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糖甘蔗新品系黑穗病抗性鉴定及结果分析 被引量:20
1
作者 经艳 周会 +11 位作者 刘昔辉 谭芳 张小秋 张荣华 宋修鹏 李杨瑞 颜梅新 雷敬超 覃振强 罗亚伟 李冬梅 韦金菊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3-338,共6页
防治甘蔗黑穗病最有效的途径是种植抗病品种,而评价甘蔗抗黑穗病是抗病品种选育过程中重要程序。本研究对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选育的8个桂糖甘蔗新品系进行人工浸渍接种甘蔗鞭黑粉菌混合冬孢子悬浮液,同时调查大田自然发病情况,收集一... 防治甘蔗黑穗病最有效的途径是种植抗病品种,而评价甘蔗抗黑穗病是抗病品种选育过程中重要程序。本研究对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选育的8个桂糖甘蔗新品系进行人工浸渍接种甘蔗鞭黑粉菌混合冬孢子悬浮液,同时调查大田自然发病情况,收集一新一宿黑穗病发病情况。ROC22号为对照品种,综合评价桂糖甘蔗新品系对黑穗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抗性类型为抗病的品系有2个,分别为桂糖12-765和桂糖12-2262。抗性类型为中抗的品系有2个,分别为桂糖12-2476和桂糖12-2004。抗性类型为中感的品系有1个,为桂糖12-162。抗性类型为感病的品系有3个,分别为桂糖12-762、桂糖12-2425和桂糖12-917。对照品种ROC22的综合抗性类型为感病。对比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结果,人工接种黑穗病更准确评价甘蔗品种抗黑穗病的水平,为选育高产高糖高抗黑穗病甘蔗品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黑穗病 抗性鉴定 人工接种 自然感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熟荔浦芋新品种桂芋2号的选育 被引量:10
2
作者 董伟清 闭志强 +8 位作者 江文 韦绍龙 唐军 何芳练 覃柳燕 高美萍 颜梅新 陈丽娟 蔡炳华 《长江蔬菜》 2016年第24期32-33,共2页
桂芋2号是从桂芋1号大田组培苗后代中筛选的优良芽变单株,经离体快繁、种植观察、筛选培育而成的槟榔芋新品种。全生育期240~260 d,晚熟,株高130~170 cm,叶片互生、阔大,长45~65 cm,宽35~50 cm;母芋表皮有灰褐色鳞片,上部略尖下部钝圆... 桂芋2号是从桂芋1号大田组培苗后代中筛选的优良芽变单株,经离体快繁、种植观察、筛选培育而成的槟榔芋新品种。全生育期240~260 d,晚熟,株高130~170 cm,叶片互生、阔大,长45~65 cm,宽35~50 cm;母芋表皮有灰褐色鳞片,上部略尖下部钝圆如卵形或椭圆形,切面有明显的槟榔紫色花纹,单芋质量1.2~2.5 kg,营养丰富,淀粉含量高,易煮熟,口感细腻,香味浓郁,菜粮兼宜;对芋疫病和软腐病的抗性强于桂芋1号,每667 m^2产量3 200 kg左右,适于广西境内芋头产区特别是桂林市、南宁市、贺州市等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浦芋 芋疫病 软腐病 离体快繁 培苗 芽变 修仁镇 金陵镇 广西农业科学院 荔浦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甘蔗褐条病病原菌鉴定与杀菌剂敏感度测定
3
作者 陈潇航 张小秋 +9 位作者 黄海荣 宋修鹏 李文教 梁永检 雷敬超 王泽平 祝光湖 刘期怀 李翔 颜梅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6-823,共8页
[目的]明确广西甘蔗褐条病的致病菌,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褐条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植物组织分离法从广西甘蔗褐条病发病植株中分离纯化菌株,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测及rDNA-ITS、GAPDH、LSU和EF-1α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病原... [目的]明确广西甘蔗褐条病的致病菌,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褐条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植物组织分离法从广西甘蔗褐条病发病植株中分离纯化菌株,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测及rDNA-ITS、GAPDH、LSU和EF-1α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病原菌,并在室内使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该病原菌对9种杀菌剂的敏感度。[结果]从甘蔗褐条病病叶中分离出1株病原真菌,编号为GHT-01,其菌落呈棕色或黑色,有少量白色气生菌丝;孢子单生或丛生,直或略弯曲,孢子为3隔4细胞,第3个细胞相较其他细胞更大、颜色更深,分生孢子大小为12.3~24.1μm×5.2~12.8μm;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与Curvularia lunata的模式菌株(CBS730.96,CBS157.34)聚为一支;科赫式法则(Koch’s rules)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接种健康新鲜甘蔗叶片后表现的症状及从接种发病的叶片上再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其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均与最初分离到的病原菌菌株一致。