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阳明的情感政治论
1
作者 隋思喜 武萌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9,共8页
王阳明通过辨析心学与禅学的差异,以及阐述他在王霸之辩、三代之治等问题上的理解,展示了阳明心学即内圣即外王的政治哲学性格。王阳明从天理、人情两个维度论证了良知是天理人情合一的,以此奠定了王阳明政治哲学的情感特质,即从情感的... 王阳明通过辨析心学与禅学的差异,以及阐述他在王霸之辩、三代之治等问题上的理解,展示了阳明心学即内圣即外王的政治哲学性格。王阳明从天理、人情两个维度论证了良知是天理人情合一的,以此奠定了王阳明政治哲学的情感特质,即从情感的角度思考政治行动的规范性问题,并通过以“情”入“理”完成了良知作为规范性来源的思想建构。王阳明通过整合孟子思想与《大学》思想,阐释了良知对好恶行为进行是非判断的规范性机制,并根据《中庸》已发未发问题的论述,构建了以中和感应为根本内容的情感自身原理,进而论证了一种由情感所激发的无偏倚的规范性理想,即致良知。质言之,王阳明的政治哲学是一种追求由情感激发的无偏倚的规范性理想的情感政治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情感政治论 无偏倚的规范性 致良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乐传统与荀子政治哲学的基本性格
2
作者 隋思喜 《管子学刊》 2025年第2期48-68,共21页
荀子政治哲学的解释传统中存在“礼义之统”与“礼乐之统”两种解释原则的范式冲突。对此两种原则应作何选择,既需要放在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传统的思想格局中审视荀子对此文化传统实现了怎样的继承与发展,亦取决于荀子对“礼”“乐”关系... 荀子政治哲学的解释传统中存在“礼义之统”与“礼乐之统”两种解释原则的范式冲突。对此两种原则应作何选择,既需要放在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传统的思想格局中审视荀子对此文化传统实现了怎样的继承与发展,亦取决于荀子对“礼”“乐”关系到底持何种态度的判断。荀子政治哲学的宗旨非“礼义之统”说所能概括,因为从对礼义《诗》《书》的具体态度看,荀子的真正态度并不是推尊礼义而贬抑《诗》《书》;从荀子对周文传统的继承态度看,作为言说六经之简化形式的《诗》《书》《礼》《乐》能代表荀子心目中的周文传统的基本内容。由荀子论乐与礼具有“情”与“理”的本质不同、“合同”与“别异”的功能不同以及治人心问题上的“穷本极变”与“著诚去伪”的作用不同,可见“礼”“乐”在本质和功能上存在不可通约的本质差异。故相较于“礼义之统”,“礼乐之统”能在整体上更好地涵括荀子礼治与乐治的全部思想。依“礼乐之统”解释原则,可以判定荀子政治哲学的基本性格为礼乐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传统 礼义之统 礼乐之统 礼乐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家的礼乐文化及其当代重光 被引量:3
3
作者 隋思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5,共8页
儒学总是自觉地以求索传统的方式更新和开放自身思想的可能性。儒家哲学在反思自然与文化之张力的理路中,继承了周文礼乐传统并使其光扬盛大。作为礼乐文化的思想主体,我们可以由儒学而甄明礼乐文化的思想特质及其精神气质。礼乐文化的... 儒学总是自觉地以求索传统的方式更新和开放自身思想的可能性。儒家哲学在反思自然与文化之张力的理路中,继承了周文礼乐传统并使其光扬盛大。作为礼乐文化的思想主体,我们可以由儒学而甄明礼乐文化的思想特质及其精神气质。礼乐文化的思想特质在于它在天人、性伪、文质及身心之张力中思考生命的问题。礼乐精神就是一种在自然与文化之张力间求取生命之圆满的精神。新时代,全球性的人类梦想正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汲取丰厚的思想滋养和有益的价值洞见。当现代人在精神困顿与道德冲突的现实处境中试图重新发现生命之意义与生活之价值的时候,礼乐文化及其精神亦获得了重光之契机,必将照破生命之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礼乐文化 礼乐精神 当代重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礼乐政治”刍议 被引量:2
4
作者 隋思喜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4-60,共7页
荀子主张通过一种礼乐政治来建构一种德性生活秩序,从而实现"明分使群"的社会生活。按照"原先王"与"法后王"的致思理路,荀子展开了礼乐政治之"道"和"政"的基本架构。在这一基本架构... 荀子主张通过一种礼乐政治来建构一种德性生活秩序,从而实现"明分使群"的社会生活。按照"原先王"与"法后王"的致思理路,荀子展开了礼乐政治之"道"和"政"的基本架构。在这一基本架构上,荀子探讨了"有位之人如何实现有其德"和"有德之人如何实现正其位"两个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分使群 礼乐政治 原先王 法后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对话与文化认同的重构——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现代化抉择之路 被引量:3
5
作者 隋思喜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22-32,共11页
全球化成为描述我们这个时代生存环境的重要术语,也成为中国发展现代性的“场域”,思考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离不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全球化本质上是“现代性”的全球扩张,现代性是文明面对现代化时的一种态度,是个人—群体应对现... 全球化成为描述我们这个时代生存环境的重要术语,也成为中国发展现代性的“场域”,思考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离不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全球化本质上是“现代性”的全球扩张,现代性是文明面对现代化时的一种态度,是个人—群体应对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文化心性结构,所以中国的发展要建构中国的现代性,呼唤文化认同的重构。全球化时代创造了一个差异相遇的场域,需要在文化对话中寻求文化认同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多元现代性 文化认同 文化对话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起点 被引量:2
