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综述国内外护理人员灵性照护能力评估工具。方法以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范围综述指南为方法学框架,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ASU、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提取文献中评估工具的具体信息,包...目的系统综述国内外护理人员灵性照护能力评估工具。方法以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范围综述指南为方法学框架,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ASU、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提取文献中评估工具的具体信息,包括开发者、发表年份、国家、评估工具名称、评估对象、评价内容、信效度、评分方法、评价方式及研究方法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月30日。结果最终纳入14篇文献,现有评估工具维度范围为2~7个,条目范围为6~35个,评分方式以Likert评分为主。评估工具内容包括灵性照护能力的认知、理解、知识、态度和技能等。结论国内外护理人员灵性照护能力评估工具质量参差不齐,需结合我国国情,开发和推广适合我国护理人员灵性照护能力评估的工具。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价主动下肢锻炼对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 Fang)和维普数据库(VIP),搜集有关主动下肢锻炼...目的系统评价主动下肢锻炼对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 Fang)和维普数据库(VIP),搜集有关主动下肢锻炼预防手术患者下肢DVT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4软件对数据进行定量合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包含174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未进行主动下肢锻炼的患者相比,进行主动下肢锻炼的患者的DVT发生风险降低了81%[RR=0.19,95%CI(0.13,0.28),Z=8.28,P<0.05];主动下肢锻炼可提高患者术后患肢的股静脉峰值流速[MD=5.53,95%CI(4.01,7.05),Z=7.11,P<0.05]和股静脉平均流速[MD=4.40,95%CI(2.93,5.86),Z=5.87,P<0.05],对患者术后第7天患侧大腿的肿胀程度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MD=-2.57,95%CI(-4.77,-0.38),Z=2.30,P<0.05]。结论主动下肢锻炼可有效并安全地降低手术患者的下肢DVT发生风险。引导手术患者在术后开展单纯踝泵运动(每天锻炼6次左右,持续1周),可有效降低患者的DVT发生风险。所有被纳入的研究均未报告发生主动下肢锻炼相关的不良事件。展开更多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近5年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研究热点及趋势。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2017-2021年发表的AILD相关研究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年度分布、国家、机构、作者、文献共被引情况及关...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近5年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研究热点及趋势。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2017-2021年发表的AILD相关研究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年度分布、国家、机构、作者、文献共被引情况及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1580篇AILD相关文献,发文量逐年增长,2020-2021年呈井喷式增长,研究国家以美国为主,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Christoph Schramm为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作者。研究热点集中于AILD危险因素、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药物治疗、肠肝轴研究、NK细胞表达、肝组织活检及AILD相关性疾病研究。主要研究趋势为AILD重叠综合征、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相关研究。结论AILD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重叠综合征研究,研究层面不断深入,可视化分析图谱形象地展示了疾病领域的发展状况、研究热点及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展开更多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少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外膜下方的动脉鞘内,肿瘤来自副神经节组织的非嗜铬副神经节,故也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arotid body paragangliomas,CBP)。颈动脉体瘤对...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少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外膜下方的动脉鞘内,肿瘤来自副神经节组织的非嗜铬副神经节,故也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arotid body paragangliomas,CBP)。颈动脉体瘤对 CO2、pH 值和O2的变化敏感,主要参与呼吸及循环功能调节。由于在颈部位置特殊,所以CBT即使体积不大,对人体影响却较大,如长期压迫颈动脉可引起脑缺血症状等。现报道1例双侧颈动脉体瘤病例,并结合文献回顾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及与相关疾病鉴别要点。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检索国内外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并对其基本特征、建模过程、预测性能和验证方法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维普和知网等数据库检索相关研究,由2...目的:系统检索国内外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并对其基本特征、建模过程、预测性能和验证方法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维普和知网等数据库检索相关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文献资料提取,并根据PROBAST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13个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建模人群以肿瘤病人为主(n=7);11个模型报道了其预测性能,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值或C指数为0.64~0.89;5个模型进行了内部验证,4个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质量评价结果为1个低偏倚风险和12个高偏倚风险。