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复垦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
1
作者 李晶 殷守强 +1 位作者 闫萧萧 蒋旭梓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43期85-88,共4页
针对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割裂、方法单一、效果难评估等问题,研究了“土地复垦学”课程思政建设。首先,明确了课程思政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其次,构建了课程思政框架;设计了教学内容体系,突出了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 针对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割裂、方法单一、效果难评估等问题,研究了“土地复垦学”课程思政建设。首先,明确了课程思政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其次,构建了课程思政框架;设计了教学内容体系,突出了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联系,挖掘了思政教育资源;改进了教学方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以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实现理论与实践、专业与思政的融合。最后,构建了综合评价体系,包括过程、结果和反馈评价,以推动课程思政持续改进。“土地复垦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改进课程的全面育人效果,并为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学 课程思政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矿区煤炭粉尘污染时空变化特征
2
作者 霍江润 李晶 +2 位作者 王党朝 王科雯 闫萧萧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522-3534,共13页
露天煤矿开采产生的煤炭粉尘对矿区及周边大气、植被、土壤和居住环境造成影响,但煤炭粉尘污染程度、污染范围量化及其长时序趋势变化等相关研究滞后。提出了煤炭粉尘最大影响范围和持续影响范围概念,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和2006... 露天煤矿开采产生的煤炭粉尘对矿区及周边大气、植被、土壤和居住环境造成影响,但煤炭粉尘污染程度、污染范围量化及其长时序趋势变化等相关研究滞后。提出了煤炭粉尘最大影响范围和持续影响范围概念,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和2006—2021年Landsat TM/ETM^(+)/OLI影像,反演增强型煤炭粉尘指数(Enhanced Coal Dust Index,ECDI)和煤炭粉尘污染程度,综合运用线性回归和叠置分析方法,揭示了胜利矿区开采过程中煤炭粉尘的时序变化及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①煤炭粉尘污染年际变化可分为严重期(2006—2009年)、改善期(2010—2013年)和稳定期(2014—2021年),与开采生命周期基本一致,且随开采时间的推进呈现先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②2019—2021年春季和夏季煤炭粉尘污染程度普遍偏高,季相变化在相对无污染区、轻度污染区和中度污染区相对明显;③煤炭粉尘持续影响范围的总体识别精度为92.67%(kappa系数为0.85),随着原煤产量的递增,常年持续和最大影响范围不断缩小,下降幅度分别为43%和80%,年内持续影响范围空间分布保持基本稳定,年内最大影响范围下降;④2006—2021年相对无污染区面积净增191.69 km^(2)(62.70%),严重污染区面积净减4.59 km^(2)(19.74%),煤炭粉尘污染程度呈下降、上升趋势的面积分别占矿区面积的52.11%和4.07%。2021年相对无污染区和轻度污染区面积达矿区总面积的91.91%(约601.13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ogle Earth Engine 煤炭粉尘污染 时空变化 像元二分模型 线性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矿区长时序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对比分析 被引量:25
3
作者 李晶 崔绿园 +3 位作者 闫萧萧 杨震 董金玮 邓晓娟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0-134,157,共6页
呼伦贝尔草原区生态脆弱,在人类活动和气候等因素影响下草原生态变化备受关注。本文以宝日希勒矿区及周边为研究区,应用1985-2015年Landsat年度最大合成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植被覆盖度;分别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和Sen+Mann-Kend... 呼伦贝尔草原区生态脆弱,在人类活动和气候等因素影响下草原生态变化备受关注。本文以宝日希勒矿区及周边为研究区,应用1985-2015年Landsat年度最大合成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植被覆盖度;分别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和Sen+Mann-Kendall法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趋势和空间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植被变化趋势基本一致,Sen+Mann-Kendall方法相较于一元线性回归法对植被覆盖度改善和退化反应更为敏感。研究结果有助于科学评价长时序煤炭开发活动对地表生态的影响并为长时序植被变化监测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一元线性回归 Sen+Mann-Kendall 草原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云平台的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53
4
作者 李晶 闫星光 +3 位作者 闫萧萧 郭伟 王科雯 乔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39-1450,共12页
