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质类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研究——以长江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饶松 吴楠 +2 位作者 林小云 王振奇 刘建 《大学教育》 2024年第5期107-110,共4页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文章以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例,对地质类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文章以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例,对地质类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深度挖掘、系统梳理,减少了思政元素的简单堆砌、重复,以期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布局的地质类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全方位提升思政育人效果。通过发挥专业课程之间的思政协同效应,引导学生继承家国情怀、石油精神等精神财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地质类专业课 课程思政效果评估 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坳陷岩溶热储地下水对流活动的聚热效应
2
作者 饶松 罗洋 +4 位作者 黄顺德 张英 王社教 王一波 胡圣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75-3088,共14页
地形起伏及浮力均可以驱动地下水流,在此过程中通过对流方式快速传递热量,进而改变温度分布模式,造成局部显著热异常,对岩溶储层地热资源聚敛有着重要意义.冀中坳陷岩溶热储发育,岩溶缝洞系统为地下水提供了良好的垂向和水平径流条件,... 地形起伏及浮力均可以驱动地下水流,在此过程中通过对流方式快速传递热量,进而改变温度分布模式,造成局部显著热异常,对岩溶储层地热资源聚敛有着重要意义.冀中坳陷岩溶热储发育,岩溶缝洞系统为地下水提供了良好的垂向和水平径流条件,形成了独特的对流-传导复合型地热系统.通过温度场、水动力场耦合数值模拟,本文聚焦冀中坳陷岩溶热储强迫对流和自由对流联合作用模式及其聚热效应.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自由对流模型的基础上,地形驱动的强迫对流叠加作用使岩溶层内地下水流速显著增加.地形驱动流体可以推动自由对流单元向坡下滚动,强化了地下水对流的聚热效应.高阳凸起和献县凸起显著的热异常主要归因于岩溶储层和断裂带内地下水自由对流的传热效应,基底起伏造成的热流折射聚热效应是次要的.此外,地形驱动下,自由对流单元向流域下游方向推进可能是献县凸起较高阳凸起热异常更为显著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热效应 地下水对流 自由对流 强迫对流 岩溶热储 冀中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及邻区三维地热地质建模与地热资源靶区优选
3
作者 李文靖 肖红平 +4 位作者 饶松 施亦做 张翘然 黄顺德 胡光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5-248,共14页
三维地热地质建模能够直观反映地质体温度场分布格局,有助于圈定地热资源有利靶区。本文利用地球物理及钻孔资料、岩石热物性数据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及温度场模拟,通过钻孔测温和实测大地热流数据,验证了地热地质模... 三维地热地质建模能够直观反映地质体温度场分布格局,有助于圈定地热资源有利靶区。本文利用地球物理及钻孔资料、岩石热物性数据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及温度场模拟,通过钻孔测温和实测大地热流数据,验证了地热地质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中央坳陷在1.0~4.0 km深度的温度分别为30.3℃~62.8℃、68.2℃~120.2℃、110.5℃~166.7℃、158.4℃~214.2℃。4.0 km深度内地温梯度介于36.9℃/km~57.4℃/km之间,平均地温梯度为48.4℃/km。嫩江组、姚家组二段—三段、青山口组二段—三段和泉三段—四段4套主力热储底板温度分别介于15.8℃~71.4℃、23.6℃~88.6℃、31.8℃~107.4℃和48.9℃~133.4℃,其中华字井阶地、大庆长垣、宾县王府凹陷为热储温度高值区。研究区现今地温场主要受基底起伏的控制,基底和沉积层热导率的差异引起的热流“折射”效应促进了浅部热量的再分配,形成了凹凸相间的地温场分布格局;此外,断裂构造对地温场高异常区的分布也有显著影响。结合热源、通道和储盖组合特征,圈定大庆长垣中部地区泉头组三段—四段为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地热资源开发有利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热地质建模 地热资源靶区 热储温度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特征与岩石圈热结构 被引量:54
4
作者 饶松 胡圣标 +3 位作者 朱传庆 唐晓音 李卫卫 汪集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760-2770,共11页
