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棘皮动物感觉功能及其相关受体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利华 王学敏 陈慕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14,共13页
感觉系统是外界环境与有机体内在信号系统之间的“转换器”,也是生物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哨兵”,能够敏锐捕捉外界环境信号的变化,在有机体的生长、摄食和繁殖等重要生物学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棘皮动物具有特殊的五辐对称结构... 感觉系统是外界环境与有机体内在信号系统之间的“转换器”,也是生物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哨兵”,能够敏锐捕捉外界环境信号的变化,在有机体的生长、摄食和繁殖等重要生物学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棘皮动物具有特殊的五辐对称结构,缺乏神经中枢,主要依靠散布全身的感觉系统对外界进行感知并做出响应,其关键的分类地位和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为感觉系统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特殊的背景。本文对棘皮动物感觉系统研究方法、不同感觉系统介导的行为特征以及相关受体发掘进行了全面综述,以期进一步解析棘皮动物感觉系统在棘皮动物特殊生理行为调控中的作用机制,为棘皮动物关键经济物种的高效绿色增养殖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皮动物 感觉系统 行为 响应过程 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菱鲆仔稚幼鱼消化系统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陈慕雁 张秀梅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6-240,共5页
关键词 大菱鲆 消化系统 发育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鱼类仔稚鱼消化生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陈慕雁 张秀梅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81-88,共8页
综述了海水鱼类仔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 ,讨论了消化系统中各种酶的分布以及各发育时期参与消化的酶的种类及其活性 ,分析了饵料与消化系统中酶的互动关系 ,以及外源性消化酶和神经肽在仔稚鱼消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海水鱼类 仔稚鱼 消化生理 消化酶 饵料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组蛋白脱乙酰基转移酶基因克隆及其在夏眠期间表达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慕雁 孙芮 +1 位作者 洪泽州 朱爱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2-61,共10页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利用夏眠的习性来应对夏季的高温胁迫,长期的代谢减退和基因转录抑制是刺参夏眠调控过程中的关键策略。本研究克隆分析了刺参体内关键组蛋白脱乙酰基转移酶(HDACs)的基因全长及结构特征,测定了该家族成员(H...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利用夏眠的习性来应对夏季的高温胁迫,长期的代谢减退和基因转录抑制是刺参夏眠调控过程中的关键策略。本研究克隆分析了刺参体内关键组蛋白脱乙酰基转移酶(HDACs)的基因全长及结构特征,测定了该家族成员(HDAC1,HDAC3和HDAC4)在夏眠期间的基因表达模式。研究表明:刺参HDAC3和HDAC4与紫海胆(Strongylocehtrotus purpturatus)相关基因的同源性最高,分属HDACs家族的Ⅰ型和Ⅱ型。定量表达分析表明,刺参不同组织中同属Ⅰ型的HDAC1和HDAC3基因在刺参夏眠不同阶段的表达均无显著差异;而属于Ⅱ型的HDAC4基因在深度夏眠阶段表达量显著上调。研究结果表明,II型HDACs在刺参夏眠基因转录抑制中具有潜在的特殊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组蛋白脱乙酰基转移酶 基因特征 夏眠 转录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齿围沙蚕与赤子爱胜蚓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刘石林 刘鹰 +3 位作者 杨红生 游奎 陈慕雁 俞立东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1-565,共5页
以鲜活饵料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人工配合饵料投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并测定各种饵料对其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沙蚕和蚯蚓单独投喂或与人工配合饵料配合投喂... 以鲜活饵料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人工配合饵料投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并测定各种饵料对其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沙蚕和蚯蚓单独投喂或与人工配合饵料配合投喂都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速率,但用沙蚕单独投喂的对虾成活率较低。蚯蚓与人工配合饵料配合投喂可显著提高对虾血清中抗菌活力、溶菌活力、酚氧化酶活力和血细胞数量;蚯蚓单独投喂可显著提高血清中抗菌活力、酚氧化酶活力和血细胞数量,对血清中溶菌活力作用不明显。沙蚕与人工配合饵料配合投喂可显著提高对虾血清中抗菌和溶菌活力,但对血清中酚氧化酶活力和血细胞数量变化作用不明显;单独投喂沙蚕对所测各项免疫指标影响均不显著。研究结果证实:利用蚯蚓和沙蚕可显著提高对虾的生长速率,但蚯蚓的饵料效果优于沙蚕。[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61-5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沙蚕 蚯蚓 生长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夏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6
作者 袁秀堂 杨红生 +1 位作者 陈慕雁 高菲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8-90,共3页
