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性燃煤飞灰吸附氧化脱汞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顾永正 王树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257-4264,共8页
元素汞是燃煤电站汞污染防治工作的难点,研究开发高效价廉的汞吸附剂已被作为科技攻关重点方向。燃煤飞灰经卤化物改性后脱汞潜力强、成本低,但必须研究掌握其吸附氧化Hg0的作用机制。本文系统综述了飞灰作为脱汞材料在国内外燃煤烟气... 元素汞是燃煤电站汞污染防治工作的难点,研究开发高效价廉的汞吸附剂已被作为科技攻关重点方向。燃煤飞灰经卤化物改性后脱汞潜力强、成本低,但必须研究掌握其吸附氧化Hg0的作用机制。本文系统综述了飞灰作为脱汞材料在国内外燃煤烟气汞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论述了物化特性、烟气组分、卤素等因素对飞灰脱汞性能的影响,指出未燃尽炭和无机矿物组分表面活性位上的非均相反应是Hg0氧化脱除的关键。分析了残炭和磁珠作为载体材料的优缺点,并讨论了不同改性剂和改性方法对飞灰直接改性的影响。总结了HBr改性飞灰对Hg0的吸附氧化机理,并提出利用量子化学理论与宏观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索Hg0在飞灰表面上的成键特征及反应动力学特性应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汞污染 吸附剂 燃煤飞灰 氧化 表面活性 卤化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飞灰汞吸附动力学及其模型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顾永正 张永生 +2 位作者 张振森 徐鸿 潘伟平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18,共8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汞在燃煤飞灰表面上复杂的氧化吸附机制,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进行了汞吸附实验,采用表观吸附动力学模型对不同工况下的动态吸附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吸附环境温度的升高,燃煤飞灰... 为了更好地了解汞在燃煤飞灰表面上复杂的氧化吸附机制,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进行了汞吸附实验,采用表观吸附动力学模型对不同工况下的动态吸附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吸附环境温度的升高,燃煤飞灰对汞的初始吸附速率先降低后升高,这与准二级吸附速率常数呈现的规律相符;入口气体流量的增加可降低外扩散阻力;入口汞质量浓度的增加可提高传质推动力,促进飞灰对汞的吸附;粒内扩散控制作用较小;Bangham动力学模型适用于各种工况下飞灰对汞的吸附,最适合于描述固定床中飞灰对汞的动态吸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飞灰 吸附动力学 动态吸附 速控步骤 表面活性点位 外扩散 粒内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硫系统吸收塔内部流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5
3
作者 顾永正 李旭 马士庆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34,共4页
利用Fluent软件中的离散相模型,对吸收塔内部气液两相流的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选用k-ε模型作为计算模型,采用Simple算法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改变进气管道对塔内压差影响较大,优化模型可改善塔内流场分布,使塔内气液接触更加充分。... 利用Fluent软件中的离散相模型,对吸收塔内部气液两相流的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选用k-ε模型作为计算模型,采用Simple算法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改变进气管道对塔内压差影响较大,优化模型可改善塔内流场分布,使塔内气液接触更加充分。在加入喷淋层后,吸收塔上部气体速度变得均匀,塔内总烟气阻力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脱硫 吸收塔 离散相模型 气液两相流 流场 三维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站脱硝系统氨逃逸及其衍生细颗粒物排放特征综述 被引量:7
4
作者 顾永正 王树民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9-23,共5页
综述了硫酸铵盐在不同环境下的形成/转化机理以及氨逃逸对燃煤PM2.5排放特征的影响,论述了氨逃逸、SCR运行参数和烟气组分等因素对硫酸铵盐形成特征的影响,分析了氨逃逸对沿程设备安全运行的影响。最后,对今后氨逃逸及其衍生细颗粒物深... 综述了硫酸铵盐在不同环境下的形成/转化机理以及氨逃逸对燃煤PM2.5排放特征的影响,论述了氨逃逸、SCR运行参数和烟气组分等因素对硫酸铵盐形成特征的影响,分析了氨逃逸对沿程设备安全运行的影响。最后,对今后氨逃逸及其衍生细颗粒物深度减排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探索硫酸铵盐在烟风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实现氨逃逸主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站 超低排放 氨逃逸 硫酸铵盐 细颗粒物 排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电场飞灰对汞的吸附特性及富集规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顾永正 张永生 +2 位作者 张振森 徐鸿 潘伟平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3-168,共6页
