模拟物组细胞,对照组细胞转... 目的探讨miR-130a对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卵巢癌SKOV3细胞分为miR-130a抑制剂组、miR-130a模拟物组和对照组,分别将miR-130a抑制剂或miR-130a模拟物转染至miR-130a抑制剂组或miR-130a模拟物组细胞,对照组细胞转染无关序列,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细胞miR-130a表达水平,分别用MTT方法与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检测转染后各组SKOV3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变化。Real-time PCR与Western blot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SMAD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转染miR-130a模拟物后,SKOV3细胞miR-130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SKOV3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显著降低,SMAD4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转染miR-130a抑制剂后,SKOV3细胞miR-130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SKOV3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显著升高,SMAD4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miR-130a抑制卵巢癌SKOV3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可能与下调SMAD4的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30a SMAD4 卵巢癌 SKOV3细胞 增殖 侵袭
原文传递
miR-101靶向调节C-Fos基因对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15
作者 马向薇 曹东华 仲美琦 《解剖科学进展》 2017年第6期613-615,619,共4页
目的探讨miR-101对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卵巢癌SKOV3细胞分为miR-101抑制剂组、miR-101模拟物组和对照组,分别将miR-101抑制剂或miR-101模拟物转染至miR-101抑制剂组或miR-101模拟物组细胞,对照组细胞转染无关序... 目的探讨miR-101对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卵巢癌SKOV3细胞分为miR-101抑制剂组、miR-101模拟物组和对照组,分别将miR-101抑制剂或miR-101模拟物转染至miR-101抑制剂组或miR-101模拟物组细胞,对照组细胞转染无关序列,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细胞miR-101表达水平,分别用MTT方法与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检测转染后各组SKOV3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变化。Real-time PCR与Western blot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c-Fos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转染miR-101模拟物后,SKOV3细胞miR-10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SKOV3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显著降低,c-Fos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转染miR-101抑制剂后,SKOV3细胞miR-10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SKOV3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显著升高,c-Fos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miR-101抑制卵巢癌SKOV3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可能与下调c-Fos的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01 c—Fos 卵巢癌 SKOV3细胞 增殖 侵袭
原文传递
黄体酮联合主动免疫对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患者免疫调节失衡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肖育红 马向薇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327-328,330,共3页
目的探讨黄体酮联合主动免疫对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RSA)患者免疫调节失衡的影响。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98例封闭抗体检测呈阴性RS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A组(n=96)与B组(n=102)... 目的探讨黄体酮联合主动免疫对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RSA)患者免疫调节失衡的影响。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98例封闭抗体检测呈阴性RS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A组(n=96)与B组(n=102)。A组患者给予黄体酮治疗,B组患者给予黄体酮联合主动免疫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h17细胞与Treg细胞水平、炎症因子水平、妊娠结局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的Th17/CD4^(+)、Th17/Treg明显低于A组,Treg/CD4^(+)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水平均明显升高,且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妊娠成功率为82.35%(84/102),显著高于A组的52.08%(5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50%(12/96)、14.71%(15/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体酮联合主动免疫治疗同种免疫型RSA患者,可改善患者的Th17/Treg免疫失衡,调节炎性因子水平,从而提高妊娠成功率,临床用药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体酮 主动免疫 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 免疫调节失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醋酸曲普瑞林长方案降调节前预处理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结局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肖育红 马向薇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80-182,共3页
目的探讨醋酸曲普瑞林长方案降调节前预处理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314例IVF/ICSI-ET助孕的PCO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降调节... 目的探讨醋酸曲普瑞林长方案降调节前预处理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314例IVF/ICSI-ET助孕的PCO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降调节前是否进行预处理分为A组(n=154)与B组(n=160)。A组患者不给予预处理,B组患者给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预处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血清和卵泡液相关因子、促排卵相关指标以及妊娠结局。结果使用促性腺激素(Gn)时,两组患者的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与雌二醇(E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血清、卵泡液中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使用Gn时血清癌抗原125(CA125)水平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获得卵泡数、优质胚胎数以及移植胚胎数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临床妊娠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醋酸曲普瑞林长方案降调节前预处理应用于IVF/ICSI-ET助孕的PCOS患者,在不影响激素水平的同时,可有效改善卵泡内环境,提高妊娠成功率,并改善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酸曲普瑞林 预处理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多囊卵巢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肖育红 马向薇 +1 位作者 周敏 于月新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99-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接受夫精IUI助孕的269例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月经周期规律及有规律排卵者纳入自然周期组;将月经周期不规律、排卵障碍及卵... 