沉积盆地现今大地热流和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是岩石圈构造-热演化过程的综合反映和盆地热史恢复的约束条件,对盆地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系统分析了准噶尔盆地2000年以来新增的102口钻孔的系统测井温度和400余口钻孔... 沉积盆地现今大地热流和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是岩石圈构造-热演化过程的综合反映和盆地热史恢复的约束条件,对盆地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系统分析了准噶尔盆地2000年以来新增的102口钻孔的系统测井温度和400余口钻孔的试油温度资料,采用光学扫描法测试了15口钻孔共187块代表性岩石热导率,首次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岩石热导率柱,新增了11个高质量的(A类)大地热流数据,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分布特征,并揭示了其岩石圈热结构.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介于11.6~27.6℃/km,平均21.3±3.7℃/km,大地热流介于23.4~56.1mW/m2,平均42.5±7.4mW/m2,表现为低地温梯度、低大地热流的"冷"盆特征.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与地温梯度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主要受控于基底的构造形态,东部隆起最高,陆梁隆起次之,乌伦古坳陷、中央坳陷和西部隆起较低,北天山山前坳陷最低.准噶尔盆地地壳热流介于18.8~26.0mW/m2,地幔热流介于16.5~23.7mW/m2,壳幔热流比值介于0.79~1.58,属于典型的"冷壳冷幔"型热结构.准噶尔盆地地幔热流值与莫霍面起伏一致,隆起区地幔热流高,坳陷区地幔热流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梯度 热导率 大地热流 岩石圈热结构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模式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29
5
作者 饶松 朱传庆 +5 位作者 王强 唐晓音 李卫卫 姜光政 胡圣标 汪集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49-1559,共11页
烃源岩热演化是含油气盆地烃源岩评价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油气动态成藏研究的基础.通过系统分析地层沉积样式,结合盆地热史恢复结果,应用Easy%Ro化学动力学模型,模拟了四川盆地86口代表性钻井和200余口人工井点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 烃源岩热演化是含油气盆地烃源岩评价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油气动态成藏研究的基础.通过系统分析地层沉积样式,结合盆地热史恢复结果,应用Easy%Ro化学动力学模型,模拟了四川盆地86口代表性钻井和200余口人工井点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史.结果表明,在盆地不同构造单元,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并据此建立了四种热演化模式:①加里东期成熟,早晚二叠世期间快速演化定型,以川南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为代表;②加里东期未熟,早晚二叠世期间一次快速演化定型,以川西南下寒武统和川南下志留统烃源岩为代表;③加里东期成熟,晚海西—燕山期再次增熟,以川东、川北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为代表;④加里东期未熟,晚海西—燕山期持续增熟,以川中地区下寒武统和川东、川北下志留统烃源岩为代表.通过对比研究沉积速率、热流和增温速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剖析了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的控制因素,即川西南和川南局部地区主要受控于早晚二叠世期间峨眉山地幔柱和玄武岩的异常热效应,而盆地其它地区则受沉积地层埋深增热和盆地热流演化的共同作用,其中沉积地层埋深增热对烃源岩增温效应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演化 震旦系—下古生界 烃源岩 峨眉山地幔柱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盆地岩石圈热结构与地热田热源机理 被引量:52
6
作者 饶松 姜光政 +2 位作者 高雅洁 胡圣标 汪集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76-2190,共15页
