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峰驼卵巢的组织结构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秋生 刘宗平 +1 位作者 陈北亨 赵兴绪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1-383,共3页
应用组织学方法对双峰驼卵巢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显微与亚显微观察。结果显示 ,双峰驼卵巢表面被覆单层立方至单层扁平的生殖上皮 ,无排卵窝 ,上皮下为致密结缔组织白膜 ,卵巢实质由外周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构成。皮质中原始卵泡和初级卵胞... 应用组织学方法对双峰驼卵巢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显微与亚显微观察。结果显示 ,双峰驼卵巢表面被覆单层立方至单层扁平的生殖上皮 ,无排卵窝 ,上皮下为致密结缔组织白膜 ,卵巢实质由外周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构成。皮质中原始卵泡和初级卵胞数量稀少 ,其分布位置更靠近皮质中层 ,偶见同一卵泡内含 2个卵母细胞。体积大小和发育阶段不同的次级卵泡与三级卵泡闭锁时 ,所发生的形态变化不一致 ,可出现实心和囊状 2种闭锁卵泡。黄体中以粒性黄体细胞占优势 ,其细胞质中含大量脂质泡而呈海绵样。卵巢髓质中除含大量血管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驼 卵巢 组织结构 生殖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峰驼诱导排卵机理的研究.Ⅱ.双峰驼诱导排卵因子的靶器官及代谢动力学 被引量:4
2
作者 潘光武 谢庆阁 +5 位作者 才学鹏 汪静 邓敬兰 刘湘涛 潘元青 陈北亨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5-110,共6页
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 ,将公驼精清内的诱导排卵活性蛋白 (OIP)经12 5I标记后输入母驼阴道。示踪结果证明 ,OIP经阴道前端主动吸收 ,很快进入血液循环 ,其代谢动力学属于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 ,吸收速度常数 (ka)为 0 .0 6 7·min-1,... 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 ,将公驼精清内的诱导排卵活性蛋白 (OIP)经12 5I标记后输入母驼阴道。示踪结果证明 ,OIP经阴道前端主动吸收 ,很快进入血液循环 ,其代谢动力学属于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 ,吸收速度常数 (ka)为 0 .0 6 7·min-1,吸收半衰期 10 .2 4min ,于 2 3min达峰浓度 (Cmax) 5 .15 μg·ml-1,清除半衰期 (t1/2 k)较长为 72 .6h ;从DEAE DE52 柱上洗脱的活性蛋白吸收后 ,不经过脊髓和卵巢反馈通路 ,而是经血液循环直达脑髅内的靶器官垂体 ,从而引起母驼释放促黄体素 (LH) ,至峰值出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排卵机理 代谢动力学 双峰驼 诱导排卵因子 靶器官 垂体 同位素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发情特性及生殖激素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24
3
作者 余四九 陈北亨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78-183,共6页
对牦牛发情前后临床的表现、卵巢的活动及血浆中孕酮、17β雌二醇和促黄体素含量的变化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牦牛在繁殖季节中第一次发情前1~5(26±12)天,都表现出微弱的类似发情的发情前期外部症状... 对牦牛发情前后临床的表现、卵巢的活动及血浆中孕酮、17β雌二醇和促黄体素含量的变化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牦牛在繁殖季节中第一次发情前1~5(26±12)天,都表现出微弱的类似发情的发情前期外部症状,此期间卵巢上虽有卵泡发育,但未见成熟和排卵;在第一次发情前6天左右17β雌二醇出现一类似发情当天的峰值,前2天孕酮出现一小峰值。牦牛的发情期为05~15(09±03)天;发情时17β雌二醇含量达到高峰,发情后又降低,而孕酮含量在发情期一直很低;在发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即发情开始后12~15小时促黄体素出现促排卵峰,该峰作用后22~34小时,即发情开始后36~48小时内排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发情 生殖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峰驼精清诱导排卵活性因子的HPLC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测定 被引量:3
4
作者 赵兴绪 李喜龙 陈北亨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8-31,共4页
利用C8 柱经HPLC对QHyperD柱分离的驼精清活性组分F3和F5进行分离纯化 ,大鼠垂体组织培养 ,RIA测定培养液中LH和FSH的浓度。实验结果表明 ,F3和F5经过HPLC纯化后 ,各得到 4个组分 ,分别以F3-1~F3- 4和F5 - 1~F5 - 4表示。其中F3- 3和F... 利用C8 柱经HPLC对QHyperD柱分离的驼精清活性组分F3和F5进行分离纯化 ,大鼠垂体组织培养 ,RIA测定培养液中LH和FSH的浓度。实验结果表明 ,F3和F5经过HPLC纯化后 ,各得到 4个组分 ,分别以F3-1~F3- 4和F5 - 1~F5 - 4表示。其中F3- 3和F5 - 3可引起体外培养的大鼠垂体LH的释放显著增加 ,但均未引起FSH发生明显变化。用C18柱经HPLC或毛细管电泳对F3- 3进一步纯化 ,无论在HPLC或毛细管电泳仪中 ,F3- 3均呈现两个波峰 ,而且间隔非常靠近 ,说明F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驼 精清 诱导排卵活性因子 生物活性 HPLC 分离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性空怀双峰驼生殖道的形态结构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秋生 刘宗平 +1 位作者 陈北亨 赵兴绪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8-411,共4页
