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意生存的精神传统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韩经太 《求索》 CSSCI 2002年第1期103-103,共1页
关键词 诗意 现代意义 李白 苏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名句”呈现“境界”——中国诗学阐释学重构的一种模型 被引量:4
2
作者 韩经太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32,共6页
本文旨在提出中国诗学之当代阐释学重构的一种模型。重新回到王国维以《人间词话》为标志的诗学构型模式,从"有境界"者"自有名句"的首要命题切入,确认中国诗学作为汉语文学精华的核心精神,是"名句"呈现&q... 本文旨在提出中国诗学之当代阐释学重构的一种模型。重新回到王国维以《人间词话》为标志的诗学构型模式,从"有境界"者"自有名句"的首要命题切入,确认中国诗学作为汉语文学精华的核心精神,是"名句"呈现"境界"的"道术"一体化思维。新世纪中国诗学的阐释学重构,一方面展开为中外人文交流视阈下"西学"阐释的中国化再阐释,以此而发现中国诗学以直觉意象呈现情韵理趣的独到造诣;一方面展开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视阈下的"古典"阐释的现代化再阐释,以此重塑中华民族寄托政治清廉之愿景于荒古清刚之景象的人格理想。"名句"呈现"境界"当然只是中国诗学生成原理的表现形态之一,充分阐释这一原理的学术实践,大有益于深入把握中华思想文化核心精神的整体学术事业,中华哲学美学"道术一体"的基本思维方式,缘此而得以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句 境界 中国诗学 阐释学重构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史学:历史逻辑与文学精神 被引量:1
3
作者 韩经太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9-93,共5页
本文尝试作历史逻辑与文学精神统一论。历史逻辑是历史规律和叙事主体之间的中介存在,历史规律实际上通过历史逻辑来规约人们的思想行为,文学史叙事的学术诉求在于历史逻辑。中国文学史学具有"以史为主"进而"以史为鉴&qu... 本文尝试作历史逻辑与文学精神统一论。历史逻辑是历史规律和叙事主体之间的中介存在,历史规律实际上通过历史逻辑来规约人们的思想行为,文学史叙事的学术诉求在于历史逻辑。中国文学史学具有"以史为主"进而"以史为鉴"的特殊历史逻辑,"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的历史逻辑造就了中国文学以"文学与政治"为中心课题的文学精神。如是历史逻辑具有提示读史者"别具只眼"的特殊功能,中国史书的话语策略与中国文学的语言艺术,也缘此而相互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学 历史逻辑 文学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道”离合之辩──对一种特定文学文化现象的历史透视
4
作者 韩经太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96年第2期79-86,共8页
中国文学文化史上的“文”、“道”离合之辩,主要包括文体古今之辩、道体醇杂之辩、“立身之道”与“文章之道”的异同之辩.它在宏观上处于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之内在思想联系的逻辑框架之中.和人们习惯上认为“道”学有碍“文”学的... 中国文学文化史上的“文”、“道”离合之辩,主要包括文体古今之辩、道体醇杂之辩、“立身之道”与“文章之道”的异同之辩.它在宏观上处于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之内在思想联系的逻辑框架之中.和人们习惯上认为“道”学有碍“文”学的观念相为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文学 文化 文道 离合之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情文化三题
5
作者 韩经太 《励耘学刊》 2008年第1期29-38,共10页
经济全球化带动着世界各民族文化纷纷出行,争取在世界性公共空间里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地位,对每一个自尊自强的民族来说,这既是历史大机遇,也是文化大挑战。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值此国家经济实力迅速提升之际,如何在... 经济全球化带动着世界各民族文化纷纷出行,争取在世界性公共空间里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地位,对每一个自尊自强的民族来说,这既是历史大机遇,也是文化大挑战。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值此国家经济实力迅速提升之际,如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新高度上确认自己民族的文化身份,已是一个国人高度关注的问题。文明发展涵涉广泛,从草根民俗到庙堂礼乐,从物质遗存到精神理念,几乎无所不包,即使是沿着学术话语的习惯来言说,也需要统揽儒、道(佛)文化而提炼其哲学精神。而恰恰在这一点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 国家经济实力 道德主义 自尊自强 精神理念 公共空间 物质遗存 中国传统文化 经济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悠久的两难:古典文学精神与文人心态模式
6
作者 韩经太 《湖南社会科学》 2001年第4期100-100,共1页