为了实现廉价飞灰基汞吸附剂的开发,分析了某燃煤电厂静电除尘器不同电场飞灰汞含量,并在固定床上开展了汞吸附性能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电场飞灰对汞富集能力先增加再减小,富集过程更可能是以氧化态汞的形式富集在飞灰表面。电场1... 为了实现廉价飞灰基汞吸附剂的开发,分析了某燃煤电厂静电除尘器不同电场飞灰汞含量,并在固定床上开展了汞吸附性能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电场飞灰对汞富集能力先增加再减小,富集过程更可能是以氧化态汞的形式富集在飞灰表面。电场1的飞灰中未燃尽碳含量高,与汞的接触机会多,表现出较强的汞吸附能力;其他电场飞灰汞吸附性能和物化特性未呈线性关系,吸附过程受多个因素影响。Lagergren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更适合预测电场飞灰汞吸附过程,颗粒外气膜扩散影响较大。另外,通过平衡吸附量占有率考察飞灰在烟道中对汞的富集及其进一步脱汞的潜力,得到电场1的飞灰最适合作为吸附剂脱除烟气中的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飞灰 电场 汞富集 吸附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站烟气汞污染控制技术及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顾永正 王树民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1-25,共5页
介绍了燃煤烟气中汞的形态分布规律,重点综述了国内外燃烧后脱汞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元素汞的氧化吸附机理进行了论述。结果表明,现有燃煤电站污染物控制设备具有一定协同脱汞能力,氧化态汞比例的增加可提高其协同控制效率。专门脱汞技... 介绍了燃煤烟气中汞的形态分布规律,重点综述了国内外燃烧后脱汞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元素汞的氧化吸附机理进行了论述。结果表明,现有燃煤电站污染物控制设备具有一定协同脱汞能力,氧化态汞比例的增加可提高其协同控制效率。专门脱汞技术的关键是材料开发,总结分析了碳基材料、非碳基材料、燃煤飞灰作为脱汞材料的脱汞效果和应用潜力,探讨了材料物化特性、烟气组分、表面活性成分对脱汞行为和反应机理的影响,同时指出深入探索脱汞机理以及优化吸附剂的制备/再生工艺应作为今后研究的侧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站 烟气 控制技术 脱汞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回风喷淋换热器喷淋高度影响换热效率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董志峰 杜春涛 +3 位作者 刘建功 孟国营 杨会甲 顾永正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7-100,共4页
针对矿井回风喷淋换热器喷淋高度与换热效率(即落入换热器底部液滴平均温度与其温度分布标准偏差)的关系,利用FLUENT软件对矿井回风/液滴两相流进行3D仿真,采用标准k-ε模型、DPM模型和SIMPLE算法,计算出了喷淋高度分别为6、8、10、12和... 针对矿井回风喷淋换热器喷淋高度与换热效率(即落入换热器底部液滴平均温度与其温度分布标准偏差)的关系,利用FLUENT软件对矿井回风/液滴两相流进行3D仿真,采用标准k-ε模型、DPM模型和SIMPLE算法,计算出了喷淋高度分别为6、8、10、12和15 m,直径为0.15 cm,冬季制热时和夏季制冷时初始温度分别为283.15、303.15 K的液滴,逆向通过初始温度为293.15 K矿井回风落入换热器底部时获得的热量和冷量及其温度分布标准偏差。结果表明:随着喷淋高度的增加,液滴获得的热量(在冬季)和冷量(在夏季)也不断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却逐渐减小;液滴温度分布标准偏差总体变化趋势随喷淋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综合考虑,喷淋高度选择在10 m左右最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回风 喷淋换热器 喷淋高度 换热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射点位及温度对超低排放电厂活性炭吸附脱汞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家伟 张永生 +6 位作者 张翼 顾永正 刘钊 汪涛 隋子峰 徐鸿 潘伟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303-3312,共10页
针对活性炭对燃煤电厂烟气中汞污染控制的影响,在实验室和超低排放电厂开展了烟气脱汞研究,考察了活性炭吸附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固定床中获得了适用于燃煤电厂喷射吸附的优化吸附温度,120℃反应条件下,活... 针对活性炭对燃煤电厂烟气中汞污染控制的影响,在实验室和超低排放电厂开展了烟气脱汞研究,考察了活性炭吸附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固定床中获得了适用于燃煤电厂喷射吸附的优化吸附温度,120℃反应条件下,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最强。在300MW超低排放燃煤机组开展了活性炭喷射吸附脱汞实验,未实施活性炭喷射前湿式静电除尘器(wet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WESP)后排放浓度在0.50~0.58mg/m^3之间;在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device,SCR)后空预器(airpreheater,APH)前(350℃)和APH后低温省煤器(low temperature economizer,LTE)前(121℃) 2个点位进行了活性炭喷射实验,其中在APH后LTE前喷射活性炭后,WESP后浓度最低可达到0.11mg/m^3。实验同时表明,温度对活性炭吸附脱汞的影响要强于停留时间的影响,相比SCR后喷射脱汞,在LTE前进行活性炭的喷射对烟气中汞的脱除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与控制 活性炭吸附 超低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分几何的掘进机工作机构运动学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旭 顾永正 吴淼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158-3166,共9页
