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腐生培养下爪哇虫草对寄主的转录组响应
1
作者 官昭瑛 雷妍圆 +2 位作者 孙玺 符展源 HUSSIN Abid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0-702,共13页
爪哇虫草菌是广谱性虫生真菌,具有防治膜翅目社会性昆虫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的生防潜能。为探究蚁巢弃尸堆中携菌虫体在侵染循环链的关键作用,探讨腐生条件下爪哇虫草Cordyceps javanica响应寄主的分子致病机制,本研究通过向培养... 爪哇虫草菌是广谱性虫生真菌,具有防治膜翅目社会性昆虫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的生防潜能。为探究蚁巢弃尸堆中携菌虫体在侵染循环链的关键作用,探讨腐生条件下爪哇虫草Cordyceps javanica响应寄主的分子致病机制,本研究通过向培养基添加冷冻干燥的虫尸粉进行诱导,对诱导前后的菌丝孢子混合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纯培养条件相比,菌株经虫尸粉诱导后发掘新基因1912个,有379个得到功能注释。显著差异表达基因有242个,上调表达基因111个,下调表达基因131个;GO富集分析表明,生物学过程的代谢过程和细胞过程、细胞组分的细胞结构体及分子功能中参与催化活性和结合相关的基因可能在爪哇虫草响应寄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KEGG分类和富集分析表明,代谢过程分类的色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糖酵解/糖原异生和乙醛酸和二羧酸酯代谢,遗传信息过程分类的碱基切除修复和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环境信息过程分类的ABC转运蛋白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细胞过程分类的自噬和过氧物酶体通路是爪哇虫草的主要代谢途径。随机筛选8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与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爪哇虫草在适应腐生环境过程中与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活跃,这可能是其在垂直和水平扩散过程中需维持侵染力,为自身提供营养并转化为能量和中间产物等物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爪哇虫草 红火蚁 转录组 腐生培养 弃尸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一株绿僵菌的鉴定及其对草地贪夜蛾的致病力测定 被引量:26
2
作者 雷妍圆 王德森 +3 位作者 薛志洪 吕利华 黄少华 章玉苹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65-1273,共9页
【目的】寻找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致病性昆虫病原真菌,以丰富广东省本地的昆虫病原真菌资源库,为开展草地贪夜蛾微生物防治提供研究材料。【方法】对采自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城镇玉米地的感菌草地贪夜蛾幼虫体表病原真... 【目的】寻找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致病性昆虫病原真菌,以丰富广东省本地的昆虫病原真菌资源库,为开展草地贪夜蛾微生物防治提供研究材料。【方法】对采自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城镇玉米地的感菌草地贪夜蛾幼虫体表病原真菌进行微生物常规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和ITS-r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原真菌进行鉴定,通过3种不同培养基(PDA、SMAY和添加草地贪夜蛾蛹壳PDA培养基)测定病原真菌菌落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并采用浸虫法研究病原真菌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致病力。【结果】从感菌草地贪夜蛾幼虫上分离获得病原真菌,编号GZSF-1,经鉴定为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培养基类型对菌株GZSF-1菌丝生长和产孢存在显著影响(P<0.05),菌株在各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为0.76~2.10 mm/d,产孢量为0.33×106~21.67×106孢子/mL,其中在添加蛹壳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最快且可获得最大产孢量。菌株GZSF-1接种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后,随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升高,幼虫的感病死亡率增加,当浓度达1×109孢子/mL时,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为3.030 d,接菌7 d后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达100.00%。应用Probit模型,得到菌株GZSF-1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致病力回归方程y=-4.426+0.737x,菌株GZSF-1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第7 d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1.02×106孢子/mL。【结论】从田间感菌草地贪夜蛾上分离获得的病原真菌菌株GZSF-1为莱氏绿僵菌,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氏绿僵菌 草地贪夜蛾 鉴定 生物学特性 致病力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生物学特性与其对小菜蛾致病力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7
