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中医传统理论建立中药肾毒性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红杰 陈亮 +3 位作者 李天昊 詹莎 陈灵修 陈利国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1-577,共7页
目的研究四性、五味和归经与中药肾毒性的相关性,建立中药肾毒性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估。方法文献检索肾毒性中药111味、非肾毒性中药398味。记录上述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和平)、五味(酸、苦、甘、辛、咸、淡和涩... 目的研究四性、五味和归经与中药肾毒性的相关性,建立中药肾毒性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估。方法文献检索肾毒性中药111味、非肾毒性中药398味。记录上述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和平)、五味(酸、苦、甘、辛、咸、淡和涩)和归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和肝经),进行肾毒性中药、非肾毒性中药与其四性、五味和归经的相关性检验,相关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并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绘制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概率的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结果肾毒性中药和非肾毒性中药在四性归属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为0.241;肾毒性中药和非肾毒性中药在五味归属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0.210;肾毒性中药和非肾毒性中药在归经归属无相关性(P>0.05)。四性、五味两个方面12个变量因素入选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四性中的热、平和五味中的苦、甘共4个变量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预测概率分界值为0.28)。结论中药四性、五味、归经3个方面24个变量因素当中,四性、五味两个方面12个变量因素与其肾毒性具有相关性,其中四性中的热、平和五味中的苦、甘为肾毒性的影响变量。在此基础上建立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对于中药肾毒性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肾毒性预测 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 四性 五味 归经
原文传递
艾叶挥发油致小鼠急性肝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红杰 李天昊 +3 位作者 詹莎 陈亮 陈灵修 唐树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48-252,共5页
目的:研究艾叶挥发油致小鼠急性肝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制备艾叶挥发油。52只SPF级ICR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四氯化碳组,艾叶挥发油1.9 g/kg组、2.3 g/kg组和2.7 g/kg组。一次性灌服等容量药物或... 目的:研究艾叶挥发油致小鼠急性肝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制备艾叶挥发油。52只SPF级ICR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四氯化碳组,艾叶挥发油1.9 g/kg组、2.3 g/kg组和2.7 g/kg组。一次性灌服等容量药物或溶媒,6 h后取标本,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并进行Ridit分析,检测肝脏组织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的艾叶挥发油组血清ALT、ALP含量显著升高(P<0.05);肝脏组织具有变性、坏死等不同程度的损伤,且Ridit积分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产生超氧阴离子活力、MDA含量和GSSG含量显著升高(P<0.05),SOD含量和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艾叶挥发油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损伤肝细胞而导致小鼠急性肝毒性,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挥发油 小鼠 急性肝毒性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性、五味和归经对中药肝毒性预测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刘红杰 李天昊 +3 位作者 詹莎 陈灵修 崔会营 陈青山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08-713,共6页
目的筛选四性、五味和归经中对中药肝毒性预测的重要因素,并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估。方法文献检索肝毒性中药107味,非肝毒性中药431味。记录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和平)、五味(酸、苦、甘、辛、咸、淡和涩)和归经(肺经、胃经、脾经、... 目的筛选四性、五味和归经中对中药肝毒性预测的重要因素,并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估。方法文献检索肝毒性中药107味,非肝毒性中药431味。记录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和平)、五味(酸、苦、甘、辛、咸、淡和涩)和归经(肺经、胃经、脾经、大肠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和肝经),进行肝毒性中药、非肝毒性中药与其四性、五味和归经的相关性检验,并将相关性变量纳入数据库,利用SPSS Modeler进行数据分析并建立模型,筛选重要预测变量。使用Med Calc绘制各个模型预测概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筛选各个模型预测的最佳分界值。结果建立了Logistic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贝叶斯网络模型,3种模型预测变量重要性排名的前2位均有辛味;3种模型最佳预测分界值均在0.2附近(默认0.5),3种模型预测中药肝毒性的能力均距最优模型有一定差距。结论辛味可能是预测中药肝毒性的重要因素;数据挖掘技术对于中药肝毒性预测研究以及中药毒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毒性预测 中药 四性 五味 归经
原文传递