目的探讨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接受夫精IUI助孕的269例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月经周期规律及有规律排卵者纳入自然周期组;将月经周期不规律、排卵障碍及卵泡发育异常者纳入促排卵周期组,按照促排卵方案不同,再将患者分入克罗米酚(CC)+人体绒膜促性腺激素(HCG)组、来曲唑(LE)+HCG组、CC+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HCG组、LE+HMG+HCG组、HMG+HCG组5个亚组。比较不同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IUI周期数患者的妊娠率;比较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卵周期组的妊娠率;比较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卵周期组各亚组的妊娠率、卵泡数、子宫内膜厚度。结果年龄≤30岁、31~35岁、36~39岁、40岁及以上者的妊娠率分别为18.6%(48/258)、15.5%(24/155)、14.5%(8/55)、6.7%(1/15),年龄40岁及以上者的妊娠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孕年限≤2年、3~5年、6年及以上者的妊娠率分别为17.2%(25/145)、18.4%(38/206)、13.6%(18/132),不同不孕年限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不孕、继发性不孕的妊娠率分别为21.7%(43/198)、13.3%(38/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UI周期数1~2个、3~4个、5个及以上者的妊娠率分别为15.4%(30/195)、20.4%(46/226)、8.1%(5/62),IUI周期数5个及以上者的妊娠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周期组、促排卵周期组的妊娠率分别为10.2%(5/49)、17.5%(76/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周期组、CC+HCG组、LE+HCG组、CC+HMG+HCG组、LE+HMG+HCG组、HMG+HCG组中,HMG+HCG组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组,HMG+HCG组卵泡数最多,自然周期组卵泡数最少,CC+HCG组子宫内膜最薄,HMG+HCG组子宫内膜最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年龄、不孕类型、IUI周期数、是否促排卵是IUI妊娠率的影响因素,HMG+HCG促排卵方案有利于提高IUI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内人工授精 妊娠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育男性体质量指数与精浆肉碱和精氨酸及精液质量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肖育红 于月新 +2 位作者 邹鹏书 罗晶 马向薇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8期814-818,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体质量指数(BMI)不育男性精浆肉碱、精氨酸水平及精液质量变化,探讨BMI与精浆肉碱、精氨酸及精液质量的关系。方法2021年9月—2022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治不育男性226例,根据BMI分为消瘦组(BMI<18.5 kg/m... 目的观察不同体质量指数(BMI)不育男性精浆肉碱、精氨酸水平及精液质量变化,探讨BMI与精浆肉碱、精氨酸及精液质量的关系。方法2021年9月—2022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治不育男性226例,根据BMI分为消瘦组(BMI<18.5 kg/m^(2))31例、正常组(BMI 18.5~<24 kg/m^(2))72例、超重组(BMI 24~<28 kg/m^(2))75例、肥胖组(BMI≥28 kg/m^(2))48例;同期已育男性226例,根据BMI分为消瘦组33例、正常组75例、超重组68例、肥胖组50例。采集不育男性和已育男性精液,检测精浆肉碱(总肉碱、游离肉碱、酰基肉碱)、精氨酸水平;评估不育男性精液质量(精液量、精子浓度、精子总数、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精子活率、精子形态正常率、液化时间、pH值)。比较相同BMI组不育男性与已育男性,不育男性、已育男性不同BMI组间肉碱、精氨酸水平;比较不育男性4组精液质量;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不育男性BMI与肉碱、精氨酸水平及精液质量的相关性,不育男性4组肉碱、精氨酸水平与精液质量的相关性。结果相同BMI组不育男性总肉碱、游离肉碱、酰基肉碱、精氨酸水平均低于已育男性(P<0.05);不育男性随BMI增加,总肉碱、游离肉碱、酰基肉碱水平均依次降低(P<0.05),4组精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已育男性4组总肉碱、游离肉碱、酰基肉碱、精氨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育男性随BMI增加,精子浓度、精子总数均依次降低(P<0.05);不育男性4组精液量、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精子活率、精子形态正常率、液化时间、p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育男性BMI与总肉碱(r=-0.542,P<0.001)、游离肉碱(r=-0.523,P<0.001)、酰基肉碱(r=-0.489,P<0.001)水平及精子浓度(r=-0.589,P<0.001)、精子总数(r=-0.611,P<0.001)均呈负相关。不育男性4组总肉碱、游离肉碱、酰基肉碱水平与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均呈正相关(P<0.05);超重组、肥胖组精氨酸水平与精子浓度、精子总数、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均呈正相关(P<0.05);消瘦组、正常组精氨酸水平与精液质量8项指标均无线性相关性(P>0.05)。结论不育男性精浆肉碱、精氨酸水平降低,肉碱水平及精子浓度、精子总数随BMI增加而降低;超重、肥胖不育男性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随精浆肉碱及精氨酸水平降低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育 男性 体质量指数 肥胖 肉碱 精氨酸 精液质量
原文传递
一例假双着丝粒染色体携带者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被引量:1
20
作者 郝冬梅 王喜良 +2 位作者 陈霞慧 马向薇 于月新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2年第4期668-671,共4页
目的探讨假双着丝粒染色体患者的生育风险及遗传干预策略。方法对1例假双着丝粒染色体携带者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移植染色体正常胚胎并分析孕中期羊水染色体核型。结果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5,XX,der(11)t(11;20)(q25;p13),-20... 目的探讨假双着丝粒染色体患者的生育风险及遗传干预策略。方法对1例假双着丝粒染色体携带者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移植染色体正常胚胎并分析孕中期羊水染色体核型。结果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5,XX,der(11)t(11;20)(q25;p13),-20。荧光原位杂交(FISH)显示11号染色体长臂末端与20号染色体短臂末端区域融合形成了一条假双着丝粒染色体,但无功能基因缺失,携带者表型仍正常,可是存在生育问题。PGT检测发现在6枚胚胎中,2枚染色体拷贝数无异常(1枚为携带者,1枚为染色体正常胚胎),1枚相关染色体异常,3枚新发染色体异常。该病人移植染色体正常胚胎后顺利妊娠,羊水染色体核型为46,XX。结论假双着丝粒染色体携带者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成功生育染色体完全正常的后代。由于存在染色体相互效应,该类患者的配子中产生新发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增加,所以此类患者不良妊娠风险高,遗传咨询时建议患者使用PGT技术助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双着丝粒染色体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染色体相互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