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性污泥固定化、改性及对生活污水的处理 被引量:3
1
作者 曹德菊 闻逸铮 +5 位作者 董蓓 刘磊 陈秋玉 郑国祥 雷鲜艳 孙翔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1-350,共10页
通过正交设计,以COD去除率为考核指标对固定化载体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SA)与活性污泥的配比进行参数优化;使用硫酸钠、硝酸钠、磷酸钠为交联剂对固定化颗粒进行二次交联改性,研究其污水处理效果,探究在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固定化... 通过正交设计,以COD去除率为考核指标对固定化载体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SA)与活性污泥的配比进行参数优化;使用硫酸钠、硝酸钠、磷酸钠为交联剂对固定化颗粒进行二次交联改性,研究其污水处理效果,探究在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固定化活性污泥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固定化活性污泥对生活污水中的COD、NH4+-N、TP处理效果优于普通活性污泥,且固定化活性污泥颗粒运行稳定,20 d仍有较好的污水处理效果;正交试验结果显示,固定化活性污泥的适宜固定化载体浓度及污泥配比为质量分数8%聚乙烯醇(PVA)、2%海藻酸钠(SA)、质量分数50%活性污泥(普通活性污泥与包埋剂质量比1∶1)。经过二次交联的固定化活性污泥提高了污水处理效果,硫酸钠作为二次交联剂效果最好,污水中COD、NH4+-N和TP的去除率达93.5%、92.3%、78.0%;经固定化后活性污泥对温度和pH值的适应范围变宽,在温度低于4℃高于40℃、pH≤5和pH≥9仍然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去除效果均比普通活性污泥提高1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活性污泥 固定化 正交设计 二次交联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2+)、Mg^(2+)、Fe^(2+)诱导颗粒污泥形成及污水处理效果 被引量:6
2
作者 闻逸铮 郑超群 +3 位作者 郑洁 雷鲜艳 曹德菊 孙翔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0-46,190,共8页
研究了Ca^(2+)、Mg^(2+)、Fe^(2+)诱导好氧颗粒污泥(AGS)的形成,探讨其对COD、NH^(+)_(4)-N、TP的去除效果,研究了有机污染负荷、温度、曝气量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及AGS连续运行稳定性。结果表明:Ca^(2+)、Mg^(2+)、Fe^(2+)可促进AGS形... 研究了Ca^(2+)、Mg^(2+)、Fe^(2+)诱导好氧颗粒污泥(AGS)的形成,探讨其对COD、NH^(+)_(4)-N、TP的去除效果,研究了有机污染负荷、温度、曝气量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及AGS连续运行稳定性。结果表明:Ca^(2+)、Mg^(2+)、Fe^(2+)可促进AGS形成,其中位径达到340μm时分别需18,16,11 d。添加Ca^(2+)、Mg^(2+)和Fe^(2+)的污泥SVI_(30)稳定在较低水平,MLSS高于自然形成的AGS,特别是Fe^(2+)的脱氢酶活性较高。Ca^(2+)、Mg^(2+)、Fe^(2+)诱导形成的AGS对COD、NH^(+)_(4)-N、TP的处理效果较好,其中添加Fe^(2+)的AGS的效果最好,在低、高有机负荷,超低温(4℃)和超高温(40℃)及曝气不足(1 L/min)情况下,均有较好的COD、NH^(+)_(4)-N、TP去除效果。Ca^(2+)、Mg^(2+)、Fe^(2+)诱导形成的AGS稳定运行60 d后仍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其中Fe^(2+)诱导的AGS的COD、NH^(+)_(4)-N、TP去除率高达96.3%、96.8%、8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CA^(2+) Mg^(2+) Fe^(2+) 颗粒化时间 污水处理效果 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