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侵袭性凸面脑膜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改峰 岳新灿 +2 位作者 韩怀彬 刘德中 张晓阳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12-213,共2页
目的总结侵袭性凸面脑膜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侵袭性凸面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随访资料。结果 60例均行显微切除,病理学均为良性脑膜瘤。脑膜侵袭型38例,SimpsonⅠ级、Ⅱ级切除18例,Ⅲ级切... 目的总结侵袭性凸面脑膜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侵袭性凸面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随访资料。结果 60例均行显微切除,病理学均为良性脑膜瘤。脑膜侵袭型38例,SimpsonⅠ级、Ⅱ级切除18例,Ⅲ级切除20例;颅骨侵袭型22例,SimpsonⅠ级、Ⅱ级切除12例,Ⅲ级切除10例。Ⅲ级切除者术后均行普通放疗。平均随访3.4年:死亡12例,其中单纯手术治疗9例,术后放疗治疗3例。复发18例,脑膜侵袭型13例,其中未放疗7例,放疗6例;颅骨侵袭型5例,其中未放疗4例,放疗1例。结论侵袭性凸面脑膜瘤具有良性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术中浸润特点及细胞学良性特征是诊断依据,手术切除程度和术后放疗是影响其复发的两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肿瘤浸润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变性凸面脑膜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特点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德中 岳新灿 +5 位作者 李改峰 韩怀彬 张晓阳 郭亚洲 苑来生 李锴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0年第30期13-14,共2页
目的探讨间变性凸面脑膜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学证实的间变性凸面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按照Simpson切除标准,Ⅰ级切除14例,Ⅱ~Ⅲ级切除6例。术后予普通放疗10例。随访6个月~5年(平均3.4年),... 目的探讨间变性凸面脑膜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学证实的间变性凸面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按照Simpson切除标准,Ⅰ级切除14例,Ⅱ~Ⅲ级切除6例。术后予普通放疗10例。随访6个月~5年(平均3.4年),死亡4例,其中单纯手术组3例,术后放疗组1例;复发6例,其中单纯手术组4例,术后放疗组2例。结论间变性凸面脑膜瘤具有良性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其影像学有其自身特点,病理学是确诊的依据,单纯手术治疗仅能减少肿瘤细胞数量,术后放疗可延缓肿瘤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脑膜瘤 大脑凸面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及术中面神经保护2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岳新灿 刘德中 +2 位作者 韩怀彬 郭亚洲 李锴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1年第19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保护技术及方法。方法 21例听神经瘤全部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在显微外科基础上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术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方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3例。...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保护技术及方法。方法 21例听神经瘤全部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在显微外科基础上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术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方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3例。面神经解剖保留17例,无死亡病例。术后出院时按House-Brackmann分级,面神经Ⅰ~Ⅱ级13例,Ⅲ~Ⅳ级6例,Ⅴ~Ⅵ级2例。结论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及面神经保护的术中技巧是面神经保护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面神经保护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7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岳新灿 刘德中 韩怀彬 《四川医学》 CAS 2011年第7期1124-1125,共2页
目的探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6年4月-2010年6月采用侧脑室外引流、腰大池持续引流及脑室内注入尿激酶帮助血凝块溶解引流等方法治疗76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难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76例中恢复良好55例... 目的探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6年4月-2010年6月采用侧脑室外引流、腰大池持续引流及脑室内注入尿激酶帮助血凝块溶解引流等方法治疗76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难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76例中恢复良好55例(包括恢复社会活动、生活自理和部分自理);卧床8例;重残6例;死亡7例。结论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病情危重,并发症多,治疗复杂,通过积极手术,侧脑室外引流、腰大池持续引流及尿激酶的应用,合理的药物治疗,正确操作及精心护理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出血 破入脑室 侧脑室引流 腰大池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夹闭1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岳新灿 张晓阳 +6 位作者 刘德中 李改峰 韩怀彬 苑来生 郭亚洲 李锴 刘霄 《中外医学研究》 2011年第26期110-111,共2页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0年7月行显微外科手术夹闭的1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结果成功夹闭18例,术中行动脉瘤包裹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一旦诊断明确,应积...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0年7月行显微外科手术夹闭的1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结果成功夹闭18例,术中行动脉瘤包裹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一旦诊断明确,应积极处理,延迟手术会增加再破裂出血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外伤性脑梗死临床诊断及发病机制探讨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改峰 韩怀彬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第3期48-48,76,共2页
