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G3对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模型CD8^(+)T细胞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
1
作者 阿比旦·艾尼瓦尔 孜比姑·肉素 +4 位作者 阿迪莱·多力坤 邓冰清 李静 王慧 张传山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660-667,674,共9页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 3,LAG3)对多房棘球蚴慢性感染小鼠CD8^(+)T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取C57BL/6野生型(Wild-type,WT)和LAG3缺陷型(Knock-out,KO)小鼠各10只,每只小鼠经肝门静脉接种3000个多...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 3,LAG3)对多房棘球蚴慢性感染小鼠CD8^(+)T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取C57BL/6野生型(Wild-type,WT)和LAG3缺陷型(Knock-out,KO)小鼠各10只,每只小鼠经肝门静脉接种30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建立多房棘球蚴感染模型。感染12周后,分别取两组小鼠肝脏和脾脏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肝脏病灶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和病理表现,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肝脏病灶周围“炎症微环境”与脾脏中CD8^(+)T的比例。收集两组小鼠肝脏与脾脏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筛选不同CD8^(+)T细胞亚群,检测CD8^(+)T细胞、效应记忆CD8^(+)T细胞(Effector memory CD8^(+)T cell,CD8^(+)Tem)、中心记忆CD8^(+)T细胞(Central memory CD8^(+)T cell,CD8^(+)Tcm)、初始CD8^(+)T细胞(Naive CD8^(+)T cell,CD8^(+)Tn)比例与绝对数,以及分泌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比例。通过多房棘球蚴虫体蛋白体外刺激两组小鼠肝脏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IL-10和IL-17A的比例。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比较,LAG3缺陷型小鼠肝脏形成的炎性病灶数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比较,LAG3缺陷型小鼠肝脏病灶周围CD8^(+)T细胞募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G3缺陷型小鼠脾脏CD8^(+)T细胞募集有降低的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比较,LAG3缺陷型小鼠肝脏效应记忆型CD8^(+)T细胞比例有升高的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CD8^(+)T细胞比例降低,脾脏CD8^(+)Tem表型比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AG3缺陷型小鼠肝脏和脾脏CD8^(+)T细胞分泌TNF-α和IL-10能力均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房棘球蚴的虫体蛋白体外刺激肝脏淋巴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比较,LAG3缺陷型小鼠CD8^(+)T细胞分泌IFN-γ、IL-10比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G3缺陷型小鼠CD8^(+)T细胞分泌IL-17A的能力有升高趋势(P>0.05)。结论在小鼠多房棘球蚴慢性感染中,LAG3可抑制肝脏和脾脏CD8^(+)T细胞免疫应答能力,调节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 多房棘球蚴病 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 CD8^(+)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G3分子对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B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郑旭然 邓冰清 +9 位作者 康雪娇 李寅时 阿比旦·艾尼瓦尔 余倩 孜比姑·肉素 阿迪莱·多力坤 王茂林 王慧 张传山 李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9-536,共8页
目的 探究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3,LAG3)分子对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B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野生型(C57-wild-type, WT)和LAG3基因敲除(LAG3-knockout, LAG3-KO)小鼠经肝门静脉注射泡球蚴原头节,... 目的 探究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3,LAG3)分子对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B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野生型(C57-wild-type, WT)和LAG3基因敲除(LAG3-knockout, LAG3-KO)小鼠经肝门静脉注射泡球蚴原头节,感染1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鼠肝脏CD19和α-SMA表达及定位,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脏B细胞及其各亚群和表面CD80、CD86、MHC-Ⅱ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泡球蚴感染12周小鼠肝脏LAG3-KO组CD19阳性区及面积占比略高于WT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α-SMA在LAG3-KO组阳性区及面积占比显著高于WT组(t=-3.224、-3.227,P均<0.05)。