岩石圈热结构是盆地现今地温场研究的重要延伸和扩展,是了解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形及演化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重要窗口,更是地热田热源机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次工作,在系统分析渭河盆地现今地温场和水动力系统基础上,编制了渭河盆地大地热... 岩石圈热结构是盆地现今地温场研究的重要延伸和扩展,是了解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形及演化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重要窗口,更是地热田热源机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次工作,在系统分析渭河盆地现今地温场和水动力系统基础上,编制了渭河盆地大地热流分布等值线图;通过实测生热率等热物性参数,利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计算了研究区岩石圈热结构,并分析了渭河盆地岩石圈热结构特征和地热田热源机理.结果表明,渭河盆地现今大地热流值分布范围为62.5-80.2mW·m^-2,平均为70.8±4.8mW·m^-2,西部明显高于东部,西安坳陷最高,咸礼凸起次之;渭河断裂并不是控热断裂,其沟通作用引起的水热循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浅部热量再分配,对渭河盆地地温场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西安坳陷—咸礼凸起地壳热流介于32.2-37.5mW·m^-2之间,平均为34.6mW·m^-2;地幔热流分布范围为33.8-38.9mW·m^-2,平均为36.0mW·m^-2;地壳热流和地幔热流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西安坳陷高于咸礼凸起,分析认为西安坳陷沉积层厚度大于后者,且沉积层放射性生热率更大,是造成西安坳陷地壳热流高于咸礼凸起的原因,而西安坳陷相比咸礼凸起更高的地幔热流,表明西安坳陷深部活动性强于咸礼凸起.西安坳陷和咸礼凸起地壳/地幔热流比值相近,介于0.93-1.01之间,平均为0.96,"热"岩石圈厚度约为95-101km.渭河盆地岩石圈热结构特征与鄂尔多斯盆地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暗示着二者具备相似的深部稳定性,这与渤海湾盆地为代表的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主动裂谷盆地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截然不同,表明渭河盆地为被动伸展裂陷.从鄂尔多斯盆地、渭河盆地、山西裂谷到华北盆地,"热"岩石圈厚度的有序变化表明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地幔对流对华北地块深部动力学行为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太行山以东,而太行山以西的鄂尔多斯盆地和渭河盆地则影响甚微,这种空间差异影响从侧面暗示着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有序性.综合分析渭河盆地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认为,岩石圈表层伸展破裂、深部重力均衡调整进而引起软流圈被动上涌,其产生的相对高地幔热流的热传导和深大断裂沟通的水体热对流相互叠加作用,共同构成了渭河盆地中—低温地热田的热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热结构 地壳/地幔热流比值 渭河盆地 咸阳地热田 裂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自然伽马测井计算准噶尔盆地沉积层生热率及其热流贡献 被引量:11
7
作者 饶松 朱传庆 +3 位作者 廖宗宝 姜光政 胡圣标 汪集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54-1567,共14页
沉积层放射性生热的热流贡献(沉积层热流)是沉积盆地大地热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中国西部"冷"盆深层-超深层烃源岩的增温和热演化.本文利用不同的自然伽马(GR)-生热率(A)经验关系式分别计算了准噶尔盆地不同构造单... 沉积层放射性生热的热流贡献(沉积层热流)是沉积盆地大地热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中国西部"冷"盆深层-超深层烃源岩的增温和热演化.本文利用不同的自然伽马(GR)-生热率(A)经验关系式分别计算了准噶尔盆地不同构造单元16口钻孔共6120个沉积层生热率,通过与实测生热率的统计对比,确定了适用于研究区的GR-A经验关系,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地层生热率柱,据此计算了研究区沉积层热流贡献,并以盆参2井为例定量分析了沉积层热流的增温效应.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沉积层平均生热率为1.179±0.339μW·m-3,总体上随着时代变老,沉积层生热率呈现出递减趋势.准噶尔盆地沉积层热流平均为7.9±4.9mW·m-2,约占地壳热流的29.2%和大地热流的19.6%,区域上与盆地沉积层厚度大体一致,表现为中央坳陷最高,北天山山前冲断带变化较大,陆梁隆起和西部隆起次之,东部隆起和乌伦古坳陷最低.沉积层热流能够有效增高深层—超深层烃源层受热温度,促进有机质热演化,如在考虑和忽略沉积层生热的两种情况下计算的盆参2井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烃源岩底部(5300m)温度差异最大为7.3℃,这显然对于地温梯度小、主体油气藏埋深大的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和勘探目标优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热率 沉积层热流 自然伽马测井 准噶尔盆地 深层-超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阳地热田钻孔温度测量及水动力系统 被引量:6
