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与金属β-内酰胺酶的关系 被引量:21
1
作者 雷延昌 张正茂 +3 位作者 丁红晖 杨东亮 孙自镛 申正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0-374,共5页
目的了解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与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关系。方法2-巯基丙酸协同试验筛选产MBLs菌株;PCR扩增和克隆含有MBLs基因的Ⅰ型整合子,Southern印迹分析MBLs基因的定位;随机引物多态性DNA(RAPD)分析分离株的同源性... 目的了解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与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关系。方法2-巯基丙酸协同试验筛选产MBLs菌株;PCR扩增和克隆含有MBLs基因的Ⅰ型整合子,Southern印迹分析MBLs基因的定位;随机引物多态性DNA(RAPD)分析分离株的同源性。结果128株亚胺培南耐药株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31.9%、43.6%和61.0%),显著高于亚胺培南敏感株(9.8%、13.9%和24.3%)(P<0.01);分别有6株(4.7%)或9株(7.1%)产VIM-2或IMP-1型MBLs;VIM-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Ⅰ型整合子结构,而IMP-1基因位于23kb的质粒上;RAPD显示8株产IMP-1型MBLs菌株有相同的带谱。结论产VIM-2和IMP-1型MBLs铜绿假单胞菌可导致医院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碳青酶烯类 金属Β-内酰胺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因子抑制急性肝衰竭肝细胞HMGB1的胞浆移位 被引量:5
2
作者 雷延昌 梁青 +1 位作者 罗盼 肖影群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009-2015,共7页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因子(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molecules,MSC-CM)对急性肝衰竭小鼠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肝细胞胞浆移位和释放的影响.方法: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D-GaIN)和脂多...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因子(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molecules,MSC-CM)对急性肝衰竭小鼠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肝细胞胞浆移位和释放的影响.方法: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D-GaIN)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建立Balb/c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贴壁筛选法培养纯化小鼠BMSCs,传至第2-3代更换0.05%胎牛血清培养液24h获得MSC-CM.36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肝衰竭对照组和MSC-CM治疗组.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化检测1wk内不同时间点各实验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24h取肝脏进行肝脏病理检测.ELISA检测血清HMGB1、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IL-6和IL-10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分析HMGB1的肝细胞表达和胞浆移位.结果:MSC-CM治疗组1wk生存率为8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7%(P<0.05),MSC-CM治疗组24h的ALT/AST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MSC-CM治疗组在6、12和24hHMGB1水平以及24h的TNF-、IL-1、IL-6水平显著低于肝衰竭对照组(P<0.01),而抗炎因子IL-1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SC-CM治疗组肝脏炎症坏死和肝细胞HMGB1胞浆移位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MSC-CM治疗抑制急性肝衰竭肝细胞HMGB1胞浆移位和释放,减轻肝脏炎症反应,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因子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胞浆移位 急性肝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保护小鼠急性肝衰竭肝损伤 被引量:2
3
作者 雷延昌 罗盼 李雯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5期3940-3946,共7页
目的:了解辛伐他汀对急性肝衰竭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D-氨基半乳糖(D galactosamine,D-GaIN)和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腹腔注射建立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6-8周龄Balb/c随机分为正常组、肝衰竭对照组和辛伐他汀组... 目的:了解辛伐他汀对急性肝衰竭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D-氨基半乳糖(D galactosamine,D-GaIN)和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腹腔注射建立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6-8周龄Balb/c随机分为正常组、肝衰竭对照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18只.Kaplan-Meier法分析小鼠生存率,生化检测6、12、24和48 h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24 h肝脏超氧化物水平.HE染色分析24 h肝脏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分析12h肝脏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表达.ELISA检测血清HMGB1、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 N F-)、I L-6和I L-10水平,免疫印迹分析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P-eNOS)和LC3Ⅱ表达.