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P出版的考察——流行文化、粉丝经济与媒介融合 被引量:50
1
作者 陈守湖 《出版发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9-22,共4页
IP出版是典型的流行文化现象,它以忠诚度极高的粉丝消费作为市场开拓的重要依托,同时充分运用了媒介融合策略,使自身成为"融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了版权商业价值的最大化。IP模式对于传统出版业态的转型升级不无启迪。
关键词 IP 出版 流行文化 粉丝经济 媒介融合
原文传递
IP出版与产业创新 被引量:21
2
作者 陈守湖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1-54,共4页
打破了介质区隔的IP出版,因其跨媒介的全链条开发模式,成为了时下中国出版业的热点。但在资本对IP的狂热追逐中,IP出版亦带来了消解人文特质、泯灭原创精神、窒息创新意识的发展隐忧。在媒介融合的国际视野下,坚守主流价值和人文情怀,... 打破了介质区隔的IP出版,因其跨媒介的全链条开发模式,成为了时下中国出版业的热点。但在资本对IP的狂热追逐中,IP出版亦带来了消解人文特质、泯灭原创精神、窒息创新意识的发展隐忧。在媒介融合的国际视野下,坚守主流价值和人文情怀,告别同质化IP竞争,着眼长远产业规划,打造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和中国文化气质的IP矩阵,应成为中国IP出版的路径优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融合 IP出版 人文特质 产业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侗族大歌生境探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守湖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0-94,共5页
侗族大歌有着特定的自然生境、社会生境和文化生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特定生境的规约,使得这一民间音乐形态为侗民族所独有。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侗族大歌传习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生态均发生了剧烈变化。音乐生境的变动,对侗族大歌将... 侗族大歌有着特定的自然生境、社会生境和文化生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特定生境的规约,使得这一民间音乐形态为侗民族所独有。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侗族大歌传习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生态均发生了剧烈变化。音乐生境的变动,对侗族大歌将带来怎样的变化?这需要从自然、社会、文化的生态调适中寻找答案。只有把侗族大歌视为一种顺应自然、融入社会、尊重传统的活态文化,而不是一种文化化石,才有可能为它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保护与传承求得正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保护传承 自然生境 社会生境 文化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乡视景与“地方美学”——审美现代性视域下的侗族服饰艺术 被引量:7
4
作者 陈守湖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2,共5页
在文化批判与文化反思功能上,审美现代性与地方性知识殊途同归。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侗族服饰艺术体现出来的自然意识、原乡情怀、情感粘附等文化特质,是颇具现代审美价值的"地方美学"元素。回应现代社会大众审美诉求,并在这... 在文化批判与文化反思功能上,审美现代性与地方性知识殊途同归。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侗族服饰艺术体现出来的自然意识、原乡情怀、情感粘附等文化特质,是颇具现代审美价值的"地方美学"元素。回应现代社会大众审美诉求,并在这种结合中升华出侗族服饰艺术的独特意义,文化保护与传承才不会成为想当然的自足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现代性 地方性知识 侗族服饰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心斋”与生命美学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守湖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29,共6页
"心斋"作为庄子生命美学的核心范畴,是其生命美学本体,亦是其生命美学实践和生命美学境界。"心斋"并非要对生命存在的物理时空予以屏蔽,而是赋予生命自由、超越、澄明的特质,从而走向至美的"道"境。它消... "心斋"作为庄子生命美学的核心范畴,是其生命美学本体,亦是其生命美学实践和生命美学境界。"心斋"并非要对生命存在的物理时空予以屏蔽,而是赋予生命自由、超越、澄明的特质,从而走向至美的"道"境。它消解了西方传统实践美学主客二分的对峙格局,确立了"我"即是美、美即是"我"的整体审美观。从而为作为审美范畴的"我"走向更为辽阔的生命世界,与"我"以及"我"所联系的世界发生更为丰富的审美关联提供了无限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心斋 生命美学 本体 实践 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狂欢与规训——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余秀华诗歌现象”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守湖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203-208,共6页