8
作者 饶松 李卫卫 +3 位作者 姜光政 唐晓音 罗璐 王建存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82-1000,共19页
地热田温度场分析,不仅为地热田类型划分和热源机理研究提供科学根据,而且可以为确定地热田有利开采区域和深度提供直接依据。本文报道了咸阳地热田13口钻孔的系统(准)稳态测温数据,对研究区温度的垂向分布特征做了初步分析,并据... 地热田温度场分析,不仅为地热田类型划分和热源机理研究提供科学根据,而且可以为确定地热田有利开采区域和深度提供直接依据。本文报道了咸阳地热田13口钻孔的系统(准)稳态测温数据,对研究区温度的垂向分布特征做了初步分析,并据此划分了地热田水动力系统。结果表明,咸阳地热田属于以传导为主的沉积盆地型地热田,地温梯度为26.2~40.1℃/km,平均为32.4℃/km。然而,与典型的传导型地热田相比,咸阳地热田的地温场特征又存在特殊性,表现为钻孔温度-深度曲线分段性明显:浅部受地表水流动对温度场的影响,地温曲线呈现出锯齿形波动;钻孔中上部受地表水和深部水热活动影响较小,温度曲线为传导性地热特征;井孔中下部测温曲线明显“下凹”,揭示了地下水沿渭河断裂侧向补给的同时使地层温度降低;井孔下部温度随深度异常增大,表明存在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测温资料揭示了咸阳地热田水动力系统在垂向上存在多层结构:浅部为垂向重力驱动型,中上部为正常压实型,中下部为侧向重力驱动型,下部为封闭型。基于咸阳地热田水动力系统的多层结构,建议将各系统赋存的地热资源分别进行规划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地温测量 地温梯度 水动力系统 咸阳地热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敏感性分析在烃源岩成熟度史模拟中的应用——以川东北地区普光5井古生界海相烃源岩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饶松 唐晓音 +2 位作者 朱传庆 胡圣标 汪集旸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3-225,共13页
通过分析输入模型的参数对输出结果的影响,可以确定影响烃源岩成熟度史模拟的敏感性参数。本文应用Easy%Ro化学动力学模型,以普光5井为例,对川东北地区各期构造运动剥蚀厚度、古地表温度和古地温梯度进行了相关的敏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 通过分析输入模型的参数对输出结果的影响,可以确定影响烃源岩成熟度史模拟的敏感性参数。本文应用Easy%Ro化学动力学模型,以普光5井为例,对川东北地区各期构造运动剥蚀厚度、古地表温度和古地温梯度进行了相关的敏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下二叠统和上二叠统烃源岩现今成熟度状态完全受控于燕山运动晚幕—喜马拉雅山运动时期(晚白垩世以来)剥蚀厚度、早白垩世末古地表温度和古地温梯度,与其它地质参数无关;海西期古地温梯度和古地表温度对下寒武统烃源岩成熟度史模拟影响最大;此外,研究区印支运动早幕和燕山运动晚幕—喜马拉雅山运动时期的剥蚀厚度对下寒武统烃源岩成熟度史模拟也有较大影响;下志留统烃源岩成熟度史模拟主要受早二叠世末和晚三叠世末川东北地区古地温梯度的影响;各期构造运动剥蚀厚度、古地表温度和古地温梯度的不确定性对下二叠统和上二叠统烃源岩成熟度史模拟结果影响不大,除了晚三叠世末的古地温梯度10%的不确定性对下二叠统烃源岩进入生油晚期(Ro=1.3%)的时间影响达到16.4Ma,燕山运动晚幕—喜马拉雅山运动时期剥蚀厚度50%的不确定性对上二叠统烃源岩进入干气阶段(Ro=2.0%)的时间影响达到16.7Ma之外,其它地质参数的不确定性对下二叠统和上二叠统烃源岩成熟度史模拟结果影响都不超过15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分析 成熟度史模拟 剥蚀厚度 古地温梯度 剥蚀厚度 川东北地区普光5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热史恢复及其对早--中二叠世时期盆地构造属性的约束 被引量:18
10
作者 饶松 朱亚珂 +2 位作者 胡迪 胡圣标 王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6-1195,共20页
大地热流是盆地动力学成因及构造演化过程的客观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动力学背景形成的盆地,大地热流差异极大,因此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不仅能够揭示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的地温场特点,而且能够有效地约束盆地在特定地质演化历史时期的动力... 大地热流是盆地动力学成因及构造演化过程的客观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动力学背景形成的盆地,大地热流差异极大,因此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不仅能够揭示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的地温场特点,而且能够有效地约束盆地在特定地质演化历史时期的动力学机制和构造属性。本文针对准噶尔盆地深层多期复杂热史的特点,在盆地现今地温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镜质体反射率和裂变径迹等古温标,结合古地温梯度法和古热流法定量恢复了准噶尔盆地二叠纪以来的热历史,进而分析了早—中二叠世期间盆地构造属性。