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TO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的运行状况及其存在问题探讨 被引量:7
1
作者 陈良运 巢宏 《国际商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33,共4页
贸易政策审议机制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三大重要机制之一,该机制自建立以来,对改善国际贸易环境和减少贸易纠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纵观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的运行情况,我们不难把握它存在的问题:机制规则制定、执行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保证。... 贸易政策审议机制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三大重要机制之一,该机制自建立以来,对改善国际贸易环境和减少贸易纠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纵观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的运行情况,我们不难把握它存在的问题:机制规则制定、执行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保证。提高对贸易政策审议机制认识和理解,深入研究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这一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TO 贸易政策审议机制 贸易政策 透明度原则 运行情况 TPR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韵”的美学内涵 被引量:9
2
作者 陈良运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94-102,共9页
论“韵”的美学内涵陈良运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中国诗学中,“韵”是一个多义术语,有形的韵文之用“韵”(如《文心雕龙·声律》所云“同声相应谓之韵”,“叠韵离句而必”)固然是它的初义,而超越此义作无形的把握,用以品人、... 论“韵”的美学内涵陈良运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中国诗学中,“韵”是一个多义术语,有形的韵文之用“韵”(如《文心雕龙·声律》所云“同声相应谓之韵”,“叠韵离句而必”)固然是它的初义,而超越此义作无形的把握,用以品人、品诗、品字、品画乃至在一切文艺样式的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 美学内涵 “气韵” 司空图 黄庭坚 钱钟书 审美创造 绘画理论 文心雕龙 中国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境界、意境、无我之境——读《论情境》与王文生教授商榷 被引量:9
3
作者 陈良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3-71,共9页
王文生先生的《论情境》 ,对《人间词话》的“境界”、“无我之境”、“造境”诸说予以否定。本文从诸说的历史传承考辨 ,认为 :秦、汉时已出现作为表述物理空间的“境界” ,经过两度转换 (心境、诗境 )而成王国维以之与叔本华“理念”... 王文生先生的《论情境》 ,对《人间词话》的“境界”、“无我之境”、“造境”诸说予以否定。本文从诸说的历史传承考辨 ,认为 :秦、汉时已出现作为表述物理空间的“境界” ,经过两度转换 (心境、诗境 )而成王国维以之与叔本华“理念”对应的“境界”说 ,“意境”与“情境”不可替代 ;“无我”不是“没有我” ,是“无欲之我”的简化 ,“无我之境”在中国文学中确实存在 ,是心与物高度融洽的“情的物化”之境 ;“造境”从释皎然到梁启超、林琴南均有其说 ,决非王国维杜撰……以上诸说 ,经《人间词乙稿序》之揣摩 ,至《人间词话》而成型 ,其于诗词美学的卓越贡献不能轻易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情境》 王文生 意境 境界 《人间词话》 “无我之境” 王国维 《人间词乙稿序》 诗词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缘情”诗学意义新识 被引量:8
4
作者 陈良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8-54,共7页
