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内生真菌对千年桐幼苗生长及主要矿质元素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林晗 洪陈洁 +4 位作者 洪滔 谢安强 范海兰 陈欣凡 吴承祯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99-1804,共6页
为探讨内生真菌对植株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选取8种千年桐内生真菌菌株对千年桐幼苗接种,60 d后测定植株生长指标以及叶片和根系部分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拟盘多毛孢属和盾壳霉属菌株对地径和苗高增长的影响最为明显。接种1∶2... 为探讨内生真菌对植株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选取8种千年桐内生真菌菌株对千年桐幼苗接种,60 d后测定植株生长指标以及叶片和根系部分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拟盘多毛孢属和盾壳霉属菌株对地径和苗高增长的影响最为明显。接种1∶2比例混合的木霉属与毛霉菌属菌株后,苗木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增幅显著。盾壳霉属、链格孢属以及木霉属菌株处理后叶片氮含量较对照增加了50%以上,根系氮含量增加了85%以上。链格孢属以及木霉属菌株有效地推动了千年桐幼苗磷含量的增长,较对照增幅超过2倍以上。盾壳霉属和木霉属菌株较大程度提高了幼苗的钾含量。对比不同菌株处理对促进千年桐幼苗的叶片和根系养分元素含量的效果可发现,接种盾壳霉属、链格孢属和木霉属菌株后,植株根系氮和磷含量的增加程度显著高于地上部分;而镰刀菌属和生赤壳属菌株对促进植株根系钾含量的效果更为明显。相较于单种菌株,木霉属和毛霉菌属菌株混合接种就促进植株养分吸收的效果而言并未表现出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千年桐 主要矿质元素 混合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杉木千年桐混交林与纯林土壤理化性质特征比较 被引量:26
2
作者 陈欣凡 林国伟 +5 位作者 洪滔 陈建忠 苏少川 洪伟 吴承祯 林晗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60-1665,共6页
以3~5年生的杉木千年桐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0~30 cm土壤层为研究对象,探讨幼龄期杉木纯林和杉桐混交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旨在为杉阔混交林的营造以及持续健康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幼龄期各林龄杉桐混交林在土壤容重和总孔... 以3~5年生的杉木千年桐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0~30 cm土壤层为研究对象,探讨幼龄期杉木纯林和杉桐混交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旨在为杉阔混交林的营造以及持续健康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幼龄期各林龄杉桐混交林在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方面显著优于杉木纯林,说明营造杉木千年桐混交林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纯林各林分p H值介于4.22~4.53,混交林各林分p H值介于4.41~4.85,杉桐混交林缓和了土壤的酸度。不同林龄的杉木纯林和杉桐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基本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其中,杉桐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杉木纯林,除4年生杉桐混交林的水解氮、全钾、速效钾含量低于纯林,3、5年生的混交林水解氮、全钾、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纯林,幼龄期杉桐混交林的全氮、全磷、有效磷含量高于纯林。整体来看,杉木千年桐混交林土壤养分相较杉木纯林大体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千年桐 混交林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纯林及杉桐混交林土壤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潘云龙 林国伟 +4 位作者 陈志为 樊月 陈欣凡 吴承祯 洪滔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46-851,共6页
