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始硝酸钠浓度对魏氏真眼点藻的生长、形态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何思思 高保燕 +3 位作者 雷学青 万凌琳 李爱芬 张成武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74-582,共9页
为了确定不同初始氮供应水平对产油微藻——魏氏真眼点藻(Eustigmatos vischeri)生长、形态和油脂积累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在改良的BG-11培养基中设置4种不同的初始硝酸钠浓度(17.6、11.7、5.9和3.0 mmol/L)对魏氏真眼点藻(E.vischeri)进... 为了确定不同初始氮供应水平对产油微藻——魏氏真眼点藻(Eustigmatos vischeri)生长、形态和油脂积累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在改良的BG-11培养基中设置4种不同的初始硝酸钠浓度(17.6、11.7、5.9和3.0 mmol/L)对魏氏真眼点藻(E.vischeri)进行培养。观察结果表明,魏氏真眼点藻(E.vischeri)的营养细胞为一具裂叶状叶绿体、细胞质中有一红色素体和许多振动颗粒及光滑细胞壁的球形单细胞;细胞繁殖方式主要是形成二分裂和四分裂的似亲孢子。在低氮条件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内油体逐步形成,至培养末期占据细胞的大部分空间,同时培养物的颜色也由绿色向黄绿色转变,最终呈橙黄色。实验结果表明,魏氏真眼点藻(E.vischeri)生物质浓度在17.6 mmol/L组获得最大值为9.14 g/L;总脂、中性脂和总脂肪酸三者占干重的含量随着初始硝酸钠浓度的降低而升高,在3.0 mmol/L组获得最高值,分别为60.81%、56.59%和53.47%;三者的单位体积产率均在5.9 mmol/L组获得最高值,分别为0.24、0.21和0.20 g/(L·d);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C16:0)、棕榈油酸(C16:1)、油酸(C18:1)和二十碳五烯酸(C20:5ω3,EPA),其中棕榈油酸的含量最高。上述研究表明,魏氏真眼点藻(E.vischeri)是一株适合于生产生物柴油和长链不饱和脂肪酸EPA的高产油微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氏真眼点藻 硝酸钠 生物质浓度 总脂 脂肪酸 单位体积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养条件对缺刻叶球藻的生长和油脂、花生四烯酸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吴曼曼 雷学青 +4 位作者 高保燕 王飞飞 黄罗冬 李爱芬 张成武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59,共6页
为了提高缺刻叶球藻的花生四烯酸(AA)产量,分别研究了不同光强、初始氮浓度及更换培养基的方式对缺刻叶球藻的生长和油脂、AA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等光强下,高氮条件更有利于生物量的积累,但总脂含量和AA含量较低。在双侧高光的基础... 为了提高缺刻叶球藻的花生四烯酸(AA)产量,分别研究了不同光强、初始氮浓度及更换培养基的方式对缺刻叶球藻的生长和油脂、AA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等光强下,高氮条件更有利于生物量的积累,但总脂含量和AA含量较低。在双侧高光的基础上更换培养基后,最高生物量增至7.36 g/L(高氮换高氮),最高总脂含量和AA含量分别达到47.74%和6.18%(低氮换无氮)。对比发现,高氮换高氮最有利于缺刻叶球藻的生长,但AA产率相对低,仅为7.0 mg/(L·d),而高氮换无氮、低氮换低氮、低氮换无氮3种更换方式均能提高AA产率,产率分别为14.0、15.3、17.0 mg/(L·d)。研究表明,缺刻叶球藻是生产AA的潜力藻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刻叶球藻 生物量 油脂 花生四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氮胁迫对两种魏氏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周芷薇 高保燕 +4 位作者 雷学青 吴桂秀 张文源 李爱芬 张成武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77-783,共7页
为了评价低氮胁迫对真眼点藻纲的两株高产油微藻(斧形魏氏藻和点状魏氏藻)的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实验设计中将原改良BG-11培养基中的硝酸钠浓度降低为3.6 mmol/L(0.3 g/L)。结果表明:在此浓度下斧形魏氏藻和点状魏氏藻的最高生物量分... 为了评价低氮胁迫对真眼点藻纲的两株高产油微藻(斧形魏氏藻和点状魏氏藻)的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实验设计中将原改良BG-11培养基中的硝酸钠浓度降低为3.6 mmol/L(0.3 g/L)。结果表明:在此浓度下斧形魏氏藻和点状魏氏藻的最高生物量分别为8.21 g/L和9.07 g/L;两者的总脂、中性脂和总脂肪酸含量(占干重)都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培养至第18天时分别达到56.4%,64.7%;54%,63.3%;43.5%,45.5%。