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从先秦至两汉,其核心都还是“言志”说,诗作为一种美感文学,除了其语言、形式之外,与应用的文学尚无明显的本质区别。虽然屈原的《惜诵》中已首出“抒情”一语,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序》中的为屈原“露才扬己”作了... 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从先秦至两汉,其核心都还是“言志”说,诗作为一种美感文学,除了其语言、形式之外,与应用的文学尚无明显的本质区别。虽然屈原的《惜诵》中已首出“抒情”一语,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序》中的为屈原“露才扬己”作了辩护,《诗大序》中也出现了“吟咏情性”之说,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已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把握,但是对于“情”在诗中独特审美意义和价值,尚未成为诗人自觉的意识。要说“温柔敦厚”也是一种情感状态,具有“中和”之美的话,那也成了服庸政教功能的一种情感规范,《诗大序》说“发乎情,止乎礼义”,就将情感的审美指向半途截断了。真正能体现诗歌作为一种对情感进行审美的独特文体,从而使诗人在创作构思时获得一种有别于理性认知的新的思维方式,再在他们的作品中突破窒息情感审美的政教规范,表现出种种“放荡”的境界,那是直到陆机在《文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缘情 诗学意义 吟咏情性 思维方式 诗歌理论 诗歌创作 审美意义 情感规范 屈原 陆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休”──一个起源于远古的美学观念 被引量:9
5
作者 陈良运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3-107,共5页
一个出现于远古时代的审美观念──“休”及其美学内涵值得引起学界的关注。从《尚书》、《周易》、《诗经》用“休”,可知其与“美”字有相近或相同之义,《庄子》以“无为”释“休”而阐述其美的意蕴,“休”字构成了若干有美感意味... 一个出现于远古时代的审美观念──“休”及其美学内涵值得引起学界的关注。从《尚书》、《周易》、《诗经》用“休”,可知其与“美”字有相近或相同之义,《庄子》以“无为”释“休”而阐述其美的意蕴,“休”字构成了若干有美感意味的话语,如“休光”、“休畅”、“休美”等。魏晋以后,“休”的美感意味向“闲”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 美学观念 无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色”别解与“审美心理”试说——《文心雕龙》偶探之六 被引量:9
6
作者 陈良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8-43,共6页
《物色》题解已有二说 :一是据《周礼·夏官·校人》注“物 ,色也”和李善《文选注》“有物有文曰色” ,二字限于“物”之一义 ,这种“同义反复” ,在《文心雕龙》标题中绝无仅有。二是据佛典“色”即“色相” ,此即是定语结构... 《物色》题解已有二说 :一是据《周礼·夏官·校人》注“物 ,色也”和李善《文选注》“有物有文曰色” ,二字限于“物”之一义 ,这种“同义反复” ,在《文心雕龙》标题中绝无仅有。二是据佛典“色”即“色相” ,此即是定语结构的“物之色相”。本文试作第三解 :据《左传》“物”有“相也”即观察、选择之义、庄子“物物者 ,与物无际”等 ,“物”有动词之用 (今之“物色”已成为完整的动词 ) ;又“色”之古义通于“美” ,由此 ,“物色”则成了“观察、审视万物美相”的动宾短语 ,与今之常语“审美”近似。细酌《物色》全文 ,刘勰阐述的正是诗人向审美对象“移情”(“物以情迁”、“情往似赠”)的心理活动 ,应是中国最早的一篇审美心理学专论。它置于《时序》之后《才略》之前 ,合乎《文心雕龙》全书的逻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审美心理 审美对象 刘勰 “物色” 文学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起源于“味觉”辨正 被引量:6
7
作者 陈良运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7-64,共8页
本文对《说文》及注关于“美”字的释义提出质疑 ,以先秦文献中常用的“美”、“旨”等字 ,力证“美 ,甘也”、“羊大则美”没有确凿的文献依据 ,而现代中外学者以《说文》为依据 ,推论“中国人原初美意识”起源于“甘”这样的“味觉感... 本文对《说文》及注关于“美”字的释义提出质疑 ,以先秦文献中常用的“美”、“旨”等字 ,力证“美 ,甘也”、“羊大则美”没有确凿的文献依据 ,而现代中外学者以《说文》为依据 ,推论“中国人原初美意识”起源于“甘”这样的“味觉感受性” ,更是因袭成见而偏离原义愈远。本文通过《周易》、《诗经》等经典中所表现的中国人“原初意识”考察 ,并从“美”字结构及“羊”、“大”的观念意义辨析 ,认为“美”字体现的美意识 ,最早产生于阴阳相交的观念与最普遍的男女性意识之中 ,“美”字之结构及其所蕴含的观念内涵 ,可确证中国人原初美意识发生于“性美学” ,决非一个“味觉转换”的“食美学”可正其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意识 《诗经》 女性意识 因袭 经典 美学 成见 确证 《周易》 普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经》卦爻辞的诗性阐释──中国古代诗歌之起源 被引量:6
