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HP-QFD-TRIZ的名优茶智能采摘机器人设计研究
1
作者 刘铭煊 胡光忠 颜麟沣 《工业设计》 2025年第3期146-150,共5页
现阶段名优茶采摘智能采摘机器人存在采摘效率低、功能结构不完善、地形环境适应性差、能耗高等问题。文章基于实地考察标准化茶园的环境,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获取用户需求,同时运用AHP法将调研数据进行整合、计算、量化和一致性效验... 现阶段名优茶采摘智能采摘机器人存在采摘效率低、功能结构不完善、地形环境适应性差、能耗高等问题。文章基于实地考察标准化茶园的环境,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获取用户需求,同时运用AHP法将调研数据进行整合、计算、量化和一致性效验,得到用户需求和权重,再结合QFD质量功能展开构建质量屋模型,得到技术需求权重,并通过其自相关矩阵揭示技术指标间的矛盾与冲突,借助TRIZ理论予以解决,最终完成名优茶智能采摘机器人的创新设计,以期为相关产品设计提供思路和理论参考,助力茶产业的机械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设计 采摘机器人 AHP QFD TRIZ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3个特色茶树品种芽叶性状及光合特性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谢文钢 陈玮 +2 位作者 谭礼强 颜麟沣 唐茜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3-822,共10页
为明确峨眉问春、川茶2号、紫嫣等3个四川特色品种的光合性能和生产潜力,本研究以常绿品种福鼎大白茶和紫化品种紫娟为对照,考察了3个品种春夏梢叶片的光合指标、叶绿素荧光、光合色素含量以及芽叶性状。结果表明,川茶2号的春、夏季的... 为明确峨眉问春、川茶2号、紫嫣等3个四川特色品种的光合性能和生产潜力,本研究以常绿品种福鼎大白茶和紫化品种紫娟为对照,考察了3个品种春夏梢叶片的光合指标、叶绿素荧光、光合色素含量以及芽叶性状。结果表明,川茶2号的春、夏季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_(n))和水分利用率(WUE)较高;其Φ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和潜在活性(F_(v)/F_(0))最高,光化学猝灭系数(qP)、光系统ΦPSⅡ能量分配中光化学反应的相对份额(P)和反应中心耗散的相对份额(E_(X))及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峨眉问春的春季P_(n)和WUE最高;但夏季P_(n)较低,其Φ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和潜在活性(F_(v)/F_(0))最低,光合电子传递速率(Φ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_(v)'/F_(m)'及ΦPSⅡ实际光合能力PhiPS2)最慢。紫嫣的春、夏季Φ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_(v)'/F_(m)')最高,P_(n)及光合色素含量较高。与春季相比,各品种的夏季蒸腾速率(T_(r))和气孔限制值(L_(s))升高,而WUE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降低。产量方面,川茶2号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峨眉问春的产量与福鼎大白茶的差异不显著,紫嫣则显著低于福鼎大白茶(P<0.05)。可见,川茶2号的光合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其产量最高;峨眉问春的春季光合能力和水分利用率较高,但夏季较低,其产量较高;紫嫣的光合色素及光合能力较高,但产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芽叶性状 产量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蔺牛皮茶树种质资源性状初步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谢文钢 唐茜 +3 位作者 刘绍杰 黄福涛 颜麟沣 蒋慧倩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2-519,共8页
