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汉两族“洁净”概念结构的对比分析——兼谈玛丽·道格拉斯“分类秩序”理论 被引量:1
1
作者 陶染春 《民族艺林》 2015年第4期34-40,共7页
宗教信仰影响人们的概念认知形成。中国回族是一个几乎全体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洁净"是其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之一;汉族是非穆斯林民族,他们对于"洁净"的理解不受伊斯兰信仰的影响,因此两个民族之间对于"洁净&... 宗教信仰影响人们的概念认知形成。中国回族是一个几乎全体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洁净"是其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之一;汉族是非穆斯林民族,他们对于"洁净"的理解不受伊斯兰信仰的影响,因此两个民族之间对于"洁净"概念的认知存在巨大差异。文章主要依托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设计量性实验研究,结合访谈和观察法,揭示出回汉两族的"洁净"概念内隐结构和具体的认知内容,并对著名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所提出的"分类秩序"理论加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族 汉族 洁净 分类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的开发及其教育意义
2
作者 陶染春 《前沿》 2014年第5期228-230,共3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动画产业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发展之中,目前,已经形成了北京、长三角、珠三角、湖南省和川渝五个动画制作聚集中心。但广袤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动画产业却一直处于停滞落后的状态。纯粹以少数民族题材创作出的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动画产业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发展之中,目前,已经形成了北京、长三角、珠三角、湖南省和川渝五个动画制作聚集中心。但广袤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动画产业却一直处于停滞落后的状态。纯粹以少数民族题材创作出的动画片屈指可数且大多集中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基于此种现状,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的开发在当下具有独特的价值,其教育意义也不言而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动画片 开发 教育
原文传递
东西方史学家著述中国史的对比分析——以《中国的历史·魏晋南北朝》与《草原帝国》为例
3
作者 陶染春 《贵州文史丛刊》 2016年第2期65-71,共7页
《中国的历史·魏晋南北朝》一书以外族自觉、外部势力反过来影响中国的视角对这段动荡的历史进行研究,强调胡族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南方的"蛮族"在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草原帝国》以游牧民族在欧亚大草... 《中国的历史·魏晋南北朝》一书以外族自觉、外部势力反过来影响中国的视角对这段动荡的历史进行研究,强调胡族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南方的"蛮族"在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草原帝国》以游牧民族在欧亚大草原上的迁徙为主线,串连起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互动的历史画卷。两部著作的作者分别来自于日本和法国,皆为外国史学家,且不同于国人著史以"汉人"与"汉人王朝"为中心的传统。因此分析两部著述的特点,对比东西方学者之间著史的异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发人深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方 中国史 魏晋南北朝 草原帝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丁美洲“多元文化教育”给新疆“双语教育”带来的启示——以墨西哥与巴西为例
4
作者 陶染春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第12期36-38,共3页
新疆"双语教育"政策自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总体趋势是"以民文为主"转变为"以汉文为主"。但政策变更的结果并没有带来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反而使得当地的民族教育长期滞后。将研... 新疆"双语教育"政策自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总体趋势是"以民文为主"转变为"以汉文为主"。但政策变更的结果并没有带来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反而使得当地的民族教育长期滞后。将研究视角转到拉丁美洲的原住民教育,企图从原住民的多元文化教育中获得启发,并且呼吁实现教育内容的公平而不仅仅是受教育机会的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丁美洲 多元文化 新疆 双语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野工作——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衡点
5
作者 陶染春 《神州》 2012年第5期97-97,共1页
