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力-化学偶联信号促进皮肤类器官自组装的机制研究
1
作者 雷明星 蒋璟玮 +5 位作者 王梦月 Hans I Harn Ting-Xin Jiang Randall Widelitz 杨力 Cheng-Ming Chuong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81-282,共2页
目的基于皮肤类器官模型探索生物力学-化学信号促进皮肤及毛囊再生的机制,为解决皮肤创伤和脱发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通过微流控类器官培养模型、细胞延时摄影、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力学环境重编程、分子功能干扰等技术探究了生... 目的基于皮肤类器官模型探索生物力学-化学信号促进皮肤及毛囊再生的机制,为解决皮肤创伤和脱发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通过微流控类器官培养模型、细胞延时摄影、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力学环境重编程、分子功能干扰等技术探究了生物力学-化学信号如何参与皮肤类器官的自组装过程,通过裸鼠移植实验评价了类器官诱导毛发再生的效果。结果通过延时摄影对类器官自组装过程中的细胞行为进行追踪,发现真皮细胞和表皮细胞经历了“聚集-极化-联合-平面化”4个阶段,形成功能性皮肤结构。真皮细胞的收缩力激活了表皮聚集体的Piezo1信号,进而形成极化的细胞形态发生单位,此结构通过局部微环境力学硬度增加激活了Yap1及下游的Wnt/Mmp信号,诱导相邻的CMU结构联合。在缺氧诱导因子Hif1a的驱动下真皮细胞和表皮细胞通过代谢适应完成相位分离,形成功能性平面化皮肤。将完成自组装的类器官移植裸鼠背部后,成功诱导移植部位的毛发再生。结论本研究深入分析了皮肤类器官的自组装过程,揭示了力学-化学信号引起的组织形态相变影响毛囊再生的机制。这一自组装途径为利用解离的皮肤前体细胞提供了一种重塑形态的有效途径,也为未来修复或改造器官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器官 延时摄影 皮肤创伤 组学技术 生物力学 化学信号 缺氧诱导因子 器官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糖水凝胶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雷明星 张晓峰 +3 位作者 张燕 鞠雯婷 王兆华 刘福艳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268-277,共10页
多糖水凝胶因其卓越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以及模拟三维细胞外基质的能力,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系统性地综述了基于纤维素、海藻酸钠、壳聚糖等构建的多糖水凝胶的结构、生物学特性及其优势,并探讨了它们在... 多糖水凝胶因其卓越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以及模拟三维细胞外基质的能力,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系统性地综述了基于纤维素、海藻酸钠、壳聚糖等构建的多糖水凝胶的结构、生物学特性及其优势,并探讨了它们在组织工程、药物递送和疾病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同时,进一步讨论了运用纳米增强技术和力敏感基团的引入等策略,以解决传统水凝胶在机械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不足,为多糖水凝胶的应用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水凝胶 生物相容性 生物降解性 组织工程 药物递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纤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间力-化学信号驱动银屑病进程的机制研究
3
作者 蒋璟玮 邵馨怡 +5 位作者 刘维维 吴望 顾忠泽 陈瑾 杨力 雷明星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96-396,共1页
目的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易复发且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基于生物力学角度揭示银屑病皮肤微环境中的细胞间相互作用对其病理进程的影响。方法利用光子晶体细胞力显微镜(PCCFM)测量健康皮肤和银屑病皮肤的细胞硬度,通... 目的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易复发且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基于生物力学角度揭示银屑病皮肤微环境中的细胞间相互作用对其病理进程的影响。方法利用光子晶体细胞力显微镜(PCCFM)测量健康皮肤和银屑病皮肤的细胞硬度,通过多组学分析、免疫荧光染色等手段筛选参与力学响应的信号通路,利用转基因小鼠模型和皮肤类器官模型验证力-化学信号对银屑病进程的作用。结果PCCFM结果显示,银屑病皮肤真皮-表皮连接处弹性模量显著增加。多组学分析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银屑病皮肤机械硬度的增加是由于树突状细胞通过LGALS9-CD44信号轴与成纤维细胞相互作用,促进其胶原合成所导致。Niche Net细胞互作分析结果显示,银屑病皮肤真皮-表皮细胞间基于COL1A1-ITGA1的相互作用显著增强,且其下游效应分子HMGB2/RRM2的表达在表皮基底细胞中显著升高。最终,小鼠银屑病模型和皮肤器官模型的功能研究结果均表明特异性敲除成纤维细胞中的CD44可以显著降低表皮细胞的增殖能力,激活Lgals9后表皮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增加皮肤类器官的基质刚度后HMGB2/RRM2的表达显著增加,表皮细胞增殖能力增强。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树突状细胞可以重塑真皮力学环境,从而促进银屑病表皮基底细胞增殖,为进一步理解并治疗银屑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器官 成纤维细胞 树突状细胞 银屑病 基底细胞 生物力学 CD44 胶原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皮脂肪力学微环境调控毛乳头维生素B6代谢促进毛囊再生机制研究