3
作者 雷妍圆 吕利华 +1 位作者 何余容 陈冬虹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3-148,共6页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的各项生物学指标与其对小菜蛾致病力间的相关性,对一株球孢白僵菌菌株GXU-Bb进行单孢分离,测定了菌株GXU-Bb及其分离子菌株GXU-Bb16、GXU-Bb10、GXU-Bb13和GXU-Bb05这5个菌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胞外蛋...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的各项生物学指标与其对小菜蛾致病力间的相关性,对一株球孢白僵菌菌株GXU-Bb进行单孢分离,测定了菌株GXU-Bb及其分离子菌株GXU-Bb16、GXU-Bb10、GXU-Bb13和GXU-Bb05这5个菌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胞外蛋白酶水平和几丁质酶水平等多项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各菌株间生长速率和孢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产孢量变化范围1.54×10^7-2.98×10^7个/ml;胞外蛋白酶水平变化范围1.04-1.19;几丁质酶水平变化范围1.05-1.14;各菌株间对小菜蛾二龄幼虫的致病力差异较大,校正死亡率变化范围为39.81%-83.79%。将各生物学指标与菌株对小菜蛾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的致病力与菌株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无显著相关关系;与产孢量、胞外蛋白酶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几丁质酶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小菜蛾 生物学特性 致病力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球孢白僵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草地贪夜蛾的致病性 被引量:24
4
作者 雷妍圆 章玉苹 +3 位作者 薛志洪 王裕华 黄少华 吕利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3-601,共9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我国于2019年新发现的一种迁飞性重大害虫。为了寻找对草地贪夜蛾有高致病性的昆虫病原真菌,本实验对采自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农业大学湿地的感菌稻黑蝽Scotinophara lurida若虫僵虫进行了室...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我国于2019年新发现的一种迁飞性重大害虫。为了寻找对草地贪夜蛾有高致病性的昆虫病原真菌,本实验对采自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农业大学湿地的感菌稻黑蝽Scotinophara lurida若虫僵虫进行了室内分离培养,结合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采用浸虫法研究了该菌对草地贪夜蛾各龄幼虫的致病力。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真菌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编号为GZSL-1菌株。菌株GZSL-1可侵染草地贪夜蛾6个龄期的幼虫,随孢子浓度的升高,草地贪夜蛾幼虫感病死亡率增加,当浓度达到1×10^8孢子/mL时,1~3龄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皆为100%,4龄和5龄幼虫也达到57.47%和55.06%,6龄仅25.28%。接菌6 d后1~5龄幼虫的LC 50值分别为1.32×10^3、3.42×10^3、1.01×10^4、1.61×10^5和1.23×10^7孢子/mL。幼虫LT50值随孢子悬浮液浓度增加而递减,在孢子浓度为1.0×10^4~1.0×10^8孢子/mL范围内,1龄、2龄和3龄幼虫的LT50值分别为3.58~1.69 d、4.30~1.78 d和5.70~3.12 d;浓度为1.0×10^5~1.0×10^8孢子/mL时,对4龄幼虫的LT50为5.45~4.85 d;浓度为1.0×10^7~1.0×10^8孢子/mL时,对5龄幼虫的LT50为5.04~5.02 d。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鉴定的球孢白僵菌菌株GZSL-1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有较强致病性,可为草地贪夜蛾微生物防治提供候选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草地贪夜蛾 昆虫病原真菌 鉴定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接种方式下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的致病力 被引量:15
5
作者 雷妍圆 吕利华 何余容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2-146,共5页