结果:辛伐他汀组1 wk生存率为83.3%显著高于肝衰竭对照组的33.3%(P<0.01);6、12、24和48 h血清ALT水平显著低于急性肝衰竭组(P<0.01).辛伐他汀组6和12 h的HMGB1水平以及24 h的IL-1水平显著低于肝衰竭对照组(P<0.01),肝脏炎症坏死和HMGB1胞浆移位较对照明显减轻.辛伐他汀增加急性肝衰竭动物肝脏eNOS、P-eNOS和LC3Ⅱ表达水平,降低肝组织超氧化物水平.结论:辛伐他汀对急性肝衰竭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和促进肝细胞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自噬 急性肝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马西平保护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1
4
作者 雷延昌 罗盼 李雯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3期3617-3622,共6页
目的:了解卡马西平对肝脏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方法:动脉夹阻断肝脏血流1 h释放形成再灌建立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6-8周龄♂B a l b/c随机分为缺血再灌组(对照组)、卡马西平组、卡马西平+氯喹组,每组6只.生化检测各组缺血再灌不同... 目的:了解卡马西平对肝脏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方法:动脉夹阻断肝脏血流1 h释放形成再灌建立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6-8周龄♂B a l b/c随机分为缺血再灌组(对照组)、卡马西平组、卡马西平+氯喹组,每组6只.生化检测各组缺血再灌不同时间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肝脏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表达,免疫印迹检测Caspase3、Atg7、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ight chain 3Ⅱ,LC3Ⅱ)表达.结果:卡马西平阻止缺血再灌注小鼠肝脏LC3Ⅱ和自噬相关基因Atg7与Beclin-1的表达下降.卡马西平组缺血再灌后2、6和12 h血清ALT/AST水平显著低于缺血再灌组(P<0.01).卡马西平降低缺血再灌6 h肝细胞Caspase3表达和HMGB1胞浆移位.抑制自噬的药物氯喹具有对抗卡马西平降低Caspase3表达、HMGB1胞浆移位和血清ALT/AST水平的效应.结论:卡马西平通过促进肝细胞自噬保护肝脏缺血后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马西平 缺血再灌注 自噬 高迁移率族蛋白B1胞浆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0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因子逆转急性肝衰竭中的作用
5
作者 雷延昌 梁青 +1 位作者 罗盼 李雯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4期3783-3789,共7页
目的:了解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因子(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molecules,MSC-CM)逆转急性肝衰竭中的作用.方法:D-氨基半乳糖(D galactosamine,D-GaIN)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 目的:了解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因子(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molecules,MSC-CM)逆转急性肝衰竭中的作用.方法:D-氨基半乳糖(D galactosamine,D-GaIN)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建立Balb/c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贴壁筛选法培养纯化小鼠BMSCs和获得MSCCM.健康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肝衰竭对照组、MSC-CM治疗组和MSC-CM+IL-10抗体组,每组18只.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化检测各实验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36 h每组处死1-2只动物,取肝脏进行肝脏病理检测.ELISA检测血清高迁移率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IL-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和IL-10水平.结果:MSC-CM治疗组1 wk生存率为88.9%,显著高于肝衰竭对照组的39%,P<0.01.12、24和48 h血清ALT和AST峰值显著低于肝衰竭对照组(P<0.01).36 h肝脏炎症坏死较对照明显减轻.MSC-CM治疗组在6、12和24 h HMGB1水平以及24 h的TNF-和IL-1水平显著低于肝衰竭对照组(P<0.01),而抗炎因子IL-1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L-10抗体阻断致MSCCM治疗的生存率降低和ALT水平升高,肝脏炎症坏死增加,血清HMGB1、TNF-和IL-1水平升高.结论:IL-10在MSC-CM逆转小鼠急性肝衰竭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因子 白介素-10 急性肝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种国产HBsAg试剂盒检测变异HBsAg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40
6
作者 田拥军 覃莉 +4 位作者 刘慎沛 雷延昌 赵西平 陆蒙吉 杨东亮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50-253,共4页
目的评价国内8种HBsAg诊断试剂检测体外表达的18种变异HBsAg的效果。方法用8种ELISA试剂检测真核细胞表达的18种变异HBsAg的免疫反应性。结果8种试剂盒检测变异HBsAg的能力不同,漏检率为16.7%~44.4%。K122I、T123N、C124R和G145R变异的... 目的评价国内8种HBsAg诊断试剂检测体外表达的18种变异HBsAg的效果。方法用8种ELISA试剂检测真核细胞表达的18种变异HBsAg的免疫反应性。结果8种试剂盒检测变异HBsAg的能力不同,漏检率为16.7%~44.4%。K122I、T123N、C124R和G145R变异的HBsAg漏检率最高。结论8种HBsAg检测试剂盒都不能很好地检出部分变异HB-sAg,应改进试剂性能,提高对变异HBsAg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变异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13
