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疏水纳米颗粒在油层微孔道中的吸附机制 被引量:10
1
作者 顾春元 狄勤丰 +3 位作者 沈琛 王掌洪 施利毅 王新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4-89,共6页
基于对疏水纳米颗粒在储集层微孔道系统中的受力分析,建立了作用对象间的微观作用能数学模型,计算了疏水纳米颗粒和水分子所受的微观作用能量级,进而阐述了两者的竞争吸附机制。计算结果表明,疏水纳米颗粒受到的综合作用为指向孔壁的引... 基于对疏水纳米颗粒在储集层微孔道系统中的受力分析,建立了作用对象间的微观作用能数学模型,计算了疏水纳米颗粒和水分子所受的微观作用能量级,进而阐述了两者的竞争吸附机制。计算结果表明,疏水纳米颗粒受到的综合作用为指向孔壁的引力作用,总作用能量级约10-18~10-17J,是水分子与孔壁的作用能量级的103倍左右,在竞争吸附中占绝对优势,这使得疏水纳米颗粒可以突破孔壁表面的水化层并与孔壁产生牢固吸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检测了疏水纳米颗粒在岩心孔壁的吸附状况。结果显示,经纳米液处理过的岩样表面具有大量纳米颗粒组成的微结构,说明纳米颗粒确实突破了水化层并在岩心孔壁形成了吸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机制 降压增注 疏水纳米颗粒 SIO2 作用能 SEM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纳米SiO_2抑制黏土膨胀机理 被引量:11
2
作者 顾春元 狄勤丰 +3 位作者 景步宏 王建华 盛玲 时维才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28-1031,共4页
纳米减阻技术是针对高压欠注问题研发的一项有效新技术,其减阻机理尚不十分明确。疏水纳米材料抑制黏土的膨胀是纳米减阻机理之一。采用一种适用于疏水纳米粉体防膨率的测试方法,测试了多种疏水纳米SiO2对黏土的防膨率。采用吸附实验和... 纳米减阻技术是针对高压欠注问题研发的一项有效新技术,其减阻机理尚不十分明确。疏水纳米材料抑制黏土的膨胀是纳米减阻机理之一。采用一种适用于疏水纳米粉体防膨率的测试方法,测试了多种疏水纳米SiO2对黏土的防膨率。采用吸附实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纳米颗粒在岩心表面的吸附特征。防膨实验结果显示,所测疏水纳米SiO2大多具有一定的防膨作用,但防膨效果差异较大。纳米SiO2的表面修饰剂以及纳米粉体与黏土的比值(纳土比)对防膨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合适的纳土比和表面修饰材料可达到较好的防膨效果。HNP2在纳土比为1∶25时,防膨率为46.9%,而HNP4在纳土比为1∶25时,防膨率却为-25.8%。SEM照片显示,疏水纳米SiO2通过吸附作用在岩心表面形成了纳米颗粒层,使岩心表面具有了强疏水特性,接触角达到138.3°。研究表明,疏水纳米SiO2通过在黏土矿物表面吸附,形成具有强疏水特性的隔离层,起到隔离水分子与黏土矿物的作用,从而产生了防膨效果,这与一般黏土稳定剂的防膨机理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纳米SiO2 防膨机理 吸附 隔离作用 减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80钢在地层水中的应力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顾春元 狄勤丰 王掌洪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1-144,共4页
分别在空气和地层水两种环境中进行了不同应变速率下N80钢的慢应变拉伸(SSRT)实验,并进行了断口电镜扫描分析。研究发现,N80钢在空气中断口为均匀的韧窝,呈韧性断裂;而在地层水中,出现了晶间断裂,显示出应力腐蚀断裂(SCC)的敏感性... 分别在空气和地层水两种环境中进行了不同应变速率下N80钢的慢应变拉伸(SSRT)实验,并进行了断口电镜扫描分析。研究发现,N80钢在空气中断口为均匀的韧窝,呈韧性断裂;而在地层水中,出现了晶间断裂,显示出应力腐蚀断裂(SCC)的敏感性,力学性能明显降低,并受到应变速率与温度的共同影响。试片腐蚀率实验结果表明,在应力作用下的N80钢腐蚀速率比无应力状态下高12%,而添加适当的缓蚀剂可以减缓N80钢的应力腐蚀,缓蚀率为38%~43.2%,同时力学性能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80钢 应力腐蚀 慢应变拉伸实验 定向井 韧性断裂 晶间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4
4
作者 顾春元 虞建业 +1 位作者 任永林 袁萍 《钻采工艺》 CAS 2003年第6期59-61,共3页
