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区域差异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伊翔 朱红梅 +3 位作者 吴飞 谭雪兰 朱永霞 陈文慧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3-96,114,共5页
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02—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生产函数模型对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效应估计结果表明空间误差模型能够很好拟合样... 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02—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生产函数模型对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效应估计结果表明空间误差模型能够很好拟合样本数据的特征,传统回归模型存在局限;建设用地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贡献程度小于资本和劳动力,投资驱动仍然是目前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分区域看,上游地区建设用地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中游地区次之,下游地区最小,主要原因是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鉴于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提出合理引导建设用地扩张和维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扩张 经济增长 空间计量 生产函数 区域差异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市县域城乡统筹绩效评价及类型划分——基于RAGA-PPC模型和ESDA方法 被引量:4
2
作者 陈伊翔 朱红梅 +2 位作者 谭雪兰 李扬 朱永霞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6年第7期771-775,共5页
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层面构建城乡统筹绩效评价体系,运用遗传投影寻踪模型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沙市9个县级行政单元开展城乡统筹绩效评价和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划分发展类型。结果表明:2005—2013年长沙市城乡统筹绩效总体上... 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层面构建城乡统筹绩效评价体系,运用遗传投影寻踪模型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沙市9个县级行政单元开展城乡统筹绩效评价和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划分发展类型。结果表明:2005—2013年长沙市城乡统筹绩效总体上处于上升态势,各区(县、市)的绩效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雨花区、芙蓉区、开福区、天心区、岳麓区、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和宁乡县,呈现中心城区发展水平较高,东西两翼县(市)较低的空间"二元"结构;各区(县、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在空间邻接上具有相似属性,表现出明显的正空间相关性,可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分为三类:高水平均质发展型,包括天心区、芙蓉区、雨花区和开福区;坍陷发展型,主要为长沙县;低水平均质发展型,包括岳麓区、望城区、宁乡县和浏阳市。应采取与目前发展类型相应的措施以提升城乡统筹绩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统筹 绩效评价 遗传投影寻踪 探索性空间分析 县域 长沙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面板数据的省域建设用地扩张驱动机制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伊翔 朱红梅 +1 位作者 朱永霞 李扬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6年第2期17-20,共4页
为探明我国及东、中和西部地区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因素作用机制,本文利用我国的29个省份1999-2013年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方法对建设用地扩张与驱动因素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人口、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 为探明我国及东、中和西部地区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因素作用机制,本文利用我国的29个省份1999-2013年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方法对建设用地扩张与驱动因素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人口、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扩张体现为趋同效应,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减少建设用地投入,反映地区差异政策的虚拟变量有利于促进建设用地扩张;2分区域来看,人口、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均为正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东部地区减少建设用地投入,而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将促进建设用地扩张,反映政策变迁的虚拟变量对中部地区建设用地的扩张产生正向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了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化的对策建议为合理引导建设用地扩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扩张 驱动力 面板数据 三大经济带 空间计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冲带蛇纹岩变质脱水过程中的Mg、Fe同位素分馏行为: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4
