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评析及复习教学建议
1
作者 韩凤鸣 《现代教学》 2025年第5期75-76,共2页
本文对2024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开展了简要的评析,并基于其特点,提出了上课不用现成资料,备课要筛选增删,只有教师深入“题海”,学生才能减负的复习教学建议。
关键词 上海高考数学试卷 复习教学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发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格杠杆效应研究
2
作者 闫欣宁 韩凤鸣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共7页
中国新能源发电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有力地带动能源生产侧清洁化,为部分地区电力供应不足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然而,新能源本身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对保障供电充裕性和稳定性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与现有电力系统的匹配度还有待提升。... 中国新能源发电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有力地带动能源生产侧清洁化,为部分地区电力供应不足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然而,新能源本身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对保障供电充裕性和稳定性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与现有电力系统的匹配度还有待提升。应正视新能源发电产业高质量发展表现出来的问题和新能源发电给传统电力行业带来的挑战,积极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新能源电力合理分布,储能技术推广,备用容量扩大,提升系统调峰功能,推动电网跨区传输,保障中国新能源发电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格杠杆 新能源发电 电力系统 储能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合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韩凤鸣 牛立新 +1 位作者 张延龙 罗建让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0-92,共3页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亚洲百合杂交系和麝香百合杂交系的共9个百合栽培品种的10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性状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百合的生殖性状间极显著或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可以将原10个性状综合为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亚洲百合杂交系和麝香百合杂交系的共9个百合栽培品种的10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性状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百合的生殖性状间极显著或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可以将原10个性状综合为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可达95.4%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 性状相关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引导误差对自动着舰性能影响研究
4
作者 甄冲 曲晓雷 +2 位作者 王翼丰 张宇翔 韩凤鸣 《航空工程进展》 2025年第1期101-107,116,共8页
引导系统的定位精度是决定自动着舰成败的关键。提出舰载机机载设备视觉引导架构,分析机载视觉着舰引导系统的定位原理、测量误差及其对自动着舰性能的影响。研究在合作助降灯组辅助下共面P4P相对定位问题;针对F/A-18A全自动着舰任务,... 引导系统的定位精度是决定自动着舰成败的关键。提出舰载机机载设备视觉引导架构,分析机载视觉着舰引导系统的定位原理、测量误差及其对自动着舰性能的影响。研究在合作助降灯组辅助下共面P4P相对定位问题;针对F/A-18A全自动着舰任务,仿真计算舰载机开始下滑至触舰整个过程中机载视觉引导的定位测量精度;引入自动着舰系统延迟、机体传感器误差、舰尾流、甲板运动多种干扰因素,建立多因素耦合作用仿真模型,通过蒙特卡罗试验统计各项干扰因素作用下最终着舰点的偏差等着舰性能指标。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机载视觉引导架构在最终进近阶段具有接近传统引导方式的定位精度和自动着舰性能,该引导架构中甲板运动和舰尾流对最终着舰性能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着舰 舰载机 机载视觉引导 共面P4P 舰尾流 甲板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质与诠释——论禅宗对“本质”的解释进路 被引量:3
5
作者 韩凤鸣 李永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55,共6页
为了让人认识到对"自性"的发现就是存在的本质发现,禅宗用了种种说教方法,让人相信这个本质,以破除心灵的遮蔽。禅宗将直说、直显、机锋等说明方法结合起来,运用种种语言修辞形式,都在于开启自性或本质。其中"机锋"... 为了让人认识到对"自性"的发现就是存在的本质发现,禅宗用了种种说教方法,让人相信这个本质,以破除心灵的遮蔽。禅宗将直说、直显、机锋等说明方法结合起来,运用种种语言修辞形式,都在于开启自性或本质。其中"机锋"是解剖心灵症结的手术刀,"公案"是启人开悟的好教材,棒、喝、动作、形象等具体方法更以"别传"的形式打开了通向本质认识的方便门。从现代哲学的眼光看来,禅门的一切手段都在于消解主体的习惯性思维,消解语言的障碍,以期来到心灵自在状态而让"本质"自动呈现,在生存现实中直接实现真相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本质 机锋 公案 直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的深度——禅宗的日常哲学诠解 被引量:2
6
