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祁连海域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29
1
作者 韩品龙 张月巧 +3 位作者 冯乔 高建荣 张曼莎 王红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22-827,共6页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及南部奥陶纪露头勘察结果,尤其是中奥陶统平凉组页岩在盆地的西部及南部普遍存在,结合地表露头及盆内钻孔资料,系统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祁连海域早古生代奥陶纪不同时期沉积环境特点,分析了各沉积期的岩相古地...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及南部奥陶纪露头勘察结果,尤其是中奥陶统平凉组页岩在盆地的西部及南部普遍存在,结合地表露头及盆内钻孔资料,系统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祁连海域早古生代奥陶纪不同时期沉积环境特点,分析了各沉积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受中央古隆起形成和祁连海向东逐渐海侵影响,马家沟组一期到五期,地形坡度较缓,鄂尔多斯盆地古地理格局由祁连海向盆地内部分别发育开阔海台地、局限海台地到蒸发台地相沉积。马家沟组六期和平凉期以及其上的上奥陶统沉积时期,主要为开阔海台地、斜坡相和深水盆地相沉积,在台地向斜坡的转换部位发育一些生物碎屑灰岩及由珊瑚组成的生物礁滩相沉积,斜坡部位发育平凉组笔石页岩斜坡相沉积,构成了华北盆地边缘中—上奥陶统一套特殊的局部天然气勘探组合。鄂尔多斯祁连海域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和实际生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岩相古地理 祁连海 奥陶纪 斜坡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东部延长气区上古生界储层测井属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韩品龙 张小莉 +3 位作者 张立新 郭兰 孙佩 申贻博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52-956,共5页
通过岩心分析、测井资料综合解释和试井分析等手段,研究了陕北东部气区上古生界砂岩储层测井属性特征。研究区上古生界储层存在石英砂岩与长石砂岩两种类型,对应测井属性特征及其物性参数之间的关系、测井解释模型等均存在明显差异。针... 通过岩心分析、测井资料综合解释和试井分析等手段,研究了陕北东部气区上古生界砂岩储层测井属性特征。研究区上古生界储层存在石英砂岩与长石砂岩两种类型,对应测井属性特征及其物性参数之间的关系、测井解释模型等均存在明显差异。针对岩屑砂岩渗透率约束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应用声波-自然电位曲线重叠图幅度以及不同探测范围电阻率曲线之间的幅度关系,综合反映砂岩储层渗透率及其变化特征的方法,进而分析了储层含气性的测井属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低孔低渗 非均质性 测井属性 延长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与致密气开发特征与开发技术异同 被引量:58
3
作者 位云生 贾爱林 +3 位作者 何东博 王军磊 韩品龙 金亦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3-52,共10页
对比分析我国页岩气藏与致密气藏的开发特征与技术对策,对深刻认识和高效开发上述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在研究我国页岩气与致密气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对比分析了二者在开发策略与技术方法上的差异及对策。... 对比分析我国页岩气藏与致密气藏的开发特征与技术对策,对深刻认识和高效开发上述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在研究我国页岩气与致密气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对比分析了二者在开发策略与技术方法上的差异及对策。结果表明:(1)两种非常规气藏宏观上均具有储层致密、非均质性强且大面积连续分布的特点,页岩气储层集中分布,致密气储层多层分散分布;(2)两种气藏均具有异常低孔低渗特征,都需要通过改造达到工业产量,但压裂改造特征和流体渗流特征差异明显;(3)气井产量曲线均为"L"形,但页岩气早期产量递减更快、低产期的生产时间更长;(4)开采均需要优选相对富集区,采用小井距、优快钻井工艺技术,核心工艺是压裂改造,采用单井自然递减、井间接替的生产方式;(5)但上述二者的开发对策和技术方法各有所侧重、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同。结论认为:(1)页岩气开发对工程技术手段的依赖性更强,对开发技术要求更苛刻;(2)致密气储层的渗透性相对较好,压裂后仍表现出"相对均质"的开发特征,但受地层水影响,致密气高效开发技术同样面临着更高的要求;(3)致密气以成本为目标导向的开发技术是页岩气降低开发成本的主要方向,页岩气工厂化作业及新型压裂工艺技术有助于低品位资源的有效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海相页岩气 陆相致密气 地质特征 生产特征 开发策略与技术方法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天然气成藏研究 被引量:38