在微信朋友圈中意外走红的余秀华诗歌,告别了自足自为的私性书写,进入到众声喧哗的大众文化场域。在这个杂合着消费法则、话语权力、身份符码的场域里,上演了一场网络社群的诗学狂欢,进而获得了主流媒体和出版机构的关注。从自为到共谋... 在微信朋友圈中意外走红的余秀华诗歌,告别了自足自为的私性书写,进入到众声喧哗的大众文化场域。在这个杂合着消费法则、话语权力、身份符码的场域里,上演了一场网络社群的诗学狂欢,进而获得了主流媒体和出版机构的关注。从自为到共谋,从沉默到喧嚣,从抵抗到融合,余秀华诗歌的民间立场和草根书写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被遮蔽与规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诗人 大众文化 狂欢 规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美育与知识传承——基于社区机制的南侗“嘎老”教化功能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守湖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2-147,共6页
"嘎老"音乐之于南侗社区,其意义不仅仅是艺术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对社群的教化。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其教化功能体现于这样两个维度:师法自然的艺术美育,以歌化人的知识传承。正是这两个维度的共同作用,使得"嘎老"这... "嘎老"音乐之于南侗社区,其意义不仅仅是艺术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对社群的教化。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其教化功能体现于这样两个维度:师法自然的艺术美育,以歌化人的知识传承。正是这两个维度的共同作用,使得"嘎老"这一地域音乐和社区粘合得极为紧密,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南侗社区日常生计。尽管时代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嘎老"依然需要立足于"社区音乐"这样一个显性的艺术特征。只有保持住这样的社区粘性,南侗"嘎老"在现代性语境中的传承才有可能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侗“嘎老” 教化功能 艺术美育 知识传承 社区机制 侗族大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天地大德到天地大美——《周易》“元亨利贞”的生态美学价值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守湖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80,共5页
乾阳坤阴,天地之道。不论作为原初的卦辞,还是作为融入儒家伦理之后的一种"德义观","元亨利贞"都需要对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作出阐释。"元亨利贞"是《周易》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亦是《周易》处理天人关... 乾阳坤阴,天地之道。不论作为原初的卦辞,还是作为融入儒家伦理之后的一种"德义观","元亨利贞"都需要对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作出阐释。"元亨利贞"是《周易》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亦是《周易》处理天人关系的重要法则。"元亨利贞"是天地本元之德,是天地交感之性,同时也是天地人"三才"共存之道。在生态美学视域下,"元亨利贞"的生态审美意蕴主要表现为化生之美、和生之美以及整生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元亨利贞 天地观 生态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品格与美学突围——公共性视域下的中国生态美学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守湖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3-122,172,共10页
在对生态危机的美学回应中,生态美学完成了理论话语建构。但其话语体系的局限性显而易见:主体性的遮蔽与放逐,"生态美"概念的泛化,话语资源的强制阐释,使生态美学的审美实践裹足不前。要想从这样的困境中突围,生态美学应当充... 在对生态危机的美学回应中,生态美学完成了理论话语建构。但其话语体系的局限性显而易见:主体性的遮蔽与放逐,"生态美"概念的泛化,话语资源的强制阐释,使生态美学的审美实践裹足不前。要想从这样的困境中突围,生态美学应当充分张扬公共性,在"公共美学"和"参与美学"两个维度上提升自己的"实践品格"。依托丰富有效的美学实践,通过生态审美的"共通感",营建自己的美学共同体,塑造更多的"生态美学公共人",最终实现生态美学的美学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 生态美学 话语困境 美学突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媒体时代图书策划的传媒化探索——以余秀华诗集出版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守湖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56-58,共3页
余秀华诗歌走红是社交媒体时代的经典传播案例,余秀华两本诗集的出版并热卖,亦是图书出版策划传媒化的一次成功操作。新媒体意识、互联网思维、社群化整合是其图书出版传媒化运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传播 图书出版 编辑思维 媒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国向度——以夏志清的文学批评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守湖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3-39,共7页
