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策略研究——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罗滢渊 李炎 +1 位作者 杨旋 顿耀龙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第6期19-21,共3页
文章分析了开发区转型升级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联逻辑,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开发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要点,并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武汉经开区)为例,提出产业转型视角下智慧城市规划提升的对策建议,有助于推动开发区向更高... 文章分析了开发区转型升级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联逻辑,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开发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要点,并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武汉经开区)为例,提出产业转型视角下智慧城市规划提升的对策建议,有助于推动开发区向更高阶的城市综合功能区形态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区 产业转型 智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西部土地整理对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 被引量:40
2
作者 王军 顿耀龙 +1 位作者 郭义强 窦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266-275,共10页
为了研究松嫩平原西部土地整理对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以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土地整理项目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原耕地、盐碱地和新增耕地土壤电导率、阳离子总量、阴离子总量、碱化度、pH值、有... 为了研究松嫩平原西部土地整理对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以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土地整理项目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原耕地、盐碱地和新增耕地土壤电导率、阳离子总量、阴离子总量、碱化度、pH值、有机质以及阳离子交换量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0~20和﹥20~40cm土层上,新增耕地土壤电导率显著低于盐碱地44.9%和37.0%(P<0.05),显著高于原耕地35.7%和58.6%(P<0.05);新增耕地阳离子总量和阴离子总量均显著低于盐碱地(P<0.05);盐碱地土壤碱化度在37.0%~38.2%之间,pH值接近10.0,为重度碱化土壤,新增耕地土壤碱化度在18.0%~21.6%之间,pH值低于9.0,为中度碱化土壤,其土壤碱化程度与原耕地接近;新增耕地土壤有机质显著高于盐碱地33.4%和61.3%(P<0.05),在0~20cm土层上显著低于原耕地21.5%(P<0.05);新增耕地阳离子交换量比盐碱地提高16.7%和25.1%(不显著,P>0.05),同时显著高于原耕地4.8%和11.0%(P<0.05)。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土壤盐渍化、肥力指标和土壤离子组成与样地类型分布存在着空间上的有序关系,样地类型由盐碱地向新增耕地的变化,在土壤理化性质层面是盐渍化指标降低、肥力指标升高的过程;在土壤离子组成层面是HCO3-、CO32-和Na+等离子含量降低的过程。总体来看,松嫩平原西部土地整理能有效改良盐渍化土壤,但新增耕地土壤质量仍低于原耕地,建议在土地整理中通过完善灌溉与排水系统、将土地平整工程与深耕深松和增施有机肥相结合及采用生物措施等提升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盐分 土地整理 典范对应分析 松嫩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FCE模型的大安市土地整理可持续性评价 被引量:22
3
作者 顿耀龙 王军 +1 位作者 郭义强 张亚男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7-64,共8页
研究目的:从土地整理的工程措施、综合效益、生产能力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因素出发,构建土地整理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评价吉林省大安市土地整理可持续性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为土地整理决策和管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层次... 研究目的:从土地整理的工程措施、综合效益、生产能力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因素出发,构建土地整理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评价吉林省大安市土地整理可持续性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为土地整理决策和管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大安市土地整理可持续性评价结果为良,土地整理工程措施及管理机制均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并有效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和土地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土地整理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结果为中,表明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研究结论:大安市土地整理在工程措施、经济社会效益、生产能力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在后续土地整理中应注重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建设,提高土地整理的生态可持续性。AHP-FCE模型充分考虑了土地整理可持续性评价的系统性和模糊性,能得到较准确的评价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可持续性 指标体系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西部土地整理区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顿耀龙 王军 +1 位作者 白中科 郭义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71,共6页
以松嫩平原西部大安市土地整理项目区为研究区,基于大安市土地整理前(2008年)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整理后(2014年)项目区1∶10 000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图,运用GIS技术绘制研究区土地整理景观类型图。运用Fragstats软件分别计算2... 以松嫩平原西部大安市土地整理项目区为研究区,基于大安市土地整理前(2008年)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整理后(2014年)项目区1∶10 000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图,运用GIS技术绘制研究区土地整理景观类型图。运用Fragstats软件分别计算2种不同空间幅度土地整理区整理前后的景观格局指数,选取10个能综合反映土地整理景观格局特征的景观指数,在5~300m之间的21个粒度范围内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并使用数学模型对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增加的变化趋势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增加呈现单调上升或下降、先上升后下降和无规律变化3种变化趋势;不同空间幅度下部分景观格局指数粒度效应的转折点存在差异,土地整理前后部分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增加而变化的敏感性不同;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等8个指数能用数学模型很好的拟合,斑块面积方差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拟合效果并不理想,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斑块面积方差和景观形状指数整理后的拟合效果优于整理前;大安市土地整理项目区景观格局分析的适宜粒度为15~35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空间幅度 景观格局指数 粒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区土地整理项目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河北省巨鹿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郭晓辉 顿耀龙 +2 位作者 薄广涛 刘琳 张亚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1-246,共6页
