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沙吉兰对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周敏慧 陈雯雯 +2 位作者 张烨静 顾晓苏 曹林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探讨雷沙吉兰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冻结步态(freezing of gait,FOG)的改善作用。方法:对符合入组的患者予雷沙吉兰1 mg/d口服,在服药前及服药后4、8、12周分别进行多个量表的评估,对比治疗前后的主要疗效指... 目的:探讨雷沙吉兰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冻结步态(freezing of gait,FOG)的改善作用。方法:对符合入组的患者予雷沙吉兰1 mg/d口服,在服药前及服药后4、8、12周分别进行多个量表的评估,对比治疗前后的主要疗效指标:新冻结步态问卷(new freezing of gait questionnaire,NFOG-Q)、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量表,以及次要疗效指标: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国际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综合评分(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MDS-UPDRS)量表第Ⅱ和第Ⅲ部分、PD患者的生活质量问卷39项(PD questionnaires-39,PDQ-39)、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平衡自信(activities-specific balance confidence,ABC)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HAMD-14。结果:接受雷沙吉兰治疗的患者在服药后4、8、12周,NFOG-Q评分和TUG显著下降(P<0.01)。且随着服药4、8、12周的时间变化雷沙吉兰有持续性的改善趋势。患者服药前及服药后12周MDS-UPDRS-Ⅱ量表第Ⅱ和第Ⅲ部分、PDQ-39评分、MMSE评分、BBS、ABC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PD Hoehn-Yahr(H-Y)分期2~3期患者的NFOG-Q评分改善较H-Y分期4期患者明显(P<0.05)。结论:雷沙吉兰可改善PD患者的FOG,同时提高了PD患者的活动能力、步态平衡、认知和生活质量;雷沙吉兰对早中期PD患者的FOG治疗效果较晚期患者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冻结步态 雷沙吉兰 Hoehn-Yahr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五加皂甙对大鼠海马脑片长时程增强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顾晓苏 顾永健 +1 位作者 施建生 姜正林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3-374,共2页
目的探讨刺五加皂甙对大鼠海马脑片长时程增强效应(LTP)的影响。方法采用高频电刺激离体海马脑片诱导LTP,通过顺向群峰电位波幅相对增长率、峰潜伏期相对缩短率二项指标,观察刺五加皂甙对LTP的影响。结果1.25~5mg/100ml的刺五加皂甙对... 目的探讨刺五加皂甙对大鼠海马脑片长时程增强效应(LTP)的影响。方法采用高频电刺激离体海马脑片诱导LTP,通过顺向群峰电位波幅相对增长率、峰潜伏期相对缩短率二项指标,观察刺五加皂甙对LTP的影响。结果1.25~5mg/100ml的刺五加皂甙对大鼠海马脑片LTP均有明显易化作用,研究组顺向群峰电位的波幅相对增长率和峰潜伏期的相对缩短率均比未加用刺五加皂甙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刺五加皂甙对大鼠海马脑片LTP有明显促进作用,表明其可提高大脑学习、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五加皂甙 大鼠 海马脑片 长时程增强效应 衰老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28
3
作者 顾晓苏 徐得恩 周永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7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7例CVST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4.4岁,≤45岁的中青年患者12例(70.6%)。常见的临床症状:头痛15例(88.2%),癫痫发作5例(29.4%);...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7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7例CVST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4.4岁,≤45岁的中青年患者12例(70.6%)。常见的临床症状:头痛15例(88.2%),癫痫发作5例(29.4%);体征:颈抵抗(+)8例(47.1%),视盘水肿4例(23.5%)。16例患者行腰穿CSF检查示压力增高15例,CSF细胞数和蛋白含量轻度增高分别为3例、4例。头颅CT检查显示CVST的直接征象3例(17.6%),间接征象10例(58.8%)。MRI检查显示CVST的表现15例(88.2%);MR静脉造影(MRV)检查有16例患者(94.1%)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流缺失或降低。经低分子肝素抗凝或合并肠溶阿司匹林、巴曲酶,以及脱水降颅压、抗感染等治疗后,基本痊愈+显著进步11例(64.7%),无变化4例(23.5%),死亡2例(11.8%)。结论 CVST大多为中青年发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头颅CT对CVST的诊断价值较低;而MRI和MRV诊断CVST的准确性高,能显示颅内静脉窦闭塞的表现。本病抗凝治疗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MRI MR静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五加皂甙对自由基作用和无血清培养条件下两种神经元衰老模型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顾晓苏 顾永健 姜正林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5期123-125,i0005,共4页
目的:对体外小鼠胎鼠皮质神经元采用自由基作用和无血清培养条件建立衰老模型,观察刺五加皂甙对衰老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0-05/11在南通大学航海医学研究所生化教研室完成。选择孕15~17d的小鼠胎鼠,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大脑... 目的:对体外小鼠胎鼠皮质神经元采用自由基作用和无血清培养条件建立衰老模型,观察刺五加皂甙对衰老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0-05/11在南通大学航海医学研究所生化教研室完成。选择孕15~17d的小鼠胎鼠,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大脑皮质,进行原代细胞培养。自由基作用建立神经元衰老模型:①模型组:H2O2和FeSO4加入到被培养7d的神经细胞内。②刺五加皂甙组:在H2O2和FeSO4处理前后24h加入12.5,25,50mg/L的刺五加皂甙。③正常对照组:不加FeSO4和H2O2及刺五加皂甙。无血清培养建立神经元衰老模型:①模型组:加入无血清的L15培养基。②刺五加皂甙组:从无血清培养前24h和无血清培养过程中分别加入12.5,25,50mg/L的刺五加皂甙。③正常对照组:在无血清处理前测各项指标。观察刺五加皂甙对两种衰老条件下的神经元存活率,乳酸脱氢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并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神经细胞形态。