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边形石墨烯氧气吸附与解离特性研究
1
作者 吴旌贺 丁雅妮 +2 位作者 郭梦雨 陈卫光 史金磊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44,共5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O_(2)在五边形石墨烯(PG)上的吸附与解离动力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PG并不能有效地激发O_(2),形成稳定的氧吸附结构需要克服约0.54 eV势垒,并且吸附的O_(2)分解需要克服约0.82 eV势垒.然而,O...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O_(2)在五边形石墨烯(PG)上的吸附与解离动力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PG并不能有效地激发O_(2),形成稳定的氧吸附结构需要克服约0.54 eV势垒,并且吸附的O_(2)分解需要克服约0.82 eV势垒.然而,O_(2)分解后的PG衬底结构却能使后续吸附的O_(2)分子自动分解,破坏C-C键,以致PG在空气中难以稳定存在.基于此,为了避免PG结构在空气中被氧化,我们进一步提出将过渡金属原子吸附PG,使得O_(2)更容易被过渡金属原子吸附与激发,从而避免了PG被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边形石墨烯 O_(2)吸附与解离 第一性原理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边形石墨烯双层电子性能及磁性调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2
作者 吴旌贺 丁雅妮 +3 位作者 郭梦雨 陈卫光 王美娟 史金磊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71,共5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我们研究了五边形石墨烯双层结构表面氢氟化对其电子结构及磁性的调控.计算结果表明,氢氟化的五边形石墨烯双层可以在价带顶和导带底出现自旋极化态,从而诱导出磁性且有效降低带隙.基于这一特性,...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我们研究了五边形石墨烯双层结构表面氢氟化对其电子结构及磁性的调控.计算结果表明,氢氟化的五边形石墨烯双层可以在价带顶和导带底出现自旋极化态,从而诱导出磁性且有效降低带隙.基于这一特性,我们进一步发现通过调控氢氟化覆盖度能够有效调节体系带隙及磁矩,并且随着覆盖度增加实现了五边形石墨烯双层从半导体-金属-半导体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边形石墨烯双层 电子结构和磁性调控 第一性原理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超薄膜在砷化镓衬底上生长量子尺寸效应研究
3
作者 陈卫光 宋友林 +2 位作者 孙强 李金铭 贾瑜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1-256,共6页
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Pb(111)超薄膜在GaAs(111)极性衬底表面上的生长过程中所表现的量子尺寸效应.研究了包括Ga截断和As截断的两种情况.研究结果发现薄膜体系的表面能、功函数和晶格驰豫随着Pb(111)超薄膜的... 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Pb(111)超薄膜在GaAs(111)极性衬底表面上的生长过程中所表现的量子尺寸效应.研究了包括Ga截断和As截断的两种情况.研究结果发现薄膜体系的表面能、功函数和晶格驰豫随着Pb(111)超薄膜的厚度变化出现了强烈的双层振荡现象.和自由铅薄膜比较,其转折点的位置和周期的大小随着衬底及极性的不同有所变化,说明衬底电子遗漏可以在调控铅薄膜生长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方法 Pb(111)薄膜 表面能 功函数 多层驰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原子修饰石墨烯体系催化性能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唐亚楠 陈卫光 +2 位作者 李成刚 潘立军 戴宪起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1-716,共6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单个CO和O2气体分子在金属原子修饰石墨烯表面的吸附和反应过程.结果表明:空位缺陷结构的石墨烯能够提高金属原子的稳定性,金属原子掺杂的石墨烯体系能够调控气体分子的吸附特性.通入混合的C...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单个CO和O2气体分子在金属原子修饰石墨烯表面的吸附和反应过程.结果表明:空位缺陷结构的石墨烯能够提高金属原子的稳定性,金属原子掺杂的石墨烯体系能够调控气体分子的吸附特性.通入混合的CO和O2作为反应气体,石墨烯表面容易被吸附性更强的O2分子占据,进而防止催化剂的CO中毒.此外,对比分析两种催化机理(Langmuir-Hinshelwood和Eley-Rideal)对CO氧化反应的影响.与其它金属原子相比,Al原子掺杂的石墨烯体系具有极低的反应势垒(<0.4 e V),更有助于CO氧化反应的迅速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金属原子修饰的石墨烯 气体吸附 催化氧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石墨烯纳米材料气敏特性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唐亚楠 申梓刚 +2 位作者 陈卫光 李成刚 潘立军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5-370,共6页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单个CO和O2气体分子在多种金属原子修饰的石墨烯表面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空位缺陷结构的石墨烯能够显著提高金属原子的稳定性,失去部分电荷的金属原子有助于调控气体分子的吸附特性.对...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单个CO和O2气体分子在多种金属原子修饰的石墨烯表面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空位缺陷结构的石墨烯能够显著提高金属原子的稳定性,失去部分电荷的金属原子有助于调控气体分子的吸附特性.对比发现,单个金属Al和Mo原子掺杂的石墨烯体系对O2分子具有极高的灵敏性和选择性.通过不同气体分子的吸附能够调控石墨烯体系的电子结构和磁性.研究结果测试了不同金属原子修饰石墨烯表面的反应活性,为设计新型金属-石墨烯功能器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与界面物理学 密度泛函理论 石墨烯 气敏性能 电子结构 磁性 功能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病人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支架植入疗法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卫光 边玉松 +3 位作者 孔繁强 李文虎 陈永安 孙书勤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3962-3963,共2页
