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状焦的微结构特征——关于针焦品质评价的新观点 被引量:10
1
作者 钱树安 宋孝真 +1 位作者 范仁礼 李春锋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1981年第2期105-122,共18页
本文从结构化学的观点出发,在分析了石油焦不同组织形态的生成来源及其和微观层次结构的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石油焦结构形态的新分类法。用光学显微镜、X光衍射、比重和焦粒外形长宽比等方法实测了几个国产试验针状焦的各个层次的结构参... 本文从结构化学的观点出发,在分析了石油焦不同组织形态的生成来源及其和微观层次结构的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石油焦结构形态的新分类法。用光学显微镜、X光衍射、比重和焦粒外形长宽比等方法实测了几个国产试验针状焦的各个层次的结构参数,论证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评价针状焦品质的实验室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焦 日本 DCN 油焦 针状焦 焦炭 微结构 土壤结构 组织形态 微晶尺寸 结构形态 结晶度 组份 石墨化处理 定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基石墨薄膜——当代碳素科学的重大进展——I.聚酰亚胺基石墨薄膜 被引量:2
2
作者 钱树安 赵根祥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9,共9页
一、导言高分子炭(从高分子材料出发经绝氧热处理而转化成的炭固体)乃是碳素材料大家族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亚族。在五十年代中期和六十年代初这个亚族的最初两个成员—聚偏氯乙烯(PVDC)炭(俗称Satan char)和玻璃炭——的相继诞生,以... 一、导言高分子炭(从高分子材料出发经绝氧热处理而转化成的炭固体)乃是碳素材料大家族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亚族。在五十年代中期和六十年代初这个亚族的最初两个成员—聚偏氯乙烯(PVDC)炭(俗称Satan char)和玻璃炭——的相继诞生,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予示了这个亚族材料群的深化开发将给整个碳素科学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然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聚物炭 石墨薄膜 碳素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可溶性中间相的分子结构本性及其形成途径 被引量:8
3
作者 钱树安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3,共3页
试论可溶性中间相的分子结构本性及其形成途径钱树安(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可溶性中间相是中间相理论发展史上近拾年来的研究热点。原美国U.C.C的辛格博士在七十年代前期在国际上首先开发成功了中间相沥青炭纤维,但这... 试论可溶性中间相的分子结构本性及其形成途径钱树安(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可溶性中间相是中间相理论发展史上近拾年来的研究热点。原美国U.C.C的辛格博士在七十年代前期在国际上首先开发成功了中间相沥青炭纤维,但这条工艺路线当时仍存在着纺丝温度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分子结构 可溶性 中间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炭素科学的形成和进展──Ⅴ.液相炭化机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被引量:6
4
作者 钱树安 《炭素》 1996年第2期6-17,共12页
液相炭化机理这一研究方向的全面发展史区分为三个分支方向:(1)始自2Z年代后期的纯烃类特别是芳烃类液相热解机理的研究;(2)自50年代中到中间相理论出现以前石油重质油液相炭化机理的研究;(3)始自1965年的中间相理... 液相炭化机理这一研究方向的全面发展史区分为三个分支方向:(1)始自2Z年代后期的纯烃类特别是芳烃类液相热解机理的研究;(2)自50年代中到中间相理论出现以前石油重质油液相炭化机理的研究;(3)始自1965年的中间相理论的创立和进展。文中概括地介绍了在半个多世纪中,国际学术界对模型焊类液相热解和炭化研究的主要工作,即始自本世纪20年代后期原苏联基里切耶夫的系统研究,以及自50年代以来直到80年代西方学者以DTA、ESR、MS、XRD、GC/MS等物理方法研究模型芳烃热解产物组成结构的主要结果。介绍了50~60年代俄国学者列文捷尔等对石油重油液相炭化机理的研究及其不足之处,评价了60年代俄国另一列文捷尔把焦化过程机理和焦的结构相联系所获得的良好结果。本文下半部分评述了中间相理论的开发经过,总结了在理论上和工艺上的主要成果,分析了成功的主要原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炭化 炭素 石油 重油 炭化 中间相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炭素科学的形成和进展──Ⅱ.炭素结构X光衍射研究的发展历史阶段 被引量:4
5
作者 钱树安 《炭素》 1995年第3期1-8,共8页
本文综述了用X光衍射法研究炭素固体结构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并将此进程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1)德拜的“微晶理论”阶段,(2)沃伦的“乱层炭结构模型”阶段,(3)厄根的“多缺陷统计理论”阶段。文中对各阶段创始人的主要贡... 本文综述了用X光衍射法研究炭素固体结构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并将此进程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1)德拜的“微晶理论”阶段,(2)沃伦的“乱层炭结构模型”阶段,(3)厄根的“多缺陷统计理论”阶段。文中对各阶段创始人的主要贡献作了介绍和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素固体结构 X光衍射法 乱层炭结构 炭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炭素科学的形成和进展──Ⅰ.总论 被引量:4