作者 陈伊翔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34-1048,I0002,共16页
蛇纹岩在俯冲带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蛇纹岩是俯冲带中极富Mg和Fe的矿物,其变质脱水释放的流体含有显著量的Mg和Fe,对俯冲带中Mg、Fe元素的循环及其同位素的分馏行为起着重要作用。蛇纹岩脱水过程中的Mg、Fe同位素分馏特征与... 蛇纹岩在俯冲带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蛇纹岩是俯冲带中极富Mg和Fe的矿物,其变质脱水释放的流体含有显著量的Mg和Fe,对俯冲带中Mg、Fe元素的循环及其同位素的分馏行为起着重要作用。蛇纹岩脱水过程中的Mg、Fe同位素分馏特征与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蛇纹岩体系的矿物组合、释放流体的氧化还原状态、流体中Mg、Fe的价态和种型等密切相关。本文在总结俯冲带蛇纹岩的产出特征、稳定性和主要脱水反应的基础上,系统评述了俯冲带蛇纹岩在变质脱水过程中Mg、Fe同位素分馏行为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 蛇纹岩 变质脱水 Mg-Fe同位素 壳幔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大陆深俯冲与超高压变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5
作者 郑永飞 张立飞 +1 位作者 刘良 陈伊翔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5-158,共24页
自大陆地壳中发现柯石英和金刚石以来,大陆深俯冲研究一直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之一。大陆俯冲带超高压变质岩的发现,掀起了板块构造理论的一场革命,促进了大陆动力学研究。近三十年来,大陆深俯冲研究在大陆地壳的俯冲深... 自大陆地壳中发现柯石英和金刚石以来,大陆深俯冲研究一直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之一。大陆俯冲带超高压变质岩的发现,掀起了板块构造理论的一场革命,促进了大陆动力学研究。近三十年来,大陆深俯冲研究在大陆地壳的俯冲深度、大陆碰撞带的p-T-t演化、大陆碰撞过程中的流体体制、大陆碰撞带深部的元素活动性、同位素定年和示踪俯冲带变质作用、超高压变质岩地质测温、俯冲隧道内部板片-地幔相互作用、大陆地壳深俯冲和折返的驱动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极大丰富了大陆动力学的内涵,发展了板块构造理论,深化了对地球内部层圈运作机制的理解。本文着重选取近三十年来大陆深俯冲研究取得的经典成果和最新进展进行评述,对存在的重要科学问题和研究方向也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深俯冲 超高压变质作用 流体体制 元素活动 大陆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6
作者 郑永飞 杨进辉 +1 位作者 宋述光 陈伊翔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4,共24页
化学地球动力学是地球化学与地球动力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20世纪末期地幔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随着人们对板片-地幔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地球化学效应的认识,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已经从地幔不均一性本身拓展到具体俯冲板片对地幔成分... 化学地球动力学是地球化学与地球动力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20世纪末期地幔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随着人们对板片-地幔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地球化学效应的认识,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已经从地幔不均一性本身拓展到具体俯冲板片对地幔成分的影响。这个拓展为我们认识地球内部的运作机制、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和地幔不均一性的尺度等重要科学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系统回顾了大洋玄武岩成因与地壳物质再循环、大洋玄武岩源区的岩石学性质、板块俯冲与大洋玄武岩成因、大陆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成因和板片-地幔相互作用以及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动力学等方面的突出进展,对化学地球动力学领域存在的重要科学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也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地球动力学 大洋玄武岩 壳幔相互作用 地幔源区 大陆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界岩石样品中的超临界流体记录 被引量:9
7
作者 肖益林 陈仁旭 +4 位作者 陈伊翔 李继磊 王洋洋 郭顺 夏春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8-462,I0001,I0002,共17页