中国古典文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文人心态,在总体上呈现出的两难态势,可以用辩护心态和批判意识的内在矛盾来概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笔谈 被引量:1
7
作者 傅璇琮 邓绍基 +6 位作者 张海明 蒋寅 刘石 钱志熙 张晶 左东岭 韩经太 《湖南社会科学》 2001年第4期96-96,共1页
2001年4月 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邀请北京部分高 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古典文学专家,就“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的建构”的课题,围 绕“古典文学对华夏民族性、传统人格形成的影响、“古典文学... 2001年4月 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邀请北京部分高 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古典文学专家,就“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的建构”的课题,围 绕“古典文学对华夏民族性、传统人格形成的影响、“古典文学中表现的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 “古典文学中表现的文人心态”、“古典文学对于精神史研究的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现 将部分学者的发言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史 传统人格 华夏民族 文学史 古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笔染沧江虹月 思穿冷岫孤云——白石词美学风貌初窥 被引量:1
8
作者 韩经太 《北方论丛》 1986年第5期43-52,共10页
白石词,不失为南宋词坛的一座高峰。张炎对之赞不绝口,并专立“清空”之说以相称许,黄升亦称其“词极精妙,不减清真”①。至于清代词学复兴之际,朱彝尊更为推崇,以为“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姜尧章氏最为杰出”②。
关键词 白石词 美学风貌 江虹 南宋词 “清空” 清代词学 朱彝尊 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真风骨”刍论
9
作者 韩经太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105-110,共6页
(一) 郑文焯是致力于《清真词》研究的清代学者之一,其《片玉词批本》云: 清真风骨,原于唐人刘梦得、韩致光,与屯田所作异甚而同工。其格调之奇高,文采之深美,亦相与颉颃,未易轩轾也。郑氏追溯渊源,说周邦彦与刘禹锡、韩偓一脉相承,是... (一) 郑文焯是致力于《清真词》研究的清代学者之一,其《片玉词批本》云: 清真风骨,原于唐人刘梦得、韩致光,与屯田所作异甚而同工。其格调之奇高,文采之深美,亦相与颉颃,未易轩轾也。郑氏追溯渊源,说周邦彦与刘禹锡、韩偓一脉相承,是自有其道理的。刘禹锡,时处中唐,“元和初,以附王叔文被贬,为八司马之一。召还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邦彦 刘禹锡 清真词 清代学者 作者 讽刺 王国维 王叔文 执政 咏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三百”精神的发掘与传承
10
作者 韩经太 《斯文》 2020年第1期3-8,共6页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诗三百”是一个最富于经典意义的词语。从作为“五经”之首的《诗经》三百零五篇,到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及世间层出不穷的“三百首”选本系列,千百年来,伴随着经典的大众化普及,同时也伴随着普通受众的经典化诉...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诗三百”是一个最富于经典意义的词语。从作为“五经”之首的《诗经》三百零五篇,到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及世间层出不穷的“三百首”选本系列,千百年来,伴随着经典的大众化普及,同时也伴随着普通受众的经典化诉求,一种堪称“三百首”诗学精神建构史的历史进程,在历代诗词选家的自觉推动下,无形而又有序地一直延伸到新世纪的今天。今天的时代,是一个高度关注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精神之阐发弘扬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过度的市场化开发与迎合应试教育的文化传播谋略不谋而合的时代。身处此时,在顺物自然的从容不迫中,保持几分对诗意美感的人文性灵的纯爱,更保持几分对悠远深沉的中华诗词抒写主题的敬重,并因此而注重于对经典诗词之情思韵味的熟参妙悟,最终将有助于发掘和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当代文化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三百首》 核心精神 市场化开发 诗三百 三百首 经典诗词 顺物自然 经典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舍创作个性新探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辉 韩经太 《天津师大学报》 1986年第5期54-59,共6页