6
作者 钱树安 《炭素》 1995年第2期1-3,共3页
本文概括介绍了炭素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着重指出炭的结构和炭化机理是这一学科分支的核心课题。文中扼要说明了该科目的形成过程特点和它涉及到的基础学科的多学科性。
关键词 炭素科学 碳结构 炭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炭素科学的形成和进展——Ⅳ.气相炭化机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被引量:2
7
作者 钱树安 《炭素》 1996年第1期4-12,共9页
详尽地评述了由烃类高温气相热解形成的热解炭生成机理的研究发展史。本世纪初法国贝特洛和德国波恩等对热解炭生成机理持不同的学术观点。此后,直到30年代初,众多的国际知名学者相继在这一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并对表面炭沉积理论增添了... 详尽地评述了由烃类高温气相热解形成的热解炭生成机理的研究发展史。本世纪初法国贝特洛和德国波恩等对热解炭生成机理持不同的学术观点。此后,直到30年代初,众多的国际知名学者相继在这一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并对表面炭沉积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50年代初,贝特洛的气相聚合论和波恩的表面直接分解论之争重又挑起,前者的代表为美国葛利兹代尔,后者代衣为俄国戴斯涅耳。最后金尼于50年代中后期的经典工作将两种意见统一成完整的理论。本文还简述了炭黑生成机理的各种理论,指出了目前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炭化 炭素 炭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C60^B:一种笼形结构的碳:它的发现,分离提纯和结构表征
8
作者 钱树安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1991年第3期98-104,97,共8页
现代化学学科近年来在簇化学(Cluster chemistry)研究领域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碳簇化学的深入研究和重大突破.1985年H.Kroto等首次提出了C_(60)分子结构的设想,即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簇,它酷似一支欧洲足球(Soccer ball)即自12个五元环和2... 现代化学学科近年来在簇化学(Cluster chemistry)研究领域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碳簇化学的深入研究和重大突破.1985年H.Kroto等首次提出了C_(60)分子结构的设想,即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簇,它酷似一支欧洲足球(Soccer ball)即自12个五元环和20个六元环拼接成的一个园笼形分子.设想提出后(首创者将其命名为Buckminsterfulle rene以纪念结构上酷似此足球的笼形房顶的创始人Buckminster Fuller),即引起了国际化学界广泛重视和讨论.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笼形结构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炭素科学的形成和进展Ⅲ.电子显微术在炭素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9
作者 钱树安 《炭素》 1995年第4期1-8,共8页
本文综述了自30年代起电镜技术最初对于炭黑外表形貌,及后来在热解炭、丝状炭、石油焦和炭黑晶态结构方面的应用。概述了70年代兴起的扫描电镜术研究针状焦和炭纤维织构的主要结果。最后着重介绍了高分辩电镜的新技术一相差晶边成... 本文综述了自30年代起电镜技术最初对于炭黑外表形貌,及后来在热解炭、丝状炭、石油焦和炭黑晶态结构方面的应用。概述了70年代兴起的扫描电镜术研究针状焦和炭纤维织构的主要结果。最后着重介绍了高分辩电镜的新技术一相差晶边成像术-在研究炭黑微观结构和几种典型难石墨化炭结构方面的主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素结构 电子显微术 扫描电镜法 炭素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重油共炭化反应机理的研究Ⅰ.原料沥青和共炭化沥青的结构 被引量:7
10
作者 宋怀河 刘朗 +2 位作者 王茂章 查庆芳 钱树安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57-163,共7页
使用一种工业重质油和中温煤焦油沥青进行共炭化反应,改善了煤沥青的炭化性质。利用核磁共振(NMR)手段详细研究了共炭化反应前后沥青TS(甲苯可溶)组分的结构变化,发现共炭化反应使沥青中的环烷及链烷烃含量增加,烷烃结构尤... 使用一种工业重质油和中温煤焦油沥青进行共炭化反应,改善了煤沥青的炭化性质。利用核磁共振(NMR)手段详细研究了共炭化反应前后沥青TS(甲苯可溶)组分的结构变化,发现共炭化反应使沥青中的环烷及链烷烃含量增加,烷烃结构尤其是环烷结构的丰富是导致沥青改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炭化反应 煤焦油 沥青 重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基碳膜形成过程中表面结构的XPS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根祥 钱树安 +1 位作者 杨章玄 张清香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10-115,共6页
