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归脾汤联合穴位贴敷降低室性早搏危险分层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尹墨青 范丽花 +4 位作者 江雪纯 陈赟虎 王标 张涛 徐红丰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361-366,共6页
目的:观察归脾汤联合穴位贴敷对心脾两虚型室性早搏患者危险分层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10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太仓附属医院心病科住院部或门诊部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心脾两虚型室性早搏患者共7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 目的:观察归脾汤联合穴位贴敷对心脾两虚型室性早搏患者危险分层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10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太仓附属医院心病科住院部或门诊部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心脾两虚型室性早搏患者共7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及现代医学标准抗心律失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归脾汤和穴位贴敷,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室性早搏总数、Lown分级、室早指数、室早易损指数、室性早搏QRS-T波群形态以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明显下降,治疗组积分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24h室性早搏总数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Lown分级分布情况优于治疗前,且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室早指数改善显著且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室早易损指数改善显著且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室早QRS-T波群形态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归脾汤联合穴位贴敷能有效改善心脾两虚型室性早搏患者的中医证候,提高疗效,降低危险分层,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脾汤 穴位贴敷 室性早搏 心脾两虚 危险分层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炎药物治疗冠心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2
作者 刘学谦 范丽花 +2 位作者 陈赟虎 陈道鹏 任翔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5期2799-2807,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抗炎药物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进一步明确冠心病抗炎治疗的理想靶点。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抗炎药物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Man ...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抗炎药物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进一步明确冠心病抗炎治疗的理想靶点。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抗炎药物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8篇文献,涉及65892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接受抗炎治疗的病人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风险较低[RR=0.87,95%CI(0.79,0.96),P=0.005],亚组分析提示,白细胞介素(IL)-1拮抗剂[RR=0.87,95%CI(0.79,0.95),P=0.002]及秋水仙碱[RR=0.61,95%CI(0.48,0.79),P=0.0001]降低了病人MACE发生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炎药物对病人全因死亡率没有影响。两组因心力衰竭再住院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5,95%CI(0.83,1.10),P>0.05],亚组分析提示,IL-1拮抗剂降低了冠心病病人因心力衰竭再住院发生率[RR=0.12,95%CI(0.02,0.94),P=0.04]。不良反应方面,甲氨蝶呤增加了病人感染的风险[RR=1.13,95%CI(1.03,1.24),P=0.01]以及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RR=1.23,95%CI(1.07,1.43),P<0.05]。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抗炎治疗能够减少冠心病病人MACE的发生,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IL-1/IL-6炎症通路可作为理想的治疗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抗炎药物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仓市某医院高血压病肾损害患者中医证型与肾功能损伤程度分析
3
作者 江雪纯 范丽花 +2 位作者 尹墨青 陈赟虎 洪程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7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究太仓地区高血压病肾损害中医证型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纳入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太仓市中医医院(本院)诊治的高血压病肾损害患者363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青年、中年、老年三组,统计分析不同年龄段中医证型与血压水平、肾功能... 目的探究太仓地区高血压病肾损害中医证型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纳入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太仓市中医医院(本院)诊治的高血压病肾损害患者363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青年、中年、老年三组,统计分析不同年龄段中医证型与血压水平、肾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太仓地区高血压病肾损害中医证型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肾两虚、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瘀互结,青年组以肝阳上亢型最多,中年组痰瘀互结型最少,其余各证型之间几乎持平,老年组以脾肾两虚最多,三组脾肾两虚、肝阳上亢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痰瘀互结、肝肾阴虚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血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的肌酐、尿素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肾小球滤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肌酐、尿微量白蛋白、24 h蛋白尿定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院高血压病肾损害以老年患者为主,证型以脾肾两虚最多,不同年龄、证型在血压、肾功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应做到因人而异,中青年患者早诊断、早干预,以防治疾病进展,老年患者应更加关注血压、肾功能损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肾损害 太仓地区 中医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陈赟虎 姚祖培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1期83-85,共3页