目的探讨对小脑后下动脉(PICA)起端的椎动脉(VA)夹层动脉瘤老年病人采取在远端VA至PICA段植入支架以保持PICA畅通的可行法。方法通过在远端VA至PICA段植入支架的方法治疗具有PICA开口相关的破裂VA夹层动脉瘤。结果 7例老年患者成功接受... 目的探讨对小脑后下动脉(PICA)起端的椎动脉(VA)夹层动脉瘤老年病人采取在远端VA至PICA段植入支架以保持PICA畅通的可行法。方法通过在远端VA至PICA段植入支架的方法治疗具有PICA开口相关的破裂VA夹层动脉瘤。结果 7例老年患者成功接受了该手术,1例患者手术失败,原因是该患者的PICA起始端过于狭窄(不得不植入两个重叠支架进行治疗)。对6例手术成功患者进行的术后血管造影术显示:其PICA通畅性均为良好,手术并发症为短暂性脑干局部缺血;后续血管造影术显示,3例患者远端VA再通,夹层动脉瘤内无血流。随访期间没有出现动脉瘤破裂,7例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mRS,0-1)。结论对于与PICA开口相关且对侧VA血供良好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除了传统血管内疗法之外,在远端VA至PICA段植入支架并进行VA闭塞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支架 夹层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掺杂石墨烯体系负载Pt团簇催化性能的理论研究
7
作者 唐亚楠 李成刚 +1 位作者 陈卫光 潘立军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47-52,共6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氧原子掺杂石墨烯衬底负载Pt4团簇体系的稳定结构和催化性能.观察3个不同结构的Pt4团簇在石墨烯衬底相互转换的反应过程,结果表明:结构1和结构2转化为结构3需要克服较小的能量势垒,结构3的Pt4团...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氧原子掺杂石墨烯衬底负载Pt4团簇体系的稳定结构和催化性能.观察3个不同结构的Pt4团簇在石墨烯衬底相互转换的反应过程,结果表明:结构1和结构2转化为结构3需要克服较小的能量势垒,结构3的Pt4团簇在石墨烯衬底形成最稳定构型.在研究不同反应气体吸附特性的基础上,对比两种反应机理对CO氧化反应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为设计石墨烯纳米功能材料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原理方法 改性石墨烯 气体吸附 CO氧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例谈“设而不求”在解析几何中的运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卫光 《中学数学(高中版)》 2016年第7期84-85,共2页
"设而不求",顾名思义就是根据题意巧妙设立未知数并不真正解出来,而是建立"未知"和"已知"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我们解题,而未知数本身并不需要求出它的值."设而不求"的方法把关注通过运算求解上升为关注分析求解,即通过少量的计... "设而不求",顾名思义就是根据题意巧妙设立未知数并不真正解出来,而是建立"未知"和"已知"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我们解题,而未知数本身并不需要求出它的值."设而不求"的方法把关注通过运算求解上升为关注分析求解,即通过少量的计算大量的分析实现解题."设而不求"的方法在解析几何的一些问题中有诸多应用,它优化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让难题的解决更有信心.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差法 解题思路 轨迹方程 中点弦 抛物线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 直觉思维 解题过程 交点坐标 线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学思想在高中数学函数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卫光 《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 2016年第8X期7-7,共1页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人们对于数学也随之有了新的认识.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更多教师意识到在学习过程中,数学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数学思想为更好教学数学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主要是对数学思想进行提高.下文对...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人们对于数学也随之有了新的认识.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更多教师意识到在学习过程中,数学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数学思想为更好教学数学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主要是对数学思想进行提高.下文对数学思想在高中数学函数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进行具体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思想 高中 数学函数 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基在完整结构和空位缺陷石墨烯表面的吸附和扩散特性