关键词 仿刺参 夏眠 太平洋沿岸 棘皮动物 朝鲜半岛 温度升高 生态习性 海参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喂蚯蚓对中国明对虾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石林 刘鹰 +3 位作者 陈慕雁 周毅 张涛 杨红生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5-153,共9页
以不同比例的鲜活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人工饲料配合投喂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虾,测定各种饵料配比对其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人工饲料中配合投喂1/4以上的赤子爱胜蚓(干重比)可显著提高中国明... 以不同比例的鲜活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人工饲料配合投喂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虾,测定各种饵料配比对其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人工饲料中配合投喂1/4以上的赤子爱胜蚓(干重比)可显著提高中国明对虾幼虾的生长速率(P<0.05),但对对虾的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随着蚯蚓投喂量的增加,对虾肌肉水解氨基酸的总量以及其中的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谷氨酸Glu、天冬门氨酸Asp、甘氨酸Gly、丙氨酸Ala)和促摄食氨基酸(蛋氨酸Met、赖氨酸Lys、甘氨酸Gly)的含量都呈增加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投喂蚯蚓对对虾肌肉中促摄食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最大,鲜味氨基酸次之,对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最小。氨基酸营养价值的评价结果表明,投喂蚯蚓可提高对虾肌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改善对虾肌肉品质。随着蚯蚓投喂量的逐渐增加,对虾肌肉脂肪中的必需脂肪酸、∑n-3相对含量及其表示脂肪酸营养价值高低的∑n-3/∑n-6的比值都呈降低的趋势,且在蚯蚓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1/4以上时达差异显著;对蚯蚓肌肉脂肪酸的分析结果表明:蚯蚓脂肪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相对含量较低,因此,以蚯蚓作为对虾饲料,特别是亲虾的DHA饲料来源时,应配合投喂DHA含量较高的其他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子爱胜蚓 中国明对虾 生长 氨基酸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魁蚶稚贝潜沙能力及对多棘海盘车捕食魁蚶稚贝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周珊珊 张秀梅 +2 位作者 蔡星媛 佟飞 陈慕雁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39-1446,共8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变化(10、15、20、25和30℃)对魁蚶稚贝(壳长2~3 cm)潜沙能力,及多棘海盘车对魁蚶稚贝捕食速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水温10℃时,魁蚶稚贝的初次潜沙时间(初潜时间)最长,潜沙率最低,分别为28.87 min、21.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变化(10、15、20、25和30℃)对魁蚶稚贝(壳长2~3 cm)潜沙能力,及多棘海盘车对魁蚶稚贝捕食速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水温10℃时,魁蚶稚贝的初次潜沙时间(初潜时间)最长,潜沙率最低,分别为28.87 min、21.25%,且与其他温度处理组差异显著(P〈0.05)。20℃时,魁蚶稚贝初潜时间最短、潜沙率最高,分别为7.49 min、55.63%,可视为魁蚶稚贝的最适潜沙温度。多棘海盘车对魁蚶稚贝的捕食速率受温度影响显著,水温20℃时捕食速率最大,为5.28个/d,且与10℃、25℃处理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水温15~20℃时,多棘海盘车的捕食温度系数Q10为2.22,可视为其最适捕食温度。魁蚶稚贝的最适潜沙温度与多棘海盘车的最适捕食温度范围重叠。因此,在水温20℃左右进行魁蚶稚贝底播增殖时,也是多棘海盘车捕食速率的最高时期,应加强底播海区多棘海盘车的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魁蚶 多棘海盘车 温度 潜沙行为 捕食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扇贝血细胞吞噬活性 被引量:11
9
作者 石芳芳 李成华 +2 位作者 宋林生 赵三军 陈慕雁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C00期430-433,共4页
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血细胞吞噬活性进行了测定。通过对缓冲体系的筛选和比较,建立了扇贝血细胞吞噬活性的流式细胞仪检测方法,并应用该技术对两种扇贝血细胞的吞噬活性进行... 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血细胞吞噬活性进行了测定。通过对缓冲体系的筛选和比较,建立了扇贝血细胞吞噬活性的流式细胞仪检测方法,并应用该技术对两种扇贝血细胞的吞噬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TBS(0.05mol.L-1Tris-HCl,pH7.4;2%glucose;2%NaCl;20mmol.L-1EDTA)和PBS体系中,扇贝血细胞的吞噬活性几乎完全受到抑制,在CMPBS(0.1mol.L-1PBS,pH7.4;2%NaCl;2%glucose;1.0mmol.L-1CaCl2;0.5mmol.L-1MgCl2)体系中细胞吞噬活性略有升高,而在海水缓冲液中细胞吞噬活性最高,其中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血细胞的吞噬率分别达到了26.73%和19.89%,且海湾扇贝血细胞的吞噬率显著高于栉孔扇贝(P<0.05)。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扇贝血细胞吞噬功能提供了方法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海湾扇贝 流式细胞仪 细胞吞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壳贝类血淋巴中儿茶酚胺的检测方法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菲 杨红生 +3 位作者 许强 陈慕雁 张涛 周毅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8-33,共6页
