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心阴极N^(2+)等离子体放电电子温度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隗晓云 王建忠 +3 位作者 刘燕萍 余晋勇 高原 徐重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3-227,共5页
利用双层辉光放电空心阴极效应,针对N2发射光谱相对强度的变化,采用SII-IV型全息凹面光栅单色仪对各种工艺参数条件下的光谱进行测绘,获得一系列谱线及测量数据。通过玻尔兹曼方程式求得不同工艺条件下的N2+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并分析... 利用双层辉光放电空心阴极效应,针对N2发射光谱相对强度的变化,采用SII-IV型全息凹面光栅单色仪对各种工艺参数条件下的光谱进行测绘,获得一系列谱线及测量数据。通过玻尔兹曼方程式求得不同工艺条件下的N2+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并分析了工件电压、源极电压和工作气压对电子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工作气压和工件电压一定时,电子温度随源极电压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最后又减小;当源电压一定时,电子温度随工件电压和工作气压的升高而明显减小,并且其减小幅度随源极电压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当工作气压一定时,工件电压的变化较源极电压的变化对电子温度的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温度 等离子体 空心阴极效应 辉光放电 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辉光合成TiN渗镀层耐腐蚀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隗晓云 王建忠 +3 位作者 刘燕萍 徐晋勇 高原 徐重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2005年第6期16-20,共5页
介绍了一种同时利用等离子尖端放电、空心阴极效应和反应气相沉积技术,在碳钢表面形成具有扩散层和沉积层的TiN渗镀层新工艺技术。将该TiN渗镀试样与1Cr18Ni9Ti不锈钢和Q235钢在1mol/LH2SO4溶液和3.5%NaCl溶液中,分别进行电化学腐蚀对... 介绍了一种同时利用等离子尖端放电、空心阴极效应和反应气相沉积技术,在碳钢表面形成具有扩散层和沉积层的TiN渗镀层新工艺技术。将该TiN渗镀试样与1Cr18Ni9Ti不锈钢和Q235钢在1mol/LH2SO4溶液和3.5%NaCl溶液中,分别进行电化学腐蚀对比试验。结果表明:TiN渗镀层在酸性溶液中的耐蚀性能比1Cr18Ni9Ti不锈钢和Q235钢分别提高了1.4和4.2倍。在盐水中的耐蚀性能比Q235钢提高了182.6倍,但比1Cr18Ni9Ti不锈钢耐蚀性能稍差。渗镀TiN层耐酸性溶液腐蚀性能优于耐盐水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 辉光放电 TiN渗镀层 电化学 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辉光合成TiN/TiB_2复合渗镀层摩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隗晓云 王建忠 +3 位作者 刘燕萍 高原 徐晋勇 徐重 《新技术新工艺》 2005年第10期60-63,共4页
利用等离子尖端放电、空心阴极效应和反应气相沉积技术,在碳钢表面形成具有扩散层和沉积层的Ti N渗镀层,然后在此渗镀层表面沉积(PVD法)TiB2薄膜,形成Ti N/TiB2复合渗镀层。并且将其与在碳钢基体表面直接沉积(PVD法)TiB2薄膜进行表面形... 利用等离子尖端放电、空心阴极效应和反应气相沉积技术,在碳钢表面形成具有扩散层和沉积层的Ti N渗镀层,然后在此渗镀层表面沉积(PVD法)TiB2薄膜,形成Ti N/TiB2复合渗镀层。并且将其与在碳钢基体表面直接沉积(PVD法)TiB2薄膜进行表面形貌、硬度、摩擦磨损性能对比。结果表明Ti N/TiB2复合渗镀层厚度可达十几微米,成分和硬度呈梯度分布,与基体是冶金结合,结合力好,无剥落现象。表面是均匀、致密、细小的胞状组织。表面平均硬度HV2600,平均摩擦因数小,耐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阴极效应 尖端放电 TIN TIB2 摩擦因数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合成TiN渗镀层组织结构及耐蚀性研究
4
作者 隗晓云 王建忠 +3 位作者 刘燕萍 徐晋勇 高原 徐重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5,共4页
采用等离子合成TiN渗镀层方法,在碳钢表面形成TiN沉积层+含TiN的扩散层组织,Ti和N原子由表及里呈梯度分布,表面是均匀、致密的TiN胞状组织,显微硬度在20 GPa^25 GPa之间;沉积层与基体之间有一扩散过渡区,结合力好,无剥落现象.X射线衍射... 采用等离子合成TiN渗镀层方法,在碳钢表面形成TiN沉积层+含TiN的扩散层组织,Ti和N原子由表及里呈梯度分布,表面是均匀、致密的TiN胞状组织,显微硬度在20 GPa^25 GPa之间;沉积层与基体之间有一扩散过渡区,结合力好,无剥落现象.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渗镀层表面为TiN层,(200)晶面的衍射峰最强,具有明显的择优取向.将TiN渗镀试样与不锈钢1Cr18Ni9Ti和Q235钢在1 mol/L H2SO4溶液中进行电化学腐蚀对比实验表明:TiN渗镀层的耐蚀性能比不锈钢和Q235钢基体分别提高了1.4和4.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 辉光放电 TiN渗镀层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N复合渗镀层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