超临界流体是有别于富水流体和含水熔体的一种低粘度、高迁移性和高元素携带能力的一类流体,在变质岩体系中,其形成的温压条件一般高于对应的H2O-岩体系的第二临界端点。俯冲带岩石是自然界最有可能保存超临界流体活动记录的地方,而超... 超临界流体是有别于富水流体和含水熔体的一种低粘度、高迁移性和高元素携带能力的一类流体,在变质岩体系中,其形成的温压条件一般高于对应的H2O-岩体系的第二临界端点。俯冲带岩石是自然界最有可能保存超临界流体活动记录的地方,而超临界流体的活动对于地球内部物质循环、俯冲带岩浆作用和俯冲带成矿等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目前对于天然岩石和矿床样品中超临界流体的识别仍处于经验推测阶段,缺乏定量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指标。本文主要基于目前已有研究结果,介绍自然体系中超临界流体的地质特征,包括俯冲带超高压变质岩、高压-超高压脉体以及地幔楔岩石中的超临界流体记录,主要是一些多相包裹体及元素迁移变化的记录,最后讨论超临界流体的相分离与岛弧岩浆作用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岩石 识别 超临界流体 俯冲带地质过程
原文传递
大陆俯冲带超高压变质岩部分熔融与壳幔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赵子福 陈仁旭 +2 位作者 陈伊翔 戴立群 郑永飞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6-59,共24页
自20世纪80年代在大陆地壳岩石中发现柯石英和金刚石等超高压变质矿物以来,大陆深俯冲和超高压变质作用就成为了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之一。经过三十余年的研究,已经在大陆地壳的俯冲深度、深俯冲岩石变质P-T-t轨迹、俯冲... 自20世纪80年代在大陆地壳岩石中发现柯石英和金刚石等超高压变质矿物以来,大陆深俯冲和超高压变质作用就成为了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之一。经过三十余年的研究,已经在大陆地壳的俯冲深度、深俯冲岩石变质P-T-t轨迹、俯冲地壳岩石的折返机制、深俯冲岩石的原岩性质、大陆碰撞过程中的熔/流体活动与元素活动性、俯冲隧道内部不同类型壳幔相互作用、碰撞后岩浆岩的成因、大陆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本文重点对大陆俯冲带超高压岩石部分熔融和不同类型壳幔相互作用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对存在的相关科学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深俯冲大陆地壳的部分熔融主要出现在两个阶段:折返的初期阶段和碰撞后阶段,前者产生了碱性熔体,后者产生了钙碱性熔体。大陆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有两种类型,涉及地幔楔与两种俯冲带流体的交代反应:一是来自深俯冲陆壳的变质脱水/熔融,二是来自先前俯冲古洋壳的变质脱水/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俯冲带 部分熔融 壳幔相互作用 造山带橄榄岩 造山带岩浆岩
原文传递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演化特征与模拟预测——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文慧 刘庆 +1 位作者 朱红梅 陈伊翔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86-291,共6页
土地利用冲突已成为制约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协调关系,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运用PSR评价模型、空间自相关理论对1999—2010年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运用ARIMA... 土地利用冲突已成为制约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协调关系,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运用PSR评价模型、空间自相关理论对1999—2010年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运用ARIMA模型和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对2011—2020年土地利用冲突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冲突的强度在不断增强;空间分布上由分散趋于集中,空间集聚程度提高;未来的土地利用冲突强度仍保持上升的动态变化,但增长速度变缓;最后提出协调人地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对策,为缓解土地利用冲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冲突 时空特征 模拟预测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规合一的县域国土空间开发规划编制框架构建 被引量:12
10
作者 金龙新 朱红梅 陈伊翔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5年第6期29-33,共5页
基于"多规合一"的思想开展县域国土空间开发规划编制框架的研究,对于创新县域国土空间管控机制,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实现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充分借鉴现阶段国内部分地区"多规合一&qu... 基于"多规合一"的思想开展县域国土空间开发规划编制框架的研究,对于创新县域国土空间管控机制,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实现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充分借鉴现阶段国内部分地区"多规合一"的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果,以湖南省长沙县为范例,全面剖析现阶段多规的内涵、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县域国土空间开发规划编制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构建编制技术框架,最后从技术、体制机制和法律三个层面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以期为"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提供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规合一 国土空间开发规划 编制框架 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市地铁2号线对沿线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扬 朱红梅 +2 位作者 程娟 陈伊翔 余意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6年第2期43-47,共5页