8
作者 陈良运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06-112,共7页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诗歌 《诗经》 诗性阐释 《易经》 卦爻辞 《诗》 原始诗歌 《易》 中国诗歌史 三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真”的美学内涵 被引量:9
9
作者 陈良运 《东南学术》 2002年第6期120-128,共9页
“真”是中国美学中与“美”密切相关的观念 ,属于美的本体范畴。始发于道家之“真” ,是表述事物及人的本质、本相、本色一种自然而又真实的状态 ;儒家以“诚”为“真” ,重点指向人的天赋本性 ,由此 ,“情”的本义也被界定为“真”。... “真”是中国美学中与“美”密切相关的观念 ,属于美的本体范畴。始发于道家之“真” ,是表述事物及人的本质、本相、本色一种自然而又真实的状态 ;儒家以“诚”为“真” ,重点指向人的天赋本性 ,由此 ,“情”的本义也被界定为“真”。庄子首出“真在内者 ,神动于外” ,成为后人文艺创作中至高的审美法则 ,王充反对虚妄强调客观之“真” ,司空图《诗品》标举诗之“真体”、“真力”、“真迹” ,明代诗人提出“真人”、“真诗”说 ,确定了“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内涵 道家 儒家 文学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勘《文心雕龙·隐秀》之“隐”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陈良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14-122,128,共10页
《征圣》、《隐秀》两相皆有"四象"之辞,历来注家或以"四季"之象或以孔颖达所引"实"、"假"、"义"、"用"四象释之,经笔者追溯《易传》和对汉代《易林》研究.认为前者实... 《征圣》、《隐秀》两相皆有"四象"之辞,历来注家或以"四季"之象或以孔颖达所引"实"、"假"、"义"、"用"四象释之,经笔者追溯《易传》和对汉代《易林》研究.认为前者实为"失得"、"优虞"、"进退"、"昼夜"之象;后者则是一别封"变"而得两别卦中隐含的四个"互体"经卦之象,此为"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之真义。又及宋代张戒所引《隐秀》之佚文,据本篇对"隐"、"秀"之定义和《文心》其他篇用"情"字之特点与唐代元兢对"秀句"之阐释,指出"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绝非"真《隐秀》篇之文",是张戒错误的"撮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隐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周易》的文学思维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良运 《周易研究》 1995年第1期50-64,共15页
论《周易》的文学思维陈良运由于战国以远的时代,除了民间诗歌和朝廷用于祭祀、典礼的诗歌,还没有真正自觉的文学创作,没有以文学创作为职业的文人,所以也就谈不上有怎样进行文学创作的经验性阐述;即使是诗,也只有一种“缘事而发... 论《周易》的文学思维陈良运由于战国以远的时代,除了民间诗歌和朝廷用于祭祀、典礼的诗歌,还没有真正自觉的文学创作,没有以文学创作为职业的文人,所以也就谈不上有怎样进行文学创作的经验性阐述;即使是诗,也只有一种“缘事而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意象思维 《易》 想象与联想 联想与想象 文学思维 隐喻思维 符号象征 文学创作 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滕王阁序》成文经过考述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良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3-127,共5页
王勃的《膝王阁序》到底作于何时?自五代以来有14岁、19岁、22岁、26岁(均以虚岁计)多种说法。从《王子安集注》理出9篇文章1首诗:王勃犯事后回到家乡3篇、南下省父途中6篇1诗。按文中可察年月排列,从中可以清晰地窥见王勃这2年间的心... 王勃的《膝王阁序》到底作于何时?自五代以来有14岁、19岁、22岁、26岁(均以虚岁计)多种说法。从《王子安集注》理出9篇文章1首诗:王勃犯事后回到家乡3篇、南下省父途中6篇1诗。按文中可察年月排列,从中可以清晰地窥见王勃这2年间的心路历程,内疚、自责又渴望“复旧职”;在《滕王阁序》中表述的感情乃至文句,在南下第1、第3、第4文和诗中就已经成型了,所以到滕王阁后能一气呵成。9篇文章可确证:王勃南下省父经过南昌的时间是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时年26岁.从作者原始文本求证毋席置疑.历史的迷雾应该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勃 《滕王阁序》 成文经过 历史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筱园诗话》的诗学价值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良运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9-73,共5页