本文比较了4种接种方式下球孢白僵菌Bb02菌株对小菜蛾2龄和3龄幼虫的致病力。当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107个/mL时,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浸虫法73.79%,涂抹法68.28%,喷雾法51.72%和浸叶法33.79%;对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 本文比较了4种接种方式下球孢白僵菌Bb02菌株对小菜蛾2龄和3龄幼虫的致病力。当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107个/mL时,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浸虫法73.79%,涂抹法68.28%,喷雾法51.72%和浸叶法33.79%;对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喷雾法57.93%,浸虫法57.24%,涂抹法55.86%和浸叶法28.28%,虽然浸虫法的校正死亡率稍低于喷雾法,但两者差异不显著。同时,2龄和3龄幼虫以浸虫法处理僵虫率最高,分别达31.25%和29.55%;致死速度最快,LT50分别为3.62 d和4.63 d。认为浸虫法最适于室内准确评价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的致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小菜蛾 接种方式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菜蛾血淋巴对玫烟色棒束孢入侵的生理防御反应 被引量:6
6
作者 雷妍圆 何余容 吕利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87-893,共7页
为了探讨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血淋巴对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的防御机制,利用吉姆萨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了小菜蛾4龄幼虫血细胞感染不同致病力玫烟色棒束孢后的免疫反应。结果表明:玫烟色棒束孢的入侵可导致小菜蛾血细胞... 为了探讨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血淋巴对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的防御机制,利用吉姆萨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了小菜蛾4龄幼虫血细胞感染不同致病力玫烟色棒束孢后的免疫反应。结果表明:玫烟色棒束孢的入侵可导致小菜蛾血细胞数量发生改变,表现为入侵初期血细胞总数增加,不同类型血细胞比例改变等。体表接种后8-45h,高致病力菌株PFCF-001处理的幼虫血细胞总数在24h出现最高值6250个/mm3,而低致病力菌株PFCF-D58处理在36h达到最高值3000个/mm3,比高致病力菌株处理滞后12h。不同菌株处理下虫体参与防御反应的主要血细胞类型为浆血细胞和粒血细胞。小菜蛾幼虫血细胞在感菌初期能够产生粘附、吞噬、包被及形成结节等一系列防卫反应,但最终无法抵挡高致病力菌株PFCF-001的侵染。结果说明小菜蛾幼虫血淋巴对玫烟色棒束孢的防御反应只有短暂的抑制作用,不能从根本上清除、消灭玫烟色棒束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烟色棒束孢 小菜蛾 血淋巴 生理防御反应 致病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玫烟色虫草对草地贪夜蛾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雷妍圆 吕利华 +1 位作者 王裕华 王德森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8-75,共8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为了寻找对草地贪夜蛾有致病性的昆虫病原真菌,本实验采用浸虫法研究了玫烟色虫草Cordyceps(=Isaria)fumosorosea SCAU-IFCF01对草地贪夜蛾1~6龄幼虫...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为了寻找对草地贪夜蛾有致病性的昆虫病原真菌,本实验采用浸虫法研究了玫烟色虫草Cordyceps(=Isaria)fumosorosea SCAU-IFCF01对草地贪夜蛾1~6龄幼虫的致病力,通过体视镜观察了幼虫感菌后侵染症状和体表病变过程。结果表明:菌株IFCF01可侵染草地贪夜蛾6个龄期的幼虫。4龄幼虫接种后48 h,虫体出现缩短、强直等形态变化;接种后72 h,幼虫死亡且体外形成菌丝层;接种后120 h,虫体被浅玫烟色的分生孢子覆盖。随孢子浓度的升高,幼虫的感病死亡率增加,当浓度达到1×109孢子/mL时,1~3龄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均为100%,4龄幼虫和5龄幼虫也达到了98.9%和50%,6龄幼虫仅21.1%。5 d后1~5龄幼虫的LC 50值分别为3.74×104、1.17×105、1.86×105、8.09×105和3.03×108孢子/mL。幼虫LT 50值随孢子浓度增加而递减,在浓度为1.0×105~1.0×109孢子/mL的范围内,1龄幼虫和2龄幼虫的LT 50值分别为3.62~1.37 d和4.51~1.65 d;在1.0×106~1.0×109孢子/mL时,对3龄幼虫的LT 50为4.03~1.82 d;浓度为1.0×107~1.0×109孢子/mL时,对4龄幼虫的LT 50为3.47~2.52 d。浓度为1.0×109孢子/mL时,5龄幼虫的LT 50为4.74 d。本研究结果表明,玫烟色虫草菌株IFCF01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有较强的致病力,为今后草地贪夜蛾微生物防治提供重要的有效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烟色虫草 草地贪夜蛾 侵染症状 致病力 微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因素对桔小实蝇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雷妍圆 林涛 +3 位作者 何丽云 吕利华 何余容 李群臣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05-812,共8页