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从早二叠世开始呈现出热流持续降低的热流演化特征,二叠纪期间,盆地热流值很高,多数钻井的古热流在75~85m W/m^2之间,少数钻井揭示的古热流更高,超过了100mW/m^2;中—新生代,热流持续、逐渐降低,直至现今的42.5mW/m^2。早—中二叠世,盆地的最高热流地区在中央坳陷和南部坳陷。以早—中二叠世期间高古热流为切入点,结合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论证了准噶尔盆地早—中二叠世期间的裂谷构造属性。这一认识不仅是重新认识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碰撞造山和陆内盆山体制转换的基础,而且对于准噶尔盆地深层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油气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史恢复 构造—热演化 裂谷盆地 早—中二叠世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质生烃动力学参数研究进展:回顾和展望 被引量:12
11
作者 饶松 胡圣标 汪集旸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24-1432,共9页
生烃动力学,作为一种动态的研究方法,在研究有机质生烃机制和解决油气勘探实际问题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于在不同地质背景下形成的不同或相同类型的有机质,其生烃动力学参数存在明显差异,这动摇了以典型干酪根类型... 生烃动力学,作为一种动态的研究方法,在研究有机质生烃机制和解决油气勘探实际问题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于在不同地质背景下形成的不同或相同类型的有机质,其生烃动力学参数存在明显差异,这动摇了以典型干酪根类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传统生烃模式,给实际应用带给困难.所以,必须针对具体盆地特定烃源岩进行生烃动力学实验,求取特定烃源岩的生烃动力学参数,这样才能准确地模拟出盆地的生烃过程.为了逼近地质实际,更加精确地描述有机质生烃动力学参数,应加强对有机质分子结构的研究,探讨温、压共同作用下有机质生烃动力学模型.此外,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生烃动力学的研究将是今后生烃动力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参数 生烃动力学 海相碳酸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馆陶组热储特征与地热资源评价 被引量:8
12
作者 饶松 肖红平 +3 位作者 王朱亭 高腾 施亦做 黄顺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152,共12页
渤海湾盆地发育多类、多套热储层,其中新近系馆陶组砂岩热储埋深适中、厚度大、分布广泛,为盆地主力热储之一,但过去的研究缺乏针对全区馆陶组地热资源的系统性评价。为此,在全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收集整理钻井、地质和... 渤海湾盆地发育多类、多套热储层,其中新近系馆陶组砂岩热储埋深适中、厚度大、分布广泛,为盆地主力热储之一,但过去的研究缺乏针对全区馆陶组地热资源的系统性评价。为此,在全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收集整理钻井、地质和物探资料,系统刻画了馆陶组热储平面展布特征,并评价了馆陶组热储地热资源量,圈定了地热资源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渤海湾盆地第四系—古近系现今平均地温梯度为34.7±3.5℃/km,平均大地热流值为64.4±8.1 mW/m^(2),反映了新生代裂谷盆地属性,具备了形成大型中—低温地热田的地热背景;②馆陶组热储温度分布区间为19.6~96.2℃,平均值为56.3℃,相对高温区主要出现在黄骅坳陷、渤中坳陷,冀中坳陷等地区,总体分布趋势与盆地现今地温场格局基本一致;③盆地110个县级以上城市馆陶组热储地热资源量折合标煤99.6×10^(8) t,平均地热资源丰度148.6×10^(4) t/km^(2),属于资源条件最好的一类油田地热资源,其中66.7%集中分布在华北油区;④盆地馆陶组热储最大概率地热资源量折合标准煤662.2×10^(8) t,平均地热资源丰度为72.4×10^(4) t/km^(2)。结论认为,根据热储特征和地面、经济条件,可在全盆地圈定出9个馆陶组地热资源有利区,即邢衡隆起区、南宫凹陷区、丘县凹陷区、饶阳凹陷区、武清凹陷区、岐口凹陷区、埕宁隆起区、东营凹陷区、昌潍凹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馆陶组 热储 热储特征 地热资源评价 现今地温场 油区地热 勘探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合盆地深层构造一热演化研究方法:以四川盆地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饶松 胡迪 +2 位作者 胡圣标 王强 汪集旸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9-175,共17页
