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7—2023年蚊虫监测结果分析
1
作者 元永艇 冯磊 +5 位作者 顾盈培 刘琛 刘婧怡 李慧慧 刘俊 刘汉昭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4年第5期436-440,共5页
目的掌握浦东新区蚊虫密度、蚊种构成及季节消长规律,以评估蚊媒疾病风险,为蚊虫防控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采用CO_(2)诱蚊灯在浦东新区47家社区监测点和杨思医院开展成蚊监测,对2017—2023年蚊虫的时间分布、种群密度及生境分布进行比... 目的掌握浦东新区蚊虫密度、蚊种构成及季节消长规律,以评估蚊媒疾病风险,为蚊虫防控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采用CO_(2)诱蚊灯在浦东新区47家社区监测点和杨思医院开展成蚊监测,对2017—2023年蚊虫的时间分布、种群密度及生境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规律。蚊密度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共捕获成蚊23107只(雌20661/雄2446),平均雌蚊密度为3.17只/(台·夜)。淡色库蚊为浦东新区优势蚊种,占比81.68%。不同年份不同蚊种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以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为主。蚊虫密度的季节消长呈单峰分布,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的密度高峰分别出现在6月和7月。各类生境间的成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牲畜棚密度最高,达到6.46只/(台·夜)。结论浦东新区的蚊种以淡色库蚊为主,牲畜棚为重点控制场所,6—7月为蚊虫活动高峰期,可根据蚊虫的生境分布和季节消长规律开展科学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虫 种群密度 监测 季节消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诱捕法与人工小时法在淡色库蚊监测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俊 顾盈培 +2 位作者 冯磊 谢博 周毅彬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18年第1期48-50,55,共4页
目的比较CO_2诱捕法和人工小时法在淡色库蚊监测中的效果,为不同监测方法间数据转化、历史监测数据利用和探寻科学规范的蚊虫监测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2014—2016年4—11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采用CO_2诱捕法和人工小时法,每旬监测1次淡色... 目的比较CO_2诱捕法和人工小时法在淡色库蚊监测中的效果,为不同监测方法间数据转化、历史监测数据利用和探寻科学规范的蚊虫监测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2014—2016年4—11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采用CO_2诱捕法和人工小时法,每旬监测1次淡色库蚊密度。结果 CO_2诱捕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的淡色库蚊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经线性相关性分析,2种方法监测结果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698 1,P<0.05。作为淡色库蚊的监测方法,CO_2诱捕法和人工小时法的监测数据具有统计学相关性,建立线性回归方程y=(1.12±0.24)x+(3.32±0.99),r=0.698 1,P<0.05。结论两种监测方法所得到的监测结果可用于相互间数据转化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库蚊 CO2诱捕法 人工小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浦东新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刘俊 冯磊 +2 位作者 林晨 顾盈培 刘汉昭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1年第3期258-260,共3页
目的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年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对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9年浦东新区累计接报确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22例,... 目的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年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对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9年浦东新区累计接报确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22例,无危重和死亡病例,均由东南亚国家输入。输入的高峰出现在8月。病例以20~49岁中青年为主(占95.45%);全区36个街镇中有14个街镇存在病例输入。病例临床表现以发热(22例),肌肉痛(15例),关节痛、头痛、寒战(各6例)为主;病例发病至确诊平均6.59 d,需就诊2.59次;首诊发现率为18.18%。4个型别登革病毒均有检出,以DENV-1血清型最多(7例)。结论应加强海关检疫,提高医疗机构早期诊断能力,加强蚊媒监测和控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输入性病例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浦东新区新冠医学观察隔离酒店蚊虫控制效果分析