夏志清的文学批评充盈着多年浸淫于西方人文氛围所汲取的西方文学批评传统,同样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中国文学批评传统。互为镜像的两种"传统"体现到夏志清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就是"世界向度"与"中国向度"的交... 夏志清的文学批评充盈着多年浸淫于西方人文氛围所汲取的西方文学批评传统,同样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中国文学批评传统。互为镜像的两种"传统"体现到夏志清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就是"世界向度"与"中国向度"的交织缠绕。而"夏氏诗学"的"中国向度"主要体现为这样三个方面,即:感时忧世的人本情怀,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直觉感悟的文本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文学批评 感时忧世 知人论世 直觉感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医患关系舆情的矫正——基于新闻专业主义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守湖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25-29,159,共5页
现代传播技术极大地扩展了人的认知领域。媒介化社会在丰富信息获取渠道的同时,亦带来了社会共同体的认知风险。近年医患对立事件频发,认知风险即是主因之一。在医患关系报道中彰显新闻专业主义,构建科学精神,重申客观原则,强化责任伦理... 现代传播技术极大地扩展了人的认知领域。媒介化社会在丰富信息获取渠道的同时,亦带来了社会共同体的认知风险。近年医患对立事件频发,认知风险即是主因之一。在医患关系报道中彰显新闻专业主义,构建科学精神,重申客观原则,强化责任伦理,是维护媒体公信、化解社会风险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化社会 认知风险 医患关系 媒体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审美的中国理路——以《庄子》与《坛经》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守湖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年第6期194-202,共9页
庄子的"心斋坐忘""物我一也"与惠能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皆是在追问人如何实现诗意栖居。面对生死之惑,庄子是"齐生死",惠能则是"空生死"。在纷扰世事中如何实现审美... 庄子的"心斋坐忘""物我一也"与惠能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皆是在追问人如何实现诗意栖居。面对生死之惑,庄子是"齐生死",惠能则是"空生死"。在纷扰世事中如何实现审美化生存,庄子提供的是心之"游",惠能提出的是心之"悟"。对生命大美的境界,庄子追求的是"无情、无物、无待"的逍遥,惠能强调的是"无念、无相、无住"的禅定。庄子生命美学与禅宗生命美学,皆参与了传统中国人的审美人格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坛经 生命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状物的汉语与及物的美学——兼论中国现代美学的“中国化”
14
作者 陈守湖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107-112,共6页
汉语是一种未完全形式化的语言,其天然的指物性赋予了中华美学"物"在场的人文特质——心物共美,从而保持了鲜活的感性生命经验。西学东渐之后形成的中国现代美学,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学科化历程,但在学理建构上基本是对西方形... 汉语是一种未完全形式化的语言,其天然的指物性赋予了中华美学"物"在场的人文特质——心物共美,从而保持了鲜活的感性生命经验。西学东渐之后形成的中国现代美学,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学科化历程,但在学理建构上基本是对西方形式美学的追随,从而导致了"中华美学"的失语。告别现代审美主义自我指涉的能指游戏,重返"美"的汉语语境,重续中华美学传统,是中国现代美学"中国化"之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状物 传统 中国现代美学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美学的公共性
15
作者 陈守湖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77,共9页
作为近代市民社会催生的一种启蒙话语的美学理论,在洋务运动之后中国市民社会初现端倪的时代传入中国。美学见证了中国社会现代性工程的起步,它为中国的启蒙话语注入了自由意志和自觉意识,但同时美学在中国社会特殊语境中又发生了价值... 作为近代市民社会催生的一种启蒙话语的美学理论,在洋务运动之后中国市民社会初现端倪的时代传入中国。美学见证了中国社会现代性工程的起步,它为中国的启蒙话语注入了自由意志和自觉意识,但同时美学在中国社会特殊语境中又发生了价值诉求、思想资源和阐释旨归等方面的分化。就理论话语的公共性而言,中国现代美学在三个维度上体现了思想能量,即:启蒙、革命、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美学 公共性 启蒙 革命 救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业之惑:AI如何GC?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守湖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4年第3期1-1,共1页
如果说,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以前仅是一种技术想象,如今AIGC已经成为内容生产渐行渐近的现实。AIGC将给新闻业带来些什么?这是当代新闻业必须直面的问题。现代新闻业的诞生,除了满足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于信息的需求外,最本质的功能... 如果说,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以前仅是一种技术想象,如今AIGC已经成为内容生产渐行渐近的现实。AIGC将给新闻业带来些什么?这是当代新闻业必须直面的问题。现代新闻业的诞生,除了满足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于信息的需求外,最本质的功能还在于它对人类想象力和认知力的满足。新闻业造就的共感是超越地理、人际、习惯等自然或社会因素限制的。现代新闻业从一开始就为“现代”而生。所以,新闻业被学者视为现代性的产物,同时也是现代性扩张的重要基础。新闻业的内容生产,就是一种知识生产。这种知识生产有着强烈的公共性,它为共同体的知识需求而存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业 人工智能 知识需求 认知力 AIG 想象力 公共性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人如何拥抱新质生产力