4
作者 刘全有 金之钧 +5 位作者 王毅 韩品龙 陶冶 王起琮 任站利 李文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47-858,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两套优质烃源岩,即上奥陶统背锅山组泥灰岩和中奥陶统平凉组中下部页岩,是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古油藏原油和现今靖边气田油型气的主要来源。两套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西部和西南部,呈"L"型展布,盆地内部缺失;... 鄂尔多斯盆地两套优质烃源岩,即上奥陶统背锅山组泥灰岩和中奥陶统平凉组中下部页岩,是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古油藏原油和现今靖边气田油型气的主要来源。两套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西部和西南部,呈"L"型展布,盆地内部缺失;它们累计厚度约50~350m。平凉泥岩TOC介于0.5%~1.2%,平均0.9%,厚度20~50m,而灰岩TOC主要分布在0.2%~0.4%区间,平均0.3%。背锅山组泥岩有机碳相对较高,TOC介于0.22%~3.3%,平均为0.93%。三叠纪末期,两套优质烃源岩生成的大量液态烃类进入中央古隆起控制的斜坡部位,形成古油藏;侏罗纪-早白垩世,地层持续加深和地温梯度升高,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达到高-过成熟阶段,古油藏温度超过180℃,原油开始热裂解生成天然气。油气的热裂解导致气藏压力不断增大,驱使部分气体进一步扩散运移。晚白垩世燕山运动IV幕,盆地东部大规模持续挤压抬升导致了原有油气藏经历了西高东低转变为东高西低的构造反转,形成构造枢纽。中央隆起带聚集油气的优势被改造,裂解形成的天然气向东或东北方向运移。但是运移过程中,东部盐岩、膏盐、致密碳酸盐岩侧向封堵。在靖边气田中心部位,由于奥陶系顶部缺失石炭系铁铝土岩封盖,使得部分石炭-二叠系生成的天然气沿着不整合面进入风化壳,形成从奥陶系来源的原油裂解气与石炭-二叠系生成的煤型气相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原油裂解气 构造枢纽带 铁铝土岩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成岩相与储层分布 被引量:42
5
作者 刘小洪 罗静兰 +2 位作者 郭彦如 韩品龙 赵俊英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6-632,共7页
利用室内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图像粒度、压汞分析等现代测试技术和数理统计、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了陕北延长组长6油层组成岩相与储层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分别造成砂岩中24.9%和12.0%的原生... 利用室内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图像粒度、压汞分析等现代测试技术和数理统计、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了陕北延长组长6油层组成岩相与储层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分别造成砂岩中24.9%和12.0%的原生孔隙丧失,溶解作用使孔隙间的连通性得到改善、渗透性提高。沉积相、埋藏条件和碎屑成分的不同导致地区之间成岩作用的差异。可划分出5种成岩相带:浊沸石胶结溶蚀相是储层发育的最有利区,绿泥石薄膜胶结粒间孔相是次有利成岩相带,碳酸盐+自生粘土充填微孔相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良好的储层,压实压溶致密相和浊沸石/碳酸盐胶结致密相不利于储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成岩相 长6储层 延长组 陕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构造演化对渤海湾油气形成和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53
6
作者 何海清 王兆云 韩品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13-322,共10页
