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未来的血管外科教学模式探索
1
作者 王双静 马鑫强 +3 位作者 陈刚 阚远晴 符伟国 王利新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6期518-522,共5页
血管外科正迅速发展,但人才短缺问题依然突出。为适应这一领域的技术创新与突破,血管外科教学亟需持续更新,培养具备高水平临床技能与创新精神的医疗人才。本文深入探讨血管外科教学的现状,着重从课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经验... 血管外科正迅速发展,但人才短缺问题依然突出。为适应这一领域的技术创新与突破,血管外科教学亟需持续更新,培养具备高水平临床技能与创新精神的医疗人才。本文深入探讨血管外科教学的现状,着重从课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经验的增强以及师资队伍的提升四个维度出发,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旨在显著提升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以期培养出更多能够胜任血管外科领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科 教学 改进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在不成熟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应用及初步结果
2
作者 阚远晴 潘智裕 +3 位作者 李华青 潘天岳 符伟国 岳嘉宁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4期311-313,318,共4页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应用于球囊辅助促成熟(balloon-assisted maturation,BAM)技术治疗不成熟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应用于球囊辅助促成熟(balloon-assisted maturation,BAM)技术治疗不成熟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8例使用DCB进行首次BAM治疗的AVF不成熟患者临床资料。结果BAM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临床成功率为94.4%。术后6个月、1年、2年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3.0%、73.7%、39.5%,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3.8%、93.8%、70.3%。结论DCB应用于BAM技术治疗不成熟AVF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优异,短中期通畅率均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通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血管外科学会2024版《腹主动脉-髂动脉动脉瘤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3
作者 阚远晴 符伟国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7-875,共9页
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发布了2024版《腹主动脉-髂动脉动脉瘤管理临床实践指南》,对腹主动脉瘤和髂动脉病变的诊疗策略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该指南基于截至2023年8月的最佳证据,依据修改后的欧洲心脏病学学会评分系统制定了160条建议,较2... 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发布了2024版《腹主动脉-髂动脉动脉瘤管理临床实践指南》,对腹主动脉瘤和髂动脉病变的诊疗策略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该指南基于截至2023年8月的最佳证据,依据修改后的欧洲心脏病学学会评分系统制定了160条建议,较2019年版本新增59项全新建议。新版指南针对质量控制、流行病学与诊断筛查、小型腹主动脉瘤管理、腹主动脉瘤择期修复、破裂及症状性腹主动脉瘤管理、复杂腹主动脉瘤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内容进行了证据总结与分级推荐。该指南对于指导国内血管外科腹主动脉-髂动脉瘤临床工作具有重大借鉴意义,但同时也需注意结合本土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展个体化诊疗。本文对指南中相关部分进行了解读,供学者们参考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髂动脉瘤 诊疗指南
原文传递
自体股浅静脉再造主髂动脉系统治疗严重感染性腹主动脉瘤:中国首批病例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4
作者 王琪 杨珏 +9 位作者 潘天岳 方圆 竺挺 王利新 阚远晴 周旻 陈璋璋 董智慧 符伟国 岳嘉宁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82-1388,共7页
目的 评估自体股浅静脉再造主髂动脉系统(NAIS)手术在感染性腹主动脉瘤(IAAA)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2022—2024年接受NAIS手术治疗的12例IAAA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诊断、术中处理及术后管... 目的 评估自体股浅静脉再造主髂动脉系统(NAIS)手术在感染性腹主动脉瘤(IAAA)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2022—2024年接受NAIS手术治疗的12例IAAA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诊断、术中处理及术后管理。所有病人均符合IAAA诊断标准,并通过术中采集病原学证据,结合药敏结果制定个体化抗生素治疗方案。随访评估手术疗效与远期预后。结果 12例病人中,11例获得明确的病原学诊断,其中7例为耐药病原菌感染。所有病人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1例因吻合口破裂于术后10 d死亡,其余11例存活至随访期结束。病人术后入住ICU时间平均6.2 d,总住院时间平均23 d。抗生素治疗时间为17.2(2~37)周,平均随访时间64.9(13~130)周。11例存活病人中,10例摆脱抗生素依赖,无感染复发,1例截至2024年11月仍在口服抗生素治疗。术后及随访期间未出现筋膜室综合征或深静脉血栓后遗症,5例病人主诉静脉功能不全。CT影像随访未发现移植物瘤样变。结论 NAIS手术为IAAA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原位血运重建策略,尤其适用于高感染负荷、耐药菌感染或抗生素治疗效果差的病人。尽管手术创伤较大,但抗生素依赖性显著降低,远期预后较好。在综合评估病人体质状况及感染复杂度后,NAIS手术可作为严重IAAA的首选治疗方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 自体股浅静脉 主髂动脉系统重建 自体静脉重建主髂动脉系统手术 感染负荷 抗生素治疗 血流重建 远期预后
原文传递
三维打印技术应用于主动脉弓部疾病腔内治疗的教学经验及体会
5
作者 谢新胜 黄玉龙 +5 位作者 洪翔 阚远晴 莫凡迪 胡诚凯 符伟国 王利新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335-340,共6页