4
作者 刘俊 于思雨 +4 位作者 沈安梅 顾盈培 冯磊 林晨 刘汉昭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2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分析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冠医学观察隔离酒店成蚊密度和蚊幼孳生状况,评估隔离酒店外环境蚊虫控制情况,为隔离酒店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建议。方法2020年5—11月,每月中旬在医学观察隔离酒店外环境开展1次CO_(2)成蚊监测,5—10... 目的分析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冠医学观察隔离酒店成蚊密度和蚊幼孳生状况,评估隔离酒店外环境蚊虫控制情况,为隔离酒店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建议。方法2020年5—11月,每月中旬在医学观察隔离酒店外环境开展1次CO_(2)成蚊监测,5—10月每月中旬开展1次布雷图指数和诱卵器监测;同期在隔离酒店周边选择居民区开展相同的监测。5—11月每月下旬由隔离酒店所在街镇开展1次蚊虫控制。结果医学观察隔离酒店的成蚊密度、布雷图指数及诱卵器指数的高峰均在6月,分别为1.85、10.49和7.99只/(器·h)。居民区的成蚊密度、布雷图指数及诱卵器指数的高峰在不同月份,分别为2.00、9.08和12.40只/(器·h)。隔离酒店成蚊密度和诱卵器指数高峰早于居民区。经统计学分析,隔离酒店和居民区诱卵器阳性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隔离酒店的成蚊密度达到控制标准,但伊蚊孳生地控制效果不佳。结论医学观察隔离酒店存在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应重视这类场所的蚊虫控制和防蚊设施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观察隔离酒店 蚊媒传染病 蚊虫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汇县农村地区环境质量与鼠密度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丁承伟 葛忠 +4 位作者 段林妹 金兆钢 沈方泉 许磊 顾盈培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00年第12期579-579,共1页
关键词 鼠密度 农村地区 灭鼠效果 环境卫生 关系 探索 差别 农户 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某住宅小区乌桕黄毒蛾幼虫引发的皮疹暴发事件调查
6
作者 刘婧怡 顾盈培 +5 位作者 元永艇 于思雨 刘俊 葛鸽 李慧慧 刘汉昭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719-722,共4页
目的调查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某住宅小区内居民出现聚集性不明原因皮疹的病因,分析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2023年7月对事件发生小区出现症状的居民进行个案调查,针对小区开展环境调查,描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鉴定虫种... 目的调查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某住宅小区内居民出现聚集性不明原因皮疹的病因,分析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2023年7月对事件发生小区出现症状的居民进行个案调查,针对小区开展环境调查,描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鉴定虫种,采用SPSS 26.0软件对不同组别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危险因素分析。结果病例聚集的楼栋前乌桕树及路灯上发现大量鳞翅目幼虫,鉴定为乌桕黄毒蛾。病例红疹最多的部位为上肢(84.34%),最少的部位为头面部(7.23%)。距离过敏源<50、50~100、>100 m范围内居民的红疹罹患率分别为81.32%、75.00%、25.00%,距离过敏源不同距离范围内的居民红疹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07,P<0.001)。不同年龄组中罹患率最高的是>60岁年龄组,其次是>50~60岁年龄组和>20~30岁年龄组。曾在过敏源50 m范围内停留[OR=14.79,95%置信区间(CI):5.73~38.17,P=0.001]和最近1个月在小区空地晾晒过被子、衣物(OR=2.37,95%CI:1.05~5.36,P=0.038)是发生皮疹的危险因素。结论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某住宅小区内居民出现的聚集性不明原因皮疹为一起由乌桕黄毒蛾幼虫引起的过敏性皮疹事件,乌桕黄毒蛾幼虫毒毛可随风飘散接触人体皮肤引起过敏性皮疹,在乌桕黄毒蛾幼虫毒毛飘散范围内晾晒被子也会导致过敏性皮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疹 乌桕黄毒蛾 暴发 现场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上海市浦东新区餐饮场所蜚蠊侵害及携带肠道病原体分析
7
作者 刘俊 林晨 +6 位作者 元永艇 于思雨 刘婧怡 李慧慧 冯磊 顾盈培 刘汉昭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7-471,共5页