17
作者 陈守湖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4年第2期1-1,共1页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新质生产力进行深刻阐释。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根植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丰富探索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明确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深刻把握新质生产...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新质生产力进行深刻阐释。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根植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丰富探索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明确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是新闻人的职责与使命。“新”与“质”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两面。新质生产力之“新”,既强调科技之新、业态之新,亦注重管理之新、制度之新。新质生产力之“质”,既强调发展要素的质态之优,亦关注发展成果的质效之优。因此,做好新质生产力的新闻报道,须深入领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新闻报道强调创新求变,新闻人的本色就是创新开拓。在理论上做足了真功夫,才能在实践中做好真文章,推出新质生产力报道的精品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报道 创新求变 中国式现代化 生产力理论 舆论氛围 职责与使命 一体两面 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入开掘基层治理这座“新闻富矿”
18
作者 陈守湖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4年第6期1-1,共1页
主流媒体如何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贵州日报》近期推出的“村治·百村行记”系列报道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探索。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主流媒体如何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贵州日报》近期推出的“村治·百村行记”系列报道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探索。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主动深入基层,报道基层治理,既是主流媒体的政治担当,也是遵循新闻规律的重要新闻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贵州日报》 新闻规律 主流媒体 新闻富矿 政治担当 力量之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交往的新闻
19
作者 陈守湖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4年第4期1-1,共1页
何为新闻?新闻何为?这是每一个时代的新闻人必然面对的核心议题。在传统新闻业的认知框架下,新闻主要是信息的采集、过滤、甄选、制作、发布,当然,也包括观念、态度、立场、倾向显在或隐在的表达。新闻要实现的目标很明确,即信息与观念... 何为新闻?新闻何为?这是每一个时代的新闻人必然面对的核心议题。在传统新闻业的认知框架下,新闻主要是信息的采集、过滤、甄选、制作、发布,当然,也包括观念、态度、立场、倾向显在或隐在的表达。新闻要实现的目标很明确,即信息与观念的供给。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内容也很明确--采制信息、锻造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从业者 认知框架 核心议题 传统新闻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观看”:技术可供性与新闻可见性——以《解码十年》为例
20
作者 陈守湖 《影视制作》 2024年第5期100-103,共4页
《解码十年》充分借助卫星、大数据、航拍、三维建模等技术支持,突破了传统电视报道的视觉表达局限,使新闻不仅是可共情的,而且是可验证的,同时也是可沉浸的,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共感,将新闻可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和水平,... 《解码十年》充分借助卫星、大数据、航拍、三维建模等技术支持,突破了传统电视报道的视觉表达局限,使新闻不仅是可共情的,而且是可验证的,同时也是可沉浸的,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共感,将新闻可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和水平,使其成为融思想性、艺术性、技术性为一体的精品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可供性 新闻可见性 《解码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