代谢综合征在临床上较为多见,是多种疾病的集合体,其基本病理改变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是其特点,其中任何一项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同时合并多种异常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更大,... 代谢综合征在临床上较为多见,是多种疾病的集合体,其基本病理改变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是其特点,其中任何一项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同时合并多种异常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更大,目前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关于代谢综合征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研究较多,初步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本文分别将代谢综合征各组分及中医药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研究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血管内皮 中心性肥胖 高血糖 血脂紊乱 高血压 高尿酸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力衰竭合并利尿剂抵抗现象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被引量:4
5
作者 陈赟虎 刘学谦 高红勤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第16期195-198,共4页
利尿剂是急慢性心力衰竭液体超负荷管理的核心。但部分心力衰竭患者不可避免出现利尿剂抵抗现象,使临床治疗处于困境,预后较差。有关利尿剂抵抗的概念、诊断标准、发病机制(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是当前中西医研究的热点、难点。国内外均... 利尿剂是急慢性心力衰竭液体超负荷管理的核心。但部分心力衰竭患者不可避免出现利尿剂抵抗现象,使临床治疗处于困境,预后较差。有关利尿剂抵抗的概念、诊断标准、发病机制(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是当前中西医研究的热点、难点。国内外均有较多的相关文献进行报道,此文立足于最新的研究报道,对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利尿及抵抗现象的中西医相关内容进行简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肿 心力衰竭 利尿剂抵抗 中西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门医派陆继进治疗外感热病医案分析及验案赏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赟虎 丁烨青 高红勤 《中医临床研究》 2021年第26期31-33,共3页
以温病学说为核心内涵的吴门医派是中医学术界的重要流派,太仓吴门中医陆继进遗留的宝贵医案资料亟需整理。陆氏医案书写有特色,施治外感热病经验丰富,理法方药一线贯通,思路清晰,在学术特点上与吴门医派大家一脉相承,可谓吴门医派医家... 以温病学说为核心内涵的吴门医派是中医学术界的重要流派,太仓吴门中医陆继进遗留的宝贵医案资料亟需整理。陆氏医案书写有特色,施治外感热病经验丰富,理法方药一线贯通,思路清晰,在学术特点上与吴门医派大家一脉相承,可谓吴门医派医家之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门医派 医案 温病 伏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活血化瘀方药 被引量:5
7
作者 陈赟虎 《河南中医》 2014年第5期964-965,共2页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常用的活血药物有丹参、三棱、莪术、乳香、没药、三七、血余炭、水蛭、川芎、桃红、血竭等。通过不同的配伍可治疗各种血瘀之证,如虚劳、痹症、中风、肺痈、瘰疬、癥积等多种疾病。
关键词 活血化瘀方药 《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Bio-bentall术后发热1例体会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赟虎 《基层医学论坛》 2020年第16期2337-2338,共2页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第147条,为众多经方之一。原文记载到"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可见...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第147条,为众多经方之一。原文记载到"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可见张仲景最初以该方治疗外感伤寒误用汗、下之法后出现了病机转化,以致邪气内传,邪犯少阳,出现了半表半里的少阳证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圣张仲景 柴胡桂枝干姜汤 往来寒热 小便不利 半表半里 少阳证 术后发热 《伤寒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2例太仓地区心悸疾病中医辨证论治聚类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赟虎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年第2期290-293,共4页
目的:基于聚类分析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太仓地区心悸疾病中医辨证论治规律,为太仓地区心悸疾病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化、规范化提供参考依据和新思路。方法:收集2017年06月-2018-06月在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心病科住院治疗的心悸疾病患者共... 目的:基于聚类分析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太仓地区心悸疾病中医辨证论治规律,为太仓地区心悸疾病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化、规范化提供参考依据和新思路。方法:收集2017年06月-2018-06月在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心病科住院治疗的心悸疾病患者共142例。其中男52例,女90例,平均年龄(66±13.89)岁,按统一标准记录所有入组患者的中医四诊及用药资料,用聚类分析技术探索太仓地区心悸疾病常见证型及用药规律。结果:①经频数统计,太仓地区心悸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心悸、胸闷不舒、恶闻声响、唇甲青紫、心烦不安等;常见的舌、脉象主要为青紫舌,红色,裂纹舌,齿痕舌,苔少,苔腻,苔黄,脉弦,脉涩,脉细等。②经聚类分析,太仓地区心悸疾病辨证分为阴虚血瘀类、痰瘀互阻类、痰火扰心类、心脾两虚类等较为合适。③治疗心悸疾病最常用中药为丹参、生地黄、赤芍、龙骨、牡蛎等。④常用的中药对有:陈皮,法半夏、石菖蒲、远志;丹参、檀香、砂仁等。结论:太仓地区心悸疾病证型主要以阴虚血瘀类、痰瘀互阻类、痰火扰心类、心脾两虚类为主。用药上多用丹参、生地黄、赤芍、龙骨、牡蛎等药物,常用的配伍用药有陈皮、半夏、石菖蒲、远志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悸 辨证论治 聚类分析 药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肝滋肾方调节肥胖型高血压Irisin水平及改善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范丽花 陈赟虎 +3 位作者 尹墨青 江雪纯 蒋卫民 徐红丰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70-575,共6页