5
作者 隗晓云 王建忠 +3 位作者 刘燕萍 徐晋勇 高原 徐重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1-24,共4页
介绍了一种同时利用等离子尖端放电、空心阴极效应和反应气相沉积技术,在碳钢表面形成具有扩散层和沉积层的TiN复合渗镀层新工艺技术。对TiN复合渗镀层、TiN复合渗镀层+TiN薄膜(PVD法)以及在碳钢基体表面直接沉积TiN薄膜(PVD法)这三种... 介绍了一种同时利用等离子尖端放电、空心阴极效应和反应气相沉积技术,在碳钢表面形成具有扩散层和沉积层的TiN复合渗镀层新工艺技术。对TiN复合渗镀层、TiN复合渗镀层+TiN薄膜(PVD法)以及在碳钢基体表面直接沉积TiN薄膜(PVD法)这三种工艺试样的表面形貌、硬度、摩擦磨损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TiN复合渗镀层+TiN薄膜,其表面形貌是较为均匀、致密、细小的胞状物组织,平均硬度达到2500HV左右,磨损曲线最平稳、平均摩擦系数最小,耐磨性比较好。复合渗镀层厚度可达十几微米以上,并且成分、硬度、结构均呈梯度分布,与基体是冶金结合,结合力非常好,所以其磨痕最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阴极效应 尖端放电 等离子 TIN 摩擦系数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钢表面氮化钛陶瓷化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高原 徐晋勇 +3 位作者 刘燕萍 王建忠 隗晓云 徐重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1-63,共3页
介绍了一种在Q2 35钢表面,利用等离子溅射直接复合渗镀合成氮化钛新工艺方法。该渗镀层包括钢基体上均匀分布细小氮化钛颗粒的渗层和表面氮化钛沉积层。沉积层与基体为冶金结合,不会产生剥落。渗镀层表面硬度在1 6 0 0~340 0HV之间。X... 介绍了一种在Q2 35钢表面,利用等离子溅射直接复合渗镀合成氮化钛新工艺方法。该渗镀层包括钢基体上均匀分布细小氮化钛颗粒的渗层和表面氮化钛沉积层。沉积层与基体为冶金结合,不会产生剥落。渗镀层表面硬度在1 6 0 0~340 0HV之间。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表面为纯氮化钛层,(2 0 0 )晶面的衍射峰最强,具有明显的择尤取向。用划痕仪进行结合强度检测,声发射曲线未见突起的信号峰值,表明结合强度良好。复合渗镀氮化钛试样在1 0 %硫酸、5 %盐酸、3. 5 %氯化钠水溶液和硫化氢富液中进行腐蚀试验,耐腐蚀性能分别比改性前提高了84、1 1 6 7、1 1 5、2 1 1 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钛 渗镀层 等离子体 结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Mo-Cr共渗表面高速钢层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高原 徐晋勇 +3 位作者 刘燕萍 王建忠 隗晓云 徐重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2004年第6期15-18,共4页
在20钢表面进行等离子Mo-Cr共渗及等离子超饱和渗碳复合处理,合金层接近钼系高速钢成分。表面Mo含量达到12%左右,Cr含量达到4%左右。等离子渗碳合金层表面含碳量达到2.0%以上,超过了平衡碳的计算值。经X–射线衍射分析,碳化物主要类型为... 在20钢表面进行等离子Mo-Cr共渗及等离子超饱和渗碳复合处理,合金层接近钼系高速钢成分。表面Mo含量达到12%左右,Cr含量达到4%左右。等离子渗碳合金层表面含碳量达到2.0%以上,超过了平衡碳的计算值。经X–射线衍射分析,碳化物主要类型为M23C6、M7C3、M6C型,尺寸1ìm左右。试样经随后淬火+低温回火和淬火+深冷处理(-196℃)+低温回火两种工艺,使表面高速钢层获得马氏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细小弥散的碳化物组织,没有粗大的共晶莱氏体碳化物。经深冷处理的试样表面硬度达到1600HV,明显高于未经过深冷处理工艺的高速钢层表面硬度(1000HV左右)。用WTM-1E球盘式摩擦磨损试验仪,进行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经等离子复合处理的表面高速钢层,与渗碳淬火及低温回火的试样对比,摩擦因数减小,仅有0.07~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 碳化物 合金化 高速钢 深冷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锈钢表面等离子复合处理提高耐磨性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高原 徐晋勇 +3 位作者 刘燕萍 王建忠 隗晓云 徐重 《金属热处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0-53,共4页
