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钽棒与髓芯减压植骨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4
1
作者 马元琛 廖俊星 +2 位作者 林桢 郑超 郑秋坚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2101-2103,共3页
目的对钽棒植入和髓芯减压植骨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钽棒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12例15髋(钽棒组),ARCO分期Ⅱ期5髋,Ⅲ期10髋,髓芯减压加植骨治疗13例15髋(植骨组),Ⅱ期8髋,Ⅲ期7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Harris评... 目的对钽棒植入和髓芯减压植骨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钽棒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12例15髋(钽棒组),ARCO分期Ⅱ期5髋,Ⅲ期10髋,髓芯减压加植骨治疗13例15髋(植骨组),Ⅱ期8髋,Ⅲ期7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Harris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结果随访(29.5±3.75)个月,钽棒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都明显小于植骨组(P<0.001)。两组术前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7),术后3个月和24个月钽棒组评分优于植骨组(P<0.001)。术后24个月行髋关节置换的钽棒组有2例,植骨组1例。结论钽棒植入近期疗效良好,髋关节功能优于单纯髓芯减压植骨,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钽金属 股骨头坏死 髓芯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式椎体成形器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马元琛 詹世强 +4 位作者 王义生 廖俊星 柯雨洪 林秉涛 周良安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7-588,共2页
目的探讨使用膨胀式椎体成形器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例(14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使用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进行经皮后凸成形术,比较手术前后疼痛程度(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与Cobbs角的变化。结果所有... 目的探讨使用膨胀式椎体成形器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例(14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使用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进行经皮后凸成形术,比较手术前后疼痛程度(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与Cobbs角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s角有显著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的后凸成形术止痛效果良好,能纠正后凸畸形,有效恢复并保持椎体高度。费用相对低廉,操作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微创治疗 椎体成形术 后凸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嗅鞘细胞移植后在脊髓中迁移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马元琛 沈慧勇 +4 位作者 唐勇 杨志华 吴燕峰 王学文 王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53-455,共3页
目的: 观察移植的嗅鞘细胞 (OECs) 在损伤脊髓中的迁移特性。方法: 将OECs用双苯亚甲胺染色, 植入 12只SD大鼠半横断脊髓的头端 (A组 ), 植入 12只大鼠半横断脊髓的尾端 (B组 ), 对照组(C组) 12只植入没有损伤的脊髓内。术后 1、2、4、... 目的: 观察移植的嗅鞘细胞 (OECs) 在损伤脊髓中的迁移特性。方法: 将OECs用双苯亚甲胺染色, 植入 12只SD大鼠半横断脊髓的头端 (A组 ), 植入 12只大鼠半横断脊髓的尾端 (B组 ), 对照组(C组) 12只植入没有损伤的脊髓内。术后 1、2、4、6周观察脊髓中OECs的分布。结果: A组和B组OECs分别在白质中向头端和尾端迁移, 但越过断端的数量少, C组不迁移。结论: OECs的迁移主要沿着轴突进行, 向头端和尾端迁移的数量和速度都没有明显区别, 但 6周时只有少量OECs能越过损伤区。OECs在没有损伤的脊髓白质中不进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鞘细胞 脊髓损伤 迁移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14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马元琛 王义生 詹世强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1-32,共2页
目的:总结前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对前路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14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1.5年~12年。疼痛缓解率93.6%,8例因复发或对侧有脓肿需再次手术,94.9%截瘫患者恢复。结论:前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效果优良... 目的:总结前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对前路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14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1.5年~12年。疼痛缓解率93.6%,8例因复发或对侧有脓肿需再次手术,94.9%截瘫患者恢复。结论:前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效果优良,应在早期手术,并进行长期的全身抗结核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前路手术 病灶清除 椎体间融合 内固定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元琛 廖俊星 +2 位作者 林祯 郑超 郑秋坚 《现代医院》 2014年第9期13-14,17,共3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植入联合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1月-2011年lO月,髓芯减压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25例患者(28髋),其中FicatI期6髋,II期22髋。比较手术前后VAS评分、Harris...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植入联合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1月-2011年lO月,髓芯减压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25例患者(28髋),其中FicatI期6髋,II期22髋。比较手术前后VAS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24例(27髋)随访平均17个月,1例症状加重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余患者术后髋关节疼痛症状减轻,髋关节功能改善。术后3月VAS及Harris评分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12个月时VAS评分及Harris评分与术前比有显著差异。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近期疗效肯定,能够缓解疼痛症状和改善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骨髓 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nke分型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应用