为提高掘进机截割断面成形质量,减小不确定因素对掘进工艺自动化控制的影响,探究掘进机主要工作机构间的运动学关系。以EBZ160型掘进机为例,基于微分几何理论建立了该机型工作机构在巷道空间的运动学模型,利用牛顿迭代法数值求解出运动... 为提高掘进机截割断面成形质量,减小不确定因素对掘进工艺自动化控制的影响,探究掘进机主要工作机构间的运动学关系。以EBZ160型掘进机为例,基于微分几何理论建立了该机型工作机构在巷道空间的运动学模型,利用牛顿迭代法数值求解出运动学方程,并应用Matlab对各个构件的运动响应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空间微分几何法可避免多次运算三角函数和逆矩阵,简化推导过程并降低计算难度。横摆时截齿的模拟运动轨迹与实际截割路径相符,验证了微分几何法用于研究掘进机运动规律的可靠性。在多个驱动作用下,截割头回转中心z向速度与回转台转动角速度相关性较强,截齿加速度响应幅值仅在x方向存在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机 工作机构 运动学 微分几何 运动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OAS原理NO_(x)快速测量在脱硝优化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军峰 丁艳军 +5 位作者 王天堃 顾永正 魏书洲 王东旭 张金生 韩涛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749-753,共5页
被控NO_(x)参量在烟气SCR脱硝系统中普遍存在时变性、大滞后等特点,致使SCR脱硝系统出口NO_(x)波动大,氨逃逸增大,进而引起空预器效率降低、引风机电耗增加、以及空预器检修成本上升等问题。针对SCR脱硝系统过程参数NO_(x)在线快速监测... 被控NO_(x)参量在烟气SCR脱硝系统中普遍存在时变性、大滞后等特点,致使SCR脱硝系统出口NO_(x)波动大,氨逃逸增大,进而引起空预器效率降低、引风机电耗增加、以及空预器检修成本上升等问题。针对SCR脱硝系统过程参数NO_(x)在线快速监测的需求,研究采用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技术对烟气中NO_(x)浓度进行在线监测,采用一体式原位取样分析探头实现烟气的高保真快速监测。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响应时间T90<10 s,超前原电厂应用的传统抽取式仪表115 s,测量精度能够满足现场需求。将该装置所测得的数据应用于喷氨自动控制,脱硝出口NO_(x)波动极差,由19.4 mg/m^(3)可降至5.9 mg/m^(3),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喷氨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差分吸收 原位取样 快速气体测量 脱硝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轮机高位布置燃煤发电系统调频动态特性模拟研究
11
作者 张军亮 高过斌 +3 位作者 贾树旺 顾永正 高伟 赵永亮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44,共7页
汽轮机高位布置技术可大幅缩短四大管道的长度,降低四大管道阻力,有望在降低发电煤耗率的同时提升机组的响应能力。采用GSE软件建立了660MW汽轮机高位布置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动态模型,研究了主汽阀、高加抽汽节流和低加抽汽节流参与... 汽轮机高位布置技术可大幅缩短四大管道的长度,降低四大管道阻力,有望在降低发电煤耗率的同时提升机组的响应能力。采用GSE软件建立了660MW汽轮机高位布置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动态模型,研究了主汽阀、高加抽汽节流和低加抽汽节流参与一次调频时的调节性能,并与汽轮机常规布置机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汽轮机高位布置可减少主汽阀参与一次调频时的调节时间,负荷扰动分别为-0.3%P e、-0.4%P e和-0.5%P e时,高位布置机组的调节时间分别减少了2s、2.1s和2.6s,负荷扰动分别为+0.3%P e、+0.4%P e和+0.5%P e时调节时间减少了2.1s、3.5s和4.1s;但是汽轮机高位布置对抽汽节流参与调频时的调节时间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发电 高位布置 一次调频 抽汽节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电行业碳中和路径分析与研究
12
作者 蔡力宏 顾永正 +3 位作者 于常军 李晓亮 吴雪怡 宋鹏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91-98,共8页