因此,鉴定该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C.lunata)。9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敏感度测定结果表明,40%苯甲·吡唑醚乳油和45%咪鲜胺水乳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较好,其抑制中浓度(EC_(50))分别为1.43和1.54μg/mL,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的抑菌效果较差,其EC_(50)达205.82μg/mL。[结论]在广西发生的甘蔗褐条病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且为首次报道,筛选出对该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分别为40%苯甲·吡唑醚乳油和45%咪鲜胺水乳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褐条病 分子检测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荔浦芋新品种疫霉交配型和甲霜灵抗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董伟清 江文 +5 位作者 何芳练 高美萍 韦绍龙 蒋慧萍 闭志强 颜梅新 《长江蔬菜》 2018年第10期41-44,共4页
对采集自南宁市、柳州市柳江区、桂林市荔浦县青山镇、贺州市贺街桂芋2号栽培区芋疫病标样进行病原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r DNA-ITS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病原进行分析,通过与辣椒疫霉A1和A2交配型菌株进行对峙培养测定其交配型,并... 对采集自南宁市、柳州市柳江区、桂林市荔浦县青山镇、贺州市贺街桂芋2号栽培区芋疫病标样进行病原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r DNA-ITS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病原进行分析,通过与辣椒疫霉A1和A2交配型菌株进行对峙培养测定其交配型,并利用甲霜灵(metalaxyl)对该病原进行敏感性测定。通过对芋疫病病原形态特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将引起桂芋2号的疫病病原鉴定为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其r DNA-ITS序列与Gen Bank已发表的P.colocasiae不同分离物序列同源性均达99%。通过与辣椒疫霉对峙培养证实来自桂芋2号不同生态栽培区的8个芋疫霉菌株均为A2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测定显示8个芋疫霉菌株均对甲霜灵敏感。说明引起桂芋2号芋疫病的病原为芋疫霉,交配型为A2交配型,且对甲霜灵未出现抗性。其交配型的鉴定和甲霜灵敏感性测定可作为芋抗病品种选育、轮作和化学防治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交配型 辣椒疫霉 荔浦芋 甲霜灵 广西地区 抗性 新品种 病原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甘蔗黄叶病调查及3种病毒基因型在广西的分布 被引量:7
5
作者 颜梅新 黄伟华 +10 位作者 林珊宇 朱桂宁 黄诚华 邓展云 韦金菊 贤小勇 林善海 覃振强 潘雪红 魏吉利 商显坤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9-775,共7页
[目的]探明甘蔗黄叶病在广西蔗区的发生情况,明确甘蔗黄叶病毒(SCYLV)基因型类型和地理分布,为甘蔗抗病育种和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蔗区采集不同品种(品系)显症或不显症甘蔗样品,采用特异引物(P1/P2)进行RT-PCR... [目的]探明甘蔗黄叶病在广西蔗区的发生情况,明确甘蔗黄叶病毒(SCYLV)基因型类型和地理分布,为甘蔗抗病育种和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蔗区采集不同品种(品系)显症或不显症甘蔗样品,采用特异引物(P1/P2)进行RT-PCR检测.甘蔗黄叶病病毒基因型鉴定采用3对特异引物BRA-PER-F/BRA-PER-R、REU-F/B-REVd和CUB-F/CUB-R进行RT-PCR鉴定.[结果]SCYLV RT-PCR检测结果,124个样品中有57个样品可扩增出大小约630 bp的目的条带,扩增产物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SCYLV CP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5%~99%.甘蔗黄叶病调查结果,124个样品中57个样品检测出SCYLV,感染率为46.0%.广西北部蔗区黄叶病感染最严重,SCYLV检出率为76.0%;桂西、桂中、桂南蔗区分别有50.0%、40.0%和36.8%的品种检出SCYLV;桂东蔗区SCYLV阳性检测率最低,为16.6%.