研究长沙市地铁对沿线住宅价格的影响有利于探索此种影响的空间效应,为消费者做出购房选择以及为确定房地产征税税率提供具体依据。首先采用时间可达性相等模型,计算了长沙市地铁2号线各站点的影响范围,在此基础上,采用特征价格模型初... 研究长沙市地铁对沿线住宅价格的影响有利于探索此种影响的空间效应,为消费者做出购房选择以及为确定房地产征税税率提供具体依据。首先采用时间可达性相等模型,计算了长沙市地铁2号线各站点的影响范围,在此基础上,采用特征价格模型初步分析了沿线1.5km内住宅的价格变化规律,最后对计算值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地铁站点距离CBD越远,影响半径呈现出递增趋势,最大影响范围达3.39km;同时,长沙市地铁2号线开通后对住宅价格呈现正向影响,住宅每靠近地铁站点1km,住宅单价上升15.1%,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住宅价格 影响范围 特征价格模型 长沙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硬化对土地利用/覆盖及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文慧 朱红梅 +1 位作者 陈伊翔 朱永霞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5年第6期50-53,共4页
为探明城市硬化对土地利用/覆盖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本文以长沙市为研究案例,借助1990年、2006年的TM数据和2000年、2001年、2005年、2008年的ETM+数据,利用ENVI、Arc GIS软件,分析了长沙市1990-2000-2006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以及200... 为探明城市硬化对土地利用/覆盖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本文以长沙市为研究案例,借助1990年、2006年的TM数据和2000年、2001年、2005年、2008年的ETM+数据,利用ENVI、Arc GIS软件,分析了长沙市1990-2000-2006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以及2001-2005-2008年城市温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城市硬化面积增加,造成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快速增长,草地和耕地大规模减少;城市高温区与城市建设区轮廓基本一致,建设用地扩张是城市热岛强度增强的主要贡献因素,而植被和水域有效降低当地温度,城市硬化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硬化 土地利用/覆盖 城市热岛 长沙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市低碳经济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研究——基于Tapio脱钩理论的实证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永霞 朱红梅 +1 位作者 谭雪兰 陈伊翔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6年第1期53-56,共4页
为探明低碳经济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关系,文章选取长沙市2002-2013年的社会经济数据,运用Tapio脱钩分析法,构建低碳经济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脱钩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市2002-2013年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由弱脱钩过渡到强脱钩... 为探明低碳经济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关系,文章选取长沙市2002-2013年的社会经济数据,运用Tapio脱钩分析法,构建低碳经济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脱钩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市2002-2013年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由弱脱钩过渡到强脱钩,且近几年一直处于强脱钩状态,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低碳经济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也带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及相应措施的采取,能够实现二者双赢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土地集约利用 Tapio脱钩 长沙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地质流体的形成与演化
14
作者 倪怀玮 肖益林 +9 位作者 熊小林 刘显东 高春晓 陈伊翔 李云国 李万财 郭璇 王洋洋 谭东波 张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51,共14页
本文全面阐述了超临界地质流体的形成、演化、性质和效应.在地球内部,特殊组分的加入或温度压力的升高使H2O和硅酸盐的混溶性增强,形成同时含有大量H2O和硅酸盐溶质的超临界地质流体.在以伟晶岩体系为代表的岩浆-热液体系中,超临界地质... 本文全面阐述了超临界地质流体的形成、演化、性质和效应.在地球内部,特殊组分的加入或温度压力的升高使H2O和硅酸盐的混溶性增强,形成同时含有大量H2O和硅酸盐溶质的超临界地质流体.在以伟晶岩体系为代表的岩浆-热液体系中,超临界地质流体的形成受控于熔体-流体临界曲线.在以俯冲板片为代表的变质岩体系中,超临界地质流体的形成受控于第二临界端点.实验结果表明,伟晶岩体系中硼和氟的存在使得地壳深度可能形成超临界地质流体,而俯冲板片则要迟至近100km深度才会释放超临界地质流体.富含H2O和解聚结构单元(单体、二聚体等)赋予了超临界地质流体独特的物理性质,包括低密度、低弹性模量、低黏度、高扩散系数和高电导率.超临界地质流体可以有效迁移包括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在内的多种元素.超临界地质流体的化学特征能被交代地幔和幔源熔体继承,这可以解释弧岩浆氧化性.超临界地质流体可通过旋节分解发生相分离形成熔体网络.俯冲带岩石和伟晶岩中发现的多相流体包裹体可能是超临界地质流体的残留物.超临界地质流体可以造成俯冲板片顶部附近的低速高导异常,并且可能与中源地震存在联系.超临界地质流体可能在伟晶岩及其矿床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地质流体 混溶 俯冲带 伟晶岩