结果:自由基作用条件下:①神经细胞的存活率:12.5,25,50mg/L刺五加皂甙组高于模型组。②乳酸脱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12.5,25,50mg/L刺五加皂甙组均低于模型组犤(0.542±0.020),(0.505±0.022),(0.502±0.076),(0.613±0.063)μkat;(10.20±0.51),(9.17±0.9),(8.95±1.72),(11.46±1.23)μmol/g,P<0.05~0.01犦。③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12.5,25,50mg/L刺五加皂甙组明显高于模型组犤(32.91±1.71),(32.91±1.71),(36.10±5.37),(30.37±1.83)NU/mg,(P<0.05~0.01)犦。无血清培养条件下:①神经细胞的存活率:12.5,25,50mg/L刺五加皂甙组高于模型组。②乳酸脱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12.5,25,50mg/L刺五加皂甙组均低于模型组犤(0.333±0.018),(0.302±0.027),(0.309±0.064),(0.385±0.044)μkat;(7.07±0.18),(6.33±0.48),(6.64±1.58),(8.38±1.02)μmol/g,P<0.05~0.01犦。③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12.5,25,50mg/L刺五加皂甙组明显高于模型组犤(33.98±1.52),(37.85±2.71),(38.40±6.29),(31.23±2.07)NU/mg,P<0.05~0.01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加用刺五加皂甙保护的神经细胞损伤明显减轻,部分细胞形态基本趋于正常。结论:刺五加皂甙通过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增加自由基清除力;增强细胞膜稳定性,提高皮质神经元的存活率来发挥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改善其功能,从而延缓了神经细胞的衰老。形态学变化也表明刺五加皂甙能明显减轻衰老神经元细胞的损伤,减缓其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神经元 刺五加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脂、炎性标志物、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13
5
作者 顾晓苏 沈丽华 周永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4773-4775,共3页
目的探讨血脂、炎性标志物、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5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病例组,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6例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将病例组分为有斑... 目的探讨血脂、炎性标志物、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5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病例组,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6例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将病例组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将对照组分为对照有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病例组有斑块组和对照有斑块组合称斑块组,病例组无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合称无斑块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检测各种血脂指标、三种炎性标志物(hs-CRPI、L-6、Fbg)、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结果病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病例组及对照组中有斑块亚组与无斑块亚组比较,TC、LDL、Lp(a)、三种炎性标志物、HCYI、MT均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有斑块亚组与对照组中有斑块亚组比较,各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中无斑块亚组与对照组中无斑块亚组比较,各指标亦无统计学差异。各组之间HDL、TG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及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TC、LDL、Lp(a)、三种炎性标志物(hs-CRPI、L-6、Fbg)、HCY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 血脂 炎性标志物 高同型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苷对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顾晓苏 王芬 +1 位作者 胡丽芳 刘春风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283-287,共5页
目的探讨芍药苷(PF)对6羟基多巴胺(6-OHDA)损害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检测各组6-OHDA诱导PC12损伤细胞相对存活率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PC12细胞α-突触核蛋白(α-syn)、自噬相关蛋白(LC3-Ⅱ、p62... 目的探讨芍药苷(PF)对6羟基多巴胺(6-OHDA)损害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检测各组6-OHDA诱导PC12损伤细胞相对存活率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PC12细胞α-突触核蛋白(α-syn)、自噬相关蛋白(LC3-Ⅱ、p62)以及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1a)的蛋白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6-OHDA组相对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LDH活性显著升高(均P<0.01)。与6-OHDA组比较,Pc Tx1组、阿米洛利组、PF各亚组相对细胞存活率均显著升高,LDH活性显著降低(P<0.05~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6-OHDA组ASIC1a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6-OHDA组比较,Pc Tx1组、阿米洛利组、PF各亚组ASIC1a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6-OHDA组α-syn、LC3-Ⅱ、p62蛋白水平均显著增加(均P<0.01)。与6-OHDA组比较,Pc Tx1组、阿米洛利组、PF各亚组α-syn、LC3-Ⅱ、p62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 PF可能通过提高α-syn的自噬性降解,对6-OHDA毒素损害的PC12细胞起到保护作用。PF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ASIC1a的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苷 6-OHDA Α-突触核蛋白 自噬 酸敏感离子通道 PC1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拉克索治疗早期帕金森疾病的效果综合评价 被引量:8
