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NT-proBNP及QRS波、LVEF对CRT-D心衰患者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詹景冬 颜凡辉 +3 位作者 赵英杰 李颖 郭方明 赵明俐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4期620-622,共3页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借助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技术,在传统右心房、右心室双腔起搏的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以恢复房室、室间和室内运动的生理同步性。已被充分证明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功能[1...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借助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技术,在传统右心房、右心室双腔起搏的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以恢复房室、室间和室内运动的生理同步性。已被充分证明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功能[1]及降低病死率,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性猝死 右心房 LVEF 心衰患者 QRS波 左心室起搏 收缩不同步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神经生长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郭方明 窦悦 +4 位作者 赵笑梅 颜凡辉 赵明俐 王贵亮 李颖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年第9期1531-1533,共3页
急性心梗(AMI)由于其高致死率、高致残率而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急性心梗发病过程中,氧化应激、神经源性反应等刺激因素均会引起内源性的心脏神经内分泌系统调控紊乱,进而诱导心肌损伤。神经生长因子(NGF)作为现... 急性心梗(AMI)由于其高致死率、高致残率而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急性心梗发病过程中,氧化应激、神经源性反应等刺激因素均会引起内源性的心脏神经内分泌系统调控紊乱,进而诱导心肌损伤。神经生长因子(NGF)作为现在临床上应用比较普遍的体液调节因子之一,广泛的分布于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神经生长因子 急性心梗 心肌梗死患者 神经内分泌系统 公共卫生问题 周围神经系统 人类健康 发病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压力参与高血压病形成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3
作者 颜凡辉 姜文锡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9-92,共4页
心理压力可以刺激机体释放多种升血压的活性物质,并引发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心血管、免疫等系统的变化,导致血压持续升高,最终诱发高血压病的发生。目前,心理压力被认为是高血压病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 心理压力可以刺激机体释放多种升血压的活性物质,并引发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心血管、免疫等系统的变化,导致血压持续升高,最终诱发高血压病的发生。目前,心理压力被认为是高血压病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心理压力参与高血压病形成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压力 高血压病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治疗效果评估
4
作者 郭方明 颜凡辉 +6 位作者 刘远航 王阳 张艳芬 赵明俐 赵英杰 刘萌萌 詹景冬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5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因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吉林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明确诊断为AMI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经去除冠脉内血栓治疗(手动血...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因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吉林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明确诊断为AMI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经去除冠脉内血栓治疗(手动血栓抽吸或药物冠脉内溶栓),CAG罪犯冠脉血管血流恢复TIMI 3级,且经直径目测法,对于管腔狭窄<70.00%,择期(住院7 d后)行OCT检查。对于罪犯病变因斑块破裂导致AMI的患者,选择斑块破裂弧度小于90°,破裂斑块长度小于1 mm,无大的游离的内膜片的患者不予支架植入,共29例符合上述OCT特征。给予强化药物治疗,经治疗12个月后复查CAG及OCT,比较患者基线及12个月后OCT特征变化,并分析12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12个月后复查29例患者OCT结果,与基线OCT特征比较,最薄纤维帽厚度有所增加[(74.66±20.79)μm,(95.21±16.31)μm],破裂斑块弧度减少[(83.69±6.30)°,(80.38±5.93)°],破裂斑块长度减少[(0.67±0.16)mm,(0.56±0.17)mm],最小管腔面积增大[(3.58±0.55)mm2,(3.82±0.69)mm2],破裂斑块深度减少[(1410.34±214.40)μm,(1251.38±208.22)μm],面积狭窄率降低[(64.00±4.26)%,(61.79±4.23)%],巨噬细胞浸润比例减少[68.97%(20/29),34.48%(10/29)],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71,3.59,3.55,6.29,9.84,3.51,χ2=8.10;均P<0.01)。随访12个月后,有2例(6.90%)患者因心绞痛住院治疗,其中1例CAG检查狭窄病变较基线造影时无进展;另1例住院治疗,CAG后植入支架治疗,植入支架病变并非基线造影斑块破裂部位,是由非罪犯病变进展而来,随访中并未发生严重MACE情况。结论AMI经去除血栓后,CAG管腔狭窄<70.00%,罪犯病变OCT表现斑块破裂导致AMI。对于斑块破裂弧度小于90°,破裂斑块长度小1 mm,无大的游离内膜片的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可避免植入支架,减少支架植入后无复流发生以及支架再狭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斑块破裂