6
作者 隋思喜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2-44,共3页
西学东渐以后,"经世致用"思想成为中西文化的会通之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基于"经世致用"的精神传统,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传统的"经"已经不能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因此需要在... 西学东渐以后,"经世致用"思想成为中西文化的会通之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基于"经世致用"的精神传统,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传统的"经"已经不能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因此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重建"致用"的"经",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担当起了"经"的角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经"来指导中国文化的重构和变革,本质上体现了哲学思想的范式革命,昭示着文化传统实现现代转型的基本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经世致用 中国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论视域中的当代儒家政治哲学发展趋向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隋思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5-92,共8页
当代儒学的新开展,主要是儒家政治哲学的发扬创造问题。当代儒家政治哲学研究领域中的“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之争,实质上是在追问儒家政治哲学的学术发展方向到底朝向何处去的问题。人性理论是重思当代儒家政治哲学发展趋向的逻辑... 当代儒学的新开展,主要是儒家政治哲学的发扬创造问题。当代儒家政治哲学研究领域中的“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之争,实质上是在追问儒家政治哲学的学术发展方向到底朝向何处去的问题。人性理论是重思当代儒家政治哲学发展趋向的逻辑起点。《中庸》提出“以人治人”解释原则,引导我们将对政治的思考指向更为根本的人性问题。在儒家政治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审视“人性观念”与“政治理念”之关系,我们发现,儒学在其自身观念发展的逻辑中已经形成可以作为今天重新理解儒家政治哲学发展趋向的两个基本前提,即人性平等的自我理解理论和现实的政治实践应以实现人人平等作为它的基本追求之一。在此基础上,我们主张将儒家在人性论上所取得的平等意识视为反思“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之争的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哲学 儒学第三期发展 以人治人 人性根基 未来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的政治与道德生命的盈减之道 被引量:1
8
作者 隋思喜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45,共9页
现代社会遭遇道德实践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伦理实践背后的生命秩序观念出现了危机。儒家在天地秩序的心灵化和心灵秩序的身体化的双重逻辑关系中理解生命秩序的问题,将生命秩序视为一种道德的秩序。在儒家,规划道德生命养成事业的文化... 现代社会遭遇道德实践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伦理实践背后的生命秩序观念出现了危机。儒家在天地秩序的心灵化和心灵秩序的身体化的双重逻辑关系中理解生命秩序的问题,将生命秩序视为一种道德的秩序。在儒家,规划道德生命养成事业的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而养成崇高与圆满之道德生命的实践方式则被称为“礼乐教化”。在实践原则上,儒家主张“礼主其减,乐主其盈”,认为礼乐教化具有一种养育道德生命秩序的盈减之道。在实践逻辑上,儒家主张“礼乐之说,管乎人情”,认为礼乐教化以调节、运转与安顿人的情感为实践的根本问题,因而可以说是一种“情感的政治”。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教化,其合理性在于引导人们凭借自身的力量而自觉地走上自我完善之路。这一思想能够为现代社会道德生命秩序的养成提供良好的行动之洞见,进而为现代人的生命之自我安顿开辟出既洋溢自然活泼之情感生机,又充盈文明教化之理性修为的实践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生命秩序 礼乐教化 盈减之道 情感的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老子》注诠释宗旨的转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隋思喜 《兰州学刊》 CSSCI 2013年第11期36-42,共7页