对粉碎食品用胶体磨中的由9Cr18、3Cr13不锈钢制造的转子和定子,首先进行等离子WMo共渗,然后进行表面等离子超饱和渗碳,并直接进行高压气体淬火、真空低温回火处理的等离子复合处理技术,提高了转子和定子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延长了使用... 对粉碎食品用胶体磨中的由9Cr18、3Cr13不锈钢制造的转子和定子,首先进行等离子WMo共渗,然后进行表面等离子超饱和渗碳,并直接进行高压气体淬火、真空低温回火处理的等离子复合处理技术,提高了转子和定子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延长了使用寿命。结果表明,不锈钢表面合金层W、Mo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分别达到20%和10%以上。经等离子超饱和渗碳后,表面碳浓度达到2.4%~2.6%。高压气体淬火和低温回火后的表面硬度达到64HRC~66HRC。合金层组织为马氏体基体上分布着细小、均匀的碳化物。淬火后的基体硬度为53HRC~55HRC。基体高的强韧性和适当的硬度配合,表面高的硬度和耐磨的组织,使转子和定子寿命由过去只进行真空淬火和空气炉中回火工艺处理的6~10天,提高到50天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物 不锈钢 渗碳 真空处理 高压气体淬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辉光溅射反应复合渗镀合成TiN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刘燕萍 徐晋勇 +3 位作者 隗晓云 王建忠 高原 徐重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1-274,共4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制备TiN的工艺方法。利用辉光放电溅射现象、尖端放电和空心阴极效应,在钢铁材料表面直接复合形成TiN渗镀扩散层。用X射线衍射、辉光放电剥层成分分析仪、显微硬度仪等方法,对复合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方法复...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制备TiN的工艺方法。利用辉光放电溅射现象、尖端放电和空心阴极效应,在钢铁材料表面直接复合形成TiN渗镀扩散层。用X射线衍射、辉光放电剥层成分分析仪、显微硬度仪等方法,对复合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方法复合形成的TiN渗镀层,TiN呈溶质固溶于基体表面层中,呈梯度沿基体向内分布。该表面复合层与一般表面沉积的TiN层不同,是冶金结合扩散层,不会产生剥落现象。在1020℃复合形成渗镀层时,层深可达15μm左右,并得到择优取向为(200)晶面的TiN相,渗镀TiN层的表面硬度随渗镀温度的提高而增加,渗镀TiN层随渗镀温度的升高而增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光放电 尖端放电 空心阴极效应 氮化钛 扩散层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235钢经两种表面热处理工艺后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建忠 隗晓云 +3 位作者 徐晋勇 刘燕萍 高原 徐重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9,共4页
利用等离子表面合金化技术在Q235钢表面进行Mo、Cr共渗,随后进行超饱和渗碳淬火及低温回火处理。对渗碳淬火─低温回火工艺下的GCr15淬火钢摩擦副的摩擦系数、Mo、Cr共渗─渗碳淬火─低温回火工艺下GCr15淬火钢的摩擦系数进行滑动摩擦... 利用等离子表面合金化技术在Q235钢表面进行Mo、Cr共渗,随后进行超饱和渗碳淬火及低温回火处理。对渗碳淬火─低温回火工艺下的GCr15淬火钢摩擦副的摩擦系数、Mo、Cr共渗─渗碳淬火─低温回火工艺下GCr15淬火钢的摩擦系数进行滑动摩擦对比试验。观察分析Mo、Cr共渗─渗碳淬火─低温回火工艺磨痕形貌,并就油润滑状态下滑动摩擦对比试验磨损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Q235钢表面改性后,与渗碳淬火试样对比,相对耐磨系数ε提高近2倍;与GCr15淬火钢试样对比,相对耐磨系数ε平均提高2·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合金化 高速钢 渗碳 摩擦系数 磨损 Q235钢 摩擦磨损性能 钢表面 热处理工艺 GCR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电位辉光放电电子温度的光谱测量与计算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建忠 隗晓云 +3 位作者 徐晋勇 刘燕萍 高原 徐重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0-304,共5页
用SII-IV型全息凹面光栅单色仪对各种工艺参数条件下双层辉光等电位放电的发射光谱的相对强度进行了测量,获得一系列光谱谱线。通过对玻尔兹曼方程式的计算,得到了不同工艺条件下等离子放电时的电子温度。分析了工件电压、工作气压对电... 用SII-IV型全息凹面光栅单色仪对各种工艺参数条件下双层辉光等电位放电的发射光谱的相对强度进行了测量,获得一系列光谱谱线。通过对玻尔兹曼方程式的计算,得到了不同工艺条件下等离子放电时的电子温度。分析了工件电压、工作气压对电子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工艺条件下,电子温度随着工件电压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然后又减小,并随着工作气压的增大而单调增大。工作气压的变化较工件电压的变化对电子温度的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温度 辉光放电 发射光谱 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钢表面强化及拉伸试验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建忠 隗晓云 +3 位作者 刘燕萍 徐晋勇 高原 徐重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1623-1626,共4页