7
作者 邓茜 肖影群 +10 位作者 邹正宇 章萍 钟青梅 雷延昌 谢南 梁青 熊晓晴 朱龙川 邬芳玉 王武 姚迪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2592-2595,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频率的变化情况。方法慢性乙肝患者30例(干扰素组),经干扰素α1b(50μg)治疗6个月;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肝功能正常的健康志愿者10例...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频率的变化情况。方法慢性乙肝患者30例(干扰素组),经干扰素α1b(50μg)治疗6个月;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肝功能正常的健康志愿者10例(正常对照组);尸检正常肝组织10例(尸检组)。采集干扰素组和正常对照组6个月前后的抗凝外周血,收集干扰素组抗病毒前和尸检组的肝组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的频率(Treg/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Foxp3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Foxp3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HBV DNA的相关性。结果干扰素组治疗前Treg的频率为(1.18±0.4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55±0.13)%(P<0.01),Treg的频率与ALT、AST的变化均呈正相关(r=0.69、0.72,均P<0.01),而与HBV DNA无明显的相关性(r=-0.06,P>0.05);干扰素组治疗6个月后Treg的频率为(0.74±0.19)%,明显低于治疗前。免疫组化和RT-PCR可以对该结果鉴定和印证。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中Treg的频率升高,干扰素α1b治疗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Treg的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CD4+CD25+Foxp3+ 免疫表型 慢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重组质粒构建及表达 被引量:11
8
作者 胡权 张正茂 +5 位作者 张小勇 张振华 雷延昌 周敦金 黄建国 杨东亮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62-564,共3页
目的构建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感染性克隆,通过体外细胞转染获得单一来源、基因序列清楚的体内实验的感染毒种。方法以湖北麻鸭DHBV分离株(DQ276978)为模板,用PCR法从该DHBV全基因组克隆质粒(pMD-DHBV)和DHBV阳性血清中获取3部分基因片... 目的构建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感染性克隆,通过体外细胞转染获得单一来源、基因序列清楚的体内实验的感染毒种。方法以湖北麻鸭DHBV分离株(DQ276978)为模板,用PCR法从该DHBV全基因组克隆质粒(pMD-DHBV)和DHBV阳性血清中获取3部分基因片段,总长4.4 kb,克隆至载体PCR2.1的SacI和NotI酶切位点,构建含1.5倍鸭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的重组质粒,并酶切鉴定其插入方向。将构建的重组质粒经脂质体Lipo-fectineTM 2000导入鸡肝癌细胞系(LMH)细胞中转染表达,收集纯化后的转染细胞培养上清液作为体内实验感染的标准毒种。结果PCR鉴定、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证实成功获得正向插入的1.5倍鸭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重组质粒PCR2.1-DHBV1.5。Southernblot检测表明,该重组质粒在LMH细胞内存在各种病毒复制中间体;通过电镜观察,转染细胞上清液中存在DHBV完整病毒颗粒。结论经体外重组,构建出携带1.5倍加长DHBV基因组片段的重组质粒PCR2.1-DHBV1.5,并可在鸡肝癌细胞LMH中介导高水平病毒复制,从而获得含可自我复制病毒颗粒的转染细胞上清液作为动物体内感染接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乙型肝炎病毒 1.5倍DHBV基因组 鸡肝癌细胞系(LMH)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麻鸭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胡权 雷延昌 +6 位作者 张振华 田拥军 张正茂 李磊 夏剑波 陆蒙吉 杨东亮 《中国病毒学》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63-168,共6页
为了解湖北地区 This finding was also confirmed by the phylogenetic tree analysis.麻鸭中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B virus, DHBV)自然感染状况以及湖北麻鸭所携带DHBV的基因结构特征,采集了70份成年麻鸭血清并应用PCR技... 为了解湖北地区 This finding was also confirmed by the phylogenetic tree analysis.麻鸭中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B virus, DHBV)自然感染状况以及湖北麻鸭所携带DHBV的基因结构特征,采集了70份成年麻鸭血清并应用PCR技术检测DHBV DNA,对其中一份DHBV DNA阳性血清进行DHBV全基因扩增,并进行克隆与序列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湖北麻鸭DHBV自然携带率为10%;湖北DHBV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DQ276978)基因组的全长为3024bp,有编码P,S和C蛋白的三个开放阅读框:与GenBank中17株DHBV基因组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介于89.85%~93.29%之间;S蛋白、C蛋白和P蛋白结构功能区序列均高度保守;而对P蛋白标志性氨基酸和全基因进化树的分析表明,该分离株属于DHBV中国基因型中的一个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乙型肝炎病毒 克隆 序列分析 麻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 被引量:5
10
作者 何金秋 杨玲玲 +2 位作者 雷延昌 杨文龙 周锡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99-1802,共4页