4
作者 沈芯宇 李泽铭 +3 位作者 周思亦 吴望 杨力 雷明星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97-397,共1页
目的探究毛乳头细胞(DP)与真皮脂肪细胞(AD)互作诱导毛囊再生的机制,并揭示在此过程中真皮脂肪的力学微环境变化以及调控毛囊的代谢的原因。方法采用拔毛诱导毛囊再生模型,通过高通量RNA测序、单细胞RNA测序、光子晶体力学显微镜、免疫... 目的探究毛乳头细胞(DP)与真皮脂肪细胞(AD)互作诱导毛囊再生的机制,并揭示在此过程中真皮脂肪的力学微环境变化以及调控毛囊的代谢的原因。方法采用拔毛诱导毛囊再生模型,通过高通量RNA测序、单细胞RNA测序、光子晶体力学显微镜、免疫荧光染色、生信分析预测等技术手段,研究毛囊再生过程中MDK-SDC4调控真皮脂肪ECM基质刚度变化,以及ANGPTL4-CDH11在此过程中促进毛囊再生的分子机制。进一步,通过干扰维生素B6代谢途径,检验在真皮脂肪力学微环境变化后毛囊代谢微环境的变化和对毛囊再生的影响。结果在毛囊再生过程中,DP作用于AD的MDK-SDC4信号调控使得真皮脂肪ECM的基质刚度变软,且该相互作用在上述过程中逐渐增强。AD作用于DP的ANGPTL4-CDH11信号促进毛囊再生。通过生信分析,预测维生素B6代谢是ANGPTL4-CDH11的潜在下游通路,且维生素B6能够促进毛囊再生。结论本研究揭示了真皮脂肪ECM基质刚度、毛乳头细胞和真皮脂肪细相互作用和代谢对于毛囊再生的作用,并阐述了细胞互作通过调控力学微环境影响毛乳头代谢,促进毛囊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再生 毛乳头 真皮脂肪 ANGPTL4 维生素B6 CDH1 免疫荧光染色 EC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p1调控机械力诱导的细胞外基质重构促进毛囊再生的机制研究
5
作者 王梦月 蒋璟玮 +1 位作者 杨力 雷明星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00-400,共1页
目的真皮—表皮细胞互作对促进毛囊再生具有重要作用,但相关的力学机制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基于生物力学角度揭示毛囊微环境中真皮—表皮细胞互作对毛囊再生的影响。方法利用光子晶体细胞力显微镜(PCCFM)和F-actin染色,表征休止期和生长... 目的真皮—表皮细胞互作对促进毛囊再生具有重要作用,但相关的力学机制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基于生物力学角度揭示毛囊微环境中真皮—表皮细胞互作对毛囊再生的影响。方法利用光子晶体细胞力显微镜(PCCFM)和F-actin染色,表征休止期和生长期毛囊的真皮细胞刚度和细胞骨架排列;通过多组学分析、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筛选影响毛囊周期转换的关键真皮细胞亚群和ECM相关基因;通过体内拔毛、剃毛模型和体外皮肤类器官模型验证Spp1-Cd44通过力学(真皮)-化学(表皮)信号耦合参与毛囊再生的分子机制。结果PCCFM等结果显示,生长期毛囊的真皮细胞ECM刚度降低,F-actin重排;多组学分析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Ana FB是生长期毛囊特有的真皮细胞亚群,其分泌的SPP1蛋白通过与ColⅢ软基质蛋白相互作用,降低Ana FB部位ECM刚度。Cell Chat细胞互作分析结果显示,生长期毛囊真皮—表皮细胞间基于Spp1-Cd44相互作用显著增强,且Cd44通过介导ECM刚度与F-actin之间的响应,激活Wnt等化学信号分子,促进毛囊再生。皮肤类器官模型的功能研究结果也表明,Spp1-Cd44促进了真皮细胞ECM富集和表皮细胞之间的黏附,体外移植后挽救了成年鼠细胞的毛囊再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再生 类器官 细胞亚群 表皮细胞 生物力学 休止期 化学信号 细胞骨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皮ECM黏弹性通过激活Hmmr促进毛囊再生
6
作者 唐雨淳 王梦月 +3 位作者 黄海纳 李泽铭 雷明星 许春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99-399,共1页
目的毛囊真皮微环境对毛囊再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ECM的力学环境对毛囊再生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旨在探究ECM力学微环境对毛囊再生的影响机制。方法单细胞数据分析静止期毛囊和早期生长期毛囊筛选与ECM相关差异基因,通过生信... 目的毛囊真皮微环境对毛囊再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ECM的力学环境对毛囊再生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旨在探究ECM力学微环境对毛囊再生的影响机制。方法单细胞数据分析静止期毛囊和早期生长期毛囊筛选与ECM相关差异基因,通过生信分析、免疫荧光、q RT-PCR等手段验证差异基因的表达和ECM黏弹性的变化,功能干扰及类器官功能实验验证ECM黏弹性对毛囊再生的功能。结果通过单细胞数据分析发现早期生长期毛囊具有一群独特的真皮细胞亚群,该亚群特异性高表达透明质酸介导的运动受体(Hmmr);富集分析发现Hmmr阳性细胞和细胞与基质间的黏附相关,进一步生信分析和免疫荧光验证了早期生长期Elastin蛋白的表达降低,说明早期生长期毛囊的ECM黏弹性低于静止期。同时通过增加Elastin蛋白的表达发现Hmmr表达降低,说明早期生长期Hmmr的表达增加与ECM黏弹性降低有关。最终通过功能干扰和类器官功能实验验证了黏弹性降低激活Hmmr表达,促进毛囊再生。进一步通过Cellchat分析发现Hmmr阳性细胞亚群还与毛乳头细胞(DP)亚群通过Ncam1-Fgfr1信号通路进行相互作用,促进毛囊的再生。结论在毛囊再生过程中,毛囊ECM黏弹性降低,激活Hmmr表达,进而通过DP细胞的Fgfr1信号促进毛囊的再生,这一发现为研究ECM力学环境对毛囊再生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再生 细胞亚群 静止期 黏弹性 免疫荧光 数据分析 ECM 透明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皮力学-代谢-pH激活质子敏感受体诱导毛囊再生的机制研究