在50钢表面进行等离子渗铬,形成表面高Cr合金层,再进行等离子超饱和渗碳、淬火及回火热处理,获得表面高性能强化层。对处理后的试样进行拉伸试验和断口形貌观察,结果表明:距表面的距离为0~0.1gm的渗层中Cr的质量分数为35%~38... 在50钢表面进行等离子渗铬,形成表面高Cr合金层,再进行等离子超饱和渗碳、淬火及回火热处理,获得表面高性能强化层。对处理后的试样进行拉伸试验和断口形貌观察,结果表明:距表面的距离为0~0.1gm的渗层中Cr的质量分数为35%~38%;工作气体质量比Ar:CH4=1:1时,C的质量分数为1.42%,工作气体质量比Ar:CH4=1:1.2时,C的质量分数为2.26%;表面硬度达到HV1000左右;试样的抗拉强度随淬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碳的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降低,抗拉强度最大提高近1倍;表面强化层的断口形貌均存在解理台阶,有少量韧窝存在,属于混合断口,而未经强化处理的试样存在大量韧窝,属于韧性断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表面强化 超饱和渗碳 抗拉强度 断口形貌 解理断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辉光等离子渗镀合成TiN/Ti渗镀扩散层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燕萍 徐晋勇 +3 位作者 隗晓云 王建忠 高原 徐重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7-120,共4页
采用双层辉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低碳钢表面制备出超硬耐磨TiN/Ti渗镀扩散层,观察分析了TiN渗镀扩散层的成分及显微组织,并评价了其硬度和室温干滑动磨损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TiN/Ti复合渗镀扩散层表面为均匀的胞状... 采用双层辉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低碳钢表面制备出超硬耐磨TiN/Ti渗镀扩散层,观察分析了TiN渗镀扩散层的成分及显微组织,并评价了其硬度和室温干滑动磨损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TiN/Ti复合渗镀扩散层表面为均匀的胞状物,Ti和N原子由表层向内呈梯度分布,与一般表面沉积的TiN层不同,属于冶金结合;所形成的TiN复合渗镀层厚度可达10μm左右,TiN层择优取向为(200)晶面;TiN层硬度较高(约2 200HV),在干滑动摩擦磨损条件下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及优异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光放电 尖端放电 空心阴极效应 TiN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辉光TiN复合渗镀层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燕萍 徐晋勇 +3 位作者 隗晓云 王建忠 高原 徐重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9-112,共4页
利用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尖端放电、空心阴极效应和反应气相沉积技术,在碳钢表面形成具有扩散层和沉积层的新型复合渗镀TiN沉积层+TiN析出相+Ti扩散层,并与等离子渗镀TiN/Ti层以及在碳钢基体表面直接用PVD法沉积TiN薄膜的表面形貌、结构... 利用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尖端放电、空心阴极效应和反应气相沉积技术,在碳钢表面形成具有扩散层和沉积层的新型复合渗镀TiN沉积层+TiN析出相+Ti扩散层,并与等离子渗镀TiN/Ti层以及在碳钢基体表面直接用PVD法沉积TiN薄膜的表面形貌、结构、耐蚀性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等离子渗镀的复合渗镀TiN/Ti层表面为均匀起伏的胞状物,Ti和N原子由表层呈梯度沿基体向内分布,属于冶金扩散层;用等离子渗金属技术等形成的复合渗镀TiN沉积层+TiN析出相+Ti扩散层,其表面形貌是为均匀、致密、细小的组织,平均硬度达到2500HV0.1左右,渗镀层厚度达十几微米,TiN层择优取向为(200)晶面;而PVD法直接沉积TiN薄膜厚度较薄,晶粒以不规则形式分布在基体上。在0.5mol/L H2SO4溶液中腐蚀性能表明,复合渗镀TiN沉积层+TiN析出相+Ti扩散层的耐蚀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辉光放电 PVD TIN 耐蚀性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235钢表面复合强化处理后的拉伸强度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建忠 隗晓云 +3 位作者 徐晋勇 刘燕萍 高原 徐重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2005年第6期21-24,共4页