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是为害园艺作物的重要检疫性害虫。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了取食3种寄主植物杨桃、番石榴和芒果的桔小实蝇雄成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和含量,并以人工饲料饲养作为对照进行了比较。结... 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是为害园艺作物的重要检疫性害虫。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了取食3种寄主植物杨桃、番石榴和芒果的桔小实蝇雄成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和含量,并以人工饲料饲养作为对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4种食物源的桔小实蝇共含有42种表皮碳氢化合物,其碳原子数为C29-C37,主要为正构烷烃、一甲基烷烃和二甲基烷烃。取食杨桃、番石榴和芒果桔小实蝇表皮碳氢化合物种类分别为人工饲料的99.3%、91.4%和98.3%,4种食物源的桔小实蝇表皮碳氢化合物种类基本相同,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可从含量上将各食物源的桔小实蝇区分开。不同食物源引起的差异体现在物质的含量上,而主要的组分种类相对稳定,说明食物因素不影响利用表皮碳氢化合物进行桔小实蝇种的鉴定。因此可提取种内共有物质作为种的特征峰,建立不同食物条件下桔小实蝇的指纹图谱,为检验检疫过程中实蝇种类的鉴定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小实蝇 气相色谱分析 表皮碳氢化合物 食物因素 雄成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烟色棒束孢诱导的小菜蛾免疫响应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雷妍圆 何余容 +2 位作者 谢梅琼 吕利华 顾家睿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56-964,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筛选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应对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侵染的免疫应答及其网络调控基因,以进一步探讨小菜蛾对玫烟色棒束孢的防御机制。【方法】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RNA-seq,对处理后12 h的感染玫... 【目的】本研究旨在筛选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应对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侵染的免疫应答及其网络调控基因,以进一步探讨小菜蛾对玫烟色棒束孢的防御机制。【方法】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RNA-seq,对处理后12 h的感染玫烟色棒束孢和健康(平行对照)的小菜蛾4龄幼虫转录组进行了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得到的差异基因进行了功能注释和分类,对差异基因参与的信号通路进行了分析。【结果】在感菌和健康小菜蛾幼虫转录组两个表达谱里,分别获得了12 346 987和12 315 210个clean reads,有60.93%和61.26%的reads分别能比对到参考基因库里,其中完美匹配(perfect match)的比例分别为32.15%和32.73%。共得到351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unigenes,DEUs),上调表达基因有275个,下调表达基因有76个,与免疫防御反应潜在相关的基因有156个。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有102个DEUs分布到46个GO term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有132个DEUs显著富集在13个代谢通路(pathway)里。【结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中,大部分编码潜在的与免疫识别及调控相关的基因,集中在能量代谢、疾病反应和防御反应等相关通路。研究结果为挖掘与玫烟色棒束孢侵染相关的小菜蛾免疫应答候选基因提供了重要数据库,也为阐明小菜蛾对玫烟色棒束孢的免疫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玫烟色棒束孢 免疫应答 转录组 RNA-seq 表达谱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昆虫病原真菌对草地贪夜蛾体表侵染模式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雷妍圆 官昭瑛 +3 位作者 Shoaib Freed Syed Muhammad Zaka Abid Hussin 章玉苹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78-588,共11页
