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生花生抗青枯病种质的发掘及分子鉴定 被引量:25
1
作者 陈本银 姜慧芳 +2 位作者 任小平 廖伯寿 黄家权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0-175,共6页
以花生属5个区组的79份野生花生种质为材料,系统鉴定了野生花生对青枯病的抗性反应,从中发掘高抗青枯病的种质15份,含匍匐区组种质3份、直立区组1份、异形花区组1份、花生区组8份、未命名种质2份,抗病材料频率达到19%,高于栽培种花生资... 以花生属5个区组的79份野生花生种质为材料,系统鉴定了野生花生对青枯病的抗性反应,从中发掘高抗青枯病的种质15份,含匍匐区组种质3份、直立区组1份、异形花区组1份、花生区组8份、未命名种质2份,抗病材料频率达到19%,高于栽培种花生资源的抗性频率。通过SSR分析表明,在所获得的抗青枯病野生花生材料中,四倍体野生种A.monticola与栽培种花生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花生区组的二倍体野生种A.duranensis和A.chacoense。根据DNA扩增结果,绘制了抗青枯病种质的指纹图谱,明确了其SSR分子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属 野生种 花生青枯病 抗病种质 SSR分子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花生种质的SSR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本银 姜慧芳 +4 位作者 廖伯寿 任小平 黄家权 雷永 王圣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96-303,共8页
以花生属(Arachis)6个区组24种(包括栽培种)84份种质为材料,用SSR技术对其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206对SSR引物中筛选到59对能扩增出稳定的多态性条带的引物,这些引物能在花生属基因组DNA中扩增出1~6个DNA片段。结果表明,8... 以花生属(Arachis)6个区组24种(包括栽培种)84份种质为材料,用SSR技术对其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206对SSR引物中筛选到59对能扩增出稳定的多态性条带的引物,这些引物能在花生属基因组DNA中扩增出1~6个DNA片段。结果表明,84份种质的遗传距离为0.04~0.93,平均为0.64,其中匍匐区组的A.appressipila的2份种质(G4与G5)的遗传距离最小(0.04),匍匐区组的A.rigonii(G14)与根茎区组的A.glabrata(G28)的遗传距离最大(0.93)。聚类分析结果与花生属的区组分类基本一致,栽培种花生被聚在花生区组中,而且7份栽培种被聚在同一亚亚组中,相同植物学类型(相当于变种)的材料均被分别聚在一起。异形花区组与直立区组的亲缘关系最近,与花生区组的亲缘关系较近的是匍匐区组。花生区组的二倍体野生种A.villosa、A.duranensis和A.benensis与栽培种花生关系较近,可以作为桥梁物种来转移其他野生花生的优良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属 野生种 SSR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SR技术研究花生属种间亲缘关系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本银 姜慧芳 +1 位作者 廖伯寿 任小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用44对SSR特异引物对花生属不同区组的21份种质进行了分析,获得能稳定揭示花生属种间差异的SSR引物34对。34对引物在21份种质中共检测到190个等位基因变异,每个位点上检测的等位变异数为3~11个,平均为5.59个。21份材料间存在很大... 用44对SSR特异引物对花生属不同区组的21份种质进行了分析,获得能稳定揭示花生属种间差异的SSR引物34对。34对引物在21份种质中共检测到190个等位基因变异,每个位点上检测的等位变异数为3~11个,平均为5.59个。21份材料间存在很大的遗传变异,平均遗传距离为0.63,变异范围为0.08~0.95。聚类分析表明,区组间的遗传分化大于区组内的遗传分化,匍匐区组的遗传分化大于其他区组的遗传分化,同一物种不同种质问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栽培种花生与花生区组材料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与花生属的植物学分类一致,其中A基因组的A.duranensis和A.villosa及B基因组的A.batizocoi与栽培种花生的亲缘关系更近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野生近缘种 栽培种 亲缘关系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花生青枯病抗性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4
作者 陈本银 姜慧芳 +1 位作者 廖伯寿 任小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8期369-372,共4页
由Rastonia solanacearumE.F.Smith引起的青枯病是中国及一些东南亚国家花生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综述了近年来中国在花生青枯病的病原鉴定、抗病机理、抗性遗传规律、抗病种质鉴定发掘、抗病品种选育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及成就,并就存... 由Rastonia solanacearumE.F.Smith引起的青枯病是中国及一些东南亚国家花生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综述了近年来中国在花生青枯病的病原鉴定、抗病机理、抗性遗传规律、抗病种质鉴定发掘、抗病品种选育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及成就,并就存在的抗性品种产量较低、品质性状差、抗性鉴定费时费力、所利用抗源单一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在于采用多重杂交方式或借助现代生物技术引进疏枝亚种为抗源,同时要大力发掘利用野生花生抗性材料,完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青枯病 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属不同区组种质主要植物学性状及分子特性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本银 姜慧芳 +1 位作者 廖伯寿 任小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2-408,共7页