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方法考察了聚酰亚胺薄膜样品在不同热解阶段的元素组成、相对含量、表面官能团类型所发生的变化,并用曲线拟合分峰技术对C ̄(1S)谱进行了数学处理。结果表明,碳、氮和氧是该样品的基本元素;样... 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方法考察了聚酰亚胺薄膜样品在不同热解阶段的元素组成、相对含量、表面官能团类型所发生的变化,并用曲线拟合分峰技术对C ̄(1S)谱进行了数学处理。结果表明,碳、氮和氧是该样品的基本元素;样品表面的碳大部分为类石墨碳,C—C和C—H是其主要的基团;氧元素主要与碳连接形成了C—O基和C=O基的两种含氧基团;表面的氮则是以C—N基的形式存在。根据各元素单扫描的峰面积所计算出的碳、氮和氧的相对含量,表明试样在整个热解过程中随热解温度的上升,碳元素含量自82.89%增长到90.41%;氨含量自3.27%下降到1.53%;氧含量的自13.84%下降到8.06%。由整个XPS的测量结果提出了所形成的聚酰亚胺基碳膜的表面结构可认为是一个较大的缩合杂环网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PS 表面结构 聚酰亚胺 碳膜 电子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相沥青可溶组分的结构表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商红岩 查庆芳 +1 位作者 钱树安 刘朗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1999年第2期37-43,共7页
用1H/13Cn.m.r.联合解析的方法分析表征了澄清油中间相沥青和乙烯渣油中间相沥青甲苯可溶组分(TS)和甲苯不溶吡啶可溶组分(TI-PS)的平均结构特征,并给出了满足平均结构参数的平均结构模型。
关键词 乙烯 渣油 澄清油 中间相 结构表征 沥青 炭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膜转变为炭膜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被引量:19
13
作者 赵根祥 贾世军 钱树安 《炭素技术》 CAS CSCD 1997年第5期12-17,共6页
用FTIR、WAXD和XPS研究了三种国产聚酰亚胶(PI)膜在氮气气氛中热解炭化时的结构转变。实验结果表明,PI膜的高分子链结构发生最剧烈变化是在650℃以前.首先发生亚酰胺环沿C-N键断裂和脱羰基反应,形成具有共轭腈基及异腈基的本底型... 用FTIR、WAXD和XPS研究了三种国产聚酰亚胶(PI)膜在氮气气氛中热解炭化时的结构转变。实验结果表明,PI膜的高分子链结构发生最剧烈变化是在650℃以前.首先发生亚酰胺环沿C-N键断裂和脱羰基反应,形成具有共轭腈基及异腈基的本底型化合物;650℃以后产生杂环的合并和脱除残留的氮和氧.生成连续巨大的芳杂环多环化合物.再经稠环芳构化,类石墨结构的六角碳网层面形成并逐渐增长。在整个热解炭化过程中样品表面的碳、氧和氮三种元素的含量和结合态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给予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膜 炭膜 结构变化 聚酰亚胺 热解 炭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炭化在中间相沥青调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宋怀河 刘朗 +1 位作者 钱树安 张碧江 《炭素技术》 CAS CSCD 1995年第5期33-37,共5页
为对沥青进行分子改性,将共炭化反应应用于中间相调制,本文综述了几种不同的共炭化作用机理,并介绍共炭化作用的相容性原理。
关键词 共炭化 中间相 沥青 调制 改性 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薄膜在热解过程中化学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14
15
作者 赵根祥 钱树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26-30,共5页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了聚酰亚胺薄膜试样在氮气气氛中自室温至800℃热解过程中固体残留物的内部结构的转变。根据谱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试样在热解炭化时首先发生亚酰胺环沿C-N键断裂,形成具有共轭腈基及异氰基的苯环化...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了聚酰亚胺薄膜试样在氮气气氛中自室温至800℃热解过程中固体残留物的内部结构的转变。根据谱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试样在热解炭化时首先发生亚酰胺环沿C-N键断裂,形成具有共轭腈基及异氰基的苯环化合物。异氰基化合物进一步二聚成二苯基碳化二亚胺,后者又聚合生成含氮杂环的多环芳烃。继续热解炭化会导致芳杂环的合并和脱除HCN等气态小分子,生成连续巨大的含氮杂芳环多环化合物。再经稠环芳构化最终得到了具有芳环层面结构的大分子固态残留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薄膜 热解 化学结构 傅里叶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三线芳烃齐聚物对石油沥青成焦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子君 凌立成 +2 位作者 刘朗 张碧江 钱树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7-22,共6页
考察了三线芳烃经ZrO2/SO4-2固体超酸催化改性所得齐聚物的常压成焦性能及其不同齐聚物添加量对一种石油沥青成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线芳烃齐聚物焦具有较好的偏光显微形态和较低的焦收率,而石油沥青焦具有较高的收率... 考察了三线芳烃经ZrO2/SO4-2固体超酸催化改性所得齐聚物的常压成焦性能及其不同齐聚物添加量对一种石油沥青成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线芳烃齐聚物焦具有较好的偏光显微形态和较低的焦收率,而石油沥青焦具有较高的收率和较差的偏光显微形态。比例合适的混合物兼具有两者的优点。三线芳烃齐聚物是一种制备优质焦的较好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芳烃齐聚物 石油沥青 焦收率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基不熔化纤维和低温炭纤维的高温水蒸汽活化——(Ⅰ)工艺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春林 刘朗 +1 位作者 岳秀珍 钱树安 《炭素技术》 CAS CSCD 1990年第4期1-5,共5页