目的总结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均有轻微头外伤史,伤后3 h临床症状不明显,伤后6 h^2 d均出现明显肢体偏瘫,伤后早期(<6 h)头部CT平扫无... 目的总结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均有轻微头外伤史,伤后3 h临床症状不明显,伤后6 h^2 d均出现明显肢体偏瘫,伤后早期(<6 h)头部CT平扫无脑梗死征象,而MRDWI序列斑点状高信号,伤后6 h^2 d均见基底节区及侧脑室体部后外侧CT低密度、MRIT1低、T2高信号的小梗死灶,脑水肿轻。结论小儿外伤性脑梗死伤后临床症状轻微,病情进展相对迟缓,外侧豆文动脉易于发病,MRI及时检查可尽早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脑外伤 影像学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8例报告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晓阳 刘德中 +1 位作者 李改峰 韩怀彬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8期29-31,共3页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8例经3D-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按Hunt-Hess分级:0级4例,Ⅰ级8例,Ⅱ级8例,Ⅲ级4例,Ⅳ级3例,Ⅴ级1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并随访。结果术后恢复良好22例,重残4例,死亡2例。...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8例经3D-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按Hunt-Hess分级:0级4例,Ⅰ级8例,Ⅱ级8例,Ⅲ级4例,Ⅳ级3例,Ⅴ级1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并随访。结果术后恢复良好22例,重残4例,死亡2例。术后随访26例行3D-DSA复查无颅内动脉瘤显影。术后脑积水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恢复正常。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病人病情、手术方式及操作技巧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的钻孔抽吸治疗
8
作者 刘德中 岳新灿 +3 位作者 王红卫 付涛 韩怀彬 原旭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88-188,共1页
关键词 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 钻孔抽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例第四脑室髓母细胞瘤临床分析
9
作者 刘德中 岳新灿 +5 位作者 李改峰 韩怀彬 张晓阳 郭亚洲 苑来生 李锴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0年第28期16-17,共2页
目的探讨第四脑室髓母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及显微手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第四脑室髓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14例全切,5例次全切。4例脑积水无缓解,2例一过性小脑性缄默症。全部病例随访3年无复发。结论第四脑室髓母细... 目的探讨第四脑室髓母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及显微手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第四脑室髓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14例全切,5例次全切。4例脑积水无缓解,2例一过性小脑性缄默症。全部病例随访3年无复发。结论第四脑室髓母细胞瘤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基底部及大小,主要为小脑性共济失调、高颅压症状及第四脑室底神经核功能障碍。MRI是术前诊断髓母细胞瘤的依据,显微手术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脑室肿瘤 髓母细胞瘤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对老年微创术后氧化应激因子、P物质和血小板反应蛋白2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韩怀彬 谢燕山 魏文鹏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1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微创术后高压氧治疗效果,另外对氧化应激因子、P物质(substance P,SP)、血小板反应蛋白2(thrombospondin 2,TSP2)表达水平进行研究。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微创术后高压氧治疗效果,另外对氧化应激因子、P物质(substance P,SP)、血小板反应蛋白2(thrombospondin 2,TSP2)表达水平进行研究。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接受微创手术的110例高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给予高压氧治疗,研究组55例给予丁苯酞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比治疗效果、术后血肿情况、氧化应激指标和血清SP、TSP2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脑水肿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脑血管平均流速、脑血管平均流量优于对照组,但是血管外周阻力、动态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超氧歧化酶水平高于对照组,丙二醛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SP高于对照组,而TSP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术后高压氧联合丁苯酞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可降低氧化应激、炎性水平和SP水平,改善脑部微循环,从而减少脑水肿并提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高压氧 丁苯酞 P物质 血小板反应蛋白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术式清除高血压脑出血血肿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怀彬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第36期139-140,共2页