【目的】在前期筛选获得对草地贪夜蛾高效致病真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GZSL-1和玫烟色虫草(Cordyceps fumosorosea)菌株IFCF01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2株菌株在草地贪夜蛾体表的侵染模式,为阐明菌株致病机理,提高昆虫病原... 【目的】在前期筛选获得对草地贪夜蛾高效致病真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GZSL-1和玫烟色虫草(Cordyceps fumosorosea)菌株IFCF01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2株菌株在草地贪夜蛾体表的侵染模式,为阐明菌株致病机理,提高昆虫病原真菌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分别接种菌株GZSL-1和IFCF01(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0×10^(7)孢子/mL)后分生孢子在幼虫体表附着、萌发、穿透和增殖的过程。【结果】菌株GZSL-1和IFCF01萌发后均可形成附着胞,草地贪夜蛾幼虫体表结构对2株菌株分生孢子萌发、附着和穿透芽管长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株菌株在各结构区均有较高的萌发率(>90.00%)和附着胞率(>80.00%),在平缓结构区比瘤状突起结构区观察到更短的穿透芽管。在各结构区,菌株GZSL-1形成的穿透芽管长度均短于菌株IFCF01相应的芽管长度,在平缓结构区,菌株GZSL-1的穿透芽管长度显著短于菌株IFCF01(P<0.05)。菌株GZSL-1和IFCF01分生孢子接种后分别在16和8 h内萌发,在24和32 h内普遍出现穿透结构穿透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壁。2株菌株的初级和次级分生孢子分别在接种后72和96 h内出现。【结论】扫描电镜观察证实球孢白僵菌菌株GZSL-1和玫烟色虫草菌株IFCF01对草地贪夜蛾具有高致病性,揭示了病原真菌分生孢子在草地贪夜蛾虫体上的侵染过程,结果为后续2株菌株的改良及田间应用打下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玫烟色虫草 草地贪夜蛾 体表侵染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火蚁与黑头酸臭蚁上颚形态及其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雷妍圆 吕利华 +2 位作者 石庆型 李世茂 何余容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99-1204,共6页
应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热带火蚁Solenopsis geminata Fabricius和黑头酸臭蚁Tapinoma melanocephalum Fabricius的上颚类型及形态特征。头宽和上颚长度测量结果表明:两种火蚁的头宽和上颚大... 应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热带火蚁Solenopsis geminata Fabricius和黑头酸臭蚁Tapinoma melanocephalum Fabricius的上颚类型及形态特征。头宽和上颚长度测量结果表明:两种火蚁的头宽和上颚大小具有连续性特征,黑头酸臭蚁工蚁仅1个类型,3种蚂蚁中黑头酸臭蚁的上颚最小,其前端具4个锋利切齿叶,后部有一排小而钝的臼齿叶,上颚内缘较光滑。在形态上,红火蚁的大、中、小型工蚁与热带火蚁工蚁的上颚区别不大,表面纹理光滑,都具4个锋利小齿,上颚内缘也比较光滑;热带火蚁兵蚁上颚仅3个小齿且较钝,其上颚内缘凹面比两种火蚁工蚁的深且纹理粗糙,推测红火蚁工蚁不仅用于筑巢,还用于防御,而热带火蚁兵蚁的强壮上颚可能主要用于磨碎食物,而非保卫蚁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火蚁 热带火蚁 黑头酸臭蚁 物理攻击 上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烟色棒束孢SCAU-IFCF01产酶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雷妍圆 吕利华 何余容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00-1006,共7页
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琼脂平板透明圈法和专一性短肽底物Suc-Ala-Ala-Pro-Phe-pNA对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 5个菌株在培养液、虫体诱导下的几丁质酶和凝乳弹性蛋白酶(Pr1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玫烟色棒束孢在... 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琼脂平板透明圈法和专一性短肽底物Suc-Ala-Ala-Pro-Phe-pNA对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 5个菌株在培养液、虫体诱导下的几丁质酶和凝乳弹性蛋白酶(Pr1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玫烟色棒束孢在不同诱导源中均能产生几丁质酶和Pr1酶。DNS和透明圈比值法测得的各菌株间几丁质酶活性差异趋势一致,高致病力菌株IFCF01的几丁质酶产酶水平显著高于4个低致病力菌株。以虫体诱导的菌株IFCF01几丁质酶活性最高达0.7815 IU/mL,显著高于培养液诱导的0.3740 IU/mL。玫烟色棒束孢Pr1酶活性随接种时间逐渐增高,且高致病力菌株产酶量显著高于低致病力菌株。以虫体培养的菌株IFCF01 Pr1酶活性最高值达2.34μg/mL/min,显著高于IFCF-D58的最高值0.88μg/mL/min。虫体诱导对几丁质酶和Pr1酶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推测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表皮含有刺激玫烟色棒束孢大量产酶的成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烟色棒束孢 小菜蛾 几丁质酶 凝乳弹性蛋白酶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火蚁病原真菌AUGM47早期发育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雷妍圆 官昭瑛 Abid Hussin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10-1516,共7页