我国多煤少油的能源禀赋,决定了煤炭是使用最多的化石能源。大量煤炭用于燃料产生巨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剧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难度。自2010年以来,我国电力行业不断优化调整,火力发电比例和火电装机容量占比都在持续下降,... 我国多煤少油的能源禀赋,决定了煤炭是使用最多的化石能源。大量煤炭用于燃料产生巨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剧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难度。自2010年以来,我国电力行业不断优化调整,火力发电比例和火电装机容量占比都在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发电比例逐年上升。尽管火电占比逐年减少,但其在我国电力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仍无法改变。对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hina Emission Accounts and Datasets(CEADs)的数据进行分析,2020年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46.24亿t,占当年总碳排放量42.21%。电力行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都占据主导地位。在能源需求稳健上涨的背景下,煤电成为我国能源电力稳定供应的“压舱石”,在短期内很难被其它能源完全取代。目前煤电行业碳减排主要采取节能与提高能效比、燃料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及二氧化碳矿化技术。结合电厂的实际碳排放情况及目前CCUS技术成熟度来看,生物质能结合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与间接矿化技术是目前电厂可行的实现碳中和的方案。但生物质能结合碳捕集与封存技术需要对原有的锅炉进行混烧改造,目前我国在生物质发电技术仍存在很多不足,尤其体现在生物质燃料的收集、运输、加工、储存等特殊辅助机械的开发配套方面。对于煤电行业碳中和技术的发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用中长期的碳捕集利用技术路线,应同步开展燃烧前捕集技术、富氧燃烧技术及燃烧后捕集技术的技术创新、研发低成本、高效率技术体系并商业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电行业 碳捕集利用 矿化封存 碳中和 固废资源循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老建筑新旧规范要求对比及常见隐患分析
13
作者 张汉诚 毕飞 顾永正 《建设科技》 2016年第19期141-142,共2页
1.概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直到2014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68亿人。从年龄构成来看,根据民政局发布的《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16—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6亿人,
关键词 隐患分析 老建筑 国家统计局 中国大陆 统计公报 社会服务 总人口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0MW近零排放燃煤机组细颗粒物及SO_(3)排放和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宋畅 尹武昌 +8 位作者 余学海 靳旺宗 顾永正 陈凌云 李朋 王家伟 汪涛 吴华成 张永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67-1874,共8页
针对国华寿光电厂2号1000MW近零排放燃煤机组,在100%、45%负荷和不同NO_(x)排放浓度下,对烟气全流程颗粒物和SO_(3)浓度进行现场采样测试,研究了分级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含量分布,并给出了前体物SO_(3)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PM... 针对国华寿光电厂2号1000MW近零排放燃煤机组,在100%、45%负荷和不同NO_(x)排放浓度下,对烟气全流程颗粒物和SO_(3)浓度进行现场采样测试,研究了分级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含量分布,并给出了前体物SO_(3)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PM_(10)和PM_(2.5)排放浓度分别不超过0.92mg/m^(3)和0.24mg/m^(3);随着负荷的降低,颗粒物质量和数量浓度都出现下降,但粒径分布并未明显变化;随着NO_(x)排放浓度上升,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后和电除尘(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ESP)后部分粒径段颗粒物浓度出现下降,尤其是ESP后0.006~0.0138μm、0.0553~5.980μm粒径段的变化趋势较为明显。SCR前后PM_(2.5)中水溶性离子质量占比约4%,以Ca^(2+)和SO_(4)^(2-)为主,各粒径段质量分布相对均匀;湿式电除尘(wet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WESP)前后PM_(2.5)中水溶性离子质量占比约39.5%,以Mg^(2+)、SO_(4)^(2-)、NH^(4+)为主,在<0.2μm粒径段中富集,不同负荷下烟气中SO_(3)在烟道沿程上的迁移规律基本一致,SCR和ESP会导致SO_(3)浓度增加,WFGD和WESP对SO_(3)具有吸收作用,其排放浓度为1.2~1.9mg/m^(3),综合脱除效率为45.2%~6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机组 细颗粒物 SO_(3)水溶性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20
15