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一种检测双壳贝类血淋巴中儿茶酚胺含量的方法。以栉孔扇贝(Chldrays farreri)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实验对象,研究了取样、抗氧化剂、氧化铝用量以及Tris缓冲液用量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效... 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一种检测双壳贝类血淋巴中儿茶酚胺含量的方法。以栉孔扇贝(Chldrays farreri)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实验对象,研究了取样、抗氧化剂、氧化铝用量以及Tris缓冲液用量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法(HPLC—ECD)可以灵敏高故地对双壳贝类血淋巴中儿茶酚胺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实验表明,取样时间最长不超过1.5min;还原性谷胱甘肽作抗氧化剂效果较好;前处理各试剂与血样量的最适配比为血样量1.5mL,Tris缓冲液(1.5mol/L,pH8.6)1mL和氧化铝25mg;水洗后离心并尽可能吸干氧化铝中的水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回收率分别为53%~69%,47%~73%和48%~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壳贝类 血淋巴 儿茶酚胺 检测 HPLC—E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夏眠不同时期划分以及前肠各组织层厚度定量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苏琳 陈慕雁 +3 位作者 王天明 刘进 赵业 杨红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共5页
以非夏眠期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对照组,在刺参夏眠不同程度选取3个时间点,将其分为夏眠初期、深度夏眠期、夏眠解除期3个阶段,采集前肠组织为研究材料,制作石蜡切片,统计不同时期刺参前肠壁厚度、前肠黏膜上皮、黏膜下层、... 以非夏眠期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对照组,在刺参夏眠不同程度选取3个时间点,将其分为夏眠初期、深度夏眠期、夏眠解除期3个阶段,采集前肠组织为研究材料,制作石蜡切片,统计不同时期刺参前肠壁厚度、前肠黏膜上皮、黏膜下层、肌肉层和外膜的厚度及直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夏眠不同时期黏膜下层厚度均无差异(P>0.05),夏眠初期黏膜上皮和外膜显著薄于对照组(P<0.05),深度夏眠期黏膜上皮和肌肉层显著薄于对照组(P<0.01),刺参前肠直径在深度夏眠期显著变小(P<0.01)。计算前肠各组织层占肠壁厚度的比例发现:夏眠初期黏膜上皮和外膜厚度占肠壁总厚度的比例要显著小于非夏眠期(P<0.05),黏膜下层的比例则显著变大(P<0.01),肌肉层所占比例在深度夏眠期显著小于其他几个时期(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夏眠 分期 前肠组织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人工增殖区仿刺参肠道内含物溶解有机质的光谱特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佟飞 张秀梅 +2 位作者 吴忠鑫 李超 陈慕雁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4-91,共8页
利用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研究了4个人工增殖区中仿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前肠内含物溶解有机质(DOM)的光谱特征,从DOM的来源与组成等方面对人工增殖区仿刺参饵料环境状况进行评价。4个人工增殖区仿刺参前... 利用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研究了4个人工增殖区中仿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前肠内含物溶解有机质(DOM)的光谱特征,从DOM的来源与组成等方面对人工增殖区仿刺参饵料环境状况进行评价。4个人工增殖区仿刺参前肠内含物DOM的紫外光谱数据E3/E4范围为1.56-2.98;DOM的腐殖化程度、芳香性及相对分子量平均值由高到低均依次为莱州、双岛、天鹅湖、俚岛;各海区仿刺参前肠内含物DOM在280nm紫外可见吸光度值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仿刺参所摄食沉积质中溶解有机碳(DOC)的相对含量差异不显著,4个资源增殖区提供给仿刺参DOC的能力相近。对仿刺参前肠内含物DOM的三维荧光光谱扫描结果表明,所有DOM的三维荧光光谱图中均出现1个明显的蛋白荧光峰,且峰值强度较高,说明研究区域可能形成蛋白荧光峰的生源物质众多,具有复杂、丰富的饵料生物基础。4个人工增殖区中仿刺参前肠内含物DOM荧光指数(f450/fS00)范围为1.00-1.42,绝大多数接近于1.40,说明其DOM中的腐殖质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海区易受外源干扰,因此应对海区沉积物来源情况进行持续监测,保证人工增殖区能为海参增殖提供优质沉积物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 前肠内含物 溶解有机质 紫外光谱分析 荧光光谱分析 人工增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菱鲆仔稚鱼期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40
13
作者 陈慕雁 张秀梅 连建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3-486,共4页