6
作者 马元琛 王义生 +4 位作者 柯雨洪 詹世强 刘斌 王巧民 周良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23-325,共3页
[目的]检测Lenke分型中各种脊柱侧凸类型的发病率,检测Lenke分型方法与手术融合节段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54例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Lenke方法对侧凸进行分型,统计各种侧凸类型的发病率... [目的]检测Lenke分型中各种脊柱侧凸类型的发病率,检测Lenke分型方法与手术融合节段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54例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Lenke方法对侧凸进行分型,统计各种侧凸类型的发病率,检测Lenke分型方法与手术融合节段的关系。[结果]154例脊柱侧凸的病例均采用Lenke分型方法进行归类,最常见的5种类型是1AN,5CN,1BN,2AN,1CN,有11种类型在本组中未出现。Lenke分型方法定义为结构性的侧凸中95.5%进行了固定融合。[结论]Lenke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较过去的分型更为全面,对手术指征的评估、手术方法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结构性侧凸的诊断标准是实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LENKE 分类法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脊髓中嗅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英文)
7
作者 马元琛 唐勇 +4 位作者 沈慧勇 杨志华 吴燕峰 王学文 王鹏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2期131-133,i0003,共4页
背景:嗅鞘细胞被证明有修复损伤脊髓的作用,但对其移植后的生物学特性了解不多。目的:观察移植的嗅鞘细胞在损伤脊髓中的迁移方式。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中山大学北校区动物实验中心。材料:2个月雄性SD大鼠38只... 背景:嗅鞘细胞被证明有修复损伤脊髓的作用,但对其移植后的生物学特性了解不多。目的:观察移植的嗅鞘细胞在损伤脊髓中的迁移方式。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中山大学北校区动物实验中心。材料:2个月雄性SD大鼠38只,体质量(350±20)g。方法:实验于2004-02/05在中山大学北校区动物实验中心进行。①取SD大鼠2只用于嗅鞘细胞提取,将嗅鞘细胞用双苯亚甲胺染色。②取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近端组,远端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近端、远端组建立大鼠胸髓损伤模型。分别于脊髓损伤近端、远端注入嗅鞘细胞悬液;对照组不损伤胸髓,仅注射嗅鞘细胞悬液。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4,6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脊髓中嗅鞘细胞的分布。结果:36只大鼠,分为3组,术后近端组死亡1只;远端、对照组各死亡2只。进入结果分析29只。各组大鼠脊髓中嗅鞘细胞分布:术后2,4,6周,近端组和远端组的嗅鞘细胞进一步沿着脊髓长轴纵向迁移,最远达8mm,能够穿过瘢痕,到达断端对侧的细胞数量很少;对照组嗅鞘细胞只是局部的扩散,没有迁移。结论:嗅鞘细胞的迁移主要沿着轴突进行,向头端和尾端迁移的数量和速度都没有明显区别,嗅鞘细胞只在损伤的脊髓中进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神经 脊髓损伤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31
8
作者 郑超 郑秋坚 +3 位作者 王义生 廖俊星 马元琛 郑晓青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2178-2181,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股骨头坏死患者42例57髋行髓芯减压加植骨治疗,其中FicatⅠ期10髋,Ⅱ期29髋,Ⅲ期18髋。对影响股骨头坏死进展的可能因素:年龄、性别、病因、坏死体积、坏死部位进行Cox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股骨头坏死患者42例57髋行髓芯减压加植骨治疗,其中FicatⅠ期10髋,Ⅱ期29髋,Ⅲ期18髋。对影响股骨头坏死进展的可能因素:年龄、性别、病因、坏死体积、坏死部位进行Cox回归分析,得出影响股骨头进展的影响因素。比较未进展者与进展者坏死体积及坏死部位进展率。绘制坏死体积预测股骨头坏死进展的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取坏死体积约登指数最大时点,作为预测股骨头发生进展的最佳临界点。结果平均随访(32.82±10.82)个月,股骨头进展结果的Cox回归分析表明,坏死体积和坏死部位是影响因素。未进展者的坏死体积明显小于进展者,两者的坏死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坏死部位位于外上象限时进展率明显增大(P<0.05)。坏死体积比例预测股骨头坏死进展的最佳临界点为20.15%,大于20.15%时,其预测股骨头坏死进展的敏感度为81.0%,特异度为80.6%,约登指数为0.616。结论股骨头坏死早期治疗预后较好;坏死体积和部位对治疗的进展有影响。坏死体积越大,且坏死部位位于负重区,进展率越高,预后越差。坏死体积比例预测股骨头坏死进展的最佳临界点为2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股骨头坏死 坏死体积 坏死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16
9