LAG3-KO组肝脏B细胞表达CD80和MHC-Ⅱ分子的比例显著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79、-3.321,P均<0.05)。LAG3-KO组B2细胞占比显著高于W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5,P<0.05)。LAG3-KO组B1b细胞表达CD80比例亦显著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15,P<0.001),而B2细胞表达CD80比例显著低于WT组,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t=2.806,P<0.05)。LAG3-KO组B2细胞表达MHC-Ⅱ分子显著上调,且具统计学差异(t=-4.227,P<0.01)。结论 泡球蚴感染中期12周,LAG3分子影响小鼠肝脏B细胞亚群及功能,并以B2型淋巴细胞尤为显著,LAG3对B细胞的活化以及MHC-Ⅱ类分子表达产生抑制作用,提示其可能参与泡球蚴感染下的B细胞耗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球蚴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 B细胞 B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信息应对社会巨大挑战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2020年ASIS&T年会论文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阿比旦·艾尼瓦尔 郭倩 +1 位作者 傅诗婷 姜婷婷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4-153,共10页
[目的/意义]通过综述2020年ASIS&T年会论文,梳理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为相关领域学者把握学科发展趋势提供启示与参考。[研究设计/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对本届年会论文进行梳理分类和总结提炼。[结论/发现]... [目的/意义]通过综述2020年ASIS&T年会论文,梳理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为相关领域学者把握学科发展趋势提供启示与参考。[研究设计/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对本届年会论文进行梳理分类和总结提炼。[结论/发现]本届年会论文在传统信息行为、健康信息行为、技术优化、技术应用、数据科学、数据管理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在学科研究主题、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三方面呈现了可持续发展观下的坚守与革新。[创新/价值]揭示了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领域迎来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学会 ASIS&T 2020年年会 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 信息行为 信息技术 数据科学虚拟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虚假疫情信息纠正效果评估的元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帅 阿比旦·艾尼瓦尔 刘运梅 《现代情报》 CSSCI 2021年第8期16-26,共11页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纠正对遏制虚假疫情信息的传播至关重要,但是已有研究对社交媒体纠正虚假疫情信息的有效性存在较大分歧。本研究尝试评估社交媒体虚假疫情信息的纠正效果,以期为社交媒体平台纠正虚假疫情信息提供有益借鉴,为公共卫...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纠正对遏制虚假疫情信息的传播至关重要,但是已有研究对社交媒体纠正虚假疫情信息的有效性存在较大分歧。本研究尝试评估社交媒体虚假疫情信息的纠正效果,以期为社交媒体平台纠正虚假疫情信息提供有益借鉴,为公共卫生机构制定社交媒体虚假疫情信息应对策略提供有益参考。[方法/过程]系统收集了13篇文献的16项有关社交媒体虚假疫情信息纠正效果的因果证据(N=4515),采用元分析技术对社交媒体虚假疫情信息的纠正效果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估,并深入考察了影响社交媒体纠正效果的调节因素。[结果/结论]元分析结果显示,社交媒体虚假疫情信息的纠正效果是正向且显著的(d=0.32,95%CI[0.19,0.44],p<0.001),调节效应分析表明,样本的卷入度、虚假来源、纠正来源、纠正格式和纠正措施均显著影响社交媒体的纠正效果,而社交平台和纠正表达对社交媒体纠正效果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虚假疫情信息 纠正效果 公共卫生事件 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G3缺陷对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孜比姑·肉素 阿比旦·艾尼瓦尔 +9 位作者 阿迪莱·多力坤 李寅时 康雪娇 余倩 邓冰清 郑旭然 王茂林 李静 王慧 张传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6,共8页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 3,LAG3)缺陷(LAG3^(⁃/⁃))对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取体质量为(20±2)g的C57BL/6小鼠,分为LAG3^(⁃/⁃)组和野生型(wil...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 3,LAG3)缺陷(LAG3^(⁃/⁃))对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取体质量为(20±2)g的C57BL/6小鼠,分为LAG3^(⁃/⁃)组和野生型(wild type,WT)组,分别经肝门静脉接种30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后12周,取小鼠肝脏制备肝脏组织切片,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脏病灶和纤维化程度。