从主要植物学性状如主茎粗、主茎高、侧枝长、总分枝数、结果分枝数等22个性状和SSR多态性方面对花生属不同区组的19份种质资源的主要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质在形态性状方面存在丰富的变异,匍匐区组的A.rigonii(G2)、花生区... 从主要植物学性状如主茎粗、主茎高、侧枝长、总分枝数、结果分枝数等22个性状和SSR多态性方面对花生属不同区组的19份种质资源的主要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质在形态性状方面存在丰富的变异,匍匐区组的A.rigonii(G2)、花生区组的A.batizocoi(G8)和A.duranensis(G11)在形态方面具有显著区别于其他种质的特点。SSR分析结果也证实,不同野生花生种质具有多样化的分子特征,A.rigonii(G2)、A.batizocoi(G8)和A.duranensis(G11)等在形态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种质,能通过引物检测出来,SSR分析结果与形态性状的分析结果一致。引物10D4的检测效率很高,能鉴定19份资源中的11份。根据25对SSR引物的扩增结果,绘制了19份资源的指纹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植物学性状 SSR 分子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花生核心种质的建立及与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的比较 被引量:29
6
作者 姜慧芳 任小平 +6 位作者 廖伯寿 黄家权 雷永 陈本银 GUO B Z HOLBROOK C C UPADHYAYA H D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5-30,共6页
以中国花生种质资源数据库中记录的6390份花生资源为材料,以其基本数据、特征数据和评价数据为信息,采用分层分组聚类以及随机取样与必选资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由576份资源组成的花生核心种质,占基础收集品的9.01%。除出仁率外,核心... 以中国花生种质资源数据库中记录的6390份花生资源为材料,以其基本数据、特征数据和评价数据为信息,采用分层分组聚类以及随机取样与必选资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由576份资源组成的花生核心种质,占基础收集品的9.01%。除出仁率外,核心种质与基础收集品种间的其他14个性状平均值和多样性指数差异均不明显,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核心种质是有效的。与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的比较,中国花生资源在龙生型和珍珠豆型方面具有优势,叶片长、叶片宽、种子长、种子宽的遗传多样性丰富;而ICRISAT花生资源在多粒型和普通型方面具有优势,且植株高度和总分枝数的遗传多样性比中国花生资源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资源 中国核心种质 ICRISAT核心种质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重组近交系群体检测花生青枯病抗性SSR标记 被引量:30
7
作者 姜慧芳 陈本银 +6 位作者 任小平 廖伯寿 雷永 傅廷栋 马朝芝 E Mace J H Crouch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6-30,共5页
用抗青枯病花生品种远杂9102与感病品种Chico杂交,从F2起用单粒传法构建了花生重组近交系群体(RIL)F6和F7。采用354对SSR引物对重组近交系F6群体的基因组DNA鉴定,获得多态性标记45个。结合重组近交系群体F6和F7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应用... 用抗青枯病花生品种远杂9102与感病品种Chico杂交,从F2起用单粒传法构建了花生重组近交系群体(RIL)F6和F7。采用354对SSR引物对重组近交系F6群体的基因组DNA鉴定,获得多态性标记45个。结合重组近交系群体F6和F7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应用相关软件统计分析,构建了栽培种花生部分遗传连锁图。图谱总长度为603.9cM,含29个标记(28个SSR标记和1个表型标记)的8个连锁群,还有17个独立的SSR标记;获得了与青枯病抗性相关的SSR标记2个(7G02和PM137),位于该图谱的第1连锁群上,与青枯病抗性基因间的遗传距离为10.9cM和13.8cM,并且位于抗性基因的两侧,两标记间的距离为23.7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青枯病抗性 SSR标记 作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花生核心种质的建立 被引量:28
8
作者 姜慧芳 任小平 +2 位作者 廖伯寿 黄家权 陈本银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9-293,共5页
以中国花生种质资源数据库中记录的6390份花生资源为材料,以其基本数据、特征数据和评价数据为信息,采用分层、层内分组聚类以及随机取样与必选资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由576份资源组成的花生核心种质,占基础收集品的9.01%。对核心种质... 以中国花生种质资源数据库中记录的6390份花生资源为材料,以其基本数据、特征数据和评价数据为信息,采用分层、层内分组聚类以及随机取样与必选资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由576份资源组成的花生核心种质,占基础收集品的9.01%。对核心种质的植物学类型组成和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分析,以及对各性状特征值、符合率和包含的主要抗病资源抗性等级及重要农艺性状资源的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核心种质是有效的。基础收集品中各种性状的遗传变异在核心种质中均存在,所用15个性状的各种特征值符合率均在9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性状的符合率达9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资源 核心种质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锈病抗性的AFLP标记 被引量:15
9