10
作者 唐亚楠 周金成 +2 位作者 李成刚 陈卫光 戴宪起 《纳米科技》 2015年第2期1-9,共9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 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环氧基官能团在石墨烯表面的吸附结构和扩散性质.与完整结构的石墨烯相比,单个环氧基在空位缺陷结构处具有较大的吸附能和扩散势垒.环氧基的平均吸附能随着吸附量而发生变化,吸附量逐渐增加...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 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环氧基官能团在石墨烯表面的吸附结构和扩散性质.与完整结构的石墨烯相比,单个环氧基在空位缺陷结构处具有较大的吸附能和扩散势垒.环氧基的平均吸附能随着吸附量而发生变化,吸附量逐渐增加,相应的吸附能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减小.在扩散区域内,单个氧原子容易被束缚到空位缺陷处.两个氧原子在空位缺陷处形成羰基和C-O-C功能团,体现了氧化石墨烯的结构特征.环氧基吸附引起石墨烯表面结构皱褶有助于增强羟基吸附的稳定性.为研究氧化石墨烯的结构特性和形成机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性原理 环氧基 吸附稳定性 扩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100)表面空位扩散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11
作者 王玉仓 陈卫光 王昶清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0-13,共4页
采用原子镶嵌(EAM)势,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单个空位在C u(100)表面及其附近区域扩散分子动力学过程,给出了空位在此表面附近不同层的形成能和迁移能。研究结果表明空位在表面形成能最小,随着层数增加空位形成能也增加,直到表面以... 采用原子镶嵌(EAM)势,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单个空位在C u(100)表面及其附近区域扩散分子动力学过程,给出了空位在此表面附近不同层的形成能和迁移能。研究结果表明空位在表面形成能最小,随着层数增加空位形成能也增加,直到表面以下第五层达到体值。对于空位迁移,计算结果表明处于表面层附近的空位容易向上一层迁移直至迁移到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M势 分子动力学 扩散 空位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性原理研究氢吸附镁及镁钯合金薄膜表面性能
12
作者 李梦 沈岩 +2 位作者 陈卫光 孙强 贾瑜 《材料导报(纳米与新材料专辑)》 EI CAS 2008年第2期240-243,共4页
应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不同厚度的镁及镁钯合金自由薄膜的表面性能如表面能、态密度等随薄膜厚度变化而产生的变化。结果表明这种变化表现出量子尺寸效应的调制作用。进一步计算了不同厚度的镁及镁钯合金薄膜表... 应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不同厚度的镁及镁钯合金自由薄膜的表面性能如表面能、态密度等随薄膜厚度变化而产生的变化。结果表明这种变化表现出量子尺寸效应的调制作用。进一步计算了不同厚度的镁及镁钯合金薄膜表面在单个氢原子吸附状态下的吸附能随薄膜厚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研究表明吸附能的变化行为与自由表面的表面能、态密度的变化行为一致,也呈现出调制作用。对氢原子的吸附高度和平均键长的进一步计算表明研究结果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表面能 吸附能 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薄铋薄膜的量子尺寸效应
13
作者 丁俊 李金铭 +3 位作者 陈卫光 王建军 孙强 贾瑜 《材料导报(纳米与新材料专辑)》 EI 2009年第2期55-57,共3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2~16层Bi(111)薄膜的表面能和功函数,它们展现出量子尺寸效应引起的奇偶振荡。解释这种振荡需要考虑表面投影能带结构,振荡周期与量子阱态在二维布里渊区中高对称点费米能级处的穿越有关,...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2~16层Bi(111)薄膜的表面能和功函数,它们展现出量子尺寸效应引起的奇偶振荡。解释这种振荡需要考虑表面投影能带结构,振荡周期与量子阱态在二维布里渊区中高对称点费米能级处的穿越有关,量子阱态穿越费米能级亦引起态密度在费米能级处振荡,预示传导性质的振荡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能 功函数 量子阱态 量子尺寸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半导体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4
作者 李安明 张红卫 +4 位作者 王俊利 唐亚楠 李昭涵 高金海 陈卫光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24年第11期11-15,21,共6页
“半导体物理”是普通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的必修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态势及其对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 “半导体物理”是普通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的必修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态势及其对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基于“新工科”建设要求,培养高级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文章重点围绕实验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对郑州师范学院“半导体物理”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研究。经过一系列举措,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均得到有效提升。相关的教学改革措施可以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新工科”专业建设或课程教学等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物理 课程教学改革 地方应用型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师范院校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5