《筱园诗话》是清代最后一部理论价值较高的诗学著作,作者赋予了"积理养气"说的"理"与"气"以新的内涵,提出了"真气"说,由此从"诗贵有我"又"须无我"而标举"真我"... 《筱园诗话》是清代最后一部理论价值较高的诗学著作,作者赋予了"积理养气"说的"理"与"气"以新的内涵,提出了"真气"说,由此从"诗贵有我"又"须无我"而标举"真我",指出"有我"不是"自身份",而应是具人类之心、表现人性之美的"上下古今,神而明之,众美兼备"。作者又以宏观诗史的目光,列"大家"、"大名家"、"名家"、"小家"为历代诗人之"家数",此种具有审美判断的命名,优于清代已有的多种品评法,为后人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理养气 真气 真我 诗人家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易》学与《焦氏易林》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良运 《中州学刊》 CSSCI 1998年第4期63-69,共7页
关键词 焦延寿 《焦氏易林》 《易》学 《易林》 《周易》 京房 汉元帝 《汉书·艺文志》 孟喜 《春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境界”说溯源新得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良运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1期88-92,共5页
中国古代诗学的“境界”(又称“境”或“意境”)说,长期以来,我们都以为它仅仅是受佛学思想的影响酿成的,或说“‘境界’一词本为佛家语”,举汉译佛经《俱舍论颂疏》等探其本;或说“境界”一词“最初见于《新序·杂事》‘守封疆,谨... 中国古代诗学的“境界”(又称“境”或“意境”)说,长期以来,我们都以为它仅仅是受佛学思想的影响酿成的,或说“‘境界’一词本为佛家语”,举汉译佛经《俱舍论颂疏》等探其本;或说“境界”一词“最初见于《新序·杂事》‘守封疆,谨境界’,……境界这个词本指一定的疆土范围,是具体的客观存在”,后来翻译佛经的人借用这个词,“把一个原指实体的词用以表明抽象的思想意识和幻想,把现实的土地疆界搬到人的头脑中去。”我本人过去撰写的几篇谈论意境的文章,也都以长辈学者的成说为据,近读西汉刘安等著《淮南子》,发现一条似乎尚未引起长辈学者注意的材料,对这条材料仔细加以品味后,觉得对以往的成说有稍加修正的必要;又因受此材料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界说 中国古代诗学 中国古代诗歌 淮南子 宇宙意识 汉译佛经 佛家 王昌龄 道家 审美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找到古代文论现代阐释的一把钥匙——从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说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良运 《东疆学刊》 2002年第3期10-17,共8页
本文以童庆炳先生新著《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解读中国古代文论十家为范例 ,通过他对孔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说 ,庄子“虚静”说 ,刘勰“蓄愤”、“郁陶”说 ,李贽“童心”说等理论命题的探析 ,论述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 ,是找... 本文以童庆炳先生新著《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解读中国古代文论十家为范例 ,通过他对孔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说 ,庄子“虚静”说 ,刘勰“蓄愤”、“郁陶”说 ,李贽“童心”说等理论命题的探析 ,论述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 ,是找到了对古代文论进行现代阐释的一把钥匙。古代文论是诗、歌、舞“三者本于心”的创作经验归纳与升华 ,找到了心理学这把钥匙 ,我们就可以进入古人的心灵深处探幽索隐 ,可以深入古代文论的堂奥 ,作出与现代人心理相通的科学阐释 ,从而逐步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本文后半部分还对童先生关于古代文论研究学术策略的“历史优先”、“对话”、“自洽”三原则稍稍作了延伸展述 ,并呼吁当代中国学者应对本土的古代文论努力作出自己的阐释 ,不再仅是得益于西方的“李约瑟”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论 现代阐释 童庆炳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 心理学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话学论要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良运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46-50,共5页