在前期筛选已获得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高效致病真菌罗伯茨绿僵菌Metarhizium robertsii AUGM47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明确病原真菌对寄主昆虫的侵染机制。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以红火蚁工蚁为侵染对象,利用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 在前期筛选已获得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高效致病真菌罗伯茨绿僵菌Metarhizium robertsii AUGM47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明确病原真菌对寄主昆虫的侵染机制。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以红火蚁工蚁为侵染对象,利用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罗伯茨绿僵菌AUGM47侵染单元分生孢子在体表附着萌发、穿透和体内增殖的早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菌株AUGM47分生孢子在红火蚁体表可萌发并形成附着胞侵入,接种后12 h观察到萌发,在36 h内普遍出现穿透结构穿透体壁。接种后48 h为菌体在血腔内的增殖阶段。菌丝体在穿透表皮和体腔内增殖过程中伴随着机械压力和酶的活动。接种后96 h,观察到自噬现象,菌体通过自噬降解并回收细胞器,为从体内穿出的晚期发育过程提供物质基础。本研究对罗伯茨绿僵菌AUGM47分生孢子在红火蚁体外至体内的发育进程研究证实了菌株的高致病性,为红火蚁生防真菌菌种改良和后续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火蚁 病原真菌 罗伯茨绿僵菌 早期发育 分生孢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纵卷叶螟4种产卵装置的采卵效果比较 被引量:5
14
作者 雷妍圆 韦秉兴 +1 位作者 李卫国 李耀秀 《广西植保》 2008年第1期1-3,共3页
对4种产卵装置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用简易产卵箱采卵,成虫产卵量最多且采卵率最高,其单雌产卵量达45.35粒,平均采卵率达到97%以上。此外,其具有制作材料来源广,成本低和利于防病等优点,是对稻纵卷叶螟人工饲养工具的改进。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产卵装置 效果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监测预警与防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15
作者 齐国君 苏湘宁 +7 位作者 章玉苹 雷妍圆 郭义 黄少华 肖勇 袁曦 石庆型 张振飞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2期109-121,共13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跨境迁飞性害虫,具有寄主范围广、繁殖能力强、迁飞扩散快、为害程度重和防控难度大等特点。2019年1月首次入侵我国云南省,并在我国西南、华南及北方广大地...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跨境迁飞性害虫,具有寄主范围广、繁殖能力强、迁飞扩散快、为害程度重和防控难度大等特点。2019年1月首次入侵我国云南省,并在我国西南、华南及北方广大地区迅速蔓延扩散,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随着草地贪夜蛾在我国周年繁殖区定殖成功,其"北迁南回"将成为常态,草地贪夜蛾已由入侵新发害虫转变为常发性害虫,其防控策略也将由应急防控转变为长期防控。面对严峻的防控形势,迁飞监测预警与科学防控是打赢草地贪夜蛾攻坚战的关键措施。综述了草地贪夜蛾在全球的分布与扩散、迁飞规律、防控技术与措施等,并提出了4个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以期为控制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传播为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周年繁殖区 迁飞规律 监测预警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的大洋臀纹粉蚧和南洋臀纹粉蚧在中国的适生区分析 被引量:27
16
作者 齐国君 陈婷 +2 位作者 高燕 雷妍圆 吕利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9-223,共5页