作者 詹世强 王义生 +2 位作者 马元琛 柯雨洪 林秉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7月~2006年12月,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39例,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8.3岁(3~15岁)。完全分节性半椎体30例,部分分...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7月~2006年12月,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39例,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8.3岁(3~15岁)。完全分节性半椎体30例,部分分节性半椎体9例。内固定器械包括ISOLA16例、CD-Horizon10例、MOSS-Miami10例、TSRH3例。术前后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观察手术前后侧凸的矫正率及躯干平衡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4.5年,平均2.8年,术前冠状面Cobb’s角平均48°,术后13°,末次随访平均13.2°,平均矫正率70.2%。矢状面Cobb’s角术前平均39°,术后12.1°,末次随访12.7°,平均矫正率68.7%。所有患儿植骨融合牢固,躯干平衡良好。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植入物折断及松动、无感染等并发症,1例出现曲轴现象。[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对先天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治方法。先天性脊柱侧凸应提倡早期手术矫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半椎体畸形 半椎体切除 器械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来膦酸联合甲状旁腺激素对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嘉 付婷婷 +4 位作者 马元琛 黄广平 李腾辉 刘向前 陈民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7-651,共5页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ZA)联合甲状旁腺激素(PTH)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骨密度、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95例老年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接受PVP手术治疗,治疗组...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ZA)联合甲状旁腺激素(PTH)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骨密度、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95例老年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接受PVP手术治疗,治疗组在术后接受ZA联合PTH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6个疗程评定两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治疗前后6个疗程检测患者骨密度及骨钙素(BGP)和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 Laps);观察治疗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疗程两组患者VAS与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疗程,治疗组患者骨密度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血清BGP和β-Cross Laps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变(P<0.05),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无明显变(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H联合ZA结合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较好,能增加患者骨密度,降低血清BAP和CTX水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甲状旁腺激素 唑来膦酸 骨密度 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被引量:28
11
作者 黄霖 马元琛 +3 位作者 唐勇 杨睿 程志安 沈慧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1168-1170,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至2005年12月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73例。骨折和骨质疏松分别按Evans、Singh标准分类。失败的评价标准为复位不良,加压螺钉穿出股骨头,髋内翻&...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至2005年12月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73例。骨折和骨质疏松分别按Evans、Singh标准分类。失败的评价标准为复位不良,加压螺钉穿出股骨头,髋内翻>100°,加压钉滑动加压超过20mm,螺钉松动或金属物断裂。结果:随访1个月~2年,共发生失败病例26例(15.0%),50~69岁5例,70~79岁13例,80岁以上8例;稳定骨折16例,不稳定骨折10例;骨质疏松Ⅰ级16例,Ⅱ级6例,Ⅲ级4例。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失败率随着年龄和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增高,在70岁以上及重度骨质疏松患者中,不宜首选D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动力髋螺钉(DHS) 内固定 失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来昔布对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的预防性镇痛 被引量:6
12
作者 林子洪 王海兴 +5 位作者 陈桂浩 王良泽 沈梓维 马元琛 廖俊星 郑秋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8期8307-8312,共6页
背景:超前镇痛的有效性目前存在争议,既往研究中关于置换前因素对外周及中枢敏感化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目测类比评分法在某些时候不能有效的反映患者的疼痛情况,其客观性和重复性不佳。目的:观察塞来昔布对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置换前预... 背景:超前镇痛的有效性目前存在争议,既往研究中关于置换前因素对外周及中枢敏感化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目测类比评分法在某些时候不能有效的反映患者的疼痛情况,其客观性和重复性不佳。目的:观察塞来昔布对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置换前预防性镇痛的有效性。方法:选取因膝关节病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患者为评估对象,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后筛选出患者30例,按随机数表法等分为塞来昔布组和维生素C组。两组患者入院后第2-4天分别口服塞来昔布与维生素C,并分别于服药前1 d晚及服药后第3天晚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定患者轻重侧静息及活动时的疼痛程度,再用痛阈测量仪测量患者的电痛阈及电耐痛阈值,测量过程遵循随机双盲对照原则。结果与结论:塞来昔布组患者服用塞来昔布3 d后双膝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双侧下肢的电痛阈较服药前提高(P<0.05),重侧电痛阈值(目测类比评分较轻侧高)服药前、后变化较轻侧明显(P<0.05),双侧下肢电耐痛阈用药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塞来昔布组患者服药前后双膝轻重侧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值与对应侧的电痛阈及电耐痛阈的变化差值无显著相关性(P>0.05);维生素C组患者服药前后双膝的目测类比评分、双侧下肢电痛阈及电耐痛阈变化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证实,塞来昔布可提高膝关节病患者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置换前的电痛阈,重侧更为敏感,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前可发挥预防性镇痛的作用。相对于目测类比评分,痛阈的变化或能更敏感地反映膝关节置换患者用药前后的疼痛变化,疼痛水平的变化与疼痛敏感度的变化之间尚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预防性镇痛 痛阈 耐痛阈 目测类比评分法 睡眠 抑郁 焦虑 随机双盲对照 塞来昔布 膝关节表面置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被引量:8