唐宋之际以杜光庭、陆希声、陈景元等为代表的学者们在注解老学思想时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体用"思维进行道论思想的诠释和建构,使"体用"成为老学诠释传统中进行老子道论思想诠释和体系建构的最基础和最核心的思维范式... 唐宋之际以杜光庭、陆希声、陈景元等为代表的学者们在注解老学思想时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体用"思维进行道论思想的诠释和建构,使"体用"成为老学诠释传统中进行老子道论思想诠释和体系建构的最基础和最核心的思维范式,实现了从"重玄"到"体用"的诠释宗旨之转型。与魏晋玄学相比,唐宋之际老学诠释传统中的体用论实现了从析"道物为二"思想向主"道物不二"思想的转型,背后蕴含着的是体用思维从体用为二向体用一如的圆融发展。与隋唐重玄学相比,唐宋之际老学诠释传统中的体用论实现了从"遣之又遣"的否定性精神向"妙有至无"的肯定性精神的转型,其背后则蕴含着由批判儒学向融通儒学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旨 重玄 体用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与超越:现代新儒家的后西方时代文化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隋思喜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25-33,共9页
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而现代新儒家则倡导文明的对话与交流。文章通过分析现代新儒家的中西文化观,指出,现代新儒家在倡导中西文化会通、交流,表达希望儒学复兴的期望时,带有一种“后西方时代”文化特征。
关键词 亨廷顿 现代新儒家 后西方时代 文化特征
原文传递
荀子的礼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初探 被引量:2
11
作者 隋思喜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1期101-106,共6页
荀子总各家精神而成的以“礼法并重”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其哲学的本体依据乃是“天人相分”,言“性恶”却并不偏于“性恶”,在此基础上还讲道德的超越,从个人来讲就是成圣,关乎社会就是大同世界,目标便是“隆礼尊法”。此一思想之于当代... 荀子总各家精神而成的以“礼法并重”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其哲学的本体依据乃是“天人相分”,言“性恶”却并不偏于“性恶”,在此基础上还讲道德的超越,从个人来讲就是成圣,关乎社会就是大同世界,目标便是“隆礼尊法”。此一思想之于当代亦有莫大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天人 性恶 明分使群 隆礼重法 精神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现代新儒家对中西文化关系认知的三种范式
12
作者 隋思喜 《兰州学刊》 CSSCI 2012年第10期52-56,共5页
现代新儒家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思想内容的创新是以中西文化关系为"场域"进行的,对儒学现代化问题的探索也是在如何认知中西文化关系中展开的。他们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认知分为三个阶段,形成三种范式:第一代新儒家认为中西文化关... 现代新儒家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思想内容的创新是以中西文化关系为"场域"进行的,对儒学现代化问题的探索也是在如何认知中西文化关系中展开的。他们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认知分为三个阶段,形成三种范式:第一代新儒家认为中西文化关系是涵摄关系,实现现代化的途径是以儒学的态度接受和改造西方文化,其思维方式是线性相续思维;第二代新儒家主张中西文化关系是贯通关系,实现儒学现代化的途径是儒家心性之学开出民主和科学的新外王,其思维方式是两两对列思维;当代新儒家主张中西文化关系是对话关系,实现儒学现代化的途径是在"共同意识"的基础上重申儒学的德行伦理和人文精神,其思维方式是"理一分殊"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中西文化关系 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学热背后:忧患意识与文化生命
13
作者 隋思喜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33-34,37,共3页
关于国学的解释与弘扬可以有多种形式。对于国学热,我们应该持一种友善的态度。国学应该热,这是基于对民族文化怀有忧患意识的一种自觉认识;如何热则是可以商榷的,关键在于能够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生命。
关键词 国学热 忧患意识 文化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人之义路”的思维结构与价值
14
作者 隋思喜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2008年第6期51-56,共6页
一般言,孟子在讨论人的超越问题时的哲学思维是内在超越的。笔者以为,内在超越思维是孟子哲学思维的主要方面,却并非是孟子哲学的整体思维。孟子是"合内外之道"以言人的超越问题的,这也是先秦儒学的整体思维的特色之一。
关键词 人之义路 超越 合内外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乐精神与儒家情理交融的道德意识 被引量:2
15
作者 隋思喜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4-71,共8页