植被覆盖度是土地生态的重要指示因子,黄河流域横跨中国地形三大阶梯,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地带和“能源流域”。为揭示长时序黄河流域及其煤炭富集地区土地生态变化状况,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对1987—... 植被覆盖度是土地生态的重要指示因子,黄河流域横跨中国地形三大阶梯,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地带和“能源流域”。为揭示长时序黄河流域及其煤炭富集地区土地生态变化状况,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对1987—2020年黄河流域共40525景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进行批量去云、融合和NDVI云计算等处理,获取34 a的植被覆盖度数据。综合利用最大值合成法、像元二分模型、一元线性回归趋势性分析和F检验等方法对黄河流域及流域内煤炭国家规划矿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逐一识别地形因子和气候因子对黄河流域及其规划矿区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34 a间黄河流域的平均植被覆盖度由1987年的0.4574上升至2020年的0.5817,同期流域内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则由0.3556增至0.5361,2者呈现一致的波动上升的趋势;②时序趋势变化类型构成中,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改善的面积(33.19%)远大于植被覆盖度退化的面积(3.55%)。规划矿区内植被覆盖度改善面积占比高于黄河流域,但其植被覆盖度仍明显低于黄河流域平均水平;③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空间差异明显,除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地外,主要呈现南高北低、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④黄河流域及规划矿区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表现为高程>坡度>坡向,气候因子的影响表现为气温>降水量。降水量和气温对于规划矿区的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均小于对整个黄河流域的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促进了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趋势类型的多向性;⑤44个煤炭规划矿区中,彬长矿区和乡宁矿区植被覆盖度改善相对更为显著,石炭井矿区和包头矿区退化面积占比相对高。研究表明:应用长时序、多源数据能够客观揭示黄河流域及规划矿区植被覆盖度时序和空间变化异同特征,为科学认识与评价整个流域及规划矿区生态状况、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政策等提供数据支撑,今后针对植被覆盖度时空差异的形成机理仍需进一步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ogle Earth Engine(GEE) 黄河流域 植被覆盖度 煤炭国家规划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对比研究---以草原露天矿区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晶 马天跃 +1 位作者 闫萧萧 Anna Waitkus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2022年第4期446-455,共10页
在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背景下,对比中美两国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编制方式和内容差异,完善和优化我国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国北方草原区与美国怀俄明州为例,系统对比了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水文恢复标... 在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背景下,对比中美两国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编制方式和内容差异,完善和优化我国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国北方草原区与美国怀俄明州为例,系统对比了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水文恢复标准的差异,揭示了我国相关标准的完善方向。结果与结论:①我国地貌重塑柔性表达不足,可更充分体现注重恢复采前地貌和景观协调并相应调整参数范围等;②土壤重构质量控制,可考虑根据矿种和复垦方向丰富土壤质量选择性指标;③我国植被重建质量控制局限于可测指标的定量数值,宜完善植被种类和重建时限标准,设定采前参照区并使用数理统计核验复垦质量;④根据采前信息增加水环境恢复的相关控制标准;⑤推动当前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研究成果有助于变“末端控制”思维为全过程管理,变后端刚性指标阈值控制为参照采前基准信息,变注重生产能力为恢复生态功能,提升复垦质量管理全程化、科学化、精准化和普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复垦质量 中美对比 控制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刘珞丹 李晶 +1 位作者 柳彩霞 闫萧萧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30-336,347,共8页
作为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区域之一,为落实系统修复长江经济带生态的重要战略举措,基于2000—2015年GIMMS-NDVI长时序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波动性分析、偏相关分析等方法,从空间大尺度、多因素角度对长江经济带16 a植被覆盖变化的... 作为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区域之一,为落实系统修复长江经济带生态的重要战略举措,基于2000—2015年GIMMS-NDVI长时序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波动性分析、偏相关分析等方法,从空间大尺度、多因素角度对长江经济带16 a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驱动力及土地利用和植被变化间的动态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6 a来长江经济带NDVI年际变化呈缓慢增加的趋势(速率为0.44%/a),整体波动情况较为稳定(CV_(平均)=6.89%);空间上,植被呈减少趋势的主要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的东南部、四川盆地及下游流域附近(占比约17.11%);地形因子中海拔和坡度对植被变化的影响较显著,在海拔500~1000 m和坡度0°~5°范围内区域NDVI呈增加趋势的面积比重最大。驱动因素方面,研究区NDVI与温度的偏相关性(r_(平均)=0.095)较降水(r_(平均)=-0.004)高;居民地的增加是NDVI减少的主要原因,退耕还林(草)造成的土地类型变化是研究区NDVI增加的重要因素。影响因素中海拔、坡度和气温对研究区内的植被变化影响较大,未来进行生态保护时可结合地形特点,从而制定更合理的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GIMMS-NDVI 波动性 偏相关性 多因素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快速修复Landsat影像条带色差的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闫星光 李晶 +4 位作者 闫萧萧 马天跃 苏怡婷 邵嘉豪 张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483-3491,共9页