超声波采油技术是一种低成本、无污染的有效增产手段。介绍了超声波采油的机理和施工工艺。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提高岩心的渗透率 ,降低原油的粘度 ,有效地解除地层堵塞。
关键词 超声波采油技术 油田 油层岩石 岩心渗透率 油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在储层微流道中的减阻机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顾春元 狄勤丰 +2 位作者 施利毅 王新亮 张任良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0,15,共6页
用SNP1-1、SNP2-2和SNP2-4三种疏水纳米材料分别与柴油配制成3种油基纳米液,用SNP2-2分别与ND3和ND4配制成2种水基纳米液,通过岩心流动实验测试了这5种纳米液的减阻效果。实验结果显示,3种油基纳米液使岩心水相渗透率提高了42%、49%和24... 用SNP1-1、SNP2-2和SNP2-4三种疏水纳米材料分别与柴油配制成3种油基纳米液,用SNP2-2分别与ND3和ND4配制成2种水基纳米液,通过岩心流动实验测试了这5种纳米液的减阻效果。实验结果显示,3种油基纳米液使岩心水相渗透率提高了42%、49%和24%,2种水基纳米液分别使岩心水相渗透率提高了17.5%和75%,5种纳米液都具有减阻效果,但不同纳米液的效果差异明显,这说明增注液不具有唯一性,但纳米粒径、修饰剂和分散剂对减阻效果有明显的影响。测试了SNP2-2油基纳米液处理岩心的耐冲刷能力,岩心经180倍孔隙体积(PV)水的驱替,仍具有一定的效果,说明纳米边界层流道壁面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现场采用SNP2-2和ND4配制的纳米液进行了三口井的增注试验,注水压力最大降幅12.5MPa。研究结果与实验前的设想相符,较好地说明了纳米减阻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纳米材料 减阻机理 吸附 耐冲刷能力 岩心流动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应力条件下油气井套管腐蚀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顾春元 狄勤丰 +1 位作者 王掌洪 冯恩山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4-86,共3页
结合断裂力学理论,通过慢应变拉伸等系列实验,探讨了拉应力加速油气井套管腐蚀的机理,认为腐蚀和碰伤会加快套管裂纹的孕育,断裂韧性和断裂强度因子的变化对裂纹的扩展起加速作用。慢应变拉伸实验结果表明,拉应力作用下,钢材在强... 结合断裂力学理论,通过慢应变拉伸等系列实验,探讨了拉应力加速油气井套管腐蚀的机理,认为腐蚀和碰伤会加快套管裂纹的孕育,断裂韧性和断裂强度因子的变化对裂纹的扩展起加速作用。慢应变拉伸实验结果表明,拉应力作用下,钢材在强腐蚀性地层水中的力学性能比空气中明显下降,而添加缓蚀剂后,力学性能得到改善;断口电镜扫描显示在地层水中断口的裂纹增多,同时断裂敏感参数也说明钢材在地层水中出现了应力腐蚀断裂特征;试样失重实验结果证明应力腐蚀速率比无拉应力时高出13.6%~24%,添加缓蚀剂可使应力腐蚀速率显著降低;能谱分析表明缓蚀剂通过迅速成膜减缓腐蚀对裂纹的扩展作用,较大幅度减缓了钢材的应力腐蚀速率,同时可以使钢材的力学性能的受损幅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应力 断裂力学 应力腐蚀机理 套管 缓蚀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阻纳米颗粒吸附岩心表面的去水湿作用机制与实验 被引量:5
7
作者 顾春元 刘子昂 +1 位作者 狄勤丰 张景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4-180,共7页
疏水纳米颗粒吸附在岩心孔壁发生去水湿,形成超强疏水层,是纳米颗粒吸附法降压增注技术的关键。采用热力学理论研究疏水球状纳米颗粒在亲水表面吸附后产生去水湿的临界覆盖率,利用实际储层参数讨论纳米颗粒吸附表面诱发去水湿的主要因... 疏水纳米颗粒吸附在岩心孔壁发生去水湿,形成超强疏水层,是纳米颗粒吸附法降压增注技术的关键。采用热力学理论研究疏水球状纳米颗粒在亲水表面吸附后产生去水湿的临界覆盖率,利用实际储层参数讨论纳米颗粒吸附表面诱发去水湿的主要因素及影响规律,分析去水湿的力学机制;开展纳米颗粒吸附岩心表面的去水湿模拟实验,研究岩心表面润湿性的变化和纳米颗粒的覆盖率。结果表明:岩心表面发生去润湿现象要求纳米颗粒覆盖率大于临界覆盖率;增大颗粒接触角和基底接触角,减小纳米颗粒粒径,降低液气压差,都可以降低临界覆盖率,有利于产生去水湿;疏水纳米颗粒吸附在岩心表面,使表面接触角从30°增加到127°,颗粒覆盖率达到74%,大于临界覆盖率72%;去水湿现象确实可以通过疏水纳米颗粒吸附诱发产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纳米颗粒 吸附层 去水湿 临界覆盖率 减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减阻纳米流体岩心的润湿性反转表征 被引量:4