分离小鼠肝脏和脾脏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脏和脾脏NK细胞比例,NK细胞表面CD25、CD44和CD69分子表达水平,以及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10、IL-17A等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结果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与WT组相比,LAG3^(⁃/⁃)组小鼠肝脏病灶周围炎性细胞带增宽、纤维化结缔组织增生,且呈现较多胶原纤维沉积。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LAG3^(⁃/⁃)组小鼠肝脏(6.29%±1.06%vs.11.91%±1.85%,P<0.0001)和脾脏NK细胞比例(4.44%±1.22%vs.5.85%±1.10%,P>0.05)均低于WT组;LAG3^(⁃/⁃)组小鼠肝脏NK细胞表面CD44分子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高于WT组(t=-3.234,P<0.01),而LAG3^(⁃/⁃)组和WT组小鼠肝脏和脾脏NK细胞表面CD25和CD69分子平均荧光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AG3^(⁃/⁃)组和WT组小鼠肝脏NK细胞分泌IFN-γ、TNF-α、IL-4、IL-10、IL-17A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23、-0.659、-0.263、-0.455、0.091,P均>0.05);LAG3^(⁃/⁃)组小鼠脾脏NK细胞分泌IFN-γ的比例显著高于WT组(58.40%±1.64%vs.50.40%±4.13%;t=-4.042,P<0.01),但分泌TNF-α、IL-4、IL-10、IL-17A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902、-1.333、-1.356、0.529,P均>0.05)。结论在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过程中,LAG3^(⁃/⁃)促进脾脏NK细胞高分泌IFN-γ,可能参与逆转NK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导致肝脏纤维化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 自然杀伤细胞 肝纤维化 小鼠
原文传递
小鼠肺组织单个核细胞三种分离方法的比较研究
6
作者 余倩 李寅时 +5 位作者 郑旭然 阿比旦·艾尼瓦尔 刘览 李静 张传山 王慧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74-282,共9页
该文综合比较了三种不同方法分离小鼠肺组织单个核细胞的效果,并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分离小鼠肺脏全免疫细胞亚群的方法。将15只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三组(n=5只/组),分别为研磨+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离心分离组(M1组)、胶原酶... 该文综合比较了三种不同方法分离小鼠肺组织单个核细胞的效果,并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分离小鼠肺脏全免疫细胞亚群的方法。将15只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三组(n=5只/组),分别为研磨+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离心分离组(M1组)、胶原酶Ⅳ消化+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离心分离组(M2组)和胶原酶Ⅳ消化分离组(M3组)。采用颈椎脱臼处死法处死小鼠,摘取肺脏,再分别采用上述三种方法制备小鼠肺脏单个核细胞悬液,于显微镜下拍照并计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单个核细胞悬液中不同免疫细胞亚群的比例和数量,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M3组制备的肺单个核细胞数量显著高于M1和M2组(F=44.49,P<0.001);M2组制备的肺单个核细胞中NK(F=16.68,P<0.001)、CD4^(+)T(F=12.28,P<0.01)和B细胞(F=4.49,P<0.05)比例均显著高于M1和M3组;M3组制备的肺CD3^(+)T、MDSC、中性粒细胞和间质巨噬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M1和M2组;M3组制备的肺NK、CD3^(+)T、CD4^(+)T、CD8^(+)T、B细胞以及髓系细胞(MDSC、中性粒细胞、DC、肺泡巨噬细胞和间质巨噬细胞)的数量均显著高于M1和M2组。应用胶原酶Ⅳ消化直接分离法制备的小鼠肺组织单个核细胞得率最高,可有效分离到小鼠肺脏NK、T、B等淋巴细胞以及髓系来源免疫细胞亚群,且操作过程简便。该研究为肺部相关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肺脏 单个核细胞 分离 免疫细胞亚群
原文传递
乌鲁木齐市男同性恋浴池与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的MSM感染HPV情况比较 被引量:13
7
作者 田恬 蔡爱杰 +3 位作者 黄冰雪 阿比旦·艾尼瓦尔 王辉 戴江红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男同性恋浴池和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招募的MSM的HPV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3-5月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在男同性恋浴池和VCT门诊招募200名MSM,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其人口学和性行为特征资料,采集...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男同性恋浴池和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招募的MSM的HPV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3-5月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在男同性恋浴池和VCT门诊招募200名MSM,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其人口学和性行为特征资料,采集其肛周脱落细胞进行37型HPV DNA分型检测。