为了研究土地整理的碳排放效应,以河北省巨鹿县土地整理项目为研究区域,基于能源消费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视角,运用IPCC清单法,分析了土地整理的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四大工程碳排放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 为了研究土地整理的碳排放效应,以河北省巨鹿县土地整理项目为研究区域,基于能源消费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视角,运用IPCC清单法,分析了土地整理的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四大工程碳排放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明确了土地整理的碳源/汇作用及其测算方法,并提出了降低土地整理碳排放的相关建议,以期为土地整理的碳排放研究和低碳化土地整理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巨鹿县土地整理项目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总量为303.87t,其中土地平整工程是主要的碳排放源,占工程施工碳排放总量的64.53%,其次为道路工程和灌溉与排水工程,分别占30.24%,5.23%;土地平整工程单位投资额碳排放量和单位投资比例的碳排放比率两项指标值最大,分别为677.87kg/万元和10.02,表明了该项工程投资少、碳排放量大的特点,灌溉与排水工程的两项指标值最小,分别为6.38kg/万元和0.09,具有投资多、碳排放量小的特点;巨鹿县土地整理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使得区域土壤和植被碳储量减少4 160.3t,表现出碳源效应,其中园地碳储量变化量最大;根据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方法,巨鹿县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相当于排放了4 464.17t,单位面积碳排放量为1 966.52kg/hm2,单位投资额碳排放量为994.19kg/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碳排放 能源消费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朔矿—农—城复合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
6
作者 卢元清 顿耀龙 +1 位作者 曹银贵 刘鹤云 《华北国土资源》 2015年第5期54-58,共5页
在露天煤矿开采、高速城镇化和土地复垦的三重影响下,平朔矿-农-城复合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着变化。本文以山西省平朔矿区及其周边城区为研究对象,以1986、1996、2000、2004、2009和2013年的遥感影像等数据为基础,选取土地利用动态度... 在露天煤矿开采、高速城镇化和土地复垦的三重影响下,平朔矿-农-城复合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着变化。本文以山西省平朔矿区及其周边城区为研究对象,以1986、1996、2000、2004、2009和2013年的遥感影像等数据为基础,选取土地利用动态度、信息熵、洛伦茨曲线等方法,对平朔矿-农-城复合区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速率、有序度、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农用地(包括耕、林、草地)整体呈下降趋势,从1986年的51201.96hm2下降到2013年的42046.53 hm2,而建设用地和损毁地面积则呈上升趋势;2)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由1986年的0.98增长到2013年的1.64;3)洛伦茨曲线清晰地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向多样性的方向变化。今后应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积极开展土地复垦,优化调节土地利用配置,使平朔矿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得更加有序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信息熵 洛伦茨曲线 矿-农-城复合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街道工业园区转型发展路径研究——以武汉经开区民营工业园为例
7
作者 李炎 郑鑫 顿耀龙 《城市情报》 2023年第2期127-129,共3页
街道工业园区是街道发展经济的主要载体,为街道集体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武汉经开区以东方工业园、沌阳民营工业园、鑫科工业园等民营工业园为重点的街道工业园区由于早期粗放式发展,造成土地资源紧缺、用地效率低下、未形成产业集... 街道工业园区是街道发展经济的主要载体,为街道集体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武汉经开区以东方工业园、沌阳民营工业园、鑫科工业园等民营工业园为重点的街道工业园区由于早期粗放式发展,造成土地资源紧缺、用地效率低下、未形成产业集群等问题。文章以武汉经开区民营工业园的转型发展为例,结合二十大精神和湖北省、武汉市对武汉经开区的发展要求,思考和探索怎样创新街道工业园区建设和经营模式,推动街道集体经济腾笼换鸟、环境优化、业态创新等多方面创新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工业园区 民营工业园 转型发展 武汉经开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模型预测的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以山西省平朔露天矿区为例 被引量:24
8
作者 顿耀龙 王军 +2 位作者 白中科 陈晓辉 郭义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4-502,共9页
露天煤矿开采对区域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物生境等造成巨大影响,导致矿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发生变化。该文以山西省平朔露天煤矿1987年、1996年、2005年和2010年遥感影像数据及矿区未来复垦计划和产业转型规划的相关资料为基础,... 露天煤矿开采对区域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物生境等造成巨大影响,导致矿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发生变化。该文以山西省平朔露天煤矿1987年、1996年、2005年和2010年遥感影像数据及矿区未来复垦计划和产业转型规划的相关资料为基础,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分析了1987-2010年煤炭开采对矿区生态系统的食物生产等生产服务价值和土壤形成与保护、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气候调节等支持与调节服务价值的影响,并使用在缓冲算子调节下改进的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2010-2020年矿区在产业转型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受煤矿开采的影响,平朔矿区原地貌土地被大量损毁,导致了矿区生态系统结构受损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1987-2010年,平朔矿区5项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9 206.15万元下降到6 688.14万元,年均下降1.19%,其中1987-1996年、1996-2005年、2005-2010年3个阶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速率分别为15.22%、9.22%、5.61%;预测2010-2020年间,受土地复垦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速度趋于缓慢,至2020年矿区5项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6 429.81万元,年均下降0.39%。在露天煤矿开采的不同阶段,应注重通过保护性的矿产开采,科学的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技术及生态产业的大力发展来调控矿区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从而提高矿区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灰色模型 土地复垦 产业转型 平朔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126
9
作者 王军 顿耀龙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8-808,共11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不仅带来了地表结构的巨大变化,而且对生态系统服务也造成重要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生态学和地理学等跨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从土地利用变...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不仅带来了地表结构的巨大变化,而且对生态系统服务也造成重要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生态学和地理学等跨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从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入手,综述了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等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归纳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模型,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动态评估方法和时空动态评估模型的研究、强化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生态学机制研究和注重土地利用变化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结果的集成应用研究等建议,以期对我国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生态效应 生态系统服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