应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雌性空怀双峰驼生殖道的形态结构。结果显示 ,双峰驼生殖道的基本结构与其他哺乳动物相似 ,但微细结构有差异。双峰驼输卵管粘膜皱襞极其发达 ,分支多而呈复杂的网状迷路。皱襞基部的迷路酷似固有膜而存在腺体 ,迷... 应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雌性空怀双峰驼生殖道的形态结构。结果显示 ,双峰驼生殖道的基本结构与其他哺乳动物相似 ,但微细结构有差异。双峰驼输卵管粘膜皱襞极其发达 ,分支多而呈复杂的网状迷路。皱襞基部的迷路酷似固有膜而存在腺体 ,迷路网格内常见细胞团块。虽然双峰驼怀孕时胎儿位于左侧子宫角 ,但左、右子宫角以及子宫体的组织结构基本相同。子宫内膜无肉阜 ,上皮下陷于固有膜内 ,形成大量长而弯曲的单管状腺。子宫颈固有膜浅层分布有许多小腺体 ,深层分布有成群的较大腺体。这些腺体为分支管状腺 ,腺上皮 PAS强阳性。阴道粘膜上皮为复层上皮。从输卵管到阴道 ,粘膜上皮主要为单层柱状上皮 ,由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 ,局部可见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纤毛细胞由前向后逐渐减少 ,但在子宫颈仍可见到。粘膜上皮和腺上皮内夹有许多淋巴细胞或中性粒细胞 ,后段局部甚至见到这些免疫细胞浸润于上皮细胞间。固有膜内分布有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 ,有时出现淋巴滤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驼 雌性生殖道 形态结构 输卵管粘膜皱襞 迷路网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峰驼精清诱导排卵活性因子的阴离子交换柱Q Hyper D层析分离及生物活性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喜龙 赵兴绪 陈北亨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6-229,共4页
利用阴离子交换柱QHyperD对双峰驼精清进行分离 ,大鼠垂体组织培养及母驼肌注活性组分 ,RIA法测定垂体组织培养液和母驼血浆中LH及FSH的浓度。实验结果表明 ,驼精清经QHyperD柱层析后 ,共得到 6个组分 (F1~F6 ) ,其中F3和F5在大鼠垂体... 利用阴离子交换柱QHyperD对双峰驼精清进行分离 ,大鼠垂体组织培养及母驼肌注活性组分 ,RIA法测定垂体组织培养液和母驼血浆中LH及FSH的浓度。实验结果表明 ,驼精清经QHyperD柱层析后 ,共得到 6个组分 (F1~F6 ) ,其中F3和F5在大鼠垂体组织培养实验中具有生物活性 ,可引起LH的明显释放 (P <0 .0 5 )。在体实验时给卵巢上有成熟卵泡的母驼分别肌注F3或F5 ,肌注后 5~ 7h ,LH的释放也明显增加 (P <0 .0 5 )。F3可引起母驼发生排卵 ,F5则不能 ,说明F3可能就是驼精清中的诱导排卵活性因子或其成分之一。另外 ,无论是F3或是F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驼 精添 排卵活性因子 阴离子交换柱 Q HYPER D层析分离 生物活性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良的双峰驼血浆促黄体素放射免疫分析方法(英文)
7
作者 李喜龙 赵兴绪 +1 位作者 苏雷 陈北亨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85-688,共4页
本研究用单峰驼LH标准品CamLH、CamLHNZY 0 1和人的LH (hLH )或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作为标准品 ,12 5I hLH或12 5I hCG作为标记品 ,抗hLH或hCG血清作为抗血清 ,组成了不同的双峰驼血浆促黄体素放射免疫分析的组合系统 ,通过血浆样... 本研究用单峰驼LH标准品CamLH、CamLHNZY 0 1和人的LH (hLH )或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作为标准品 ,12 5I hLH或12 5I hCG作为标记品 ,抗hLH或hCG血清作为抗血清 ,组成了不同的双峰驼血浆促黄体素放射免疫分析的组合系统 ,通过血浆样品稀释曲线 ,比较了hLH和hCG抗原抗体与CamLH ,CamLHNZY 0 1的交叉反应 ,选择出测定双峰驼血浆促黄体素交叉反应较强的异种抗原抗体反应系统 ,即用CamLH作为标准品 ,12 5I hLH作为标记品 ,抗hLH血清作为抗血清组成的测定系统 ,并通过血浆中添加标准参考品后的回收实验及母驼垂体兴奋实验等证明了该方法的特异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说明该方法可以用于测定双峰驼血浆促黄体素的浓度 ,是研究双峰驼生殖内分泌学的可靠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驼 血浆促黄体素 放射免疫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峰驼精液成分和品质的评价
8
作者 潘光武 陈北亨 +3 位作者 刘湘涛 陈志田 肖昭彭 谢庆阁 《中国兽医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2-14,共3页
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 2峰精液品质和成分不同公驼精清的结果表明 ,正常精清出现 19个蛋白和多肽组分 ,而品质不良的公驼精清仅为 13个吸收峰 ;两者在碱性蛋白、酸性蛋白组分以及诱导排卵因子 (OIF)的浓度和成分上 ,均存在明显的差别。