以3~5 a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千年桐(Aleurites montana)混交林与杉木纯林2种营造模式下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杉木纯林和杉桐混交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Aleurites montana mixed for... 以3~5 a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千年桐(Aleurites montana)混交林与杉木纯林2种营造模式下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杉木纯林和杉桐混交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Aleurites montana mixed forest)的土壤脲酶(URE)、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蔗糖酶(INV)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同一造林模式同一林龄不同土层间,4种酶在土壤表层含量最高,随着土层加深,各林下土壤ACP、URE和INV均呈明显下降趋势,CAT活性无差异性。(2)同一造林模式同一土层不同林龄间,杉木纯林和杉桐混交林土壤酶活性均随林龄的增大而变大,但不同酶的变化趋势不同。(3)同一林龄同一土层不同造林模式间,杉桐混交林的土壤ACP、URE及INV活性总体高于杉木纯林。(4)不同林地和土层的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混交模式下的林地土壤酶活性均高于杉木纯林模式,土壤生物学性质更加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千年桐 杉桐混交林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梯度加载下闽楠幼苗生长与叶绿素荧光变化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彬 洪滔 +3 位作者 陈欣凡 马义龙 苏少川 吴承祯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1-247,共7页
为了解氮梯度加载对闽楠幼苗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对2年生闽楠幼苗进行模拟试验。在7个氮水平:N0(0 g·m^(-2)·a^(-1)1)、N1(5 g·m^(-2)·a^(-1)1)、N2(10 g·m^(-2)·a^(-1)1)、N3(15 g·m^(-2)&... 为了解氮梯度加载对闽楠幼苗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对2年生闽楠幼苗进行模拟试验。在7个氮水平:N0(0 g·m^(-2)·a^(-1)1)、N1(5 g·m^(-2)·a^(-1)1)、N2(10 g·m^(-2)·a^(-1)1)、N3(15 g·m^(-2)·a^(-1)1)、N4(20 g·m^(-2)·a^(-1))、N5(25 g·m^(-2)·a^(-1)1)、N6(30 g·m^(-2)·a^(-1)1)培养6个月后,测定闽楠幼苗的生长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氮浓度增加,闽楠幼苗苗高、地径和全株生物量均呈现增→减→增的变化规律,苗高在N1时达到峰值(142.41 cm)、地径和全株生物量在N2时达到峰值(15.31 mm、192.22 g),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48.33%、28.55%、114.58%;不同氮梯度加载处理一定程度促进了闽楠幼苗叶片叶绿素总量的增长,其中N2、N3组幼苗叶绿素总量显著高于N0(P<0.05),而N6组幼苗叶绿素总量值显著低于N0(P<0.05);随氮强度增加,闽楠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潜在光化学活性(F_v/F_o)、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呈现增→减→增的变化趋势,而光化学猝灭系数(q_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呈现减→增→减的变化趋势,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角度出发,N3~N4为最佳施氮浓度区间,适当增加供氮水平可显著提高闽楠幼苗的光合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梯度加载 闽楠 幼苗生长 叶绿素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异龄叶性状分析几种常绿阔叶植物变异与关联 被引量:2
5
作者 潘云龙 朱清波 +5 位作者 陈欣凡 李彬 欧阳玉莹 许灵煜 吴承祯 洪滔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91-798,共8页
该研究从个体与物种两个水平分析福建省鬼洞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中七种阔叶树种异龄叶的平均叶面积(MLA)、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三个性状的变异及关联,探讨叶性状物质分配策略对植物生活策略优化的限制性影响。结果表... 该研究从个体与物种两个水平分析福建省鬼洞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中七种阔叶树种异龄叶的平均叶面积(MLA)、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三个性状的变异及关联,探讨叶性状物质分配策略对植物生活策略优化的限制性影响。结果表明:(1)对七种阔叶树种的个体和物种水平变异系数而言,均为MLA(82.9%;76.9%)>SLA(38.9%;35.5%)>LDMC(25.4%;23.8%);在个体和物种水平上当年生叶片MLA变异系数(71.5%;64.0%)小于往年生叶片(72.2%;65.8%),SLA、LDMC值则相反。(2)在个体和物种水平,当年生叶MLA对往年生叶MLA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50.1%和61.5%,当年生叶SLA对往年生叶SLA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56.6%和77.0%,当年生叶LDMC对往年生叶LDMC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51.7%和68.3%。(3)7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植物异龄叶MLA、SLA与LDMC变化规律说明,当年生叶与往年生叶投资相同干物质,当年叶可形成更大的叶面积,且叶面积建成的消耗较往年叶小。研究认为,异龄叶性状在异龄叶间存在变异与关联,叶面积形成过程中生物量建成与消耗的协调可能影响植物叶片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叶面积 比叶面积 叶干物质含量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东秋茄(Kandelia candel)人工林与天然林异龄叶性状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潘云龙 朱清波 +4 位作者 陈欣凡 李彬 欧阳玉莹 吴承祯 洪滔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0-634,共5页