原文传递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分层斑块病变中的应用
5
作者 郭方明 赵明俐 +6 位作者 颜凡辉 刘萌萌 王阳 赵英杰 刘远航 张艳芬 詹景冬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4年第2期73-79,共7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分层斑块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吉林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脉造影(CAG),且造影后对靶血管行OCT检查并确诊斑块侵蚀导致的60例AMI患者,根...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分层斑块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吉林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脉造影(CAG),且造影后对靶血管行OCT检查并确诊斑块侵蚀导致的60例AMI患者,根据罪犯病变是否存在分层,将患者分为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n=28)和非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n=32)。比较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心血管用药史、临床生化指标、CAG和OCT特征。结果:60例斑块侵蚀引起的AMI患者中,分层斑块发生侵蚀28例,占46.67%。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3.38±0.27)mmol/L]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38±0.24)%]明显高于非分层斑块侵蚀患者[(2.42±0.15)mmol/L,(6.00±0.58)%],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0,3.23;均P<0.05)。CAG示,与非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相比,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罪犯血管更多见于冠脉左前降支[18/28(64.29%),12/32(37.50%)]、病变长度更长[(28.64±4.38)mm,(15.23±4.32)mm]、病变更复杂(B2/C型)[16/28(57.14%),8/32(25.00%)](χ2=4.29,t=11.92,χ2=6.43;均P<0.05)。OCT示,与非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相比,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纤维帽更薄[(91.78±7.89)μm,(120.89±7.18)μm]、脂质斑块弧度更大[(270.21±59.89)°,(206.58±58.61)°]、最小管腔面积更小[(1.25±0.21)mm2,(1.77±0.24)mm2]、面积狭窄率更高[(88.38±9.56)%,(76.45±8.38)%](t=14.96,2.48,8.87,2.56;均P<0.05)。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薄纤维帽斑块[20/28(71.43%),14/32(43.75%)]、胆固醇结晶[15/28(53.57%),8/32(25.00%)]、巨噬细胞浸润[19/28(67.86%),12/32(37.50%)]、滋养血管[8/28(28.57%),2/32(6.25%)]、血栓负荷[25/28(89.29%),21/32(65.63%)]比例均较非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更多,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5.16,5.51,3.87,4.67;均P<0.05)。与非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相比,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植入支架长度更长[(30.00±5.64)mm,(18.00±7.42)mm]、更多的支架膨胀不全[14/28(50.00%),8/32(25.00%)]、更多的支架贴壁不良[12/28(42.86%),6/32(18.75%)]、植入支架后需要更大的球囊后扩张[22/28(78.57%),10/32(31.25%)]、支架植入后更高的后扩张压力[(18.00±2.68)atm,(14.00±2.46)atm](1 atm=101.3 kPa)(t=9.32,χ2=4.02,3.87,4.25,t=2.47;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累计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为靶血管血运重建,分别为1例和2例,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靶血管血运重建率(2/28,7.14%)高于非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1/32,3.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4)。结论:分层斑块侵蚀与病变特征及患者临床表现密切相关,OCT在评估分层斑块侵蚀AMI患者PCI治疗效果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可提供个体化治疗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分层斑块 支架贴壁不良
原文传递
V_1导联P波终末电势与心力衰竭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晓文 姜文锡 +2 位作者 郭金辉 颜凡辉 刘奎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与心力衰竭(HF)患者心功能分级及并发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确诊为HF的434例患者为HF组;同期27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入组者... 目的探讨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与心力衰竭(HF)患者心功能分级及并发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确诊为HF的434例患者为HF组;同期27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入组者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测量计算Ptfv1值;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进行心律失常监测分析,各组按不同Ptfv1区间值分为各亚组,分析计算各亚组的心律失常患病率。