7
作者 李泽铭 沈芯宇 +1 位作者 周思亦 雷明星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93-393,共1页
目的探究毛囊再生机制,通过调节细胞外基质(ECM)力学微环境来调控毛囊再生,并揭示在创伤诱导毛囊再生模型中p H值与代谢异质性分布形成的原因。方法采用创伤诱导毛发再生模型,通过多组学分析、免疫荧光双染、生信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力... 目的探究毛囊再生机制,通过调节细胞外基质(ECM)力学微环境来调控毛囊再生,并揭示在创伤诱导毛囊再生模型中p H值与代谢异质性分布形成的原因。方法采用创伤诱导毛发再生模型,通过多组学分析、免疫荧光双染、生信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力学敏感因子SRF与血管分布的关系,以及血管分布与组织代谢之间的分子机制。进一步,通过干扰特定基因表达,检验p H值和代谢微环境对毛囊再生的影响。结果力学敏感因子SRF在真皮中心区域高表达,通过激活CCN2调控血管生长,导致中心区域血管数量少于边缘区域。中心区域的低氧环境促使糖酵解基因高表达,且中心区域p H值低于边缘区域。通过不同p H值处理,证实了p H 6.0条件下毛囊再生数量多于p H 5.0。此外,质子敏感受体GPR68在中心区域上调,与毛囊再生正相关。结论本研究揭示了ECM力学微环境、血管分布和代谢轴在调控毛囊再生中的作用,并发现通过调节p H值和代谢微环境可促进毛囊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再生 血管分布 组织代谢 血管生长 血管数量 低氧环境 敏感因子 糖酵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sderminA3基因突变对小鼠毛囊β-catenin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雷明星 杨恬 +1 位作者 连小华 杨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42-445,共4页
目的探讨GasderminA3(GSDMa3)基因突变前后β-catenin在毛囊中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RT-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出生后11d(毛囊生长期)、16d(毛囊退化早期)、18d(毛囊退化晚期)、24d(毛囊静止期)等各个时相点的GSD... 目的探讨GasderminA3(GSDMa3)基因突变前后β-catenin在毛囊中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RT-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出生后11d(毛囊生长期)、16d(毛囊退化早期)、18d(毛囊退化晚期)、24d(毛囊静止期)等各个时相点的GSDMa3基因突变鼠和C57BL/6(B6)鼠背皮毛囊β-catenin的表达表化。结果GSDMa3基因突变鼠和B6鼠β-catenin的表达均从11~24d逐渐减弱,但GSDMa3基因突变鼠β-catenin的表达在各个时期均强于B6鼠。在生长期,β-catenin表达于内外根鞘和毛母质细胞中,在GSDMa3基因突变鼠的表达强于B6鼠;在退化期,β-catenin主要表达于外根鞘和毛母质细胞中,在突变鼠的表达更强于B6鼠;在静止期,β-catenin主要表达在突变鼠的外根鞘细胞中,而在B6鼠的毛囊中表达很少。结论GSDMa3基因可能通过调节β-catenin的表达,影响毛囊的生长和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DMa3 基因突变 毛囊 Β-CATENIN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囊干细胞及其环境调控
9
作者 吴望 赵一平 +2 位作者 沈芯宇 李泽铭 雷明星 《皮肤科学通报》 2024年第5期489-496,共8页
毛囊(HF)是一种微小的皮肤附属器官,对哺乳动物机体保护、体温调节、机械感觉、外形特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毛囊主要包含毛囊干细胞(HFSCs)、毛乳头、真皮鞘等结构。在毛囊的多种细胞群中,毛囊干细胞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受到多种因素... 毛囊(HF)是一种微小的皮肤附属器官,对哺乳动物机体保护、体温调节、机械感觉、外形特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毛囊主要包含毛囊干细胞(HFSCs)、毛乳头、真皮鞘等结构。在毛囊的多种细胞群中,毛囊干细胞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是一群具有极强适应能力的细胞群,并且可以周期性地再生以产生毛发。干细胞的激活或静息状态不仅受到毛乳头细胞、内环境稳态等内在因素的调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邻近组织及等微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在阐明HFSCs内在调节机制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而毛囊微环境是皮肤中负责毛发生长、周期调控和稳态维持的关键因素,其失衡会引发毛囊疾病和毛发脱落。因此,深入了解毛囊内部以及周围的组织结构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毛囊微环境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其与毛发生长和疾病发生的关系,对于开发有效的毛囊疾病治疗方法和促进毛发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 干细胞 微环境 毛囊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结合术中^(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症 被引量:5