本文探讨了沥青基不熔化纤维和低温炭纤维在不同的活化条件下(800~1000℃,水蒸汽)活化收率及其与活化产物的比表面积,碘吸附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验表明:两种不同原料的活化收率随活化温度的提高、活化时间的增长或活化剂浓度的增大而... 本文探讨了沥青基不熔化纤维和低温炭纤维在不同的活化条件下(800~1000℃,水蒸汽)活化收率及其与活化产物的比表面积,碘吸附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验表明:两种不同原料的活化收率随活化温度的提高、活化时间的增长或活化剂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其活化产物的比表面积及碘吸附值也随之增大。在相同的活化条件下,不熔纤维的活化收率较低,所制备的沥青基活化炭纤维(PACF)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碘吸附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纤维 沥青基 水蒸汽 活化 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ZrO_2/SO_4^(2-)催化所得萘齐聚物的中间相转化行为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子君 吕春祥 +3 位作者 凌立成 刘朗 张碧江 钱树安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54-559,共6页
本文探讨了模型化合物萘在ZrO2/SO24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作用下制备出富含环烷结构的萘齐聚物,由此产物经过简单热解制备中间相沥青的研究。着重从中间相沥青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观点出发,并结合软化点、各向异性含量、H/C... 本文探讨了模型化合物萘在ZrO2/SO24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作用下制备出富含环烷结构的萘齐聚物,由此产物经过简单热解制备中间相沥青的研究。着重从中间相沥青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观点出发,并结合软化点、各向异性含量、H/C原子比等参数,探讨了制备条件对最终产物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族组成中各组分适当比例的搭配是形成优质中间相沥青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萘齐聚物 固体超强酸 沥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沥青热解过程早期阶段的在位红外光谱研究——Ⅱ.溶剂精制煤(SRC)沥青烯组份在空气及惰性气流中之热解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根祥 陈邦杰 钱树安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0-47,共8页
用在位富氏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测定了SRC沥青烯样品在热解及氧化热解过程中各种功能团的消长动态。当样品在空气中加热时,生成羰基的温度比A-240石油沥青在相同条件下生成同一基团提前40℃,即从190℃提前到150℃。与此同时,生成酚羟基的... 用在位富氏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测定了SRC沥青烯样品在热解及氧化热解过程中各种功能团的消长动态。当样品在空气中加热时,生成羰基的温度比A-240石油沥青在相同条件下生成同一基团提前40℃,即从190℃提前到150℃。与此同时,生成酚羟基的温度比A-240沥青提前60℃,为170℃。同样品在快速升温条件下经受热氧化时,于360℃生成表征酸酐的1830cm^(-1)吸收峰和表征酯类化合物的1745cm^(-1)吸收峰。氧化反应使脂肪基团快速减少,当反应温度达到420℃时,它们完全消失。沥青烯样品在惰性气流中热解时,脂链裂解以C_α-C_β链断裂为主,烷基的热解脱除比它们在空气气流中氧化消失要慢得多。含氧基团在惰性气流中大都分解消失,惟酚羟基残存。羧基在低温下氧化而生成并积累,但当温度达到350℃时则开始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烯 热解 SRC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相沥青流变性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史景利 冀勇 +2 位作者 查庆芳 刘朗 钱树安 《炭素技术》 CAS CSCD 1990年第2期6-10,共5页
流变性是中间相沥青的重要物性。本文用高温旋转粘度计研究了几种中间相沥青的粘度—温度及流动曲线。沥青的粘度—温度曲线分软化、平稳流功、固化三部分。平稳流动区域的宽窄同原料的原始结构及软化点有关。中间相沥青在剪切作用下结... 流变性是中间相沥青的重要物性。本文用高温旋转粘度计研究了几种中间相沥青的粘度—温度及流动曲线。沥青的粘度—温度曲线分软化、平稳流功、固化三部分。平稳流动区域的宽窄同原料的原始结构及软化点有关。中间相沥青在剪切作用下结构变形,表现为剪切变稀,是非牛顿流体。但在高温阶段,剪切变稀不明显,成为假牛顿流体。以玻璃化转变温度为参考温度,松驰因子:αΥ=(η/Τ)/(ηg/Τg),用WLF公式对粘度—温度曲线关联,0到较好的关联结果。根据沥青的流变性,找出有可能得到高性能材料的中间相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相 沥青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