关键词 双峰驼 精清 品质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峰驼精液的某些特点及化学成分分析
9
作者 赵兴绪 黄永明 陈北亨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3-15,共3页
本研究从10峰公驼采精158次,研究了双峰驼精液的基本特征及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双峰驼的射精量为4.35±1.86毫升,采精后精子活力为0.78±0.19,精子浓度为5.59±1.20亿/毫升,精液的pH为7.37±0.06。此外还对精清中... 本研究从10峰公驼采精158次,研究了双峰驼精液的基本特征及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双峰驼的射精量为4.35±1.86毫升,采精后精子活力为0.78±0.19,精子浓度为5.59±1.20亿/毫升,精液的pH为7.37±0.06。此外还对精清中的葡萄糖、乳酸、磷、钙、钾、钠、氯、镁及总氮含量进行了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驼 骆驼 精液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峰驼精液的冷冻及输精效果
10
作者 范德友 阎兴才 +2 位作者 黄永明 高雍和 陈北亨 《中国兽医科技》 CSCD 1991年第1期47-50,共4页
有关双峰驼精液的冷冻技术及输精试验,宁夏于1986年曾有报道,受胎率为76.1%,产羔率为61.96%。我们于1981年所进行的鲜精授精结果不佳,受胎率仅为31%。单峰驼及南美驼精液的冻精及人工授精在主要的繁殖杂志中尚未见报道。精液冷冻技... 有关双峰驼精液的冷冻技术及输精试验,宁夏于1986年曾有报道,受胎率为76.1%,产羔率为61.96%。我们于1981年所进行的鲜精授精结果不佳,受胎率仅为31%。单峰驼及南美驼精液的冻精及人工授精在主要的繁殖杂志中尚未见报道。精液冷冻技术在国际上已广泛用于牛。冻精不但能长途运输,扩大优良公畜精液的利用率,而且还能延长优良公畜的利用年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驼 精液 冷冻 输精 骆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RH─A3、hCG和PMSG对体外培养条件下牦牛垂体组织LH和FSH分泌的调节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宗平 余四九 陈北亨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4-67,共4页
促卵泡素3号(LRH-A3)、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等3种外源性激素均可增加体外培养条件下牦牛垂体组织分泌LH和FSH的能力。培养液中LH和FSH含量与加入的LRH-A3量呈正相关。
关键词 牦牛 垂体组织 LRH-A3 PMSG HCG LH F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促黄体素放射受体分析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12
作者 余四九 黄永明 陈北亨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2期99-105,共7页
以大鼠睾丸组织匀浆作受体,^(125)I—hCG作放射配体,hCG作参考标准,且在标准曲线各测定管中加入与待测血浆等量的无LH牦牛血浆,籍以排除血浆干扰因子的影响,成功地建立了LH/hCG的放射受体分析方法。试验表明,该法是一种测定牦牛LH的灵... 以大鼠睾丸组织匀浆作受体,^(125)I—hCG作放射配体,hCG作参考标准,且在标准曲线各测定管中加入与待测血浆等量的无LH牦牛血浆,籍以排除血浆干扰因子的影响,成功地建立了LH/hCG的放射受体分析方法。试验表明,该法是一种测定牦牛LH的灵敏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LH 放射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卵泡液LDH同工酶及外源性激素对其表达模式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宗平 余四九 陈北亨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6期602-605,共4页
采用比色法和不连续缓冲系统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对未孕和怀孕初期牦牛卵泡液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同工酶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促卵泡素3号(LRH-A3)、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孕马血清促性腺激... 采用比色法和不连续缓冲系统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对未孕和怀孕初期牦牛卵泡液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同工酶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促卵泡素3号(LRH-A3)、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对其表达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孕和怀孕初期牦牛卵泡液LDH活性分别为200.4±31.1,215.3±86.6μmol·s-1·L-1,同工酶有5条谱带。3种外源性激素均使牦牛卵泡液LDH活性显著升高(P<0.01),LDH同工酶带型分布发生变化,降低了LDH2/LDH1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卵泡液 LDH 同工酶 PMSG HCG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