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人文环境决定了民族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要求研究者深入实地考察,得出的理论必须适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教育现状,基于此,"田野工作"成为了民族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本文围绕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要性... 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人文环境决定了民族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要求研究者深入实地考察,得出的理论必须适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教育现状,基于此,"田野工作"成为了民族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本文围绕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要性和田野工作的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突出"田野工作"方法在民族教育研究中的特殊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工作 少数民族 教育研究 平衡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助力国家发展的一种经验探讨——基于巴西巴哈伊教的个案研究
6
作者 陶染春 凯瑟琳.赫尼曼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8-104,共7页
本文主要阐述了巴西的巴哈伊宗教组织数年来对其国家的公共政策领域逐步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主要涉及人权、教育、妇女和人口多样性等方面。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是以时间顺序回溯了巴哈伊教逐步参与国家公共政策领域的过程;第二是对... 本文主要阐述了巴西的巴哈伊宗教组织数年来对其国家的公共政策领域逐步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主要涉及人权、教育、妇女和人口多样性等方面。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是以时间顺序回溯了巴哈伊教逐步参与国家公共政策领域的过程;第二是对其介入方法和路径特点的深入分析;最后,尝试将巴哈伊组织助力国家发展的经验提炼为一种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可以加以学习和借鉴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国家发展 巴哈伊教 公共政策
原文传递
“五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68
7
作者 纳日碧力戈 陶染春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5-18,共14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五通"--心通、情通、语通、文通、政通。民心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本,感物入心、及物归心、物感物觉是民心相通的根据。情感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各民族情感交融有助于铸牢中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五通"--心通、情通、语通、文通、政通。民心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本,感物入心、及物归心、物感物觉是民心相通的根据。情感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各民族情感交融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心相通离不开语言互通,少数民族在学好自己母语的同时,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做到"两全其美",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条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生的地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来自"满天星斗"的文明源流,辨析和研究这种包容、交融、互联的复杂性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处理好民族事务,解决好民族问题,政治道路、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是关键,新中国创建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确保"政通族和"的重中之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政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万象一源
原文传递
汉字三翼:物象·传通·寓意 被引量:1
8
作者 纳日碧力戈 陶染春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1-98,共8页
首见于《周礼》、经由《说文解字》表述的汉字六书,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最早的汉字构造理论。汉字六书背后的思想代表了一种“元认知”,即认知的认知,是中国古人对万象万物进行分类的源头,早已深深嵌入中华文化,... 首见于《周礼》、经由《说文解字》表述的汉字六书,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最早的汉字构造理论。汉字六书背后的思想代表了一种“元认知”,即认知的认知,是中国古人对万象万物进行分类的源头,早已深深嵌入中华文化,成为稳定的核心理念。汉字的特点不仅仅在于笔画形体,还在于其“形”、其“气”、其“神”的互融不分,在于通过这种互相关联中体现的指号学整体观、互动观、创新观,蕴含了“兼和相济”“生生不息”的理念。汉字六书不可分割,不能只看象形不看指事、会意,也不能只看形声不看转注、假借,其各种构成和用法必须“协同合作”才能充分显露特色、发挥作用。汉字六书代表的哲理和皮尔士指号学理论多有相合之处,或毋宁说,汉字六书更适合用皮氏指号学理论做分析和研究。汉字六书中也包含皮氏指号论的物感物觉(征象)、物物相指(对象)、象征意义(释象)这三个要素(只是这三个要素的分布有所不同)。文章专门抽取其庞大理论体系中的象似(icon)、标指(index)、象征(symbol),变通为物象、传通、寓意三要素,称之为“汉字三翼”,即物象、传通、寓意,借“汉字三翼”从汉字文化的探索性指号分析,从“三元”“三翼”角度进一步讨论指号学理论,同时也比较索绪尔符号学理论和皮尔士指号理论之间的一些重要差异,不求全面,只求管窥,力图超越二元对立观,走出“皮相”,回归感官,并且让“形”“神”相连、心物交合。索绪尔的符号理论属于“声音中心主义”,他的理论不关心形物、描摹和“自然逻辑”,只关心“约定俗成”、语言系统的“内部规律”和普遍性。从皮尔士指号理论看,指号活动、指号过程离不开物感物觉的像似性、物物相指的标指性和约定俗成的象征性,这三个构成成分需要交融一体,不断在互动互构的过程中,自我更新,持续开放,还要根据具体脉络和语境,临时变通所表达的意义,从而具有强大的能产性和可变性。汉字系统也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应变,回应交流的需要,尽显活态生命力。