在所调查的甘蔗品种中以柳城03-182、桂糖21、粤糖55和粤糖93-159感染SCYLV比较严重,主栽品种ROC22在柳城、宜州、钦州和金光农场均检测出阳性.病毒基因型调查结果,广西甘蔗黄叶病病毒基因型存在巴西-秘鲁(BRA-PER)、留尼汪岛(REU)和古巴(CUB)基因型等3种.主要以CUB型为主,占63.2%,除东部和西部蔗区外其他蔗区均有分布;其次是BRA-PER基因型,占56.1%,每个生态蔗区均有分布;REU基因型占5.3%,分布于柳州、凭祥、南宁蔗区.[结论]甘蔗黄叶病SCYLV已在广西各主要蔗区发生且蔓延,其病毒基因型存在3种且有不同程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黄叶病 病毒基因型 调查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荸荠贮藏期真菌性病害种类调查鉴定初报 被引量:9
6
作者 颜梅新 袁高庆 +1 位作者 陈世伟 赖传雅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6-99,共4页
真菌是荸荠(Eleocharisdulcis)贮藏期间腐烂病的重要病原,严重影响荸荠的品质和产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查明致病真菌种类,作者在2001年,分别从荔浦、合浦、南宁等地收购站,采集荸荠病害标本。经分离、培养、致病力测定和形态特... 真菌是荸荠(Eleocharisdulcis)贮藏期间腐烂病的重要病原,严重影响荸荠的品质和产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查明致病真菌种类,作者在2001年,分别从荔浦、合浦、南宁等地收购站,采集荸荠病害标本。经分离、培养、致病力测定和形态特征观察,获得三种病原:A-8菌株为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sp.)、A-13菌株为根霉(Rhizopussp.)、A-3菌株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贮藏期 真菌性病害 种类 病原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荸荠贮藏期腐烂病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7
7
作者 颜梅新 廖旺姣 +2 位作者 袁高庆 韦继光 赖传雅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9年第7期840-843,共4页
对广西荸荠贮藏期腐烂病的发生危害和症状特点进行了调查和描述,并对825份标样进行分离、纯化,结果从中获得菌株431个,根据菌株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出广西荸荠贮藏期腐烂病的主病原菌是棘孢木霉(Trichoderm... 对广西荸荠贮藏期腐烂病的发生危害和症状特点进行了调查和描述,并对825份标样进行分离、纯化,结果从中获得菌株431个,根据菌株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出广西荸荠贮藏期腐烂病的主病原菌是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及其他16种病原菌,从而明确了荸荠贮藏期病害发病规律及药剂筛选和防控技术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贮藏期 植物病原菌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荸荠贮藏期腐烂病主要病原棘孢木霉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颜梅新 廖旺姣 +2 位作者 袁高庆 韦继光 赖传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900-1904,共5页
为了解荸荠贮藏期真菌性病害的主要病原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的生长及危害特点,为贮藏期荸荠腐烂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棘孢木霉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生长发育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病原菌... 为了解荸荠贮藏期真菌性病害的主要病原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的生长及危害特点,为贮藏期荸荠腐烂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棘孢木霉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生长发育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病原菌菌丝在pH3~8时生长量最大;病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碳、氮源,碳源以糊精、甘露醇、D-山梨醇最好,氮源以甘氨酸最适;分生孢子需在水中才能萌发,40%的荸荠水溶液可促进孢子萌发,其萌发最适温度为25~28℃,最适pH值为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棘孢木霉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来宾市甘蔗主要病虫害发生概况及综合防控建议
9