目的探讨小骨开窗和血肿碎吸术两种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2月~2008年12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小骨开窗组和血肿碎吸组,分别采用小骨开窗术式和血肿碎吸术清除血肿。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 目的探讨小骨开窗和血肿碎吸术两种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2月~2008年12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小骨开窗组和血肿碎吸组,分别采用小骨开窗术式和血肿碎吸术清除血肿。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死亡人数、术后3个月内GCS评分、术后6个月Glasgow预后分级。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死亡人数、术后GCS评分、术后Glasgow预后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定位下的血肿碎吸术具有定位准确、操作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小骨开窗术 血肿碎吸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颅脑损伤致迟发性颅内血肿71例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怀彬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3期132-133,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颅脑损伤所致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诊疗过程中注意问题。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2月至2009年6月71例老年颅脑损伤所致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回顾分析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相关影像学资料。结果出院时行GCS... 目的探讨老年颅脑损伤所致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诊疗过程中注意问题。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2月至2009年6月71例老年颅脑损伤所致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回顾分析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相关影像学资料。结果出院时行GCS评定疗效,其中Ⅰ级(死亡)9例,Ⅱ级(植物生存)1例,III级(重残)5例,Ⅳ级(中级)7例,V级(良好)49例。病死率为12.6%,良好率为69.1%。结论老年颅脑损伤致迟发性颅内血肿多出现于颅脑损伤后72h内或清除其他颅内血肿后突然出现,高峰期是伤后24h。故密切观察老年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防止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对发生的颅内血肿及时诊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性颅内血肿 老年颅脑损伤 疗效分析 临床特点 颅内血肿患者 颅脑损伤患者 影像学资料 颅脑损伤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对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FMA、MBI评分、疗效及微循环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怀彬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7年第17期3237-3238,共2页
探究临床高压氧对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的疗效及微循环动力学的影响。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行微创术的脑出血患者病例中抽取120例,对照组60例采取基本治疗手段,观察组60例使用高压氧改善预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FMA、... 探究临床高压氧对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的疗效及微循环动力学的影响。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行微创术的脑出血患者病例中抽取120例,对照组60例采取基本治疗手段,观察组60例使用高压氧改善预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FMA、MBI平均得分及微循环动力学等指标数据。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治疗后FMA、MBI平均得分以及R值、动态阻力数值也较对照组有差异,以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临床脑出血患者行微创术后,选择高压氧能改善患者微循环,促进患者恢复,推荐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果影响 脑出血 微创术后 高压氧 微循环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外科切除术治疗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临床疗效观察
14
作者 韩怀彬 岳新灿 《中外医学研究》 2010年第3期50-51,共2页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1月。2009年1月34例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采用患侧低位翼点入路,行显微外科脑膜瘤切除术。结果34例患者中肿瘤全切...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1月。2009年1月34例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采用患侧低位翼点入路,行显微外科脑膜瘤切除术。结果34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27例,占79.4%;次全切5例,占14.7%;2例死亡,占5.8%。术中证实肿瘤基底部位于内侧蝶骨嵴。术后15例视力改善,4例恶化,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显微外科切除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时,正确恰当的入路、熟悉脑膜瘤周围的解剖结构以及熟练的操作手法是切除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蝶骨嵴 内侧型 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刺灌注引流治疗幕上硬膜外血肿临床疗效分析
15