在Q235钢表面进行等离子渗铬和铬–钼、钨–钼共渗,然后进行等离子超饱和渗碳、淬火及回火处理,获得表面强化层。并对处理后的材料进行了拉伸试验。结果表明:基体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669.48MPa和696.74MPa,而经过表面复合强化处... 在Q235钢表面进行等离子渗铬和铬–钼、钨–钼共渗,然后进行等离子超饱和渗碳、淬火及回火处理,获得表面强化层。并对处理后的材料进行了拉伸试验。结果表明:基体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669.48MPa和696.74MPa,而经过表面复合强化处理后,材料的屈服强度最低为834.53MPa,最高为1310.17MPa;抗拉强度最低为957.38MPa,最高为1508.19MPa。极大地改善了Q235钢的拉伸性能。而且经4h等离子渗铬及后续热处理后,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表面合金化 渗金属 渗碳 拉伸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复合渗镀TiN耐蚀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燕萍 徐晋勇 +3 位作者 隗晓云 王建忠 高原 徐重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27-231,共5页
采用双层辉光渗金属技术,在碳钢表面形成具有扩散层和沉积层的TiN复合渗镀层.对复合渗镀、PVD以及复合渗镀+PVD三种工艺制备的TiN层表面形貌、成分及在10%H2SO4和3.5%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渗镀+PVD法... 采用双层辉光渗金属技术,在碳钢表面形成具有扩散层和沉积层的TiN复合渗镀层.对复合渗镀、PVD以及复合渗镀+PVD三种工艺制备的TiN层表面形貌、成分及在10%H2SO4和3.5%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渗镀+PVD法沉积的TiN薄膜呈较为均匀、致密、细小的组织,Ti和N原子由表层呈梯度向内分布.与PVD法沉积的TiN层不同,是属于冶金扩散结合层,渗镀层厚度可达10μm以上.在10%H2SO4和3.5%NaCl溶液中,渗镀层的腐蚀速度分别为0.156 g/(m2.h)和0.025 g/(m2.h),显示出了优异的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光等离子 PVD TiN层 结构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渗铬渗碳后力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建忠 隗晓云 +3 位作者 徐晋勇 刘燕萍 高原 徐重 《新技术新工艺》 2006年第1期118-120,共3页
在50钢表面进行等离子渗Cr,然后进行等离子超饱和渗碳、淬火及回火处理,获得表面强化层,并对处理后的材料进行拉伸试验和断口形貌观察。结果表明:50钢经表面强化处理后,表面硬度达HV1000以上,抗拉强度得到了显著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其力... 在50钢表面进行等离子渗Cr,然后进行等离子超饱和渗碳、淬火及回火处理,获得表面强化层,并对处理后的材料进行拉伸试验和断口形貌观察。结果表明:50钢经表面强化处理后,表面硬度达HV1000以上,抗拉强度得到了显著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其力学性能。表面强化层均存在解理台阶;而未经过处理的基体表面存在大量韧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碳 力学性能 断口形貌 抗拉强度 表面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辉光放电离子渗金属的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诊断
18
作者 付亚波 张跃飞 +3 位作者 张广秋 高原 王建忠 隗晓云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4-117,共4页
利用发射光谱法对离子渗金属中辉光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进行了诊断。实验以氮气为工作气体,通过对放电时氮离子两条特征谱线强度的相对标定,测量了电子温度随放电气压40 Pa^80 Pa和电压500 V^1000 V的变化。并探讨了电子温度随气压和电... 利用发射光谱法对离子渗金属中辉光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进行了诊断。实验以氮气为工作气体,通过对放电时氮离子两条特征谱线强度的相对标定,测量了电子温度随放电气压40 Pa^80 Pa和电压500 V^1000 V的变化。并探讨了电子温度随气压和电压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该放电为典型的反常辉光等离子体放电,电子温度在1 eV^15 eV之间变化,且随工作气压和电压的的升高迅速增大,这与实际观测的放电效果相符合,实验结果表明,发射光谱法是测量离子渗金属中等离子体参数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光放电 等离子体参数 发射光谱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friction-abrasion property of TiN/TiB_2 multi-permeation layer
19
作者 隗晓云 王建忠 +3 位作者 刘燕萍 徐晋勇 高原 徐重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CSCD 2005年第S3期411-414,共4页