对礼乐精神进行主体向度的深层思想探寻,是在回答实践主体具备怎样的道德意识问题。'仁义'与'礼乐'构成了儒学思想的全体大用。作为'本原之精神'的仁义与作为'客观之文制'的礼乐都表现出重情重理的特点... 对礼乐精神进行主体向度的深层思想探寻,是在回答实践主体具备怎样的道德意识问题。'仁义'与'礼乐'构成了儒学思想的全体大用。作为'本原之精神'的仁义与作为'客观之文制'的礼乐都表现出重情重理的特点,因此儒学具有'情理并重'的思想特质。儒家的这一思想特质,决定了它把情理交融的道德意识看作自觉的道德实践之所以可能的主观依据。儒家道德实践的基本法则是衡情度理,这对道德规范性来源问题的追问指向'心'。儒家的心'统情理'而为整全的'道德心'。此'道德心'至少包含情感与理性两种能力。对于'道德心'所秉赋的情感或理性能力,我们既不过分高扬一种,亦不过分贬低一种,而是主张情理并重,不可或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精神 情理并重 仁义 儒家 荀子 牟宗三
原文传递
道始于情与情感的政治——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之重思 被引量:2
16
作者 隋思喜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6-225,240,共11页
为了领悟儒家政治哲学的本己形象,需要回到思想的原初之地重新思考先秦儒家的政治意识与主导性问题。“人道政为大”命题是先秦儒家政治意识的集中体现,表明先秦儒家对政治有最高的期许,将政治视为人的最主要实践活动,期待以政治的方式... 为了领悟儒家政治哲学的本己形象,需要回到思想的原初之地重新思考先秦儒家的政治意识与主导性问题。“人道政为大”命题是先秦儒家政治意识的集中体现,表明先秦儒家对政治有最高的期许,将政治视为人的最主要实践活动,期待以政治的方式完成由“凡”而“圣”的生命升华。“道始于情”命题则表明,情感是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主导性问题。基于这两个命题,可以说,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本己形象是“情感的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的政治 道始于情 人道政为大 先秦儒家 政治哲学
原文传递
从佛道关系的演变看北宋道教的理论转型 被引量:2
17
作者 隋思喜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4-72,共9页
北宋时期的佛道关系实现了从激烈的"对抗"到彼此间平等的"对话"与"共存"的重大转折,而转折的实现与佛道两家实力的消长变化、统治者的政策导向以及佛道思想的发展演变有紧密联系。佛道关系转折代表了最... 北宋时期的佛道关系实现了从激烈的"对抗"到彼此间平等的"对话"与"共存"的重大转折,而转折的实现与佛道两家实力的消长变化、统治者的政策导向以及佛道思想的发展演变有紧密联系。佛道关系转折代表了最基本的观念态度的转变:"佛道一致"的关系模式因其强调佛道两教的高低优劣,侧重于阐述佛道思想的差异而仍然坚持"对抗"的观念态度;而"佛道合一"的关系模式则强调佛道思想的融合,侧重于阐述佛道思想的共通处,因而突出了强调彼此间平等的"对话"与"共存"的观念态度。正是由于道教率先突破"对抗"的观念态度,站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吸收佛教思想从而实现了理论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道教 北宋 理论转型
原文传递
礼乐的没落与重光——追寻儒家和谐秩序的生命韵律
18
作者 隋思喜 《孔子研究》 CSSCI 2016年第3期62-68,共7页
先秦儒家把人理解为一种追求将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圆融无碍的德性的生命存在,而能够在整体上涵容和实现这一生命精神的是礼乐,其中乐的作用在于建立一种自然的心灵秩序,礼的作用在于建立一种伦理的行为规范。德性生命的自我圆成需要&qu... 先秦儒家把人理解为一种追求将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圆融无碍的德性的生命存在,而能够在整体上涵容和实现这一生命精神的是礼乐,其中乐的作用在于建立一种自然的心灵秩序,礼的作用在于建立一种伦理的行为规范。德性生命的自我圆成需要"致礼乐之道",礼乐之道是在礼乐文化—礼乐生活—礼乐政治的思想逻辑中展开的,因而礼乐精神的现代重光也需要在这样一种思想逻辑中作整体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生命 礼乐精神 现代重光
原文传递
无神论的人学基础及其话语权问题
19
作者 隋思喜 《科学与无神论》 2009年第3期32-37,共6页
科学与价值、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构成了我们当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文化语境。科学与价值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基础上的.传统与现代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历史观基础上的,而东方与西方则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观基础上的.... 科学与价值、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构成了我们当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文化语境。科学与价值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基础上的.传统与现代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历史观基础上的,而东方与西方则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观基础上的.人是当代文化语境得以建构和发展的坚实基础。而无神论也是建立在人学基础上的一种理性的、实践性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神论 人文基础 语话权
原文传递
青年文化的科学性和现代性
20
作者 隋思喜 杨建祥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36-39,共4页
青年文化可以看作是青年行为(信仰、习俗、认知、价值准则等)施加的全部影响的总和,它影响、决定着青年的生活和道德实践,因此必须构建先进的青年文化,从总体上讲,先进青年文化就是要体现科学性和现代性。
关键词 先进青年文化 科学理性精神 价值理性精神 现代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