作者 唐亚楠 陈卫光 +3 位作者 潘晓嫚 张红卫 赵高 李昭涵 《物理通报》 CAS 2024年第3期82-85,共4页
围绕培养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构建由辅导员-德育导师-学业导师组成的全员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依据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合理地优化通识课程、凝练专业课程和增加实训课程.协助学生规划学习目标,积极拓展第二课堂... 围绕培养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构建由辅导员-德育导师-学业导师组成的全员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依据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合理地优化通识课程、凝练专业课程和增加实训课程.协助学生规划学习目标,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形式,提高学习动力、引导创新思维.结合导师团队多元化的专业背景,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主导作用,将教育教学理论、实践技能、学科竞赛与培养创新能力相结合,全面提升物理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学 三全育人 导师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学情分析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
16
作者 唐亚楠 张红卫 +3 位作者 丁艳丽 陈卫光 李昭涵 李依 《科技风》 2024年第20期46-48,共3页
大学物理课程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学习起到基础性和启发性作用,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比高中和大学阶段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授课模式、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探索公共课程教学的改革途径。
关键词 大学物理 教学现状 过程性学习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3R基因多态性与五邑地区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秀娟 孙川 +3 位作者 陈卫光 黄胜起 许蓓妮 陈建勇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第6期935-939,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五邑地区汉族人群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3R基因多态位点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地区汉族人群AS患者50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70名,采用Sequenom MassArray基因分型方法检... 目的探讨中国五邑地区汉族人群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3R基因多态位点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地区汉族人群AS患者50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70名,采用Sequenom MassArray基因分型方法检测IL-23R基因多态位点,计算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s10489629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χ2=11.392,P=0.003;χ2=13.435,P=0.000),携带IL-23R基因rs2275913位点AA基因型与GG基因型比较,显著增加AS的罹患风险(OR=7.161,95%CI=1.488-34.462,P=0.014);而rs10489629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AS组和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中国南方五邑地区汉族人群中,IL-23R基因rs10489629多态性与AS的易感性相关,其中携带A基因增加AS的罹患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白细胞介素-23R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7A及白细胞介素-17F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秀娟 孙川 +3 位作者 许蓓妮 黄胜起 陈卫光 陈建勇 《实用医技杂志》 2019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白细胞介素(IL)-17A基因多态性位点rs2275913及IL-17F基因多态性位点rs763780与强直性脊柱炎(AS)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汉族人群AS患者46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33名,采用MassArray基因分型方法检测IL-17基因多态位...