结果 200名MSM肛周HPV感染率为54.0%(108/200),其中男同性恋浴池和VCT门诊来源者HPV感染率分别为66.7%(74/111)与38.2%(34/89),高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39.6%(44/111)与14.6%(13/89),男同性恋浴池的这两项指标均明显高于VCT门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12,P〈0.05;χ^2=15.19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来自男同性恋浴池、被插入式性行为方式为主是肛周HP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OR=3.732,95% CI:1.950-7.141;OR=2.555,95% CI:1.329-4.912)。结论 与VCT门诊比较,男同性恋浴池的MSM HPV感染率更高,MSM干预工作应给予特别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男性行为者 人乳头瘤病毒 男同性恋浴池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室
原文传递
乌鲁木齐市2010-2014年男男性行为兼异性性行为者HIV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蔡爱杰 田恬 +6 位作者 张昭 赵小龙 叶·叶克吉尔格力 李媛媛 黄冰雪 阿比旦·艾尼瓦尔 戴江红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09-1513,共5页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乌市)男男性行为兼异性性行为者(MSMW)人口学、行为特征及HIV感染因素。方法 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通过哨点监测系统获取乌市某区2010-2014年MSM一般人口学、性行为及血清学等资料,按其是否近...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乌市)男男性行为兼异性性行为者(MSMW)人口学、行为特征及HIV感染因素。方法 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通过哨点监测系统获取乌市某区2010-2014年MSM一般人口学、性行为及血清学等资料,按其是否近6个月内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分MSMW、仅为男男性行为者(MSMO)两个亚组人群对比分析。结果 共监测MSM 2 073人,其中MSMW 216人(10.4%),MSMO 1 857人(89.6%)。MSMW年龄集中在〉30岁为115人(53.2%),与MSMO相比,MSMW倾向于与同性发生商业性行为(OR=2.09,95%CI:1.35-3.21);且最近一次同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较低(OR=0.58,95%CI:0.40-0.85)。MSMW和MSMO人群HIV感染率分别为7.4%和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SMW感染HIV的影响因素为最近一次同性肛交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OR=0.24,95%CI:0.09-0.71)、最近一周同性肛交性行为次数(OR=6.63,95%CI:1.47-29.90);MSMO人群感染HIV的影响因素为非汉族(OR=6.40,95%CI:1.62-25.36)、本地居住时间短(OR=7.47,95%CI:1.98-28.20)、同性商业性行为从未/有时使用安全套(OR=6.14,95%CI:1.93-19.52)。结论 乌市MSMW亚人群HIV感染状况与其影响因素较MSMO差异较大,应制定针对不同亚群体的预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男性行为者 艾滋病病毒 性行为
原文传递
基于潜类别模型的男男性行为人群HPV感染风险分类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占林 龚政 +8 位作者 叶勒丹·马汉 妥小青 张燕 黄冰雪 田恬 阿比旦·艾尼瓦尔 陈珍 古丽斯亚·海力力 戴江红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18期3091-3095,共5页
目的探讨潜类别模型对确定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高危人群的意义。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在乌鲁木齐市采用滚雪球法招募MSM,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包括人口学特征、性行为特征及性传播感染史和包皮环切术的信息,采集... 目的探讨潜类别模型对确定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高危人群的意义。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在乌鲁木齐市采用滚雪球法招募MSM,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包括人口学特征、性行为特征及性传播感染史和包皮环切术的信息,采集肛管内脱落细胞并使用37型HPV检测试剂盒进行分型鉴定,用潜类别模型对其进行HPV感染风险分类,根据潜类别模型Akaike信息准则(AIC)选定潜类别数3为最优模型;基于3组潜类别人群的性行为特征、性传播感染史和包皮环切术,将其命名为:HPV感染高风险组、中风险组和低风险组。结果共招募704例MSM,HPV感染高风险组(49.3%)、中风险组(26.1%)和低风险组(24.6%),其HPV感染结局在3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16,P=0.012)。HPV感染高风险组中自我认知性取向为同性恋的条件概率为0.803,近6个月同性性伴数2个和3个及以上的条件概率分别为0.307和0.462,有性传播感染史者和未行包皮环切术的条件概率为0.100和0.663,都高于其他两组。结论潜类别模型确定MSMHPV感染高危人群具有可行性,该人群在MSM中占一定比例且HPV感染风险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性恋 男性 人乳头瘤病毒 潜类别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70抑制剂联合阿苯达唑干预对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病灶活性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10
