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频振荡通气辅助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效果 被引量:16
1
作者 闫安平 刘艳红 聂春霞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0-652,共3页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newborn,PPHN)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新生儿肺循环压力和阻力持续增高,导致在动脉导管和卵圆孔水平出现右向左分流,表现为全身发绀,吸入高浓度氧后发绀不易缓解的循环性疾病。
关键词 高频振荡通气 持续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2
作者 闫安平 辛会萍 刘艳红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7-9,共3页
目的:评价西地那非辅助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将2008年1月~2011年5月确诊的40例PPHN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给予保暖、碳酸氢钠碱化血液、积极治疗原发病、常... 目的:评价西地那非辅助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将2008年1月~2011年5月确诊的40例PPHN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给予保暖、碳酸氢钠碱化血液、积极治疗原发病、常规给氧及呼吸机辅助通气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枸橼酸西地那非片鼻饲0.6~2.0 mg/(kg.次),每6 h 1次,疗程到停用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aCO2、PaO2、肺动脉压力(PAP)、氧合指数(OI)、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结果:西地那非组血气指标明显改善,肺动脉压下降,治疗组PAP和肺动脉/体循环收缩压(PAP/SBP)在治疗后各时点逐步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O2和OI在治疗后均明显上升,并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逐步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PPHN能更好改善患儿的氧合指数、氧饱和度,降低肺动脉压力,其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地那非 持续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溶血误诊2例分析
3
作者 闫安平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6期3892-3893,共2页
关键词 幼红细胞增多症 胎儿/诊断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环醇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肝炎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艳红 贾美云 +2 位作者 梁桂娟 关海山 闫安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05-1507,共3页
目的评价双环醇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0例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两组均给予更昔洛韦5 mg/kg·次,2次/d静脉输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环醇片3 mg/kg&#... 目的评价双环醇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0例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两组均给予更昔洛韦5 mg/kg·次,2次/d静脉输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环醇片3 mg/kg·次,2次/d口服;均连用2周,观察效果。结果两组自身比较治疗前后比较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血清总胆红素、血清总胆汁酸、谷氨酰转肽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血清总胆红素、血清总胆汁酸、谷氨酰转肽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抗CMVIg M转阴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环醇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肝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血清总胆红素,降低胆汁酸水平,减轻肝细胞损伤,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肝炎 双环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不同比例红细胞和血浆换血对新生儿贫血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赵柏丽 闫安平 +3 位作者 孙先玲 张惠玲 李丽 张永超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537-538,共2页
关键词 红细胞压积 新生儿贫血 同步换血术 血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重度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期 换血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呼吸衰竭早产儿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艳红 赵先锋 +1 位作者 贾美云 闫安平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8期49-51,共3页
目的 观察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呼吸衰竭早产儿的疗效.方法 选择呼吸衰竭早产儿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一次性气管内滴入PS(固尔苏)100~200 mg/kg,治疗组行HFOV,对照组行常频通气.于治... 目的 观察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呼吸衰竭早产儿的疗效.方法 选择呼吸衰竭早产儿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一次性气管内滴入PS(固尔苏)100~200 mg/kg,治疗组行HFOV,对照组行常频通气.于治疗前(T0)、治疗后1 h(T1)、12 h(T2)、24 h(T3)、48 h(T4)记录两组PaO2、PaCO2、SaO2、动脉肺泡氧分压比(a/A)、氧合指数(0I).结果 治疗组T2、T3、T4时的Pa02、SaO2均高于T0,OI均低于T0,P均≤0.05;T1、T2、T3、T4时的PaCO2均低于T0,a/A均高于T0,P均≤0.05.对照组T2、T3、T4时的Pa02均高于T0,P均≤0.05;T1、T2、T3、T4时的PaC02、OI均低于T0,a/A、Sa02均高于T0,P均≤0.05.治疗组T1、T2、T3、T4时的PaO2、a/A、SaO2均高于对照组,PaCO2、OI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死亡1例、肺出血1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轻度脑室内出血4例,对照组分别为1、2、3、2例,P均>0.05.对照组慢性肺疾病(CLD)4例,治疗组无CLD发生,P≤0.05.结论 HFOV联合PS治疗呼吸衰竭早产儿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疾病 高频振荡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刘艳红 梁桂娟 +1 位作者 李远征 闫安平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30期165-168,共4页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影响早产儿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其发生机制成为研究热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机制可能与早产儿胃肠道发育不成熟有关,也可能与胃肠道激素如胃动素、胃泌素、血清生长激素释放肽、血管活性肠肽、糖皮质激素等...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影响早产儿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其发生机制成为研究热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机制可能与早产儿胃肠道发育不成熟有关,也可能与胃肠道激素如胃动素、胃泌素、血清生长激素释放肽、血管活性肠肽、糖皮质激素等有关。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还与疾病因素相关,如围生期窒息、胎盘异常、围生期感染、呼吸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机械通气、早产儿胎龄、体质量、氨茶碱的应用、胃出血等是喂养不耐受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胃泌素 血管活性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SA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观察 被引量:20
