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水质荧光指纹的污水处理厂异常进水溯源新方法
1
作者 胡远 冯亮 +5 位作者 柴一荻 沈毅 丁明辉 韩林宝 王士峰 程澄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4年第6期1-7,共7页
运用水质荧光指纹溯源技术对南方某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水量6万t/d)的异常进水进行污染溯源。水质荧光指纹比对结果显示,异常进水的疑似污染源为塑胶/橡胶类废水。通过与污水管网水样的水质指纹比对,快速锁定异常进水来自污水管网10#处... 运用水质荧光指纹溯源技术对南方某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水量6万t/d)的异常进水进行污染溯源。水质荧光指纹比对结果显示,异常进水的疑似污染源为塑胶/橡胶类废水。通过与污水管网水样的水质指纹比对,快速锁定异常进水来自污水管网10#处(此处发现污染排放暗管P1),该处水样的ρ(COD_(Cr))高达772 mg/L,超《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三级标准0.54倍;进而根据某塑胶企业生产原废水与P1的水质荧光指纹相似度高达99%,以及原废水的ρ(COD_(Cr))高达11551 mg/L,确定其为此次异常进水的污染来源。由于该企业法定污水排放口水质正常,故可以确定,该企业偷排生产原废水进入污水管网。此次溯源耗时5.5 h。利用水质荧光指纹污染溯源技术快速精准锁定污染源头,及时控制污染源头排放,避免了污水处理厂水质进一步恶化,有效保障了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这次实践应用研究表明,水质荧光指纹污染溯源技术可以在污水管网的复杂水质条件下完成快速精准的污染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异常进水 水质荧光指纹 污染溯源 偷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环境下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纤维水镁石中Fe(Ⅱ)与Fe(Ⅲ) 被引量:3
2
作者 韩林宝 代群威 +3 位作者 党政 赵玉连 黄云碧 董发勤 《冶金分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5-29,共5页
纤维水镁石中同时存在有不同价态的Fe即Fe(Ⅱ)与Fe(Ⅲ),这对开展水镁石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不同价态Fe含量测定过程中存在Fe(Ⅱ)在空气中易氧化成Fe(Ⅲ)而导致测定不准确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实验采用厌氧培养箱作为操作环境,对纤... 纤维水镁石中同时存在有不同价态的Fe即Fe(Ⅱ)与Fe(Ⅲ),这对开展水镁石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不同价态Fe含量测定过程中存在Fe(Ⅱ)在空气中易氧化成Fe(Ⅲ)而导致测定不准确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实验采用厌氧培养箱作为操作环境,对纤维水镁石的处理均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利用邻菲罗啉与经盐酸羟胺还原产生的总Fe(Ⅱ)显色反应原理测定纤维水镁石中的总Fe,之后测定过程中不加盐酸羟胺与邻菲罗啉反应测定溶液中的Fe(Ⅱ),利用总Fe与Fe(Ⅱ)的差值测定Fe(Ⅲ),从而实现了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对纤维水镁石中Fe(Ⅱ)与Fe(Ⅲ)的准确测定。试验发现在波长为510nm,显色体系pH值为2~5,显色时间为10min条件下,Fe(Ⅱ)质量浓度在0.02~5.0mg/L范围内与其吸光度符合比尔定律,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 9。采用实验方法对两个纤维水镁石样品分别进行6次平行测定,结果显示总Fe、Fe(Ⅱ)及Fe(Ⅲ)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均小于1%。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进行全Fe测定结果对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保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水镁石 Fe(Ⅱ) Fe(Ⅲ) 邻菲罗啉 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菌吸附锶离子后沉淀物的减量化处理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岩 代群威 韩林宝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32-237,共6页
为了探讨酵母菌吸附Sr^(2+)后沉淀物的处理及Sr^(2+)浓缩条件,在不同焚烧温度和不同焚烧时间下对絮凝后的样品进行焚烧处理,同时对焚烧产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扫描电镜-能谱(SEM-EDS)、热重(TG-DTG)分析;并对... 为了探讨酵母菌吸附Sr^(2+)后沉淀物的处理及Sr^(2+)浓缩条件,在不同焚烧温度和不同焚烧时间下对絮凝后的样品进行焚烧处理,同时对焚烧产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扫描电镜-能谱(SEM-EDS)、热重(TG-DTG)分析;并对焚烧产物中的Sr^(2+)进行了进一步的酸浸提取、浓缩。研究结果显示:焚烧温度1 200℃,焚烧时间1.0h,样品减容率和减量率分别为92.9%和91.0%;生成了较为稳定的Al2O3、AlPO_4、Sr_5Al_2O_8等主要物质;TG-DTG分析显示样品热解温度主要集中在800℃以下,质量损失约达90.0%;在硝酸浓度为3 mol/L、固液比为1∶75、浸取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Sr^(2+)的浸取率为98.1%,浓缩率为8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Sr^2+ 沉淀物 减量化处理 富集与浓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纯及对Cd2+钝化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董净 代群威 +4 位作者 赵玉连 邓远明 黄雪菊 韩林宝 罗红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4-40,共7页