为开展四川重要茶树种质资源古蔺牛皮茶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评价工作,在古蔺牛皮茶树资源中选取了具代表性的8种不同类型茶树(Ⅰ~Ⅷ类)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供试茶树在形... 为开展四川重要茶树种质资源古蔺牛皮茶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评价工作,在古蔺牛皮茶树资源中选取了具代表性的8种不同类型茶树(Ⅰ~Ⅷ类)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供试茶树在形态特征、遗传和品质性状等方面,表现出较丰富的多样性。其种群多为灌木,树姿半开张状;芽叶绿色,茸毛中等,叶为椭圆形,叶尖渐尖;花多为中花型,花柱3~4裂;果实多为球形和肾形,种子多为球形,主要表现出栽培型茶树性状。古蔺牛皮茶春梢的生化成分含量较丰富,其茶多酚含量为(19.71±0.39)%^(30.16±0.22)%,游离氨基酸总量为(2.20±0.11)%^(4.88±0.12)%,咖啡碱含量为(3.45±0.17)%^(4.41±0.09)%。结合主要生化成分含量、酚/氨值和儿茶素组分等可推论,Ⅴ、Ⅵ类适制红茶,其他类型则适制绿茶。综合供试茶树的形态和生化成分含量特征,初步鉴定供试的牛皮茶树分属茶组植物分类系统中的秃房茶和茶,Ⅴ和Ⅵ类茶树较为原始,其他类型则进化程度较高。供试茶树中存在具育种价值的资源,其中Ⅴ类和Ⅵ类可作为高儿茶素含量的育种材料,Ⅱ类可作为选育优质绿茶品种的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蔺牛皮茶 种质资源 性状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红外变温提香技术对工夫红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刘飞 王云 +3 位作者 张娟 叶阳 颜麟沣 刘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94-102,共9页
提香是有效提升茶叶风味品质的重要加工工艺。本实验采用L27(36)正交试验并结合感官审评和风味品质成分分析,研究远红外变温提香技术对工夫红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远红外变温提香条件因素对茶叶感官总分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第... 提香是有效提升茶叶风味品质的重要加工工艺。本实验采用L27(36)正交试验并结合感官审评和风味品质成分分析,研究远红外变温提香技术对工夫红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远红外变温提香条件因素对茶叶感官总分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第三阶段温度>第一阶段温度>第一阶段时间>第二阶段时间>第二阶段温度>第三阶段时间,优选远红外变温提香工艺A1B1C1D3E1F2(即第一阶段70℃、时间30 min,第二阶段100℃、时间30 min,第三阶段115℃、时间10 min)能明显提升毛茶的香气品质和滋味品质(分别提高了4.66分和5.00分)。风味品质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优选组合工艺所得产品的茶黄素相对含量((0.81±0.02)%)较未提香茶样((0.70±0.01)%)显著增加(P<0.05),而茶红素相对含量((6.81±0.07)%)、总茶多酚相对含量((14.79±0.03)%)等显著降低(P<0.05)。在5个工夫红茶中共鉴定出40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化合物的种类(10种)和相对含量最高(占香气成分的47.60%~51.07%)。与未提香茶样相比,采用优选组合工艺所得产品的醇类、醛类及其他类香气物质相对含量有所降低,而烯烃类、酮类、酯类相对含量有所增加;芳樟醇及其氧化物(24.60%)、香叶醇(13.16%)、水杨酸甲酯(9.13%)、苯乙醛(7.11%)、苯乙醇(5.98%)等为其主要香气成分。远红外变温提香工艺能有效提高红茶的风味品质,可为工夫红茶加工技术的提升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远红外变温提香 风味品质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新品种——川茶6号 被引量:2
5
作者 谭晓琴 谭礼强 +4 位作者 陈盛相 杨雪梅 文维奇 颜麟沣 唐茜 《中国茶叶》 2020年第8期5-7,共3页
川茶6号是以崇庆枇杷茶群体种中的优良单株为育种材料,经系统选种、无性繁殖育成的红绿茶兼制的茶树新品种。多年的品比比较和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川茶6号萌芽早,芽叶较肥壮,产量高;内含物质丰富,春季一芽二叶鲜叶含水浸出物45.62%、茶多... 川茶6号是以崇庆枇杷茶群体种中的优良单株为育种材料,经系统选种、无性繁殖育成的红绿茶兼制的茶树新品种。多年的品比比较和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川茶6号萌芽早,芽叶较肥壮,产量高;内含物质丰富,春季一芽二叶鲜叶含水浸出物45.62%、茶多酚19.37%、氨基酸4.02%、咖啡碱3.93%,适制红茶和绿茶;抗寒能力强,适合在海拔1 000 m左右的山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品种 川茶6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联结机制助力脱贫攻坚的探索 被引量:1
6
作者 颜泽文 陈朋 +1 位作者 颜麟沣 綦俊 《中国茶叶加工》 2021年第1期41-43,共3页