华北地区的构造演化大致经历5个阶段,即陆核及基底形成阶段;中、新元古代裂陷槽发育阶段;古生代稳定地台发育阶段及其南北缘的造山作用;中生代中后期欧亚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过渡期;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域大发展时期。区域构造演化对... 华北地区的构造演化大致经历5个阶段,即陆核及基底形成阶段;中、新元古代裂陷槽发育阶段;古生代稳定地台发育阶段及其南北缘的造山作用;中生代中后期欧亚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过渡期;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域大发展时期。区域构造演化对渤海湾乃至华北地区油气的形成和分布具明显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中生代隆坳相间格局决定了古生代油气勘探的方向,是勘探新生古储潜山油气藏的主要地区;渤海湾盆地火山岩油气藏勘探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渤海湾裂陷盆地构造演化的阶段性使得油气藏的分布在垂向上具有“三层楼式”的含油模式;构造迁移性导致渤海湾盆地油气藏在平面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华北地区 渤海湾 油气成因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深层油气藏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19
7
作者 何海清 王兆云 韩品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6-9,共4页
渤海湾盆地深层(3.5km以深)是该地区目前最现实的油气勘探新领域。将其深层油气藏划分为3类共8个亚类:①构造型(背斜型、断块型和断鼻型);②非构造型(岩性型、地层超覆型和潜山型);③复合型(主要包括构造岩性型和构... 渤海湾盆地深层(3.5km以深)是该地区目前最现实的油气勘探新领域。将其深层油气藏划分为3类共8个亚类:①构造型(背斜型、断块型和断鼻型);②非构造型(岩性型、地层超覆型和潜山型);③复合型(主要包括构造岩性型和构造地层型)。认为渤海湾盆地深层油气分布规律与中浅层明显不同:①强烈拉张裂陷伴有压扭性应力作用的区域构造背景,形成沿走滑断裂带分布的深层油气聚集带;②已发现的深层油气藏均有紧邻生烃中心环带状分布的特点,深层源控规律更加明显;③凹陷内深层发育大型的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及复合型圈闭,是大规模油气聚集的重要条件;④凹陷内高密度流大砂体与构造相配置,是深层最佳成藏系统;⑤超高压异常带、异常孔隙带的存在是深层油气富集高产的决定性因素;⑥渤海湾盆地的构造迁移性(由周缘向中心,最后至渤海海域)使深层油气藏的层位平面分布有一定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油气藏类型 油气藏分布 深层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相干技术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延章 韩品龙 +3 位作者 池永红 牟智全 何滨 刘国权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3年第3期215-217,共3页
随着地震处理解释技术的发展及地学一体化解释系统的完善,地震反射层位的空间追踪解释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但是断层识别、解释和储层预测仍然是困扰解释研究人员的主要问题.地震相干技术及地震相干数据的应用使得对断层特别是小断层进行... 随着地震处理解释技术的发展及地学一体化解释系统的完善,地震反射层位的空间追踪解释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但是断层识别、解释和储层预测仍然是困扰解释研究人员的主要问题.地震相干技术及地震相干数据的应用使得对断层特别是小断层进行识别、解释成为可能,并大大降低了断层解释的随意性和对解释人员解释经验要求的苛刻程度,但沿层相干切片在层间断层解释、储层预测、烃类检测等方面的地质意义及地球物理内涵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本文阐述其应用价值及效果,旨在引起广大地震地质解释人员的共鸣,推动这一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干技术 地震处理解释 层间断层解释 储层预测 烃类检测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滩海区唐南构造岩石物理研究及其意义
9
作者 张延章 韩品龙 +2 位作者 李淑恩 池永红 何滨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83-86,共4页