7
作者 顾晓苏 沈丽华 +1 位作者 曹林 周永 《交通医学》 2013年第4期329-333,共5页
目的:对普拉克索在早期帕金森疾病中的治疗作用进行综合全面地评价。方法:将早期帕金森病60例患者,按服不同的药物分为美多巴治疗组(30例)和普拉克索治疗组(30例),在0年、0.5年、1、2年内比较2组运动症状及运动并发症、非运动症状及不... 目的:对普拉克索在早期帕金森疾病中的治疗作用进行综合全面地评价。方法:将早期帕金森病60例患者,按服不同的药物分为美多巴治疗组(30例)和普拉克索治疗组(30例),在0年、0.5年、1、2年内比较2组运动症状及运动并发症、非运动症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2组采用统一评定相关量表进行评估。结果:在0.5年、1年、2年观察窗内,美多巴组的UPDRSII评分、UPDRSⅢ评分、H-Y分期和普拉克索组的UPDRSⅢ评分,较基线相比均获得明显改善(P<0.05),普拉克索组从1年开始,UPDRSII评分和H-Y分期较基线相比获得明显改善(P<0.05)。在第1年和第2年时,美多巴组的H-Y分期和UPDRSⅢ评分明显低于普拉克索组(P<0.05)。在观察终点时,美多巴组症状波动发生率较普拉克索组明显增加,非运动症状发生率美多巴组明显高于普拉克索组(P<0.05)。在0.5年、1年、2年观察窗内普拉克索组的UPDRSI评分、HAMD-24、HAMA-14、PDSS、FSS、SCOPA-AUT均明显改善(P<0.05),而美多巴组无改善。观察终点普拉克索组嗜睡、视幻觉、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均高于美多巴组(P<0.05)。结论:在早期帕金森疾病中普拉克索和美多巴都能改善运动症状。虽然普拉克索对运动症状的改善不如美多巴,但可延缓运动并发症的发生,且对部分非运动症状的发生具有良好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帕金森病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普拉克索 美多巴 运动症状 非运动症状 左旋多巴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动-秽语综合征72例诊治体会 被引量:1
8
作者 顾晓苏 施建生 张美芳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2期64-65,共2页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发生于儿童的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之一。临床表现多样复杂,现将我院1994年9月-2003年8月收治的72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抽动-秽语综合征 脑电图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22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顾晓苏 《交通医学》 2001年第6期625-626,共2页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脑梗死患者 45例分为 2组。治疗组 2 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降纤酶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总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 5 9.0 9%和 86 36% ,对照组分别为 30 .44 %和 69...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脑梗死患者 45例分为 2组。治疗组 2 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降纤酶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总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 5 9.0 9%和 86 36% ,对照组分别为 30 .44 %和 69.5 7% ,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5 ) ;治疗组内发病至用药时间 <2 4h的病例的总显效率为 75 % ,与 >2 4h病例的总显效率 40 %相比 ,差异显著 (P <0 .0 5 )。治疗组治疗后的纤维蛋白原以及血浆粘度明显下降 ,差异显著(P <0 .0 5 )。结论 :降纤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溶栓治疗越早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纤酶 脑梗死 纤维蛋白原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 被引量:1
10
作者 顾晓苏 《科技信息》 2010年第32期I0071-I0071,共1页
二十一世纪神经科学的发展需要大批人才,医学生的培养教育是基础。但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复杂,神经疾病千变万化,医学生普遍反应神经病学的知识难学,感觉枯燥,或多或少有轻视或畏惧心理,这种心理也表现在临床实习... 二十一世纪神经科学的发展需要大批人才,医学生的培养教育是基础。但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复杂,神经疾病千变万化,医学生普遍反应神经病学的知识难学,感觉枯燥,或多或少有轻视或畏惧心理,这种心理也表现在临床实习中,从而临床实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但临床实习阶段是理论转入实践的阶段,是医学生接触临床工作的起点,是医学生转向医生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临床实习 教学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与倍他乐克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11
作者 顾晓苏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10期1126-1127,共2页
目的 比较低分子肝素合用倍他乐克与常规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UAP病人 4 0例分为 2组。低分子肝素合用倍他乐克的治疗组 19例 ,常规对照组 2 1例均给予硝酸甘油 10mg + 5 %GS 5 0 0ml静滴 ,并口服肠溶阿斯... 目的 比较低分子肝素合用倍他乐克与常规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UAP病人 4 0例分为 2组。低分子肝素合用倍他乐克的治疗组 19例 ,常规对照组 2 1例均给予硝酸甘油 10mg + 5 %GS 5 0 0ml静滴 ,并口服肠溶阿斯匹林和消心痛或硫氮 艹卓 酮。治疗组予以加用低分子肝素钠和倍他乐克 ,疗程 10天。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临床症状有效率分别为 76.2 %( 16/ 2 1)与 89.5 %( 17/ 19) ,P <0 .0 5 ;心电图有效率分别为 71.4 %( 15 / 2 1)和 84 .2 %( 16/ 19) ,P <0 .0 5。两组药物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变化 ,P >0 .0 5。结论 低分子肝素合用倍他乐克治疗UAP疗效更好 ,且应用方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倍他乐克 不稳定性心绞痛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白细胞、血脂、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6
12