目的 观察清肝滋肾方联合常规降压西药治疗对肥胖型高血压患者的鸢尾素(Irisin)表达水平及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肥胖型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及持续常规... 目的 观察清肝滋肾方联合常规降压西药治疗对肥胖型高血压患者的鸢尾素(Irisin)表达水平及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肥胖型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及持续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肝滋肾方,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人体测量学指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体质量(Weight,WT)、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代谢特征指标[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鸢尾素(Irisin)、血清脂肪因子[脂联素(Adiponectin,ADP)及瘦素(Leptin,LEP)]以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P<0.05,P<0.01),且观察组在改善头痛眩晕、急躁易怒、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口燥咽干、五心烦热、便秘尿黄症状及总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中医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risin水平明显升高(P<0.01),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SBP、DBP明显下降(P<0.05),优于对照组(P<0.05);2组WT、WC、TC、TG、LDL-C、ADP、LEP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清肝滋肾方联合常规降压西药能调节肥胖型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患者Irisin表达,改善代谢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肝滋肾方 Irisin 肥胖型高血压 代谢 脂肪因子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拟方“胸痹平”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心脏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范丽花 陈赟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2年第13期1823-1827,共5页
目的观察自拟方“胸痹平”联合西药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脏康复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1月—2021年8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太仓附属医院行急诊PCI的证属痰瘀互阻型急性STEMI患者共109... 目的观察自拟方“胸痹平”联合西药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脏康复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1月—2021年8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太仓附属医院行急诊PCI的证属痰瘀互阻型急性STEMI患者共10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5例。2组患者PCI术后当日即予规范的西药口服,1周内视病情行心脏康复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服“胸痹平”,每日2次,连续口服8周。比较2组患者干预8周后6 min步行距离、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NYHA心功能分级、中文版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分、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以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记录治疗期间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纳入患者均完成了全部观察和随访。干预8周后,2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均明显延长(P均<0.05),LVEF及NYHA心功能Ⅰ、Ⅱ级占比均明显升高(P均<0.05),SF-36健康调查量表达标率均明显增高(P均<0.05),治疗组以上各指标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8周后治疗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拟方“胸痹平”能进一步改善急性STEMI PCI术后患者的运动耐量,提高心脏射血分数,促进身心健康,降低心肌梗死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瘀互结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脏康复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脾汤联合西药治疗心脾两虚型室性期前收缩56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2
作者 范丽花 陈赟虎 《江苏中医药》 CAS 2018年第2期33-34,共2页
目的:观察归脾汤联合西药治疗心脾两虚型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心脾两虚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规范抗心律失常西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归脾汤,观察周期为2个月。比较... 目的:观察归脾汤联合西药治疗心脾两虚型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心脾两虚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规范抗心律失常西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归脾汤,观察周期为2个月。