A new technique was introduced that TiN permeation layer composed of diffusion and deposition layer was synthesized on the surface of Q235 steel using plasma point discharge and hollow cathode effect, and then TiB2 fi... A new technique was introduced that TiN permeation layer composed of diffusion and deposition layer was synthesized on the surface of Q235 steel using plasma point discharge and hollow cathode effect, and then TiB2 film was deposited (PVD) on newly-formed surface to create TiN/TiB2 multi-permeation layer. The thickness of this multi-permeation layer is above 10μm and the composition and hardness have graded distribution. It has metallurgical bonding with substrate and the bonding strength is high without any spallation phenomenon. In addition comparative research, between TiN/TiB2 multi-permeation layer and TiB2 film which is directly deposited (PVD) on Q235 steel substrate, on surface appearance, microhardness and friction-abrasion property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of surface consist of uniform, compact and fine cellular structure. Surface microhardness of TiN/TiB2 multi-permeation layer is higher, reaching HV2600; but its average friction coefficient is lower, abrasion crack is shallower and wear resistance is be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TiB2 point discharge hollow cathode effect multi-permeation LAYER friction-abra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ramic alloying with Ti-N deposition and diffusion of multi-layers by plasma surface alloying technique
20
作者 刘燕萍 徐晋勇 +3 位作者 隗晓云 王建忠 高原 徐重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CSCD 2005年第S3期415-419,共5页
High quality TiN multi-layer was obtained on steel substrate by combined technology of plasma glow discharge sputtering, hollow cathode effect and interfacial diffusion. The TiN multi-layer consists of deposition laye... High quality TiN multi-layer was obtained on steel substrate by combined technology of plasma glow discharge sputtering, hollow cathode effect and interfacial diffusion. The TiN multi-layer consists of deposition layer and diffusion layer. Its morphology, structur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 were analyzed. The microhardness and wear resistance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ffusion of Ti and N into the substrate leads to a strong interfacial adhesion. The thickness of TiN multi-layer is about 10μm. The strongest diffraction is on the (200) crystal plane of TiN. The surface hardness is about to 2300(HV_ 0.1). The wear resistance of the TiN ceramic alloying multi-layer is excellent and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is low under dry sliding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a GLOW DISCHARGE HOLLOW CATHODE effect TiN DIFFUSION layer wear resist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