10
作者 雷明星 刘耀升 +3 位作者 刘蜀彬 崔秋 蒋伟刚 周明 《脊柱外科杂志》 2017年第3期134-140,共7页
目的观察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结合术中^(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症(MESC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结合术中^(125)I粒子植入(研究组,n=20)或术后常规放疗(对照组,n=40)的M... 目的观察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结合术中^(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症(MESC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结合术中^(125)I粒子植入(研究组,n=20)或术后常规放疗(对照组,n=40)的MESCC病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神经功能预后、生存期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KP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研究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相近。研究组术后1周和1个月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KPS评分相近。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有90.0%(18/20)和75.0%(30/40)的患者具备行走能力,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0个月(95%可信区间:4.3~13.7个月)和6.6个月(95%可信区间:3.8~9.0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2/20)和15.0%(6/40),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结合术中125I粒子植入治疗MESCC在短期疼痛缓解和一般体力状态改善方面,疗效优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联合术后常规放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肿瘤转移 减压术 外科 碘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生存期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11
作者 雷明星 刘耀升 +3 位作者 周诗国 汤传昊 杨绍新 刘蜀彬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5年第6期495-501,共7页
背景:预期生存期可以指导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症(metastatic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SCC)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选择。肺癌MSCC患者减压内固定术后生存期预测模型国内外尚无报道。目的:建立肺癌MSCC患者行减压内固定术后的生存期预测模... 背景:预期生存期可以指导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症(metastatic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SCC)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选择。肺癌MSCC患者减压内固定术后生存期预测模型国内外尚无报道。目的:建立肺癌MSCC患者行减压内固定术后的生存期预测模型,为肺癌MSCC患者个体化治疗选择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遴选2005年5月至2015年5月连续收治的73例肺癌MSCC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患者。运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回顾性分析11项术前指标与生存期的相关性。运用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并筛选术前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预测模型。根据预测模型分组,分析患者术后运动功能状态。结果: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发现,术前行走状态(P=0.019)、受累椎体数目(P=0.001)、内脏转移(P〈0.001)和术前运动缺失发生时间(P=0.012)对生存期有影响,并纳入预测模型。预测模型总分10分,分3组:A组,0~4分,n=31;B组,5~7分,n=24;C组,8~10分,n=18。3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8个月(95%置信区间,1.6~4.8个月)、6.4个月(95%置信区间,3.8~7.2个月)和14.0个月(95%置信区间,10.7~20.0个月),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3.6%、59.7%和100.0%(P〈0.001)。C组患者的术后可行走率显著高于A组(P=0.006)。结论:所建模型评分为0~4分的患者预期生存期小于3个月、术后运动功能状态较差,宜接受单纯放疗或者姑息性支持治疗;评分为5~7分的患者预期生存期大于6个月,功能预后尚可,宜行减压内固定术;评分为8~10分的患者术后预期生存期大于1年,运动功能状态佳,可以考虑较为激进的转移瘤切除术以更好地控制疾病进展和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脊柱转移瘤 脊髓压迫 生存期 预测 运动功能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盆骨折尿道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基于1358例患者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凡 孙新宇 +6 位作者 王力 雷明星 陈铭 王万玲 贾通宇 宋勇 马鑫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738-745,共8页