原文传递
俯冲带流体反向交代作用
15
作者 陈伊翔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4-658,共5页
1俯冲带流体交代作用俯冲带是连接地球表生圈层和深部圈层的关键纽带(Zheng和Chen,2016).俯冲带中发生的流体活动与很多关键地质过程密切相关,如火山与地震活动、元素迁移富集成矿、物质迁移与壳幔物质循环,以及地球的表层环境变化.因此... 1俯冲带流体交代作用俯冲带是连接地球表生圈层和深部圈层的关键纽带(Zheng和Chen,2016).俯冲带中发生的流体活动与很多关键地质过程密切相关,如火山与地震活动、元素迁移富集成矿、物质迁移与壳幔物质循环,以及地球的表层环境变化.因此,对俯冲带流体来源、性质和地球化学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Zheng,2019).在板块俯冲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的升高,俯冲地壳岩石中的含水矿物会发生分解,释放出流体(包括富水溶液、含水熔体甚至超临界流体)交代上覆地幔楔形成地幔交代岩.这些交代岩部分熔融产生大洋弧玄武质岩浆或者大陆弧安山质岩浆,一旦喷发到地表就成为弧火山岩.在这个过程中,流体从板片地壳迁移到地幔楔中,可以称之为俯冲带流体正向交代作用(Zheng,2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代作用 地球化学效应 地壳岩石 地质过程 俯冲带 板块俯冲 地幔交代 弧火山岩
原文传递
Mercury isotopes in eclogites constrain the sources and fates of mercury during oceanic subduction and continental collision
16
作者 Di Chen Anbo Luo +4 位作者 Zhendong Tian Changzhou Deng Stephen E.Grasby Yi-Xiang Chen Runsheng Yin 《Science Bulletin》 2025年第5期657-660,共4页
Mercury(Hg)is a volatile,bioaccumulative,and toxic metal of broad concern.It can travel long distances in the atmosphere as gaseous Hg(0)and enter marin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via wet and dry deposition pathways,... Mercury(Hg)is a volatile,bioaccumulative,and toxic metal of broad concern.It can travel long distances in the atmosphere as gaseous Hg(0)and enter marin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via wet and dry deposition pathways,leaving a potent risk to wildlife and human health[1].The global cycle of Hg involves the surface Hg cycle in the atmosphere-land-ocean system and the deep Hg cycle in interior reservoirs(e.g.,crust and mantle).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of Hg in the atmosphere-land-ocean system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for decades[1].The deep Hg cycle and its linkage to the surface Hg cycle remains poorly constrained[2].Plate tectonics links surface and interior systems via oceanic subduction and continental collision.Understanding the geochemical fate of Hg during these two processes is crucial to elucidating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surface Hg and deep Hg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OCEANIC DATING
原文传递
大陆碰撞过程中地壳深熔的岩石学证据:以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伊翔 郑永飞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2198-2202,共5页
岩石学显微结构证据表明,苏鲁造山带西南部超高压变质岩石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深熔作用.在花岗片麻岩和石英岩中识别出结晶自深熔熔体的锆石,其U-Pb年龄集中在220±2 Ma.少量深熔锆石含有柯石英包裹体,U-Pb年龄主要集中在224±2 Ma... 岩石学显微结构证据表明,苏鲁造山带西南部超高压变质岩石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深熔作用.在花岗片麻岩和石英岩中识别出结晶自深熔熔体的锆石,其U-Pb年龄集中在220±2 Ma.少量深熔锆石含有柯石英包裹体,U-Pb年龄主要集中在224±2 Ma,部分与含较低压矿物包裹体的锆石域类似.因此,深熔作用开始于早期折返阶段,部分仍处于超高压变质域.折返过程中多硅白云母脱水熔融是这些岩石发生深熔的主要机制.黝帘石榴辉岩的石榴石和绿辉石中发现了由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重晶石组成的多相固体包裹体.它们具有高钠和变化的钾含量,可能是榴辉岩中黝帘石和多硅白云母脱水分解诱发部分熔融形成,同时深熔过程中有大量绿辉石的参与.超高压变质岩石在地幔深度的部分熔融,可能促进了深俯冲陆壳在俯冲隧道内部的快速折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深俯冲 超高压变质作用 地壳深熔 元素活动 深熔锆石