这两种微藻的主要脂肪酸都含有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均适合于生物柴油的生产。它们的总脂、中性脂和总脂肪酸的单位体积产率分别为0.257 g/(L·d),0.326 g/(L·d);0.246 g/(L·d),0.319 g/(L·d)和0.198 g/(L·d),0.229 g/(L·d)。这说明两种微藻在低氮胁迫下都能够获得较高的油脂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斧形魏氏藻 点状魏氏藻 低氮胁迫 油脂产率 脂肪酸 生物柴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那迪栅藻异养培养条件的优化和生化组成含量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高保燕 陈小妹 +3 位作者 雷学青 万凌琳 李爱芬 张成武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3-67,共5页
研究了布那迪栅藻(Scenedesmus bernardii)异养培养条件及不同碳源、氮源对其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异养培养时所需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其最适质量浓度为50.0 g/L;最佳氮源为酵母提取物,其最适质量浓度为2.7 g/L;摇瓶培养时所获得... 研究了布那迪栅藻(Scenedesmus bernardii)异养培养条件及不同碳源、氮源对其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异养培养时所需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其最适质量浓度为50.0 g/L;最佳氮源为酵母提取物,其最适质量浓度为2.7 g/L;摇瓶培养时所获得的最大生物量达24.8 g/L。布那迪栅藻异养培养时细胞内主要积累碳水化合物,其含量达到细胞干重的58.2%,最高产率为1.05 g/(L·d);其次积累总脂,含量为细胞干重的30.9%,最高产率为0.64 g/(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那迪栅藻 异养培养 总脂 碳水化合物 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化学成绩的一点体会
5
作者 雷学青 《中学教学参考》 2010年第17期122-123,共2页
化学课是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课之一。化学课程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为毕业后的专业技术服务。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只对专业课感兴趣,肯下工夫学习,而对文化课的重要性认识... 化学课是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课之一。化学课程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为毕业后的专业技术服务。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只对专业课感兴趣,肯下工夫学习,而对文化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兴趣淡薄,成绩低下。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点滴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专业学生 化学成绩 中职 中等职业学校 科学文化素质 专业技术服务 学习兴趣 化学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藻黄素的理化与生物学特性、制备技术及其生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文源 高保燕 +3 位作者 雷学青 李爱芬 吴洁 张成武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15年第3期81-95,共15页
岩藻黄素,又称岩藻黄质或褐藻黄素,是1种脂溶性色素,为胡萝卜素的含氧衍生物,含有1个多烯烃骨架,属于丙二烯型类胡萝卜素。它主要来源于异鞭藻门的褐藻和硅藻以及定鞭藻门的藻类。本文介绍了岩藻黄素的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及其生物合... 岩藻黄素,又称岩藻黄质或褐藻黄素,是1种脂溶性色素,为胡萝卜素的含氧衍生物,含有1个多烯烃骨架,属于丙二烯型类胡萝卜素。它主要来源于异鞭藻门的褐藻和硅藻以及定鞭藻门的藻类。本文介绍了岩藻黄素的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及其生物合成途径,并对岩藻黄素经典的与现代绿色的提取方法以及多种分离纯化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对岩藻黄素的各种生理活性,包括抗炎、抗肿瘤、抗肥胖、抗氧化、抗痘、抗糖尿病、抗疟疾和抗血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性的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藻黄素 理化性质与生物学特性 生物合成途径 提取与分离纯化技术 生理活性