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白细胞介素(IL)-17A基因多态性位点rs2275913及IL-17F基因多态性位点rs763780与强直性脊柱炎(AS)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汉族人群AS患者46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33名,采用MassArray基因分型方法检测IL-17基因多态位点,计算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L-17A基因rs2275913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2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携带IL-17基因rs2275913位点A等位基因与G等位基因比较,显著增加AS的罹患风险[OR (95%CI)=2.02 (1.08,3.79)];而IL-17F基因rs763780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AS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各个基因型组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IL-17A基因rs2275913多态性与AS的易感性相关,其中携带IL-17A rs2275913的A基因增加AS的罹患风险;IL-17F基因rs763780位点多态性与AS的易感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白细胞介素-17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3及其受体基因rs1120903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19
作者 李秀娟 孙川 +4 位作者 李时英 黄胜起 梁惠强 陈建勇 陈卫光 《实用医技杂志》 2016年第8期805-807,共3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3(IL-23)、IL-23受体(IL-23R)基因rs1120903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AS)的关系。方法选取五邑地区汉族人群AS患者132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102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3(IL-23)、IL-23受体(IL-23R)基因rs1120903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AS)的关系。方法选取五邑地区汉族人群AS患者132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102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3的表达水平,采用TaqMan探针对IL-23R基因rs11209032位点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型。结果 AS患者外周血IL-2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五邑地区汉族人群中,AA,AG, GG基因型频率在AS中分别为5.3%,91.7%,3.0%,与对照组分布(20.6%,65.7%,13.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3,P<0.05),AS患者和对照组中rs11209032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51.1%,53.4%)和G等位基因频率(48.5%,46.6%)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3,P>0.05);其各个基因型组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23R单核苷酸多态性rs11209032与本地人群AS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白细胞介素类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珠法与常规法提取的人乳头状瘤病毒-DNA对人乳头状瘤病毒分型检测结果的影响
20
作者 陈卫光 李秀娟 +2 位作者 李健雄 牛映红 欧阳慧贞 《实用医技杂志》 2016年第4期341-343,共3页
目的分析2种DNA提取方法对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分型杂交结果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检验质量和改进检测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26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分别采用磁珠法和常规法提取HPV核酸,应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技术进行21种HP... 目的分析2种DNA提取方法对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分型杂交结果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检验质量和改进检测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26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分别采用磁珠法和常规法提取HPV核酸,应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技术进行21种HPV亚型检测,研究不同的方法对HPV-DNA浓度、纯度和分型结果的影响。结果 1常规方法抽提的DNA纯度、浓度分别为(1.64±0.09)μg/m L和(88±9)μg/m L;磁珠法抽提的DNA纯度、浓度分别为(1.79±0.06)μg/m L和(105±11)μg/m L;磁珠法所抽提的DNA纯度和含量分别高于常规法(P<0.01)。2常规法检测出现聚合酶链反应(PCR)抑制物的例数为6例,而磁珠法则为0例。3常规法和和磁珠法HPV分型的总阳性率、单一感染率、多重感染率分别为12.9%、12.0%、0.9%和12.0%、1.2%、13.2%,两法一致性检验Kappa=0.907,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磁珠法可获得质量较好的HPV DNA,分型结果满意,可以有效去除PCR反应抑制物,操作简便,节省时间,更容易实现大批量样本检测,适合临床检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瘤病毒疫苗 子宫颈 磁珠疗法 核酸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