当我们在更新的文艺科学观念的启示下去观察中国现代文学时,我们的注意力首先被老舍所吸引。老舍,属于这样一种作家,他的作品不无表现时代主调的时候,但其创作个性所在却显然是倾向于对一个民族性的历史主题的执着表现。这并不意味着他... 当我们在更新的文艺科学观念的启示下去观察中国现代文学时,我们的注意力首先被老舍所吸引。老舍,属于这样一种作家,他的作品不无表现时代主调的时候,但其创作个性所在却显然是倾向于对一个民族性的历史主题的执着表现。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创作不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但问题的实质却在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个性 中国现代文学 生活质感 民族历史 时代色彩 文化反思 中国国民性 民族文化 老舍作品 民族性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老庄:重新解读中国哲思美论的创造智慧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经太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8,共13页
重塑老庄,意味着聚焦老庄思想而重新解读中国哲思美论的创造性智慧,包括三方面:其一,从中国哲思美论之主体论出发,解析老子宇宙阐释学中创生之际的“有名”“无名”之辩和庄子“与造物者游”主体自觉中的“有待”“无待”之辩,揭示老庄... 重塑老庄,意味着聚焦老庄思想而重新解读中国哲思美论的创造性智慧,包括三方面:其一,从中国哲思美论之主体论出发,解析老子宇宙阐释学中创生之际的“有名”“无名”之辩和庄子“与造物者游”主体自觉中的“有待”“无待”之辩,揭示老庄一体视域下“有无之辩”的核心精神,即相向超越的主体精神;其二,从中国哲思美论之生存论出发,解析庄子“鱼水之喻”语境下“坐忘”和“相忘”相互依存的思想观念,揭示其“相忘”论的思想内核,即与自然生态文明相互生成的社会生态文明理念;其三,从中国哲思美论之实践论出发,解析庄子技艺美境阐释中的经典寓言,揭示其挑战极限的典型人格和进技悟道的艺术哲学的实践论的核心命题,即“与忘言者言”“无厚入有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哲思美论 创造性智慧
原文传递
自主原则与原创精神——构建中国文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论自觉
13
作者 韩经太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3,共9页
体现自主原则与原创精神的中国文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现在函需实践论的自觉。实践论之论纲有四:一是确立文学“第一命题”中“人”的中心地位,为此而辨析历史性展开的“人学三维”,进而明确其现代化整合的精神路标;二是确认契合于中国... 体现自主原则与原创精神的中国文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现在函需实践论的自觉。实践论之论纲有四:一是确立文学“第一命题”中“人”的中心地位,为此而辨析历史性展开的“人学三维”,进而明确其现代化整合的精神路标;二是确认契合于中国文学特色特质的古今通观和分科跨界关注方式,在涵涉中国特色“三大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中,以“道术不二”的实践论自觉探索难题化解之道术;三是聚焦中国当代美学“美在意象”说所提炼的中心话语“意象”,通过还原“意象”原创之际的文学理论语境,深入揭示“意象与语言一体化思维”的核心原理,并凸显关于“语言是意象之家”的中国表述之话语智慧;四是基于现实艺术生活的理论需求,提炼富有现代活力的先哲庄子“天籁”说为中国文学之艺术至境的精神标识,并在“天籁”的创新阐释中发现其作为“第二个结合”之“结合点”的特殊底蕴,基于此而进一步探询“美的规律”。实践论自觉需要不断深化和拓展的问题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 原创 中国文学 知识体系 实践论
原文传递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构建的原创性指向
14
作者 韩经太 《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5期8-10,共3页
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创新构建,关乎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创造性的构建思路必然是伴随着同样富有原创性的思想讨论而水到渠成地呈现出来的。因此,今天中国人文学界的首要任务,是就中国特色“三大... 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创新构建,关乎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创造性的构建思路必然是伴随着同样富有原创性的思想讨论而水到渠成地呈现出来的。因此,今天中国人文学界的首要任务,是就中国特色“三大体系”构建的关键性问题展开富有原创性的自由讨论。“三大体系”创新构建的着力焦点和检验标准聚焦“话语体系”并以此为“三大体系”创新构建之着力点,然后通过“三大体系”的内在互动机制而持续发力,最终实现“三大体系”的整体创新,应该说是一种切合现实需求的路径选择。不言而喻,切合现实需求的路径选择,必然要接受是否满足现实需求的实践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检验标准 自由讨论 构建思路 创新构建 三大体系 整体创新 原创性
原文传递
也论中国诗学的“意象”与“意境”说——兼与蒋寅先生商榷 被引量:37
15
作者 韩经太 陶文鹏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1-111,共11页
