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陆地边境带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顾观海 吴彬 +5 位作者 张文主 陆汝成 申文金 梁高都 庞彩萍 黄继鲜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4-105,共12页
研究目的:基于中国陆地边境带作为内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十四五”期间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的背景,探索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和驱动机制,为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半变异函数,Krig... 研究目的:基于中国陆地边境带作为内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十四五”期间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的背景,探索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和驱动机制,为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半变异函数,Kriging插值法,普通最小二乘法,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陆地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格局,开发强度重心由东向西,自南向北迁移。(2)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发展类型分布呈非均衡性,西北和北部边境地区整体上强度水平偏低,但增速较快;东北边境地区的强度水平偏低,增速缓和;西南边境的发展类型较为多样。(3)沿边地区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空间异质性由经济、行政、交通、对外和自然条件等驱动力共同影响,但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驱动力影响程度与作用方向存在差异,其中地缘经济、交通建设和优惠政策指数等对边疆城市土地开发的影响较为显著。研究结论: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整体水平不高且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性显著,沿边地区应统筹多要素协调发展,提升互联互通能力,推动外贸内需共存的经济结构转型,同时加强建设用地利用管控,以提高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水平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陆地边境带 建设用地开发强度 时空分异 驱动机理 空间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典型海岛红树林的结构特征、空间格局及种间种内关联性 被引量:12
2
作者 梁高都 田义超 +6 位作者 吴彬 梁铭忠 张文主 杨小雄 陆汝成 张利国 顾观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7244-7255,共12页
为研究广西北部湾茅尾海自然保护区海岛红树林群落的空间点格局和演替规律,在典型红树林海岛设置调查样地,以样地内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obovat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等红树植物为研究对象,构建单... 为研究广西北部湾茅尾海自然保护区海岛红树林群落的空间点格局和演替规律,在典型红树林海岛设置调查样地,以样地内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obovat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等红树植物为研究对象,构建单变量函数的完全空间随机模型、异质泊松模型与双变量函数的环形转变模型,分析3种红树林种群的结构特征、空间格局及种内种间关联性。结果发现:(1)桐花树种群的小树和中树的个体数目较多,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种群处于增长状态;秋茄种群的中树个体数目较多,种群结构呈钟型,种群数量处于稳定状态;白骨壤个体数相对较少,且幼树较少老树较多,种群更新受阻,种群结构呈纺锤型,属于衰退型种群。(2)红树林群落整体上呈现出空间集聚的分布特征,从不同种群的集聚程度来看:桐花树>白骨壤>秋茄。(3)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红树林群落在空间分布上依次表现出聚集、随机和均匀3种特征。(4)桐花树与秋茄、白骨壤的种间关系随着尺度增加均表现为空间无关联性-空间负关联性-空间无关联性的演变特征,秋茄与白骨壤的种间关系则为全尺度的空间无关联性。(5)桐花树种内不同龄级之间存在空间正关联性、空间无关联性和空间负关联性,秋茄种内不同龄级之间均表现出空间无联性,白骨壤种群则在不同龄级之间均出现空间正关联性。(6)红树植物种群的空间格局受到自身繁殖特性、生境异质性、种内和种间竞争、病虫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红树林人工种植和恢复需要结合沿海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按照红树林种群的适应形态学特点、群落类型和自然演替规律,种植乡土红树植物,适当引进外来物种,研制出近似天然的人工红树林林分结构,提高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发挥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结构特征 空间格局 种内关联性 种间关联性 广西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边境地区国土空间演变及驱动机制的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顾观海 吴彬 +4 位作者 张文主 陆汝成 王培琼 廖文惠 冯晓玲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2-1038,共17页
科学识别不同发展梯度下国土空间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的空间差异规律对于实现区域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均衡发展至关重要。以中国45个边境地区为例,运用国土空间动态度、国土空间转移矩阵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探究边境地区“生产—生活—开... 科学识别不同发展梯度下国土空间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的空间差异规律对于实现区域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均衡发展至关重要。以中国45个边境地区为例,运用国土空间动态度、国土空间转移矩阵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探究边境地区“生产—生活—开放—生态”空间的演进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20年国土空间的变化趋势为生产、生活和开放空间增加,而生态空间减少,整体呈现出“一带三区多点”的分布格局。(2)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冲突主要表现在城镇化与对外开放进程中,人口和产业集聚促进了不同空间之间互竞和融合的关系,国土空间转换类型以生产空间、开放空间与生态空间互转为主,区域差异日益显著。(3)影响不同国土空间变化的驱动因子在作用效果上存在差异,经济动力和对外开放是边境地区国土空间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边境地区应全面考虑不同区域的特点,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分区调控策略,以促进国土空间的高效利用和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开放—生态”空间 区域差异 空间优化 驱动机制 中国边境地区
原文传递
中国边境地区国土空间演变差异及其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4
作者 顾观海 吴彬 +5 位作者 卢盛权 张文主 田义超 陆汝成 冯晓玲 廖文惠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4年第6期1109-1127,共19页