13
作者 詹世强 周良安 +3 位作者 王义生 马元琛 柯雨洪 廖俊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751-752,共2页
目的 :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前路手术方法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993年 3月~ 2 0 0 2年 12月 ,对 15 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行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 1~ 10年 ,平均 6.5年 ,15 8例病人中 12 6例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 ... 目的 :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前路手术方法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993年 3月~ 2 0 0 2年 12月 ,对 15 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行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 1~ 10年 ,平均 6.5年 ,15 8例病人中 12 6例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 ,术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后凸畸形矫正满意 ,脊柱高度恢复 ,无松动、断钉等并发症。结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前路手术治疗安全可靠 ,对脊髓减压充分彻底 ,可矫正畸形 ,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恢复脊柱生理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骨折 前路手术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源性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成骨相关miRNA的表达模式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浩 康焱 +3 位作者 马元琛 张紫机 黄保丁 廖威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4247-4250,共4页
背景:miRNA在细胞分化等众多生理病理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可调节脂肪来源干细胞成骨分化。目的:筛选成骨分化相关miRNA,分析miRNA在脂肪来源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模式。方法:从皮下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人脂肪来源干细胞。应用... 背景:miRNA在细胞分化等众多生理病理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可调节脂肪来源干细胞成骨分化。目的:筛选成骨分化相关miRNA,分析miRNA在脂肪来源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模式。方法:从皮下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人脂肪来源干细胞。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脂肪来源干细胞成骨诱导前后表达差异显著的miRNA,采用RT-PCR技术检测所筛选的miRNA在成骨诱导第7,14,21天上调/下调的相对表达强度,以ELISA试剂盒检测相应时间点成骨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传3代后可获得均一性较高的脂肪来源干细胞,一定诱导条件下具有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能力。②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成骨分化前后表达差异变化明显的9个miRNA,其中5个上调,4个下调。③成骨诱导第7天,miR-106a表达上调1.58倍(P<0.05)。第14天时,9个miRNA均表达上调。第21天时,5个miRNA表达上调,4个表达下调。④成骨相关蛋白骨钙素、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及骨唾液酸蛋白的质量浓度在诱导成骨分化第7天即明显升高,第14天达到峰值,第21天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分化 MIRNA 脂肪来源干细胞 基因芯片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28例脊柱侧凸矫形手术并发症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3
15
作者 詹世强 周良安 +2 位作者 柯雨洪 王义生 马元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1459-1461,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528例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并发症,并探讨其对策。[方法]1980年1月~2001年1月,手术矫治各种原因所致脊柱侧凸528例。男192例,女336例;平均年龄14,2岁,术前Cobb's角34°~102°,平均48.2°。[结果]... [目的]回顾性分析528例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并发症,并探讨其对策。[方法]1980年1月~2001年1月,手术矫治各种原因所致脊柱侧凸528例。男192例,女336例;平均年龄14,2岁,术前Cobb's角34°~102°,平均48.2°。[结果]术后随访3—24a,平均12.5a,术后Cobb’s角平均24°,平均矫正50.2%。脊髓损伤1例,交感神经损伤151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2例,断钉6例,断棒13例,断钢缆3例,脱钩25例,断钢丝20例,平背畸形30例,出现曲轴现象6例,假关节形成9例。[结论]脊柱侧凸通过三维矫形手术可达到理想的疗效,但要重视预防和处理各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并发症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骨盆固定在骶骨肿瘤切除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尹东 刘斌 +6 位作者 王巧民 郑秋坚 昌耘冰 马元琛 曾时兴 柯雨洪 王义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20-1823,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骨盆内固定术重建骶骨肿瘤切除术后稳定性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15例骶骨肿瘤患者行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切口肿瘤切除,分别采用TSRH-3D、CDH-M8或ISOLA行腰椎骨盆内固定,根据术后X线片观察稳定性,评价该手术方法的... 