作者 韩凤鸣 王晓羽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33,共4页
禅宗认为出世间的解脱生活理想不能离开人世间,现实生活是修行的广阔道场,平常生活和事业就是禅修的清净场所。所以日常生活中蕴藏着终极真理,生活的本质就是存在的本质,禅宗鼓励人在日常生活中即俗而真,珍惜眼前风光。禅宗认为,当我们... 禅宗认为出世间的解脱生活理想不能离开人世间,现实生活是修行的广阔道场,平常生活和事业就是禅修的清净场所。所以日常生活中蕴藏着终极真理,生活的本质就是存在的本质,禅宗鼓励人在日常生活中即俗而真,珍惜眼前风光。禅宗认为,当我们体味到日常即真理、日常不待修而自在美善的时候,就实现了日常生活的神圣化呈现,实现了神圣与世俗的统一。但在禅门的"清净心"走向"日常心"的解释过程中,要避免将"日常"做庸俗化理解,禅门的"日常心"有它深刻的出世领悟因而不失其超越性,即以平常形态实现其全面的现世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 清净 无修之修 平常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面向的反思 被引量:13
7
作者 韩凤鸣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20-23,89-90,共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相分离的倾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焦虑,游离于日常生活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疏于生活联系而实效性不足。但提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的同时又面临沦落于日常平庸化的危险,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统一需... 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相分离的倾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焦虑,游离于日常生活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疏于生活联系而实效性不足。但提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的同时又面临沦落于日常平庸化的危险,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统一需要某种内在而超越的政治关怀和生存理解。一方面生活现实需要政治性导引,政治意识理当成为日常生活的部分或核心;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让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全面、有机、运动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前人许多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成熟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如果从一线教师到教育主管部门都能从日常近事做起而习善成性,因真诚的生活关照而实现政治关照,富有意义的日常生活和不落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成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生活化 政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的产生和文明的起源 被引量:6
8
作者 韩凤鸣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40-41,52,共3页
探讨了“礼”文化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的诸多方面,分析了礼的基本形式及其由简入繁、由质而文的变化特点,指出了“礼”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原型、礼乐文明在儒家思想的形成及中华文明产生中的巨大意义。
关键词 儒家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性世界及其描述——禅宗语境中的存在本质解读 被引量:1
9
作者 韩凤鸣 王丽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1-163,共3页
禅宗的般若空观是通过不断否定而到达存在的本质领悟的,但这种无穷否定的方法会形成"非存在"的存在虚诞感,不利于日常的形成。为此禅宗对日常仍然要有所肯定以便日常生活的开展,于是种种表示"空"的观念和名相产生... 禅宗的般若空观是通过不断否定而到达存在的本质领悟的,但这种无穷否定的方法会形成"非存在"的存在虚诞感,不利于日常的形成。为此禅宗对日常仍然要有所肯定以便日常生活的开展,于是种种表示"空"的观念和名相产生了。但我们要理解一切言说的"净名"的性质,那本体之"是"是无名无相的"空性",关于存在的"空性"的表说虽有表说却无可表说,它是当下坦露着的无分别的自在生活。所以在禅宗这里,存在的本质被理解为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即说而无说的清净自性及其清净领悟,清净心灵被缘生而又生出一切,它的自性是"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性 假名 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从“看”中回归“本质”的生活——现象学的直观与禅的直观比较 被引量:3
10
作者 韩凤鸣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4-139,共6页
哲学一直在寻找一种旨在到达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但一切哲学的方法都难以逃脱"我"的思维陷阱。这种状况在现象学者那里得到了改变,现象学者强调现象学直观的素朴性和本质性,现象学的直观可以到达本质。但现象学直观获得的&qu... 哲学一直在寻找一种旨在到达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但一切哲学的方法都难以逃脱"我"的思维陷阱。这种状况在现象学者那里得到了改变,现象学者强调现象学直观的素朴性和本质性,现象学的直观可以到达本质。但现象学直观获得的"本质"值得商榷,它的直观的主观性仍然无法根除。我们在佛教禅宗的"禅"方法中发现一种更为古老和根本的直观方法,这种直观不是概念或经验的,而是体验自身,是人在自身之中的回转而回到自身的清白状态。这种"看"的方法让呈现和呈现者以及所现之事回归其自性,在普遍的自在中保持存在的纯真又促其显露,为此人们来到真正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在 直观 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特质 被引量:4