比较闽东不同生境秋茄[Kandelia candel(Linn.)Druce]人工林与天然林异龄叶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2种林分的秋茄林叶MLA、SLA和LDMC,当年生均大于往年生,分别为MLA(38.4 cm^2>36.0 cm^2)、SLA(78.9 m^2/kg>67.5 m^2/kg)、... 比较闽东不同生境秋茄[Kandelia candel(Linn.)Druce]人工林与天然林异龄叶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2种林分的秋茄林叶MLA、SLA和LDMC,当年生均大于往年生,分别为MLA(38.4 cm^2>36.0 cm^2)、SLA(78.9 m^2/kg>67.5 m^2/kg)、LDMC(258.7 mg/g>193.8 mg/g);(2)当年生和往年生叶MLA人工林均大于天然林,分别为当年生(40.7 cm^2>36.1 cm^2)、往年生(37.5 cm^2>34.4 cm^2)。当年生叶SLA人工林小于天然林,为(78.4 m^2/kg<79.4 m^2/kg),往年生叶SLA人工林大于天然林,为(71.0 m^2/kg>64.0 m^2/kg)。当年生与往年生叶LDMC人工林均大于天然林,分别为当年生(344.4 mg/g>173.0 mg/g)、往年生(225.6 mg/g>162.0 mg/g)。研究表明,异龄叶对光资源获取和储存物质以构建叶器官这2种投资策略的权衡,是植物在各自生境中适应性进化的结果。秋茄能对生境因子胁迫调整生活策略应对,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适宜作为海岸防护林树种人工栽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茄 异龄叶 叶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丛生竹叶性状随冠层高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被引量:1
7
作者 潘云龙 欧阳玉莹 +3 位作者 李彬 陈欣凡 朱清波 洪滔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2期107-109,共3页
[目的]了解几种丛生竹叶的平均叶面积(MLA)、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沿冠层高度的垂直变化规律。[方法]对福建农林大学百竹园内12种丛生竹不同冠层高度叶片MLA、SLA和LDMC进行调查,分析丛生竹不同冠层MLA、SLA和LDMC的垂直... [目的]了解几种丛生竹叶的平均叶面积(MLA)、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沿冠层高度的垂直变化规律。[方法]对福建农林大学百竹园内12种丛生竹不同冠层高度叶片MLA、SLA和LDMC进行调查,分析丛生竹不同冠层MLA、SLA和LDMC的垂直空间结构与差异。[结果]不同丛生竹的上、中、下冠层MLA与LDMC变化较小,SLA变化较大,MLA与LDMC均以唐竹最高(上、中、下冠层MLA均值分别为26.0、33.7、27.4 cm^2;LDMC分别为766.0、814.8、792.4 m^2/kg),LDMC以大黄苦竹最低(上、中、下冠层分别为528.4、548.5、479.0 mg/g);SLA均以高节竹最高(上、中、下冠层分别为629.0、284.9、440.7 m^2/kg);同竹种不同冠层间MLA差异不显著(P>0.05);除白哺鸡竹外,其他11种竹种3个冠层间的SLA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光照、水分资源及养分在冠层不同高度的分配,共同导致MLA、SLA和LDMC沿冠层垂直方向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叶面积 比叶面积 叶干物质含量 丛生竹 冠层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内生真菌对缺磷条件下千年桐幼苗生长及C、N、P和K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欧阳玉莹 洪滔 +5 位作者 洪陈洁 陈欣凡 李彬 陈建忠 吴承祯 林晗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44,共13页
