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耳穴迷走神经电针刺激配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儿童上肢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倪钰飞 葛向阳 +4 位作者 顾秋燕 吴勤峰 徐仁杰 魏天祺 陆祖韬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32-1637,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针刺激(taVNS)配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CP)儿童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50例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5),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联合taVNS治疗,对照组... 目的:探讨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针刺激(taVNS)配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CP)儿童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50例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5),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联合taVNS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联合taVNS假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量表(UEFT)、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以及儿童版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进行疗效评价。此外,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并记录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结果:共脱落5例,其中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治疗后,两组儿童M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65);两组儿童的UEFT评分、PDMS-FM评分和Wee 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功能训练基础上辅以taVNS可以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CP儿童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并提高其功能独立性,并无明显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刺激 脑性瘫痪 痉挛型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收缩训练联合强制诱导运动疗法对痉挛型偏瘫儿童上肢功能及表面肌电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陆祖韬 倪钰飞 +2 位作者 顾秋燕 徐仁杰 葛向阳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7期801-805,共5页
目的 观察分析离心收缩训练联合强制诱导运动疗法(CIMT)对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特征的影响,为临床儿童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就诊于南通市妇幼保健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痉挛型偏瘫脑... 目的 观察分析离心收缩训练联合强制诱导运动疗法(CIMT)对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特征的影响,为临床儿童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就诊于南通市妇幼保健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及CIMT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离心收缩训练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两组儿童的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量表(UEFT)、改良Barthel指数(MBI)得分以及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的患侧肱二头肌的均方根值(RMS)。结果 治疗前,两组儿童的MAS评分、UEFT评分、MBI评分及肱二头肌表面肌电RM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和对照组UEFT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联合组较对照组的两项评分提高更明显(t=2.641、7.258,P<0.05);而联合组和对照组MAS评分、肱二头肌表面肌电RMS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706、t=3.623,P<0.05)。结论 离心收缩训练联合强制诱导运动疗法可以更显著改善痉挛型偏瘫儿童屈肘肌群痉挛状态,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收缩 强制诱导运动疗法 痉挛型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 表面肌电图
原文传递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性脑瘫儿童步行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陆祖韬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2期293-295,共3页
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性脑瘫儿童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择取2020年10月~2021年0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康复训练的50例痉挛性脑瘫儿童为对象,根据入院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即参照组(n=25例)与研究组(n=25例)。其中,参照组患儿给予... 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性脑瘫儿童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择取2020年10月~2021年0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康复训练的50例痉挛性脑瘫儿童为对象,根据入院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即参照组(n=25例)与研究组(n=25例)。其中,参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而观察组基于以上基础上实施任务导向性训练,观察与比较两组患儿训练效果及训练前后10m步行时间、1m步行距离、步行跨步长及步宽情况。结果:研究分析发现:①观察组患儿训练总有效率100.00%(25/25)高于参照组76.00%(19/25),且组间数据差异明显(X2=4.735,P=0.030);②两组患儿治疗前10m步行时间、1m步行距离、步行跨步长及步宽各指标数值差异不明显(P>0.05),但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儿各指标变化均优于参照组,且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有效改善痉挛性脑瘫儿童步行功能,有助于儿童尽早适应学校与社会环境,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务导向性训练 痉挛性脑瘫 康复训练 步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训练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临床效果观察
4
作者 陆祖韬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0年第11期32-33,共2页
将早期康复刺激运用到改善早产儿生长发育方面,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将选取的我院200例早产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早产儿施行头部、额头、脸颊、上下嘴唇、唇中央、上下牙龈、脸颊口腔内... 将早期康复刺激运用到改善早产儿生长发育方面,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将选取的我院200例早产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早产儿施行头部、额头、脸颊、上下嘴唇、唇中央、上下牙龈、脸颊口腔内侧、舌及引发吸吮动作、安抚奶嘴、下颌、胸部、腹部、四肢、手足、背部这10项内容的早期康复刺激,为期20天。对于对照组早产儿,在不接触早产儿的情况下对其施行与干预组同样的模仿动作,主要对比两组早产儿干预前、6个月、12个月的身高、体重、头围及根据Peabody量表得出的相应评分,另外对比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长。结果:在干预前、6个月及12个月时,两组早产儿的身高和头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但是他们的体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早产儿的GMQ,FMQ,TMQ均具有显著差别(P<0.05)。在早期康复训练后,两组开始经口喂养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的区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的住院时间也存在统计学的差异(P<0.05)。结论:对早产儿施行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更加快速地增加他们的体重,更快地完善各个系统的发育及完成完全独立喂养时间,缩短了住院天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训练 早产儿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