分析比较Ptfv1值与心功能分级、心律失常患病率的关系。结果 HF组各心功能分级间、对照组Ptfv1值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依次为0(8-0)、8(22-0)、16(36-8)、20(36-12)、0(0-0)mm·ms,各组间Ptfv1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fv1值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236,P<0.01)。相同心功能分级不同Ptfv1值区间,心律失常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fv1值与心功能分级相关,Ptfv1值随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增大。相同心功能分级HF患者心律失常患病率随Ptfv1值的增大而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1导联P波终末电势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后处理对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赵英杰 李颖 +6 位作者 颜凡辉 郭方明 赵明俐 王贵亮 詹景冬 王阳 张艳芬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3期185-188,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吉林大学附属吉林医院心血管诊治中心第二疗区住院患者200例,起病时间在12 h内,并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吉林大学附属吉林医院心血管诊治中心第二疗区住院患者200例,起病时间在12 h内,并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常规PCI治疗)和缺血后处理组(IPTC组)(100例,给予缺血后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脑钠肽(BNP)水平和心脏彩超中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值。结果心肌梗死后3 d时,对照组cTnI为(40.40±3.85)ng/ml,IPTC组为(23.12±2.36)ng/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P<0.05),对照组显著高于IPTC组。心肌梗死后14 d时,对照组BNP为(2 595±239)pg/mL,IPTC组为(1 391±154)pg/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P<0.05),对照组显著高于IPTC组。在随访3个月时,对照组LVEF值为(48.16±4.62)mm,IPTC组LVEF值为(57.11±4.43)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0,P<0.05),对照组显著低于IPTC组。在6个月时随访复查LVEF值,对照组为(49.78±6.22)mm,IPTC组为(60.41±3.94)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P<0.05),对照组显著低于IPTC组。在6个月时随访复查LVEDD值,对照组为(52.19±6.42)mm,IPTC组为(44.24±5.47)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0,P<0.05),对照组显著高于IPTC组。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心功能,减少急性期心肌梗死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原文传递
瑞舒伐他汀钙强化治疗对冠脉小血管病变和临界病变的临床应用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詹景冬 颜凡辉 李颖 《中国地方病防治》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3-174,共2页
目的探讨观察瑞舒伐他汀钙强化治疗对冠脉小血管病变和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提示为小血管病变或临界病变且无介入手术治疗指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强化组和常... 目的探讨观察瑞舒伐他汀钙强化治疗对冠脉小血管病变和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提示为小血管病变或临界病变且无介入手术治疗指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强化组和常规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复查冠状造影,比较两组冠脉狭窄程度。结果(1)强化组继续狭窄率为3.33%,常规组继续狭窄率为1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血脂水平均有下降,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强化组LDL-C下降更明显。结论瑞舒伐他汀钙强化治疗对冠脉小血管病变和临界病变血管的继续狭窄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小血管病变 冠脉临界病变 瑞舒伐他汀钙
原文传递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血管病变程度与血清TNF-α、VEGF水平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颜凡辉 赵明俐 +6 位作者 李颖 郭方明 詹景冬 赵英杰 王阳 张艳芬 赵笑梅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3年第3期158-164,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不同冠脉血管病变程度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吉林市中心医院心内科ACS患者60例,根据ACS患者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CAG)及...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不同冠脉血管病变程度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吉林市中心医院心内科ACS患者60例,根据ACS患者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CAG)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结果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18例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22例。