背景急诊外伤中骨盆骨折发生率高,但伴随的尿道损伤容易被忽略。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尿道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基于此构建预测模型,为骨盆骨折尿道损伤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20年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住院治疗... 背景急诊外伤中骨盆骨折发生率高,但伴随的尿道损伤容易被忽略。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尿道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基于此构建预测模型,为骨盆骨折尿道损伤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20年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1358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按照7∶3的比例将数据分为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多个机器学习模型(包含梯度提升机、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极限梯度提升)构建尿道损伤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效能。结果纳入1358例骨盆骨折患者,中位年龄39(IQR:26~52)岁,其中男性占64.4%。骨盆骨折尿道损伤发生率为1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性别、就诊科室、骨盆骨折Tiles分型、致伤原因、双肺呼吸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是骨盆骨折患者发生尿道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中随机森林模型的AUC最高(0.955),梯度提升机、支持向量机、极限梯度提升模型的AUC分别为0.936、0.940、0.953。结论骨盆骨折患者中尿道损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性别、就诊科室、骨盆骨折Tiles分型、致伤原因等。本研究根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采用随机森林法开发并建立了骨盆骨折患者尿道损伤早期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有助于临床早期预测骨盆骨折患者合并尿道损伤的发生并给与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尿道损伤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与骨转移瘤 被引量:4
13
作者 雷明星 刘耀升 刘蜀彬 《脊柱外科杂志》 2016年第2期111-116,共6页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是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超家族成员,它通过结合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介导破骨细胞的成熟和功能。因为骨骼的表面面积相对较大,其微观环境又有益于肿瘤生长,所以骨骼是实体肿瘤(如乳...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是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超家族成员,它通过结合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介导破骨细胞的成熟和功能。因为骨骼的表面面积相对较大,其微观环境又有益于肿瘤生长,所以骨骼是实体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转移最常见的部位。骨转移瘤患者中,破骨细胞活性过度增强,导致骨质破坏和流失,从而造成骨骼癌源性疼痛和一系列骨相关事件(SREs),如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NF-ΚB 配体 肿瘤转移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转移瘤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雷明星 刘耀升 刘蜀彬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5年第2期182-186,共5页