作者 阿迪莱·多力坤 李寅时 +9 位作者 邓冰清 阿比旦·艾尼瓦尔 孙胜 肖雯颖 葛聪蕙 唐娜 李静 高春花 王慧 张传山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277-285,共9页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抑制剂(Apoptozole,Az)联合阿苯达唑(Albendazole,ABZ)干预对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模型病灶活性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无菌分离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以每只小鼠腹腔注射10000枚的剂量接种雌性Balb/c小鼠27只。在...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抑制剂(Apoptozole,Az)联合阿苯达唑(Albendazole,ABZ)干预对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模型病灶活性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无菌分离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以每只小鼠腹腔注射10000枚的剂量接种雌性Balb/c小鼠27只。在感染4周后,将27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腹腔注射1.4%DMSO)、Az组(腹腔注射4mg/kg Apoptozole)和Az+ABZ组(腹腔注射4 mg/kg Apoptozole+4 mg/kg ABZ),每组9只,每两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6周。收集各组小鼠病灶组织样本进行石蜡包埋和HE染色,观察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病灶组织中Em 18和Em 14-3-3蛋白的表达水平,评价病灶活性。分离小鼠肝脏、脾脏和腹腔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分析各组小鼠肝脏、脾脏和腹腔中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z组和Az+ABZ组小鼠病灶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比较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z组和Az+ABZ组小鼠病灶组织中Em 14-3-3和Em 18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z组和Az+ABZ组小鼠肝脏NK细胞和B细胞表达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Az+ABZ组小鼠肝脏T细胞表达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Az组小鼠肝脏B细胞表达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Az组和Az+ABZ组小鼠脾脏NK细胞表达比列有升高的趋势,T细胞表达比例有下降的趋势(P>0.05)。与对照组比较,Az组小鼠脾脏B细胞表达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Az组和Az+ABZ组小鼠腹腔NK细胞和B细胞表达比例有升高的趋势,T细胞和CD8^(+)T细胞表达比例有下降的趋势(P>0.05)。与Az组比较,肝脏,脾脏,腹腔淋巴细胞中的NK细胞都有上调的趋势。结论热休克蛋白70抑制剂Apoptozole联合阿苯达唑干预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模型,能够抑制病灶活性,促进NK细胞向肝脏中的募集,介导对多房棘球蚴病灶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 热休克蛋白70 淋巴细胞 病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房棘球蚴感染对小鼠脾脏自然杀伤细胞Tim 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施阳 阿比旦·艾尼瓦尔 +7 位作者 李德伟 孜比姑·肉素 王茂林 郑旭然 康雪娇 王慧 李静 张传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6-373,共8页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蚴感染对小鼠脾脏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Tim3及其与免疫检查点分子2B4和LAG3共表达的影响。方法取体质量为(20±2)g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高剂量感染组(15只)、低剂量感染组(13只)和对照组(11只),高、...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蚴感染对小鼠脾脏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Tim3及其与免疫检查点分子2B4和LAG3共表达的影响。方法取体质量为(20±2)g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高剂量感染组(15只)、低剂量感染组(13只)和对照组(11只),高、低剂量感染组分别经肝门静脉接种2000、5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对照组经肝门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感染后12、24周收集小鼠脾脏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及其与2B4和LAG3共表达水平。结果多房棘球蚴感染后12周,各组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比例及其与2B4共表达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59、12.465,P均<0.01);低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比例[(23.84±2.28)%]高于高剂量感染组[(15.72±3.67)%]和对照组[(16.14±3.83)%](P均<0.01);低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细胞Tim3和2B4共表达比例[(22.20±2.13)%]高于高剂量感染组[(14.17±3.81)%]和对照组[(15.20±3.77)%](P均<0.01)。