依据歧口凹陷唐南构造中浅层地震地质条件,通过对岩石物性纵向变化特征、相互关系及地震属性参数卓有成效的分析和研究工作,提出并明确了该区地震响应特征及地震属性参数的地质含义,为有选择性地进行储层厚度、物性及含油性的预测奠定... 依据歧口凹陷唐南构造中浅层地震地质条件,通过对岩石物性纵向变化特征、相互关系及地震属性参数卓有成效的分析和研究工作,提出并明确了该区地震响应特征及地震属性参数的地质含义,为有选择性地进行储层厚度、物性及含油性的预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预测精度得到明显提高.依据其研究成果部署的2口预探井、4口开发井均获得显著钻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 横波速度 波松比 地震地质解释 滩海区 储层厚度 钻探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层序地层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运振 刘震 +1 位作者 郭彦如 韩品龙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4期26-36,共11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分析,寻找作为层序界面的冲刷侵蚀面与不整合面,认为延长组岩石地层单元的划分存在穿时性。延长组沉积时期鄂尔多斯盆地为克拉通盆地,其沉积层序特征:①三级层序在盆地内厚度变化不大,...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分析,寻找作为层序界面的冲刷侵蚀面与不整合面,认为延长组岩石地层单元的划分存在穿时性。延长组沉积时期鄂尔多斯盆地为克拉通盆地,其沉积层序特征:①三级层序在盆地内厚度变化不大,发育稳定;②沉积坡折带为主要的坡折类型,不会形成巨厚的低位体系域砂体;③物源控制了湖平面之上砂体的分布,坡折带控制了湖平面之下砂体的分布;④整个层序结构具有多物源多旋回充填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 层序边界 体系域 岩石地层单元 穿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寒武系—中新元古界潜山内幕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7
11
作者 方杰 王兴元 +3 位作者 韩品龙 吴丰成 周学先 王铜山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6-58,共13页
基于黄骅坳陷与冀中坳陷和辽河坳陷潜山内幕成藏条件对比研究,分析黄骅坳陷寒武系—中新元古界潜山勘探潜力,明确勘探方向。研究认为黄骅坳陷寒武系—中新元古界勘探程度偏低,潜山内幕成藏地质条件好,潜山类型多,分布面积大,是一个十分... 基于黄骅坳陷与冀中坳陷和辽河坳陷潜山内幕成藏条件对比研究,分析黄骅坳陷寒武系—中新元古界潜山勘探潜力,明确勘探方向。研究认为黄骅坳陷寒武系—中新元古界勘探程度偏低,潜山内幕成藏地质条件好,潜山类型多,分布面积大,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勘探领域。通过评价黄骅坳陷重点圈闭,提出有利(Ⅰ类)圈闭面积占48%,主要分布于歧口凹陷,具备形成较大规模潜山内幕油气藏的有利条件。尤其是大多数圈闭分布在洼槽区,深大断裂较发育,使寒武系—中新元古界白云岩优质储层与沙三段主力烃源层能够形成"侧向对接",易形成较大规模的"新生古储"式潜山内幕油气藏,由此提出羊二庄潜山带上1号圈闭(羊二庄潜山)作为首选风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潜力 潜山内幕 成藏条件 寒武系-中新元古界 黄骅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大港探区加里东期不整合面特征再认识 被引量:5
12
作者 韩品龙 肖敦清 王居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30-442,共13页
应用“地层尺度”方法,通过在区域地层框架下的岩性组合和电测曲线特征,将大港探区奥陶系峰峰组划分为若干小层,并在全区开展小层对比,研究不同小层经加里东运动改造后在奥陶系顶部不整合面的出露情况,以期还原加里东运动后的古地貌形... 应用“地层尺度”方法,通过在区域地层框架下的岩性组合和电测曲线特征,将大港探区奥陶系峰峰组划分为若干小层,并在全区开展小层对比,研究不同小层经加里东运动改造后在奥陶系顶部不整合面的出露情况,以期还原加里东运动后的古地貌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大港探区加里东期不整合面是小层(十~几十米)级别的低角度不整合,加里东运动改造后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地貌形态,峰峰组小层出露具有由低向高逐渐变老的特点;该低角度不整合的存在改变了以往的认识,还原了加里东运动对奥陶系地层的影响,同时在峰峰组小层框架下,揭示了受第5小层控制,上、下碳酸盐储层在纵向上具有不同的发育规律,其上发育岩溶喀斯特及团块状白云岩储层,其下发育层状白云岩储层,在黄骅坳陷中南部地区连续分布,具备较好的储集性能。上覆煤系地层沉积覆盖后与下伏奥陶系储层形成多类型的源-储配置关系,具有捕获后期生成油气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储层 地层尺度法 不整合面 峰峰组 奥陶系 加里东期 大港探区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海相层系中有机酸盐存在以及对低丰度高演化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的影响 被引量:24