原文传递
高、低氮浓度对2株真眼点藻的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吴桂秀 高保燕 +4 位作者 周芷薇 雷学青 黄罗冬 李爱芬 张成武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42-1452,共11页
【目的】研究氮浓度对真眼点藻纲(Eustigmatophyceae)的2株高产油微藻大真眼点藻(Eustigmatos magnus,EM)和波氏真眼点藻(Eustigmatos polyphem,EP)的细胞形态、生长、总脂含量、脂质组成和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的时序变化规律。【方法】利... 【目的】研究氮浓度对真眼点藻纲(Eustigmatophyceae)的2株高产油微藻大真眼点藻(Eustigmatos magnus,EM)和波氏真眼点藻(Eustigmatos polyphem,EP)的细胞形态、生长、总脂含量、脂质组成和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的时序变化规律。【方法】利用高氮(18.0 mmol/L NO3--N)和低氮(3.6 mmol/L NO3--N)浓度培养微藻。【结果】形态观察结果表明,大真眼点藻(E.magnus)和波氏真眼点藻(E.polyphem)营养细胞具有1个周生的裂叶状叶绿体,细胞质中有液泡,内含能够振动的颗粒物,以及一个较为明显的红色色素体;生殖方式通过形成2个D形或4个四角形的似亲孢子;随着培养周期的延伸和营养盐的消耗,细胞中油体逐步形成,其数量不断增加,体积不断增大。实验结果表明,初始氮浓度对2种微藻的总脂积累及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低氮浓度下2种微藻的生物质浓度分别为9.0 g/L和8.5 g/L,均低于高氮浓度下的生物质浓度。而低氮浓度下2种微藻的总脂、中性脂和总脂肪酸的含量以及总脂、中性脂与总脂肪酸的单位体积产率均明显高于高氮浓度组,其最高值分别为:59.10%、51.90%、46.95%和0.28、0.24、0.22 g/(L·d)(EM);64.20%、56.80%、50.01%和0.32、0.28、0.25 g/(L·d)(EP)。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微藻的脂肪酸主要成分均为棕榈酸(C16:0)、棕榈油酸(C16:1)、油酸(C18:1)和二十碳五烯酸(C20:5,EPA),四者的总含量(占总脂肪酸)分别达到85.83%和85.48%,其中棕榈油酸的含量最高。【结论】低氮浓度胁迫有利于大真眼点藻和波氏真眼点藻细胞内油脂的积累,两种微藻均为适合于生产生物柴油的油脂生产藻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真眼点藻 波氏真眼点藻 总脂 中性脂 脂肪酸 单位体积产率
原文传递
光合自养和异养培养时斜生栅藻的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雷学青 杨国远 +1 位作者 高保燕 张成武 《生物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95,共6页
目的:研究自养、异养两种营养模式下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生物量和生化组分含量变化。方法:称重法、有机溶剂抽提法、苯酚-硫酸法、Lowry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生化组成含量。结果:自养培养时最大生物量为6.95g/L,异养培养时的... 目的:研究自养、异养两种营养模式下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生物量和生化组分含量变化。方法:称重法、有机溶剂抽提法、苯酚-硫酸法、Lowry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生化组成含量。结果:自养培养时最大生物量为6.95g/L,异养培养时的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提取物,以不同浓度葡萄糖和酵母提取物培养时所获得的最大生物量分别为7.94g/L和5.39g/L。自养有利于脂质积累,异养培养有利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积累。自养时低光、高氮浓度条件有利于色素的积累,异养时色素积累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并随酵母提取物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结论:不同营养模式下斜生栅藻的生长及生化组分存在差异,在营养模式改变时其代谢方式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生栅藻 自养培养 异养培养 生物量 生化组分
原文传递
利用平板反应器大量培养高产油绿藻——尖状栅藻的生长和油脂积累规律
9
作者 雷学青 卢哲 +3 位作者 高保燕 张文源 李爱芬 张成武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1-99,共9页