背景: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目前尚缺乏特效手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可分化为具有部分肝功能的类肝样细胞,从而参与肝功能的修复和重构,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背景: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目前尚缺乏特效手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可分化为具有部分肝功能的类肝样细胞,从而参与肝功能的修复和重构,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培养并纯化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肝衰竭组和移植组: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石蜡油溶液的方法复制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后24h分别经其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第1,2,3,7天抽血检测其肝功能,并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鼠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生存率为70%,与肝衰竭组大鼠存活率2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功能指标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相比,移植组明显低于肝衰竭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移植组肝细胞变性及坏死程度以及炎症浸润程度轻于肝衰竭组。因此,经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提高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生存率、改善肝功能及减轻肝脏坏死程度,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功能衰竭 动物模型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V核心蛋白抑制干扰素α诱导的抗病毒基因表达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常燕子 雷延昌 +4 位作者 郝友华 陈珊珊 吴雯 杨东亮 陆蒙吉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00-1004,共5页
研究HCV核心蛋白对干扰素α诱导的抗病毒分子PKR和2′-5′OAS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HCV核心蛋白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RT-PCR分析PKR和2′-5′OAS的mRNA水平变化,荧光素酶活性分析核心蛋白对ISRE介导的基因表达的影响;Western-blot分析S... 研究HCV核心蛋白对干扰素α诱导的抗病毒分子PKR和2′-5′OAS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HCV核心蛋白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RT-PCR分析PKR和2′-5′OAS的mRNA水平变化,荧光素酶活性分析核心蛋白对ISRE介导的基因表达的影响;Western-blot分析SOCS3、STAT1及STAT1磷酸化水平的变化。在干扰素α刺激情况下,表达HCV核心蛋白的细胞中,PKR和2′-5′OAS的mRNA水平下降,ISRE介导的荧光素酶活性降低,STAT1磷酸化水平下降。此外,核心蛋白表达的细胞中SOCS3的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结果表明,HCV核心蛋白可能通过激活SOCS3、抑制STAT1的磷酸化,从而下调干扰素α诱导的PKR和2′-5′OAS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核心蛋白 干扰素Α STAT1 SOCS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抑制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正茂 田拥军 +4 位作者 孟忠吉 雷延昌 李新宇 王宝菊 杨东亮 《中国病毒学》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48-352,共5页
采用表达shRNA的载体构建了表达针对病毒HBsAgmRNA保守区的shRNA的质粒psiHBs,利用细胞模型和高压注射小鼠模型评价RNA干扰对HBV复制和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内的HBsAg,用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和血清中的HBsAg,... 采用表达shRNA的载体构建了表达针对病毒HBsAgmRNA保守区的shRNA的质粒psiHBs,利用细胞模型和高压注射小鼠模型评价RNA干扰对HBV复制和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内的HBsAg,用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和血清中的HBsAg,采用Southern印迹检测HBV的复制中间体,最后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肝组织切片中HBcAg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HBV1.3和psiHBs共转染HepG2后,与对照组相比病毒HBsAg和HBeAg的表达和病毒复制中间体的水平下降了90%以上,并且shRNA的作用效率存在序列特异性和剂量依赖性。在高压注射小鼠模型中,psiHBs表达的shRNA使小鼠血清中HBsAg的水平下降了80%以上,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小鼠肝组织内HBcAg阳性细胞数减少了75.1%,而且shRNA的抑制作用至少能持续4d。研究显示载体表达的shRNA无论是在细胞或是在小鼠模型中都能对HBV的复制和基因的表达发挥序列特异性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我们下一步实现由RNAi介导的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sbRNA乙型肝炎病毒 高压注射小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重症乙型病毒性肝炎2家系HLA-DRB1~* 1301(2)基因的遗传传递 被引量:4
13