11
作者 韩凤鸣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91-95,共5页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内容或基质在一般的主体性提倡中仅仅是想象中的抽象物,这样的"主体性"在现实世界是不充分的,对普遍主体性的肯定及其对人性之质的回答都具有形而上学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现实"主...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内容或基质在一般的主体性提倡中仅仅是想象中的抽象物,这样的"主体性"在现实世界是不充分的,对普遍主体性的肯定及其对人性之质的回答都具有形而上学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现实"主体"既包括对理想人性的最大实现,更是指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后者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主体。"交互主体"的提倡不能否认不平等的主体间关系,特别是在政治主体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在多重身份的主体存在状态中,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他律"活动变成"自律"的自愿自觉活动,是主体性实现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抽象主体 交互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的追问和本体的内容 被引量:2
12
作者 韩凤鸣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64,共5页
人类具有反思能力之后就在追寻生存事实背后是否有某种状态是"本体"。从"我"本体到"上帝"本体以及一切独断的、本质主义的本体,都是人类生存的情感追求和理性希冀。各种各样的"本体论"都在相... 人类具有反思能力之后就在追寻生存事实背后是否有某种状态是"本体"。从"我"本体到"上帝"本体以及一切独断的、本质主义的本体,都是人类生存的情感追求和理性希冀。各种各样的"本体论"都在相互比照中否定了自身的本体性,所以没有普遍可接受的"本体"。因此哲学的"本体"定义困难,"终极本体"的追思在一步步澄清中来到生活本身。真正的"本体"不是事物,不是可指认之物,而是日常世界的单纯和坦露着的"是"。所谓的"终极"只是借生存的在场之物寄托不能出场的"是",引领我们看到它的无形大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 本体证明 本体的多义性和难定义性 本体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人学”本质——《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凤鸣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3-156,共4页
三教关系折射出中国学术发展史的许多重大关联。《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一书抓住儒佛道三教的"人学"核心,从三教的人学教化理论、三教关系的人学融合理论、三教的完人理想、三教人学的当代意义等方面,对三教关系历史上的... 三教关系折射出中国学术发展史的许多重大关联。《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一书抓住儒佛道三教的"人学"核心,从三教的人学教化理论、三教关系的人学融合理论、三教的完人理想、三教人学的当代意义等方面,对三教关系历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人学"纲领统一下三教关系史上许多疑难问题得到了恰当、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佛道 三教关系 教化 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历史中的女性地位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凤鸣 《广西社会科学》 2002年第4期67-69,共3页
宗教使人类将心灵奉献给神圣者 ,使人在忘我的、与“神”的亲切结合中走向善和平静 ;女人一向被认为是具有柔弱、谦让、服从性质的 ,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宗教的本质 ,反映着宗教的悲悯和关怀。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期内 ,妇女对宗教抱有好感 ... 宗教使人类将心灵奉献给神圣者 ,使人在忘我的、与“神”的亲切结合中走向善和平静 ;女人一向被认为是具有柔弱、谦让、服从性质的 ,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宗教的本质 ,反映着宗教的悲悯和关怀。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期内 ,妇女对宗教抱有好感 ,但妇女与宗教的关系一直在动态中发展着 ,宗教在不断地干预着女性的命运 ,使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在宗教史上 ,在某种程度上是屈从的、灰暗的、受到压迫的。直到近代女权主义的兴起 ,妇女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在宗教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曾经历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女性地位 历史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理解和宗教交往的现代进路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凤鸣 郑康康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8-97 158,158,共11页
各大宗教体系都是在现代科学出现以前发生的,这里面真伪混杂而且宗教理解越来越多样化,在现代文明进展的大潮中做些"除伪存真"的尝试很有必要。首先要对世俗性宗教理解进行甄别,对宗教的现实表现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判;其... 各大宗教体系都是在现代科学出现以前发生的,这里面真伪混杂而且宗教理解越来越多样化,在现代文明进展的大潮中做些"除伪存真"的尝试很有必要。首先要对世俗性宗教理解进行甄别,对宗教的现实表现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判;其次,在现实的宗教存在和相当普遍的宗教误解氛围中,宗教自身要做些什么工作以便达成谅解、促成文明沟通,是宗教个体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宗教交往的科学化和开放性态度应该得到提倡,这也许可以消除种种遮蔽而为宗教的现代化开辟出路,亦或能为现代社会提供一个出于唯物主义的恰当的精神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理解 宗教交往 现代进路 智慧 仁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印度佛教解脱论的发展历程 被引量:2