大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minor Maskell和南洋臀纹粉蚧P.lilacinus Cockerell是我国有重要检疫意义的有害生物。这两种粉蚧从东盟进口水果口岸检疫中频繁截获,且已在广东、海南、云南等地发现大洋臀纹粉蚧入侵,这对我国热带、亚热带的... 大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minor Maskell和南洋臀纹粉蚧P.lilacinus Cockerell是我国有重要检疫意义的有害生物。这两种粉蚧从东盟进口水果口岸检疫中频繁截获,且已在广东、海南、云南等地发现大洋臀纹粉蚧入侵,这对我国热带、亚热带的水果和观赏植物等已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以大洋臀纹粉蚧和南洋臀纹粉蚧在国内外的分布数据为基础,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 GIS对两种粉蚧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大洋臀纹粉蚧和南洋臀纹粉蚧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其适生区面积分别占全国面积的22.14%、18.17%,其中高度适生区域集中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四川、台湾、海南等地区,与我国热带水果的主要种植区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大洋臀纹粉蚧已成功入侵,一旦南洋臀纹粉蚧传入便可迅速扩散蔓延,并对我国热带水果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各口岸应加强对东盟进口水果的检验检疫,预防其新的进入和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臀纹粉蚧 南洋臀纹粉蚧 适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可用于桔小实蝇表皮碳氢化合物分析的固体进样技术 被引量:7
17
作者 林涛 陈婷 +4 位作者 何余容 胡学难 梁帆 雷妍圆 吕利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8-291,共14页
【目的】利用表皮碳氢化合物进行昆虫鉴定是目前昆虫分类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液体浸提及进样技术是GC-MS常规的进样方法之一,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固体进样也被广泛地用于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鉴定及昆虫... 【目的】利用表皮碳氢化合物进行昆虫鉴定是目前昆虫分类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液体浸提及进样技术是GC-MS常规的进样方法之一,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固体进样也被广泛地用于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鉴定及昆虫的分类与进化分析。本研究探索利用固体进样法开展实蝇表皮碳氢化合物的提取与分析,探索并获得简便可行的取样与进样技术,为检疫性实蝇的快速鉴定提供新方法。【方法】以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成虫为材料,采用固体进样与液体浸提进样方法,开展实蝇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成分鉴定与分析;比较获得桔小实蝇成虫取样部位,并分析标本保存时间对桔小实蝇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影响。【结果】利用固体进样技术获得的桔小实蝇翅表皮碳氢化合物种类(39)较液体进样的(36)略多,且翅和中足的表皮碳氢化合物含量分别为0.18~23.37和0.03~4.13 ng/μg,极显著地高于用液体进样法检测到相同部位的化合物含量(分别为0.05~3.93和0.01~0.68 ng/μg)(P〈0.01),而且前者的检测灵敏度是后者的1.7~10.8倍;同时,翅样品的表皮碳氢化合物含量显著地高于足中的含量(P〈0.01)。利用固体进样获得的桔小实蝇成虫翅、足或胸部的表皮碳氢化合物图谱与对照处理所得图谱相似。干燥保存30 d的桔小实蝇翅的碳氢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与新鲜标本(保存0 d)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保存30,60和150 d标本的碳氢化合物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要是含量的差异。【结论】研究表明,利用固体进样检测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灵敏度较高,而且桔小实蝇成虫的主要表皮碳氢化合物种类较稳定,因此可以作为我国口岸检疫性实蝇表皮碳氢化合物获取与分析的一种新方法,而且检测中翅是固体进样的较合适取样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小实蝇 固体进样 液体进样 表皮碳氢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性信息素诱捕的广东草地贪夜蛾发生动态及多生物防治因子组合对其控制效果评价 被引量:12
18
作者 苏湘宁 章玉苹 +7 位作者 黄少华 李传瑛 郭义 袁曦 肖勇 雷妍圆 叶伟峰 刘伟玲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30-1337,共8页
采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对广东省佛山市、茂名市、韶关市和梅州市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发生动态进行监测;以清水作为空白对照,以20%氯虫苯甲酰胺为药剂对照,评价了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螟黄赤眼蜂+苏云金杆菌、... 采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对广东省佛山市、茂名市、韶关市和梅州市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发生动态进行监测;以清水作为空白对照,以20%氯虫苯甲酰胺为药剂对照,评价了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螟黄赤眼蜂+苏云金杆菌、螟黄赤眼蜂+金龟子绿僵菌、螟黄赤眼蜂+莱氏绿僵菌、螟黄赤眼蜂+爪哇棒束孢菌、螟黄赤眼蜂+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螟黄赤眼蜂+蠋蝽、螟黄赤眼蜂+蠋蝽+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这8种生防措施对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所监测的4个地市全年均有发生,其中佛山监测点的草地贪夜蛾诱捕量高于其它3个监测点,并具有1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期(2019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高峰期与玉米种植面积呈正相关。