作者 余祖江 雷延昌 +2 位作者 江河清 梁红霞 李志勤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69-672,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重症乙型肝炎发生的宿主遗传背景因素,分析慢性重症乙型肝炎发生的基本规律,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2例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对其家系进行调查,并对家系成员进行HLA-DRB1* 1301(2)基因检... 目的:探讨影响重症乙型肝炎发生的宿主遗传背景因素,分析慢性重症乙型肝炎发生的基本规律,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2例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对其家系进行调查,并对家系成员进行HLA-DRB1* 1301(2)基因检测和HBV DNA全基因组克隆分析。结果:HLA-DRB1*1301(2)基因在子代传递过程中,其中1例重症乙型肝炎患者亲代和子1代均未发生重症肝炎;另1例重症乙型肝炎患者,亲代和子1代均有病毒持续存在。HBV DNA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未见特殊变异。结论:在重症乙型肝炎发生中,除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因素外,HLA-DRB1* 1301(2)等位基因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宿主多基因因素也可能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乙型病毒性肝炎 家系 HLA-DRB1* 1301(2)基因 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14
作者 雷延昌 《健康人生》 2018年第3期30-31,共2页
28岁的陈小姐做梦也想不到,今年春天,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自己居然被检测感染上了丙肝!原因竟是4岁得肺炎时为了增加抵抗力,陈小姐输过血浆。医生告诉她,感染丙肝后,有的人20年甚至30年后才有症状。不过,幸运的是现在治疗丙肝的... 28岁的陈小姐做梦也想不到,今年春天,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自己居然被检测感染上了丙肝!原因竟是4岁得肺炎时为了增加抵抗力,陈小姐输过血浆。医生告诉她,感染丙肝后,有的人20年甚至30年后才有症状。不过,幸运的是现在治疗丙肝的药物越来越先进,陈小姐通过规范治疗,现已完全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防治 规范治疗 抵抗力 丙肝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肝炎合并胃肠功能衰竭7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玲玲 何金秋 +1 位作者 雷延昌 杨文龙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2-96,共5页
目的分析并发于重型肝炎的胃肠功能衰竭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7例重型肝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胃肠功能衰竭72例,为肝性胃肠功能衰竭(hepatic gastrointestinal failure,HGIF)组,即HGIF组;余135例为非HGIF组。结果 HGIF组72... 目的分析并发于重型肝炎的胃肠功能衰竭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7例重型肝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胃肠功能衰竭72例,为肝性胃肠功能衰竭(hepatic gastrointestinal failure,HGIF)组,即HGIF组;余135例为非HGIF组。结果 HGIF组72例患者入院经治疗后黄疸加深迅速、凝血功能差,总胆红素(TBIL)(478.01±111.77)μmol/L,高于非HGIF组(68.40±21.92)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23.18±9.75)%,低于非HGIF组(102.89±15.76)%,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GIF组并发腹膜炎56例(77.78%),肝性脑病31例(43.06%),27例(37.50%)死亡。而非HGIF组并发腹膜炎30例(22.22%),肝性脑病15例(11.11%),仅12例(8.89%)死亡,两组并发症几率及生存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胃肠功能衰竭的重型肝炎组出现腹膜炎、肝性脑病、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几率大,死亡率高,可为重型肝炎预后判断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肝性胃肠功能衰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表达乙型肝炎病毒G145R变异表面抗原细胞系的建立 被引量:9
16
作者 田拥军 覃莉 +5 位作者 张正茂 李磊 雷延昌 喻植群 赵西平 杨东亮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5年第6期574-577,共4页
构建可以在真核细胞表达G145R HBsAg的重组质粒PCI-HBs145。用此质粒转染Hela细胞,经克隆化培养 以及G418筛选,建立稳定表达G145R HBsAg的细胞系。ELISA检测表明表达G145R HBsAg与野生型HBsAg 在免疫反应性上有较大的差异。生物学性状... 构建可以在真核细胞表达G145R HBsAg的重组质粒PCI-HBs145。用此质粒转染Hela细胞,经克隆化培养 以及G418筛选,建立稳定表达G145R HBsAg的细胞系。ELISA检测表明表达G145R HBsAg与野生型HBsAg 在免疫反应性上有较大的差异。生物学性状研究结果表明稳定表达G145R HBsAg的2A8细胞纯度好,遗传性状 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表面抗原 变异 转基因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肝衰竭HMGB1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易珍 孙水林 +1 位作者 刘翠云 雷延昌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396-1401,共6页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急性肝衰竭动物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的影响.方法:D-氨基半乳糖(D-GaIN)和脂多糖(LPS)诱导建立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贴壁...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急性肝衰竭动物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的影响.方法:D-氨基半乳糖(D-GaIN)和脂多糖(LPS)诱导建立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贴壁筛选法培养纯化Balb/c小鼠BMSCs,传至第4代使用.90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正常组、肝衰竭组、BMSCs治疗组.