多房棘球蚴感染后24周,各组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比例及其与2B4共表达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43、4.659,P均<0.05);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比例[(20.55±7.04)%]、Tim3和2B4共表达比例[(20.98±7.12)%]均低于对照组[(31.38±3.19)%、(31.25±3.06)%](P均<0.05),低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比例[(26.80±6.47)%]、Tim3和2B4共表达比例[(26.48±6.48)%]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感染后12、24周,各组小鼠脾脏NK细胞Tim3和LAG3共表达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283、0.375,P均>0.05)。低剂量感染组中,多房棘球蚴感染后12、24周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比例、Tim3和2B4共表达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37、-1.658,P>0.05);感染后24周,小鼠脾脏NK细胞Tim3和LAG3共表达比例较感染后12周上调(t=-5.261,P<0.01)。高剂量感染组中,多房棘球蚴感染后12、24周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6,P>0.05);但感染后24周,小鼠脾脏NK细胞Tim3和2B4共表达比例、Tim3和LAG3共表达比例均较感染后12周小鼠上调(t=-2.425、-4.745,P均<0.05)。结论NK细胞表面Tim3表达及其与LAG和2B4共表达均受多房棘球蚴不同感染剂量及不同病程阶段影响,并在多房棘球蚴病病程中呈现出不同表型。NK细胞在多房棘球蚴感染后随病程进展形成免疫抑制表型趋势,利于多房棘球蚴免疫逃逸及慢性寄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 脾脏细胞 Tim3 自然杀伤细胞 免疫检查点
原文传递
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腹腔ST2^(+)T细胞亚群功能及其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侯昕伶 李德伟 +8 位作者 施阳 王茂林 孜比姑·肉素 阿比旦·艾尼瓦尔 郑旭然 康雪娇 王慧 李静 张传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08-716,共9页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蚴感染对小鼠腹腔ST2^(+)T细胞亚群功能及其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11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5只)、对照组(6只)。感染组每鼠经肝门静脉接种40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感染24周...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蚴感染对小鼠腹腔ST2^(+)T细胞亚群功能及其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11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5只)、对照组(6只)。感染组每鼠经肝门静脉接种40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感染24周后小鼠腹腔内注入RPMI 1640,取腹腔内液体,离心后收集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筛选小鼠腹腔不同T细胞亚群,检测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的表达变化,比较不同ST2^(+)T细胞亚群功能和表达免疫检查点分子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G1(KLRG1)、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AG3)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细胞比例与绝对数,及分泌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IL-17A的细胞比例与绝对数。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感染后24周,感染组小鼠腹腔内可见囊泡状或实体病灶,ST2^(+)CD4+T细胞绝对数为(5.06±3.06)×10^(4),记忆ST2^(+)CD4+T细胞绝对数为(4.66±3.18)×10^(4),均高于对照组的(3.31±2.77)×10^(3)和(3.27±2.77)×10^(3)(t=3.442、3.035,均P<0.05);且感染组小鼠腹腔记忆ST2^(+)CD4+T细胞比例为(22.78±6.05)%,绝对数为(4.66±3.18)×10^(4),均高于非记忆ST2^(+)CD4+T细胞比例[(6.68±1.25)%]和绝对数[(3.88±5.20)×10^(3)](t=5.830、2.962,P<0.01、0.05);感染组小鼠腹腔记忆ST2^(+)CD8+T细胞比例为(7.03±1.09)%,高于非记忆ST2^(+)CD8+T细胞的(4.10±1.57)%(t=3.417,P<0.01)。感染小鼠中表达KLRG1、LAG3和PD-1的记忆ST2^(+)CD4+T细胞绝对数分别为(2.77±1.41)×10^(3)、(5.52±3.95)×10^(3)、(6.59±3.75)×10^(3),均高于对照组的(3.66±6.42)×10^(2)、(1.67±0.72)×10^(2)、(1.69±1.49)×10^(3)(t=3.760、3.356、2.956,P<0.01、0.05、0.05)。感染组小鼠分泌IFN-γ的记忆ST2^(+)CD4+T、ST2^(+)CD8+T细胞比例为(5.48±1.33)%和(16.24±4.08)%,均低于对照组的(14.82±3.04)%和(44.70±5.31)%(t=-6.325、-9.786,均P<0.01);感染组小鼠分泌IL-4的记忆ST2^(+)CD8+T细胞比例为(13.10±3.60)%,高于对照组的(4.59±0.36)%(t=5.264,P<0.01)。结论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腹腔T细胞和记忆T细胞表面ST2表达上调,且表达记忆ST2^(+)T细胞KLRG1、LAG3和PD-1分子的比例上调伴随IFN-γ分泌能力减弱,提示记忆ST2^(+)T细胞存在免疫功能耗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 小鼠腹腔细胞 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 T细胞 免疫检查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