毋庸置疑,用指号学方法可研究物象、传通、寓意之汉字三翼,不仅是理解中国文化哲理根基的一个重要路径,也具有指号学的普遍意义,符合心物交融、身心一体、万物相依、互为条件的自然伦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六书的深处隐藏着指号生态学密码,透露出形声相济、音义协和的共生讯息,如果认真挖掘,仔细比较,推敲理论,很可能有助于超越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生成强大隐喻,达致生生感悟,让我们返观原初的指号状态。指号活动是一种习惯性活动,一定要借助已有习惯、已有知识、已有观念、已有分类看问题,即便是创新,也要有“习惯成自然”的基础,先“守正”,后“创新”,守正创新是“大道”。汉字三翼和其他社会、自然、文化等等多方面的系统要素相结合,共同体现了一种生存哲理、一种价值取向,形成一种具有能产性、适应性、持续性特征的社会文化的“超大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 皮尔士指号学 物象 传通 寓意
原文传递
当代巴西种族歧视问题探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陶染春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5-53,共9页
1985年巴西军政府还政于民、结束独裁统治,国家实现民主转型。1988年国家出台宪法正式将“种族歧视”定为不可保释的重罪。但可惜的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民主建设发展,巴西社会的种族歧视现象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在当下愈演愈烈,呈现出... 1985年巴西军政府还政于民、结束独裁统治,国家实现民主转型。1988年国家出台宪法正式将“种族歧视”定为不可保释的重罪。但可惜的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民主建设发展,巴西社会的种族歧视现象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在当下愈演愈烈,呈现出血统、地域与经济差异复合叠加的系统化趋势。具体来看,不仅存在白人歧视黑人的“罗西亚式”种族分类系统,而且在白人群体中还内嵌有“列布隆式”等级体系,这使得巴西的种族关系变得异常复杂。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确存在各种族和谐相处的“软空间/平行空间”,但不和谐的“硬空间/垂直空间”却始终威胁着底层群体的各种权益,严重桎梏着他们的发展。这些种族分类系统和垂直空间是其社会矛盾与冲突的主要根源之一,它对理解今天的巴西社会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巴西 种族歧视 分类系统 硬空间
原文传递
构筑新时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被引量:13
10
作者 纳日碧力戈 陶染春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2,共8页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的强大精神支持。新时代国家全面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有特殊性...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的强大精神支持。新时代国家全面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既要立足本土,也要放眼全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既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全人类。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和共有精神家园构筑必须在交往交流交融和“有形有感有效”中实现,只有真的面对面才能真的交朋友,只有紧紧手挽手才能紧紧心连心。交往交流交融和“有形有感有效”离不开共有精神家园的归属,共有精神家园、交往交流交融必须落实在“有形有感有效”之上,而“有形有感有效”要能够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和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和共有精神家园这三个方面不仅要融为互相关联的整体,也要生长在中华文化认同的“根”上、凝聚在中华民族认同的“魂”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键路径。在处理好主干、总体与枝叶、部分之间关系的同时,也要注意包容差异、丰富多彩。只有这样,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够在自立、自信、自强的同时,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成果,以中华民族创新智慧和中国化时代化经验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形气神”交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高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条路径 被引量:4
11
作者 纳日碧力戈 陶染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7,共7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简称“铸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步骤。只有“铸牢”言行、“铸牢”知行与“铸牢”语境、“铸牢”感情交融一体,“铸牢”意识才能在有形有感中有效。要使“铸牢”有形有感有效,就要养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简称“铸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步骤。只有“铸牢”言行、“铸牢”知行与“铸牢”语境、“铸牢”感情交融一体,“铸牢”意识才能在有形有感中有效。要使“铸牢”有形有感有效,就要养成“铸牢”习惯,而言行合一、知行合一、“入境入情”是养成“铸牢”习惯的关键路径。本文试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老办法,变通借用和活用身心交融的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奥斯汀“言行合一”说,以及情感共鸣的涂尔干“集体欢腾”、德瓦尔“共情”论,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学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行合一 知行合一 “入境入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