作者 陆大星 胡顺 +7 位作者 周燕 颜梅新 刘世平 李达 廖卫龙 高健 谭丽娟 卢显敏 《甘蔗糖业》 2025年第1期20-27,共8页
为有效摸清广西来宾蔗区病虫害发生概况,提高本蔗区病虫害综合防控水平,本文采用了实地调查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目前影响来宾蔗区糖料蔗生产的病虫害有:甘蔗黑穗病、梢腐病和赤腐病等真菌性病害,甘蔗白条病和宿根... 为有效摸清广西来宾蔗区病虫害发生概况,提高本蔗区病虫害综合防控水平,本文采用了实地调查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目前影响来宾蔗区糖料蔗生产的病虫害有:甘蔗黑穗病、梢腐病和赤腐病等真菌性病害,甘蔗白条病和宿根矮化病等细菌性病害,甘蔗花叶病和黄叶病等病毒性病害;甘蔗螟虫、甘蔗绵蚜和甘蔗蓟马等地上害虫,突背蔗龟和蔗根土天牛等地下害虫。本文通过分析来宾蔗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现状和为害特点;结合本蔗区采用的抗病虫品种的利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防治措施;提出抗病虫品种选育进度较缓、病虫害发生预警监测不足、农业防治措施执行不到位、物理防治措施配合有欠缺、化学防治措施运用不科学、生物防治措施推广度较低和病虫害防治反应机制不全等问题;制定针对性的科学防控对策及措施,以期为本蔗区病虫害防控提供理论指导,也为其他蔗区病虫害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穗病 螟虫 化学防治 生物防控 适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蔗区甘蔗黄叶病调查 被引量:6
10
作者 颜梅新 黄伟华 黄诚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5期509-511,共3页
【目的】探明甘蔗黄叶病在广西北部蔗区的发生情况,为甘蔗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北部蔗区采集不同品种显症或不显症甘蔗样品,采用引物(P1:5′-AATCAGTGCACACATCCGAG-3′/P2:5′-GGAGCGTCGCCTACCTATT-3′)进行SCYLV... 【目的】探明甘蔗黄叶病在广西北部蔗区的发生情况,为甘蔗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北部蔗区采集不同品种显症或不显症甘蔗样品,采用引物(P1:5′-AATCAGTGCACACATCCGAG-3′/P2:5′-GGAGCGTCGCCTACCTATT-3′)进行SCYLV一步法RT-PCR检测。【结果】柳州郊区蔗区调查的8个品种中有6个品种带毒,带毒率为75.0%;柳城蔗区调查的7个品种全部带毒,带毒率为100.0%;鹿寨蔗区调查的4个品种中有2个品种带毒,带毒率为50.0%;宜州蔗区调查的6个品种中有4个带毒,带毒率为66.7%。在所调查的品种中,柳城03-182、桂糖21和台糖16在作为调查对象的蔗区均检测出黄叶病毒;主栽品种ROC22也在柳城和宜州蔗区检测出黄叶病毒。【结论】甘蔗黄叶病已在广西北部蔗区发生,且有向外蔓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黄叶病 调查 广西北部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荸荠秆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颜梅新 袁高庆 +1 位作者 赖传雅 韦继光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73-276,共4页
荸荠秆枯病俗称“荸荠瘟”,由半知菌类黑盘孢目柱盘孢属荸荠柱盘孢菌(Cy lind rosp or ium eleochar id isL en tz)侵染所致,导致植株倒伏枯死,球茎严重减产甚至失收。文章描述了荸荠秆枯病的症状、形态、生物学特性、流行规律和发病影... 荸荠秆枯病俗称“荸荠瘟”,由半知菌类黑盘孢目柱盘孢属荸荠柱盘孢菌(Cy lind rosp or ium eleochar id isL en tz)侵染所致,导致植株倒伏枯死,球茎严重减产甚至失收。文章描述了荸荠秆枯病的症状、形态、生物学特性、流行规律和发病影响因素,阐述了防治荸荠秆枯病的不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秆枯病 发生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甘蔗花叶病SCMV调查初报 被引量:15
12
作者 颜梅新 黄伟华 +2 位作者 邓展云 黄诚华 韦金菊 《中国糖料》 2012年第1期50-51,57,共3页
为探明甘蔗花叶病SCMV在广西蔗区的发生情况,给甘蔗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从广西各主要蔗区对不同品种采集表现花叶症状的甘蔗样品,采用1对病毒CP基因引物(SCMVF4:5′-GTTTTYCACCAAGCTGGAACAGTC-3′;Y=CorT,SCMVR3:5′-AGCTGTGTGTCT... 为探明甘蔗花叶病SCMV在广西蔗区的发生情况,给甘蔗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从广西各主要蔗区对不同品种采集表现花叶症状的甘蔗样品,采用1对病毒CP基因引物(SCMVF4:5′-GTTTTYCACCAAGCTGGAACAGTC-3′;Y=CorT,SCMVR3:5′-AGCTGTGTGTCTCTCTGTATTCTC-3′),进行一步法RT-PCR检测。结果表明:69.4%的样品为阳性。选取8份代表性样品,对经SCMVF4/SCMVR3扩增获得的病毒CP基因片段进行直接测序,所得序列经Blast比对确认均为SCMV CP序列。在所调查的品种中,主栽品种ROC22最易受SCMV侵染,其它台糖系列如台糖16、台糖28、台糖95-889、台优,柳城03-182、柳城03-1137及广西甘蔗研究所许多品系均检测到SCMV。目前甘蔗花叶病SCMV已在广西主要蔗区普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花叶病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技术在甘蔗病害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颜梅新 黄伟华 +5 位作者 黄诚华 邓展云 韦金菊 潘雪红 魏吉利 商显坤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10年第12期1299-1303,共5页