作者 顾永正 王天堃 +2 位作者 黄艳 赵瑞 徐冬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8-108,共11页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燃煤发电作为最主要的碳排放源,迫切需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系统梳理了全球碳减排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发展现状,重点开展了低能耗煤电CCUS工程创新实践,依托600 MW等级燃...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燃煤发电作为最主要的碳排放源,迫切需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系统梳理了全球碳减排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发展现状,重点开展了低能耗煤电CCUS工程创新实践,依托600 MW等级燃煤机组,于2021年6月25日建成并投运国内最大规模的15万t/a燃烧后CO_(2)捕集-驱油/封存全流程示范工程。结果表明:CCUS示范装置由洗涤、捕集、压缩、干燥、液化、储存装车6个单元组成,创新开发了新型复合胺吸收新技术,率先应用了增强型改性塑料填料、汽提式降膜再沸器等新设备,首创形成了“级间冷却+分流解吸+机械式蒸汽再压缩闪蒸”高效节能新工艺;168 h试运期间,CCUS示范装置各单元在不同负荷(50%~100%)下运行稳定,连续产出纯度99.5%的工业级液态CO_(2),产品参数在-16~-21℃、2.0 MPa左右,满负荷时CO_(2)产量>18.75 t/h,实现了低浓度(体积分数11%~15%)、大流量(约10万m^(3)/h)燃煤烟气CO_(2)捕集率>90%、再生能耗<2.4 GJ/t(以CO_(2)计)的重大突破,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保障我国煤电应对2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捕集率 再生能耗 碳达峰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基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顾永正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41,46,共5页
综述了国内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全链条技术研究进展,探讨了燃烧前、富氧燃烧、燃烧后等CO_(2)捕集技术,其中化学吸收法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分析了化学利用、生物利用、地质利用与封存等CO_(2)下游消纳技术,拓展转化利用... 综述了国内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全链条技术研究进展,探讨了燃烧前、富氧燃烧、燃烧后等CO_(2)捕集技术,其中化学吸收法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分析了化学利用、生物利用、地质利用与封存等CO_(2)下游消纳技术,拓展转化利用途径和提升循环利用效率是关键;总结了煤电和煤化工CCUS典型工程案例,指出了探索典型能源基地CCUS产业集群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双碳目标提供兜底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能源 CO_(2)捕集 CO_(2)利用与封存 化学吸收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厂大气重金属排放控制策略 被引量:4
17
作者 顾永正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5955-5969,共15页
燃煤是人为源大气重金属的主要排放源,为制定适合我国燃煤电厂且经济高效的大气重金属排放控制策略,该文系统分析我国原煤中6种重金属(Hg、As、Pb、Se、Cd、Cr)的含量和分布特征,以及燃煤电厂大气重金属排放控制措施,建立最佳可行技术/... 燃煤是人为源大气重金属的主要排放源,为制定适合我国燃煤电厂且经济高效的大气重金属排放控制策略,该文系统分析我国原煤中6种重金属(Hg、As、Pb、Se、Cd、Cr)的含量和分布特征,以及燃煤电厂大气重金属排放控制措施,建立最佳可行技术/最佳环境实践(best available technique/best environment practice,BAT/BEP)的决策树模型,并评估不同BAT/BEP控制策略的大气重金属减排效果。结果表明:燃煤电厂大气重金属排放与煤质、炉型、常规烟气污染物控制设备(air pollution control devices,APCDs)组合等显著相关。对于安装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脱硝+静电除尘器(eletrostatic precipitator,ESP)+湿法烟气脱硫(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WFGD)(或+湿式静电除尘器(wet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WESP))组合的超低排放或近零排放燃煤机组,改性飞灰专门脱汞技术对大气汞深度脱除效果最显著,适用范围广泛;强化协同控制技术(APCDs提效)对其他大气重金属(As、Pb、Se、Cd、Cr)的深度脱除效果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重金属 排放控制策略 决策树 超低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r改性飞灰对Hg^(0)的动态吸附及动力学模型
18
作者 顾永正 张永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498-509,共12页
