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伊格尔顿“文学事件”的三重涵义--兼谈作为书名的event |
阴志科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0
|
|
2
|
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新世纪伊格尔顿的文学伦理学立场 |
阴志科
|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8
|
|
3
|
身体伦理学还是身体美学?——对伊格尔顿近期身体观的细节考察 |
阴志科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4
|
|
4
|
从本质到共相——伊格尔顿在《文学事件》中的视角演变 |
阴志科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4 |
5
|
|
5
|
“物”在本雅明悲悼剧中的含义与意义 |
阴志科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6
|
摹仿、身体、伦理——重审晚近伊格尔顿的身体观 |
阴志科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7
|
极限与设限:叙事伦理在《红高粱》小说与影视中的差异 |
阴志科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8
|
从亚里士多德到J·L·奥斯汀:伊格尔顿对现实主义的反思路径 |
阴志科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9
|
重返古希腊——对《蝇王》中现代性问题的反思 |
阴志科
罗仕淋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10
|
寻找阿基米德支点——反思《理论之后》争鸣中的科学与意识形态问题 |
阴志科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3 |
1
|
|
11
|
时间/事件:对本雅明的一种总体化释读 |
阴志科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1 |
1
|
|
12
|
当前文学与文化审美价值的关系图式——以莫言、李安为例 |
阴志科
|
《兰州学刊》
CSSCI
|
2013 |
1
|
|
13
|
修辞叙事视野中的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阴志科
|
《江汉学术》
|
2013 |
1
|
|
14
|
矛盾还是异化——对《非诚勿扰2》的经典与修辞叙事学分析 |
阴志科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1
|
|
15
|
伊格尔顿身体美学的古典源头与现代意义 |
阴志科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7 |
1
|
|
16
|
电影《2012》:技术欲望和工具理性对人类未来的判决 |
阴志科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
1
|
|
17
|
文化研究:一种批判的乌托邦 |
阴志科
阚文文
|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18
|
谁是“颠倒了的本质主义者”?——新世纪特里·伊格尔顿本质主义立场发微 |
阴志科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
2015 |
0 |
|
19
|
价值论视野中的文学审美价值和交换价值 |
阴志科
|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
2013 |
0 |
|
20
|
理论之后的悖论解决——与姚文放先生商榷 |
阴志科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