甘蔗病害是制约甘蔗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病害检测在甘蔗育种、健康种苗繁育以及植物检疫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综述了PCR技术在甘蔗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以及植原体病害检测中的应用概况,并列出相... 甘蔗病害是制约甘蔗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病害检测在甘蔗育种、健康种苗繁育以及植物检疫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综述了PCR技术在甘蔗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以及植原体病害检测中的应用概况,并列出相应的检测引物,为相关科研人员检测甘蔗病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病害 PCR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新品种桂粉葛1号的选育 被引量:12
14
作者 欧昆鹏 张尚文 +6 位作者 苏宾 颜梅新 冯诚诚 陈丽娟 黄日盛 黄鸿华 王艳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5-77,共3页
桂粉葛1号源于广西藤县传统主栽种和平粉葛,是通过组织培养产生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变异群体中筛选优良变异单株,采用组培快繁技术选育的葛新品种。以组培苗作为生产种苗,1月中下旬至2月初育苗,育苗期40 d(天),大田生育期约270 d(天)。... 桂粉葛1号源于广西藤县传统主栽种和平粉葛,是通过组织培养产生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变异群体中筛选优良变异单株,采用组培快繁技术选育的葛新品种。以组培苗作为生产种苗,1月中下旬至2月初育苗,育苗期40 d(天),大田生育期约270 d(天)。结薯集中,块根长纺锤形,表皮薄、薯肉色白。栽培时单株留薯块2~3个,块根平均长33.60 cm、横径8.50 cm,平均块根质量1.52 kg,较耐贮运。一般每667 m^2商品薯产量2 500 kg,适宜在广西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粉葛1号 组织培养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植甘蔗幼苗黄化及生长缓慢的原因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金兰 莫璋红 +3 位作者 林丽 李长宁 颜梅新 黄冬梅 《广西糖业》 2021年第6期3-7,共5页
文章通过对新植甘蔗幼苗黄化发生严重的蔗地实地调查和田间试验,探讨新植甘蔗幼苗黄化及生长缓慢发生的原因。调查发现,发生新植蔗黄化苗的蔗地土壤平均pH3.47,而相邻无黄化苗发生的蔗地土壤平均pH为4.16。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黄化甘蔗幼... 文章通过对新植甘蔗幼苗黄化发生严重的蔗地实地调查和田间试验,探讨新植甘蔗幼苗黄化及生长缓慢发生的原因。调查发现,发生新植蔗黄化苗的蔗地土壤平均pH3.47,而相邻无黄化苗发生的蔗地土壤平均pH为4.16。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黄化甘蔗幼苗叶片铝含量大大高于正常植株,其中黄化重的植株是正常植株的2.42倍,并导致有效锰和有效铁含量的大大减少。根据调查和试验分析结果,初步推断,新植甘蔗黄化和生长缓慢,是土壤强酸性导致铝离子含量过高,对蔗株产生了毒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植蔗 黄化 生长缓慢 强酸性 铝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甘蔗主要真菌病害调查初报 被引量:40
16
作者 韦金菊 邓展云 +4 位作者 黄诚华 黄伟华 颜梅新 刘海斌 唐红琴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16-1319,共4页