本文专论中国诗话,从诗话文体流变,诗话对中国诗歌资源的接受与采撷,诗话文 体的悟性、不拘一格和诗话语言特征三方面作了纲要性的论述。
关键词 诗话 文体 诗歌接受史 诗话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林》几与《三百篇》并为四言诗矩矱”——钱钟书论《易林》述评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良运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4-71,共8页
当代学人尊之“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对汉代焦延寿《易林》给予诗学意义上的极高评价:称与《诗经》“并为四言诗之矩(?)”。《管锥编》立《焦氏易林》专题,论述《乾》、《坤》……《未济》等三十林,涉及林辞数百篇.先生慧眼独具,... 当代学人尊之“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对汉代焦延寿《易林》给予诗学意义上的极高评价:称与《诗经》“并为四言诗之矩(?)”。《管锥编》立《焦氏易林》专题,论述《乾》、《坤》……《未济》等三十林,涉及林辞数百篇.先生慧眼独具,对所论及篇、句的文学价值,从“造境寓意”、“拟象变象”、“词令之妙”等方面作细致分析,纵横比较、中外沟通,使《易林》的文学意义凸显于两汉文学背景之上,亦为中国文学史之奇葩。但钱先生以“文本自足”观认为不必为《易林》姓焦姓崔“判儿猫之是非”,本文对此提出异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延寿 易林 诗经 钱钟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法艺术对中国美学的特殊贡献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良运 《湖南社会科学》 2003年第5期121-125,共5页
中华民族自有了文字以来 ,创造了丰富得难以穷尽的文学艺术作品 ,从这些作品又提升出创作与鉴赏的经验而形成深透精辟的理论著述 ,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美学 ,其主干就是文学艺术诸种理论思想与观念的精萃汇合。书法艺术自两汉以来开始发... 中华民族自有了文字以来 ,创造了丰富得难以穷尽的文学艺术作品 ,从这些作品又提升出创作与鉴赏的经验而形成深透精辟的理论著述 ,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美学 ,其主干就是文学艺术诸种理论思想与观念的精萃汇合。书法艺术自两汉以来开始发达 ,较之诗、乐、舞、绘画 ,本来算是晚出者 ,但也奇怪 ,它一出现 ,对于原来工具性质的文字及其书写 ,就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并且随之有理论的表述 ;而种种理论表述较之已有千年积淀的语言文学与造型艺术理论 ,显示出明显的超越姿态。系统地阅读和比较自东汉历六朝至盛唐的书法、诗文、绘画理论资料 ,清理一下诸种文学艺术观念发展、演变的脉络 ,你会惊奇地发现 :书法艺术在这一段“文学的自觉”、“为艺术而艺术”(鲁迅语 )的“衢路”(刘勰语 )上 ,竟然起着“导夫先路”(屈原语 )的作用 ,对于诗歌、绘画艺术走向成熟、攀登高峰 ,作出了特殊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美学 书法艺术 文学艺术 绘画理论 审美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学思维之葩掇拾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良运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2-58,共7页
本文选取《易》四卦探析其思维特征:从《泰》、《否》剖辨其因果思维,《泰》之以"果"示"因"更属辩证逻辑思维,从而否定C·G荣格关于《易》不从"因果关系论事"的判断。以《蛊》卦之"蛊"不训... 本文选取《易》四卦探析其思维特征:从《泰》、《否》剖辨其因果思维,《泰》之以"果"示"因"更属辩证逻辑思维,从而否定C·G荣格关于《易》不从"因果关系论事"的判断。以《蛊》卦之"蛊"不训"弊乱"而应训如钱钟书先生所证之"事"、"事业",论定《蛊》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继承前辈事业,在自己的努力实践中创新业,立新功。以《》卦辞"不利即戎"断句或连读,探析前人关于战争的两种思考,一是果决地抓住战机打击敌人,如周武王讨伐纣之《牧誓》所示;一是先安顿内部,"施禄及下"以得民心,如《左传》"曹刿论战"所示,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因果思维 辩证思维 创造性思维 战争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