沟通中西诗学批评 ,确认和阐释中西诗学的通用概念 ,有理论建设的积极意义。蒋寅对“意象”和“意境”的阐释 ,并未清晰地区分世界“通用”与中国“专用”之间、历代通用与当时专用之间的不同。文章认为 :“通用”性的阐释必须满足中国... 沟通中西诗学批评 ,确认和阐释中西诗学的通用概念 ,有理论建设的积极意义。蒋寅对“意象”和“意境”的阐释 ,并未清晰地区分世界“通用”与中国“专用”之间、历代通用与当时专用之间的不同。文章认为 :“通用”性的阐释必须满足中国诗歌艺术对相应理论阐释的需要 ,并适应它的历史经验 ;最好在本来不谋而合的地方寻找“通用”性阐释的理论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诗歌 意象 意境 意想论 情景论 王昌龄 王国维 阐释
原文传递
中国诗学“意境”阐释的若干问题——与蒋寅先生再讨论 被引量:13
16
作者 韩经太 陶文鹏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5-87,共13页
"意境"阐释是中国诗学古今贯通的课题。"意境"阐释中的历史意识,始终与美学意识交织在一起,需要针对具体问题作出理性的辨析。基于魏晋以来诗歌艺术实践的唐宋"意境"诸说,除明确提出"意境"概... "意境"阐释是中国诗学古今贯通的课题。"意境"阐释中的历史意识,始终与美学意识交织在一起,需要针对具体问题作出理性的辨析。基于魏晋以来诗歌艺术实践的唐宋"意境"诸说,除明确提出"意境"概念之外,更有关于"意"与"境"之结构模式的深入阐释。苏轼"境与意会"说是中国古典"意境"阐释的基本意向。明清以来的"意境"阐说具有现象描述和价值判断的双重内涵。王国维在认可严羽"兴趣"说、王士祯"神韵"说的前提下进而"探其本"。探讨中国诗学的"意象"和"意境"说,需要本着具体语境具体分析的精神来精细解读相关文本,需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批评概念间的"丛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境界 阐释意向 文本精读 王国维 丛生关系
原文传递
中国诗学的平淡美理想 被引量:20
17
作者 韩经太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73-192,共20页
本文对中国诗学的平淡美理想进行了阐释和剖析。作者认为:平淡美作为诗学理想的自觉过程,经历了南朝诗学、皎然诗论以及宋初诗文革新理论三个阶段;平淡诗美主要有源自儒家"平和"思想的骚雅式平淡、源自道家"冲和"... 本文对中国诗学的平淡美理想进行了阐释和剖析。作者认为:平淡美作为诗学理想的自觉过程,经历了南朝诗学、皎然诗论以及宋初诗文革新理论三个阶段;平淡诗美主要有源自儒家"平和"思想的骚雅式平淡、源自道家"冲和"思想的清虚式平淡以及二者参融而成的悲壮寓于平淡之中这三种形态;平淡诗美的价值范畴,主要有清美、生涩、韵味三个方面。文章指出,中国诗学对平淡美理想的执著表明了其自身的丰厚而深长,而东方诗国的心灵,亦因此而更显得高深而明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淡美 中国诗学 诗学理想 诗美 道家 诗文革新 皎然 南朝 梅尧臣 骚雅
原文传递
“清”美文化原论 被引量:27
18
作者 韩经太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2-174,共13页
本文旨在考察作为文化和诗学范畴的“清”的原生意义。从新出土文献与经典文本的相互印证入手 ,通过辨析古人“水原”型思维、素白美心理、公理信仰及“风”诗传统的早期历史形态 ,分别揭示“水镜”玄鉴、冰玉意象、“死直”人格及“危... 本文旨在考察作为文化和诗学范畴的“清”的原生意义。从新出土文献与经典文本的相互印证入手 ,通过辨析古人“水原”型思维、素白美心理、公理信仰及“风”诗传统的早期历史形态 ,分别揭示“水镜”玄鉴、冰玉意象、“死直”人格及“危言”讽谏等作为中国传统“清”美文化之原生内容的生成机制 ,并从中提炼出公理信仰、纯洁人格和平静心态三者的结合为“清”美思想的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美文化 水镜玄鉴 死直 公理 君子独清 文化
原文传递
传统“诗史”说的阐释意向 被引量:14
19
作者 韩经太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9-183,共15页
本文梳理了中国古典诗学中“诗史”这一重要概念的演变脉络,着重发掘了传统文人在阐释“诗史”的过程中所遗留的思想经验和历史隐秘,认为“诗史”之所以能够出于杜诗学而广播于诗学领域,是由于中国文化中有着诗史大传统的人文底蕴,... 本文梳理了中国古典诗学中“诗史”这一重要概念的演变脉络,着重发掘了传统文人在阐释“诗史”的过程中所遗留的思想经验和历史隐秘,认为“诗史”之所以能够出于杜诗学而广播于诗学领域,是由于中国文化中有着诗史大传统的人文底蕴,而“诗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史”传统 《春秋》 《诗》 “变风变雅” “问题意识” 司马迁 《毛诗序》 《春秋》笔法 杜诗学 大传统
原文传递
宋词与宋世风流 被引量:13
20
作者 韩经太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142-155,共14页
本文从宋世风流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宋词兴盛的内外动因、宋词从传声的艺术转化为吟咏的文学的过程,以及宋词婉约本色的建构模式。作者认为,宋世风流既指那种与都市商业繁荣相团依的歌舞佐酒、浅斟低唱的文化生活时尚,也指在宋学与禅学的... 本文从宋世风流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宋词兴盛的内外动因、宋词从传声的艺术转化为吟咏的文学的过程,以及宋词婉约本色的建构模式。作者认为,宋世风流既指那种与都市商业繁荣相团依的歌舞佐酒、浅斟低唱的文化生活时尚,也指在宋学与禅学的特殊背景下不妨随俗蝉娟的士林风习。宋世风流与宋代特殊的文化政策和经济政策,是造成词体大盛于宋的内外动因。而士林风流与市井风流合拍,亦即雅俗合拍、传统风范与现实风情合拍,导致了应歌便唱之旨与吟咏自足之趣的交接、碰撞和转型性融合;同时,也导致了兼容流丽娇媚与雄深雅健两端而终成风流儒雅之格的婉约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 周邦彦 苏轼 李清照 婉约词 词体 《碧鸡漫志》 文学性 浅斟低唱 唱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