为清晰描述HBr改性飞灰(HBr-FA)对Hg^(0)吸附的全过程,基于固定床动态吸附实验,在同时考虑扩散和表面吸附氧化的条件下,建立了固定床中HBr-FA对Hg^(0)的吸附动力学模型,讨论了Hg^(0)吸附氧化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探究了Hg^(0)在扩散区域... 为清晰描述HBr改性飞灰(HBr-FA)对Hg^(0)吸附的全过程,基于固定床动态吸附实验,在同时考虑扩散和表面吸附氧化的条件下,建立了固定床中HBr-FA对Hg^(0)的吸附动力学模型,讨论了Hg^(0)吸附氧化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探究了Hg^(0)在扩散区域和表面活性位上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该模型综合考虑了轴向返混、内外扩散和本征动力学过程,能够较好地拟合实验穿透曲线,并可求得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对气膜扩散系数更加敏感;初始Hg^(0)浓度的提高可提供更高的能量克服扩散阻力,适当提高流量和床层厚度可减小外扩散阻力,进而表现出更优越的表观吸附氧化效果;该模型还可得到床层内和颗粒内(扩散和动力学区域)的Hg^(0)浓度分布,发现在吸附初期,外扩散阻力对改性飞灰吸附氧化Hg^(0)的过程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r改性飞灰 吸附氧化 动力学 外扩散 固定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厂大气汞及其他痕量元素排放标准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树民 白孝轩 +7 位作者 宋畅 张翼 顾永正 郭智辉 毋波波 余学海 段雷 田贺忠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49-1958,共10页
为探究中国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汞及其他有害痕量元素未来标准制定的可行性及建议,综合比对了中国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燃煤电厂大气痕量元素排放标准限值,并基于燃煤电厂现场测试相关文献调研分析,系统地评估了中国燃煤电厂汞及其他9种... 为探究中国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汞及其他有害痕量元素未来标准制定的可行性及建议,综合比对了中国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燃煤电厂大气痕量元素排放标准限值,并基于燃煤电厂现场测试相关文献调研分析,系统地评估了中国燃煤电厂汞及其他9种典型痕量元素(砷、铅、硒、镉、铬、锑、钴、镍和锰)的排放现状.结果表明:与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定的痕量元素污染物种类较为单一(仅规定了烟气汞及其化合物排放限值,≤30μg/m3)且排放标准限值较为宽松;在全国燃煤电厂已普遍完成超低排放升级与改造的新形势下,现行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已难以起到对燃煤电厂大气汞及其他痕量元素排放控制的实际限制作用和对先进新技术的示范引领作用.作为世界上的最大燃煤消费国,中国燃煤电厂每年消耗煤炭占中国煤炭消费总量的一半左右,是国际社会和《关于汞的水俣公约》重点关注的排放源.因此,推动燃煤电厂大气汞排放标准限值的修订及其他有害痕量元素排放标准的制定,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及国际履约均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及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痕量元素 排放标准限值 排放状况 超低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燃煤电厂“近零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探讨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树民 余学海 +4 位作者 顾永正 袁军 张翼 陈寅彪 柴发合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75-984,共10页
针对神华集团典型"近零排放"燃煤机组,考察了大气污染物(烟尘、SO_2、NO_x、汞及其化合物)的排放特征,提出了更加契合绿色发展生态环保要求的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即烟尘、SO_2、NO_x和汞及其化合物排放限值分别为1、1... 针对神华集团典型"近零排放"燃煤机组,考察了大气污染物(烟尘、SO_2、NO_x、汞及其化合物)的排放特征,提出了更加契合绿色发展生态环保要求的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即烟尘、SO_2、NO_x和汞及其化合物排放限值分别为1、10、20和0.003mg/m^3(简称"‘1123’排放限值").评估了新建"近零排放"燃煤机组的长期运行排放状态,并研究了"近零排放"机组汞污染协同减排效果.结果表明,2017年1—10月新建机组烟尘、SO_2、NO_x排放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在0.69~0.77、6.04~6.63、16.56~16.79mg/m^3之间,排放绩效可低至0.0023、0.022、0.057 g/(k W·h),污染减排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123"排放限值下烟尘、SO_2和NO_x的达标率分别超过92.06%、85.43%和77.46%,"近零排放"原则性技术路线可实现更好、更优的生态环保排放指标.燃煤机组通过"近零排放"技术改造,可提高烟气中Hg0的氧化效率和汞化合物的捕获效率,环保设施组合协同脱汞效率提升至75.3%~90.9%(平均值为82.8%±8.1%),汞排放水平降至0.51~1.45μg/m^3[平均质量浓度为(0.94±0.47)μg/m^3],基本达到国际先进煤电机组的协同控制水平.研究显示,清洁煤电大气污染物新排放限值总体上比GB 13223—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小1个数量级,可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订先进的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新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近零排放” 大气污染物 汞污染减排 “1123”排放限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