作者 沈丽华 柯开富 +2 位作者 顾晓苏 吴二兵 陈翔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9-141,共3页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白细胞(WBC)、血脂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关系。方法对38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MRI检查,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确定性质;检测脑梗死患者和31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白细胞(WBC)、血脂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关系。方法对38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MRI检查,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确定性质;检测脑梗死患者和31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颈动脉斑块)的WBC、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和Fib水平。结果26例(68.4%)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斑块,12例(31.6%)无斑块;其中不稳定斑块20例(52.6%),稳定斑块6例(15.8%)。脑梗死组(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的血Fib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不稳定斑块组的血WBC和LD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其他各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WBC和LDL水平可能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并发的脑梗死有关;血浆高Fib水平可促进脑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白细胞 血脂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及血脂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沈丽华 柯开富 +2 位作者 顾晓苏 吴二兵 陈翔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年第4期279-280,283,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对70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38名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斑块,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浆脂质代谢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对70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38名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斑块,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浆脂质代谢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a)[LP(a)]。结果:病例组70例,斑块检出率70.0%(4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4%(7/38)(P<0.01);同时比较两组的TC、TG、HDL-C、LDL-C和LP(a)水平。脑梗死组血浆TC、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它血脂指标无显著差异,而LDL-C/HDL-C比值在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将病例组按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分为脑梗死+斑块组(CI+P)、脑梗死无斑块组(CI-P),发现CI+P组LDL- C、HDL-C较CI-P组分别有升高、下降趋势,但各自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而研究LDL-C/HDL-C比值则CI+P组明显高于CI-P组(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高血浆TC、LDL-C水平促发脑梗死的发生,分析LDL-C/HDL-C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尤其对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炎性机制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沈丽华 柯开富 +2 位作者 顾晓苏 吴二兵 陈翔 《交通医学》 2008年第6期654-655,共2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及相关的炎性指标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发病的关系。方法: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的颈动脉行3.0TMRI检查,按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及稳定性将其分为IS不稳定斑块组、IS稳定斑块组...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及相关的炎性指标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发病的关系。方法: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的颈动脉行3.0TMRI检查,按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及稳定性将其分为IS不稳定斑块组、IS稳定斑块组和IS无斑块组;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5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血管超声检查排除颈动脉斑块);同时检测两组血白细胞(WBC)、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68.42%(26/38),其中颈动脉有不稳定斑块的患者20例;IS不稳定斑块组IL-6和TNF-α水平较IS稳定斑块组、IS无斑块组及对照组人群高(P<0.01);而后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不稳定斑块组WBC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结论:炎症反应参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形成,WBC、IL-6和TNF-α在颈动脉斑块破裂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 血白细胞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与脑缺血 被引量:2
15
作者 顾萍 施建生 +3 位作者 顾晓苏 高志伟 沈丽华 李爱红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 2005年第1期36-38,共3页
关键词 GD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 GM1 脑缺血 含量 白质 中枢神经系统 存在 GT 丰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α-突触核蛋白及自噬相关蛋白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严佳男 张海影 +1 位作者 姜勇成 顾晓苏 《交通医学》 2022年第3期240-242,共3页