比较2组中医证候积分、动态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总数、室性期前收缩危险分层(Lown分型)、中医证候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室性期前收缩总数、危险分层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78.57%,高于对照组的50.00%(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归脾汤联合西药治疗心脾两虚型室性期前收缩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期前收缩 归脾汤 心脾两虚 补气养血 健脾养心 抗心律失常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衰病辨证分型与LVEF、LVEDD、心功能分级及BNP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范丽花 陈赟虎 《中医临床研究》 2017年第26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心衰病中医辨证分型与LVEF(心脏射血分数)、LVED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纽约心功能分级及BNP的相关性,为心衰病中医临床辨证提供一定的客观化指标,同时辨明不同分型间预后差异。方法:研究纳入2015年1—12月太仓市中医医院心血... 目的:探讨心衰病中医辨证分型与LVEF(心脏射血分数)、LVED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纽约心功能分级及BNP的相关性,为心衰病中医临床辨证提供一定的客观化指标,同时辨明不同分型间预后差异。方法:研究纳入2015年1—12月太仓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住院心衰病病例105例,辨证分别为心肺气虚、瘀血饮停证,气阴两虚、心血务阻证,阳气亏虚、血奈水停证及肾精亏虚、阴阳两虚证。所有入组病例均进行纽约心功能评估、BNP检测,完善心超(LVEF、LVEDD),判断不同分型间相关指标差异,同时出院后随访1年,比较证型间1年内再住院情况,判断预后差异。结果:肾精亏虚、阴阳两虚证LVEDD高于其他三型(P<0.05),LVEF低于其他三型(P<0.05)。BNP、心功能分级各分型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不同证型间一年内再住院情况比较,心肺气虚、瘀血饮停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肾精亏虚、阴阳两虚证年内再住院率高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肾精亏虚、阴阳两虚证较其他证型LVEDD升高、LVEF降低明显,该指标的改变对辨证分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提示预后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衰病 辨证分型 LVEF LVEDD 心功能分级 BNP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病源候论》论治心血管疾病概述 被引量:8
14
作者 范丽花 陈赟虎 《河南中医》 2017年第12期2118-2119,共2页
《诸病源候论》中集中论述心血管方面疾病的主要在卷15中的心病候、卷16中的心痛候、久心痛候、卷30中的心痹候和胸痹候。在卷15中的心病候初即描述了心的生理功能,说明了心的五行归属,心五行属火,五季属夏,五脉属洪,五官属舌,五声属笑... 《诸病源候论》中集中论述心血管方面疾病的主要在卷15中的心病候、卷16中的心痛候、久心痛候、卷30中的心痹候和胸痹候。在卷15中的心病候初即描述了心的生理功能,说明了心的五行归属,心五行属火,五季属夏,五脉属洪,五官属舌,五声属笑,五味属苦,五液属汗,也阐述了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即"养血"和"藏神"。巢元方特别强调"风邪"在疾病中的作用,也着重强调了寒邪在心系疾病中的重要地位,心痛候的发作主要由于机体感受了风冷邪气,在"胸痹候"中明确描述寒邪在疾病中所起的作用,除了风邪、寒邪,该书也论述了其他致病因素,如热邪、金疮失血、痰饮之邪、情志内伤等。巢元方在文中多处强调了人体正气亏虚在疾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上焦心阳亏虚和下焦阴寒之邪亢盛是造成胸痹的基本病机,体虚邪犯是巢元方致病机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心血管疾病 心阳亏虚 阴寒之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枝甘草汤联用诺欣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阳不振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丽娟 陈赟虎 《中医临床研究》 2021年第28期93-96,共4页
目的:探究桂枝甘草汤联用诺欣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阳不振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6月在太仓市中医医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心阳不振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签原则分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诺欣妥)和观察组... 目的:探究桂枝甘草汤联用诺欣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阳不振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6月在太仓市中医医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心阳不振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签原则分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诺欣妥)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桂枝甘草汤),每组均为3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水平、血清肌红蛋白水平、血浆脑钠肽水平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两组治疗前1天中医症状评分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3天中医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中医症状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治疗前1天LVEF、LVEDD水平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3天LVEF水平、LVEDD水平均发生变化(P<0.05),且观察组的LVEDD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LVEF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略高(P>0.05)。治疗前1天两组的肌红蛋白以及脑钠肽水平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天两组的肌红蛋白以及脑钠肽水平均比治疗前低(P<0.05),且观察组的肌红蛋白以及脑钠肽水平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采用桂枝甘草汤合诺欣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阳不振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总有效率,降低中医症状评分,改善心功能、血浆脑钠肽水平以及血清肌红蛋白水平,且药物的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欣妥 桂枝甘草汤 慢性心力衰竭心阳不振证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体会 被引量:3
16
作者 仇丹卫 陈赟虎 《黑龙江中医药》 2016年第3期68-69,共2页
心衰是临床常见的疾病,西医对于心衰的治疗效果得到世界的公认,但中医作为传统医学治疗心衰仍有一席之地,余在规范心衰的西医治疗基础上常配伍中药,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衰 中医 体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