前列腺素D2受体调节PGD2诱导的人气道黏液高分泌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灵修 冉丹华 +2 位作者 黄华萍 韩忠 周向东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6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D2(PGD2)通过D类前列腺素受体2(DP2)对人气道上皮细胞黏液分泌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PGD2刺激人气道上皮16HBE细胞,以DP2拮抗剂AZD6430、DP1拮抗剂BWA868C及三磷酸肌醇蛋白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为干预因素,将...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D2(PGD2)通过D类前列腺素受体2(DP2)对人气道上皮细胞黏液分泌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PGD2刺激人气道上皮16HBE细胞,以DP2拮抗剂AZD6430、DP1拮抗剂BWA868C及三磷酸肌醇蛋白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为干预因素,将细胞分为对照组、PGD2刺激组、PGD2刺激+AZD6430组、PGD2刺激+BWA868C组、PGD2刺激+LY294002组。ELISA检测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4和IL-13的蛋白含量,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细胞内黏蛋白(MUC)5AC含量;Western blot检测DP2、DP1、PI3K和磷酸化AKT(p-AKT)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NF-α、IL-4、IL-13和MUC5AC mRNA表达水平。结果 PGD2刺激后MUC5AC、TNF-α、IL-4、IL-13、DP2、PI3K和p-AKT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ZD6430拮抗组中MUC5AC、TNF-α、IL-4、IL-13、PI3K及p-AKT表达较PGD2刺激组明显减弱(P<0.05);LY294002组TNF-α、IL-4、IL-13和MUC5AC表达较PGD2组亦显著减弱(P<0.05)。结论 PGD2激活人气道上皮细胞的DP2受体,活化PI3K/AKT引起黏液高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类前列腺素受体2 黏蛋白 炎性因子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诱导RNA结合蛋白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陈灵修 王世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92-896,F0003,共6页
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old-inducible RNA-binding protein,CIRP)是在哺乳动物中第一个被发现的冷休克蛋白,广泛表达于各种组织细胞中,且伴随冷应激、缺氧应激、紫外线照射、渗透压应激等过程而过量表达。CIRP是一种多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质... 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old-inducible RNA-binding protein,CIRP)是在哺乳动物中第一个被发现的冷休克蛋白,广泛表达于各种组织细胞中,且伴随冷应激、缺氧应激、紫外线照射、渗透压应激等过程而过量表达。CIRP是一种多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质。在应激反应过程中,CIRP可从细胞核转移至细胞浆,主要通过调节靶蛋白基因转录后水平参与诸多细胞调节过程,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细胞生存与凋亡、肿瘤的发生发展及生物节律变化等。此外,CIRP还可以通过直接与细胞内信号分子相互作用而发挥生物学效应。不仅如此,CIRP还可以被分泌到细胞外。细胞外的CIRP是一个重要的促炎因子,在急慢性炎症疾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就其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利用该蛋白开展更深入的基础研究和治疗临床相关疾病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诱导RNA结合蛋白 应激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窝蛋白1对气道上皮细胞黏液高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冉丹华 陈灵修 +2 位作者 黄华萍 韩忠 周向东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小窝蛋白1(Cav-1)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气道上皮细胞(16HBE),用LPS刺激细胞构建黏液高分泌模型,以Toll样受体4(TLR4)抑制剂E5564、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剂PDTC、转染Cav-1质粒和si... 目的:探讨小窝蛋白1(Cav-1)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气道上皮细胞(16HBE),用LPS刺激细胞构建黏液高分泌模型,以Toll样受体4(TLR4)抑制剂E5564、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剂PDTC、转染Cav-1质粒和siRNA为干预因素,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LPS刺激组、LPS+Cav-1质粒组、LPS+Cav-1 siRNA组、LPS+阴性siRNA组、LPS+空质粒组、LPS+E5564组及LPS+PDTC组。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检测各组细胞的活力;RT-PCR检测黏蛋白(MUC)5AC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av-1、TLR4、磷酸化IκBα(p-IκBα)蛋白的相对含量;ELISA检测MUC5AC的分泌水平;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细胞内MUC5AC蛋白的分布和含量。结果:LPS刺激组细胞内TLR4、p-IκBα、NF-κB、MUC5AC转录及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过表达Cav-1可进一步增加上述指标的表达量,而下调Cav-1及给予E5564、PDTC可以抑制LPS引起的上述效应(P<0.05)。