针对海水鱼类仔稚鱼期高死亡率的现状,本实验采集不同发育阶段的大菱鲆,分析测定了酸、碱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以及消化道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变化,以期为提高大菱鲆仔稚鱼期的成活率和生长率以及优化饵料配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针对海水鱼类仔稚鱼期高死亡率的现状,本实验采集不同发育阶段的大菱鲆,分析测定了酸、碱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以及消化道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变化,以期为提高大菱鲆仔稚鱼期的成活率和生长率以及优化饵料配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菱鲆初孵仔鱼体内就已具有碱性蛋白酶活性,而酸性蛋白酶活性在15日龄左右胃腺出现时才测得。蛋白酶活性的3个极低值分别出现于仔鱼开口期,卵黄囊完全消失期和仔鱼向稚鱼的转变期。早期仔鱼体内表现出较强的淀粉酶活性,5日龄时其活性急剧下降,并一直保持较低的比活力水平。脂肪酶活性在仔稚鱼期一直很弱,进入幼鱼期后比活力迅速升高。碱性磷酸酶活性从初孵到5 0日龄左右始终保持较小幅度的上升,直到60日龄变态完成时才出现大幅度的升高。大菱鲆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消化道中各种酶活性变化显著,仔稚鱼变态完成后,蛋白酶、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强,这标志着大菱鲆由稚鱼期向幼鱼期的转变及消化机能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发育 消化酶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刺激对栉孔扇贝免疫功能和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甜雨 王清 陈慕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1-43,共13页
为探究热刺激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热休克蛋白在应对急性高温胁迫时的作用。本研究对一龄栉孔扇贝进行28℃热刺激,采用流式细胞术于0、1、2、4、8h测定血细胞的吞噬率和活性氧ROS含量;以鳗弧菌和溶壁微球菌为... 为探究热刺激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热休克蛋白在应对急性高温胁迫时的作用。本研究对一龄栉孔扇贝进行28℃热刺激,采用流式细胞术于0、1、2、4、8h测定血细胞的吞噬率和活性氧ROS含量;以鳗弧菌和溶壁微球菌为底物测定血清抗菌、溶菌活力;用彗星实验测定DNA损伤;用AO/EB(吖啶橙/溴化乙啶)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HSP70和HSP90mRNA相对表达量。研究表明:热刺激使血细胞中活性氧含量、吞噬活性以及血淋巴抗菌、溶菌活力受到抑制,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DNA损伤和细胞凋亡受热刺激诱导显著上升,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HSP70、HSP90mRNA表达量显著上调,反应迅速,且HSP70受热刺激诱导更显著。研究结果表明,热刺激导致栉孔扇贝血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加剧DNA损伤,造成免疫力下降,而机体通过大量表达热休克蛋白HSP70、HSP90保护细胞和组织免受损伤。本研究为探究夏季易发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刺激 栉孔扇贝 血细胞 免疫应答 细胞凋亡 DNA损伤 HSP70 HSP9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高温低氧胁迫下刺参体腔液细胞miRNA表达谱的构建和靶标基因的功能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尹英超 刘富祥 +1 位作者 张玉钦 陈慕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0-42,共13页
为了探究刺参应对极端高温、低氧环境的内在分子调控机制,促进刺参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刺参体腔液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高温、低氧下miRNA的差异表达谱并分析了差异表达miRNAs的靶基因功能。研究表明:高温组中共发掘... 为了探究刺参应对极端高温、低氧环境的内在分子调控机制,促进刺参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刺参体腔液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高温、低氧下miRNA的差异表达谱并分析了差异表达miRNAs的靶基因功能。研究表明:高温组中共发掘了20个差异表达miRNA,其中11个上调,9个下调;低氧组中共发掘了10个差异表达miRNA,其中6个上调,4个下调。高温和低氧胁迫下共同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为:novel-23、novel-43、novel-45、novel-49、miR-200-3p、miR-71。以三代全长转录组为参考文库,利用miRanda软件对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靶标基因KEGG富集分析显示,高温组中共显著富集到36条通路,低氧组中共显著富集到37条通路。其中磷脂酰肌醇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癌症通路(Pathways in cancer)、黏着斑(Focal adhesio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MAPK signaling pathway-fly)等在高温组和低氧组中均有显著富集。研究结果表明,miRNA在刺参响应高温、低氧胁迫中参与了一系列关键的免疫相关过程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高温 低氧 体腔液细胞 MIRNA 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胁迫下刺参肠道细胞应激颗粒标记蛋白TIA-1的表达特征
16
作者 王莎莎 王天明 +1 位作者 秦英惠 陈慕雁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4-502,共9页