8
作者 顾春元 徐冬星 +3 位作者 刘松林 庞东山 薛佩雨 潘谦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7-94,共8页
岩心润湿性反转是纳米流体减阻的关键机制之一,快速、可靠地表征这一变化特征十分重要。基于核磁共振技术探索针对同一岩心快速测试润湿性反转的T_(2)截止值方法,研究T2截止值与润湿性的关系,纳米流体HNFⅡ对岩心润湿性的影响规律,以及... 岩心润湿性反转是纳米流体减阻的关键机制之一,快速、可靠地表征这一变化特征十分重要。基于核磁共振技术探索针对同一岩心快速测试润湿性反转的T_(2)截止值方法,研究T2截止值与润湿性的关系,纳米流体HNFⅡ对岩心润湿性的影响规律,以及纳米流体的减阻效果与机制。结果表明:T_(2)截止值与岩心片接触角基本成线性递增关系,随亲水性减弱而增大;纳米流体驱替后的岩心,水相渗透率提高33%~72%,表面接触角增幅分别为79%、103%、110%和114%,对应的T_(2)截止值增幅分别为17%、33%、54%和116%;岩心的T_(2)截止值与润湿性、渗透率三者的变化趋势一致,且接触角增幅与T2截止值增幅为强相关(相关系数为0.94);纳米流体HNFⅡ使岩心由亲水性向疏水性反转,弛豫时间延长,T_(2)截止值变长,孔壁对水的引力减弱,从而水流阻力下降;T_(2)截止值与润湿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为岩心润湿性反转的快速测试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HNFⅡ 减阻 岩心润湿性 核磁共振技术 T_(2)截止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离子在多孔介质-凝胶体系中扩散及伤害凝胶的可视化实验和数值模拟
9
作者 顾春元 秦荣胜 +3 位作者 狄勤丰 蒋帆 刘子昂 陈会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4-360,共7页
基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和Mn^(2+)的信号抑制特性,探索矿物离子对凝胶结构损害的可视化新方法。通过氯化锰溶液静态扩散实验和驱替凝胶实验,研究了Mn^(2+)在多孔介质-凝胶体系中的扩散和分布特征,测得凝胶的核磁图像和驱替压力。实验结果... 基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和Mn^(2+)的信号抑制特性,探索矿物离子对凝胶结构损害的可视化新方法。通过氯化锰溶液静态扩散实验和驱替凝胶实验,研究了Mn^(2+)在多孔介质-凝胶体系中的扩散和分布特征,测得凝胶的核磁图像和驱替压力。实验结果显示,Mn^(2+)在多孔介质-凝胶体系中的静态扩散符合Fick扩散定律,其扩散速度随Mn^(2+)浓度上升而加快,凝胶图像面积随之缩小;浓度较高的氯化锰溶液驱替凝胶过程中凝胶的图像减小更快,水驱压力降幅更大。考虑Mn^(2+)与凝胶的化学吸附反应,建立了Mn^(2+)的扩散反应数学模型,分析Mn^(2+)浓度分布特征,数值模拟结果与核磁共振成像实验结果吻合,计算得到Mn^(2+)的扩散系数约为1.6 mm^2/h,显著影响凝胶核磁成像信号的浓度不低于2.5 g/L。研究表明,岩心中Mn^(2+)向凝胶中扩散,抑制了凝胶的成像信号并损伤其强度,且浓度越高影响越大;增加凝胶的反应吸附量、采用离子吸附隔离剂、提高反应速度、减少扩散时间均可以降低Mn^(2+)对凝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调驱 扩散反应模型 氯化锰 核磁共振成像 凝胶伤害 可视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埝低渗砂岩油藏增注技术研究
10
作者 顾春元 景步宏 +3 位作者 时维才 王建华 曹全芳 袁林 《小型油气藏》 2004年第4期51-54,共4页
低渗油层注水压力高,高压注水井逐年增加,对油田稳产产生影响,同时对套管产生潜在的伤害。从油藏物性、配伍性、水质和地层伤害等角度详细分析了沙埝低渗油层Ef2+1注水压力高的主要原因,介绍了预处理技术、酸化和酸压增注技术,以... 低渗油层注水压力高,高压注水井逐年增加,对油田稳产产生影响,同时对套管产生潜在的伤害。从油藏物性、配伍性、水质和地层伤害等角度详细分析了沙埝低渗油层Ef2+1注水压力高的主要原因,介绍了预处理技术、酸化和酸压增注技术,以及现场几十井次的措施应用效果,提出该区低渗油层的降压增注对策,为江苏类似低渗砂岩油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压增注 低渗砂岩 油藏 低渗油层 注水压力 高压注水井 酸压 角度 产生 技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吸附法降低岩石微孔道水流阻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狄勤丰 沈琛 +3 位作者 王掌洪 顾春元 施利毅 方海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5-128,共4页