8
作者 刘艳红 赵先锋 +2 位作者 梁桂娟 李远征 闫安平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21-24,共4页
目的:观察采用LISA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并确诊为呼吸窘迫综合征、胎龄在28~32周的RDS早产儿共87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传统组和微创组。传统组采用INSURE技术... 目的:观察采用LISA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并确诊为呼吸窘迫综合征、胎龄在28~32周的RDS早产儿共87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传统组和微创组。传统组采用INSURE技术,即先行气管插管后再将肺表面活性物质(PS)注入,注入完毕后拔出气管插管,改为持续正压通气(CPAP)辅助呼吸;微创组为出生后即给予双水平正压通气(Duo PAP)辅助呼吸,将胃管置入气管内,PS通过注射器针头缓慢经胃管注入,同时应用Duo PAP辅助呼吸,注入完毕后拔出胃管,继续Duo PAP辅助呼吸。比较两组患儿二次PS应用、药物反流比例,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及胸部X线片改变、机械通气比例情况。结果:微创组发生药物反流的比例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需要二次应用PS的比例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组5例需机械通气,微创组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BPD、气漏发生率及胸部X线片改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LISA技术治疗早产儿RDS可有效缓解患儿呼吸窘迫,保证PS用药剂量的准确性,减少住院费用,降低机械通气率,避免气管插管导致的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SA技术 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经细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9
作者 刘艳红 梁桂娟 +4 位作者 贾美云 李远征 康珈宁 张会敏 闫安平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2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DuoPAP)联合不同时间点经细管肺表面活性物质(PS)注入技术(LISA)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RDS早产儿5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早期LISA组(n... 目的:探讨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DuoPAP)联合不同时间点经细管肺表面活性物质(PS)注入技术(LISA)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RDS早产儿5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早期LISA组(n=30)及补救性LISA组(n=28)。早期LISA组给予DuoPAP辅助呼吸,将胃管置入气管内,PS缓慢经胃管注入,注入时由DuoPAP辅助呼吸,注入完毕后拔出胃管,继续DuoPAP辅助呼吸;补救性LISA组患儿给予DuoPAP辅助呼吸,若出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将胃管置入气管内,补救性将PS缓慢经胃管注入,注入完毕后拔出胃管,继续DuoPAP辅助呼吸,比较两组患儿需要机械通气的比例、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记录气胸、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和颅内出血(ICH)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机械通气需求比例、无创通气时间、肺炎发生率、住院时间、气胸、BPD及ICH发生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救性LISA组住院费用低于早期LI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补救性LISA技术可有效缓解呼吸窘迫,降低住院费用,且未增加气漏、BPD、颅内出血发生率,未延长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技术 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护理干预配合抚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智力及运动功能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贾美云 闫安平 刘艳红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7年第8期1265-1268,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配合抚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智力及运动功能指数的影响。方法HIE患儿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7)与对照组(n=37)。对照组由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进行抚触、2次/d、每次时间为15min,观察组在抚触基础...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配合抚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智力及运动功能指数的影响。方法HIE患儿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7)与对照组(n=37)。对照组由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进行抚触、2次/d、每次时间为15min,观察组在抚触基础上配合早期护理干预,包括常规干预、听觉干预、视觉干预、动作干预、出院指导。结果两组干预4周后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较干预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4周后NABA评分高于对照组[(35.21±2.76)比(32.10±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6个月和随访12个月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评分较随访3个月增加,且随访12个月较随访6个月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和12个月MDI和PD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41%比2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配合抚触对HIE患儿效果明显,可提高患儿智力和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护理干预 抚触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智力 运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在脑损伤患儿神经智力发育及脑瘫中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贾美云 闫安平 刘艳红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12期139-140,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在脑损伤患儿神经智力发育及脑瘫中的影响。方法选取常规护理的46例患儿为对照组,行综合护理干预的55例患儿为观察组,观察组除接受常规护理指导外,还采取视听触觉刺激。随访1a,评价2组脑瘫发生率及智力发...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在脑损伤患儿神经智力发育及脑瘫中的影响。方法选取常规护理的46例患儿为对照组,行综合护理干预的55例患儿为观察组,观察组除接受常规护理指导外,还采取视听触觉刺激。随访1a,评价2组脑瘫发生率及智力发育水平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运动发育指数(phychomoter development index,PDI)。结果观察组脑瘫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DI和PDI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可降低脑损伤患儿脑瘫发生率,有助于其MDI和PDI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预防 脑损伤 神经智力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鲁司特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感染致儿童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12
