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数字时代的身体意义——科幻电影中的三种虚拟人身体范式探析 |
陆正兰
赵勇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9
|
|
2
|
艺术符号学:必要性与可能性 |
陆正兰
赵毅衡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1
|
|
3
|
艺术不是什么:从符号学定义艺术 |
陆正兰
赵毅衡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9 |
14
|
|
4
|
从“理性的人”到“游戏的人”:游戏的意义理论研究 |
陆正兰
李俊欣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0
|
|
5
|
音乐表意的符号学分析 |
陆正兰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5
|
|
6
|
回应霍尔:建立第四种解码方式 |
陆正兰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2
|
|
7
|
论音乐-空间文本 |
陆正兰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7
|
|
8
|
用符号学推进诗歌研究:从钱钟书理论出发 |
陆正兰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7
|
|
9
|
从传达方式看现代歌词与诗的差异 |
陆正兰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7
|
|
10
|
歌曲风格与标出性的关系——兼与赵毅衡商榷 |
陆正兰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11
|
“歌诗”:一种文学体裁的复兴 |
陆正兰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7
|
|
12
|
歌曲文本的性别符号传播 |
陆正兰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13
|
流行歌曲伴随文本的符号学意义 |
陆正兰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7
|
|
14
|
“中国风”歌词的性别诉求:一个符号学分析 |
陆正兰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15
|
论流行歌曲的符号文本性 |
陆正兰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16
|
“跨媒介音乐”的符号修辞 |
陆正兰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17
|
回应霍尔:建立第四种解码方式 |
陆正兰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18
|
论诗歌精神重建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
陆正兰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19
|
论白先勇小说中音乐—空间的社会象征意义 |
陆正兰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20
|
从文化符号学看近年大陆摇滚歌词的阴柔化趋向 |
陆正兰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