与简单盆地和叠合盆地中-浅层相比,叠合盆地深层往往缺乏镜质体反射率等传统古温标,海相碳酸盐岩层次往往缺乏磷灰石、锆石等重矿物而无法开展裂变径迹和(U-Th)/He分析,而且经历了多期复杂热史,古温标早期热记录被后期构造—热事件叠加... 与简单盆地和叠合盆地中-浅层相比,叠合盆地深层往往缺乏镜质体反射率等传统古温标,海相碳酸盐岩层次往往缺乏磷灰石、锆石等重矿物而无法开展裂变径迹和(U-Th)/He分析,而且经历了多期复杂热史,古温标早期热记录被后期构造—热事件叠加改造,因此单一古温标和单一的热史恢复模式难以满足叠合盆地深层构造—热演化研究.本文从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基本研究方法入手,着重介绍了发展迅速的多种显微组分荧光分析(FAMM)和二元同位素技术.针对叠合盆地深层多期复杂热史恢复的难点,以四川盆地为例总结了开展叠合盆地深层构造—热演化研究的思路和工作方法.叠合盆地深层构造—热演化研究应坚持今古地温场并举、盆地热演化与区域构造演化相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三位一体的总体工作思路,多温标耦合,正、反演结合,既考虑岩石圈热演化的动力学规律,又考虑该演化过程对盆地基底沉降、地层发育、古温标热演化程度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叠合盆地深层构造—热演化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一热演化 多期复杂热史 叠合盆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优化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饶松 杨小玉 《中国地质教育》 2016年第3期5-9,共5页
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效果评估不仅是对岗前培训项目成效的检验,而且对提升高校培训管理水平、帮助新教师尽快融入教师角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总结当前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效果评估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培训评估模型和评估方... 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效果评估不仅是对岗前培训项目成效的检验,而且对提升高校培训管理水平、帮助新教师尽快融入教师角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总结当前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效果评估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培训评估模型和评估方法对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效果评估体系进行优化设计,形成3级评估指标、6个评估主体的全方位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并指出高校在运用该套培训评估体系时的4个实施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训效果评估 岗前培训 高校新教师 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类专业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构建与实施 被引量:2
15
作者 饶松 杨小玉 +6 位作者 林小云 王振奇 刘建 吴楠 陈轩 丰勇 吴悠 《高教学刊》 2021年第13期88-91,共4页
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文章梳理了野外地质实习组织管理的三个环节,经过德尔菲法筛选,搭建了包含3个一级评估指标、9个二级评估指标的教学质量评估... 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文章梳理了野外地质实习组织管理的三个环节,经过德尔菲法筛选,搭建了包含3个一级评估指标、9个二级评估指标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以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气地质野外实习》为例,介绍了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质量评估的具体实施方案。评估结果将为持续改进野外实习组织管理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野外实习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外地质实习 实践教学 教学质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盆地伸展裂陷模式:来自岩石圈热结构的启示 被引量:1
16
作者 饶松 李潇 +3 位作者 赵璇 刘博文 陈仲骅 朱一丹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3期1-7,I0001,共8页
岩石圈热结构是了解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形及演化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重要窗口。渭河盆地的大陆裂谷属性已经被普遍接受,但其伸展裂陷模式是主动裂陷还是被动裂陷,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之一。以岩石圈热结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多种区域地质和... 岩石圈热结构是了解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形及演化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重要窗口。