三维(3D)打印技术在血管外科疾病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有助于理解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提供功能性评估指标,并预测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血管外科领域,3D打印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不仅能清晰展示血管的解剖结构,还有助于疾... 三维(3D)打印技术在血管外科疾病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有助于理解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提供功能性评估指标,并预测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血管外科领域,3D打印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不仅能清晰展示血管的解剖结构,还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3D打印技术为主动脉弓部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为精确、个性化和有效的手段,有助于改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3D打印模型可精确地复制主动脉的解剖结构,包括病变部位、分支血管和周围组织。将3D打印技术及其研究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使得学生可通过观察和触摸这些模型,更好地了解患者术前的主动脉情况。带教老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术前规划,讨论不同治疗方案的优缺点,并在模型上进行模拟操作。这对帮助学生熟悉手术步骤和技术要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手术规划能力,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打印 主动脉疾病 教学经验 腔内治疗
原文传递
腹股沟下近端旁路和远端旁路手术在CLTI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的对比研究
6
作者 岳嘉宁 阚远晴 +5 位作者 潘天岳 潘智裕 李华青 杨珏 竺挺 符伟国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361-370,共10页
目的探讨旁路手术在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在腔内手术失败或不适合行腔内手术的复杂病变情况下行腹股沟下近端旁路和远端旁路手术的疗效和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21年7... 目的探讨旁路手术在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在腔内手术失败或不适合行腔内手术的复杂病变情况下行腹股沟下近端旁路和远端旁路手术的疗效和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21年7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55例(57条肢体)行腹股沟以下近端旁路、远端旁路及超远端旁路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6例;年龄(62.56±12.90)岁;Rutherford分级均为3级及以上。根据既往是否接受过血流重建手术,分为腔内手术失效肢体组(n=36)和原发病变组(n=21)。根据病变血管位置分为近端旁路手术组(n=21)和远端(含超远端)旁路手术组(n=36)。评估血管旁路手术的应用情况及其疗效,以及在原发病变或腔内手术失效病变中的应用表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及手术资料。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本研究中,共57条肢体接受腹股沟以下旁路手术。包括近端旁路21条肢体(近端旁路组),远端旁路36条(包括远端旁路29条,超远端旁路7条;远端旁路组)。57条肢体中,48条(84.21%)使用自体静脉移植物,其中近端旁路、远端旁路及超远端旁路使用自体静脉移植物的肢体比例依次为76.19%(16/21)、86.21%(25/29)、100%(7/7)。相较于近端旁路手术[(230.34±94.73)min],远端旁路手术[(378.90±54.54)min,t=6.32,P<0.01]及超远端旁路手术[(384.14±49.01)min,t=4.05,P<0.01]的手术时间更长。原发病变组21条肢体中,17条(80.95%)肢体行远端及超远端旁路手术;腔内失效病变组36条肢体中,19条(52.78%)行远端及超远端旁路手术,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2,P=0.03)。随访时间为(35.28±30.79)周(范围:3~133周)。近端旁路组与远端(含超远端)旁路组术后2年一期通畅率(63.61%比85.26%,Log-rankχ^(2)=3.05,P=0.08)、二期通畅率(85.71%比88.44%,Log-rankχ^(2)=0.91,P=0.34)及无截肢生存率(90.48%比95.00%,Log-rankχ^(2)=0.79,P=0.3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原发病变组和腔内失效病变组旁路术后2年期一期通畅率(81.43%比70.08%,Log-rankχ^(2)=0.09,P=0.76)、二期通畅率(87.91%比84.58%,Log-rankχ^(2)=0.01,P=0.92)及无截肢生存率(87.30%比96.67%,Log-rankχ^(2)=1.38,P=0.2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旁路手术是救治CLTI安全有效的外科术式,特别对于腔内手术失效或不适用的情况下,旁路手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保肢效果。其中,远端或超远端旁路手术可以获得与近端旁路手术一致的疗效,在有特定需要的患者中,应被积极地考虑作为重要的保肢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动脉疾病 远端旁路手术 超远端旁路手术 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
原文传递
主动脉疾病队列专病数据库规范化建设与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马煜宁 黄丽红 +3 位作者 阚远晴 原通 司逸 符伟国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08-1111,共4页
主动脉疾病主要包括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以超声为主要筛查方式的研究结果显示,西方国家人群主动脉瘤发生率为4%~8%,患者以男性居多[1,2,3,4]。主动脉瘤一旦破裂,致死率高达90%[5],如不经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病死率为22.7%~68.0%[6]... 主动脉疾病主要包括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以超声为主要筛查方式的研究结果显示,西方国家人群主动脉瘤发生率为4%~8%,患者以男性居多[1,2,3,4]。主动脉瘤一旦破裂,致死率高达90%[5],如不经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病死率为22.7%~68.0%[6]。主动脉夹层在东方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西方人群[7,8,9],国内夹层腔内修复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缺乏基于多中心大数据的联合专病队列,难以开展高质量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成果难以成为国际主流指南的循证医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 多中心临床研究 腔内修复 循证医学证据 大数据 规范化
原文传递
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二次干预现状
8
作者 司逸 阚远晴 符伟国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78-881,共4页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目前已逐渐成为B型主动脉夹层的一线治疗手段,但腔内技术的发展同样导致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随之而来的再入院二次治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展相关研究以探索二次干预时长、指征、再干预方式与危险因素等。本文就...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目前已逐渐成为B型主动脉夹层的一线治疗手段,但腔内技术的发展同样导致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随之而来的再入院二次治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展相关研究以探索二次干预时长、指征、再干预方式与危险因素等。本文就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治疗术后再入院二次治疗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腔内治疗 腔内技术 再入院 相关并发症 危险因素 一线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