以新近分离的淡水绿藻——尖状栅藻(Scenedesmus acuminatus)为研究对象,将改良的BG-11培养基中的初始NaNO3浓度降低为6.0mmoL/L和3.6mmol/L,利用新设计的内置拉筋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对尖状栅藻(S.acuminatus)进行大量培养... 以新近分离的淡水绿藻——尖状栅藻(Scenedesmus acuminatus)为研究对象,将改良的BG-11培养基中的初始NaNO3浓度降低为6.0mmoL/L和3.6mmol/L,利用新设计的内置拉筋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对尖状栅藻(S.acuminatus)进行大量培养。测定不同时相的生物量、总脂含量、脂组分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分析尖状栅藻(S.acuminatus)大量培养时的生长和油脂积累规律。当初始NaNO3浓度为6mmol/L时其最高生物量(6.27g/L)明显高于初始NaNO,浓度为3.6mmol/L时的生物量(5.30g/L);而最高的总脂含量在初始NaNO3浓度为3.6mmol/L时获得为干重的56.6%,高于初始NaNO3浓度为6mmol/L时的总脂含量(51.6%)。总脂经硅胶柱层析分级后得到三种类型的脂组分:中性脂、糖脂和磷脂,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中性脂含量逐渐增加,培养至18d后,中性脂的含量分别达到总脂的90.9%(6mmol/LNaN03)和92.0%(3.6mmoL/LNaNO,)及干重的47.5%(6.0mmol/LNaNO3)和51.4%(3.6mmol/LNaNO3)。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麻油酸和亚麻酸,这六种脂肪酸在不同时相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89.92%-96.18%(占总脂肪酸)和12.5%-50.7%(占细胞干重)。总脂、中性脂及总脂肪酸单位体积产率分别为:0.18g/L/d,0.16g/L/d和0.15g/L/d(6.0mmol/LNaNO3)及0.16g/L/d,0.15g/L/d和0.15g/L/d(3.6mmol/LNaNO3)。研究结果表明,尖状栅藻(S.acuminatus)是一株易于规模化培养、脂肪酸组成适合于生物柴油生产的高产油微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状栅藻 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 油脂 脂肪酸 生物柴油
原文传递
重金属铅、铬胁迫对斜生栅藻的生长、光合性能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30
10
作者 杨国远 万凌琳 +3 位作者 雷学青 汪亚俊 李爱芬 张成武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06-1614,共9页
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 JNU49)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重金属Pb2+、Cr3+、Cr6+对斜生栅藻生物量积累、光合性能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Pb2+、Cr3+、Cr6+对斜生栅藻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82.94、121.15、23.65μmol·... 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 JNU49)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重金属Pb2+、Cr3+、Cr6+对斜生栅藻生物量积累、光合性能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Pb2+、Cr3+、Cr6+对斜生栅藻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82.94、121.15、23.65μmol·L-1.半数抑制浓度胁迫下,斜生栅藻的放氧速率分别在第2~8 d(Pb2+胁迫)、1~3 d(Cr3+、Cr6+胁迫)受到明显抑制,而呼吸速率无明显变化;Pb2+胁迫下,斜生栅藻光系统Ⅱ(PSⅡ)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ield)、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均明显低于对照,光化学淬灭(qP)从第1~5 d高于对照,而第6~8 d则显著低于对照;Cr3+和Cr6+胁迫对斜生栅藻光合性能的影响不如Pb2+胁迫明显.斜生栅藻丙二醛(MDA)含量在重金属胁迫下变高,以第3、4 d尤为明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于第3、4 d较为明显;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抗氧化活性(T-AOC)在重金属胁迫下均小幅度提升.通过本研究发现,斜生栅藻的生物量、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SOD活性等指标对重金属胁迫的反应均较为灵敏,可作为评估重金属胁迫对微藻危害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生栅藻 重金属胁迫 IC50 光合性能 抗氧化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