结论:Cav-1可通过上调TLR4/NF-κB信号通路而加重LPS诱导的MUC5AC的表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窝蛋白1 TOLL样受体4 核转录因子-ΚB 黏蛋白5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酪氨酸激酶对氧化应激诱导的气道上皮细胞黏液高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冉丹华 陈灵修 +2 位作者 黄华萍 韩忠 周向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研究脾酪氨酸激酶(Syk)在氧化应激诱导的气道黏液高分泌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气道上皮细胞(16HBE),用H_2O_2刺激细胞构建黏液高分泌模型,以Syk siRNA、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中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特异性... 目的研究脾酪氨酸激酶(Syk)在氧化应激诱导的气道黏液高分泌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气道上皮细胞(16HBE),用H_2O_2刺激细胞构建黏液高分泌模型,以Syk siRNA、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中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特异性抑制剂U0126及P38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为干预因素,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H_2O_2刺激组、H_2O_2+Syk siRNA组、H_2O_2+阴性siRNA组、H_2O_2+U0126组及H_2O_2+SB203580组。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测试细胞活力;RT-PCR和ELISA法分别检测黏蛋白(MUC)5AC的转录及分泌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yk、磷酸化ERK1/2(p-ERK1/2)和磷酸化P38(p-P38)蛋白表达水平;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MUC5AC蛋白的含量和分布。结果 H_2O_2刺激后Syk、p-ERK1/2、p-P38、MUC5AC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0),而利用Syk siRNA、SB203580和U0126处理后,H_2O_2导致的上述效应明显得到抑制(均P=0.000)。结论 Syk通过ERK1/2、P38 MAPK信号通路,参与氧化应激诱导的气道黏液高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酪氨酸激酶 信号通路 黏蛋白5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酪氨酸激酶6对TNF-α诱导的人气道上皮屏障功能减损的影响
8
作者 胥青 陈灵修 周向东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52-655,共4页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激酶6(PTK6)对TNF-α诱导的人气道上皮屏障功能减损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气道上皮16HBE细胞,予TNF-α刺激,分别转染PTK6 siRNA和recombined PTK6,以转染Scramble siRNA和Empty vector为对照。四甲基偶...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激酶6(PTK6)对TNF-α诱导的人气道上皮屏障功能减损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气道上皮16HBE细胞,予TNF-α刺激,分别转染PTK6 siRNA和recombined PTK6,以转染Scramble siRNA和Empty vector为对照。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检测细胞活性;跨皮细胞组抗仪检测细胞跨皮细胞阻抗(TER);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流量法反应细胞通透性;RT-PCR检测ZO-1、Occludin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TK6、ZO-1、Occludin、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磷酸化c-Jun氨基端激酶1/2(p-JNK1/2)和磷酸化p38(p-p38)蛋白水平。结果:TNF-α刺激后,细胞ZO-1、Occludin转录及蛋白水平、TER值显著降低,细胞通透性增高,同时PTK6、p-ERK1/2、p-JNK1/2和p-p38蛋白水平显著增高(P<0.05);上调PTK6使ZO-1、Occludin转录及蛋白水平和TER值进一步降低,细胞通透性和p-JNK1/2、p-p38蛋白水平也进一步增高(P<0.05),但下调PTK6后上述指标呈相反变化(P<0.05);上调或下调PTK6对p-ERK1/2无明显影响。结论:下调PTK6可以降低JNK1/2、p38MAPK磷酸化水平,进而改善TNF-α诱导的气道上皮屏障功能减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酪氨酸激酶6 肿瘤坏死因子-α 气道上皮屏障 c-Jun氨基端激酶1/2 p38MAP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PA平台预测龟芍平颤方抗帕金森病的机制 被引量:3
9
作者 吴倩 谭莉娟 +4 位作者 张炅璐 何涛志 陈灵修 颜显欣 刘红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16期11-15,共5页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探讨龟芍平颤方抗帕金森病的分子机制。方法从1994年4月~2019年12月的中英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华本草、PubMed、Web of Science、SciFinder Schol...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探讨龟芍平颤方抗帕金森病的分子机制。方法从1994年4月~2019年12月的中英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华本草、PubMed、Web of Science、SciFinder Scholar)中获得龟芍平颤方(龟甲、白芍、川芎、天麻)的化学成分,并于PubChem数据库中查找该方每种有效成分的人源活性靶蛋白。检索Gene数据库,查找帕金森病相关人源基因。将上述靶蛋白与基因上传至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分析两者共同涉及的分子网络与生物学通路。结果获得龟芍平颤方人源活性靶蛋白323个(龟甲58个、白芍119个、川芎72个、天麻74个);获取帕金森病相关人源基因392个。建立上述靶蛋白及基因共同作用的主要分子网络,并甄选出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传导通路等10条主要的生物学通路。结论龟芍平颤方可能通过调控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传导通路等发挥抗帕金森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龟芍平颤方 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 G蛋白偶联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