原文传递
大陆俯冲隧道板片-地幔楔界面反向流体交代作用:西阿尔卑斯造山带超高压变质白片岩的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伊翔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057-4063,共7页
前人对深俯冲板片释放熔/流体交代地幔楔形成弧岩浆源区的过程和机制已得到充分认识,然而对地幔楔岩石能否脱水交代深俯冲地壳并不清楚.在对欧洲西阿尔卑斯造山带Dora-Maira地体白片岩的地球化学研究中,首次发现地幔楔交代岩能够脱水反... 前人对深俯冲板片释放熔/流体交代地幔楔形成弧岩浆源区的过程和机制已得到充分认识,然而对地幔楔岩石能否脱水交代深俯冲地壳并不清楚.在对欧洲西阿尔卑斯造山带Dora-Maira地体白片岩的地球化学研究中,首次发现地幔楔交代岩能够脱水反向交代深俯冲地壳岩石,从而极大影响俯冲地壳的地球化学组成.结合白片岩和围岩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以及锆石学结果,查明了白片岩的原岩为S型花岗岩,澄清了关于Dora-Maira白片岩原岩属性的长期争议.在此基础上,发现白片岩中变质锆石相对残留岩浆锆石δ^18O值显著降低,指示原岩形成后受到低δ^18O变质流体的交代作用.白片岩具有高温岩石中最高的δ^26Mg值达0.75‰,显著高于围岩变花岗岩,指示交代流体具有重Mg同位素组成.基于地球主要岩石储库的Mg同位素组成,推测交代流体来自俯冲隧道中富滑石地幔楔蛇纹岩在弧下深度的脱水分解,而这些地幔楔蛇纹岩是新特提斯洋壳在弧前深度变质脱水产生的流体与地幔楔浅部橄榄岩反应形成.这些结果不仅提供了利用Mg-O同位素示踪俯冲隧道中流体来源的新思路,也提供了地幔楔蛇纹岩来源流体反向交代深俯冲地壳岩石的首个典型实例.这种反向交代不仅极大改变了深俯冲地壳的地球化学组成,而且对弧岩浆岩重Mg同位素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同位素 O同位素 俯冲隧道 反向流体交代 西阿尔卑斯造山带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发展板块构造理论:从洋壳俯冲带到碰撞造山带 被引量:88
19
作者 郑永飞 陈伊翔 +1 位作者 戴立群 赵子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1-735,共25页
地壳俯冲和大陆碰撞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而认识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是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根据俯冲地壳的性质,业已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板块俯冲带.根据碰撞块体的性质及其衍生岩石的成分,已经认识到大陆碰撞形成了两种类型... 地壳俯冲和大陆碰撞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而认识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是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根据俯冲地壳的性质,业已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板块俯冲带.根据碰撞块体的性质及其衍生岩石的成分,已经认识到大陆碰撞形成了两种类型的造山带.弧陆碰撞造山带既含有古老地壳物质,也含有新生地壳物质,它们在碰撞后阶段的再造就能够产生不同地球化学成分的岩浆岩.而对于两个相对古老大陆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造山带来说,碰撞后岩浆作用只是俯冲带古老地壳的再造.碰撞造山带在岩石圈拉张作用下发生活化再造,不仅再造作用在构造体制上具有继承性,而且再造产物岩浆岩在地球化学成分上也具有继承性.因此,研究碰撞后体制下的造山带再造,认识大陆碰撞造山带深部物理化学差异、俯冲地壳性质与碰撞后岩浆岩之间的成因联系,建立碰撞后阶段大陆构造演化的基本规律,是构建大陆动力学体系、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俯冲 大陆碰撞 碰撞后再造 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 大陆动力学
原文传递
大陆俯冲隧道过程:大陆碰撞过程中的板块界面相互作用 被引量:48
20
作者 郑永飞 赵子福 陈伊翔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233-2239,共7页
研究俯冲带过程是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板块界面相互作用是实现地球表层与内部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机制.将俯冲隧道模型拓展到大陆碰撞造山带,能够透视大陆俯冲带构造过程及其产物.由长英质到镁铁质岩石组成的大陆地壳于不同深... 研究俯冲带过程是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板块界面相互作用是实现地球表层与内部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机制.将俯冲隧道模型拓展到大陆碰撞造山带,能够透视大陆俯冲带构造过程及其产物.由长英质到镁铁质岩石组成的大陆地壳于不同深度从大陆岩石圈上部拆离并迁移进入大陆俯冲隧道,由橄榄岩组成的大陆岩石圈地幔楔底部也受到俯冲板片刮削进入俯冲隧道.大小不同的地壳和地幔碎块在俯冲隧道中受到角力流作用向上或向下运动,导致它们经历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变形乃至局部深熔.在俯冲隧道中壳源岩石与幔源岩石之间发生机械混合,结果形成了超高压变质混杂岩.它们在折返到地壳层位时与低级变质岩拼合到一起,形成构造混杂岩,结果在同一造山带出露有不同变质程度的岩石.俯冲陆壳基底花岗岩和上覆沉积物衍生的熔/流体与上覆大陆岩石圈地幔楔橄榄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实现了大陆俯冲隧道中的壳幔相互作用.超高压变质岩原岩性质支配了碰撞造山带的类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大小和折返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碰撞 俯冲隧道 超高压变质 差异折返 构造混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