分别于12、24、48h检测各实验组ALT/AST水平,48h取各组肝脏行病理学检查.Western blot检测动物血清HMGB1含量.结果: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经BMSCs移植治疗后生存率为83.3%,与肝衰竭组小鼠存活率16.7%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衰竭组与BMSCs治疗组12hALT/AST水平显著上升,24h达到高峰,48h开始下降,肝衰竭组与BMSCs治疗组12、24、48hALT/AS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BMSCs治疗组12、24、48hALT/AST水平明显低于肝衰竭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BMSCs治疗组肝细胞变性及坏死程度以及炎症浸润程度轻于肝衰竭组.免疫印迹显示,正常组血清中测不到HMGB1,肝衰竭组血清中HMGB1的含量显著高于BMSCs移植组血清中HMGB1的含量(P<0.01).结论:BMSCs移植能够抑制肝衰竭中HMGB1水平,BMSCs通过抑制HMGB1减轻肝脏炎症反应治疗急性肝衰竭,降低肝衰竭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高迁移蛋白B1 急性肝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1
18
作者 孟忠吉 李磊 +7 位作者 李新宇 张正茂 张振华 田拥军 王宝菊 张珺 雷延昌 杨东亮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5年第6期565-569,共5页
采用高压水注射方法,通过尾静脉将具有复制能力的HBV质粒导入BABL/cJ小鼠体内,应用real-time PCR、ELISA、RIA、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以及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小鼠病毒血症、血清和肝组织中HBV 抗原表达动态变化、肝组织中HBV... 采用高压水注射方法,通过尾静脉将具有复制能力的HBV质粒导入BABL/cJ小鼠体内,应用real-time PCR、ELISA、RIA、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以及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小鼠病毒血症、血清和肝组织中HBV 抗原表达动态变化、肝组织中HBV转录和复制情况,以及小鼠免疫应答状况。结果HBV基因可以在小鼠体内表 达和复制,并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其应答模式及HBV清除过程与人类的HBV急性感染类似。实验显 示高压注射具有复制能力的HBV质粒可以在小鼠体内建立HBV急性感染模型,这种模型可以用于HBV病毒 学、免疫学以及抗病毒药物筛选等方向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动物模型 高压水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翁志宏 雷延昌 +1 位作者 彭程 张淑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3期1951-1953,共3页
目的:探讨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内是否存在功能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以及阻断该信号通路对HSC活化的影响。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β-catenin在HSC-T6细胞内的表达。通过转染T细胞因子(T-cellfact... 目的:探讨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内是否存在功能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以及阻断该信号通路对HSC活化的影响。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β-catenin在HSC-T6细胞内的表达。通过转染T细胞因子(T-cellfactor,TCF)依赖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TOPFLASH)测定HSC-T6细胞内的Wnt/β-catenin信号。将TCF的显性负性突变体(dominant negative TCF,dnTCF)表达质粒转染HSC-T6阻断Wnt/β-catenin信号的转导,用Westernblot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Ⅰ型胶原表达变化。结果:HSC-T6细胞的核内有β-catenin的表达,转染pTOPFLASH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转染dnTCF的HSC-T6细胞α-SMA及Ⅰ型胶原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活化的HSC中存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阻断该信号通路可抑制HSC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星状细胞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分析老年重症乙肝患者乙肝病毒全基因组及其表达蛋白抗原性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余祖江 李晓菲 +2 位作者 阚全程 张万广 雷延昌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86-488,共3页
目的 动态分析 1例老年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全基因组序列变化 ,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阐述 HBV基因组变异对其不同基因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一次扩增全长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 DNA基因组 ,测序鉴定 ,建立 HBV全基因组克隆... 目的 动态分析 1例老年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全基因组序列变化 ,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阐述 HBV基因组变异对其不同基因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一次扩增全长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 DNA基因组 ,测序鉴定 ,建立 HBV全基因组克隆、转染表达。结果 通过测序鉴定、同源性比较和真核细胞转染分析 ,显示 HBV基因组序列变异集中在 S基因 ,其表达蛋白前后有抗原性变化。结论  S基因变异可以导致 S蛋白抗原性变化 ,打破宿主体内免疫耐受 ,诱发重症肝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基因组 乙型肝炎病毒 抗原性变化 老年人 S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