作者 侯慧敏 廖伯寿 +6 位作者 雷永 任小平 王圣玉 李栋 姜慧芳 黄家权 陈本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5-198,共4页
利用抗、感锈病花生品种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远杂9102×ICGV 86699,以其F2分离群体为研究材料,利用BSA法和AFLP技术,获得了与锈病抗性连锁的2个分子标记,与抗性基因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0.90cM和7.86cM。利用获得的分子标记对其F3进... 利用抗、感锈病花生品种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远杂9102×ICGV 86699,以其F2分离群体为研究材料,利用BSA法和AFLP技术,获得了与锈病抗性连锁的2个分子标记,与抗性基因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0.90cM和7.86cM。利用获得的分子标记对其F3进行了验证,分子标记与抗性鉴定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锈病 AFLP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任小平 姜慧芳 +1 位作者 廖伯寿 陈本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68-371,共4页
国内外对花生的研究特别是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相对水稻、油菜等农作物比较薄弱。近些年,分子标记技术迅速发展,在花生上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从花生属起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抗性基因的标记和指纹图谱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花生... 国内外对花生的研究特别是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相对水稻、油菜等农作物比较薄弱。近些年,分子标记技术迅速发展,在花生上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从花生属起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抗性基因的标记和指纹图谱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花生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种质资源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良种“统保分繁”技术体制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鑫 聂磊 +4 位作者 朱一丹 陈本银 戴秋高 唐建新 张振南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41-244,共4页
本研究应用系统论“整分合”原理,把棉花繁育推广体系分解为保种和繁殖推广两个子系统。形成“统一贮藏、自交,保种与分片繁殖推广相结合”的上下衔接、高速运转的良繁新技术体制。
关键词 棉花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德育工作的几个环节
12
作者 陈本银 《新课程(教研版)》 2012年第7期31-31,共1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前进与阻力相伴,生存与危机并存,成就与问题同在,学校德育工作既面临新的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学校如何以新的课程,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展示给社会,抓“环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前进与阻力相伴,生存与危机并存,成就与问题同在,学校德育工作既面临新的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学校如何以新的课程,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展示给社会,抓“环节”,重“过程”显得尤为紧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德育工作 教育体制改革 素质教育 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繁殖技术在肉羊产业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13
作者 陈本银 周彦 《广东饲料》 2025年第1期45-48,共4页
随着人口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羊产业在全球畜牧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系统梳理了肉羊繁殖技术的现代应用进展,包括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和基因编辑技术,并分析了这些技术在提高肉羊生产效率和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本文... 随着人口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羊产业在全球畜牧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系统梳理了肉羊繁殖技术的现代应用进展,包括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和基因编辑技术,并分析了这些技术在提高肉羊生产效率和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本文探讨了技术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如技术普及难度、伦理法规限制以及经济成本问题,并对未来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包括技术整合与自动化、智能化管理与数据分析的应用以及跨学科研究与合作。本文旨在为行业内学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参考,推动肉羊产业的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羊 现代繁殖技术 人工授精 胚胎移植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