The use of territories in border areas is sensitive, unique, and ecologically fragile.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territorial space and it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es ... The use of territories in border areas is sensitive, unique, and ecologically fragile.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territorial space and it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es is crucial for optimizing spatial patterns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This study focused on 45 cities in the land border areas of China and employed techniques such as the land transfer matrix, Theil index,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ex to explore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rocess and eco-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erritorial space from three dimensions: spatial pattern,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ecological response. The results show that:(1)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re was an increasing trend in living and production space, along with a decrease in ecological space, and a significant pattern of "one belt, three districts, and multipoints" emerged.(2)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population growth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have led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conflict of territorial spaces, with the conversion of ecological spaces into production spaces being the primary form of land-use transformation. Rapid development has resulted in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territorial space between regions.(3) During this period, the ecological quality in China's border areas deteriorated, yet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ecological space remained stable, exhibiting a “high value in the southeast, low value in the northwest” pattern.(4) Improvements and degradation of the ecology coexist in different border areas;transform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pace into green and potential ecological spaces has positively contributed to enhancing ecological quality. In contrast, converting green ecological space into potential ecological spac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pace, and aquatic ecological space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in ecological degradation. Therefore, the border areas of China should utilize national preferential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recognize the vast and varied expanse of China's border areas, and adopt differentiate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PLES, thus promoting a positive trend in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evolution of the pattern multi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China's land border belt
原文传递
中国陆地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功能的区域差异及其驱动机制
5
作者 顾观海 吴彬 +4 位作者 张文主 卢盛权 陆汝成 谢双蜜 黄思静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44-1660,共17页
边境地区的地缘环境、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沿边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挑战日益突显,科学识别国土空间功能及优化布局对促进边境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多源地理空间数据测度国土空间功能,运用修正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回归模... 边境地区的地缘环境、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沿边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挑战日益突显,科学识别国土空间功能及优化布局对促进边境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多源地理空间数据测度国土空间功能,运用修正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回归模型,研究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功能的区域分异规律和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边境地区的国土空间功能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城镇发展功能迅速提升,农业生产功能稳步增强,但生态服务功能略有下降。(2)“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功能的耦合协调水平在整体和局部空间上波动幅度相对较小;东北和西南边境地区的“三区”功能耦合协调水平较高;北部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功能的耦合处于濒临失调状态;西北和西藏边境地区呈现出失调状态。(3)不同国土空间功能变化的驱动因素存在区域差异。城镇空间功能主要受社会经济和对外开放因素影响;农业设施技术、地形地貌和跨境合作是影响农业空间功能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地形起伏度、气候和生态压力则是驱动生态空间功能的关键因子。基于此,边境地区应增强维护边疆安全与稳定,持续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对外开放的贸易合作与交流,采取积极措施以保护生态环境并确保可持续的高效农业生产,从而推动区域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功能 区域差异 驱动机理 中国陆地边境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