田间生防试验结果表明,单一释放螟黄赤眼蜂或与其他生防因子联合使用均对草地贪夜蛾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处理7 d后的防虫效果为54.87%~76.49%,其中以螟黄赤眼蜂+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及螟黄赤眼蜂+蠋蝽+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分别为76.49%及71.56%,但均低于氯虫苯甲酰胺的防虫效果(94.60%);但14 d后,20%氯虫苯甲酰胺的防虫效果下降至78.51%,而螟黄赤眼蜂+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及螟黄赤眼蜂+蠋蝽+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防效呈上升趋势,防效分别为81.31%与83.35%,具有较好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是防治玉米草地贪夜蛾的理想生物防治组合。研究结果为了解广东草地贪夜蛾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提供了相关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发生动态 生物防治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与昆虫化学分类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群臣 石庆型 +4 位作者 雷妍圆 林涛 齐国君 何余容 吕利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69,共8页
基于表皮碳氢化合物的昆虫化学分类学已成为昆虫分类的一个重要工具。本文首先简述了世界范围内昆虫化学分类学的起源、发展及应用领域;其次在收集的大量文献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我国已开展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研究的昆虫种类、研究内... 基于表皮碳氢化合物的昆虫化学分类学已成为昆虫分类的一个重要工具。本文首先简述了世界范围内昆虫化学分类学的起源、发展及应用领域;其次在收集的大量文献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我国已开展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研究的昆虫种类、研究内容、取样与进样技术、数据的统计分析、应用领域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研究进展及其在昆虫分类中应用的现状,提出了今后我国在昆虫化学分类领域的研究方向,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表皮碳氢化合物 化学分类学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火蚁回避虫生真菌的化学生态学机制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雷妍圆 李群臣 +3 位作者 符展源 朱惠政 Hussin Abid 官昭瑛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5-943,共9页
为探讨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对虫生真菌的回避性,解析影响其选择自然生境土壤的信息化学物质,于室内采用双向选择装置观察红火蚁工蚁对含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和爪哇虫草菌Cordyceps j... 为探讨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对虫生真菌的回避性,解析影响其选择自然生境土壤的信息化学物质,于室内采用双向选择装置观察红火蚁工蚁对含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和爪哇虫草菌Cordyceps javanica蚁巢土壤(土堆型、分散型和隐巢型)的群体选择行为,通过培养皿选择性试验测定红火蚁单头工蚁对含菌土壤的回避性及运动响应行为,并运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影响红火蚁在不同含菌土壤中运动的土壤挥发物成分。结果显示:红火蚁个体和群体对含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土壤均表现出显著排斥和回避行为,而对含爪哇虫草菌土壤无明显回避行为。3种含菌土壤的挥发物种类和释放量存在一定差异,含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土壤的挥发物组分较相似,均含较高比例的烃类(分别为44.86%和35.10%)和酮类(分别为35.76%和51.33%)物质,醛类化合物是含球孢白僵菌土壤的特有挥发物组分,吡嗪类是含金龟子绿僵菌土壤的特有挥发物组分;含爪哇虫草菌土壤的挥发物种类和释放量都较少,仅检测到3种挥发物。表明土壤中不同种类虫生真菌的挥发物组分差异可能会引起红火蚁的选择行为差异,爪哇虫草菌对红火蚁无明显的驱避作用,可能与其挥发物种类和含量较少有关,在红火蚁菌剂的研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火蚁 虫生真菌 含菌土壤 真菌挥发物 回避行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