研究了疏水性纳米SiO2颗粒在岩石微孔道孔壁的吸附对岩石孔壁的阻力特性的改变机制,探讨了纳米SiO2降压增注机理。疏水性纳米颗粒吸附在地层岩石微孔道表面并形成纳米吸附层,使亲水孔壁表面呈现强疏水性并形成水流滑移层,较大幅度地降... 研究了疏水性纳米SiO2颗粒在岩石微孔道孔壁的吸附对岩石孔壁的阻力特性的改变机制,探讨了纳米SiO2降压增注机理。疏水性纳米颗粒吸附在地层岩石微孔道表面并形成纳米吸附层,使亲水孔壁表面呈现强疏水性并形成水流滑移层,较大幅度地降低了流动阻力,从而提高了水流速度。通过润湿性变化、吸附电镜扫描等系列实验,证明了岩石微孔道中产生纳米滑移效应的可能性。流动实验结果表明,经含纳米颗粒流体处理后,岩心的水相渗透率大幅度提高,平均达到47%。同时用Lattice Boltzmann方法(LBM)模拟了含疏水性纳米SiO2颗粒流体处理前后的实际渗流问题,间接计算出了纳米颗粒吸附造成的滑移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降压增注机理 吸附法 岩石孔隙 流体流动 滑移效应 润湿性 渗透率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心表面吸附层耐冲刷实验装置的研制及应用
12
作者 顾春元 李国健 +2 位作者 秦荣胜 袁玉峰 时维才 《仪器与设备》 2016年第3期78-82,共5页
自主研制了一种岩心表面吸附层耐冲刷的实验装置,成功测试了岩心表面纳米颗粒吸附层的耐水流冲刷能力。实验结果显示了纳米吸附层表面润湿性由强亲水转变为疏水、再转向亲水的过程。同时表明,该装置具有连续不间断流动、一次性测试10块... 自主研制了一种岩心表面吸附层耐冲刷的实验装置,成功测试了岩心表面纳米颗粒吸附层的耐水流冲刷能力。实验结果显示了纳米吸附层表面润湿性由强亲水转变为疏水、再转向亲水的过程。同时表明,该装置具有连续不间断流动、一次性测试10块岩心片样品、流量可调、不停泵更换样品和水位恒定自控等特征,达到了实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冲涮实验装置 吸附层 纳米颗粒 耐冲刷能力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弱凝胶调驱核磁共振可视化实验 被引量:21
13
作者 狄勤丰 张景楠 +2 位作者 华帅 陈会娟 顾春元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0-274,共5页
将核磁共振可视化技术和岩心驱替实验相结合,观察了弱凝胶在岩心中的分布特征和运移规律,对不同聚合物-弱凝胶组合方式下的驱油特征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将聚合物和弱凝胶进行组合,设计了3种组合方式:水驱+聚合物驱(方式1),水驱+聚合物... 将核磁共振可视化技术和岩心驱替实验相结合,观察了弱凝胶在岩心中的分布特征和运移规律,对不同聚合物-弱凝胶组合方式下的驱油特征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将聚合物和弱凝胶进行组合,设计了3种组合方式:水驱+聚合物驱(方式1),水驱+聚合物驱+弱凝胶驱(方式2),水驱+弱凝胶驱+聚合物驱(方式3)。对不同组合方式在驱替过程中的压力变化、T_2谱特征、核磁共振图像、驱油效率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核磁共振图像可直观表征弱凝胶在岩心中的形态分布及运移特征,也可反映出残余油的分布特征;T_2谱特征表明聚合物和弱凝胶均具有调剖和驱油作用,组合方式2的调剖效果最明显;3种组合方式中,组合方式2的驱油效率最大,为78.84%,比初次水驱提高了18.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凝胶 聚合物 核磁共振 可视化驱替实验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疏水表面滑移理论及其减阻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4
作者 王新亮 狄勤丰 +1 位作者 张任良 顾春元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1-249,共9页
减阻技术对提高原油采收率、降低液体流动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论述超疏水表面结构的基本理论、超疏水表面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近年来仿生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综合分析了超疏水表面滑移理论和基于这一理论的减阻技术的研究进... 