【目的】明确广西蔗区主要真菌病害的发生情况和种类,为甘蔗病害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2011年采用随机踏查、种植户随访、资料查询和定点调查等方法对广西蔗区甘蔗真菌病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进行调查,并采集病害样本,通过... 【目的】明确广西蔗区主要真菌病害的发生情况和种类,为甘蔗病害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2011年采用随机踏查、种植户随访、资料查询和定点调查等方法对广西蔗区甘蔗真菌病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进行调查,并采集病害样本,通过病原分离培养鉴定等方法确定真菌病害的种类。【结果】共采集和鉴定出13种主要真菌病害,分别为:黑穗病、凤梨病、梢腐病、锈病、叶焦病、赤腐病、轮斑病、褐条病、褐斑病、虎斑病、白疹病、眼点病、黄点病,其中发生严重并对甘蔗品质和产量影响最大的病害有黑穗病、锈病、梢腐病和凤梨病。【结论】黑穗病仍然是对甘蔗危害最严重的病害,生产中急需选育高抗且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蔗品种以替代现有的感病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真菌病害 症状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的防控试验 被引量:12
17
作者 朱桂宁 林珊宇 +3 位作者 贤小勇 颜梅新 黄福 秦碧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93-1397,共5页
【目的】明确供试5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菌的田间防治效果和安全性,为甘蔗黑穗病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药剂或药泥浸泡甘蔗种茎处理、甘蔗收砍后药液喷淋蔗桩处理等方法进行5种杀菌剂(250 g/L嘧菌酯悬浮剂、250 g/L苯醚甲... 【目的】明确供试5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菌的田间防治效果和安全性,为甘蔗黑穗病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药剂或药泥浸泡甘蔗种茎处理、甘蔗收砍后药液喷淋蔗桩处理等方法进行5种杀菌剂(250 g/L嘧菌酯悬浮剂、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300 g/L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325 g/L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和250 g/L丙环唑乳油)对新植蔗、宿根蔗黑穗病的防治试验。【结果】在新植蔗试验中,播种后240 d调查,250 g/L丙环唑乳油250mg/kg、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125 mg/kg、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66.7 mg/kg、300 g/L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00mg/kg和325 g/L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216.7 mg/kg处理在网室无病试验地对黑穗病的防效均达90.00%以上,在有病试验地的防效分别为73.37%、80.63%、83.43%、84.06%和87.61%,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125 mg/kg药泥浸泡甘蔗种茎处理的防效为89.57%,显著好于单纯药液处理。在宿根蔗黑穗病防治试验中,用上述药剂在甘蔗砍收后次日喷淋蔗桩,于甘蔗分蘖期调查的防效分别为75.51%、81.90%、81.53%、83.61%和85.83%。5种杀菌剂对甘蔗生长均安全。【结论】5种参试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防治甘蔗黑穗病的药剂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黑穗病 杀菌剂 新植蔗 种茎浸泡 宿根蔗 喷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杀虫剂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19
18
作者 覃振强 邓展云 +4 位作者 黄冬发 黄伟华 韦金菊 颜梅新 林善海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72-74,共3页
采用拌细沙撒施法,于2011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两个蔗区进行了几种杀虫剂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康宽悬浮剂225 mL/hm2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3.61%和79.11%,30%度锐悬浮剂600 mL/hm2的防效分别为97.34%和73.09%,5%... 采用拌细沙撒施法,于2011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两个蔗区进行了几种杀虫剂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康宽悬浮剂225 mL/hm2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3.61%和79.11%,30%度锐悬浮剂600 mL/hm2的防效分别为97.34%和73.09%,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的防效分别为61.68%和74.95%,明显优于其他药剂的防效。说明20%康宽悬浮剂和30%度锐悬浮剂对甘蔗螟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螟虫 杀虫剂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瓜类白粉病菌对醚菌酯的抗药性及其对3种药剂的敏感性检测 被引量:9