渭河盆地的大陆裂谷属性已经被普遍接受,但其伸展裂陷模式是主动裂陷还是被动裂陷,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之一。以岩石圈热结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多种区域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渭河盆地伸展裂陷模式。结果表明,渭河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壳/幔热流比类似,为典型的“温壳温幔”,符合被动裂谷的热结构特征。综合渭河盆地多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论证了渭河盆地为被动伸展裂陷模式。从华北裂谷、山西裂谷到渭河裂谷,伸展裂陷模式经历了从主动到被动的有序变化,表明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深部热扰动在华北地块东部和西部存在明显差异,同时暗示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序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热结构 被动裂陷 伸展裂陷 渭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膝关节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17
作者 佟明亮 汤晓燕 +5 位作者 何振洲 王华婴 饶松 潘恒 杨建新 王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21期2958-2963,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膝关节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1—6月就诊于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疼痛科与泽普县人民医院疼痛科确诊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神经阻...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膝关节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1—6月就诊于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疼痛科与泽普县人民医院疼痛科确诊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神经阻滞组、小针刀组及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组,每组30例。神经阻滞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膝关节内上、内下、外上、外下神经阻滞治疗;小针刀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小针刀刺激松解膝关节相关病损肌肉治疗;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组在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比较3组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3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骨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评分、步行过程中患侧膝关节屈伸角度变化,统计3组治疗后感染、穿刺胀痛、皮下气肿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组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神经阻滞组和小针刀组[76.67%(23/30)比16.67%(5/30)、63.33%(20/30),93.33%(28/30)比73.33%(22/30)、86.67%(26/30),P均<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3组患者VAS评分和WOMAC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组均明显低于同期神经阻滞组和小针刀组(P均<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3组患者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均<0.05),且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组膝关节均明显大于同期神经阻滞组和小针刀组(P均<0.05);3组患者膝关节最小屈曲角度均明显小于治疗前(P均<0.05),且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组均明显小于同期神经阻滞组和小针刀组(P均<0.05)。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组和神经阻滞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小针刀组(P均<0.05)。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能够有效减缓疼痛,增加膝关节活动度,超声引导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治疗的精确性、有效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超声引导 神经阻滞 小针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钻孔温度测量及现今地热特征 被引量:120