减阻技术对提高原油采收率、降低液体流动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论述超疏水表面结构的基本理论、超疏水表面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近年来仿生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综合分析了超疏水表面滑移理论和基于这一理论的减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简单介绍了其在石油储层微孔道纳米降压减阻方面的应用,展望了超疏水表面滑移理论及其减阻技术的研究重点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润湿性 表面滑移 减阻 纳米颗粒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向井分层注水工艺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8
15
作者 石建设 顾春元 +2 位作者 姜建胜 陶晓玲 冯恩山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6-49,共4页
针对定向井分层注水的现状 ,对定向井分注工具和分注管柱进行了研制和合理配置。在分注管柱中使用JSY341 - 1 1 5斜井封隔器和液力扶正器 ,解决了常规封隔器在斜井和水平井段中封隔器坐封胶筒不居中的技术难题 ;配水器的水嘴投捞采用液... 针对定向井分层注水的现状 ,对定向井分注工具和分注管柱进行了研制和合理配置。在分注管柱中使用JSY341 - 1 1 5斜井封隔器和液力扶正器 ,解决了常规封隔器在斜井和水平井段中封隔器坐封胶筒不居中的技术难题 ;配水器的水嘴投捞采用液力投捞原理 ,解决了配水器在定向井中应用水嘴投捞难的技术难题 ;分注管柱实施锚定或支撑到人工井底 ,克服了管柱因注水压力不平稳等原因造成的管柱蠕动现象 ;分层测试实现了实际工况各单层分测 :即测分层注入量和分层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井 分层注水 注水工艺 油田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壁面微结构对管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任良 狄勤丰 +2 位作者 王新亮 顾春元 王文昌 《计算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5-229,共5页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和Shan-Chen多相流模型,模拟液滴在常力驱动下在微管道内的流动,研究微孔道壁面润湿性和几何结构对降压增注效果的影响.阐明具有一定粗糙度的疏水表面阻力减小的原因,研究表明,壁面润湿性和粗糙度对管流特性有显...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和Shan-Chen多相流模型,模拟液滴在常力驱动下在微管道内的流动,研究微孔道壁面润湿性和几何结构对降压增注效果的影响.阐明具有一定粗糙度的疏水表面阻力减小的原因,研究表明,壁面润湿性和粗糙度对管流特性有显著的影响,同时也表明,用Lattice Boltzmann方法模拟,具有相当精确的可预测性,在石油储层微观渗流减阻机制研究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其可为研究纳米降压增注效果提供有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阻 润湿性 纳米颗粒 多相流 LATTICE Boltzman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心微流动的核磁共振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狄勤丰 华帅 +4 位作者 顾春元 叶峰 庞东山 蒋帆 杨培强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8-103,共6页
岩心微流动可视化是研究化学驱油微观机理的一项重要流体实验新方法,重点介绍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天然岩心中流体分布可视化的新进展。提出和分析了国产低场核磁共振成像岩心驱替装置面临的图像不清、材料干扰等问题,通过合理... 岩心微流动可视化是研究化学驱油微观机理的一项重要流体实验新方法,重点介绍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天然岩心中流体分布可视化的新进展。提出和分析了国产低场核磁共振成像岩心驱替装置面临的图像不清、材料干扰等问题,通过合理选材、优化参数,从硬件和软件2方面进行了改进与优化,消除了干扰因素。开展了天然岩心的驱替实验,采集了油水的实时NMR信号与MRI成像信号,以及不同驱替阶段油水的NMR-T2谱,得到分辨率较高的油水分布图像。结果显示残余油随着驱替PV数的增加而减少,具有初期减少明显而后趋缓的特点,并发现岩心中存在端部油残滞现象,其范围距端部4mm左右。研究了通过获得的油水分布图像计算含油饱和度的方法,其结果与传统方法一致,误差在10%以内,这也说明了油水分布图像的可靠性。