目的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餐饮场所蜚蠊侵害及其肠道病原体携带情况,为餐饮场所蜚蠊防制和感染性腹泻病防控提供科学建议。方法2021年4月-2022年3月,每月中旬使用蜚蠊诱捕器对上海市浦东新区12个街镇5种类型餐饮场所开展1次蜚蠊侵害调查... 目的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餐饮场所蜚蠊侵害及其肠道病原体携带情况,为餐饮场所蜚蠊防制和感染性腹泻病防控提供科学建议。方法2021年4月-2022年3月,每月中旬使用蜚蠊诱捕器对上海市浦东新区12个街镇5种类型餐饮场所开展1次蜚蠊侵害调查和采样,对捕获的蜚蠊进行肠道病原体检测。采用Excel 2019、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浦东新区餐饮场所蜚蠊侵害率为20.83%,蜚蠊密度为0.74只/个,种类为德国小蠊(占65.79%)和黑胸大蠊(占34.21%),不同类型餐饮场所蜚蠊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509,P<0.001)。企事业单位食堂蜚蠊侵害率和密度最高,分别为29.03%和1.32只/个。蜚蠊样本的病原体检出率为28.13%,检出札如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嗜水气单胞菌、人芽囊原虫和隐孢子虫共7类病原体53组。德国小蠊携带的优势病原体为札如病毒、人芽囊原虫和STEC,黑胸大蠊携带的优势病原体为札如病毒、STEC和嗜水气单胞菌。结论浦东新区餐饮场所蜚蠊携带多种人体肠道病原体,应重视餐饮场所的蜚蠊防制,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蜚蠊 餐饮场所 病原体 病毒 寄生虫 细菌
原文传递
1例输入性恶性疟在新冠肺炎隔离期间发展成脑型疟的临床治疗经验分享和思考 被引量:4
8
作者 沈安梅 王洁蕊 +6 位作者 陆馨晨 叶平 顾盈培 冯磊 于思雨 朱民 刘汉昭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22年第8期982-984,共3页
目的 1例境外输入恶性疟在新冠肺炎隔离期间发展成脑型疟的诊疗救治情况分享,为输入性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上海市疟疾监测方案(2016年版)》,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收集隔离医学观察记录、患者就诊、治疗、实验室检... 目的 1例境外输入恶性疟在新冠肺炎隔离期间发展成脑型疟的诊疗救治情况分享,为输入性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上海市疟疾监测方案(2016年版)》,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收集隔离医学观察记录、患者就诊、治疗、实验室检测资料,对流行病学和临床治疗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患者2020年4月21日自非洲高疟区入境,新冠肺炎隔离期间5月1日至5月4日白天测温正常,晚上出现发热,不在隔离观察测温时段,未自行报告,5月4日晚症状加重,出现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报告隔离点,转至定点医院,入院体温39.8℃。5月5日、6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两次阴性,5月8日疟原虫检测结果为恶性疟阳性,5月9日凌晨出现颅内水肿昏迷,多器官功能损伤,血小板降至39×10~9/L,血压177/107 mmHg,心率130次/min,呼吸30次/min,体温40.4℃,考虑脑型疟,在对症支持抢救和首次抗疟用药后6 h脱离生命危险。5月18日11时痊愈出院。结论 在新冠肺炎隔离期间,应加强来自疟疾高发区的入境人员输入性疟疾健康教育,指导做好疟疾相关症状的自我观察和主动报告,提高求诊意识,减少因担心新冠肺炎隔离期间就诊转运治疗的繁琐流程,而隐瞒轻微不适症状,导致出现病情加重;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重症疟疾发生的风险,保障病患生命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 发热 恶性疟 新性冠状病毒肺炎 隔离 脑型疟
原文传递
气候因素对浦东新区蚊虫密度影响的效应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谢博 冯磊 +4 位作者 顾盈培 沈安梅 刘汉昭 刘俊 蔡凤珠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430-433,共4页
目的分析上海市气象情况变化趋势以及浦东新区人工小时法监测结果的蚊虫密度消长规律;探索各种气象因素对浦东新区蚊虫密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5年11月上海市的单日气象数据,整理同时期浦东新区蚊虫人工小时法监测结果。使... 目的分析上海市气象情况变化趋势以及浦东新区人工小时法监测结果的蚊虫密度消长规律;探索各种气象因素对浦东新区蚊虫密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5年11月上海市的单日气象数据,整理同时期浦东新区蚊虫人工小时法监测结果。使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气象因素对蚊虫密度指数的影响效应。结果单日平均气温与蚊虫密度指数呈明显非线性关系,滞后天数与效应强度呈"U"型,在温度为32℃时,相对危险度值最高达到2.2。滞后效应在3 d左右达到最强,随后逐渐降低,在10 d后又逐渐回升。湿度的影响情况与温度类似,风速的结果与温、湿度相反。结论温度对蚊虫密度指数效应在滞后3 d时最强,湿度对蚊虫密度影响效应无明显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媒生物 人工小时法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原文传递
上海市浦东新区医疗机构病媒生物控制现状分析
10