长期以来茶叶企业与茶农只是进行简单的购销交易,没有建立起“共商共建、融合共享”的合作关系,更没有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共同体”,既制约了龙头企业的提质增效,也影响了茶农的稳定收益。基于此,川茶集团创新探索出以“龙头企业+... 长期以来茶叶企业与茶农只是进行简单的购销交易,没有建立起“共商共建、融合共享”的合作关系,更没有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共同体”,既制约了龙头企业的提质增效,也影响了茶农的稳定收益。基于此,川茶集团创新探索出以“龙头企业+村两委+初加工企业+专合社+农户”“两定一返三包”“保底收益、按股分红”“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机制助力产业脱贫”为主的联结新机制,致力于充分调动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丰富和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打造内在统一且稳定高效的“产业共同体”,切实保障茶农持续增收,巩固茶产业脱贫攻坚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茶集团 联结新机制 产业共同体 脱贫攻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益生菌发酵鲜茶饮料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陈一萌 颜麟沣 +3 位作者 李鸣 冯德建 杜晓 罗凡 《食品工业》 CAS 2023年第10期134-138,共5页
以新鲜茶叶为原料制备发酵鲜茶饮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由酵母菌+植物乳杆菌混菌发酵与市售菌剂(含植物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瑞士乳杆菌)发酵的茶饮料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区别... 以新鲜茶叶为原料制备发酵鲜茶饮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由酵母菌+植物乳杆菌混菌发酵与市售菌剂(含植物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瑞士乳杆菌)发酵的茶饮料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区别。结果表明:由酵母菌+植物乳杆菌发酵的茶饮料中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74种,包括醇类33种、醛类8种、酯类13种、酸类6种、酮类6种、烯类2种、酚类1种、呋喃类1种、其他化合物4种;由市售菌剂发酵的茶饮料中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99种,其中醇类31种、醛类16种、酯类14种、酸类12种、酮类17种、烯类2种、酚类1种、呋喃类2种、其他化合物4种。酵母菌结合植物乳杆菌复合发酵促进发酵过程中醇类、酯类等对风味具有积极影响的化合物产生,抑制醛类、酮类、酸类、呋喃类等对风味有消极影响的风味成分产生,使最终产品具有宜人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茶饮料 挥发性风味物质 植物乳杆菌 酵母菌
原文传递
非商品枇杷茶中绿色素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稳定性研究
8
作者 张莉 尹翔东 +3 位作者 毛鹏煜 席阳红 杨朝林 颜麟沣 《食品工业》 CAS 2023年第2期77-81,共5页
以非商品枇杷茶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法提取茶绿色素,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条件,并对茶绿色素稳定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乙醇体积分数90%、固液比1︰20(g/m L)、超声功率600 W、超声时间70 min、超声提取温度5... 以非商品枇杷茶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法提取茶绿色素,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条件,并对茶绿色素稳定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乙醇体积分数90%、固液比1︰20(g/m L)、超声功率600 W、超声时间70 min、超声提取温度50℃时,在此工艺参数下提取茶绿色素效果最佳;该工艺条件提取的茶绿色素热稳定性较强,在酸性、中性以及弱碱性(pH≤9)环境中稳定性良好,K^(+)、Na^(+)、Zn^(2+)、Cu^(2+)、Mg^(2+)、Ca^(2+)等离子对茶绿色素影响不大,而强碱性条件及Al^(3+)、Fe^(2+)、Fe^(3+)金属离子对茶绿色素稳定性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绿色素 超声波提取 工艺优化 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