这不仅为计算饱和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而且该方法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分析任意局部位置的油水饱和度。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岩心微流动过程中流体分布的可视化方面,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动可视化 低场核磁共振 油水分布 端部残滞 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纳米SiO_2对微管道流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狄勤丰 李战华 +3 位作者 施利毅 吴非 顾春元 余祖斌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9-111,119,共4页
通过微管道流动试验,探讨疏水纳米S iO2的降压增注机理。在微尺度流动中,由于表面积/体积非常大,液固界面性质对流动有很大影响。在不同管壁界面条件下,用超纯水在内径约为25μm的毛细管内进行流动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压力下,经过... 通过微管道流动试验,探讨疏水纳米S iO2的降压增注机理。在微尺度流动中,由于表面积/体积非常大,液固界面性质对流动有很大影响。在不同管壁界面条件下,用超纯水在内径约为25μm的毛细管内进行流动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压力下,经过油基疏水纳米S iO2试剂处理后,水在微管中的流量有了较明显地提高;疏水纳米S iO2吸附能够使微管管壁具有超疏水性,从而产生水流滑移效应,达到减阻增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道 疏水纳米SiO2 滑移效应 减阻 微流动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纳米颗粒在岩心表面的吸附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新亮 狄勤丰 +2 位作者 张任良 顾春元 王掌洪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13,共4页
采用纳米颗粒吸附法可以在岩心表面构建具有微纳米结构的强/超疏水表面,进而在该表面产生水流滑移,从而达到降低水流阻力及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的目的。研究分析影响纳米颗粒在岩心表面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可以指导纳... 采用纳米颗粒吸附法可以在岩心表面构建具有微纳米结构的强/超疏水表面,进而在该表面产生水流滑移,从而达到降低水流阻力及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的目的。研究分析影响纳米颗粒在岩心表面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可以指导纳米降压增注材料的开发和矿场试验。通过制作纳米颗粒吸附岩心片,测试岩心片表面接触角的大小来分析纳米颗粒质量浓度、吸附时间、试验温度和pH值等对纳米颗粒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颗粒质量浓度、关井时间和试验温度都存在使纳米颗粒吸附表面的接触角达到最大的最佳值。碱性环境对纳米颗粒吸附的影响较大,而酸性环境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吸附 疏水表面 影响因素 矿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性纳米SiO_2增注剂的降压作用机理 被引量:35
20
作者 狄勤丰 顾春元 +1 位作者 施利毅 方海平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1-94,共4页
根据最新的纳米点阵滑移效应,提出疏水性纳米SiO2降压增注剂的作用机理。疏水性纳米颗粒吸附在地层孔道表面,取代水化层,形成纳米层,使孔壁表面体现为强疏水性,导致水流产生了水流滑移效应,较大幅度的降低了流动阻力,从而提高了水流速... 根据最新的纳米点阵滑移效应,提出疏水性纳米SiO2降压增注剂的作用机理。疏水性纳米颗粒吸附在地层孔道表面,取代水化层,形成纳米层,使孔壁表面体现为强疏水性,导致水流产生了水流滑移效应,较大幅度的降低了流动阻力,从而提高了水流速度。通过润湿性变化、吸附电镜扫描等系列实验,证明了岩石微孔道中产生纳米滑移效应的可能性。流动试验结果表明,经纳米流体处理后,岩石的水相渗透率大幅提高,平均达到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性纳米SiO2 滑移效应 润湿性 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