预测模型中最常见且赋值较高的预测因子包括化疗史、血栓史、糖尿病、肥胖或体质指数(BMI)≥25 kg/m2、导管尖端位置异位/非最佳位置及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结论:现有研究表明,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但整体研究质量偏低,仍需从模型构建过程、模型验证和结果报告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以便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可早期识别PICC相关性血栓高危人群的可靠的、科学的评估工具。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系统综述国内外护理人员灵性照护能力评估工具。方法以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范围综述指南为方法学框架,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ASU、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提取文献中评估工具的具体信息,包括开发者、发表年份、国家、评估工具名称、评估对象、评价内容、信效度、评分方法、评价方式及研究方法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月30日。结果最终纳入14篇文献,现有评估工具维度范围为2~7个,条目范围为6~35个,评分方式以Likert评分为主。评估工具内容包括灵性照护能力的认知、理解、知识、态度和技能等。结论国内外护理人员灵性照护能力评估工具质量参差不齐,需结合我国国情,开发和推广适合我国护理人员灵性照护能力评估的工具。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主动下肢锻炼对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 Fang)和维普数据库(VIP),搜集有关主动下肢锻炼预防手术患者下肢DVT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4软件对数据进行定量合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包含174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未进行主动下肢锻炼的患者相比,进行主动下肢锻炼的患者的DVT发生风险降低了81%[RR=0.19,95%CI(0.13,0.28),Z=8.28,P<0.05];主动下肢锻炼可提高患者术后患肢的股静脉峰值流速[MD=5.53,95%CI(4.01,7.05),Z=7.11,P<0.05]和股静脉平均流速[MD=4.40,95%CI(2.93,5.86),Z=5.87,P<0.05],对患者术后第7天患侧大腿的肿胀程度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MD=-2.57,95%CI(-4.77,-0.38),Z=2.30,P<0.05]。结论主动下肢锻炼可有效并安全地降低手术患者的下肢DVT发生风险。引导手术患者在术后开展单纯踝泵运动(每天锻炼6次左右,持续1周),可有效降低患者的DVT发生风险。所有被纳入的研究均未报告发生主动下肢锻炼相关的不良事件。
文摘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近5年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研究热点及趋势。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2017-2021年发表的AILD相关研究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年度分布、国家、机构、作者、文献共被引情况及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1580篇AILD相关文献,发文量逐年增长,2020-2021年呈井喷式增长,研究国家以美国为主,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Christoph Schramm为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作者。研究热点集中于AILD危险因素、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药物治疗、肠肝轴研究、NK细胞表达、肝组织活检及AILD相关性疾病研究。主要研究趋势为AILD重叠综合征、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相关研究。结论AILD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重叠综合征研究,研究层面不断深入,可视化分析图谱形象地展示了疾病领域的发展状况、研究热点及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摘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少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外膜下方的动脉鞘内,肿瘤来自副神经节组织的非嗜铬副神经节,故也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arotid body paragangliomas,CBP)。颈动脉体瘤对 CO2、pH 值和O2的变化敏感,主要参与呼吸及循环功能调节。由于在颈部位置特殊,所以CBT即使体积不大,对人体影响却较大,如长期压迫颈动脉可引起脑缺血症状等。现报道1例双侧颈动脉体瘤病例,并结合文献回顾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及与相关疾病鉴别要点。
文摘目的:系统检索国内外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并对其基本特征、建模过程、预测性能和验证方法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维普和知网等数据库检索相关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文献资料提取,并根据PROBAST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13个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建模人群以肿瘤病人为主(n=7);11个模型报道了其预测性能,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值或C指数为0.64~0.89;5个模型进行了内部验证,4个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质量评价结果为1个低偏倚风险和12个高偏倚风险。预测模型中最常见且赋值较高的预测因子包括化疗史、血栓史、糖尿病、肥胖或体质指数(BMI)≥25 kg/m2、导管尖端位置异位/非最佳位置及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结论:现有研究表明,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但整体研究质量偏低,仍需从模型构建过程、模型验证和结果报告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以便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可早期识别PICC相关性血栓高危人群的可靠的、科学的评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