13
作者 刘全有 金之钧 +4 位作者 刘文汇 卢龙飞 孟仟祥 陶冶 韩品龙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975-1983,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海相烃源岩TOC多处于0.2%~0.5%,按照形成工业油气藏TOC含量不低于0.5%(高.过成熟区可降低至0.4%)标准是无法形成大型天然气藏,但靖边气田油气源对比分析确实存在海相烃源岩贡献.为了证实低TOC高演化烃源岩... 鄂尔多斯盆地海相烃源岩TOC多处于0.2%~0.5%,按照形成工业油气藏TOC含量不低于0.5%(高.过成熟区可降低至0.4%)标准是无法形成大型天然气藏,但靖边气田油气源对比分析确实存在海相烃源岩贡献.为了证实低TOC高演化烃源岩中有机酸盐对TOC的影响,本文选择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某一口探井奥陶系海相和二叠系海陆过渡相烃源岩进行了红外光谱和色质等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海相还是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中均存在干酪根有机酸和有机酸盐转化酸,其中有机酸盐转化酸主要为有机酸盐完全酸化而来的有机酸,证实了海相烃源岩中确实存在有机酸盐.尽管酸化前后有机酸均以C16:0为主峰,但有机酸盐转化酸在C16:0以前相对丰度明显低于干酪根有机酸和游离有机酸的相对丰度,暗示了干酪根有机酸和游离有机酸以脱羧基生成链烷烃为主,而有机酸盐转化酸以高碳数有机酸裂解为低碳数有机酸为主.利用十六烷酸钙为标准对干酪根有机酸和有机酸盐转化酸进行定量分析表明,TOC含量(大于2.0%)高的海相烃源岩中有机酸盐含量低,而TOC含量低(0.2%~0.5%)的烃源岩有机酸盐含量均比较高.因此,对于TOC含量介于0.2%~0.5%的海相烃源岩,有机酸盐在高演化阶段可能是一种潜力的气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海相烃源岩 低丰度 高成熟度 有机酸盐 生烃潜力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优质页岩储层特征与开发评价 被引量:11
14
作者 贾成业 贾爱林 +3 位作者 韩品龙 王建君 袁贺 乔辉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06-1415,共10页
随着页岩气国家级示范区的建设,中国页岩气进入规模开发阶段;到2016年12月,长宁-威远、昭通和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实现年产气量79×10~8 m^3,到2030年页岩气规划年产量达到(800~1 000)×10~8 m^3,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四... 随着页岩气国家级示范区的建设,中国页岩气进入规模开发阶段;到2016年12月,长宁-威远、昭通和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实现年产气量79×10~8 m^3,到2030年页岩气规划年产量达到(800~1 000)×10~8 m^3,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四川盆地龙马溪组地层厚达300m左右,进一步识别出优质页岩段,评价优质页岩储层特征是开发阶段的首要任务。依据笔石带特征和沉积相演化,将龙马溪组划分为龙一、龙二2个层段;志留纪早期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控制了优质页岩的空间分布,岩心观察识别出龙一段底部黑色炭质页岩和硅质页岩是优质页岩发育的有利岩相,优质页岩具有高有机碳含量、高脆性矿物含量、高含气量的特征;优质页岩段地质储量丰度集中,平均储量丰度达到1.85×10~8 m^3/km^2,是页岩气规模化开发的有利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优质页岩 储层特征 炭质页岩 硅质页岩 含气量
原文传递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早白垩世断坳转换期沉积体系特征与演化过程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易隆 贾爱林 +3 位作者 何东博 李艳 韩品龙 吴朝东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9-720,共12页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下白垩统致密砂岩天然气勘探开发不断有新的发现,显示出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研究下白垩统登娄库组与泉一段物源、沉积相、沉积体系展布规律对天然气富集区带评价及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重矿物、砂岩碎屑成分...