产生应激颗粒是生物体遭受不利环境时细胞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基于此,本研究开展了高温胁迫下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细胞中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标记蛋白基因TIA-1表达特征的研究。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刺参T细胞胞内... 产生应激颗粒是生物体遭受不利环境时细胞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基于此,本研究开展了高温胁迫下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细胞中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标记蛋白基因TIA-1表达特征的研究。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刺参T细胞胞内抗原-1基因(TIA-1)全长c DNA序列。该基因c DNA全长为3108 bp,包括16 bp的5'UTR,128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1808 bp的3'UTR,编码427个氨基酸。结构分析表明,刺参TIA-1基因编码3个N末端RNA识别基序(RRM)和2个类似蛋白聚集区的C末端区域(low complexity)。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刺参TIA-1与软体动物门鸭嘴海豆芽(Lingula anatina)TIAR聚为一支,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使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目的蛋白TIA-1在全细胞和亚细胞成分中的表达差异,并且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在高温胁迫下TIA-1的定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刺参肠道细胞TIA-1在高温胁迫下在细胞质中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且高温胁迫下TIA-1定位表达发生变化,多分布在细胞核周围,由此推断TIA-1在刺参高温应激时可能参与了应激颗粒的生成,从而对刺参肠道细胞起到了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肠道细胞 TIA-1 应激颗粒 高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temperature, pH and NaCl on protease activity in digestive tract of young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慕雁 张秀梅 +1 位作者 高天翔 陈超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00-306,共7页
The protease activity in digestive tract of young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m was studied, and the optimal pH, temperature and NaCl concentration were determined for different portions of the fish’s internal organs. ... The protease activity in digestive tract of young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m was studied, and the optimal pH, temperature and NaCl concentration were determined for different portions of the fish’s internal organs. The optimal activity in the fish’s stomach was at pH of 2.2, while that in the intes- tinal extracts was within the alkaline range from 9.5 to 10.0. In hepatopancreas, the optimal pH was in low alkalinity at 8.5. The optimal reaction temperature was above 40℃ in stomach, intestine and hepato- pancreas.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the pH value increased in stomach, while in the intestine, an op- posite tendency was observed due to combined effect of pH and temperature. NaCl concentration showed inhibitory impact on protein digestion in hepatopancreas. The main protease for protein digestion in turbot seemed to be pepsin. Moreover, the maximum protease activity in different segments of intestine existed in the hindg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OT protease activity PH TEMPERATURE NAC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皮动物神经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慕雁 郑颖秋 丛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34,共14页
神经肽是神经系统最大、最多样化的一类信息分子,可调节动物的各种生理过程和行为。相较于脊椎动物和原口无脊椎动物,棘皮动物神经肽的研究起步较晚,而棘皮动物关键的分类地位和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为其神经肽信号系统功能的研究提供了特... 神经肽是神经系统最大、最多样化的一类信息分子,可调节动物的各种生理过程和行为。相较于脊椎动物和原口无脊椎动物,棘皮动物神经肽的研究起步较晚,而棘皮动物关键的分类地位和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为其神经肽信号系统功能的研究提供了特殊背景。本文从神经肽分子的自身特性出发,对棘皮动物神经肽的作用方式、鉴定方法、功能调节及受体发掘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进一步解析神经肽在棘皮动物特殊生理行为调控中的作用机制,为棘皮动物中经济物种的高效绿色增养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皮动物 神经肽 生理行为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lection of anticoagulant solution to the hemolymph of Chlamys farreri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ropy and flow cytometry
19
作者 陈慕雁 Yang Hongsheng Shi Fangfang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07年第2期221-224,共4页