作者 刘汉昭 冯磊 +3 位作者 林晨 刘俊 顾盈培 刘洪霞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442-445,共4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医疗机构病媒生物防控现状,为有效开展监管、监测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资料收集及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医疗机构病媒生物控制工作记录及委托合同,调查控制措施及经费支出情况,并按照国家标准开展蚊虫孳...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医疗机构病媒生物防控现状,为有效开展监管、监测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资料收集及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医疗机构病媒生物控制工作记录及委托合同,调查控制措施及经费支出情况,并按照国家标准开展蚊虫孳生、防蝇防鼠设施、蜚蠊侵害等情况调查。结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区医院)及二级和三级医院(以下简称二三级医院)病媒生物控制工作执行率分别为70.21%(33/47)和100%(16/16)。33家开展病媒生物控制的社区医院中,22家(66.67%)自行承担经费,其余11家(33.33%)由街镇爱卫部门拨付。社区医院容器指数为10.06%,明显高于二三级医院(3.7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5,P<0.05)。社区医院和二三级医院防蝇设施合格率分别为33.06%和50.00%(χ~2=5.674,P<0.05),防鼠设施合格率分别为75.76%和93.09%(χ~2=39.532,P<0.01),蜚蠊侵害率分别为4.60%(68/1 479)和1.00%(4/398)(χ~2=10.973,P<0.01)。结论社区医院病媒生物控制执行率不高,需要加强督导。医疗机构防蝇防鼠设施合格率不高,可能为正常诊疗和医院内感染控制带来风险,需要引起医疗机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机构 病媒生物控制 防蝇设施 防鼠设施
原文传递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7—2019年蚊虫密度与种群构成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晨 冯磊 +2 位作者 顾盈培 刘俊 刘汉昭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20年第12期974-979,共6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蚊虫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预防控制蚊媒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2019年每年的4—11月份,采用CO_2诱蚊灯法在农户、公园、医院、居民区、牲畜棚等5类场所开展蚊虫监测,比较分析不同年份、不同...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蚊虫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预防控制蚊媒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2019年每年的4—11月份,采用CO_2诱蚊灯法在农户、公园、医院、居民区、牲畜棚等5类场所开展蚊虫监测,比较分析不同年份、不同场所蚊虫种群密度变化规律。【结果】共布放CO_2诱蚊灯2 285台次,捕获成蚊7 014只,平均蚊密度为3.07只/台次。蚊虫种群构成为淡色库蚊(81.52%)、白纹伊蚊(12.10%)、骚扰阿蚊(3.24%)、三带喙库蚊(2.78%)、中华按蚊(0.36%),其中淡色库蚊构成比逐年上升,白纹伊蚊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蚊虫密度季节变化曲线总体呈单峰分布,高峰期为6—7月。5种生态环境类型中,蚊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医院(4.68只/台次)、农户(4.38只/台次)、牲畜棚(3.25只/台次)、居民户(2.81只/台次)和公园(1.38只/台次)。城区、城乡接合部和农村的蚊虫密度分别为2.69、3.32和3.36只/台次,即农村>城乡接合部>城区。【结论】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为浦东新区的优势蚊种,公园、医院和居民区是蚊虫高密度场所,应加强对这些环境的防蚊灭蚊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蚊 监测 种群 季节消长
原文传递
滑动平均自回归差分模型在蚊虫密度监测数据中的应用
12
作者 谢博 顾盈培 +3 位作者 冯磊 刘汉昭 刘俊 郝莉鹏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20年第12期983-987,共5页
【目的】分析预测上海市浦东新区蚊虫密度指数的变化趋势,为虫媒疾病疫情风险控制以及处置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整理2011—201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市级监测点蚊虫人工小时法的监测结果,使用滑动平均自回归差分模型(ARIMA)分析上海... 【目的】分析预测上海市浦东新区蚊虫密度指数的变化趋势,为虫媒疾病疫情风险控制以及处置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整理2011—201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市级监测点蚊虫人工小时法的监测结果,使用滑动平均自回归差分模型(ARIMA)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人工小时法密度指数的变化趋势。【结果】2011—2015年,浦东新区市级监测点人工小时法共开展监测135次,蚊虫密度指数平均值为6.17只/h(人工),标准差为4.93,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8只/h(人工)。指数呈明显的周期性,每年最高峰均出现在7—8月。ARIMA拟合最优模型为ARIMA(2,0,1),模型拟合统计量R^2为0.808,Q检验值为19.632,显著性检验结果为0.186,不能拒绝残差为白噪声的结果。模型自回归参数AR_1为1.866,AR_2为-0.907,滑动平均参数MA为0.999。【结论】ARIMA模型可用于蚊虫密度监测数据的预测,但监测频率低、循环周期不固定对预测结果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媒生物 人工小时法 滑动平均自回归差分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