作者 郑莉萍 闫安平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9年第20期3540-3542,共3页
目的探讨鲁司特联合阿奇霉素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儿童慢性咳嗽患儿症状缓解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儿童慢性咳嗽患儿82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使用阿奇霉素... 目的探讨鲁司特联合阿奇霉素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儿童慢性咳嗽患儿症状缓解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儿童慢性咳嗽患儿82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使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比较两组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白三烯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7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白三烯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阿奇霉素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致慢性咳嗽患儿,治疗效果显著,利于缓解病情,降低白三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感染 孟鲁司特钠 阿奇霉素 慢性咳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出血足月新生儿治疗前后血浆IL-6、TNF-α变化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艳红 赵先锋 +1 位作者 贾美云 闫安平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4年第1期39-40,42,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出血足月新生儿治疗前后血浆中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50例颅内出血足月新生儿治疗前后血浆IL-6、TNF-α水平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目的探讨颅内出血足月新生儿治疗前后血浆中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50例颅内出血足月新生儿治疗前后血浆IL-6、TNF-α水平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颅内出血足月新生儿治疗前血浆IL-6、TNF-α水平明显升高;IL-6、TNF-α水平在不同出血量组之间IL-6、TNF-α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颅内出血患儿血浆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颅内出血足月新生儿血浆IL-6、TNF-α水平明显增高,可作为判断病情,观察治疗效果和评估预后的指标,可能对新生儿颅内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发病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颅内出血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儿急疹合并热性惊厥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郑莉萍 闫安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36期103-105,共3页
目的探讨幼儿急疹合并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儿科确诊的52例急疹合并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52例急疹合并热性惊厥患儿的发病年龄为4~19个月;所有患儿均有反复发热,热退疹出,发热时均... 目的探讨幼儿急疹合并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儿科确诊的52例急疹合并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52例急疹合并热性惊厥患儿的发病年龄为4~19个月;所有患儿均有反复发热,热退疹出,发热时均出现抽搐。49例(94.2%)为单纯性热性惊厥,3例(5.8%)为复杂性热性惊厥。所有患儿均给予对症处理,7例(13.5%)合并细菌感染患儿加用抗生素治疗,均临床治愈后出院。结论幼儿急疹合并热性惊厥多发生于婴幼儿,以单纯性热惊厥为主,一般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急疹 热性惊厥 发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蛋白联合光疗对新生儿黄疸神经系统体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梁桂娟 王迎涛 +1 位作者 刘艳红 闫安平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1年第4期415-417,共3页
目的研究白蛋白联合光疗对新生儿黄疸神经系统体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0年1月收治的97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9)。对照组给予光疗治疗,观察组给予白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治疗7 d后... 目的研究白蛋白联合光疗对新生儿黄疸神经系统体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0年1月收治的97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9)。对照组给予光疗治疗,观察组给予白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治疗7 d后,对比两组患儿神经系统体征缓解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7 d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意识障碍、听力障碍以及运动障碍缓解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BIL、DBil、IBil水平比治疗前低,且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率(12.24%)略高于对照组(10.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采用白蛋白联合光疗治疗可快速改善神经系统体征,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 白蛋白 光疗 神经系统体征 胆红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脑利钠肽辅助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20例
16
作者 刘艳红 赵先锋 +3 位作者 贾美云 关海山 梁桂娟 闫安平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5期626-628,共3页
目的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rh BNP)辅助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PPHN患儿38例,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1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冻干rh BNP 0.01~0.03μg·kg^-1&#... 目的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rh BNP)辅助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PPHN患儿38例,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1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冻干rh BNP 0.01~0.03μg·kg^-1·min^-1,48 h持续泵入;对照组予硫酸镁注射液20~50 mg·kg^-1·h^-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肺动脉压(PAP)、体循环收缩压(SBP)、氧合指数(OI)的变化。结果治疗48 h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氧分压分别为(9.10±0.81),(8.21±1.00)k Pa;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5.13±0.49),(6.00±0.40)k Pa,OI分别为(200.7±6.9),(162.8±3.3),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血气指标和OI均明显改善,PAP下降,SBP无明显下降。结论 rh BNP辅助治疗新生儿PPHN有良好疗效,可有效降低PAP,改善临床症状,且对SBP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脑利钠肽 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神经肽Y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性研究