该研究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耐镉性较好的细菌,通过对其生长特性、菌液Cd2+浓度变化及矿化产物特性分析,探究菌株对Cd2+的钝化行为及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实验菌株初步被确定为硫酸盐还原菌(SRB)。SRB的去除效果随Cd2+浓度增大而降低... 该研究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耐镉性较好的细菌,通过对其生长特性、菌液Cd2+浓度变化及矿化产物特性分析,探究菌株对Cd2+的钝化行为及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实验菌株初步被确定为硫酸盐还原菌(SRB)。SRB的去除效果随Cd2+浓度增大而降低。在其生长过程中液相pH不断升高,有利于诱导合成硫化镉。当Cd2+初始浓度为10 mg/L时,菌株对Cd2+的去除率达到95%。此时,SRB的适应性最强且钝化效果稳定。Cd2+初始浓度为40 mg/L时,菌株对Cd2+的去除率为75%。通过SEM-EDS和XRD表征确定其矿化产物为硫化镉。研究显示,SRB可以有效钝化游离态的重金属离子,有望为突发性、高浓度重金属污染地区的原位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菌 土壤重金属污染 Cd2+钝化 生物矿化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氮硫杆菌的筛选及其对锶离子的矿化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邬琴琴 代群威 +4 位作者 韩林宝 王岩 党政 赵玉连 Nazar Muhammad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7-192,共6页
放射性污染日益严重,其中锶污染作为土壤典型污染之一成为研究热点。土壤中存在着一些矿化菌,能够对锶离子进行矿化固定。本实验对从土壤中分离的3株脱氮硫杆菌的特性及其对Sr^(2+)的矿化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该菌对1.0g/L模拟Sr^(2+)污... 放射性污染日益严重,其中锶污染作为土壤典型污染之一成为研究热点。土壤中存在着一些矿化菌,能够对锶离子进行矿化固定。本实验对从土壤中分离的3株脱氮硫杆菌的特性及其对Sr^(2+)的矿化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该菌对1.0g/L模拟Sr^(2+)污染的去除率可达80%。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结果显示,矿化产物为硫酸锶。可见,利用脱氮硫杆菌治理土壤中Sr^(2+)污染具有可行性,该方法将会有一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氮硫杆菌 筛选 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CdS纳米晶的绿色合成、结构及光谱性质研究
6
作者 王珣 谢瑞士 +1 位作者 韩林宝 卓瑞双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34-1338,共5页
本文利用一种绿色合成工艺,采用巯基乙酸作为配体,在水溶液中成功合成了水溶性的Cu∶CdS纳米晶。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场发射扫描电镜显微分析(FE-SEM)、能量色散X射线谱(EDX)、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 本文利用一种绿色合成工艺,采用巯基乙酸作为配体,在水溶液中成功合成了水溶性的Cu∶CdS纳米晶。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场发射扫描电镜显微分析(FE-SEM)、能量色散X射线谱(EDX)、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对样品的晶体学性质、结构、形貌、成分、吸收光谱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着重研究了掺杂浓度对Cu∶CdS纳米晶的晶体学性质及吸收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的Cu∶CdS纳米晶为立方相,通过谢乐公式估算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2 nm;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产物的晶胞参数也逐渐增大,表明Cu离子已经掺入到CdS纳米晶中,该发现与EDX结果相吻合。FT-IR红外光谱发现,配体巯基乙酸成功包覆在纳米晶的表面。UV-vis吸收谱表明,掺杂后的Cu∶CdS纳米晶的吸收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这种红移主要是Cu离子在CdS纳米晶中的掺杂而形成电子能级跃迁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合成 掺杂纳米晶 CDS 晶体结构 光谱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