16
作者 韩凤鸣 《理论月刊》 2005年第12期72-74,共3页
从古老的瑜伽禅定到佛教对智慧的追求,佛教的解脱论就以鲜明的“心性解脱”的面貌为特点。原始佛教证得“缘起”和“无我”智慧,在修行实践上戒、定、慧同重,重于解脱实际而不大关注抽象思考;部派佛教有更多的关于人生和宇宙问题的抽象... 从古老的瑜伽禅定到佛教对智慧的追求,佛教的解脱论就以鲜明的“心性解脱”的面貌为特点。原始佛教证得“缘起”和“无我”智慧,在修行实践上戒、定、慧同重,重于解脱实际而不大关注抽象思考;部派佛教有更多的关于人生和宇宙问题的抽象思考,上座部十分重视禅定,解脱论有从“人无我”发展到“法无我”的事实;大乘法直观一切法本空、清净而入于涅?,大乘的入世普度精神是其生命力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定 智慧 解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禅门神通和因果说的清净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凤鸣 《五台山研究》 2008年第4期35-41,共7页
禅宗认为"神通"是禅者自性开发过程中的一种现象,通过禅修才能显现。禅宗虽然也以神通说法,但不以神通为根本,其旨趣在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不是崇尚神秘。所以,禅宗在神通说教上十分谨慎,懂得因应世间和韬光晦迹。由于神... 禅宗认为"神通"是禅者自性开发过程中的一种现象,通过禅修才能显现。禅宗虽然也以神通说法,但不以神通为根本,其旨趣在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不是崇尚神秘。所以,禅宗在神通说教上十分谨慎,懂得因应世间和韬光晦迹。由于神通不逾"因果",所以真正的神通自在依赖于对因果法的贯通。禅宗一方面承认因果是实在的,说因果起于惑业,人可以由不昧因果而达到不落因果;另一方面禅宗认为因果见是执见,清净境界中因果法如梦幻,所以因果是空幻的假有存在,因果说也是不究竟的。因果实有而无让人落脚于清净心,禅宗以此直指当下,让人见清净自性而成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通 因果 因缘 清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与般若——禅宗语言哲学透视
18
作者 韩凤鸣 王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6,共6页
禅宗对语言的态度是两方面的。从积极方面看,语言能帮助人们在达到禅的目标前得到一种基本的认识,没有语言的引入,佛法智慧及修行解脱都是不可能的。所以由知解进入佛法修证是一般的方法,恰当的语言使用能更好地引人达到对佛性义的理解... 禅宗对语言的态度是两方面的。从积极方面看,语言能帮助人们在达到禅的目标前得到一种基本的认识,没有语言的引入,佛法智慧及修行解脱都是不可能的。所以由知解进入佛法修证是一般的方法,恰当的语言使用能更好地引人达到对佛性义的理解;同时语言和知解是"性空"的,即文字空相而入空性智慧,以语言为引导而走向解脱是可能的。从语言的局限性方面看,从经言祖语中直趋禅的本源是困难的,经言祖语只能部分地引导人达到对禅悟境界的领会,甚至是禅悟的阻碍;虽然禅意的"诗化"呈现以不妨碍事物本来面目的直示而更接近于事物的"自性",但诗文非禅,诗心是尘,诗的传达禅意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禅门最终要求人超越文字意解而直接体会自心空性,来到自性当下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不尽意 言为心声 文字性空 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相对的自由到当下的自由——禅宗视野中道禅自由观比较
19
作者 韩凤鸣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6-61,共6页
在道家看来,"道"是相对性事物运动的"自然"法则,"道"及其支配下的万物都是"有"的。道家在肯定"道"的同时没有否定事物的客观性,提倡"齐物"的同时也没有否定事物的相对性... 在道家看来,"道"是相对性事物运动的"自然"法则,"道"及其支配下的万物都是"有"的。道家在肯定"道"的同时没有否定事物的客观性,提倡"齐物"的同时也没有否定事物的相对性存在。在禅宗看来,道家在承认其道本体及其显现之物的客观性基础上,要到达真正的"清净"、"无为"是困难的。禅宗的自然、无为说不离"因缘"法内涵,禅门以因缘说代替自然说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是"清净"、"性空"的。所以禅门的体、用、心、物等都只有"假有"的客观性,是缘生法。禅门在因缘空性的存在理解中获得清净而敞开的生存境域,敞开了广阔的人性,开辟了广泛的世间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因缘 清净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本善”的古典教化结构及精神传承意义
20
作者 韩凤鸣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7-36,I0002,I0003,共12页
传统的教化在理想层面是立足于人性“本善”的教、学互动,在教化过程中显现为“乐学”与“爱教”的内在相应以及不断达成的生命成长。为此,教育者、被教育者及其环境都在向美善方向发展,由此形成良风美俗,良风美俗既是教化的结果也是进... 传统的教化在理想层面是立足于人性“本善”的教、学互动,在教化过程中显现为“乐学”与“爱教”的内在相应以及不断达成的生命成长。为此,教育者、被教育者及其环境都在向美善方向发展,由此形成良风美俗,良风美俗既是教化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教化的理想环境,可生发道德化乃至艺术化生存。完善的教、学和风化的达成都建基于人性“本善”的发现与开拓,这个过程在传统意义上既是“人道”理想也符合“天道”,由此,古典教化基于身国一体、天人合一等理念实现“达性”。“乐学”“爱教”“美俗”“达性”构成了古典教化的基本结构。基于“本善”的教化护卫了民族精神和中华文明并延伸了人及其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精神传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学 爱教 美俗 达性 民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