检测各组患者血清TNF-α及VEGF水平,并分析各组患者不同血管病变程度、斑块特征与TNF-α、VEGF水平的相关性。结果UAP组血清TNF-α水平[(4.99±0.27)μg/L]与NSTEMI[(5.62±0.32)μg/L]组和STEMI[(5.77±0.42)μg/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8,7.08;均P<0.05)。单支病变组TNF-α、VEGF[(3.34±0.32)μg/L、(310.94±67.83)μg/L]水平和多支病变组[(5.87±0.46)μg/L、(388.32±143.59)μg/L]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1,2.12;均P<0.05)。重度狭窄组血清TNF-α水平[(5.19±0.47)μg/L]高于轻度狭窄组[(3.55±0.28)μg/L]和中度狭窄组[(3.64±0.4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2,11.25;均P<0.05)。易损斑块组[(4.36±0.87)μg/L]和斑块破裂组[(5.86±0.33)μg/L]血清TNF-α水平高于其他斑块类型组[纤维斑块组(2.99±0.77)μg/L、脂质斑块组(3.35±0.65)μg/L、钙化斑块组(2.79±0.31)μg/L和巨噬细胞浸润组(2.83±0.34)μ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3.10,4.89,5.62,5.00,11.41,11.72,5.62,20.86,20.56;均P<0.05)。各组VEGF水平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TNF-α水平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r=0.118),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241),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稳定斑块(UP)组斑块纤维帽厚度[(57.92±18.22)μm]小于稳定斑块(SP)组[(217.17±105.23)μm],UP组斑块脂质池弧度、微通道比例、管腔内血栓比例、巨噬细胞浸润比例、胆固醇结晶比例[(207.23±65.56)°、9/29(31.03%)、4/29(13.79%)、15/29(51.72%)、15/29(51.72%)]均高于SP组[(143.65±34.12)°、3/31(9.68%)、0/31、4/31(12.90%)、3/31(9.68%)],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2.45,χ^(2)=0.00,0.07,0.22,0.09;均P<0.05)。UP组血清TNF-α水平[(4.76±0.68)μg/L]高于SP组[(3.44±0.2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P<0.05)。UP组Gensini评分[35.90(22.91,71.01)分]和SP组[27.60(18.50,45.4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3.58,P>0.05)。结论随着冠脉血管病变支数增加及血管狭窄程度加重,血清TNF-α水平上升。冠脉存在易损斑块和斑块破裂的ACS患者,其血清TNF-α水平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肿瘤坏死因子-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GENSINI评分
原文传递
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神经生长因子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10
作者 颜凡辉 李颖 +5 位作者 詹景冬 郭方明 赵英杰 赵明俐 王阳 张艳芬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0年第4期248-252,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吉林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200例发病12 h内的AMI患者,且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采用随机数字...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吉林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200例发病12 h内的AMI患者,且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后处理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缺血后处理组采用球囊预扩张反复充盈、回吸的方法,实现梗死相关动脉的缺血再灌注处理,对照组则给予常规PCI术。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NGF水平和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入院时,缺血后处理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96.55±4.68)U/L]、心肌肌钙蛋白I(cTnI)[(21.03±2.25)μg/L]和血清NGF水平[(0.13±0.06)ng/L]与对照组[(97.38±5.46)U/L、(21.24±2.36)μg/L、(0.12±0.04)ng/L]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0.64,1.39;均P>0.05)。入院后3 d,缺血后处理组cTnI水平[(22.96±2.46)μg/L]低于对照组[(39.85±3.68)μg/L],CK-MB[(101.28±3.46)U/L]、血清NGF水平[(0.22±0.03)ng/L]高于对照组[(93.50±5.68)U/L、(0.14±0.06)n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6,11,70,11.93;均P<0.05)。入院后7 d和14 d,缺血后处理组CK-MB[(13.43±2.35)U/L、(4.23±1.38)U/L]、cTnI[(6.33±1.38)μg/L、(0.78±0.14)μg/L]和血清NGF水平[(0.14±0.04)ng/L、(0.12±0.04)ng/L]均低于对照组[CK-MB(15.48±4.96)U/L、(6.47±1.35)U/L;cTnI(7.75±2.47)μg/L、(1.15±0.39)μg/L;NGF(0.22±0.05)ng/L、(0.19±0.05)n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11.60,5.02,8.93,12.49,10.93;均P<0.05)。AMI发病6个月后,两组间不同心肌梗死面积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8,P<0.05)。结论经缺血后处理的AMI患者血清NGF水平呈动态变化,峰值提前,可做为缺血后处理有效及判断预后的指标。缺血后处理可有效减少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 神经生长因子 心肌梗死面积 再灌注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