目的 :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中α-突触核蛋白(α-syn)及自噬相关蛋白LC3B、p62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38例帕金森病患者为PD组,根据Hoehn-Yahr分级分为PD早期组(1~2.5级)24例和中晚期组(3~5级)14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8例作... 目的 :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中α-突触核蛋白(α-syn)及自噬相关蛋白LC3B、p62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38例帕金森病患者为PD组,根据Hoehn-Yahr分级分为PD早期组(1~2.5级)24例和中晚期组(3~5级)14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α-syn、LC3B、p62水平。结果:PD组血清α-syn 276.90±135.09 ng/L,LC3B 189.62±132.50 ng/L,分别高于对照组的216.39±64.00 ng/L和142.48±56.82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中p6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中晚期组血清α-syn 278.81±138.60 ng/L,LC3B 365.96±177.61 ng/L,高于早期组的137.59±98.58 ng/L和224.95±62.31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p6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血清LC3B和α-syn水平显著增高,提示帕金森病的发生和发展可能与自噬过度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自噬 Α-突触核蛋白 LC3B P6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联合外周双靶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疗效
17
作者 吴亚军 张琪 +2 位作者 李爱红 顾晓苏 郭爱松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96-800,共5页
目的观察中枢联合外周双靶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冻结步态(freezing of gait,FOG)的疗效。方法纳入2022年7月—2023年9月就诊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帕金森专病门诊的39例PD伴冻结步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目的观察中枢联合外周双靶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冻结步态(freezing of gait,FOG)的疗效。方法纳入2022年7月—2023年9月就诊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帕金森专病门诊的39例PD伴冻结步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观察组在rTMS基础上增加对患侧胫前肌的重复外周磁刺激(repetitive 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rPMS),两组患者其他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相同。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2周后采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T)、10 m步行测试(10 meter walk test,10MWT)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使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UGT时间、10MWT速度和MEP波幅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9,0.514,0.345,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TUGT时间[观察组(7.87±1.74)s,对照组(9.31±1.57)s;t=2.723,P=0.01]和MEP波幅[观察组(41.59±14.81)mV,对照组(58.26±19.26)mV;t=3.039,P=0.004]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0MWT速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1.21±0.20)m/s,对照组(1.01±0.17)m/s;t=3.173,P=0.003]。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TUGT时间、MEP波幅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t=13.512,7.126,均P<0.001;对照组:t=6.535,3.094,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10MWT速度均高于治疗前(t=25.665,6.750,均P<0.001)。结论中枢联合外周双靶磁刺激有助于改善PD患者冻结步态,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冻结步态 双靶磁刺激 重复经颅磁刺激 重复外周磁刺激
原文传递
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症(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6
18
作者 万亚楠 陶雯 +1 位作者 顾晓苏 柯开富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8年第5期555-558,587,共5页
目的提高对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例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基因检测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并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女性,28岁。因"双上肢及口面部不自主抽动、言语不清伴饮水呛咳、走路不... 目的提高对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例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基因检测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并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女性,28岁。因"双上肢及口面部不自主抽动、言语不清伴饮水呛咳、走路不稳10年余"入院,头颅MRI示双侧豆状核、壳核萎缩,T2加权相上显示双侧豆状核区高信号。外周血涂片棘红细胞占75%,扫描电镜发现大多数红细胞的边缘呈棘刺样突起(7%)。基因检测未发现与肝豆状核变性疾病表型相关的致病性突变。诊断为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症。予以氟哌啶醇等改善不自主运动,苄丝肼改善步态异常,甲钴胺片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患者病情较前好转,肢体不自主运动频率减少、幅度减小。结论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具有罕见性和临床变异性,诊断手段有限;尚无治愈手段,仅局限于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 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症 运动障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