作者 韩怀彬 《基层医学论坛》 2010年第4期135-136,共2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单纯性幕上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4月—2008年4月创伤性单纯性幕上硬膜外血肿患者36例,回顾性分析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经头颅CT确诊。治疗方法采用锥孔后应用尿激酶加自体血清灌注... 目的探讨创伤性单纯性幕上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4月—2008年4月创伤性单纯性幕上硬膜外血肿患者36例,回顾性分析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经头颅CT确诊。治疗方法采用锥孔后应用尿激酶加自体血清灌注引流。计算引流后第3天和第5天颅脑CT复查所显示的血肿量,观察引流第3,5天患者GCS评分。结果36例患者的硬膜外血肿清除速度及GCS评分改善程度明显,疗效较好。结论由于单纯性幕上硬膜外血肿临床症状不典型,需结合头颅CT确诊,锥孔后尿激酶加自体血清灌注引流清除血肿疗效好且创伤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肿 硬膜外 颅内 尿激酶 自体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根部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德中 高明 +2 位作者 张焕昭 苑来生 韩怀彬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1999年第4期36-37,共2页
关键词 面肌痉挛 神经根部 微血管减压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根部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
17
作者 刘德中 高明 +2 位作者 张焕昭 苑来生 韩怀彬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1999年第4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神经根部微血管减压 治疗 面肌痉挛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4脑室表皮样囊肿诊断及显微手术特点
18
作者 李改峰 韩怀彬 +5 位作者 岳新灿 刘德中 张晓阳 苑来生 郭亚洲 李锴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年第10期989-990,共2页
目的:探讨第4脑室表皮样囊肿临床诊断及显微手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第4脑室表皮样囊肿患者临床资料。结果:9例均行显微镜下全切除。1例无菌性脑室炎给予腰椎穿刺并鞘内注射激素痊愈。全部患者随访3 a无复发。结论:第4脑室表皮样... 目的:探讨第4脑室表皮样囊肿临床诊断及显微手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第4脑室表皮样囊肿患者临床资料。结果:9例均行显微镜下全切除。1例无菌性脑室炎给予腰椎穿刺并鞘内注射激素痊愈。全部患者随访3 a无复发。结论:第4脑室表皮样囊肿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大小,主要为小脑性共济失调、高颅压症状及第4脑室底神经核功能障碍。MRI是术前诊断主要依据,显微手术全切除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脑室肿瘤 表皮样囊肿 显微手术
原文传递
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下行夹闭术与传统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怀彬 《中国实用医刊》 2017年第9期50-52,共3页
目的 探讨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下行夹闭术与传统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患者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研究组在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 目的 探讨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下行夹闭术与传统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患者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研究组在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下行夹闭术,对照组行传统夹闭术.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夹闭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格拉斯哥评价量表(GOS)评分评估两组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完全夹闭率(100%)略高于对照组(89.47%),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89%)显著低于对照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恢复良好率(78.95%)明显高于对照组(5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夹闭术相比,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下行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夹闭效果好,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 造影技术 球囊临时阻断技术 夹闭术
原文传递
手术治疗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分析
20
作者 韩怀彬 岳新灿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年第3期192-193,共2页
目的探讨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12月至2008年12月松果体区肿瘤患者23例,其中生殖细胞瘤10例,脑膜瘤7例,胶质瘤3例,星形细胞瘤1例,室管膜瘤1例,胶质增生1例。22例患者共采用了经胼胝体... 目的探讨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12月至2008年12月松果体区肿瘤患者23例,其中生殖细胞瘤10例,脑膜瘤7例,胶质瘤3例,星形细胞瘤1例,室管膜瘤1例,胶质增生1例。22例患者共采用了经胼胝体后部人路、枕下小脑幕切开人路和幕下小脑上人路进行显微手术治疗,其中1例患者家属拒绝手术治疗。结果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6例,仅行肿瘤活检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月~5年,其中16例恢复良好;3例肿瘤复发后放弃治疗;4例死亡。结论松果体区肿瘤的病理类型以生殖细胞来源肿瘤常见,其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肿瘤全切除术,但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采用正确的手术入路和术中保护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松果体 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