将分离自千年桐[Aleurites montana(Lour.)Wils.]体内的4种内生真菌优势菌株[SJ4、SJ3和ZG3菌株(青霉属Penicillium)以及SY1菌株(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接种在其盆栽苗根部,研究了内生真菌对不同程度缺磷条件下栽培60 d后千年桐幼苗... 将分离自千年桐[Aleurites montana(Lour.)Wils.]体内的4种内生真菌优势菌株[SJ4、SJ3和ZG3菌株(青霉属Penicillium)以及SY1菌株(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接种在其盆栽苗根部,研究了内生真菌对不同程度缺磷条件下栽培60 d后千年桐幼苗生长及叶片和根中营养元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供磷以及轻度、中度和重度缺磷[供磷量分别为48、24、12和0 mg·kg-1]条件下,接菌与未接菌(对照)幼苗的各项生长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而随缺磷程度增大,接菌与未接菌幼苗的各项生长指标也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在正常供磷和轻度缺磷条件下,接菌幼苗的干质量、地径增长率和株高增长率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中度缺磷条件下,接种SJ4菌株的幼苗干质量、地径增长率和株高增长率明显高于对照;在重度缺磷条件下,接种SJ3菌株的幼苗干质量以及接种SJ4菌株的幼苗地径增长率和株高增长率均明显高于对照。在正常供磷条件下,对照的幼苗叶片和根中C、N、P和K含量以及C∶N比总体上高于接菌幼苗或与后者无显著差异;但在不同程度缺磷条件下,对照的幼苗叶片和根中C、N、P和K含量以及C∶N比总体上降低,而部分接菌幼苗叶片和根中C、N、P和K含量以及C∶N比则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在重度缺磷条件下,接种SJ3和ZG3菌株的幼苗叶片中C、P和K含量以及C∶N比,接种SJ4菌株的幼苗叶片和根中N、P和K含量以及接种SY1菌株的幼苗叶片和根中N和P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缺磷条件下,接种内生真菌均有利于千年桐幼苗生长和营养元素积累,其中,青霉菌属菌株的促生效果及其对K积累的促进效果总体上优于嗜热真菌属菌株,但嗜热真菌属菌株对P积累的促进效果则优于青霉菌属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磷条件 内生真菌 千年桐 生长指标 养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年桐不同冠层叶片养分含量及养分再吸收比较
9
作者 洪希群 陈欣凡 +4 位作者 张婵 张斌 陈灿 范海兰 林晗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6期58-65,共8页
【目的】分析千年桐不同冠层叶片养分含量和养分再吸收率的差异,研究千年桐叶片养分再吸收率与叶片养分含量、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方法】以低产低效针叶林皆伐后营造的千年桐近自然经营生态林为试验对象,测定生长高峰期(7月)和衰老... 【目的】分析千年桐不同冠层叶片养分含量和养分再吸收率的差异,研究千年桐叶片养分再吸收率与叶片养分含量、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方法】以低产低效针叶林皆伐后营造的千年桐近自然经营生态林为试验对象,测定生长高峰期(7月)和衰老凋落期(10月)千年桐不同冠层叶片氮(N)、磷(P)、钾(K)、钙(Ca)、镁(Mg)含量。【结果】叶片主要养分N、P、K、Ca、Mg均表现为衰老叶养分含量显著低于成熟叶,衰老叶并未出现养分富集现象。成熟叶和衰老叶均呈现冠层上部叶片N含量显著大于冠层下部,成熟叶冠层上部K含量显著高于冠层下部。Ca再吸收率显著低于其他养分,仅有14.935(±3.191)%。除了Mg在冠层下部的再吸收率显著高于冠层上部,其他叶片养分再吸收率在上下冠层之间差异不大。千年桐K再吸收率与衰老前后叶片K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Ca再吸收率与成熟叶C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片N再吸收率与土壤水解N呈显著正相关;叶片K再吸收率与土壤全K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速效K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千年桐叶片主要养分均表现为衰老叶养分含量显著低于成熟叶,养分再吸收与叶片及土壤养分具有一定的关联。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索生态公益林的养分循环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年桐 冠层 养分再吸收 凋落叶 养分循环 生态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儿园几何形休教学浅探
10
作者 陈欣凡 《今日教育(当代幼教)》 2009年第3期6-7,共2页
幻儿园的几何形体教学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知识,能帮助他们又寸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认和区分,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与空间想象力。几何形体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幼儿容易产生厌... 幻儿园的几何形体教学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知识,能帮助他们又寸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认和区分,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与空间想象力。几何形体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幼儿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扩大视野、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最重要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形体 形体教学 幼儿园 空间想象力 数学教育 幼儿学习 客观世界 知觉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