18
作者 徐明 朱传庆 +2 位作者 田云涛 饶松 胡圣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52-1060,共9页
基于四川盆地9口钻孔的稳态测温资料和297块岩石样品的热导率数据,报道了9个高质量的大地热流数据,提出了沉积地层岩石热导率系列柱.结合前人的数据资料,绘制了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等值线图.四川盆地沉积地层的岩石热导率变化主要由岩性... 基于四川盆地9口钻孔的稳态测温资料和297块岩石样品的热导率数据,报道了9个高质量的大地热流数据,提出了沉积地层岩石热导率系列柱.结合前人的数据资料,绘制了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等值线图.四川盆地沉积地层的岩石热导率变化主要由岩性控制,与现今埋藏深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盆地的地温梯度为17.7~33.3℃/km,平均值为22.8℃/km.盆地的大地热流为35.4~68.8 mW/m^2,平均值为53.2 mW/m^2,具有典型克拉通型盆地中低热流特征.在区域分布上,大地热流明显受基地构造控制,表现为川中及川西南地区较高,川北地区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温度测量 地温梯度 热导率 大地热流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雄县地热田钻井地温测量及地温场特征 被引量:49
19
作者 李卫卫 饶松 +5 位作者 唐晓音 姜光政 胡圣标 孔彦龙 庞菊梅 王建存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50-863,共14页
根据研究区22口井的实测井温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展了雄县地区地温场分析,对雄县地热田地温场的特点取得了以下认识:雄县地热田的盖层以传导热传递方式为主,热储层中源于供暖期热水生产和回灌引起的地下水受迫对流的影响,以对流热... 根据研究区22口井的实测井温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展了雄县地区地温场分析,对雄县地热田地温场的特点取得了以下认识:雄县地热田的盖层以传导热传递方式为主,热储层中源于供暖期热水生产和回灌引起的地下水受迫对流的影响,以对流热传递为主;不同静井时间的重复测温结果显示,静井时间的长短和井内流体的运移方式(抽水或回灌)控制了井内温度的分布及井内温度的动态变化:静井时间增加则测得的温度在中性点上下呈反向变化;生产井和回灌井的测温曲线存在明显不同;雄县热田第四系底部的温度为32.8 qc^48℃,容城凸起为28℃~35℃;雄县热田第三系底部温度为64.5℃~81.3℃,容城凸起为45℃~60℃。雄县地热田盖层内的地温梯度为43.9~72.2℃/km之间,平均为51℃/km;容城凸起的井地温梯度为31.4~41.1℃/km,平均为37.1℃/km。雄县地热田内盖层导热流值变化为80.61~113.86 mW/m^2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县地热田 钻井地温测量 地温梯度 生产井 回灌井 地温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峨眉山超级地幔柱对四川盆地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47
20
作者 朱传庆 田云涛 +4 位作者 徐明 饶松 袁玉松 赵永庆 胡圣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9-127,共9页
四川盆地的构造、热演化与峨眉山超级地幔柱有密切关系.峨眉山超级地幔柱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之下的烃源岩热演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四川盆地热历史恢复的基础上,研究了峨眉山超级地幔柱对盆地内烃源岩,特别是中二叠统之下的古生界烃... 四川盆地的构造、热演化与峨眉山超级地幔柱有密切关系.峨眉山超级地幔柱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之下的烃源岩热演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四川盆地热历史恢复的基础上,研究了峨眉山超级地幔柱对盆地内烃源岩,特别是中二叠统之下的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二叠统及下伏烃源岩的热演化受中晚二叠世发生在盆地西南方向的峨眉山超级地幔柱的影响巨大,且具地区差异性.即在靠近峨眉山地幔柱中心的地区,有机质迅速成熟并达到其成熟度的最高值(以H1井为代表),古生界烃源岩迅速进入过成熟,此后未有二次生烃;而远离峨眉山地幔柱的盆地大部分地区,古生界烃源岩在二叠纪以来具有多次生烃过程.中生界烃源岩热演化,主要和前陆盆地阶段的构造过程包括前陆沉积和断裂的逆冲推覆等相关.在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演化史的基础上,从盆地热史和烃源岩热演化的角度指出了下二叠统及之下烃源层在四川盆地不同地区油气勘探中的不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热演化 镜质休反射率 古热流法 峨眉山超级地幔柱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