70%的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1-3],1/3的骨转移瘤病灶位于股骨近端,病理性骨折是股骨近端转移瘤最常见的并发症,可以造成明显疼痛以及行走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病理性骨折最常见于股骨颈(50%),转子下... 70%的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1-3],1/3的骨转移瘤病灶位于股骨近端,病理性骨折是股骨近端转移瘤最常见的并发症,可以造成明显疼痛以及行走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病理性骨折最常见于股骨颈(50%),转子下区域和转子间区域骨折次之[5]。据统计,65%的病理性骨折患者需要手术治疗[4]。手术是股骨近端转移瘤最主要的治疗选择。患者预期生存期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适宜的治疗还需要放射肿瘤学和肿瘤内科学等多学科合作。骨水泥型半关节成形术能够较好地治疗转移瘤引发的股骨颈骨折,但是转子间和转子下骨折的治疗仍存在争议。本文对股骨近端骨转移瘤的治疗选择、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特别是最近兴起的股骨成形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手术治疗 骨转移瘤 股骨近端 前列腺癌患者 病理性骨折 放射肿瘤学 关节成形术 多学科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类器官自组装过程中的生物力学
15
作者 雷明星 杨力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78-78,共1页
目的如何诱导和促进干细胞分化形成完整功能性组织和器官,是再生生物学领域尚未解决的重要课题。对皮肤干细胞进行体外三维培养,建立皮肤类器官模型,促进皮肤毛囊再生。方法通过激光共聚焦延时摄影技术、原子力显微镜、bulk RNA-sequenc... 目的如何诱导和促进干细胞分化形成完整功能性组织和器官,是再生生物学领域尚未解决的重要课题。对皮肤干细胞进行体外三维培养,建立皮肤类器官模型,促进皮肤毛囊再生。方法通过激光共聚焦延时摄影技术、原子力显微镜、bulk RNA-sequencing和single cell RNA-sequencing等生物信息学技术、小分子化合物和重组蛋白干扰等功能性实验,阐明皮肤类器官形成过程中,生物力学因素对于皮肤细胞自组装的影响。结果单个皮肤干细胞可通过复杂的生物学自组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器官 生物力学因素 干细胞分化 延时摄影 皮肤细胞 小分子化合物 皮肤干细胞 激光共聚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症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耀升 何其臻 +2 位作者 刘蜀彬 蒋伟刚 雷明星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1期94-98,共5页
癌症患者脊柱转移是造成脊髓硬膜外压迫的重要病源。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期提高,转移性脊髓硬膜外压迫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转移性硬膜外脊髓压迫当伴有脊柱不稳定时,可通过手术方式对脊髓周围进行减压,同时进行... 癌症患者脊柱转移是造成脊髓硬膜外压迫的重要病源。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期提高,转移性脊髓硬膜外压迫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转移性硬膜外脊髓压迫当伴有脊柱不稳定时,可通过手术方式对脊髓周围进行减压,同时进行脊柱稳定性的重建。若肿瘤对放射线敏感而没有合并脊柱不稳定时,放疗是有效的治疗方式。目前,脊柱立体定向放疗、经皮微创技术如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射频消融术对于某些适合的脊柱转移瘤都已取的理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肿瘤转移 脊髓压迫症 分子靶向治疗 立体定向放疗 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大自然学习 促进成体细胞再生--记器官发育、再生和进化先驱钟正明院士
17
作者 雷明星 《大学科普》 2021年第4期12-15,共4页
钟正明教授是器官发育、再生和进化研究领域的先驱。他于1978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医学系,1983年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任洛克菲勒大学发育及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1988开始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病理学系任职教授至今。2008年当... 钟正明教授是器官发育、再生和进化研究领域的先驱。他于1978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医学系,1983年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任洛克菲勒大学发育及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1988开始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病理学系任职教授至今。2008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14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克菲勒大学 助理教授 台湾大学 博士学位 中央研究院 医学系 美国科学促进会 器官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行在皮肤组织工程学——钟正明教授与重庆大学的合作
18
作者 雷明星 《大学科普》 2015年第4期32-34,共3页