Landsat卫星影像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长时间序列生态监测研究中最广泛使用的数据源。在大中尺度区域的遥感应用研究中,因季节、光照、气候等条件以及卫星重返周期和传感器的不同,多景遥感影像拼接、镶嵌后会存在斑块效应和色调不均匀现... Landsat卫星影像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长时间序列生态监测研究中最广泛使用的数据源。在大中尺度区域的遥感应用研究中,因季节、光照、气候等条件以及卫星重返周期和传感器的不同,多景遥感影像拼接、镶嵌后会存在斑块效应和色调不均匀现象。在遥感云计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探索快速且高效地基于云平台的Landsat色差条带修复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种在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上实现的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直方图影像均质化方法,将1986年—2020年山西省Landsat Top of Atmosphere(TOA)和Surface Reflectance(SR)(Landsat 5 TM/7 ETM+/8 OLI)反演后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影像NDVI作为研究数据,以MOD13Q1(250 m分辨率)、MOD13A1(500 m分辨率)和MOD13A2(1 km分辨率)MODIS数据集作为2000年后的验证数据,分别对比影像修复前后的1986年—2020年山西省NDVI影像。研究结果表明:(1)在35年的逐年影像分析中有20年的影像存在条带色差问题。以1994年为例,修复后的Landsat TOA和Landsat SR影像与修复前相比,影像修复区的NDVI平均值分别增加了32.6%和29.03%,剖面分析显示拟合度分别增加了0.1623和0.1180;(2)1986年—2020年一元线性回归趋势性分析结果表明,修复后影像的拟合度更高,长时序分析后逐年影像的波动幅度更小。其中,Landsat TOA和SR影像修复后的斜率分别下降了0.0062和0.0067,R^(2)分别提高了0.0248和0.0084;(3)对Landsat和MODIS影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修复后的Landsat SR和TOA图像的相关系数平均提高了0.049和0.061(p<0.05),其中,修复后的Landsat SR和TOA影像与MOD13Q1、MOD13A1、MOD13A2影像相关系数分别提高了0.050、0.047、0.049和0.066、0.060和0.059;(4)2000年—2020年Landsat和MODIS影像的时序分析结果显示,修复后的Landsat影像整体趋势与MODIS影像更趋近,修复后的Landsat TOA和SR影像的拟合度分别提升了0.0586和0.0319。所提出的基于GEE云平台随机森林算法的快速影像修复方法,实现了对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NDVI反演结果的精确评估,应用本方法可快速、高效地解决影像镶嵌所造成的色差斑块和条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监测 Google Earth Engine 影像拼接 影像修复 随机森林 直方图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6年陈巴尔虎旗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遥感动态监测 被引量:32
8
作者 闫萧萧 李晶 杨震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1-129,共9页
为研究我国典型农牧交错区长时序地表生态变化特征,以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为例,基于2000—2016年MODIS NDVI数据,综合应用MVC、像元二分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T检验等方法,对陈巴尔虎旗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 为研究我国典型农牧交错区长时序地表生态变化特征,以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为例,基于2000—2016年MODIS NDVI数据,综合应用MVC、像元二分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T检验等方法,对陈巴尔虎旗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受气候、地形、人为因素等影响,陈巴尔虎旗地区植被覆盖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17年该地区的植被覆盖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平均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58.81%减少到2016年的48.14%;植被覆盖度减少的区域占55.66%,主要分布在宝日锡勒镇、巴彦库仁镇、鄂温克民族苏木。研究成果为定量评估区域生态变化的累积效应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VC 像元二分模型 植被覆盖度 时空分析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动态变化监测
原文传递
陈巴尔虎旗土地生态状况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邓晓娟 李晶 +4 位作者 殷守强 孙子云 崔绿园 闫萧萧 王媛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2-172,共11页
为科学评价自然-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陈巴尔虎旗土地生态状况并更好地反映其空间异质性,以像元为评估单元,构建涵盖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湿度、裸土指数、土壤亮度五项遥感参量的土地生态状况评价模型(LEI模型),揭示呼伦贝尔... 为科学评价自然-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陈巴尔虎旗土地生态状况并更好地反映其空间异质性,以像元为评估单元,构建涵盖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湿度、裸土指数、土壤亮度五项遥感参量的土地生态状况评价模型(LEI模型),揭示呼伦贝尔草原核心区——陈巴尔虎旗土地生态状况的空间差异,分析其主要限制因子,进而提出相对应的土地生态调控途径。结果表明:1)空间上陈巴尔虎旗土地生态状况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变差。2)时间上陈巴尔虎旗2000—2010年土地生态状况整体有变差趋势,土地生态状况处于"一般"的区域面积由65.75%增加到69.75%,"变差"和"变好"的区域面积比重分别为12.59%和5.19%,且东部比西部的土地生态恶化进程更快。3)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度是影响研究区土地生态状况的主要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状况 遥感参量 综合评估 限制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