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下白垩统致密砂岩天然气勘探开发不断有新的发现,显示出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研究下白垩统登娄库组与泉一段物源、沉积相、沉积体系展布规律对天然气富集区带评价及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重矿物、砂岩碎屑成分及地震剖面等资料确定长岭断陷登娄库组和泉头组一段沉积时期主物源方向为西南及南部,以发育辫状河及辫状河三角洲相为主,同时,还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泊相。登娄库组沉积早期,发育多个被低凸起分隔的次断凹,在断凹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缓坡带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沉积体系分散于各断凹内,且互不影响;登娄库组沉积后期,长岭断陷性质由断陷向坳陷转换,断凹相互连通,沉积中心趋于一致,来自多个物源的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向沉积中心推进。泉一段沉积时期,长岭断陷整体沉降,沉积中心北移,至此完成了由断陷向坳陷的转化,辫状河在宽缓的地形上广泛发育,河道砂体具有广覆式大面积分布的特征。前期勘探揭示,辫状河道相互叠置形成的厚砂层,是主要的储集体类型,结合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评价优选出2个主要有利区带:①登娄库组上部辫状河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相带,主体分布于长岭断陷南部哈尔金—西西里嘎与双坨子—老爷府低凸起带;②泉一段底部辫状河道叠置带,在长岭断陷南部广泛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沉积充填 辫状河 辫状河三角洲
原文传递
黄骅坳陷港西断裂带无机成因CO_2气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0
16
作者 戴春森 戴金星 +2 位作者 杨池银 王吉 韩品龙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7期639-643,共5页
深源或无机成因CO_2包括幔源-岩浆成因和碳酸盐岩变质热分解成因.贯通性深断裂是幔源-岩浆气上升通道,扭压断裂带的构造热效应则为碳酸盐岩释出CO_2提供了热条件;同时,CO_2气聚集形成的局部高孔隙压力降低了岩石的内摩擦系数,从而激发... 深源或无机成因CO_2包括幔源-岩浆成因和碳酸盐岩变质热分解成因.贯通性深断裂是幔源-岩浆气上升通道,扭压断裂带的构造热效应则为碳酸盐岩释出CO_2提供了热条件;同时,CO_2气聚集形成的局部高孔隙压力降低了岩石的内摩擦系数,从而激发或增强构造活动.全球范围内深源CO_2释放带与世界主要地震带相一致是两者间存在内在联系的最好证明.港西断裂带展示了不同成因CO_2及幔源He入侵与构造活动性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地球化学 二氧化碳 断裂带
原文传递
Tecton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organic Gases in Gangxi Fault of Huanghua Depression 被引量:1
17
作者 戴春森 戴金星 +2 位作者 杨池银 王吉 韩品龙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4年第9期748-753,共6页
Inorganic CO<sub>2</sub> includes mantle-derived origin and metamorphic origin of marinecarbonate-bearing sedimentary rocks. Through-deep fault is the discharge path formantle-derived and magmatic gases, s... Inorganic CO<sub>2</sub> includes mantle-derived origin and metamorphic origin of marinecarbonate-bearing sedimentary rocks. Through-deep fault is the discharge path formantle-derived and magmatic gases, structural heat of compresso-shear fault provides en-ergy for carbonate rocks to produce CO<sub>2</sub>; meanwhile, local high pore pressure causedby CO<sub>2</sub> concentration reduces the internal friction resistance of rocks and stimulatesor enhances tectonic action. CO<sub>2</sub> discharge belts coinciding with glob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ORGANIC gas CARBON and HELIUM ISOTOPES tectonogeochemistr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