Mixtures of hemolymph from Chlamys farreri with three different anticoagulant solutions were incu-bated for an hour in vitro, then the ultrastructural alterations of hemocytes were observed, and the aggre-gation rate ... Mixtures of hemolymph from Chlamys farreri with three different anticoagulant solutions were incu-bated for an hour in vitro, then the ultrastructural alterations of hemocytes were observed, and the aggre-gation rate was analyzed by us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ropy and flow cytometry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mula 3 (glucose 20.8 g L^-1; EDTA 20mM; sodium chloride 20 g L^-1; Tris-HCI 0.05M;pH 7.4)was the desirable anticoagulant solution for C. farreri hemocytes. Further phagocytosis assay showed that no obvious negative effect was given to the hemocyte phagocytic activity when using Formula 3 as the anticoagulant 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OLYMPH anticoagulant solution TEM flow cytometry Chlamys farre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nscriptional changes in epigenetic modifiers associated with gene silencing in the intestine of the sea cucumber,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during aestivation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天明 杨红生 +2 位作者 赵欢 陈慕雁 王兵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267-1274,共8页
The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japonicus, undergoes aestivation to improve survival during periods of high-temperature. During aestivation, the metabolic rate is depressed to reduce the consumption of reserved energy. ... The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japonicus, undergoes aestivation to improve survival during periods of high-temperature. During aestivation, the metabolic rate is depressed to reduce the consumption of reserved energy. We evaluated the role of epigenetic modification on global gene silencing during metabolic rate depression in the sea cucumber. We compared the expression of epigenetic modifiers in active and aestivating sea cucumbers. The expression of three genes involved in DNA methylation and chromatin remodeling (DNA (cytosine-5)-methyltransferase l, Methyl-CpG-binding domain protein 2), and Chromodomain-helicase-DNA-binding protein 5)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during aestivation (Days 20 and 40). Similarly, we observed an increase in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involved in histone acetylation (Histone deacetylase 3) and Histone-binding protein RBBP4) during the early (Days 5 and 10) and late phases (Days 20 and 40) of aestivation. There was no change in the expression of KAT2B, a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However, the expression of histone methylation associated modifiers (Histone-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CARMER and Histone-lysine N-methyltransferase MLL5)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fter 5 d in the aestivating group.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xpression of epigenetic modifiers involved in DNA methylation, chromatin remodeling, histone acetylation, and histone methylation is upregulated during aestivation. We hypothesize that these changes regulate global gene silencing during aestivation in A. japonic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stichopus japonicus AESTIVATION epigenetic modification gene silencing mRNAexpres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