目的探讨腰椎骨盆内固定术重建骶骨肿瘤切除术后稳定性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15例骶骨肿瘤患者行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切口肿瘤切除,分别采用TSRH-3D、CDH-M8或ISOLA行腰椎骨盆内固定,根据术后X线片观察稳定性,评价该手术方法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X线片显示内固定稳定、可靠,临床疗效满意。结论腰椎骨盆内固定术是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重建腰骶稳定性的一种固定牢固、可靠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骨盆固定 骶骨肿瘤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Plate钢板系统在胸腰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曾时兴 马元琛 +1 位作者 王义生 周良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79-80,共2页
目的 :探讨一种更适合胸腰椎前路植骨固定的方法。方法 :对 2 6例胸腰椎前路植骨融合的患者施行Z Plate钢板固定 ,与既往的手术方法比较 ,术后随访 6~ 15个月 ,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2例转移性脊椎肿瘤的患者已死亡 ,其余患者植骨... 目的 :探讨一种更适合胸腰椎前路植骨固定的方法。方法 :对 2 6例胸腰椎前路植骨融合的患者施行Z Plate钢板固定 ,与既往的手术方法比较 ,术后随访 6~ 15个月 ,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2例转移性脊椎肿瘤的患者已死亡 ,其余患者植骨生长良好 ,无钢板松动或螺钉断裂现象。结论 :Z Plate钢板在胸腰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是一种方法简便 ,固定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内固定 胸腰椎前路植骨融合术 Z-Plate钢板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效果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梦远 陈俊峰 +4 位作者 刘华 陈钢泓 马元琛 廖俊星 郑秋坚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2454-2457,共4页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收治并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23例的临床资料。富血小板血浆采用二次离心法提取,注射于患侧肱骨外上髁痛点,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 d及1、3、6、12...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收治并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23例的临床资料。富血小板血浆采用二次离心法提取,注射于患侧肱骨外上髁痛点,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 d及1、3、6、12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前臂-肩-手功能障碍评分(QuickDASH)、上肢功能评分(UEFS),评估治疗后肘关节的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无不良反应,治疗前患者VAS、Quick DASH、UEFS评分与治疗后1 d及1、3、6、12个月相比,呈逐渐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是对肱骨外上髁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血小板 网球肘 肱骨外上髁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侧凸前路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3
19
作者 詹世强 周良安 马元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3期989-991,共3页
目的 :评价前路手术治疗脊柱侧凸的远期疗效。方法 :1980年 1月~ 2 0 0 1年 1月 ,前路手术治疗 168例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 ,男 5 3例 ,女 115例 ,年龄 7~ 3 1岁 ,平均 14 2岁。术前冠状面Cobb角 3 4~ 89° ,平均 47 5°。... 目的 :评价前路手术治疗脊柱侧凸的远期疗效。方法 :1980年 1月~ 2 0 0 1年 1月 ,前路手术治疗 168例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 ,男 5 3例 ,女 115例 ,年龄 7~ 3 1岁 ,平均 14 2岁。术前冠状面Cobb角 3 4~ 89° ,平均 47 5°。随访期间测量冠状面Cobb角 ,了解畸形矫正情况。结果 :15 1例患者随访 3~ 2 4年 ,平均 12 5年 ,术后矫正 2 6~ 45° ,平均矫正 41° ( 85 4% ) ,平均矫正丢失 3 2° ( 7 1% )。脊髓损伤 1例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 4例 ,螺丝钉折断 2例 ,钢缆折断 3例 ,断棒 3例 ,假关节形成 2例。结论 :前路矫形手术能有效地治疗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 ,能通过较短的节段达到三维矫正和重建躯干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前路手术 远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横断面积与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唐勇 王学文 +1 位作者 沈慧勇 马元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9期1036-1037,共2页
目的 :总结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脊髓横断面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 ,加用前路带锁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5 1例 ,分为术后JOA改善率优良组 (≥ 5 0 % )与非优良组( <5 0 % ) ,比较其术前脊... 目的 :总结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脊髓横断面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 ,加用前路带锁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5 1例 ,分为术后JOA改善率优良组 (≥ 5 0 % )与非优良组( <5 0 % ) ,比较其术前脊髓最大压迫处横截面积、脊髓直径、术前JOA评分 ,分析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改善率优良组的术前脊髓最大压迫处横截面积与改善率非优良组术前脊髓最大压迫处横截面积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预后 脊髓横断 术前 压迫 颈椎前路减压 带锁钢板 最大 面积 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