2007年.我入读重庆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经导师杨力教授推荐,进入国内皮肤及毛囊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领军小组——第三军医大学细胞生物学杨恬教授和连小华教授课题组,学习毛囊生物学。我从小就对毛发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在研究生期间学习... 2007年.我入读重庆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经导师杨力教授推荐,进入国内皮肤及毛囊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领军小组——第三军医大学细胞生物学杨恬教授和连小华教授课题组,学习毛囊生物学。我从小就对毛发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在研究生期间学习毛囊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让我极具震惊的是在2008年读到一篇发表于Nature关于毛囊再生的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大学 组织工程学 教授 皮肤 细胞生物学 硕士研究生 合作 第三军医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yc在小鼠同步化毛囊周期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宁 杨恬 +3 位作者 李进 雷明星 石家仲 连小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9-441,共3页
目的探明转录因子c-Myc在同步化之后的小鼠毛囊周期中表达的规律及可能意义。方法通过经典的松蜡合剂脱毛法使小鼠背皮毛囊周期同步化,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Western blot检测c-Myc在毛囊周期不同时相点(拔毛后5、10、16、20、... 目的探明转录因子c-Myc在同步化之后的小鼠毛囊周期中表达的规律及可能意义。方法通过经典的松蜡合剂脱毛法使小鼠背皮毛囊周期同步化,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Western blot检测c-Myc在毛囊周期不同时相点(拔毛后5、10、16、20、25d)表达的强弱变化及分布规律。结果在所有5个时相点的皮肤中c-Myc都存在不同强度的表达,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呈现出一致的规律,即生长期中期(10d)、晚期(16d)和退化期(20d)表达较强,生长期早期(5d)和静止期(25d)表达较弱。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Myc表达在生长期主要分布于毛囊内根鞘与毛母质,在退化期主要分布于残存的内根鞘,在静止期毛囊中没有表达。结论c-Myc的表达存在于生长期的内根鞘、毛母质和退化期残留的内根鞘。c-Myc可能在毛囊角质形成细胞的终末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癌基因蛋白质c—myc 毛囊 周期性 同步化 内根鞘 毛母质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脊柱转移瘤术后转归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蒋伟刚 刘耀升 +4 位作者 刘蜀彬 周诗国 雷明星 范海涛 曹云岑 《脊柱外科杂志》 2017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功能转归及影响术后生存期的预后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2015年5月于解放军第307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5例乳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分为脊髓压迫(SCC)组(29例)和无脊髓压迫(NS... 目的探讨乳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功能转归及影响术后生存期的预后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2015年5月于解放军第307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5例乳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分为脊髓压迫(SCC)组(29例)和无脊髓压迫(NSCC)组(36例)。评价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体力状态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情况,探讨手术方式、系统内科治疗、患椎辅助放疗、术前内脏转移、术后运动功能状态(Frankel分级)、术前体力状态(ECOG评分)和受累椎体数目对术后生存期的影响。结果SCC组患者VAS评分由术前(5.7±1.4)分降至术后(2.0±0.9)分,NSCC组患者VAS评分由术前(6.2±1.5)分降至术后(2.1±1.2)分;各组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C组15例(52%)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获得改善,14例(48%)维持不变;术前无行走能力的18例患者中11例(61%)术后重新获得行走能力。多变量Cox分析显示系统内科治疗、术前内脏转移、术前体力状态对患者术后生存期有显著影响。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可以快速有效减轻患椎疼痛,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可以有效改善或延缓SCC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此外,系统内科治疗、术前内脏转移和术前体力状态是预测乳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的重要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乳腺肿瘤 肿瘤转移 预后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