17
作者 刘艳红 贾美云 +2 位作者 梁桂娟 李远征 闫安平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第20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与神经肽Y(NPY)水平的关系,为早产儿FI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出生的新生儿,按照胎龄分为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36+6周)、早期早产儿组(胎龄≤33+6周)各60例。...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与神经肽Y(NPY)水平的关系,为早产儿FI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出生的新生儿,按照胎龄分为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36+6周)、早期早产儿组(胎龄≤33+6周)各60例。根据肠内喂养耐受情况分为观察组(肠内FI)和对照组。观察组56例,对照组64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分别于生后第1天、第3天、第7天,测定56例早产儿FI和64例早产儿对照组血清NPY的水平;测定早期早产儿及晚期早产儿各60例血浆NPY水平。结果:观察组NPY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随着出生时间的延长,NPY水平逐渐增加,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胎龄越小,NPY水平越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PY水平变化可能与早产儿FI密切相关,早期监测血浆NPY水平有助于及早判断发生FI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喂养不耐受 神经肽Y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预防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效果分析
18
作者 梁桂娟 王迎涛 +1 位作者 刘艳红 闫安平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第5期820-821,共2页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早产儿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早产儿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儿口服复方硫酸亚铁颗粒(5mg·kg^(-1))纠正贫血,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于出生72 h后皮下注射rhEPO(375 U·kg^(-1)),2次·w^(-1)。治疗4 w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呼吸机治疗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4 w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和呼吸机治疗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预防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对过敏性紫癜患儿预后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郑莉萍 闫安平 《哈尔滨医药》 2020年第1期3-4,共2页
目的探讨采用丙种蛋白球冲击疗法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6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接受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对照组接受激素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儿的... 目的探讨采用丙种蛋白球冲击疗法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6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接受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对照组接受激素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并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患儿的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研究组患儿的住院、皮疹消退、腹痛消失、血尿血便消失、关节症状缓解时间分别为(18.68±2.24)d、(15.67±3.26)d、(5.49±1.27)d、(12.28±4.25)d、(3.17±1.31)d,对照组为(20.56±3.45)d、(19.37±3.41)d、(7.61±2.16)d、(15.28±3.77)d、(5.16±2.77)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复发率为6.67%,对照组为30.0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治疗过敏性紫癜,可快速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其临床效果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儿童 丙种蛋白球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脉散加味对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利尿剂抵抗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3
20
作者 闫安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1年第23期2576-2580,共5页
目的观察生脉散加味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效果及对利尿剂抵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8月菏泽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32例气阴两虚型CHF伴利尿剂抵抗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 目的观察生脉散加味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效果及对利尿剂抵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8月菏泽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32例气阴两虚型CHF伴利尿剂抵抗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生脉散加味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力衰竭病情、24 h尿量、血清神经体液因子血管加压素(AVP)、尿肾脏集合管水通道蛋白-2(AQP-2)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60/66),高于对照组的78.8%(5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YHA分级、Lee计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LVEF、24 h尿量均显著增高(P均<0.05),其中观察组各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血清AVP、尿AQP-2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气阴两虚型CHF伴利尿剂抵抗患者辅以生脉散加味治疗的疗效更为确切,可增加24 h尿量,改善利尿剂抵抗,从而有助于控制病情,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脉散加味 气阴两虚型 慢性心力衰竭 利尿剂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