19
作者 林珊宇 朱桂宁 +1 位作者 颜梅新 贤小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1-405,共5页
【目的】了解广西瓜类白粉病菌对醚菌酯的抗性水平、抗性菌株的分布和发展趋势,并筛选瓜类白粉病防治药剂,为瓜类白粉病的抗性预防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07-2012年从广西南宁、桂平、北海等地采集苦瓜、冬瓜、甜瓜、黄瓜和葫芦... 【目的】了解广西瓜类白粉病菌对醚菌酯的抗性水平、抗性菌株的分布和发展趋势,并筛选瓜类白粉病防治药剂,为瓜类白粉病的抗性预防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07-2012年从广西南宁、桂平、北海等地采集苦瓜、冬瓜、甜瓜、黄瓜和葫芦瓜白粉病菌样品,采用叶碟保湿培养法检测供试菌株对醚菌酯的抗药性,并选取高抗菌株测定其对多菌灵、肟菌酯和丙森锌的敏感性。【结果】供试的83个瓜类白粉病菌均已对醚菌酯产生了抗药性,抗性菌株主要集中在苦瓜白粉病菌,其抗性频率最高,为63.89%;在西葫芦上的抗性菌株频率最低,为6.67%。2007-2012年南宁市苦瓜白粉病菌对醚菌酯的抗性水平有所发展,高抗菌株群体已经形成。药剂筛选结果显示,对醚菌酯高抗的白粉病菌菌株对多菌灵有极高的耐药性,且对肟菌酯产生了交互抗性,但对丙森锌仍然敏感。【结论】广西瓜类白粉病菌对醚菌酯已产生较高的抗药性,生产中可与丙森锌交替使用防治瓜类白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类 白粉病菌 醚菌酯 抗药性 敏感性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74个甘蔗常用亲本主要叶部病害和黑穗病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8
20
作者 黄海荣 徐林 +4 位作者 李翔 颜梅新 杨荣仲 雷敬超 邓宇驰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85-1496,共12页
甘蔗优良亲本的选择和利用是决定甘蔗品种选育的关键因素,甘蔗亲本资源单个性状研究较多,但是,多种病害的综合性评价较少。为了解甘蔗亲本抗病性,优化甘蔗杂交亲本选择和组合,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海南甘蔗杂交基地筛选常用甘蔗亲... 甘蔗优良亲本的选择和利用是决定甘蔗品种选育的关键因素,甘蔗亲本资源单个性状研究较多,但是,多种病害的综合性评价较少。为了解甘蔗亲本抗病性,优化甘蔗杂交亲本选择和组合,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海南甘蔗杂交基地筛选常用甘蔗亲本274个,包括引进美国(US)15份、引进其他国家(GW)31份、引进中国台湾(TWCHN)25份、引进国内其他地区(GN)92份和自育亲本(GT)111份,进行甘蔗叶部白条病、叶焦病、赤腐病、轮斑病、花叶病、黄叶综合症(黄叶病)、梢腐病、黄斑病8种甘蔗叶片主要病害的抗病性评价和甘蔗黑穗病发病率调查,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锤度与中国甘蔗8个主要病害的关联度和亲本的抗病性加权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轮斑病是甘蔗常用亲本群体中发病最普遍的病害,有214个亲本发生病害,发病比例达78.10%,但其抗病级别7~9级只有9个亲本,总体感病程度较轻。亲本群体感病数最少的3个病害分别为白条病、梢腐病和黄斑病。美国和中国台湾是我国大陆甘蔗最重要的亲本来源地,已育成多个优良品种。美国引进亲本群体感染白条病、叶焦病和黄叶病的发病比例最高,分别为20.00%、33.33%和33.33%,但其他叶部病害的发病比例较低;中国台湾引进亲本群体中,轮斑病、黄叶病和叶焦病的发病比例较高;国内其他地区引进和自育亲本群体的发生病害比例较一致,属于中间水平,但自育亲本群体的轮斑病发病比例高达80.18%。黑穗病是中国大陆危害最严重的甘蔗病害。美国15个亲本群体的黑穗病发病比例为13.33%,且其中最大发病率仅为2.17%,属于感染亲本多但病害发病较轻;中国台湾引进亲本群体的黑穗病发病比例为24.00%,且其中最大发病率为10%,在各来源地亲本中发病率最高;甘蔗亲本叶部病害与锤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其中梢腐病与锤度关联度最高为0.960,而黑穗病最低为0.711。灰色关联度加权分析常用亲本的抗病性表现为:F171、Tai98-2817、RB92-579、YuanL7、YueY R1、GF2、GT03-1462、GT08-120抗病性优良,而YZ99-596、CP01-1178、YunY06-450、CP94-1100、CP09-4256抗病性差。以欧式距离分类法对274个常用亲本的8个叶部病害和黑穗病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常用亲本可分为6类,其中第一类群是ROC28、MeiY8、YG45、YZ11-1204、GT05-1141和GT09-268,中抗轮斑病和黄斑病,高抗其他病害。本研究对甘蔗杂交亲本材料的选择和优化提供参考,对甘蔗育种材料的创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亲本 病害 灰色关联度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